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1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二,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哀愁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本文又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的困难,课前先让学生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先生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首先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反复让学生诵读,读书韵味,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其次针对学生不善于朗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学习情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全面的锻炼,师生共同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对接生活,积累经验。

当学生在欣赏独具匠心的描写时,可能对文本流露的思想倾向,隐藏的情感,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障碍,教学时应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

此外,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把时代背景、《采莲赋》和《西洲曲》内容的理解交给学生探索,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总结。

然后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

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

(要求动笔,动手,动口。

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

(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以情感为重点的文本分析方法,学会分析论述文献中人物情感,研究小说的内部结构和叙事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学会进行情感分析。

2.学会运用情感分析法分析文献中人物情感。

3.学习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统观小说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新的情感分析法,了解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2.透视《荷塘月色》的结构及情节,掌握如何整合和分析小说内容。

四、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文学必修二。

2.工具: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五、教学流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展示夜晚荷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和安静。

2.引导学生分享在夜晚或月夜下最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第二部分:文本阅读(30分钟)1.学生自读《荷塘月色》,在读后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学生阅读完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情感和情节内容。

老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小说有哪些情感和情节的线索?•有哪些情感和情节是主要的,总体上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情节和线索传达情感?第三部分:情感分析(30分钟)1.老师让学生进行情感分析,分析文献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2.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人物中都列出以下信息:•这个人物在文本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个人物有哪些情感和情节,这些情感和情节是如何影响故事结局的。

第四部分:总结(10分钟)1.老师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情节进行总结,并从文学角度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技巧。

2.老师扩展教学,讲解《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经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将情感分析法应用到其他文献阅读中?2.老师可通过将未知文献内容细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分析法解析,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分析方法和技巧。

3.以小组形式互相评价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一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三: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

2、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手法。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二、找出文眼句并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
三、研习第4段: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荷塘的?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文中还有一句,找出来?
四、研习第5段: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这段描写的景,总体特点是什么?。

《荷塘月色》教案3(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3(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3(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第一课时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三、整体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苏教必修2苏教《荷塘月色》课题荷塘月色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高一学生认识问题仍较浅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表达“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 苏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认识准确生动的描写及联想的作用;了解时代背景及作家作品。

2、学习借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辨析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高妙的审美情趣,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二、基础知识梳理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闰.()儿琐屑.()踱.()步弥.()望霎.()时敛裾.()倩.()影鹢.()首酣.()眠袅.()娜脉脉.()蓊蓊..()郁郁峭楞楞..()参.()差.()惦.()记幽僻.()媛.()女2、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荷曲娜脉浅挨3、记下列形近字闰()年惦()记敛裾()湿润()掂()量盘踞()姓闫()踮()脚前倨()后恭袅()娜媛()女枭()雄潺湲()茑()树瑗()玉4、词语释义点缀:斑驳:丰姿:袅娜:脉脉:羞涩:没精打采:蓊蓊郁郁:5、近义词辨析斑驳稀疏相同点:均有“错杂、疏朗”之意。

不同点:“斑驳”,也作“班驳”,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

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稀疏”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不密集。

如:稀疏的头发。

均匀和谐相同点:都有“相当,适当”之意。

不同点:“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隙相等。

如:分布均匀。

“和谐”是相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

如:和谐社会。

安宁宁静相同点:二者在形容心情、环境等方面可通用。

不同点:“安宁”多指秩序正常,也形容和睦,睡眠稳当安静,没有骚乱。

如:嘈杂的声音,使人不得安宁。

“宁静”着重于“静”,安定清静,不嘈杂,多形容环境或心情。

如: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6、文学常识朱自清(1898—1984),中国现代作家、民主战士、学者、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会成员。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

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5篇范例]

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5篇范例]

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5篇范例]第一篇: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 2012届高一语文专题三第14课《荷塘月色》应用体验之旅教案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眸(mïu).独处(chù).B.宁静(níng).曲折(qǔ).C.脉脉(mî).倩影(qiàn).鹢首徐回(yì).悄悄(qiào).妖童媛女(yuàn).霎时(chà).缕缕清香(lǚ).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乍看(zhà).D.羞涩(sè).踱步(duï).解析: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答案:D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幽僻羞涩凝碧没精打彩 B.丰致酣眠惦记专心致志 C.渺茫弥望稀蔬豁然开朗 D.幽静风姿斑驳游目骋怀解析:A项,彩—采,B项,丰—风,C项,蔬—疏。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

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

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

2.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1.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 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

(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北大任教内心迷茫惶惶然面临选择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4.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5.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体会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朗读、感悟、鉴赏、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引导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抒情散文,如何阅读抒情散文?⑴首先是通过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情感。

⑵艺术手法的赏析。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一、课前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号秋实。

是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

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

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

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

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

1929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苏教版必修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正确把握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和写作风格的认识。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理解。

2. 对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进行具体分析。

3. 采用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荷塘月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

3. 问题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4.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系列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5. 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获奖教案设计(2)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获奖教案设计(2)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获奖教案设计(2)苏教必修2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获奖教案设计(2)苏教必修2 教学目标一、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四、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荷塘月色》中典雅清丽、传神的语言,认识修辞方法及其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清楚了《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写作线索〔出示幻灯片〕;在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二、复习上堂课让同学们回去背诵第4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背诵一遍,待会再分别请两位同学单独背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三、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好,相信同学们在会背诵第4自然段的同时,对荷塘美景也比较熟悉了,在这里我有个建议,就是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三分钟的时间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下当时朱自清月下漫步的整个画面,提示:可以通过想象朱自清先生的着装打扮,心情、所见景色等入手〔站在曲曲折折的塘岸上看荷池,头上是淡淡的月光。

看荷叶、荷花,闻荷香,赏月色〕。

结合文章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罗列出荷塘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很好,同学们都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大家也都很详细地提到了月下荷塘的美景,我们一起归纳出来也是这五个方面: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出示幻灯片〕作者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内容,掌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散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如何将这些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荷塘月色》,巩固所学内容。

2. 分析课后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写一篇短文,培养自己的审美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散文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1. 课文《荷塘月色》文本。

2. 朱自清作品集,了解作者更多的散文作品。

3. 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4. 语文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语句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

我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教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它,后来教过几十遍,每教一次都有新的体会。

今年(2001年)9月初,我又一次教这篇美文,体会比以前更多了些。

一般的散文,开头不会写心情不好。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开篇表明心绪不宁的也很少。

这篇散文,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很突兀,令读者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不宁静?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无非来自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还能有什么呢?(根据现有资料看,既非生活中有不顺心的事,也不是工作中有什么烦恼,而是来自第三方面:政治因素。

)这句话给全文定下了基调,是我们解读本文的一把钥匙,是全文的“文眼”。

既然明确了心情不宁静,那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写出来。

不,作者宕开一笔,写“忽然想到”了荷塘。

揣摩作者心理,似乎是:心里不宁静,想找一个地方去排解,到哪儿去呢?忽然想起了荷塘。

于是,“荷塘”出现了。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这句话值得玩味。

漆黑的夜里,不好;在满月的光里大概能激发一点灵感。

荷花与明月,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借以表情抒怀的寄托,使得本来毫无情意可言的自然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人们一读到它,条件反射似地浮想联翩。

这大概就是艺术家说的“移情原理”吧。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告诉我们,平时白天的荷塘,日日走过,看腻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

“总该”透露出作者渴望的心情,甚至有点埋怨了。

埋怨什么?现实生活中太缺少安宁了。

孩子们不闹了,妻子也要入眠了,正是难得的宁静之时,就让作者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放松一下吧。

第一段好像“序幕”慢慢拉开了一条缝隙。

第二段并没有写荷塘美景,而是写通向荷塘的“小煤屑路”。

这条路“幽僻”、“寂寞”,很好地烘托了环境气氛。

走在这样一条小路上,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第三段作者就写自己的感受。

可见,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为第三段的“倾诉”作铺垫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意境;(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意境;(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美好意境;(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3)提问:同学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体会语言特点;(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境是什么?;(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总结文章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体会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了解了作者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我们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荷塘月色》,体会文章意境,感受作者情感;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关于家乡或自然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

(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

(现代作家。

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

“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

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

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

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

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

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

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

(要求动笔,动手,动口。

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

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

(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
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

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

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

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
(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
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

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

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

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

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

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

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

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

三.结束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