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
王小伟,朱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逆城市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回顾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和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逆城市化和西方逆城市化的差异,对我国的逆城市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6)04-0353-0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unter -urb anization betw 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WAN G Xiao -wei ,ZHU Hong -mei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Abstract :Counter -urbanization appeared in the east littoral of China as a trend of urbanization.Thisphenomenon took a large number of scholars ’attenti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reviewed developed countries ’urbanization and chinese urbanization ,analyzed the differ 2ences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on counter 2urbanization ,and pointed out a series of advice to develop chinese counter -urban 2ization.
K ey w ords :urbaniz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6-06-24;修改日期:2006-07-13
作者简介:王小伟(1980-),女,河北省唐山人,湖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1 前言
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但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深刻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逆城市化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悄然而生,随着逆城市化的出现,逆城市化会不会是城市化的倒退、应该怎样对待逆城市化等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争论的热点。为此,笔者分析了我国逆城市化和西方逆城市化的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2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四个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才会出现的趋势。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不是对立的发展过程,逆城市化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随着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富裕人口带着资本和技术来到乡村或小城镇,在一定区域内产生经济拉动力,使大量农村人口汇聚,产生了新的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3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3.1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
城市化是和工业化、信息化紧密相连的一种社会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占有领先地位,城市化进程也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20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进入逆城市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土地开发由城市中心转移到城市的外围或者乡村,随后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相继步入逆城市化阶段,其中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发展模式相同,都表现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以美国最具有代表性,1950~199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总量减少20%,见表1。德国的逆城市化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德国的城市化主体为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小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占76%[3]。
表1 美国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分布比例[2]
人口普查年代
19501960197019801990城市市区(%)5749434037非市区(%)
43
51
57
60
63
3.2 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解决了城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等问题,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向遥远的乡村扩散,使整个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逆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一些新兴的工业、产业、经济活动中心以及资本和劳动力随着人口的逆向流动也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使大城市经济活动水
・
353・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622(4) ・专题研究・
平下降,导致了大城市的衰退;其次,随着城市中大量中高收入者的迁出,城市中心逐渐成为低收入者聚集的地方,有的甚至沦为贫民窟;第三,大量集中的“钟摆式”人口流动模式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甚至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总之,逆城市化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西方逆城市化进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提供宝贵经验。4 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4.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像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
程(图1),分为起步(1949~1960年)、逆城市化
(1961~1965年)、停滞(1966~1977年)和高速发展(1978年以后)四个阶段[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增长速度已居于世界前列。
图1 中国城市化水平
4.2 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
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主要
是受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城市化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且这次逆城市化在后来的城市化道路中得到了修正,是一种暂时的逆城市化现象,不具有代表性。
进入21世纪,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北京等地区逆城市化已经悄然而生,而且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如广州珠江三角洲一带要求“城转农”的人口不断增多,汕头出现“城中村”,据说超过半数的失地农民根本不愿转为城市居民,宁愿留在自家的土地上。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浙江、苏南等地。江西省赣州城乡之间涌起了“双向流动”的潮流,除农民进城以外,还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城里人跳出“城门”进入“农门”,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大面积地承包田园,开发高效种植业,或利用乡间土地、气候等优势办起养殖场,有的甚至办起了“立体农业”庄园[5]。北京市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倾向于在远离城市中心的昌平、丰台等区购买住房,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
显。
总的来说,推动我国逆城市化的外部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率高达60%以上、人均G DP 接近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基本符合逆城市化的启动标准;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政府鼓励的郊区化政策、较低的地产价格以及城乡差别的缩小等也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此外,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是逆城市化的最直接推动力。
5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5.1 出现的范围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不是局部的现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均出现城区人口减少、大量人口向郊区和乡村转移的趋势。而我国的逆城市化进程只出现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广东、江浙、北京等地,还未在全国内展开。我国逆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出现范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是最直观的差异。5.2 社会制度不同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政府制定城市化政策、调整产业等措施,
集中精力发展我国的逆城市化。社会主义制度更适宜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水平必将带动高速度的逆城市化进程。社会制度的不同是我国逆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
5.3 城市化水平不同
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0%,只有意大利为64.4%,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基础上开始逆城市化进程的。虽然在我国江浙、北京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已经具备逆城市化产生的条件,但总体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6]。5.4 资源基础不同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要接受资源条件制约和引导,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转化的过程。我国资源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由于我国在资源利用技术上的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很低,可利用资源相对减少。资源短缺的现状,注定我国
・
453・・专题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