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

合集下载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3. 当我们自觉地放下包袱,真诚地关注他人,虔诚地对待生 活的时候,我们其实就不知不觉地超越了自己。即便没有 超越,那样的状态也足以令我们的艺术超脱了。
向超 成越 功自 !我 , 走
你的 逝 强 我 就命 的 劲 们 是运 时 的 最 你。 间 对 大 的而 , 手 的 敌是 更 。 敌 人我 不 也 人 !们 是 不 , 自不是不 己公流是
1. 要超越自我,首先就要认识自我,这样你才知道你想在哪 些方面改变自己,你越全面地认识自己,越无条件地接纳 自己,你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对可能失败的担心和恐惧 也就会越少。
2.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客观地认识自己,自身的反思顿 悟,他人的旁敲侧击耳提面命,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意愿, 我们其实并不难最大程度上地客观地认识某一时期的自我。
•超我:
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 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 限制本我是为大家长。
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 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 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 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 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只有三个“我” 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 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 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 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 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 产生 。
•本我:
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 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 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 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 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 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概念,分别指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本我是人类心智结构中最早形成的部分。

它存在于无意识中,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人类生物进化的产物。

本我中的欲望和冲动通常忽视了社会和伦理规范,以满足个人需要为主。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感觉到饿,想要吃东西来满足他的需求。

这种欲望来源于本我。

自我:自我是心智结构中的中间层,它代表着人类的现实感知。

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使人类能够适应社会规范和现实生活。

自我可以对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进行调节,使其符合社会和人类道德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吃东西是否适合当前的时间和地点,最终决定是否满足这个需求。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自我。

超我:超我是心智结构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它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超我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逐渐形成的。

超我中包含了一系列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用于调节人类行为以符合社会伦理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是否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或者是否应该寻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以符合道德和健康标准。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超我。

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只有当这三个层次协调一致,并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符,个体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人性的七宗罪傲慢、贪食、贪婪、愤怒、妒忌、懒惰、色欲某种意义上都能够代表着本我,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快感。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能够满足用户本我的内容和活动都能够刺激用户进行有效活动。

2、自我
人格中意识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更多的体现为规则的遵守度,通过规则来协调本我和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理想部份。

除了极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群体,大部分人都具有在意社会道德伦理束缚,由道德律、自我理想等所构成的超我去监督与控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包含了孤独,博爱,信仰,完善的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本我 自我 超我的例子

本我 自我 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以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为题,下面列举了10个符合要求的例子,以增强阅读流畅性和文章的自然度:1. 本我: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锻炼身体。

我深知健康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坚持每天早起运动,无论是慢跑还是健身。

这是我的本我在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的表现。

2. 自我: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喜欢在闲暇的时候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

小说、历史、科普等等,我都愿意尝试。

通过阅读,我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是我自我追求知识的一种表现。

3. 超我: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我认为关爱他人是每个人的责任。

每个月,我都会去附近的敬老院做志愿者,陪伴那些年长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关怀。

这是我的超我在关心社会他人方面的表现。

4. 本我:每当我面临困难或挑战时,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它们。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还是面对一个艰难的决定,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努力,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长和进步。

5. 自我:作为一个爱好者,我热衷于音乐。

每天晚上,我都会找些时间弹奏我的吉他,放松自己的心情。

音乐是我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它我可以发泄自己的压力,享受自己的时光。

6. 超我:我始终坚持做一个环保的人。

我对环境保护问题非常关注,因此我努力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选择可回收的物品。

我也会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和垃圾分类,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7. 本我:每当我面对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无论是学业上的挑战还是生活中的压力,我都会告诉自己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这种自我激励和自我鼓励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

8. 自我:我喜欢尝试新的事物,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是尝试一种新的运动,我都会充满热情地去尝试。

这种自我探索和开拓是我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表现。

9. 超我: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每个月都会捐赠一部分的收入给慈善机构。

我相信通过我的捐款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改善他们的生活。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它包括饥、渴、性等。

“本我”之中的需求如果产生时,需要的是立刻满足。

什么意思呢? 比如以婴儿为例:婴儿饿了,需要吃奶,这时他就不顾惜妈妈此时有没有奶,是以他的自我需求和满足为目的的。

所以“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属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以及自我的理想等。

“超我”是要求“自我”按着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所以“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也有的说是“完美原则”、“理想原则”,意思是一样的。

自我——可以理解为自己。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

比如:思考、感觉、判断、记忆等这些方面。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还要在“超我”的限制内,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所以“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特别繁忙,有时还特别劳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靠“自我”来完成的。

如果我们完成的不好,也就是说,没能“平衡”好“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一些症状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亲人突然病故,这对于“本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打击,而“超我”更能理性地思考生死的问题,“自我”就是用理性的思考方法控制“本我”的过于悲伤,而使异常情绪稳定下来。

如果理性思考解决不了“本我”的内心冲突,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症状就在所难免了。

费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费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费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费洛伊德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所有人格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

1.人格的结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自我和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的)(1)本我: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受“享乐原则”支配。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本我状态,长大后,大部分处在潜意识下,人们较难察觉。

作用:寻求兴奋、紧张和能量释放,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特点:冲动性、盲目性、非理性(2)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受“完美原则“支配。

(3)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依“现实原则“而行动。

一方面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追求快乐,另一方面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2.人格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重视人格的发展,强调婴儿和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之间)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肛门期(1—2岁)(2)肛门期(2~3岁之间)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大约4~7岁左右)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大约7~青春期前)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自我遵循什么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自我遵循什么原则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自我遵循什么原则
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自我遵循原则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弗洛伊德称其为力必多。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它遵循快乐原则。

二、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三、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
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自我遵循原则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分别遵循快乐、现实、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01007074020 劳动与社会保障尹灿前段时间我们小组聚在一起就弗洛伊德进行了多次讨论。

课后,我对他也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也读了一些他的作品。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它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人生而喜欢享受,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自我”也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我们饿了会想吃饭,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挨打,为了避免这个,“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在本我阶段,我们贪吃、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此时的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自我 (ego)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
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表现出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2? 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3? 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

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

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

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本我、自我、超我讲课教案

本我、自我、超我讲课教案

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自我超我本我的理解

自我超我本我的理解

自我超我本我的理解自我是人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意识的核心部分。

而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他将自我分为三个部分:超我、自我和本我。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超我。

超我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

超我是通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

它内化了从他人那里接受的价值观、规则和道德准则。

超我的存在使个体有了责任感和自律性,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和错的,激励我们遵守规则和道德标准。

其次,自我是个体内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体验、感觉、欲望和需要的认识。

自我是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时,调解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的关键力量。

自我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对自己的成熟和理性的认识,它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管理我们的行为。

最后,本我是个体心理结构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是我们内在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集合体。

它是个体自发、无意识的部分,追求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主体。

本我没有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它的目标是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超我和本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超我是自我和本我的平衡因素,它通过规则、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则是个体主体性和决策能力的体现,通过调和超我和本我的冲突来维持内心的稳定和平衡。

在理想的情况下,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平衡,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健康地发展和适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平衡往往是脆弱的。

有时,超我的规则和要求可能过于严格和压抑自我和本我的正常冲动,导致内心的冲突和紧张。

反之,如果本我过于强大,个体可能会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无视社会规则和他人的需要。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意识的自省和成长,不断调整和平衡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强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伦理价值观,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本我、自我、超我

欲望为先,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推迟欲望
的实现,但其最终目的却还是引向快乐原则,
而超我则牢牢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遵循着
至善原则,对本我与自我进行道德上的评判,
但其真正的执行力却因人而异,有时可能仅是
一个摆设.....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超我 道德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本我 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夜幕很快降临,超我早早进入了梦乡,然而借着月光,我们可以看到夜 色中有两个人影偷偷溜出了城堡,正是本我自我两兄弟,原来他们打算趁着 黑夜去做白天未做的事。来到瓜地,两人不免饱餐一顿,临走亦不忘带走几 个回去给大哥尝尝。次日,见到西瓜,超我先是惊诧继而不由恍然。“你…… 你们竟然真的去偷了”,虽不是自己亲为,但毕竟是自己的弟弟,他心中又 是痛心又是自责,还有内疚,“你们怎么能够真的去这么做呢”。闻听此言, 本我有些委屈:“这怎么了,早知就不给你留了。”“你.....你.....”,超我气 极。见此,自我赶忙上前:“大哥我们知错了,我们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 你原谅我们这次吧。”看到自我的态度,一向有些妥协的超我也不忍再责备 他们,只好摆摆手无奈道:“算了,不过以后千万莫再如此。”此事便不了 了之了。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 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 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 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 现实的“正确的事”。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 满足欲望,寻求快乐
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 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 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 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 求的满足。

本我自我超我一句话

本我自我超我一句话

本我自我超我一句话本我: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本能部分。

自我:对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维护。

超我: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1. 本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引擎,驱使人们追求生存和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2.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过程。

3. 超我是人们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符合社会期望。

4. 本我驱使人们追求食物、水源和安全等生理需求的满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

5. 自我是个体对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

6. 超我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7. 本我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快乐,不受道德和伦理的束缚,注重个体的生存和自我利益。

8.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过程。

9. 超我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10. 本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引擎,驱使人们追求生存和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11. 自我是个体对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

12. 超我是人们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符合社会期望。

13. 本我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快乐,不受道德和伦理的束缚,注重个体的生存和自我利益。

14.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过程。

15. 超我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以上就是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些描述和解释,它们分别代表着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个体对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维护,以及个体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