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教案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历史教案中的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78ae9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1.png)
历史教案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和技巧,而教案则是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详细教学计划。
教与学的关系是指在教案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如何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双向互动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重视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需求的结合教案的编写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它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例如,在历史教案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讲解一段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应强调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历史教案的编写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历史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师应倡导合作学习与个体差异的结合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例如,在历史项目研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教师应注重评价与学生反馈的结合评价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作业、测验、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简述教与学的关系
![简述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6713b1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0.png)
简述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密切的关系,它是因果关系的核心。
教师给予学生知识,帮助他们养成好的思想,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的本质。
学生学习教师所教的知识,理解并灌输进去,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使自己变得更加全面、完整、坚强,这是学的本质。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就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把自己的心思传授给教师。
教师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这样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双赢。
教师除了授予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传授价值观和信仰,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克服自己的懒惰,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用心学习,以求提高自己的素质。
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与学的关系更不可忽视,教师应该把教育作为职业,把教育视为一种使命,不断提升自己,把最新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应该尊敬教师,虚心向师长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追求知识的精神,不断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真正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使双方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使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取得最大最好的效果。
教育家屈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要得到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汲取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性关系,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就没有教,它们是相互制约、互为促进的。
教师要以坚实的基础,严谨的态度和真挚的热心肠去教学,学生要以尊敬的态度,勤奋的学习认真践行,使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育的价值,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续得以盛行。
教与学的艺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学习
![教与学的艺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7754f0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5.png)
教与学的艺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学习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教与学是教育的核心,是一项艺术,既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有效学习。
第一部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教育是社会传承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旨在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交和合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第二部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依存。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并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学习,吸收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部分:优化教学过程1. 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2.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类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应创设积极、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4. 运用多种评价手段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试、测验、作业、小组讨论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第四部分:促进有效学习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我评价等。
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与互动
![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与互动](https://img.taocdn.com/s3/m/9d178d4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1.png)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定义: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方式:小组讨论、项目合作、角色扮演等 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促进知识掌握和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互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互动性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实时互动交流 利用教育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影响和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定义:教指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指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依存,教是学的引导,学是教的反馈。 相互影响: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情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互动关系: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实践等方式促进教与学的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03
教与学互动的必要性
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
教与学互动有 助于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增强 学习动力。
通过教与学的 互动,教师可 以更好地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问题,针 对性地调整教 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教与学的互动 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沟通能力 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社会 适应能力。
良好的教与学 互动关系可以 促进师生之间 的情感交流, 增强教育的人 文关怀,提高 教育质量。
分层教学:针 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 和内容,使每 个学生都能得 到适合自己的 教育。
合作学习:通 过小组合作、 讨论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 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引 导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 性差异和特长, 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促 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学习知识。
05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d1505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7.png)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教和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
前者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它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的特点1.从性质上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等特点;而学生学习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同时,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2.从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和具体方法等教学方案及其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而学生学习活动则包括课前预习准备(如阅读课本)、课堂听讲(如老师讲解或自己看书)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等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评价等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学阶段,教师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获得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41cd04d581b6bd97e19ea3e.png)
教与学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
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从教学实践看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从教学实践看教与学的逻辑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f90fa2a52ea551810a687b6.png)
从教学实践看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教等于学,是教与学之间的第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意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
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学生所学多于教师之所教的情况,从而构成教与学的第二种关系。
这种关系亦可谓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般而言,只要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对教师所提出的要点仔细咀嚼,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技能与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触类旁通,这样,“学多于教”是绝对可能的。
教大于学,是教与学的第三种逻辑关系。
这种情况是说,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
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
综上所述,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形。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认真设计教学,力求能使教学呈现“学多于教”的情形,追求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品质好坏主要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关系。
要想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一方面,教师应当进行切实的努力,认真设计教学,科学施教,改进教法,不断发现,正确引导、及时修正教学。
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统力配合,最终才有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3afabf83169a4517623a3c1.png)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一、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
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
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
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
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山雪)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山雪)](https://img.taocdn.com/s3/m/d953552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5.png)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雪)教与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的学。
教指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知识、技能;学指的是学⽣通过⼀定的⽅法和途径获取知识和能⼒,使⾃⾝得到提⾼的过程。
教具有⽬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引导着学,⽽学具有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反过来作⽤于教,它推动教师的教,促进教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者的关系既不能概括为以教为中⼼, 也不是以学为中⼼, ⽽是教与学互相取长补短, 是辩证的统⼀。
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在认知能⼒的阶段性转化,但⽆论是认知能⼒形成初期的以教为主体,还是认知能⼒成熟期的以学为主体,最终都转化为以促进学⽣的学为终极⽬标。
近段时间,我也通过学习,与语⽂组⽼师的探讨,对教研材料的认真阅读,对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有了⼀些感悟,下⾯,我就以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为例谈谈对⼆者关系的认识。
就语⽂学科来说,当⽂本类型不适合学⽣独⽴阅读时,当学⽣还不具备独⽴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能⼒依然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但是,先教并不是说⽼师把⾃⼰的知识全盘倒给学⽣,我讲、你听,这样很容易摧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导致教师越教,学⽣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先教要有所侧重,陶⾏知先⽣说:“我以为好的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学。
”所以,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是在讲清知识的同时揭⽰出规律,把⽅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养成⽅法意识,培养锻炼学⽣的学习⽅法和能⼒。
⽐如语⽂课中的古诗⽂鉴赏,对学⽣来说难度较⼤,需要先教后学,⽽考试中不可能考课内的诗歌,所以⽼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向学⽣渗透⽅法意识,教学⽣知⼈论世,通过作者、题⽬、诗中意象,重点字词等有效信息鉴赏诗歌,这样学⽣在⾯对⼀篇新的诗歌时才知道如何下⼿。
由此可见,⽼师的先教通过锻炼慢慢就能转变成学⽣的独⽴学习能⼒,所以,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把教师分析问题的能⼒转化为学⽣的独⽴思考能⼒。
小学语文中“教与学”的体会
![小学语文中“教与学”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ee407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2.png)
小学语文中“教与学”的体会前言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首个阶段,也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阶段,而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
本文将会深入探讨小学语文中的“教与学”这一主题,分析和总结小学语文的教学体会。
教与学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关注点。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语文知识的消化者和接受者。
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但是又互相依存的。
教师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学生通过接受和掌握这些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方法是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有些学生喜欢看书,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报告”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些学生偏爱互动,教师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的态度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的态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尤其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研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难点,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身在学习态度上也要有所把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保持不断进取的学习心态。
课外实践与应用小学语文的教与学不仅仅是教室里的教学环节,还需要借助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手段,便于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例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语文文化知识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应用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d228b0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9.png)
语文教学教与学关系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是当代教学论的一个著名论断,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全新的"教学观"与"方法论",符合我国教育的战略方向。
<br 一、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二字当然包含着"教"与"学"的含义。
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的"教"就是在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的"学"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 "教"与"学"绝不能简单地分开来谈。
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当我们说一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时,一定是他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我们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时,一定说明了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课堂的生命活力就表现于此。
因此,教与学存在于课堂上的时候,绝不是"此涨彼消"的关系与状态:不是"此涨彼消""此消彼涨"。
例如,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培育果实,而不是在"分西瓜"。
如果简单理解成"分西瓜",那教师分多了,学生自然分少了;教师分少了,学生自然分多了。
这种简单的理解,往往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多分点"西瓜",自己该讲的不讲了,该问的不问了,该导的不导了,该教的不教了。
这哪里有"主导"的存在呢?只有我们正确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主导与主体"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fa8de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7.png)
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第一篇: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互动的双边关系。
“教”和“学“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而“教”和学又是通过教师和学生来执行的,所以“教学”归根结底,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作为具有高智商的情感动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合起来的”教“和学,也就必然的离不开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统一的认识“教”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纠正以前对于“教”与“学”的片面或是错误的认知理解。
不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不能认为“教”与“学”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它应该这样被定位,教学是一种以师生的情感为纽带,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谈得上正常的教学开展,教学成绩的提高,否则,教学就是徒有其谈,不得要领的。
如果“教”与“学”不相容,只是互相排斥,两张皮,各行其是,就南辕而北辙了。
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简单的机械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这样没有情感作为桥梁连接的师生关系无助于教育教学,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桥梁的建立主要在于教师。
教师在这一温暖而艰巨的建设过程中,担当是工程师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施工者。
双方的良性结合,才能建成优质而有效的情感桥梁。
那么,如何才能建成?我想,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平时的相处中都可以去实施和展开。
第一、平等爱生,这是核心和基础。
第二、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这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体。
第三、创造适度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坏境,这是师生之间情感桥梁工程的色彩和光照。
当以上三个方面都能达标时,这座师生之间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工程就竣工了。
而基于其上的教育教学效能如何?只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形象工程?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繁华热闹、卓有成效呢?则是涉及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等方面了。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b6515c449649b6648d747f1.png)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我们知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解决教学中各种关系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完成小学教学任务的关键性问题。
在教学中,人们习惯把“教”和“学”分开成两个独立的个体。
有些人的意念中,总觉得教师的责任就在一个“教”字上,在做备课上也是在思索着一个框架:“教什么——怎么教”。
其实,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获得学习技能,相互的关系也就成了一种授受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和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转化为“用不着教”,而学生的“学”也能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
教师的教也学生的学必须统一,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师的教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的。
可想而知,一堂课40分钟,老师拼命地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台下不知所云,那么这堂课效果非常差。
同样的道理,学生怀有求知的欲望,而老师又不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那么效果也不显著。
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中,要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在教改中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的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去独立思考,老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言语及行动,要主意学生是怎么想问题的,又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老师就好象一副老人的拐杖,只是帮助学生打下基础,让他们走的更稳,更快。
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中,要注意讲解和提问相结合。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变成知道,这与教师的讲解有绝大的关系。
所以,老师的讲解一定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问题,同时讲解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化。
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心态,要多听学生的质疑。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中,老师讲“1+1=2”时,学生提出疑惑,“老师,我把一堆沙子上放上一堆沙子,还是一堆沙子,那么1+1为什么等于2?”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的质疑,而要和学生共同探讨数学上的1+1=2。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3eee9dace2f0066f53322ea.png)
浅滩教与学的关系作者:杨丰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他们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
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
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
然而,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乃至教师不同的教育修养和个性品质影响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
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8eecd72f18583d048645939.png)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既承载着师生关系,又制约着师生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能否认,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的核心关系,教学改革理应首先从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入手。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哲学角度讲,教与学的矛盾构成了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人与人主体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沟通、交流、互动的基本方式。
矛盾即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关系的反映,因此,教与学的关系理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矛盾的统一性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彼此之间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结合,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贯通。
从矛盾的斗争性看,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教与学二者谁为中心、谁为主、谁更重要乃至于谁先谁后、谁多谁少等方面的争论,而且这些争论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重教还是重学的“钟摆”现象。
对待教与学关系,无论是重教还是重学或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都是将二者关系简单化、绝对化、对立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究其根源在于只看到教与学矛盾的对立属性即斗争性,而忽视了教与学矛盾的同一属性即统一性,从而造成了教与学陷入非此即彼有我无你的矛盾斗争之中。
教与学的矛盾作为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同时又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势必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牡丹江市第四中学刘瑞民时,又有几个教师能做到呢?因此,教师在“异构”时一定要做到“目中有生”。
阅读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层次、学习期待,以及他们对这篇课文的了解情况,思考自己的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做到“两情相悦”。
正是带着这样的认识,在另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本校的邓老师和汤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上课内容是语言表达题———“时文短评”解题指导。
教与学的名词解释
![教与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4ba7a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8.png)
教与学的名词解释教育是每个社会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教育中,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教与学则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教与学进行解释。
一、教的含义及意义教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将知识、技能、价值观等传授给学习者的过程。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者的引路人和启蒙者。
教育者通过教育的过程和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知识,培养才能,塑造品格,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善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而教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发展潜能。
教育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者的引领者和启发者。
教育者的教导和指导,可以帮助学习者认识自己,发现兴趣,培养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二、学的含义及意义学是指学习者在接受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和思考,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智力和品格。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不断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完善。
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和实践,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认知活动,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
学习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注重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不仅要接受教育者的指导和教导,还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提升。
三、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育者通过教的方式,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习者,引导和培养学习者的能力和品格。
学习者通过学的过程,接受教育者的指导和教导,主动思考和参与,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发展。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9c3c3d5eefdc8d377ee32c3.png)
浅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
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一、以人为本,设计教案教师要熟悉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知识面,就是说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理解课文内容时,既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更不能低估学生,频繁设计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理解的问题,这样可能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够了解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措施,以便在上课时及时作出引导和调整。
当然,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要尊重他们的学习差异,设计课堂时要设计好难度不一的问题,既要让优秀学生学习有深度,又要让一般学生学习有进度,直面班级中的各类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依据情境,巧妙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由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自然一堂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学生上课时精神不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不牢。
对于不同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加以调整。
1、利用学生积极学情,充分传授知识。
积极学情,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灵的提问答问、主动的寻难设疑、新颖的解题思路,幽默的语言等。
对于这样的课堂积极学情,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还学于生”的目的。
2、巧妙引导课堂,消除消极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知识面狭窄或对知识一知半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有科学性、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教师应当积极直面,处之泰然,在课堂上尽力转化这种教学氛围。
比如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既要整体、系统把握知识结构,更要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语文知识体系。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c2f879ab9f3f90f76c61b7b.png)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一、传统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幼儿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幼儿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幼儿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二、教育家如是说。
教育家马拉古奇认为:在教与学之间,我们尊重的是后者,这并不表示我们嫌弃教的部分,而是声明:“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和从前大不相同。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应让幼儿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
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
三、新型的教与学。
新型的教与学强调,教与学是交往、是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仍然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已经认可并实施新型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但还存在主观的民主与实际的不民主的矛盾。
很多时候她们的行为仍然受到不民主的方法的主导,如拘泥于形式的步骤、固定的评价系统、强调现成的模式等,实际上使老师们处于一个不经思考的阶段,形成一个思维惰性,即,已有的成果、模式都是对的,无需改变,一旦这样的组合课程或评价体系的缺点真正出现时,一切就太迟了,因为伤害已经造成。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8c0181f168884868662d645.png)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摘要: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得以实现。
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因此教育中的“教”与“学”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该文主要分别通过对“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地位进行分析,借鉴教育界对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统合,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师生的双主体地位与师生互动,并注意“教无定法”,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相长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教育活动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相应地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便构成了一对矛盾。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得以实现。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两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德国学者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所持的“教师中心论”,其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导完全是教师;认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顺利地学到知识。
这种观点注意到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过于弱化学生的积极性、个人主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作为个人学习主体地位的否认,否认“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不承认学生应占有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前提,因而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学生积极性与主体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纯粹变为教师外在灌输的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持“学生中心论”的学者坚决地站在“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主张进行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革命,力倡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校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着学生转,而教师只作为“自然仆人”,其作用仅在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不能对学生多加干涉。
第六课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第六课 第2课时 师生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d300e1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0.png)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5-
2.(原创)下面漫画启示我们在师生交往中要 ( B ) ①尊敬老师,实现教学相长 ②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要主 动参与、勤学好问 ③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背后议论老师 ④主动与老师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24-
10.以下是生活中的两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
究。
情境一 小天因为敬畏老师的威严,路上遇到老师故意绕道
走开。
(1)小天应该: 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2)理由: 师生是平等的,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情境二 语文课上,小红因为老师没弄清楚情况受到了批评,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23-
【解析】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 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与老师相处,要做到尊重老师、理解老 师,原谅老师的错误,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关心和帮助 老师,增进师生情感,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①②④正确。老师 也会犯错误,不能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但要接受老师合理的 建议,③错误。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8-
5.(遂宁中考)嘎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协庆慈善孤儿学校(通 瑶玛村小)藏语文教师。42年来,他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一直工 作在教学第一线,为藏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面对老师的大爱,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 ( A ) ①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②要尊敬老师,感恩老师 ③用恰当的方式与老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长大 后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的教学理念是: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
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