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是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旨在规范和提升高中语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文将从内容框架、教学目标、能力要求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一、内容框架《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按照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科属性,分为四个部分: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语文学习、语文阅读与鉴赏、语文表达与交流。
其中,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包括语音、字音、习惯用语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语文学习包括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语文阅读与鉴赏涵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语文表达与交流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演讲和辩论等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即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
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的理解与评价、文化的选择与应用两个方面,即在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文化,选择并应用文化。
三、能力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语音文字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汉字的识别和书写、注音方法、语音调节等能力;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写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等;听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和表达基本的口语信息,能够进行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文化素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能够运用文化知识解读和应用作品。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学业质量水平》通过详细的内容框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能力要求,为高中语文教育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合理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
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一、课程设置与管理的原则(一)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
(二)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三)合理而有序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
所有必修课程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应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二)学制、学时、学分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各地应当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为35学时,每节课教学时间45分钟。
学分用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
学分由学校认定,允许补考后获得学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理念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是为了评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表现和进步,以及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程设计的质量。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评价建议:
1. 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可衡量,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
2. 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
3. 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现代化,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4. 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有序,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是否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5. 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否明显、可持续,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养,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质。
6. 教师素质:评价教师素质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如课堂观察、学生自评、教师互评、考试成绩分析等。
同时,应该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近年来,教育改革持续推进,高中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指教育部发布的规定高中阶段学生应学习的课程及课时数等方面的教育指导,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课程方案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已经完成了两轮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 必修课程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应用为主)。
其中,语文课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支撑,同时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是极其重要的。
2.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文史哲类、艺术类、实用类、科技类和综合类五大类别。
选修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使得课程更加灵活。
二、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指规定高中阶段语言文字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学习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语言文字知识与技能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言文字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学生应当通过学习,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他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
2.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指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通过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在语言文字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并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3. 语言文字文化素养语言文字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我国新一代语文教学标准,它是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改革的推动下,经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广泛征集意见、试点开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基础上综合而成的。
本文旨在对该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述评。
一、简述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包括九个章节,分别是:引言、学科地位和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教材与教具、师资建设与教师发展、实施保障等。
其中,在教育理念方面,该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导向,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准则下,采取了综述、问题、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程目标方面,该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双重个体性发展,即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也关注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内容方面,该课程标准注重了文化传承和文化适应的统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同时通过选题、教材设计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多元性的认识和包容。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方面,该课程标准主张以学情驱动、以问题意识引导为主要方法,同时加强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学习等学习形式的运用。
在考核评价方面,该课程标准呼吁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态度、语言实用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在教材和教具方面,该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内容应均衡、科学、生动,教学用具应适宜、新颖、丰富。
在师资建设和教师发展方面,该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应重视自我修养、继续学习,注重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在实施保障方面,该课程标准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重视课程标准的立项和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示范基地、教育资源共享与利用。
1. 加强学生多元性认知该课程标准注重了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包容,加强了对当代文化、多元文化、相关学科知识的接触和理解,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智力和价值的多元性认知。
它让教育回到了以学生为本身的营造氛围之下,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视野的开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运用
26
第三节 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解读与教 学运用
二、课程内容的解析与教学运用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创新性与时代性及其教 学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 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 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这里 充分体现出学习任务群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新增了不少的语文课人内涵及教学运用 ❖(二)新的语文课程目标及教学运用 ❖(三)凸显的 “实践性”及教学运用 ❖(四)突出的 “时代性”及教学运用
9
二、课程理念的解析与教学运用
❖(一)新的育人内涵及教学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 新时期 “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并提到 “增强文化自信”, 积极推进语文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把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人格、品 质的塑造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知自我、规划人生”。这些新的育人 内涵对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非常重要,要求语文课程内容不 只是知识、技能、单篇文本的教学,而要基于语文养成学生对 自然、社会、自我的担当。
3
第一节 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解读与 教学运用
4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撰写规范
一、课程性质的解析与教学运用 二、课程理念的解析与教学运用
5
课程性质的解析与教学运用
❖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把 “课程性质” 作为整个课程标准的重要逻辑起点。具体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 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特点。” 在 “课程性质”部分增加了一段重要的阐释:“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 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 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这一新增内容 特别凸显了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这两个关键的语文学习路 径教育目标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7.07.02•【字号】陕教基[2007]36号•【施行日期】2007.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7]36号)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石油普教移交中心:现将《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二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考试的基本依据。
各地要广泛组织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把握高中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全面落实高中各学科课程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人生观、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高中新课程体系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的。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在课程评价上,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规定着教育目标和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培养德育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目,一直都被延续,在新的条件下,高中语文课程发展到现在,在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更加紧贴新的发展,满足新的要求和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八项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学作品知识、文学思想知识、文学艺术表达能力、文明行为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文字知识是指从汉字结构到汉字文字语言形式,掌握汉字字典规则,熟悉古今汉字,了解古今汉字的用法,从而增强汉字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语言知识涉及汉语的发音、形态、语义和语用,涉及言语的基本语法和句法,以及汉语被动、比较、提问和回答的基本形式;文学作品知识涉及唐宋八大文学体裁、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作品及其作者等,文学思想知识涉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思想走向、思想特色,以及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历史演变。
文学艺术表达能力是指融本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学作品的知识、文学思想的知识为一体,掌握文学风格、文学表现手法、文学创作技巧,以及文字表达,艺术表达能力等;文明行为能力是指融汉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学思想、社会实践等为一体,在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接受文明熏陶,体验中国文学文化,实践传统文,继承国人文化传统,提升文明思想素养及文明行为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指熟读唐诗宋词,全面掌握文学艺术表达的手法,体会古代文学的精髓,涉及辩证思维的运用,熟悉运用辩证法,加强文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习《观古》的理论,运用它多种创新思维方式,用辩证思维观察、把握事物变化,注重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类,共15个学科课程,课程涉及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认知类课程,如语言、文字、文学;创新类课程,如创作能力开发、文明思想、创新思维、文艺素养等;应用类课程,如演讲、文学讲述、文学研究等;服务类课程,如书法、阅读、文化体验等。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12.18•【字号】•【施行日期】2021.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的通知各设区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韩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现将《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12月18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省新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环节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原则1.育人为本,注重实效。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统筹规划,有机衔接。
统筹规划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含校本)课程,整体安排三年课程实施,保证选课走班、选科考试、课程与教学组织管理、考试评价等工作有机关联整体衔接。
3.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附件1: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一、课程设置与管理的原则(一)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
(二)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三)合理而有序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
所有必修课程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应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2(二)学制、学时、学分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各地应当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为35学时,每节课教学时间45分钟。
学分用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
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0.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
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
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第 1 页,共 35 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附录
课标解读
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 意象与诗歌鉴赏 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 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 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 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 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 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 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 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 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 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 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 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 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一份重要教育文件,旨在规范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评价标准。
通过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教学指导的详细规定,该标准对于提高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从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讲述开始,到语文知识的传授,个别技能的训练,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详细的要求。
其中包括古代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等多个方面,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该标准明确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修养和学习能力,以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倡导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阅读、理解和表达各种文本,用语言思维进行创新性思考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本,提升其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评价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题和方式应该多样化,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和个性,使其不断进步。
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总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该标准的贯彻实施,我国高中语文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具备的基本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
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
语文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具备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再次,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基于DWT-SVD和Turbo码的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朱建忠;姚志强【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数字水印系统的性能,提出一种离散小波变换域中基于奇异值分解和Turbo 纠错码的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
首先对数字水印进行混沌加密预处理,然后进行Turbo 编码,再把编码后的水印信息嵌入到彩色图像蓝色分量小波分解后低频子带的奇异值矩阵中。
提取水印时不需原始载体图像的参与,更便于实际应用。
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水印算法不可见性较好,且对常见攻击和几何攻击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watermarking system,a watermarking algorithm was proposed for color image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and Turbo codes.Firstly,digital watermarking was pretreated by chaotic encrypting and Turbo coding;secondly,the blue component of color image was decomposed via 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finally,the pretreated watermarking information was embedded into the low frequency band of the blue component which had been DWT of the original image by modifying its singular value.It does not need the original image when the watermarking is extracted, so it can be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easily.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marking algorithm has good invisibility and robustness to common attacks and geometric attacks.【总页数】6页(P773-778)【作者】朱建忠;姚志强【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系,福州 350003;福建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相关文献】1.基于DWT-SVD和Fibonacci变换的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 [J], 蔡宜嘉;牛玉刚;苏庆堂2.一种基于Turbo码与SVD的彩色图像双水印算法 [J], 李文;李宏昌;3.基于非方阵图像DWT-SVD的盲水印算法研究与仿真 [J], 张帅; 杨雪霞4.基于QR码与混沌加密的Contourlet域彩色图像盲水印算法 [J], 季诺然;吕晓琪;谷宇;赵瑛;刘坤5.基于QR码和DWT-SVD技术的双彩色盲水印算法 [J], 孙业强;王晓红;李肖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革新传统的观念,语文教学观念应该发生变革。
这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不断学习,追求卓越,与新科标同步,不断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跟上教学改革的大潮。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激流勇进,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告别昨天,转变传统意义下的语文角色。
在语文教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创新第一,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更新思想,按照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提升业务素养。
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化教学观念。
要充分认识高中课程的选择性要求和学分制管理的特点,满足学生对课程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要求。
用现代的教育观念要求自己,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
第二,要从传统的教师转化为新时代的教师。
改变过去一支粉笔教书的现象,教师严格按照课本,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
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陕西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必修五,共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分“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
“课程目标”提出本模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模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
其中前三个系列各分为两部分,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
每个系列分“课程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
“课程目标”提出本系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系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
“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系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必修必修一〔课程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意象分析领悟诗歌内在情感,达到丰富心灵,陶冶性情的目的。
2.在反复、流畅地诵读中,体会新诗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色,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学习写作新诗。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梳理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阅读古代叙事散文,领略古人的思想和品德,学习并借鉴古代叙事散文的艺术手法,体会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
5.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反复品味,深入体会优秀文本,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个性化体验。
6.阅读优秀的写实文学作品,感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7.阅读优秀的新闻作品,感知时代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时代、历史的良好习惯,学会评价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了解新闻文体特点,弄清新闻的结构,学会提取信息。
学习报告文学要能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
8.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9.书面表达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表达富有创意。
10.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诵各类文本,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1.开展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
〔学习要求〕1.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新诗)的基本特点,领悟诗歌内在情感,激起感情共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要注意把握词的写作思路,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把握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领略一代伟人主宰大地沉浮的雄才大略和革命豪情。
2.在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反复吟诵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解读鉴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诗歌。
如学习《雨巷》就应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营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之美,体会诗歌运用重叠和反复手法创造的节奏之美、音律之美,进而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情感之美。
3.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阅读浅显文言文;养成梳理和积累文言知识和特殊语法现象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背诵,通过反复吟诵体会,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应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克服语言障碍,把握文章情节,赏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借助本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通过对古代叙事散文的阅读学习,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体会作品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学会运用现代观念审视历史作品,正确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如我们要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现代观念,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刺”行为。
5.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6.品评人物是我们阅读和鉴赏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途径之一。
品评人物,要以人物的性格、品质为关注点。
品评时不仅要把握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着重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重点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
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相结合,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如在《小狗包弟》中巴金先生坦陈深藏的心迹,从“忏悔”入笔,写出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敬仰,要准确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就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7.学习写人记事的优秀散文,既要学会品人,也要学会品文。
品文就是品文章的一般写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人的技巧、叙事的技巧,赏析叙事散文的语言艺术等。
8.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理解消息、特写、通讯、报告文学的异同。
9.学会筛选和提取主要信息,学习去粗取精的阅读方法。
通过整理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文字,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
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作者评价之间的区别,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10.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关联整合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内容,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11.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并能充分调动语言积累和情感积淀,准确真实地呈现观察和思考结果,追求个性,再现真实。
12.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要了解朗诵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并在朗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14.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要养成阅读优秀时文与经典名著,撰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1.仔细并反复研读本模块的全部课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设计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鉴赏的指导,且一定要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2.人教版教材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角度将“阅读鉴赏”部分分为“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三个层面的内容。
本模块具体包括四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中外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中外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准备教学时应理清教材编排和问题设置的思路和意图,实施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重点确定教学内容。
3.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借助意象分析领悟诗歌的情感是鉴赏诗歌的重点。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品味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如教学《再别康桥》,可以在音乐与朗读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走进徐志摩创造的一个个美丽的画面,紧扣诗歌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眷恋、忧伤的复杂情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4.诵读的要点在于“口诵心悟”。
教学本模块诗歌应强化朗读训练,诵读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如配乐朗读、分组朗读、朗读比赛等等。
在诵读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轻重等环节,并引导学生总结朗读诗歌的心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应注意延伸拓展,如通过开展“中国新诗朗读比赛”、组织新诗写作和举办“赛诗会”等活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5.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新诗)需要“知人论世”,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联系诗人思想倾向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目的和思想情感。
教学时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独特理解,应引导学生在紧扣文本并整体把握诗歌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解读诗歌,赋予诗歌新的内涵和意义。
6.古代叙事散文单元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检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阅读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依据言文并重的原则处理好语言教学和篇章教学的关系。
督促学生梳理积累文言文特殊语法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引导学生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情节要点,赏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内涵,领略叙事魅力。
如教学《鸿门宴》,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语言疏通任务,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情节要点,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可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
赏析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7.圈点批注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品评人物和文章两个角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语段,深入体会、咀嚼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并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可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重点理解赏析鲁迅先生精练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哲理名言,同时应指导学生真实地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评价意见,并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8.“个性化的阅读”是学习者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本模块的许多文本内涵非常丰富,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独特的心灵体验,借助文本与一个个有个性、有内涵的人物对话,与一种种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如教学《小狗包弟》,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作者本人心灵伤害和内心反思过程的深刻认识,获得对悲悯和忏悔的高尚情感的体验,获得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思考一些相关问题。
9.指导学生掌握消息、通讯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新闻线索,让学生懂得如何寻找新闻写作的价值。
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料来理解和学习本单元新闻作品。
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中,历史背景与奥斯维辛集中营情况的介绍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也只有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才能理解文章中心,领悟作者的感情倾向,尤其是理解本文独特的新闻角度和新闻价值。
10.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为学生创设关注与思考的交流对话空间,使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对话中得以提升和延伸,使学生心灵深处的感知和领悟得以激活,帮助学生进入“有感要发”“有情要述”“有事不写不快”的主动写作状态。
11.以“写作就是写特征”为思想核心,指导本模块的“表达交流”部分的教学,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写人要凸显个性,触动心灵”,“写事要以情动人,波澜取胜”,“写景要抓住特征,突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