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合集下载

回顾与展望:经济滞胀与政策约束

回顾与展望:经济滞胀与政策约束

回顾与展望:经济滞胀与政策约束□丁安华一、滞胀:概念框架首先,要给滞胀(stagflation)下个定义,它是“停滞”(stagnation)和“通胀”(inflation)的合成词。

1965年,英国保守党议员伊恩· 麦克劳德(Iain·MacLeod)在下议院发言时创造了这个词。

经济学大师凯恩斯认为,强劲的增长会导致价格快速上涨,而疲软的经济通常伴随着低通胀,经济放缓和通胀上行是相互排斥的。

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经济衰退与价格上涨同时出现,前后持续了十年时间。

现在,全球经济是否进入新一轮的滞胀,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全球经济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

不过,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赞同这一判断,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经济基本面与20世纪70年代不同。

他们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之中,与通胀上行方向一致。

滞胀这一描述,可能比较适合当下的中国。

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走缓,而价格特别是PPI大幅上行。

在我看来,我们不应迂腐地执着于现在的中国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异同,当观察到经济下行与通胀上扬同时出现时,就可以用“滞胀”或“类滞胀”(quasi-stagflation)来描述这种经济运行的状态。

滞胀是一种极不理想的经济形态,因为它束缚了政策的应对空间。

要解决“胀”的问题,就要付出“滞”的代价;要解决“滞”的问题,就要付出“胀”的代价。

二、美欧经济的主要矛盾是“胀”2021年以来,美联储系统性低估通胀形势,内部对通胀和未来加息路径的看法分歧加大。

10月份,美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升至6.2%,欧元区上涨4.1%,其中德国上涨 4.5%,均创近三十年的新高。

金融市场对中长期通胀的前景展望变得悲观,目前美国5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已突破3.0%,远超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紊乱。

发达国家疫苗率先接种,经济修复推动需求增长较快;而发展中国家疫苗受限,疫情反复导致生产停滞,全球产业链上堵点处处。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滞胀危机 1950-1973年是欧洲经济的黄⾦时代。

但是⼤约从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滞胀的含义是:经济低速增长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发展、相互纠结的现象被称之为“滞胀”。

也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说这是新现象是因为在通常的经济危机中,⽣产下降的同时,产品过剩,物价随之下降,银⾏信贷崩溃。

但是这⼀时期的危机是⽣产下降的同时,物价继续上涨。

过去解决危机的办法是⽤财政⾚字、⼤量发⾏货币的办法来提⾼物价,最终刺激⽣产来摆脱危机。

但是这个时候这种办法不⾏了。

因为⽣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同时存在。

所以这是⼀个新现象。

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个⽅⾯:⼯业⽣产⼤幅度下降、股票下跌、失业率增⾼、物价上涨、货币危机。

造成滞胀的原因,主要是三条:第⼀,财政原因。

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造成⽣产效率低,甚⾄严重亏损。

再加上福利国家开⽀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这是⽣产发展速度减慢,物价上涨的⼀个原因。

第⼆,⾼税。

因为财政⾚字加上⽣产发展速度减慢,政府的财政困难更加加剧,为了弥补财政⾚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税,但是⾼税可能在⼀时增加政府收⼊、弥补财政⾚字,但是⾼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收⼊也减少,⼜使物价进⼀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这段时期内发⽣的两次⽯油危机加剧了经济危机。

西欧国家对⽯油的依赖要⽐美国严重得多,除英国外,西欧国家的⽯油的3/4需要进⼝,主要是中东国家。

⽯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产成本⼀下⼦提⾼。

⽯油价格虽然是经济体制之外的因素,但是产⽣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经济调整 由于从80年代初期起,西⽅各国陆续采⽤新的经济政策,逐渐⾛出滞胀局⾯,经济从衰落⼜重新⾛向低速发展。

这时期解决滞胀这⼀经济危机的新现象的办法主要是以撒切尔夫⼈和⾥根为代表的货币紧缩政策。

他们采⽤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取⾃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

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大量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商们乘机兴风作浪,抛出美元,购进黄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马克。

1971年8月,为应付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挽救对外收支的困难局面,以及为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并且对工业产品的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这等于使作为外汇的美元贬值。

当年12月,通过华盛顿货币协定,美元正式贬值78%,美国官方维持的黄金比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

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美国政治经济发展历程

美国政治经济发展历程

六、美国的对外扩张 1、在拉美的扩张 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出现扩张主义的狂热。马 汉的制海权理论和“太平洋帝国论”适应了 当时美国统治者的需要。 ①.泛美会议与泛美主义:1889年10月,在 美国倡议下,泛美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泛美 会议的的思想基础是泛美主义。泛美主义的 出现原因:一是拉美国家在独立革命的过程 中为抵御欧洲殖民者的需要,二是美国为排 挤欧洲列强在拉美的势力的需要。
克林顿政府措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 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 成功。
这轮经济增长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 刻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发表经济复苏的演说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




③④⑤

2001
1993 1981 70
1945 1939 1933 1929 19
①②





1894年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年代
二战前的193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36%。
二战后的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53.4%。 二战结束至今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
五、西进运动
1.概况:1862年《宅地法》的颁布点燃了 美国人到西部去创造的热情。美国的西进运 动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和领土扩张的背景下, 以大规模人口迁移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业为 先导,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指向,以增长中 心带动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2.结果:完成了美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政治经济的一 体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促成了美国 近代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培育了美国 人民的精神。总之,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在二百多 年中开发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这些土地 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工业,这对使 美国成长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 响。所以说,没有西进运动,也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

中华书局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0课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

危机和 经济的 调整
70年代发生 危机,经济 地位下降; 80年代进行 调整,经济 发展受限 持续稳定发 展,进入新 经济时代
①经济发展弊端日益显露, 受到石油提价的严重打击; ②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新经济 的出现
①改革社会经济; 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 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 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4、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 要 增强。 原 5、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阶段 战后的 繁荣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20世 纪五 六十 年代 20世 纪七 八十 年代
20世纪 九十年 代以来
持续发展,西 部和南部繁荣
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 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 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 业; ③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 境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 、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 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国。 1993年11月,欧洲共同体更名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为 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加 入,成员国增至15国。 欧洲联盟(欧盟)会徽 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 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 发展趋势: 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 塞浦路斯10国正式加入,欧盟增至25 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多, 国。 至2007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 联合领域不断扩大, 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 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 5月9日为“欧洲日”。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 个“黄金时代”。 工业总产值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 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 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 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 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 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 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 47.1个人。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

分类:经济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美联储大规模的注资计划,失业率向双位数的进军,黄金,石油价格的上涨,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将进入滞涨的时代了?先不去讨论会不会,先看看我们的世界曾经经历过的滞涨的历史吧。

本文就 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美国 世纪 代经济滞胀ppt

美国 世纪 代经济滞胀ppt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
文化娱乐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
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
•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 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
• 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 推高了通货膨胀。
为什么财政政策失灵
•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 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 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 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 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 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 系。197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 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 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 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 动的逻辑关系。197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 充分的理由。
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
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完整word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点

(完整word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调整概要

探究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原因: ①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外部原因: 美国的经济扶持,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 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体制.
课堂检测
D 1、下列各项:不属于撒切尔夫人经济改革的内容是( )
A、国有企业私有化
B、压缩政府开支
C、削减政府福利
D、实行企业国有化
2、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D 主要原因是( )
A、限制垄断行为
B、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水平
C、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
(1)、趋势:多市场,少政府 (2)、特征
A、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 B、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加强 C、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二、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经济模式的形成: ①确定发展的方针 ②经济模式的形成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混 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D、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的确立
B 3、在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市场调节 B、政府指导 C、自由放任 D、货币主义
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4、主要内容:
⑴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⑵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⑶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导致这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分析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原因1. 石油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价格激增,导致全球石油市场剧烈动荡。

美国作为主要石油消费国,受到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

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了物价水平。

2. 政府开支增加: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加大了对社会福利项目和国防开支的支出,同时还推出一系列减税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增加的开支超过了实际税收收入,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在这一时期,美国工会势力强大,经常组织罢工活动,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产品价格。

4. 货币政策宽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在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

尽管这些政策起初促进了经济活动,但也助长了通货膨胀。

二、影响1.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由于物价飞涨,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可支配消费品的成本大幅上升,给普通家庭带来经济压力。

2. 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通胀使企业难以预测和规划,降低了商业信心。

此外,通货膨胀还促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因此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 资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波动。

短期内,通胀预期增加,会推高实际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导致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

长期来看,通货膨胀还会推高房地产价格,给购房者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影响。

4. 社会不稳定: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物价的上涨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高通胀还引发了劳资矛盾,工会频繁举行罢工活动,导致社会动荡。

结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包括石油危机、政府开支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货币政策宽松。

有关美国70年代发生“滞胀”与80年代“反滞胀”的经验教训

有关美国70年代发生“滞胀”与80年代“反滞胀”的经验教训
,

本不 起作用
在 不 到三 周的 时间 全 国 1 5 0 0 家 最大的公 司 中有 1 / 3 提 出 1 9 7 2 年物 0 1 结果 了提价 申 请 而 被批 准与被 否决 的比例竟达 2 价在 3 2 5 帕 管制的 条件 下 仍 然上 涨 了 失业 率也保持在 肠 的水 乎上 物价
,

,
,

,
.
,

扶摇 直上
4 年全 年上 涨 1 2 肠 的历史最高纪 录 达到了19 7 到 1 9 7 4 年 8 月福 特 就任美 国 总统时 滞胀 的局面 已经 形成
, “ ”
,



到福 特卸任 为止
,
美国的宏 观 经 济政策 一 直 时紧 时松

,
疲于 应 付
,
而经
济却 一 直 呈 现 出高失业 高通 胀的 双 高 特征 为 了 降低失 业 率 卡特政 府在 1 9 7 7 年 执政 后开始实 行 刺激 经 济 增长
的财政政策和 货 币政 策

.

,

,
,
.
.
,
.
.
,

,

和 将宏 观 经 济政 策重 新 制定 0 年代初 开 始 陷入 了 不仅 是 美 国 整 个 西 方 世 界 均 于 7 泥 潭 西 方 七 个 主要发达 国家 的 G N P 平 均年增 长 率为 2 4 肠
_

滞胀 的 失 业 率为 5 3肠 消费物价指 数年 增长 率为 9 4 % 而 在 此 之 前 的 1 9 6 8 一 1 9 7 2 年 该七 国的平均 增长率 为 4 3 肠 平 均失 业 率为 3 2 肠 物价 平 均上涨 率为

第10讲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第10讲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③最广泛地合理使用环境而不使其恶化、或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引起其它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
④维护美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国家遗产, 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化选择的环境;
⑤使人口和资源使用达到平衡, 以便人们享受高度生活水准和广泛的生活舒适;
⑥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 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 该法在第一篇第一节第一条宣布:鉴于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一切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人口增长、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以及新技术日益飞跃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并鉴于恢复和保持环境质量对于人类的普遍幸福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国会兹宣布:“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有关的公共和私人团体进行合作, 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 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 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在一种建设性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 实现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这乃是联邦政府一如既往的政策。”
在滞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1970、1971年为4.5%, 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 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而1971年8月前只需1盎斯黄金兑换35美元。
第四,继续扩大了环保措施, 在这个基础上, 美国国会于1969年12月30日通过了经修改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大法。
它明确规定其目的是:①履行其每一代人都要做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者的职责;
②保证为全体美国人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产力并在美学和文化上优美多姿的环境;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

10.26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版)

第26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考纲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考点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基础落实】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 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②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考点深化】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调整的表现(1)二战后~70年代: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政府而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

10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10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第三, 30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到了50-60年代, 美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 展。同时,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 发展。
第四, 30年代时,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 征;而50-60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 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 霸权的国际宪兵。
第十章 20世纪六七十年 代的美国经济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通过“新边疆”政 策,对内实行经济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 济的干预;约翰逊政府继续肯尼迪政府的事业, 实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实行大规模财政 赤字,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1961年2 月-196910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 被称为美国的“百月繁荣”时期。
第一节 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
1960年7月15日,出身名门豪族的约翰.肯尼迪在落杉 矶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 竞选提名演说,提出了“新边疆”(NEW FRONTIER) 的响亮口号。他说:“我们今天站在新边疆的边缘上 ----60年代的边疆。一个不知机会和危机边疆,一个 没有威胁的边疆。”“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预示我 们国家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富兰克林.罗斯福新 政预示安全保障和挽救对他们是必要的。”“今天的 新边疆是未知的科学与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 争问题,尚未征服的无知与偏见的孤立地带,尚未答 案的贫困与过剩问题。”
第三,在1964-1965年间,国会通过一系列普通 教育、高等教育和业余教育立法,这些措施被 认为是实施伟大社会计划的关键。
第四,通过1965年8月的住房和城市发展法和 1966年示范城市发展法,以改善住房条件。
第五,为缓和贫富悬殊,适应结构性调整的需 要,进行职业再培训。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 1964年7月的经济机会法,进行职业再培训, 以满足由于结构调整失业变化的需求。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

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 、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ppt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ppt

“滞胀”与经济调整
增续 范 美 。下 围 图降 的 石 国 标 为, 经 油 失 美导 济 价 语 国致 危 业 上 加工 机 格 工 猛 写 油厂 。 涨 人 着 站处 危 , 游 等于 机 使 : 待半 期 生 行 我 加停 间 产 , 们 油产 , 成 要 的状 美 本 的态 国 增 工 车, 的 加 作 队失 工 , 业业引 人生发 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 数产世 猛持界 危机。图为美国一加油站“今日无油可售”牌子。
里根政府的反滞胀措施
• 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 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他看到的是2位数的通货膨胀、 高失业率以及超过20%的高利率。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 向右转”(里根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赫伯 特· 斯坦语)。 里根政府认为,造成“滞胀”这种经济困局的直接原因既 不是由于国际性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也不是由于市场经 济本身的失控,而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过度膨胀。于是,以 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学说为理论基础,里根政府适时推 出了“里根方案”的基本大纲。1981年2月,里根总统向 美国国会提交了《经济复兴计划》这一纲领、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 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 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 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 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 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 (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贫困宣战。它向美国人民 许诺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它扩大 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原先更 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 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施上。 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州 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 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地方政府。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 通过。在约翰逊时期,美国共制订和实施了近500项计划,用于增加社会福利开 支。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对⼤萧条的研究,带来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盛⾏;70年代滞胀的出现,让⼈们对刺激政策的长期效⽤产⽣怀疑,这直接导致美国80年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流⾏。

经济学家对滞胀的出现有很多解释,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美国竞争⼒的下降。

继60年代低通胀、⾼增长的黄⾦时代后,70年代的美国已⽆法找出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

此时,德国和⽇本的经济已经崛起,抢占了美国在全球市场上很多份额。

70年,美国在经常账户上开始出现⾚字。

此前,美国货⾏销全球,美元是最受欢迎的货币。

⼈们纷纷⽤⼿头的黄⾦换取美国⼈发⾏的“绿纸”,致使美国黄⾦储备⼤增。

当时美国的黄⾦储备有点像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于是货币供给⼤幅增长。

贸易逆差出现后,⼈们发现⼿头的美元不怎么值钱了,黄⾦的需求开始增加,这其实已注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但当时的货币当局没有这样想,为应对68-70年的萧条,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正处于极度宽松中。

因此,即使没有后来73年埃以战争导致的⽯油冲击,通胀也已难以抑制,美元的贬值已很难阻挡。

⼀部经济史,其实也是⼈们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

但遗憾的是我们⼤多只能以过去发⽣的事情为依据去预测未来要发⽣的事情,⽽路径依赖的惯性往往让我们把将要发⽣的变⾰看作过往历史的简单重复。

20世纪80年代,依靠跟随战略兴起的⽇本,因为经济总量已⼤到⽆法跟随时,并没有改弦更张,通过新的⽅式增长;⽽是重复过往的成功,并希望通过刺激再现辉煌。

但结果是资产泡沫,以及此后的失去的25年。

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只带来了房地产泡沫和此后的次贷危机。

⽽欧元区成⽴后由于⼤量廉价资⾦涌⼊⽽兴旺⼀时的南欧诸国,现正处于所谓的欧债危机中。

所以关键还是内⽣的竞争⼒。

顺带提⼀下,⽇本已经连续两个⽉出现了经常账户下的贸易逆差,如果对⽇元的需求开始减少,加上⽇本国债与GDP之⽐⾼达230%,⽇本会不会重蹈美国70年代美元崩溃的覆辙?2012年3⽉6⽇附:委托许剑峰先⽣写的“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许剑峰在宏观经济学中,滞胀特指为经济停滞、⾼失业以及⾼通胀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其中⽣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个重要表现形式。

1970年 滞胀 书

1970年 滞胀 书

在1970年关于滞胀的书籍中,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策略投资》。

该书回顾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滞胀时代,详细描述了该时期的经济状况、政策调整以及市场反应。

书中提到,滞胀时期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上升,导致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

这些措施包括加息和放松货币政策等,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该时期的两次石油危机对通胀的推波助澜作用,以及全球经济在滞胀压力下的表现。

《策略投资》通过对滞胀时期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决策背后的考量。

对于想要了解滞胀时期经济、政策、市场等方面情况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10讲)黄安年文发表: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1999年4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5月17日发布;2002年8月28日重发第十讲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一美国的经济滞胀70年代以来, 美国出现了以滞胀(Stageflation)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

在经济滞胀期间,美国和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加上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得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

接着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又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随即波及美国。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在滞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1970、1971年为4.5%, 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而1971年8月前只需1盎斯黄金兑换35美元。

与在这以前的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 七十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 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要长得多; 从表现形式上看, 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 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的, 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 从直接导因看: 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

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stagnation)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inflation)现象。

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在于: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 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着大调整: 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 进行又改造需要时间, 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也需要时间;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 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同样需要时间; 这时劳动力又面临新的调整, 美国1950年民间劳动力6 220万人,1970年8 270万人,1980年10 860万人。

1950-1965年, 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增加了9.8%, 1965-1980年有5 500万人加入了劳动大军, 增加了40.5%, 1950-1960年就业人数增加690万, 1970-1980年增加到1 860万人, 但1970-1980年的失业人数和失业比例仍有增无减。

与以往不同, 还增加了地区性、部门性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从而使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难题。

在这期间, 西方世界经济关系的结构也发生了新的调整。

表现为从1971年8月起,美元霸主地位的结束, 美、日、欧经济关系面临新的调整。

尼克松在1971年12月承认: 布雷顿森林协议“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达成的”,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世界上”,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经济上的强国, 而是欧洲的各国、日本、亚洲、加拿大和北美——所有这些国家都是强大的”。

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战”的结果, 西方廉价石油原料时代宣告结束。

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世界经济秩序的局面,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西方世界70年代以来的经济。

1977年4月18日, 卡特总统在电视演说中说: “能源危机还没有把我们压垮, 但如果我们不迅速采取行动, 它就要把我们压垮”。

与此同时, 作为西方经济学主流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 面临难以解决滞胀经济的严重危机, 西方世界的强化国家干预政策的某些弊端, 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社会严重不公矛盾的加剧,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促使西方国家寻求新的调整对策。

追求全球扩张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矛盾也迫使美国政府考虑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

对于滞胀现象, 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云。

按照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只要政府推行赤字财政,组织公共工程等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就能刺激生产的发展。

而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强调运用补偿性财政政策来消除经济周期的激烈波动,他们主张交替使用膨胀和紧缩两种政策,以实现长期预算平衡,然而经济滞胀使这种理论在实践上束手无策,现代凯恩斯主义主流综合学派对滞胀的解释和对策仍处于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

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中说:“在充分就业和合理的价格稳定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带根本性的两难选择? 给所有人提供良好的职业的前景,是否不可避免地必须以爬行的通货膨胀为代价? 甚至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奔腾向上的通货膨胀为代价?”“问题、问题、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一国经济的健全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正如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现在能够告诉你根治癌症的办法, 对停滞膨胀这个现代病症, 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没有能够就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

提出的对策都有很大的争议, 而且许多对策产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还要糟糕。

”国内学术界对滞胀的讨论, 迄今仍在继续。

除了对它的内含和实质各持己见外,在原因的探讨方面, 经济学界主要的看法有:强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产物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论等。

史学界还有滞胀新规律说,认为: “滞胀危机的出现及其发展, 是七十年代美国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新的规律”,认为滞胀现象在60年代末已初见端倪, 到70年代中期, 能源危机火上加油, 迅速发展成典型滞胀危机, 并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种危机特别难于应付, 用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医治通货膨胀, 就会使生产停滞, 失业增加; 用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医治生产停滞, 增加就业, 又加剧通货膨胀, 真是扶得东来西又倒。

因此, 无论是尼克松和福特的共和党政府, 还是卡特的民主党政府, 都深陷在这种滞胀困境之中”。

然而 ,根据滞胀经济的特征,对照美国的经济运行现实来考察,那种认为7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仍处于滞胀经济的新阶段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美国在渡过了1979-1982年经济危机后,1983-1990年间出现了经济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在渡过了1990-1992年经济危机后,美国迄今一直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低下的好势头,而这一现象并不是70年代的滞胀经济特征。

二理查德·尼克松的新联主义政策七十年代以来, 美国历届政府面临如何解决经济滞胀、振兴经济和重振国威的新课题。

随着共和、民主两党交替执政, 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进行了四次调整和改革, 即1969-1976年共和党尼克松、福特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 1977-1980年民主党卡特政府的反滞胀经济政策;1981-1992年共和党里根、布什政府的振兴和稳定发展经济政策。

90年代以来,克林顿政府又实施了革新经济政策。

与此同时,保守主义政治和思潮在美国流行。

这一讲主要介绍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改革政策和卡特政府的反滞胀经济政策。

1.“还政于州”和“还政于民”1968年8月8日,尼克松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接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竞选提名演说时,激烈抨击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政策,宣称“我们要再一次转向美国革命”,“我们需要的不是上百万的福利券,而是上百万的工资券。

”9月19日,他在竞选演说中提出要把一些权力“转到州、地方和社区手中”。

这一年,尼克松以301张选举人票击败民主党人休.汉弗莱和独立派人士乔治·华莱士,当选美国第37任总统。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入主白宫,他在就职演说中宣布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的构想。

他说:“我们已经把联邦政府的权力运用到它的尽头了。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在政府外奔走呼号”,“由政府和人民去共同完成”。

8月8日,他在电视演说中阐述了新联邦主义计划。

明确提出在权力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达1/3世纪之后,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的时候到了。

”8月13日,他向国会提交了实施新联邦主义计划的特别咨文。

1970年1月22日,尼克松在致国会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中又强调:“190年以来,权力从人民、州和地方政府手中流向华盛顿特区,在实行新联邦主义过程中,它将开始从华盛顿流向到各州和美国人民手中。

”“现在应该是一个时候了,对那些流向华盛顿的各个州和各个社区的权力及资源,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它们流向各个州和各个社区;更重要的是,回流到美国人民那里”“这些年来,我们把联邦政府制造成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强大到三头六臂;与此同时,我们又使得州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那么软弱无力,软弱得要一事无成”,他呼吁“发动一场新的革命----一个把权力还给人民的和平革命”。

实施“还权于民”和“还政于民”。

2.新联邦主义改革尼克松新联邦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宣布停止和缩减约翰逊政府推行的伟大社会政策。

他关闭了半数以上的“职业队”训练中心,取消了多项伟大社会立法,总金额约25美元,宣布以让“所有美国人”“有较高质量的生活”取代济贫计划。

他在国情咨文中称:“到了放弃把有益的钱花在最坏的计划上的时候了。

”1973年1月,他宣布已取消了包括经济机会法在内142项伟大社会立法。

第二,推行“分享岁入计划”。

这一计划经历历了多年的争论和修正。

还在1969年8月13日,尼克松提出税收分享的特别咨文,主张从个人所得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由财政部拨给各州,联邦税入在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分配比例,按各州人口的比重来分配;数额的使用则需满足最低限度生活的需求。

该计划被认为是实现新联邦主义计划的核心。

1971年起,实施新联邦主义计划的步伐加快,经过国会旷日持久的争论,1972年9月修正方案获得通过。

1972年10月22日,尼克松总统签署的分享岁入法案正式生效, 即州与地方财政援助法。

它把一部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相应的政府岁入交给地方政府, 来减轻联邦政府的经济负担,形成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间的新平衡。

根据这一法案,在5年内由州和地方共享联邦收入302亿美元。

这个参、众两院妥协的议案,从总的方面说在人口、纳税能力和收入水平等方面有利于较穷地区,然而到1974年1月,在给州和地方的10亿美元拨款中兑现的只有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