浅谈如何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积极互动、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和严于律己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新课改强调教学要更加接近教学实质,师生之间应保持更加切实的沟通,要做到这一点,民主平等是师生沟通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性保证。

2、师生情感上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关爱在课堂外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起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珍惜的人类之爱、感人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的人文素养。

3、积极互动教学具有双边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决定了师生关系的相互促动即互动性是其实质所在。

教学的地位决定了互动亦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从小学学生的角度来说,她们正处于一个行为,注意力,身心发展的差异都不同,都不是很成熟的阶段。

处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又太强,注意力又不集中,比较调皮等,作为老师来说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了解。

4、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青春总是有许多烦恼,出于对你的信任,或许有同学会来找你倾诉,这时候请做个合格的倾听者,很多时候,倾诉并非是想要一个解决方法或者对错判断,请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如果非必要,请闭上你那想说教的嘴,给一个安慰的拥抱就够了。

5、严于律己每一位老师都有他的教学方式和品格,而教学品格是来自老师对孩子未来的把控。

用发展的教学思维来上课,才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老师,不是一时的老师,毕业了就把你忘记了。

而是用他一辈子都记住你的老师,这才是真诚的师生关系。

一生受用的学习,可能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来自老师的教学理念,怎么样做人、如何学习、培养习惯,这些都是年轻老师应该学习和了解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标明确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教师工作中的学生关系

教师工作中的学生关系

教师工作中的学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合理而良好的学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出有才华和品德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讨论教师工作中的学生关系,并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一、尊重和倾听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当表现出尊重学生的态度。

教师不应该把学生视为下级,而是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尊重和倾听的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二、建立互信和合作的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互信和合作的氛围。

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增加团队合作的机会。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改善不足之处,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

只有通过互相信任和合作,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进步。

三、关注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能力。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四、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沟通渠道,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交流思想。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及时与他们进行反馈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激励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品德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

通过定期的个别谈话和班级活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指导。

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新世纪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只能造成学生的被动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1、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给学生以尊重。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

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4、让学生当主人。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

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在班级采用班干部轮流制,教师让全部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班级,这样的班级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都会名列前茅。

5、改变自己。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着重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切实转变"只要求学对教的适应而忽视教对学的适应"的传统观念;处理好课堂教学师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这几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课堂教学来说,对教材的处理、知识点的把握、对重点的展示、难点的突破以及对方法的运用和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等,不同的教师是大相径庭的。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实现,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二是教的全体性,即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三是教的全面性,既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四是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

按照这些原则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育观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这样,教师角色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

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不能光是教师讲、学生听。

科学知识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悟懂的。

作为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好探索知识的引路人,而不要当保姆,抱着学生走,包办一切。

第二,建立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充分发表意见,课堂气氛才会活跃,为此需要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正确对待片面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量。

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的学习活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具备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认识的主体。

第四,花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很差。

要求一个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根本不可能的。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的。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尽量让他们去做;读、写、算、说……都是如此。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诱导,重点应放在方法的指导上,其余都尽量让学生自己活动。

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举例说明,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1]

举例说明,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1]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构成。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满堂灌。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讲,毕竟是外因,它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即必须通过学生个人的能动作用下的观察、思考、运用才会转化为他们的本领。

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但是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不重学,一切教学活动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出发,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学生只能是如何适应,如何受训。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师要想收到明显的教学成果,该如何出来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我觉得老师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关心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很重要的,教师经常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教师关心和热爱学生的这种感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那么他对学习是充满自信心的、朝气蓬勃、好学好动、积极向上的,慢慢的,他们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而形成友好、团结、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让学生学会尊敬教师的感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

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教案与学生学习的互动关系

教师教案与学生学习的互动关系

教师教案和学生学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互动关系。

教案作为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案是教师的一个指导手册,通过教案来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而学生作为教师的学习对象,他们对教案的理解和使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案与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至关重要。

教案与学生学习的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不仅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际性,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设计出更具有吸引力的教案,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案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路径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规划和指导学习路径。

好的教案应该包含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对于学习较弱的学生来说,教案更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此外,教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优秀的教案应该是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和探究,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创造,来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的应用。

这样,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当然,教案还需要与学生的学习互动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

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互动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所学内容。

而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互动交流,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案与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促进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学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学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学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学术进步。

然而,有时候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理想,甚至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因此,学生应学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一、尊重与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理解。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尊重老师的权威和指导。

在课堂上,学生应主动参与,听取老师的讲解并积极回答问题。

同时,学生也应尊重老师在教学中的不同观点和方法,不轻易质疑或批评老师。

二、积极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积极的沟通基础上。

学生应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与其分享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学生也应主动向老师提供反馈,如对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通过积极的沟通,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了解。

三、合理利用资源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课外实践。

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老师所提供的课外阅读、学习资料等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通过充分利用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四、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则。

学生应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不作弊、不抄袭,保持学术诚信。

同时,学生还应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疑惑,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学习和教学,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坦诚和稳固。

五、互相支持与尊重差异学生和老师之间往往存在着各自的差异和个性特点。

学生应尊重老师的个人风格和教学方式,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

在学习中,学生也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与老师共同探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互相支持和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和谐和融洽。

六、定期反思和调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

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

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信关系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思考。

一、相互理解学生和教师应该相互理解对方的角色和责任。

学生要明白教师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和成功而付出努力的,教师则要理解学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进行适当的个体辅导,来增进对学生的理解。

学生则可以主动沟通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与教师共同探讨并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相互理解,双方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相互尊重学生与教师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意见。

尊重是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只有彼此尊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

同时,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认可教师的努力和付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则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尊重教师的教学安排。

通过相互尊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平等和谐。

三、相互信任学生与教师应该相互信任对方的能力和意愿。

信任是互信关系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信教师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教师也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目标和规则来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给予学生信心和安全感。

同时,学生也应该展现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潜力,让教师相信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能力。

通过相互信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和稳固。

综上所述,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互信关系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共处,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更新与创新,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信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教学管理中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管理中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管理中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之,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则可能阻碍教学进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那么,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不能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教师要展现出关爱与尊重。

关爱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上给予帮助,还包括关心他们的生活、情绪和身心健康。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给予支持和鼓励。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与自己的观点不同,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通过平等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要创造机会与学生互动。

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班级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和学习需求。

同时,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

对于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要认真对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教学中,要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

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

例如,在制定班级规则、组织活动等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决策,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积极互动的学生与老师关系

建立积极互动的学生与老师关系

建立积极互动的学生与老师关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积极互动的学生与老师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启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这种关系也能够激发老师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教学效果。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沟通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强大联系的关键。

老师应该主动创造各种渠道,以便与学生进行沟通。

例如,开放性的课堂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也应该鼓励提问和回答问题。

老师还应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并提供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此外,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学习平台等方式进行,以方便及时的交流。

二、尊重与信任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是相互的尊重与信任。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导和指导,认真对待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

通过互相尊重和信任,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老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信息,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同时,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互动,他们还可以共同参与一些教育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班级活动等。

通过共同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并在非学术的环境中建立起更加亲近的关系。

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认可和鼓励学生的成就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和认可学生的优点和成就,并给予鼓励和赞赏。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浅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一个最大特点可以归结为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在我国新课程推进过程中,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在改革开放,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我国实施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作为教育更应该依法治教,教师更应该知法懂法,依法教学。

而在学校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平时我们注重的是教与学的关系,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是我们教师必须懂得和不能忘怀的。

它应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

下面就谈一下我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一.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首先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我国《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法定职责。

教育法的规定明确了教师对学生有进行教育的职责。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两个法律明确规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首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这也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必将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

因此我们必须要牢记我们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二.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履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法定义务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和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保障。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不断地和学生交往,有些学生偶尔会和老师发生争执。

要处理好这一矛盾,老师与不同的同学要做好巧妙交往。

一、对待学困生要和对待优秀学生一样付出关爱。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的内在需求。

后进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因为他们常常受到别人的冷淡甚至歧视,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后进生的脾气一般比较倔强,而其内心往往脆弱、敏感。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和谐相处,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作学困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他们思想上的问题适时、恰当地予以解决。

学困生违纪、犯错误的频率比较高,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也较普遍,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工作方法,遇事三思而后行,能主动对学生赔礼道歉,或不失时机地先表扬后指出不足。

这两种方法都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理解老师;有利于教师和学困生缓和矛盾冲突,搞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对待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应掌握分寸。

大家都知道,对于优等生,我们往往会对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扬,上课认真听讲进行表扬,考出好成绩进行表扬,做了好事还是表扬。

他们从没有被老师批评过,认为自己是全优学生,所以,平时在生活上如果遇到了挫折,就会承受不了。

我认为,作为老师,对于优等生的表扬也应该是有些分寸的。

第一,对优等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可以防止他们因受表扬过度,而产生骄傲心理。

第二,如果对某个优等生表扬过度,或太频繁,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嫉妒,班里的学生就会孤立他,有时候其他孩子还会联手欺负他,这样就会对这些优等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产生心理压力。

所以,对优等生的表扬要适度,更要注意方法。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优等生也有缺点,对他们的缺点,我们也应该及时指出,不能因为他们是优等生而放过。

只有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对待特殊学生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过分干涉他们的私生活。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建立起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扰和压力,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只有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此外,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沟通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向学生传达教学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

只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另外,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应该在学习中有一定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给予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研究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只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教师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教师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

教师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这一天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教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教师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展开探讨。

一、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的关系应该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

教师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出发,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帮助,相信他们的指导和决策。

二、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且在知识学习之外,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互动关系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虑,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教师也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四、个性化教育和关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此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

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项目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

六、榜样力量和启示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启示和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总结起来,教师节是我们感谢教师辛勤付出的日子,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关怀的基础上。

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

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

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良好的学习关系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与学生建立良好学习关系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态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

1.关心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该了解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这些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和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例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元素来辅助教学;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游戏和活动。

2.积极倾听与沟通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生希望教师能充分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个别对话,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3.赞扬和激励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赞扬,鼓励他们取得进步和改进。

赞扬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赞扬学生的好表现,例如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积极参与讨论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奖励来激励学生,例如小红花、称赞信等。

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乐意参与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小学生的情感需求比较敏感,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构建良好的情感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情感教育的方式,例如教导学生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分享和接纳不同的情感体验等。

5.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关系良好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并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通过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说教师要与学生为友,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但这是建立在学生纪律性高的前提之下。

现实教学中往往达不到这种状态,当学生纪律性不高且劝说无效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警告、处罚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如果老师平时太过亲切和蔼,与学生太过友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学习成绩。

所以就像弹簧的原理,压太近会被排斥,拉得太远又会断掉。

适当地和学生保持接触和联系,也适当地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最好的。

学生当中,肯定有成绩较好的,也有成绩较差的。

有纪律好的,也有纪律差的。

通常来说,纪律较好的学生成绩较好,纪律较差的学生成绩较差。

教师作为有感情的人,很自然地最喜欢纪律好,成绩又好的学生;就算成绩不好,纪律好的学生,教师也会倍感欣慰;但是如果纪律不好的学生,哪怕成绩再好也会不大受喜欢;就不用说纪律差,成绩也差的学生了,就更加不受欢迎。

基于这点,教师在处理“好”学生与“差”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心理会潜意识倾向帮“好”学生;在处理“好”学生犯错误的事情时,会有“他是无意的”的暗示,于是处罚减轻;在处理“差”学生犯错误的事情时,便有“他是故意的”的暗示,于是加重处罚,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长期以往,班里的学生肯定心里不服不甘,班级管理就会越来越困难(对“差”学生适当鼓励,可以考虑让他尝试当班干部)。

所以说,班级管理一定要赏罚分明!课后作业一定要按时认真批改,因为从作业里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最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知道自己上课时有哪个知识点漏讲或者讲得不是很清楚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及时纠正学生,避免造成太大影响。

还可以抓出抄袭作业的学生,严厉批评和处罚并要求改正,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人为本”。

首先,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好好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选择好教学方法。

第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教学活动的结束,一定要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作者:林吓妹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8期
【摘要】传统的课堂是以老师教为主,这种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先对课本进行“裸读”,然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各自预习的成果,最后教师到位的后教和精简的练习形成知识体系。

使学生逐步地从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善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先学后教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99-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学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境界。

一、让预习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
有效的预习,是保证“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前提。

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

作为教师,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入手,明确预习的要求,指导预习的方法,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强化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为了让预习更具有实效性,课前我让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预习: 1.读,先阅读要预习的标题和内容,再认真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制定出学习目标。

目标制定有以下几类:(1)概念类可以用理解、认识(知道)开头。

(2)计算类可以学会什么的计算方法,并会熟练(正确)计算。

(3)应用题,应用什么知识解决问题。

2.做,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和概念用笔画出来,在书上做出标注,并写出例题的不同解法,再自己试着解答书本上的问题。

3.思,再次看书,结合你自学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或想提醒同学注意的知识点,编写成问题。

二、让导纲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聚集问题,合作交流
好的导纲问题是保证“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关键环节,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导纲问题是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设计,要做到通俗易懂,设计的问题范围不要太大,没有指向性学生不易回答,也不能太小,一句话就回答完。

这就要求不仅要解读教材,还要解读学
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

一般导纲问题控制在4个问题以内,最好是2到3个问题。

对学生如在《几分之几》这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导纲中的问题。

1.例4,结合图说说四分之二表示什么?四分之三、四分之四呢?2.例5结合图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
(二)汇报展示,互纠互补
生生、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充分体现。

老师通过对小组交流情况的检查,让学困生或中等生上台汇报,通过其他同学的纠错、补充、质疑、反驳,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的同时也参与教。

学生教学生,自已探索体验,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远胜于教师的传授。

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少教体现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组织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善于倾听,懂得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

使错误资源成为本节课的亮点,通过层层交流,重新擦出正确的火花。

对于学生通过预习或者交流已经会的知识,可以少教甚至不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学生需要静心思考、充分交流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给足时间。

别忘了“课堂因为等待而精彩”。

例如:
1.在计算39+44时,书上只呈现了把44分成40和4,先算39+40,再算79+4。

我的预设里只有另外两种,那就是先算30+44,再算74+9或者先算9+4,再算30+40,最后算13+70。

结果“老师,我还有另一种方法。

可以所44分成43和1,先算39+1,再算40+43”。

通过互动,我发现课堂上老师只要给学生多点空间和时间,学生回报你的不只是惊喜,更多的是课堂上和谐默契的氛围。

2.在学习分数时,我适时的追问:“为什么四分之四等于1”结果学生回答的非常巧妙:“因为一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占了4份,把整张都涂满了,就是原来的一张纸了,这样我把这张纸不管平均分成几份,几份全部涂,都会等于1。

”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3.在学习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关系时,因为比较抽象。

有时学生也会汇报得无序,还会出现遗漏等现象。

结果“老师,我能说得更好,把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都可以。

”他的回答让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在新课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让练习成为学生巩固提高的保障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更是以学生练习为主。

这个环节要保证有十五分钟左右。

通过学生在家预习,在班级合作交流,学生对新知识一定有了更好的认知,更高的领悟,当然还有部分学生还存有困惑,这就需要通过练习来补充、巩固与提高。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宜少不宜多,要有层次性,难易相结合。

以动笔的练习为主,练习的反馈最好是以个别回答式,千万不要集体回答。

四、让评价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了让每位学生每堂课、每天,每周表现得都很积极,我采用了大组间捆绑式的加分和给个人加红旗的制度。

每堂课的表现,预习的评价,作业的评价都是采用这种制度。

这个操作起
来既简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可操作性,有效性,能够使生生之间的互相督促,促进使评价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

总之,要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自己不断的去探索,去反思和去创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