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本我、自我与超我
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 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 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 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 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 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 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本我
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 ,代表思绪的原始程 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 饿、生气、性欲等。 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 (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 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 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 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 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 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 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 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 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 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 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 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 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1-戈懿冬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 精神的三大部分 。1932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 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本我(英文:id)是在无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主条目: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
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部分的自己想做某件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做另外一件事。
弗洛伊德因此创立了人格的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弗洛伊德认为,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比如: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去拿,无论这个东西属于谁。
2.然而现实生活中,想要的东西并不会全部得到,因此本我会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婴儿肚子饿了,周围没有食物,本我就会开始想象食物,以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二、自我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2.现实中,由于本我的冲动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因此会对自我构成威胁。
自我的任务是将本我的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
3.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比如:小的时候,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
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4.自我在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中自由活动。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本我),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
三、超我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1.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的例子
本我、自我、超我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概念,分别指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
本我:本我是人类心智结构中最早形成的部分。
它存在于无意识中,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人类生物进化的产物。
本我中的欲望和冲动通常忽视了社会和伦理规范,以满足个人需要为主。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感觉到饿,想要吃东西来满足他的需求。
这种欲望来源于本我。
自我:自我是心智结构中的中间层,它代表着人类的现实感知。
自我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使人类能够适应社会规范和现实生活。
自我可以对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进行调节,使其符合社会和人类道德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吃东西是否适合当前的时间和地点,最终决定是否满足这个需求。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自我。
超我:超我是心智结构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它代表着人类内心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超我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逐渐形成的。
超我中包含了一系列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用于调节人类行为以符合社会伦理标准。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会思考是否应该等待合适的时机,或者是否应该寻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以符合道德和健康标准。
这种思考过程来源于超我。
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三个不同层次,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只有当这三个层次协调一致,并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相符,个体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本我自我与超我
1.同年龄的人
你所昐望的情人是跟你在思想或言语方面,没有代沟、能平等相处的人。例如:同事、同学或者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适合你的对象。
2.大哥哥型
你是那种会被有信赖感的人所吸引的人。恋爱时,你希望对方疼爱,但还不至于到达恋父恋母的状态,所以,适合你的人选应该是家中的长男、长女,或者至少有点“老大”派头的。
2.过度者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恋父情结的症结是女儿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甚至有的女儿已经成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而眠,其结果往往很糟糕,不仅会妨碍女孩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恋,即使结婚之后,夫妻感情也难深笃;而且还会影响父亲的婚姻,还可能为此而酿成家庭悲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本我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佛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的作品所建。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进而转为认同父亲。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个体天生具备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它是一个野蛮而原始的存在。
自我则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它作为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中介者。
超我则是人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通常来自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心灵结构共同构成了个体心理活动的核心。
本我是人的本性和欲望的源泉,它包括了个体的自我保护和满足的本能需求。
本我驱使着个体寻找快乐和满足,而不计较其他因素。
它不受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只追求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自我是个体意识的一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桥梁。
自我起到了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作用。
自我需要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本我的需求并符合超我的道德准则。
自我是个体目标和理性的代表,它在冲突中寻找折衷和达成平衡。
超我是人内化道德准则和规范的部分,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
超我是个体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来源,它通过内化社会和文化的规范来约束本我的冲动和自我的行为。
超我通过监督和惩罚来维持个体的道德和行为。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问题。
个体需要在满足本我的欲望和冲动的同时,符合超我的道德和规范。
这种冲突和平衡的过程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对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冲突,帮助我们理解个体行为的根源和背后的驱动力。
这一理论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框架,帮助个体解决内在冲突和达到内心的平衡。
然而,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这一理论过于简化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另外,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受到了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不能适应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个体心理。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动力。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遵循的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是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心理中的三个不同层面。
自我是指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这三个层面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下面是具体的说明:
1. 自我遵循的原则:自我是人类的认知层面,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限制,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自我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实际的现实情况。
2. 本我遵循的原则: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层面,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本我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追求快乐和舒适。
本我忽略现实的限制,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3. 超我遵循的原则:超我是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层面,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要求自己和行为。
超我是一个理性的存在,它不会过度关注自我感觉和情绪,而是注重道德和价值观的实现。
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自我会遵循现实原则和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来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同时,超我也会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来监督和要求自己和行为。
这样,人类的心理才能保持健康和平衡。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本我自我超我什么意思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它包括饥、渴、性等。
“本我”之中的需求如果产生时,需要的是立刻满足。
什么意思呢? 比如以婴儿为例:婴儿饿了,需要吃奶,这时他就不顾惜妈妈此时有没有奶,是以他的自我需求和满足为目的的。
所以“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属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以及自我的理想等。
“超我”是要求“自我”按着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所以“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也有的说是“完美原则”、“理想原则”,意思是一样的。
自我——可以理解为自己。
是自己可意识到的。
比如:思考、感觉、判断、记忆等这些方面。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还要在“超我”的限制内,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
所以“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特别繁忙,有时还特别劳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是靠“自我”来完成的。
如果我们完成的不好,也就是说,没能“平衡”好“自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焦虑、抑郁等一些症状了。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亲人突然病故,这对于“本我”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打击,而“超我”更能理性地思考生死的问题,“自我”就是用理性的思考方法控制“本我”的过于悲伤,而使异常情绪稳定下来。
如果理性思考解决不了“本我”的内心冲突,那么这个人的心理症状就在所难免了。
本我自我超我一句话
本我自我超我一句话本我: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本能部分。
自我:对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维护。
超我: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1. 本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引擎,驱使人们追求生存和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2.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过程。
3. 超我是人们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符合社会期望。
4. 本我驱使人们追求食物、水源和安全等生理需求的满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
5. 自我是个体对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
6. 超我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7. 本我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快乐,不受道德和伦理的束缚,注重个体的生存和自我利益。
8.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过程。
9. 超我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10. 本我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引擎,驱使人们追求生存和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11. 自我是个体对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自我形象。
12. 超我是人们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其符合社会期望。
13. 本我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快乐,不受道德和伦理的束缚,注重个体的生存和自我利益。
14. 自我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在社会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角色的过程。
15. 超我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伦理标准,它内化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以上就是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些描述和解释,它们分别代表着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个体对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同和维护,以及个体内化了社会道德和规范的部分。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01007074020 劳动与社会保障尹灿前段时间我们小组聚在一起就弗洛伊德进行了多次讨论。
课后,我对他也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也读了一些他的作品。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它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
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比如,人生而喜欢享受,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
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
“自我”也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
例如,我们饿了会想吃饭,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
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挨打,为了避免这个,“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
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
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
“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
在本我阶段,我们贪吃、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此时的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自我 (ego)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superego)
为精神一主要成份,大半无意识,少半有意识,产生于自我,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表现出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有助于性格形成和保护自我来克服过胜的本我冲动。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2? 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3? 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
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
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
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自我超我本我的理解
自我超我本我的理解自我是人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意识的核心部分。
而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他将自我分为三个部分:超我、自我和本我。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超我。
超我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
超我是通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
它内化了从他人那里接受的价值观、规则和道德准则。
超我的存在使个体有了责任感和自律性,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和错的,激励我们遵守规则和道德标准。
其次,自我是个体内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意识,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体验、感觉、欲望和需要的认识。
自我是个体在面对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时,调解超我和本我之间的矛盾的关键力量。
自我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对自己的成熟和理性的认识,它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并管理我们的行为。
最后,本我是个体心理结构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是我们内在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集合体。
它是个体自发、无意识的部分,追求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主体。
本我没有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它的目标是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超我和本我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
超我是自我和本我的平衡因素,它通过规则、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自我则是个体主体性和决策能力的体现,通过调和超我和本我的冲突来维持内心的稳定和平衡。
在理想的情况下,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平衡,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健康地发展和适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平衡往往是脆弱的。
有时,超我的规则和要求可能过于严格和压抑自我和本我的正常冲动,导致内心的冲突和紧张。
反之,如果本我过于强大,个体可能会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无视社会规则和他人的需要。
因此,个体需要通过意识的自省和成长,不断调整和平衡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强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伦理价值观,养成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的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本我、自我、超我
欲望为先,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推迟欲望
的实现,但其最终目的却还是引向快乐原则,
而超我则牢牢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遵循着
至善原则,对本我与自我进行道德上的评判,
但其真正的执行力却因人而异,有时可能仅是
一个摆设.....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超我 道德原则
自我 现实原则
本我 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夜幕很快降临,超我早早进入了梦乡,然而借着月光,我们可以看到夜 色中有两个人影偷偷溜出了城堡,正是本我自我两兄弟,原来他们打算趁着 黑夜去做白天未做的事。来到瓜地,两人不免饱餐一顿,临走亦不忘带走几 个回去给大哥尝尝。次日,见到西瓜,超我先是惊诧继而不由恍然。“你…… 你们竟然真的去偷了”,虽不是自己亲为,但毕竟是自己的弟弟,他心中又 是痛心又是自责,还有内疚,“你们怎么能够真的去这么做呢”。闻听此言, 本我有些委屈:“这怎么了,早知就不给你留了。”“你.....你.....”,超我气 极。见此,自我赶忙上前:“大哥我们知错了,我们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 你原谅我们这次吧。”看到自我的态度,一向有些妥协的超我也不忍再责备 他们,只好摆摆手无奈道:“算了,不过以后千万莫再如此。”此事便不了 了之了。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 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 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 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 现实的“正确的事”。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 满足欲望,寻求快乐
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 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 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 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 求的满足。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
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分类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一分类不仅影响了当代心理学理论,也深刻地影响着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我”这一层次。
本我是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最原始、最本能的欲望驱动力,它是一种无法理性化的动力。
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经历各种刺激,而本我会通过这些刺激来推动我们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肚子饿了时,本我会告诉我们去吃东西。
但是,本我并不关心行为的后果,它只追求短暂的满足感。
其次,我们来看看“自我”这一层次。
自我是指人类内心深处的个人意识和理智,它为人类行为带来了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自我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衡量本我的欲望,从而制约本我行为中的冲动行为。
比如,在面对美食时,自我会思考这些食物的热量、营养、口感等信息,并据此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食用。
因此,自我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
最后,我们来介绍“超我”这一层次。
超我是指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和意识,它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来作为一种行为标准。
超我是我们感知到的正义感、良心以及存储着我们所学习到的规则和价值。
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不公的待遇时,超我会提醒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去帮助他人。
因此,超我起着内在道德警告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智和道德化地行事。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结构分类为我们了解自身内心行为和甄别不良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模型。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交互作用也使得我们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通过学习弗洛伊德的理论知识,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践行自身道德价值和职业规范。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是他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
1. 本我:这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它追求快乐和满足,不受任何约束。
2. 自我:这是人格中现实的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3. 超我:这是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自我施加道德、道德和社会约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文化等。
其中,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他认为,性本能是推动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而这种动力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这些机制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无意识冲突和欲望的伤害。
其中一些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否认和回避。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心理冲突,但如果过度使用或持续使用,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观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它强调了无意识冲动和欲望的重要性,以及童年时期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
这一理论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还延伸到其他学科和领域。
通过理解和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性格测试-----认识自己
2、JOHARY视窗
3、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
a.本我是人所具有的动物性的原始本能、欲望和冲动,是人的生物性的禀赋,简单地说,
就是人的七情六欲。
b.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或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必定会出现的。
佛洛伊德认为最重要的本能
是一生都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c.本我没有结构,没有价值观,没有道德感,它不分好坏,不讲善恶,它唯一的目的,
就是要使本能的欲望、冲动立刻得到满足。
d.本我在满足自身冲动的活动中,不能考虑到现实情况是否允许它这样做
e.本我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格能量的来源,即心理能量的源泉
c.d.这两条,被佛洛伊德称做本我的工作原则:快乐原则,或唯乐原则,即
它不考虑善恶,也不考虑现实
2.自我 ego
a.自我是在本我的挫折和失败中发展起来的
单纯的本我,仅仅依靠快乐原则工作,并不能总是成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而且它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
婴儿饿了,要吃奶,这是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他立刻寻找吃奶,但不一定成功,于是他碰到什么都吸吮,吸手指,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消除饥饿。
由于单纯的本我不能保证人适应环境,人格中的第二个系统,自我,发展出来了。
b.自我是为本我服务的,它在环境中寻找满足本我的途径,即寻找满足冲动欲望的途径,
它的目的是保护本我,满足本我
c.自我的主要功能,是考虑现实,它代表着人的理智系统,包括:感知觉,判断,推理,
思维,在心理健康、顺应良好的人身上,它是人格的执行者。
换句话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或成人,它的人格中自我这一部分应当发展的比较好
d.自我的工作原则是:现实原则
f.自我属于意识部分
3.超我 super ego
a.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后发展起来的部分
b.超我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自我理想:什么是好的,善的,理想的道德规范,应当受鼓励和奖赏的
良知:什么是坏的,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和惩罚
c.超我与本我对立,也与自我对立
本我───→(唯乐原则)立刻满足冲动
自我───→(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冲动
超我───→××追求道德完美
d.超我代表了被社会认同的良好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e.超我也要吸引本我中的心理能量,它充当人格内部的道德审判官,需要去防御、压
制本我和自我中任何不道德的冲动。
在人格系统中,如果超我过度强大,它耗费的心理能量越多,反而会使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发展有用的自我,这样的人会变得行为拘谨,生活呆板,思想僵化,个性被禁锢压抑,生活象是戴着沉重的桎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