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是喜还是忧?

合集下载

也谈_逆城市化_

也谈_逆城市化_

热点聚焦 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2 也谈“逆城市化” 周 翔“逆城市化”是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目前,“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逆城市化”的含义“逆城市化”是指由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迁移的分散型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是城市不同类型的转换。

这里的“逆”不是指城市人口、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的迁移;“逆城市化”也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衰败和城市化水平的下降,而只是使城市发展向新区域再分配的方向迈进,是城市化的一种新形式和发展的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二、不同国家的“逆城市化”由于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逆城市化”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早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热点聚焦 中学政史地高中地理3 就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大都市郊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和其他资源开始流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和小城镇(卫星城镇)。

目前,随着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自然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久在城市中呼吸混浊空气的大城市居民被吸引到乡村、小城镇暂住、定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的。

如在美国,随着汽车的降价、普及以及高速公路的发展,人们的居住地离城市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人过起了“汽车+房子”的郊区化生活,随之而至的,则是城市人在城里上班、在郊区小镇或乡下居住的“逆城市化”潮流。

“逆城市化”现象的多重启示

“逆城市化”现象的多重启示
已 悄 悄 在 中 国 东 部 一 些 发 达 地 区 城 乡 间
出现 。
市 户 口 的福 利 含 金 量 造或 了 户 籍 制 度 改 革 的 悖 论 ,越 是在 户 口中 附 着 较 多 福 利 内 容 的地 区 ,户 籍 剖 度 改 革 越 难 推进 。 “ 户籍 福 利 ” 不 能 剥 离 ,人 们
市 人 口 开 始 向 郊 区 乃 至 农 村 流 动 ,在 那
只 会 涌 向福 利 更 好 的 地 方 ,户 籍 改 革
便会 遭 遇更 大 阻力 。
可 以 说 , 中 国 的 “ 城 市 化 ” 是 户 逆 籍 制 度 制 造 的 怪 胎 。 这 种 “ 城 市 逆 化 ” , 不 仅 导 致 人 口 的 非 正 常 流 动 , 也
户籍 改 革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户籍 改 革 本
身 其 实 并 不 复 杂 ,真 正 难 以 触 动 的 是
东部 沿海浙 汀 省 ,户籍管 理 部门调 查发
现 ,全 省 “ 转 非 ”数 量 从 2 0 年 时 的 农 04
为 一 进 城 者 由 于 没 有 户 口 被 日益 边 缘 一些
少数地方 农村 户 口有 巨大利 益 、二 是在
不高 的中 国 ,这 一现 象 的出现 ,对 于我
们 有不 同 的启 示 。
社会 发 展无疑 是 有害 的 ,必 须通 过户籍
改 革 予 以 改 变 。 蹴
在北 京 上海这 些城 市 户 口值 钱 的地
方 ,人 们 恐 怕 是 不 屑 于 农 村 户 口 的 , 因
为城 市 户口实在 有太 多 的好处 。大 学毕 业生拼 命要 考取 北京 上海 的公 务 员 ,除
不久前 ,北 京 市人 大常 委会 建议对

逆城市化的看法

逆城市化的看法

逆城市化的看法我住在城市里,每天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把人们都卷入到它那忙碌的节奏中。

你看那些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大家都像是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既定的路线奔波。

我有个朋友叫阿强,在城市里打拼了好多年。

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说:“我想离开这城市了,太累了。

”阿强在城市里的生活,就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里。

他住着小小的出租屋,每天挤着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去上班。

他的工作压力大得像一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逆城市化这个概念就冒出来了。

什么是逆城市化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开始从城市往乡村或者城市周边的小镇迁移。

就好像潮水一样,以前是一股脑儿地往城市这个大海湾涌,现在呢,开始有一部分水往回流了。

我就问阿强:“你去了乡村,能适应吗?那里可没有城市里的繁华啊。

”阿强笑了笑说:“我要的就是那份宁静。

城市里的繁华就像烟花,看着绚烂,但是太短暂,还特别吵闹。

我现在就想找个地方,能让我好好地喘口气。

”阿强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

在城市里,资源确实集中。

有最好的医院、学校、商场。

可是,这些资源就像一块大蛋糕,虽然很大,但是分的人太多了。

每个人能分到的那一点,都得拼了命去争取。

城市里的空气也不好,到处都是汽车尾气的味道,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就像一块脏抹布盖在头上。

而乡村呢?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去过一次乡下的亲戚家。

那里的空气就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汽水,又清新又凉爽。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毯子。

乡村里的房子,不像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那样拥挤,而是独门独院,就像一个个小城堡。

不过,逆城市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

我有个远房表叔,之前从城市回到了老家的小镇。

他以为能过上悠闲的日子,可是呢,小镇上工作机会少得可怜。

他本来是个做互联网的,回到小镇上,就像一只雄鹰被困在了鸡窝里,有劲使不出。

而且,小镇上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城市比起来,那真是差了一大截。

孩子上学的学校,教学设备没有城市里先进;生病了去的医院,医疗水平也有限。

关于逆城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逆城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逆城市化的几点思考改革开放的二十五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二十五年,也是中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二十五年。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城市的迅速膨胀,习惯了在城市中心林立的写字楼间寻找泊车位,习惯了日渐污浊的空气与吵闹喧嚣的人声。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翻自己的事业。

逆城市化开始降临中国了吗?城里的人想出去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

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

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

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

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逆城市化降临我国有其必然性。

推动中国逆城市化的外部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基本符合城市郊区化的启动标准。

浅析_逆城市化_的几种错误认识

浅析_逆城市化_的几种错误认识
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 一些 !" 世纪 #" 年代以来, 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 ( $%&’()*+ &*,-’./-(.%’0现象。它 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 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 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 (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 小城镇回流,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 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 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最早 出现在若干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为更好地认识逆城市化现 象, 本文着重就逆城市化的几种错误认识作一剖析。
@"3$%&=AB$%-5:C= DA)E!F
人口逆城市化使得大城市中心区人口 压力有所缓和,大大改善了大城市的环境, 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同时它促进了城乡 交融, 其最终效果是在更深的层次上缩小了 城乡时空的界限和差别, 使得城市与乡村仅 仅作为不同的 地 理 单 元 和 不 同 的 分 工 而 存 在, 从而彻底消除了城乡差别。但逆城市化 也因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由于人口逆城 市化使一些大城市人口减少, 一些新兴的工 业、 产业、 经济活动 中 心 以 及 资 本 和 劳 动 力 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 从 而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平有所下降。 如日本 的东京市区中心, 白天人口流量 5" 年代初, 达 166 万, 而夜间则只有 14 万, 白天是夜 间的 1! 倍, 这导致中心城市 “ 空洞”化。再 如英国的伦 敦 ,这 一 原 世 界 人 口 最 多 的 城 市, 就是在这人口 “ 逆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失 去 其原有的 “ 风采” , 即在逆城市化时期, 随着 人财物流的大量转移, 中心城区的衰落和破 败将随之加剧, 市区 的 环 境 卫 生 、 安全等社 会问题蔓延到郊区, 最终导致城市规模不断 扩 大 。 所 以 城 市 中 心 区 人 口 的“ 聚 ”与 “ 散” , 都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甚至决定着城市的前途。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化发展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逆城市化、原因、问题、对策一、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广义上来说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狭义上来说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化寺乡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据北京的一项最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过上周一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多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二、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一)、人口高度密集,房价过高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拥往沿海发达城市,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密度过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

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绿色。

同时,随着中国房价的一路攀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压力巨大。

但是,对于传统的家社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拥有了一个家就相当于拥有了后半生的保证和全部的幸福。

所以,无论房价如何疯长,中国人买房的信仰都不会改变。

既然市区的房价过高,那么对于经济不那么富裕的人来说,就可以变相选择去郊区购买住所,适当的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

龙源期刊网
逆城市化
作者:
来源:《中国西部·经济刊》2013年第08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让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文明有效地渗透到郊区、城镇和农村,形成大城市、小城市城乡一体的新型形态,逆城市化进入我们的视野。

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承载力,人口、交通、管理、污染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由当初的聚集效应向分散效应的转化成为大趋势。

这正如物理学上原子的聚变和裂变现象。

“逆城市化”对中心城市而言,是吐故纳新,释放内存;而对周边的县、镇、村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四川省蒲江与南部两县以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市场,部分转移和承载中心城市产业中的基础功能,使自身成为中心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蒲江和南部的生动实践,为西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及城镇化进程探索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关于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

逆城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总结:“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摘要:城市化从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无疑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

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从而引发经济因素在城市的高度集中。

这就使得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过渡饱和,城市病纷繁杂乱,城市体系趋于极不稳定的凌乱状态,其脚步自动会放慢。

当城市的发展背离最初人们对他的需求和设想时,“逆城市化”便成了必不可挡的趋势。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离心化中心化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发达的资讯,活跃的文化,较多的创业发展机会,便捷的生活,完善的社会保障等。

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性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正在缩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减弱,倒是农村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更加的选择。

并且,城市“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的压力,让城市的向心力消减,城市社会人口重心开始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

让城市化的拐点提前到来。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布莱恩贝利在其著作《比较城市化》中就阐述道“工业化大都市聚集的原因是各类专业人士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是十分频繁的,而聚集将降低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本。

但距离的减少意味着密度的增加,交通堵塞,昂贵的房租以及个人隐私的丧失等问题的出现。

”①事实上,最近科技的发展都立足于降低居住密度以及聚居成本。

现代交通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使得每一代人可以居住的更远并能获得遥远地方的信息。

分散化以及总密度的降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空间过程。

因而,所谓“逆城市化”,是对人口主要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这种分散过程的概括。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提出,这一过程首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证实,并在其他市场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以验证。

抓住“逆城市化”机遇

抓住“逆城市化”机遇

抓住“逆城市化”机遇推进高淳新型城镇化发展作者:刘荣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3期一、“逆城市化理论”之缘起“逆城市化”是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 1976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开始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

“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它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和审视传统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和理,推动大中城市优质资源向中小城镇乃至中心村延伸,为村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因此能有力助推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 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南京市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调查,但是写字楼里的白领羡慕着郊区的慢节奏生活,渴望到郊区去休闲度假、买房居住,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南京市南大门的远郊高淳可以适时地抓住发展机遇,推动自身的城镇化快速发展。

二、南京近郊之“逆城市化”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2013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18.78万人,户籍人口643.09万人,城镇化率为80.5%,排全国第7位,主城已完全城镇化。

纵观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规律,基本上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发展步骤:第一步是城市的自然形成和发展阶段,城市或因自身的资源条件,或因区位优势等吸引周边人群的聚集;第二步是城市的壮大扩张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使得在这一阶段城市急剧膨胀;第三步是城乡一体化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心区因为不堪重负,无法为大量的人口提供充分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资源设施,城市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等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等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等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09年第05期“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

因此,“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

这些城市资源和产业的分解则是村镇发展的重大机遇。

由此,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和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二是疏通“逆城市化”渠道,主动地安排和促使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向有条件的村镇转移。

村镇发展的基本思路,一是对接中心城市,接应“逆城市化”潮流;二是强化特有的天然优势、历史优势,创造新优势,为吸留“逆城市化”潮流创造条件。

(据陈伯君文)经济增长对于影响国民的幸福一点都不比民主次要英格尔哈特说,“认为民主自动地使人幸福无异于认为磨推驴”。

换言之,满腔热情的国家建造者和民主输出者是倒果为因。

不是民主使得人们幸福,而是幸福的人们锻造民主。

当然,这并不是说民主就不起作用,民主确实起作用。

当众生平等时,民主确实会提升幸福。

但现实是,众生很少平等。

经济增长对于影响国民的幸福一点都不比民主次要。

经济增长有助于增进公民和国家之间的信任,而信任对于民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韩国等国家经济发展先于民主改革的原因。

(据埃里克·维纳文)西方民主何以无法治理腐败腐败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危害全球的毒瘤。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还是不同制度的国家,腐败并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多和少的问题。

这显然有悖民主可以治理腐败的“常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由极权走向民主自由,应该会愈干净、愈清廉,不料结果却往往相反,原因就在于民主必须透过选举,而选举则要花钱”。

显然,经济发展水平、法制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对腐败的程度有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制度。

只要无法改变“民主——选举——巨额开支”的模式,民主社会将永远无法根除腐败。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

“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发展的机遇在中国,“逆城市化”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受到理论界关注,一度成为理论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国出现“大城市化”高潮,随之而来“大城市病” [1]也刺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主张“逆城市化”的声音骤起。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5年,城市化率43%)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城市化率75%),“城市化”依然是各地发展的基本主题,主张“城市化”的声音很快就压过“逆城市化”的声音。

[2]各种主张此起彼伏,各执一词,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对“逆城市化”的基本认识仍停留在对现象的陈述和评议上,没有对“逆城市化”的内涵及外延予以深入的研讨。

一、“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派生物“逆城市化”,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究竟是城市化的最后阶段,还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派生出来的新现象?如何描述和鉴定“逆城市化”,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如何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如何建设。

1976年,美国地理学家j.l.berng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这一概念,他描述的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

之后不少学者将“逆城市化”看成城市“空心化”。

如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刘琦在批评城市建设时指出:中心区毕竟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而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缺乏原动力的。

但是,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空心化”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欧洲城市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结果造成了逆城市化现象,老城区变得冷冷清清,经济衰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还有学者将城市的异化视为“逆城市化”,如江苏省社科院经研所所长葛守昆认为,“城市化发展中已出现了异化——‘逆城市化’现象,如单纯的经济增长、土地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贫富差距、不安全感等”[4],因而需要“警惕‘逆城市化’”。

逆城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选择

逆城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选择

逆城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选择作者:李培林来源:《领导文萃》2022年第21期所谓逆城镇化,并不是反城镇化,而是城镇化的一个更高发展阶段,是由于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昂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造成城市人口开始向远郊、小城镇和乡村流动。

逆城镇化有三个规定性:一是乡村人口外流出现了逆转,但农耕者人数可能继续减少;二是乡村居住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绝大多数居民成为非农从业人员;三是乡村生活复兴,凋敝和衰落得以改变。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但我国现在依然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村人口总量仍达5亿多人。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

城乡之间巨大的发展差距成为我国走向现代化最大的软肋,这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大背景。

乡村振兴的难点有千条万条,最大的难点还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

而要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就要进一步减少农民,解决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

2020年,农业从业人员还占就业总人口的23.6%,约1.8亿劳动力。

绝大多数农民的耕作面积和经营规模较小、收入较低,难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如果在未来15年,23.6%的农业从业人口能够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再下降十个百分点,农民的生活和城乡差距都会有很大改善。

这是一种经济增长放缓时期仍然可以实现的结构改进。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的提高,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中国现在有60多万个行政村,200多万个自然村。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村落已经减少了25万多个,每天都有几十个村落在消失,这是一个发展的大趋势。

当然,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对一些地方违反农民意愿撤村并村的做法也提出了严厉批评,希望乡村振兴的道路,更能符合农民自身的利益,这是对的。

但从长远看,农民和村落的减少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乡村振兴是要振兴乡村,但并不是一定要振兴每一个村落。

“逆城市化”,别让它毁了“乡村振兴”!

“逆城市化”,别让它毁了“乡村振兴”!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逆城市化”,别让它毁了“乡村振兴”!当下乡村振兴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一提到乡村振兴,一提到休闲农业发展,很多人都会提到“逆城市化”。

包括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逆城市化”浪潮已经来临,这股力量将会直接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历程。

在我们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当下,中国的“逆城市化”真的来临了吗?未来真的会出现“有钱人住在农村,穷人住市中心”的景象吗?事实上,放到全球看,“逆城市化”都是一个伪命题。

当下过度提“逆城市化”,不仅没有实质意义,还会对乡村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1、“逆城市化”只是城市化的升级版上世界70年代,欧美一些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交通拥挤、种族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城市人口开始迁往郊区或农村居住,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到1976年,美国地理学家波恩提出了“逆城市化”的概念。

这个概念迅速风靡学界。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有人做出统计:美国大都市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重,1970年是68.6%,1980年是74.8%,1990年是79.7%,占比持续稳定增加。

另一组数据是,非都市区人口的增速,一直低于都市区人口的增速,“逆城市化”结论不攻自破。

事实上,美国、英国的确发生过城市人口减少的现象。

但这些城市人口变化更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

比如底特律汽车产业的没落,导致城市人口减少。

这和现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减少一个道理,但和“逆城市化”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次,市中心人口的外溢,并非是回到了农村,而是到了城市郊区。

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加,这些地方围绕着大都市又开始形成中小城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星城”。

可见所谓的“逆城市化”只是都市人口空间布局的优化,也就是城市化的升级版。

2、城市化严重的日本,同样没有“逆城市化”如果说西方城市发展和亚洲不同,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亚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日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如今的乡村不是80年代“农转非”时代的村落,不过农村的各方面仍然和城市有较大距离。——李斐
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展迅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应该来说,一般农村人都想转为城市户口变成城里人,但是现在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导致很多非转农现象的发生。我觉得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为了缓解城市的压力,鼓励农民在家自主创业,但是国家出台这样的惠农政策可能会诱导人们做出错误选择,不可取。为了缓解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阵痛应该从根本上思考,而不是一味的鼓励错误引导!——张欢
有评论认为,目前中国的逆城市化更应称为城市发展的郊区化(大江守之2003年划分的城市化之路第二阶段)。此现象背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在起作用,消费者正是以级差地租为成本在消费城市设施过程中进行反复比较而做出的居民点布局结论。对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乡差距是难以回避的事实。即便是那些已经实现“非转农”的人口,他们还是在城市里生活和就业——他们需要的只是农村户籍的红利。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逆城市化”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就是比较富裕的地方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城市的生活还是令人向往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改革收益分配不均衡,或者说是城乡差别在加大,这当然是指经济落后地区;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房价过高,生活费用负担重、竞争激烈、压力大,加之诚信的流失,造就了部分人不愿在城市当“贫民”的想法,而选择回归故里。当然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或者是有技术的人回归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是积极的,但对于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也许有的人是希望过上田园生活,这无可厚非,但愿不要再伤害了农村的农民兄弟的感情。——侯昌朝
目前比较明显的“逆城市化”还只出现在富裕的省份,比如浙江省、广东省。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转非”是许多农村户籍者求之不得的事。但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惠农措施,农村户口附着着各种利益,希望“非转农”的人已不在少数。近年来,浙江台州、丽水、义乌等市,都出台了“非转农”的相关政策。
例如,2010年10月,义乌市政府出台文件,规定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者,都可将户口转回所在地: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原因有三: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土地高度集中,而农村相对分散;二、广大农村获得了发展红利,许多农村户口的农民,因为出让土地而一夜暴富;三、相比而言,农村土地福利非常诱人!可以合理规划,实现同步发展是关键,急剧的城市化扩张,使得房价高涨,进而引发“非转农”后遗症!——韩振
近日,浙江金华市出台《市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非转农”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从2011年12月1日起,符合规定的金华市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可将户口迁回农村。据上述《实施办法》,原属金华市区农业户口的1995年及以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申请“非转农”时,若户籍在金华市区,且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正式录用,未享受城镇居民房改政策,只须备齐申请表、毕业证明、就业情况证明等申请材料,就可通过村或到街道办理“非转农”。
房价涨得令人望尘莫及,物价上涨速度高于工资增速,城市的硬件越来越硬但是软件还是很软,能在城市中真正找到归属感越来越难。城市化是目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城市化不光光看数字,更要看质量,我们要为进城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进城无忧。——崔同豪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些人想要“农户”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户是会带来更多的“红利”。这才是“逆城市化”的本质。且不说,已经城市化的农村面对这样的“逆城市化”,对于所谓促进农村发展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此的“逆城市化”就好像一场争利的斗争一样,并不能真的对个人对农村有什么好的促进发展。也许的确有些人,没有工作没法享受城市待遇,这些人是需要回归农村,只是怎么区分与那些追求“红利”的人呢?这是“逆城市化”面对的关键问题吧。——杨文
我觉得逆城市化本质来说是可喜的,因为逆城市化本身并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如何解决逆城市化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才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徐军
城市化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高昂的房价,拥堵的交通等的影响下,一部分人开始向往农村的田园风光,而又有一部分人已经付诸实践,其被称为逆城市化。很难说逆城市化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其实,关键还是站在哪个立场,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如果我们站在更广大人民的立场,站在逆城市化人的立场,以更加宽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那么无论是城市化还是逆城市化都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倪卫校
目前中国出现的逆城市化还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逆城市化,那些“非转农”的人并没有在农村继续生活工作,他们只不过是贪图农村户口的那个福利,城市仍然是他们劳动的地方,那么逆城市化也并没有给乡村带来什么发展。我看中国要出现发达国家的那种逆城市化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城市的富人很多到郊区购买房子,但也不过是周末在那居住,过“五加二”的生活,但主要的居住和消费还是聚集在城市,这对乡村的产业发展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目前的资源仍然严重倾向于城市,对农村的投资仍然不够,吸引力远不如大城市。——高欣婷
1、1995年及以后毕业、肄业、结业,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县属及以上集体企业正式录用,且未享受城镇居民房改政策的;2、被大中专院校招生录取迁出时属义乌市农业户口;3、申请“非转农”时户籍在义乌市;4、迁入地村民委员会同意接收。
义乌市所属的金华市政府网站的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5月8日,义乌市共受理5462人申报“非转农”,且已办结4391人。
近年来,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可在多方面受益。如种地享有农业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孩子上学有特困生补助,以及购买家电可享受13%“家电下乡”补贴等。这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甚至可分到农村宅基地,省去了城市人买房的烦恼。
也有人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新潮流。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逆城市化”对“城市化”而言是吐故纳新,对村镇来说,则是巨大的发展能量。“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
城市化进程是必然的趋势,户籍制度是不可能完全改革的,除非是中国的城乡差距缩小的很小了,这些问题还是利益的问题。——黄宗鹏
本篇文章来源于/ 原文链接:/rtdj/hot/120111/62286_1.shtml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是在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才会出现的。欧美国家在经过了城市化之后,目前已经逐渐走向逆城市化。但是逆城市化出现的根基必须是农村的社会设施、福利等与城市无大差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城市,人们只有在乡镇中感受到了幸福才会让逆城市化合理发生。换句话来说,减少城市人口压力的唯一办法是建设农村。——胡倩
仅仅是户籍的变动,还谈不上是“逆城市化”吧。这只能说明我国的户籍制度上附加了太多的社会福利,以至于户口不单纯是户口,而是和众多长期短期的利益相联系,这也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一个表现。真正的逆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发出现的调节,以寻求资源、人口的重新平衡。我国现在还远远未到这个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依靠行政命令或是行政手段调节人口流向,只不过是暂时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如果把这个也看做是“逆城市化”进程,未免显得过于乐观了。——西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