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由三大系统组成,它们是本我、自我、超我。
在一个精神健全的人身上,这三大系统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组织结构。
当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即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社会,活动效率随之降低。
一、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自我是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的领域。
那么超我就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的运载工具。
一个人饿了,他需要食物;一个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个男人有了性的冲动,他就是需要一位女性;有人羞辱了你,你就会愤怒;一个人眼睛受到了强光的刺激,他就要闭上眼睛;这些活动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这些话动都是无意识的,无论你是圣贤哲人还是卑鄙小人都存在这个本能。
人为什么会些本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做为一个机体,由于机体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会产生兴奋(紧张),这种紧张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胃部就会产生痉挛,他必须进食才能消除这种紧张感,本我的目标是消除这些紧张,紧张是一种让人痛苦的和让人不舒服的体验,消除紧张以后人才会感到快乐,本我的特点是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
本我为了解除紧张而产生了两种活动过程:1、行成意象一个人饥饿了,他的脑子里就会产生食物的意象,一个口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水,这都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所产生心理活动,这些意象的产生有效缓解了紧张的压力。
这种由于本能需要而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为减轻紧张(饥饿是一种紧张)而产生的对所需事物(食物)的记忆意象或联想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
产生这些意象是无意识的,是自动产生的,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一个人的眼睛受强光刺激后会不由自主的闭上,这也是无意识的行为。
对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解
对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解你知道吗,本我就像是咱心里头那个任性的小小孩。
它呀,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特别本能的事儿,比如饿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立马拥有。
它可不管什么道德啊、规矩啊,就只遵循自己那点最原始的欲望。
就像我有时候看到蛋糕,本我就在心里喊:“快吃快吃,不管不顾地吃!”那种感觉特别强烈。
那自我呢,自我就像是个协调员。
它得在本我的那些冲动和现实世界之间找平衡。
比如说,本我想一口气吃好几个蛋糕,但是自我就会出来说:“不行哦,吃太多会胖的,而且还可能对身体不好,咱就吃一小块解解馋吧。
”自我要考虑很多实际的情况,像是社会的规范呀,自己的经济状况呀。
它总是在本我的愿望和外界的限制之间忙活着,努力让自己既能满足一点小欲望,又不至于惹出大麻烦。
超我呢,超我就像是住在咱们心里的小天使,不过有时候也有点像严厉的老师。
它总是拿着道德和理想的尺子来衡量我们的行为。
超我会说:“你可不能光想着自己吃蛋糕,还有好多人没饭吃呢,你应该懂得分享,应该有更高尚的品德。
”超我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善良、有道德、有高尚追求的人。
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超我就会很开心,给我们内心一种满足感;要是做了不好的事,超我就会让我们感到愧疚和不安。
我觉得这三个“我”在我们心里就像一场有趣的小戏。
本我时不时地撒泼耍赖,自我忙着安抚和协调,超我就在旁边拿着小教鞭监督。
它们三个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复杂又有趣的人呢。
有时候本我占了上风,我们可能就会放纵一下;有时候超我主导,我们就会表现得特别高尚;而自我就在这两者之间来回跑,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既有趣又不失规矩。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三个“我”的拉扯和推动下生活着,成长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很纠结,不知道该听内心哪个声音的原因啦。
不过也正是这种纠结,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呢。
自我超我本我听后感
自我超我本我听后感
自我、超我、本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旨在解释人类的心灵活动。
自我指人类的意识、自我观念和自我认知,是我们最直观的部分。
超我则代表人类内心的道德观念、规则和价值观,是我们理性的一面。
而本我则是人类的本质,代表我们的欲望和冲动。
自我、超我和本我共同构成了人类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它们的不同影响。
自我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和控制行为,超我则提醒我们要遵循道德和规则,反映出我们的良心和责任感。
而本我则利用本能和欲望来满足我们的欲求。
这种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深入了解自我、超我和本我,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时,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和情绪。
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话语。
只有在这个心理层面上,我们才能在人类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总的来说,自我、超我和本我是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互相作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了解和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压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下列哪些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有下列哪些组成部分?
1、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3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2、特点:
(1)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2)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3)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本我自我与超我
1.同年龄的人
你所昐望的情人是跟你在思想或言语方面,没有代沟、能平等相处的人。例如:同事、同学或者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适合你的对象。
2.大哥哥型
你是那种会被有信赖感的人所吸引的人。恋爱时,你希望对方疼爱,但还不至于到达恋父恋母的状态,所以,适合你的人选应该是家中的长男、长女,或者至少有点“老大”派头的。
2.过度者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恋父情结的形成有两条轨迹:一是恋父情结多出现于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过于亲近而母女亲近不足的家庭,这是客观的环境方面的原因。二是恋父情结者性格多为内向,且多有娇气、刁蛮、任性,这是主观的个性方面的原因。恋父情结的症结是女儿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甚至有的女儿已经成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而眠,其结果往往很糟糕,不仅会妨碍女孩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甚至婚恋,即使结婚之后,夫妻感情也难深笃;而且还会影响父亲的婚姻,还可能为此而酿成家庭悲剧。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本我本我是在潜意识型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佛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的作品所建。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的目的在于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佛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进而转为认同父亲。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这就像我本能地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大锅。
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
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它代表理性和智慧。
它具有防御和中介功能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
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车夫。
马是驱动力,车夫为马指出方向。
小我想要控制本我,但如果马克不能服从,他们两个会站着不动,直到一方屈服。
在这方面,弗洛伊德有句名言:“本我在哪里,自我就应该在哪里。
”自我也像一个气囊,在“三个暴君”的缝隙中: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试图调整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按照良好的原则行事,自我指导和限制ID就像一个严格而严肃的家长。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谐相处,保持平衡,才能健康发展;当这三个人吵架时,人们有时会想“这是我吗”?或者心里有不同的声音:“做得好吗?做不到吗?”还是因为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冲突而痛苦?还是你被一些突出其起源的丑陋想法吓坏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或者冲突更加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
1923年弗洛依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所定义,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
依据理论,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
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
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
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课件
超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超我的道德判断
超我负责道德和伦理的判断,对 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超我的理想化
超我追求完美和理想化,激励个 体追求更高的目标和价值。
超我的内疚感
当个体的行为违背超我的价值观 时,超我可能引发内疚感,促使
个体反思和改正行为。
04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本我与自我的关系
本我与自我的相互作用
根据本我的需求,设定合理的目标,既不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过 于放任自流。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自我控制,适当调节本我的冲动,使其与现实相适应。
平衡自我的方法
增强自我认知
01
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情感状态,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02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本我特点
本我包含人的基本生物需 求,如饥饿、口渴、性欲 等,不受逻辑、理性或社 会规范约束。
本我与自我关系
本我通过自我来实现欲望 的满足,自我常常在本我 和超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自我理 论
自我定义
自我与本我、超我关系
自我是现实中的我,遵循现实原则, 通过理性、逻辑和经验来处理现实生 活中的问题。
自我试图在现实和本我、超我之间找 到平衡,以满足本我的需求,同时不 违反超我的道德标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这些部分相互作用,影 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2
本我、自我与超我理论
本我理 论
01
02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
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心智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心理成分对个体行为和个体间关系的影响。
这三个心理成分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是个体的中介,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的内涵、相互关系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本我本我是人的内心中最原初、最基本的心理成分,它代表了个体的原始冲动与欲望,并且不受任何外部规范的约束。
本我所追求的是个体的生存需求和满足欲望的愿望,是个体的欲望与冲动的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主要包括两种力量: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命本能使个体追求满足各种欲望和生理需求,如饥饿、性欲等;而死亡本能则使个体倾向于追求心理上的解脱和放弃,包括自我毁灭的欲望。
本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不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只为满足个体的欲望和冲动。
二、自我自我是个体内在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自我主要通过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要求。
现实原则要求个体考虑现实的限制和后果,遵循社会规范和法律;而道德原则则是由超我的规范所决定,要求个体符合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不仅要满足个体的本我需求,还要考虑现实情况和道德规范。
自我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的心理成分,它通过意识和自我认知来评估和调控个体的行为。
三、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个体受到的社会和文化的规范。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个体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准则。
超我主要是由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和家庭教育所内化的个人和集体的道德规范所构建的。
超我的形成主要在个体童年的早期,通过与父母和权威人物的关系建立起来。
超我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成分,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潜在的影响和制约。
三个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和欲望,但它不能直接满足这些欲望,需要通过自我和超我的调节;自我则是调节和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自我本我超我
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1\弗洛依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弗洛依德把人的动机归纳为饿、渴、睡、性等,其中性欲占主导地位(本我)。但本我往往受到道德、社会法规等现实条件的制约(超我),受到压抑得不到纾解的冲动而透过梦、失语等形式来寻求满足。弗洛依德相信一个人如果以前曾经有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而引致心理有问题,只要他能够知觉地再将那事重演一次,并将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作回平衡的处理,那麽问题就会解决。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的能量朝着他想去游历的路途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然而由于自我联系现实,知觉和操纵现实,于是能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因此,自我并不妨碍伊底,而是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本我自我作文
超我本我自我作文
《超我本我自我》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呀,都住着三个小人儿呢!一个是超我,一个是本我,还有一个是自我。
这可太有意思啦!
本我呢,就像是那个最调皮捣蛋的小淘气。
它呀,只想着怎么开心怎么来,想吃好吃的就吃,想玩好玩的就玩,才不管什么规矩呢!就比如说,看到那美味的冰淇淋,本我就会大喊:“哎呀,我要吃我要吃!”根本不会去想会不会肚子疼。
超我呢,则像个严厉的小老师。
它总是在旁边不停地说:“不行不行,你不能这么做,要守规矩,要做个好孩子!”它会让我们懂礼貌,讲文明,不要做坏事。
有时候,超我可严厉啦,都快把我们给管得透不过气来了呢!
那自我呢,就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努力调和的和事佬啦!它要平衡这两个小人儿的想法和要求。
有时候本我闹得太凶了,自我就得出来劝劝:“哎呀,别闹啦,超我说得也有道理呀!”有时候超我太严格了,自我也会说:“放松点啦,偶尔也让本我开心一下嘛!”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
看到一个卖棉花糖的,本我立马就跳出来了:“哇,棉花糖,我要吃!”超我却在旁边说:“不行,吃了会蛀牙的!”我心里那个纠结呀,到底听谁的呢?这时候自我就出来啦,它说:“要不我们就买一个,少吃一点,应该没事的。
”哈哈,最后我就吃到了甜甜的棉花糖啦!
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小人儿是不是很有趣呀?我们可不能让本我太放纵,也不能让超我太严厉,要让自我好好地发挥作用,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哟!我觉得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乐地成长,你们说是不是呢?。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展开全文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构由内3个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欲望
是先天性的和体质性的,它遵从快乐原则,即享乐原则。
本我如孩童般随心而行,一个人的人格里只有“本我”,那这个人会不顾一切的寻求各种欲望的满足,那会是无比的自私自利。
“自我” 从“本我”中产生。
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基本的职责是保存自身,是“本我”和“超我”调节师,调节自我机能以适应现实。
“超我”代表道德和良心,是理想的自我。
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里只有“超我”,那这个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本我是野性,超我是道德。
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
这就需要一个协调者,这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认识“我”寻找那个平衡的“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
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
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
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
自我本我超我的详细讲解"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心灵结构的不同层面。
以下是对这三个概念的详细讲解:1. 自我(Ego):- 定义:自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中心,是个体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和应对的一种心理机制。
- 功能:自我充当中介,平衡个体内部不同部分的需求和欲望,同时适应外部环境。
它是实际自我、理性思考和决策的来源。
- 特点:自我是理性和现实导向的,通过实际经验和外界反馈不断调整,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2. 本我(Id):- 定义:本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包含着生理上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动机的来源。
- 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主要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它没有现实性的判断,只关注满足即时的欲望。
- 特点:本我是冲动、原始和情绪化的,它不受理性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是个体欲望的最初来源。
3. 超我(Superego):- 定义:超我是个体心灵结构的最后形成的部分,它包括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是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内化。
- 功能:超我充当个体的道德仲裁者,监督和约束个体的行为。
它内化了个体对于父母、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推动个体追求理想自我的行为。
- 特点:超我是理性、道德和理想化的,它试图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追求道德高尚的行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这三个结构之间存在动态的互动和冲突。
自我努力在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规范之间找到平衡,以便在现实生活中适应并满足个体的需求。
这种平衡和调整的过程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 作文
本我自我超我作文
在心灵的角落里,本我就像是一片原始的大森林,树木茂密,充满神秘。
那里啥规矩都没有,就是纯粹的本能和冲动,就像森林里的野兽,只追求活着和吃饱。
然后啊,说到自我,它就好像是森林里的一个小木屋。
这木屋让那狂野的本我能在风雨里有个地方躲躲。
自我就像是个“翻译官”,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知道自己是谁,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里扮演啥角色。
再来说说超我吧,这玩意儿就像是悬在心灵上空的灯塔。
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只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还得有点追求和理想。
超我就像是个道德的指南针,让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想到别人,想到社会。
所以啊,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家伙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三个小伙伴,一起打造出了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
本我给我们勇气去追求,自我让我们能够融入社会,超我则让我们变得更有道德和责任感。
在这个复杂又多彩的心灵世界里,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人的结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由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本文简析对这个人的结构理论的认识以及它在社会文化中的运用。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分别受役于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超我可视为道德化了的自我。
“我们已把自我观察的功能、良心以及维护理想的功能,分配给它( 超我) 。
超我突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
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寒夜》延续着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冲突《寒夜》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即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妻子。
文本中体现出的战争和贫病威胁着人物的生存,即压抑着本我,祈求活下去,祈求爱和关怀的意识又由本我里渗出,也就是产生着自我。
人物的丰富知识和经历、经验使自我发展到超我。
因而使活着的意志、自我理想、良心、爱、团结的超我意识与生存本能的无意识总在交错和冲突着。
汪文宣的逃难“梦”,可以说是现实社会战争对人物生存本能压抑的流露,“压抑的动机和目的不过是为了避免不愉快”。
压抑使本我能量积聚,本我能量未驯服,经常冲动汪文宣胆小怕事,软弱到不能主动解决家庭矛盾,婆媳敌视,夫妻小吵,因而产生严重的现实性的焦虑。
弗洛伊德本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人格构成学说的主体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无意识,无理性,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当一个人出现摔瓶子、扔砖头、强奸妇女、破坏公物等冲动行为时,我们便可推测这时他正处在本我的奴役之下。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宣泄。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就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
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
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超我的特性:从自我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在人格的机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
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
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
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
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
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
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
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性欲(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
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
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
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
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
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
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另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思想工作者。
它会在不能满足本我需要的时候,做本我的思想工作,疏导本我,使它不至于造反。
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它总是尽量地、千方百计地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
那么,自我依据什么来检查本我的要求?根据什么来做本我的思想工作呢?根据是超我。
超我是心理的外部环境。
社会制度、法律、规则、道德、习俗等是超我的组成部分。
超我属于心理的最外一层,人的自我之所以有时会约束本我,是因为有超我的监督和可能的惩罚。
本我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超我将它引往正确的方向,由自我来管理和实施。
所以,人生之路走得好坏,关键要看自我的管理水平。
仅有好的方向,没有好的管理和实施,也难有成就。
一位心理健康的人,其本我、自我、超我能够和谐、协调一致地工作。
这三者任何一部分的失足,都会造成失衡。
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自控,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比较弱小,因而不能控制住本我,此时我们常说:他失去了理智。
其实,人的一生,真正满足本我的时候不多,因此真正得意狂喜的时候屈指可数;完全无法满足的时候也不多,因此真正大伤大悲的时候也并不多见;人生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淡然而寻常的,这正应了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我就像一座海面上漂浮的巨大冰山。
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是你能意识到的显性本我,看得清楚,感受真切,而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的,是隐性本我潜意识。
生活中,有时我们感到情绪不好,郁闷不乐,觉得压抑,但又没有明确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到如此,那就是潜意识本我在作怪。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的需要。
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生存下去。
为了能生存下去,人的本我会提出各种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个体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因此,这些需要具有利己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利己的需要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只有实现需要的手段才有好坏善恶之分,而且所谓好坏之评判也是旁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群体的价值观所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结论而已。
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那些经常选择精神利己,考虑长远利益的人;而那些被人们称为“自私”的人,是指经常选择物质利己,获取短期利益的人。
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太爱强化群体意识,而漠视个体意识的合理存在。
卢梭认为:“人的自爱离不开外部条件,人们在自爱的同时也必须爱那些保护我们生存的人。
如果一个人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即仅仅只爱他自己的话,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的生存条件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人不能只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不仅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别人幸福。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人。
从本性上说,人应当是自爱的,而从理性上说却又应当去爱别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合群不是美德,乃是需要;利己不是罪恶,乃是人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依靠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成就自己的。
即使有,也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有限时间里蒙蔽一部分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间里蒙蔽所有的人。
尽管一项好的发明从道义上讲应该广为传播,为更多的人服务。
可是,我们必须在广为传播和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性之间做出选择。
只有保护合理的利己,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如果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发明创造,却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尽管对人类是件好事,也别指望他会长时间坚持这么做。
所以,一个人仅仅精神利己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生存是主要的,只有物质丰富之后,个体才会把利人行为长期化,也才会有能力将利人行为坚持下去。
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李嘉诚的捐助行为,假如他们捐得自己都吃不上饭,那么这类行为是无法持久的。
试想想:当一个人一直耗损自己,最后连自己都无法点燃时,如何去照亮别人?因此,为了保持长久的利人,利己也是应该理解和赞同的。
天助者,自助者也,人首先要自助,才能助人。
我们提倡追求个人的成功,然后再带动其他人迈向成功,让自己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
一般来说,只要个人成功了,就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成功者办工厂扩大了就业,销售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交税增加了社会的福利,消费给别人带来了商机可见,当一个人自己富有而充满能量时,就可以更好地利人,更多地回报社会。
当然,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人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多地为别人考虑的,应该尽力做到“抑私为公”,这作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确实能带来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
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的本性,一味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斗私反私”,一心想彻底消灭人的私心,让人否定自己,一心为公,那么,这种做法虽然出自良好的愿望,却违背了人的本性,是注定不能持久的。
本我是隐秘的,是别人不易察觉的,许多时候你并不想将其公之与众。
因此,本我常常是你一个人独自坐在台灯下,毫无顾忌地往日记本上倾诉的想法;是你独自散步时,浮现在脑海里的事物;是你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的缘由;是你儿时一段特别的经历,浓缩、潜伏在你的内心,有时它以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梦中出现,让你自己都觉得奇怪。
本我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的判断。
比如你饿了,那么本我只告诉自我:我饿了,想吃饭。
至于你以什么方式弄来吃的,是自己请朋友吃,还是想办法让别人来请你吃本我不管,它只是向自我提出要求,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满足了它的要求就行。
具体的方式是由自我来负责的。
所谓高尚的人、卑鄙的人,其本我相差无几,只是自我修养的不同,才导致行为的差异。
所以,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高尚的自我,而不是指本我。
我们通常喜欢用善恶去评判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认为人有物欲受物欲驱使是一种邪恶,是不道德的。
其实,人的欲望与道德本身并无联系,与道德有联系的是满足欲望的手段。
欲望要加以控制,不能推波助澜,否则,欲求就会愈加强烈,最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后悔晚矣。
自我的这种倾向决定了它本质上强烈地希望满足本我的利己要求,却又担心外部超我的严厉惩罚。
事实上,自我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本我的需要,只不过从个人自身保存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及客观环境,则极难生存下去,所以,自我的“现实原则”取代了快乐的“利己原则”。
要知道,自我的“现实原则”并不是要最终放弃获得本我满足、快乐的目的,而是暂缓实现这种满足,暂时容忍不愉快的存在,以此作为通向获得快乐的曲折而漫长道路的一个中间步骤。
人们经过理智的分析,消除了某种想法,并不是消灭了想法,而是压制到本我的潜意识领域,它仍在那里潜伏,一旦条件成熟,它还会跳出来的。
一部韩国电视剧中的一段台词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经得住诱惑,如果有人经得住的话,一定是诱惑不够大!”它说明:“足够的诱惑,就会有足够的堕落。
”西方政界有一句话,叫做:“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错,一个人一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意味着超我不存在了,法律管不了他,道德苍白无力,习俗也无可奈何。
此时,他的本我就会肆无忌惮地膨胀并表现出来,做出许多不理智的事情。
因为不必担心超我的严厉惩罚,自我会放纵地满足本我的一切要求,各种形式的占有、杀戮就会出现。
于是,这个人便被称为“丧失了人性,充满了兽性”,即丧失了自我,充满了本我。
一个人一旦拥有强大的权力,就容易利己,所以,权力需要制衡,需要完善的监督体制。
而且,权力越大,越需要严格的监督和严厉的惩罚。
正所谓,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干不了坏事,而一个不好的制度却会让好人变成坏人。
日本侵华军人缘何变成“禽兽”?禽兽与人的重要区别就是,人有强大的自我(理智文化修养),而禽兽没有。
动物多是本能地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由于有自我的管理,可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不但能够考虑周围的条件,而且还能够以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因此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是自我,人类有理智文化和修养,懂得合理地掩饰,而动物则往往是本我大暴露。
西方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强调超我的力量:假设人在当权者的位置上会谋私利,只要外部环境允许,他们就有可能做一些对自己有利而不利于公众的事。
因此,法律要起到制约作用,要防止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
美国声称其“三权分立”体制的强大的监督功能使当权者想变坏都难。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则是建立在人的自我基础之上:强调当权者都是好人,自我强大,乃德行高尚之人,不会做一些不利于民众的事情。
所以,我们把钱交给他们之后,就再也不过问了,你们放心地花吧,不用向我们汇报,不用向我们公布预算方案。
我们知道你会是个好皇帝,你父亲就是个好皇帝,你一定会为我们百姓着想的。
根本不用超我来约束,结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者们荒淫无度,视百姓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