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合集下载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怎样的呢?_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怎样的呢?_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是怎样的呢?_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水平较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地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的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表现: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原因:(1)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城市中心环境质且下降,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较好。

(2)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

(3)调整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4)电脑网络等现代通迅的出现,家庭办公等新工作方式的产生。

(5)电子工业的布局条件是人才和交通,不需依托大城市,工业布局出现由集中趋向分散的格局。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一)_真题无答案-交互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一)_真题无答案-交互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地理学(一)(总分126,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在中心地理位置的省会城市是( )。

SSS_SINGLE_SELA 成都B 贵阳C 广州D 杭州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具有的优势的区位是 ( )。

SSS_SINGLE_SELA 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B 能源充足,土地丰富C 国家政策优惠,经济腹地大D 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3.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金字塔与城镇体系规划哪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 )SSS_SINGLE_SELA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B 城镇空间分布结构C 城镇人口年龄结构D 城镇职能结构4.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存在着( )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SSS_SINGLE_SELA 外延和飞地B 向心与离心C 景观和职能D 积极和消极5.假定S代表“4城市指数”,P1,P2,P3,几分别代表城镇体系人口规模前4位的城市,P1>P2>P3>P4,指出以下方法中哪一种是计算4城市指数的正确方法?( )SSS_SINGLE_SELAS=(P1+P2+P3+P4)/4BS=(P1+P2+P3)/P4CS=P1/(P2+P3+P4)DS=(P1+P2)/(P3+P4)6.城市的内部结构有“经典三模式”之说,正确的“经典三模式”是( )。

SSS_SINGLE_SELA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B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C 麦吉的扇形模式、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D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扇形模式、曼纳的多核心模式7.下列对中心性和服务范围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的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②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③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商品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④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商品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SSS_SINGLE_SELA ①③④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8.关于城镇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地理课前三分钟演讲

地理课前三分钟演讲

地理课前三分钟远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一场巨大的火山喷发将美国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火山灰,留下了一个60公里长,45公里宽的火山口。

这场发生在约64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它造就了有“地狱冒泡的地方”之称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871年,费迪南德 (ferdinand hayden)带领一支探险队进入黄石公园,他们用带回来的照片说服了美国国会,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所以它在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石的美,在于它独特的地貌特征,丰富的矿物质积淀出醉人的颜色。

很多历史上曾经是火山口的地方现在大都安安静静地淌着各种颜色的水。

第一个见到的是蓝色,就是那种在九寨沟能看到的蓝色,虽然颜色有深有浅,但都很纯净,不含一丝杂色。

第二个见到的是柠檬黄,还有蓝紫色、橘红色、白色、粉蓝色。

水的边缘是浓重的鹅黄混合了点橘红,参差不齐的分界像是各种颜色的对撞,整个场景就像是画家用颜料对撞出来的水彩画。

一些活跃的地热泉不断地往外腾腾地冒着热气,每隔一段时间就往外喷发一次,但没有规律可言。

空气中迷漫着一种怪怪的味道,闻起来略略有些像在煮鸡蛋。

走在发白的木板栈道上,穿过疏密不一的雾气,仿佛步行在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就是老忠实喷泉,老忠实喷泉(old faithful)是每一个来黄石的人必不可错过的景观。

老忠实泉每隔一个半小时喷发一次,每次喷发的时间与预计的时间不会差过几分钟。

一些老忠实喷泉的水柱气势磅薄,像巨杉树一样高大,其直径从1.5米到18米不等,高度45米至91米。

巨大的力量可以使它们在这样的高度上持续数分钟,有的可持续将近一个小时,也有的一次喷洒数星期。

水柱笔直,水光闪烁。

水声鼎沸,仿佛暴风雨正在它们的脚下肆虐咆哮。

无论形状怎样,无论大小如何,也无论天气条件怎样,所有间歇泉都在日夜不停忠实地一会腾起,一会沉落,水柱在瞬间迅速腾起,仿佛命中注定难以驾驭一般,随风摇曳。

黄石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周跃辉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

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

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

逆城市化:一个概念辨析

逆城市化:一个概念辨析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逆城市化”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以及历史学等专业学者的关注,日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生长点。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衍生出的一个学术概念、与“反城市化”以及“郊区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学科学者们的争议与误解。

基于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这一“社会事实”,认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不是“反城市化”,与“郊区化”存在显著的区别。

对“逆城市化”进行本土概念界定,有助于构建中国本土性的逆城市化理论,促进学术界重新认识1949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实践。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反城市化;郊区化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Counterurbanization" attracted such as economics, sociology, demography, geography and history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s, increasingly become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ademic growth."Counterurbaniz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urbanization" of an academic concept, with "anti-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 is intimately involved, to some extent this lead to scholar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controversy and misunderstanding.Based on population "from urban to rural migration" ,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unterurb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is not "anti-urbanization", and "suburb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definition of the local concept of "Counterurbanization" can help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indigenous counterurb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re-understanding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actice after 1949.Key words:counterurbanization ; urbanization ; anti-urbanization ; suburbanization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4-11(8)作者简介沈东,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 的新潮流。 “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卫 星城迁移的倾向。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城市人口数量 中心城区 增加 逆城市化 郊区 城市 乡村、小城镇 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
举例
减少
静安区 嘉定区 上海
增加
嘉兴
逆城市化的发展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 以下4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 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 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 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 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 者 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 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含义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的发展到了 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 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 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 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分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分析

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8期26作者简介:张纪伟,女,河南南阳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㊂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分析张纪伟(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环境运动在世界环境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㊂由于美国20世纪下半叶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在 地球日 活动的推动下,政府开始建立环境保护局和加强法律的环保力度㊂这场环境运动使得美国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㊂关键词: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3198.2021.18.012 摆脱贫穷,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代价就是会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环境问题,所以环境运动的开展也就应运而生㊂毋庸置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坚强而脆弱,因此我们对于地球的环境需要有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 的态度㊂研究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运动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也对现代其他国家在环境治理问题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㊂1 美国20世纪70年代主要的环境问题1.1 空气污染美国的空气污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开始从轻工业转向由钢铁工业和石油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机械加工产业㊁炼油产业和硫酸厂等各种厂矿林立,工厂向空中喷出的浓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㊁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成分,致使空气无法呼吸㊂其次,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势头旺盛㊂ 1945-1965年间,美国人口增加了35%,同时登记注册的汽车数量的增长率是180%,从2600万辆增加到7200万辆㊂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约80%的家庭拥有汽车㊂汽车尾气排放的有害污染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㊂所以汽车不断增多的同时,新的空气污染问题也相继出现㊂1.2 水污染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厂的大量兴建,导致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里面,污染水源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问题带来了潜在的威胁㊂20世纪60~70年代,水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对象,因为水源的污染影响了鱼类的存活㊂伊利湖的鲟鱼1900年前每年产出100万磅,1964年仅产出4000磅,青鱼从1400万磅降至7.64万磅㊂水污染不仅导致大量鱼类的死亡,也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命健康㊂ 1965年夏天,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河也市,因饮水不洁,致使5人死亡,18000人病例 ㊂除了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水源,人们不自觉爱护环境,到处往河流湖泊扔垃圾也是造成水源污染的另一个原因㊂随着美国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情操的陶冶㊂闲暇时刻外出旅游,去体验室外的自然美景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一些垃圾,影响社会环境㊂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全国各大水系㊁公共水体㊁城市和工矿企业的水源普遍受到污染的威胁 ㊂1.3 化学污染化学工业迎合了二战后美国社会对物质的消费需求,它为民众创造了很多新颖的产品,比如,塑料袋,食品添加剂㊁清洁剂㊁杀虫剂等㊂尤其是塑料制品,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使用的必需品,这些化学用品虽然提升了人类生活的标准,但由此产生的垃圾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㊂ 1940年,有机合成的化学物产量还不足100亿磅,到1980年膨胀到3500亿磅,化学工业雇佣的个人不少于80万,每年的销售额超过2600亿美元,到1980年为止,美国已经制造7万种有机化合物,并且每年还会增加1500种新的化合物 ㊂大量的化合物被生产㊁被使用,环境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㊂因为这些化学物质不容易被分解,会长期性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的危害㊂2 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的主要内容2.1地球日 活动1970年开展的 地球日 活动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环境保护运动之一㊂1962年蕾切尔㊃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国的巨大轰动和震撼,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㊁教育的普及㊁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就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 质量㊂这就包括更高规格的身体健康标准,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现实却是污浊的水㊁烟雾弥漫的城市和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㊂1970年4月22日,大约有2000万 他们中间有很多年轻人 聚集在街头㊁校园㊁河边㊁公园和政府与公司的大楼前,来表达他们对环境形势的悲痛与焦虑,这一天被称为 地球日 ㊂1970年的 地球日 活动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游行示威,它改变了整个社会对环境的看法,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才能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这场运动成了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㊂2.2 建立环境保护局在 地球日 活动的推动和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下,尼克松总统于1970年12月发布‘政府改组第三号令“,建立环境保护局㊂环境保护局由一系列的管理机构和项目合并组成,如 联邦水质管理局㊁内务部的杀虫剂项目㊁国家空气污染控制管理局的杀虫剂研究项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8期27目㊁水卫生局㊁卫生教育福利部的放射卫星局的一部分等 ㊂它的运行宗旨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全国的环境,为人类构建环保健康的生活㊂今天的美国环境保护局经历50年左右的发展,运行机制和机构日益趋近完善㊂现在有全体职员的人数规模不断壮大,所管辖的机构有环境保护总局㊁分局㊁实验室等㊂自从环境保护局成立以来,它就承载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美好期望,同时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治理环境的经验㊂2.3 加强法律的环保力度环境运动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联邦政府的重视,于是政府顺应民意出台了相关的环境法规,致力于更好的如何保护环境和降低环境对人类的伤害㊂‘国家环境政策法“是奠定美国现代环境政策的基石㊂这部法律向美国民众表示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决心,不管是政府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遵从法律法规的规定㊂最重要的是,该法规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对于保护环境的职责,以及民众对政府官员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举措形成监督机制㊂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㊂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量要达到国家法规的规定,而且要求加大研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能源技术的力度,这也明确了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汽车尾气之间的关系㊂1972年颁布的‘清洁水法“(又名‘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法规㊂该法案主要对向河流㊁湖泊㊁下水道等各种水体的排放物有所规定,尤其是针对企业,企业要处理好污水问题才能排放㊂两年以后,又通过了一部‘安全饮用水法“,保证美国民众饮水安全的问题㊂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出台了一些其它法规㊂比如1972年颁布的‘联邦杀虫剂㊁灭鼠剂和杀菌剂法“㊁1976年‘联邦土地管理法“和1977年的‘国家森林管理法“等,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力度㊂3 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运动的影响3.1 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带来了长久的收益,首先就是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㊂在空气净化方面,‘清洁空气法“的实施和民众对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普遍使用,美国大多数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基本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㊂在水资源方面,‘清洁水法“实施之后的数十年里,湿地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变,水质得到净化,鸟鱼的数量增多㊂工业废水和下水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工业企业逐渐向环保企业转型,既保证了经济效益也保护了环境㊂1974年‘安全饮用水法“颁布之后,环保局与各州制定实施计划,对饮用水源问题加大关注度,减少了饮用水因污染而引起的疾病,提升了城市市民生活质量㊂3.2 美国民众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运动的开展使美国民众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㊂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环境的污染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㊂同时,环境运动也使得人们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环境好人们的生活才会好㊂在工业化与污染方面,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污染是工业化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自从环保运动开展以来,人们慢慢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健康生活是可以达到双赢的,而且还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㊂ 环境意识越来越深入到国家机构㊁法律和日常生活中 ㊂另外在教育上,学校也积极开展环保运动,在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中灌输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感㊂教育具有潜移默化和长远持久的特点,青少年早早具有环保意识是长远之计,也是百年大计,环保与教育结合,是防治污染的有利性措施㊂3.3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创新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工业开始慢慢向新兴科技工业转型㊂美国汽车行业由于环保运动的开展,行业内部开始进行变革,把绿色环保作为更主要的目标㊂为了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发明了催化转换器,这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在为城市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国家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㊂高污染的产业因为污染治理费用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压力,促使了一个新型工业的产生污染控制型的环保产业,为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也为大众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㊂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状况,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只有合理兼顾二者,才能满足民众宜居安康的美好愿望㊂3.4 推动了环境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在环境运动的推动下,美国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尤其是一些大学课程,基本都有环境史的课程㊂到60年代末期,有关环境方面的学科层出不穷,如环境政治学㊁环境经济学㊁环境史学㊁环境法学等㊂这使得美国在环境学研究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取得了很多环境学方面的成果,为世界环境学研究和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㊂在科技发展处于转换期的新时代,环境污染与能源枯竭并存㊁全球变暖与极端气候并存,将环保问题纳入科学研究之中,有利于传统的工业文明顺利走向生态文明㊂4 结语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以环境保护局和加强法律的环保力度展开工作,改善了自然环境,提高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升级了产业结构,并且也推动了环境学的发展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㊂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更不可行㊂在全球人民期待美丽世界的今天,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道路㊂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要结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制定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环保政策㊂参考文献[1]尚宇晨.20世纪70年代美国城市水污染与联邦政府的治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巴里㊃康芒纳.封闭的循环 自然㊁人和技术[M ].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外公害概况[M ].北京:总后勤部化工生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处,1974:109.[4]腾海键.战后美国环境政策史[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43.[5]R o b e r tG o t t l i e b ,F o r c i n g t h eS p r i n g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v e m e n t [M ].W a s h i n gt o n .D .C :I s l a n dP r e s s ,1993:76.[6]封晓霞.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境运动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3:34.[7]B e n j a m i nK l i n e ,F i r s tA l o n g t h e r i v e r :AB r i e fH i s t o r y o f t h eU.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v e m e n t [M ].L a n h a m :R o w m a n&L i t t l e f i e l d P u b l i s h e r s ,I n c ,2007.。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C .降水下渗量减少 D .城市热岛效应
图 6 . 31 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 系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 .是((06)江苏)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B序依次 A.a一d一b一c B.a一c一d一b C。d一b一c一a D.c 一d一b一a 8 .(06江苏)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B现象是 A .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 .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 .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 ,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2. 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4.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
第三产业的发展
6.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城市化阶 城市化

水平
城市化发 地域扩展 展速度 趋势
环境质量下降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比较典型的城市环境问题
探究点三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 (1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 (4
8、世界4种城市化模式
(1)、逆城市化现象 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空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含义: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 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 性循环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1、历史原因:原有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 功能区现 状。 2、经济因素: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交通的通达性:市中心通达度最高,租 金最贵。从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 和公路交会处通达度相对较高,租金较贵。

我国逆城市化及其原因

我国逆城市化及其原因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突飞猛进,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化大都市纷纷建成。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展,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中,交通拥挤、城市污染严重、住房难、子女入学等城市问题日益加剧,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北京等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乡村回流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且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对于中国“逆城市化”这种现象,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城市基本特点,正确区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异同,合理分析我国“逆城市化”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化建设道路或发展模式选择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1逆城市化理论1.1逆城市化理论背景逆城市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经济地理学家布赖恩·J ·L ·贝里在1976年第一次提出。

1940年后,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不断扩张,同时,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大都市的发展。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大城市开始出现发展趋缓的现象,在1970年3月到1974年4月期间,大都市的人口减少了180万。

同时,其它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大城市发展放缓现象。

贝里认为“逆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就是规模的下降、密度的下降和异质性的下降”,这一趋势是使得人口分布“从一种比较集中的状态到一种不太集中的状态的运动”[1]。

他描述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

相反的是,经过70年代之后,80年代起美国又出现了再集中化和“再城市化”的趋势,进而美国学者推导出城市发展四阶段理论,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2]。

1.2各国“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各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各不相同。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近十年来的美国城市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来的美国城市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来的美国城市史研究综述摘要:国内学术界关于美国城市史的研究,已经涉及到美国城市史的方方面面,这些成果在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研究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仅就近十年我国史学界对美国城市的研究作一综述,为国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关键字:美国;城市史;研究;综述在我国,美国城市史作为美国历史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在 80 年代兴起。

我国的美国城市史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且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我国史学工作者在此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笔者拟从美国城市史研究的专著论文和综述性文章这两大方面进行梳理。

王旭在2000年出版的《美国城市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外国城市史。

王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对美国学术界城市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引进。

基于对美国城市史研究重要著作和最新成果较全面的了解,作者择善而从,利用不同学者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美国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作为一本专门史,作者把它置于美国通史的背景中,并与重大政治事件和主要经济技术发展相结合加以论述。

既注意了美国城市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又突出了不同时期的特点。

上篇试图勾画出美国从一个英属殖民地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过程中城市发展的梗概,并尽可能充分地展示当时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下篇主要讨论了联邦政府对城市事务的干预、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和美国所谓的西部、南部“阳光带”和西海岸地区城市崛起的背景这三个问题。

1新观点和新思想随处可见,的确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也说明一部好的概览最好以作者自己的专题研究为基础。

由于城市史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作者对一些特有的概念术语都在文中作了说明。

2河南大学的王金虎副教授撰写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改革》3和《论美国城市的定居救助之家运动》两篇文章对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政治和改革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4在《对美国大都市区化历史地位的再认识》一文中王旭再次对美国大都市区化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较高阶段的必然现象。

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在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逆城市化现象。

对于搞好城市建设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counter-urbanizationMa FengmingMa YanxinAbsta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due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when we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with great exertion, we must also concern the phenomenon of counter-urbanization.Thus,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improve coordination for urban construction.Key words:unbanization; counter-urbanization; level of urbanization;unbanization process一、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城市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变迁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城市化的定义也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城市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力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区、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市价值观和文化不断提高,并向农村推广。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城规评估)

《城市地理学》课程试卷(八)本试卷用于邵阳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1、答卷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2、答卷必须写明题目序号,并按题号顺序答题。

3、请保持行距,保持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和两部分。

2、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即:、和。

3、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成三类:即、和政治性转运。

4、城市的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前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5、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大致可将城市分为三种类型,即、和。

6、美国按照1990年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和两部分组成,两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7、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公式表达:。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A、首位城市B、首位分布C、首位度D、首位比2、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提出的。

A、伯吉斯B、霍伊特C、哈里斯D、厄尔曼3、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A、城市建成区B、城市功能区C、大都市区D、城市影响圈4、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A、一般描述方法B、统计描述方法C、统计分析方法D、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5、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

A、城市交通不方便区B、大城市中心区附近C、城市边缘区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三、解释下列每组术语(每组5分,共20分)1、社区和社会区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城市均质性和城市均质地域四、绘图说明题(8分)试绘图说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S型曲线。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郊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趋势——“逆城市化”摘要:城市化从19世纪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无疑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

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从而引发经济因素在城市的高度集中。

这就使得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过渡饱和,城市病纷繁杂乱,城市体系趋于极不稳定的凌乱状态,其脚步自动会放慢。

当城市的发展背离最初人们对他的需求和设想时,“逆城市化”便成了必不可挡的趋势。

关键词:逆城市化城市化离心化中心化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发达的资讯,活跃的文化,较多的创业发展机会,便捷的生活,完善的社会保障等。

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加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性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以高速公路和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正在缩小,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减弱,倒是农村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更加的选择。

并且,城市“房子”、“车子”、“票子”三座大山的压力,让城市的向心力消减,城市社会人口重心开始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甚至是农村流动。

让城市化的拐点提前到来。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学者布莱恩贝利在其著作《比较城市化》中就阐述道“工业化大都市聚集的原因是各类专业人士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是十分频繁的,而聚集将降低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本。

但距离的减少意味着密度的增加,交通堵塞,昂贵的房租以及个人隐私的丧失等问题的出现。

”①事实上,最近科技的发展都立足于降低居住密度以及聚居成本。

现代交通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使得每一代人可以居住的更远并能获得遥远地方的信息。

分散化以及总密度的降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空间过程。

因而,所谓“逆城市化”,是对人口主要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这种分散过程的概括。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专著《明天的田园城市》中提出,这一过程首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以证实,并在其他市场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得以验证。

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

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

城市, 难免导致环境污染 、 交通拥堵、 犯罪增加等“ 城市病”社 ,
其次 , 尽管 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 可能出现大城 市发 会 中上层 向生态环境相对 较好 的郊 区、乡村迁移在情理之 中。 展迟滞 的现 象 , 但从长期 和全局 来看 , 大城 市尤其是 大都 市 区 然 而 ,0 8 中国城市 化率 仅为 4 .%,在 尚未完 全成为城市 的发展总是在城市化进程 中处于优先地位 。所谓 大都市 区, 20 年 5 7 圆 是 化 国家 时就出现 了较 为明显的“ 逆城 市化” 现象 , 然不符合城 原有 的一个 或数个 大城市 与周 围的 中小城 市及其 郊区连成 的 显 市 化的一般规律 。 有机整体 。以美 国为例 , 11 以来 , 自 8 0年 仅仅在 2 0世纪 7 0年 值 得注意 的是 , 中国 当前 的“ 对 逆城市 化” 现象 , 从政 府到 代 出现 过大都市 区人 1增长率低 于非 大都市 区的情况 。 17 3 90 学术界都不乏赞赏与支持 。 有的将之等 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在城 年 ,大都市 区人 1 占美 国总人 1 的 6 .%,到 2 0 已增 至 3 3 86 0 0年 市化成熟阶段 出现 的郊 区城市化 ; 的将之列 为城市化 的一个 8 .%; 有 03 而非大都市区人 口数量则是绝对下 降 , 占总人 1 比例 3的 新 阶段 , 而将 城市化进程分 为集中型城市化 、 区化和 “ 从 郊 逆城 持续降低。3 [ 1 明美 国人 口不断 向以大城市 、 这说 特大城市为 中心 市化 ” 三个 阶段 , 进而主 张 中国的城市 化进程应 跳过集 中型城 的大都市区集中 , 而小城市却呈萎缩之势 。 中国, 在 由于大都市 市化阶段而直接 进入郊 区化 阶段 ……近年来 , 通过强调 国外大 区的概念 尚无 明确 的界定标准 , 故其人 口数量及增 长情 况难 以 城市所 面临 的“ 城市病 ” 而主张 以城镇 化代替城 市化 的声音不 准确计量 ; 大城市规模 的急剧 膨胀 、 口的迅 速增长却 是不 但 人 绝 于耳 。对此 , 愚以为值 得商榷 。 争的事实 , 总体看来人 1仍不 断向大城市集 中。大城市 尤其是 3 20- 0 8 - 中美两 国都 不存 在 全局 意义 上 的“ 城 市化 ” 逆 特大城市 的人 口增 长速度 明显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0 0-2 0 上 74 20 - 20 北京 常住人 首先 , 当前 以美 国为 代表 的西 方发 达 国家 和 中国 出现 的 年 , 海常住人 口增长率 为 1 .%;0 0- 0 9年 , 27 [ 4 广 75 深圳 为 2 .%……而 从 72 “ 逆城市化 ” 都只是一 种局部 现象 , 不能视 为城市化 发展 的 口增 长 率为 4 .%,1 州 为 4 .% , , 而 0 0 0 9年 , 中国总人 口增长 率为 1 .%。③ 32 个必然阶段 。 世界范 围来看 , 从 尽管 差异很大 , 但城市化率仍 2 0 - 20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五、City-on-Hill理念的影响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背景自20世纪初,美国逐渐进入城市化的进程中。

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化的规模相对较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30%。

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人口比重迅速提高,196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了60%。

1980年代,美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达到了75%。

此后,尽管城市人口比重没有继续增长,但美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不断发展。

二、美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具有多个特点,其中一些典型特征如下: 1. 城市规模大:美国大城市数量众多,紧随日本、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

其中,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其他大城市人口也在数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2. 城市密度低:美国城市人口密度较低,居民房屋宽敞,散布于广阔的城市地区。

3. 城市交通便捷:美国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公交车运营规模也很大,可连接城市和郊区,方便通达。

4. 人口的多样性:美国城市涵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具有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

5. 经济高度发达:美国大城市经济发达,如纽约是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之一,硅谷则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之一。

三、美国城市化的启示美国城市化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1. 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目光:美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数十年,与美国的长远规划有关,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有所考虑,城市规划需要考虑长远发展。

2. 鼓励多种生活方式:美国城市中有不同的居住方式和工作方式,如在城市中心居住和远程办公等。

鼓励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城市拥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投资基础设施:美国的城市化是基于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会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例如公共交通和公共空间等。

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
例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 人口开始向郊外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 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 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和新城 或卫星城Biblioteka 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
(1)资料中叙述的现象在表中的 英国 (国家)最明
显,人们称为逆城市化现象,这是由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例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 然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 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 程,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郊区城市化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 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 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 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 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3)比较阶段I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阶段I: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 阶段Ⅲ: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4861
日本
71
1946
1992年
城市人口比 重(%)
人均GDP
13
114
74
6777
89
15625
76
23180
77
29486
(2)读表格回答: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 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经济 发展水平,但也可能产生 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本文为您分析,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城市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

比如A.G.钱皮恩主编:《逆城市化——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G.Champion,ed.,Co unterurbanization: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纽约1989年版;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向非都市地区迁移——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价)(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Migr 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ansfor Moving),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0年版。

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周一星在《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一书中认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年第4期)指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也持相同观点。

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及其相互关系,否则就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脉络。

这两组概念就是城市(urban)、郊区(suburb)和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与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和大都市区化(metrop olitanization)。

1.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关系在第一组概念,即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区之中,城市是最基本、最宽泛的概念,是其它两个概念的基础。

城市(urban)是一种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

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统计中,人口达到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即为城市,不足2500人的居民点则为乡村。

这里的城市(urban)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城市(city),后者是一种法人资格,需要由州议会颁发特许状予以认可。

无庸质疑,具有政治法人资格的城市(city)必然是人口不低于2500人的城市(urban),因为一个城市地区不达到一定规模,州议会一般不会颁发城市特许状,但城市(udmn)地区并不一定拥有法人建制。

为了利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资料,从而便于学术研究,美国学术界一般认为,郊区是指那些处于大都市区范围以内而又位于中心城市的行政界限以外、具有某些独特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特征、在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心城市有很大的依赖关系、而在政治上却独立于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的居民社区。

因此,郊区是一个与中心城市相对立的概念,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包含着一定的政治意义。

郊区必须位于中心城市之外,如果被中心城市兼并就不再是郊区。

一个郊区也许人口不足2500人,但也许达到人口普查局规定的城市(urban)标准,即人口达到2500人以上,甚至达到数万人,还可能拥有城市(city)的法人资格,但仅仅相对于中心城市而言才成为郊区(sub tO the city),被称为郊区的城市(suburban city)。

所以,郊区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即相对于中心城市而言是郊区。

大都市区是指一个达到5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以及与之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郊区县组成的共同体。

那么,那些处于大都市区界限以外,人口不足5万的中小城市就不包括在大都市区的范围内,属于非都市地区。

所以大都市区并不包含所有的城市人口。

比如,197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5%,其中60.5%位于大都市区以内,另外13.o%位于大都市区以外。

但是,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又包含了许多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社区,即乡村人口。

比如,1970年,美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6.5%,其中8.1%位于大都市区以内,18.4%位于大都市区以外①。

由此可见,城市和大都市区是一对交叉性的概念。

而非都市地区则不等于乡村地区,因为它还包括许多中小城市。

2.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1)城市化与郊区化的关系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过程,而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过程。

然而城市化与郊区化并不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发展过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城市的形成和扩大,产生一种向外扩张的压力,从而推动人口和产业向外分散,形成郊区化过程。

其次,随着郊区的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提高,人口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异质性不断提高,从而使郊区的城市性特征不断增强,最后转————————①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美国统计摘要:1975年》(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 reau of the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75),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 975年版,第17页。

变为高度城市化的地区,或者干脆被中心城市所兼并。

这种城市化的方式就是城市化——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新的郊区化,循环往复,交错发展,从而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可见,城市化是郊区化的前提,而郊区化则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

(2)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大都市区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中心城市和郊区。

整体孕育于部分,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是大都市区形成的基本前提。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的工业革命启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拉开了序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起步较早的大城市优先发展,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成为大都市区形成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由于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在大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分散的过程也在进行,因而,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一些居民郊区和工业卫星城市,即住宅郊区和就业郊区。

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和郊区化的这种对流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市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商业性、服务性和管理性为主的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以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将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形成①。

因而,郊区化是大都市区形成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进入20世纪以后,大都市区化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②。

可见,城市化是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大都市区化则是城市化的一种模式。

(3)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前文指出,郊区化是大都市区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郊区化的发展,大都市区是不可能形成的。

大都市区形成以后,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都推动了大都市区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到二战以后,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衰退的局面,形成了两次遍及全国的城市危机③,而郊区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加快,郊区化成为大都市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另外,虽然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都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但是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郊区化是考察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分散离心运动,从而便于了解城市内在结构的变化。

而大都市区化则是对城市的集中和分散两个过程同时着眼,它更突出一种整体感。

由于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着眼点不尽相同,它们对于考察美国城市的发展进程和揭示城市的发展规律可谓互有利弊,各有千秋。

二、20世纪美国大都市区发展进程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大都市区的孕育和形成阶段。

从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城市就在不断形成,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就在交错发展,在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到20世纪之初就形成了大都市区。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之初到1940年,为大都市区在全国的普遍发展并逐步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1940年到20世纪90年代,为大都市区迅速膨胀和多中心化阶段。

本文主要探讨后两个————————①参见孙群郎:《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世界历史》2000年第2期。

②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美国研究》1998年第4期③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参见王旭:《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

阶段的发展进程。

自从20世纪美国的大都市区产生以来,它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