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伯—欧氏几何的公理体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按照现代数学的公理化体系去衡量,《几何原本》的公理 体系不是很完备,比如对点、线、面等原始概念的定义不甚清晰, 关联,顺序,运动,连续性等方面的公理还有待补充,个别公理 欠独立性。一些命题的证明基于公理4的几何直观,即:彼此能 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也就是说,一个平面图形可以不改变形状 和大小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实际上是不加定义默认 了平面的刚体运动。后者在现代数学中的严格定义是平面到自身 的保持距离不变的一个映射。
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第十卷篇幅最大,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主 要讨论无理量,可以看作是现代极限概念的雏形;第十一卷讨论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第十二卷证明了圆面积的比等于直径的平方 比,球体积的比等于直径的立方比,但没有给出比例常数;第十 三卷详细研究了五种正多面体。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内容已在现代中等教育中分成了若 干部分,分别归入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立体几何。初中平面 几何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几何原本》的前六章,大致可以概括为 点、线、面、角的概念,三角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 行,垂直),四边形,圆,相似形,求图形的面积这样几个部分。
自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平面几何课本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了一些 变动,使用了较多的公理,并将平行线部分调到三角形的前面来 讲。其中主要的公理有: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间直线段最短。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过直线外(或上)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
(一)几何原本与几何基础
我们都知道,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写了一 本著名的书《原本》。在古往今来的浩瀚书海中,《原本》用各 国文字出版的印数仅次于《圣经》而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最早的 中译本是在明朝末年由外国传教士利玛窦与我国科学家徐光启翻 译的,1607年出版,书名定为《几何原本》。此后,我国出版 的各种译本都沿袭这一名称叫做《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列出了五条公理与五条公设,并在各章的开头 给出了一系列定义,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公理和公设推导出了 465个数学命题,(按照目前通行的希思英译本《Euclid’s Elements》13卷计算, 该书的中译本于1990年出版),其系统之 严谨,推理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
192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了课程纲要,学制改为小学6年, 初中3年,高中3年,平面几何在初中三年级与高中一年级讲授。 高中课程为升入大学进行准备,初中纲要已包括了平面几何的基 本内容。 从三十年代初直到五十年代初,我国很多初中使用3S平面几 何作为教材,作者为美国的Schultz-Sevenoak-Schuyler三位姓 氏以S开头的数学工作者。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几何原本》中平 面几何部分的改写本,结合了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系严谨,语 言平实。二战胜利后,经过修订又出了一套新3S平面几何,由 上海中学余元庆老师等人翻译,一直沿用到50年代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开始学习苏联。人民教育 出版社于五十年代初期出版了自己编写的平面几何课本,主编者 是已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余元庆老师等,有多人参加编写。 内容仍然类比着《几何原本》。
欧氏几何的公理体系 和我国平面几何课本的历史演变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大学数学课程 报告论坛上的发言 2005.11
引子
最近一个时期,许多数学家和大学数学教师对中学的课程改 革,特别是数学课程的改革非常关心。正如大家经常议论的,目 前的中等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愈演愈烈的高考 竞争引发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中学学生和中学老师不堪重负。 这些现象大多属于社会问题,单纯靠学术和教学是解决不了的。 中等教育牵动着整个社会,牵动着几乎所有家庭的希望和忧 虑。也关系到学生进入大学后进一步的学习,关系到我们的大学, 包括师范院校,应当为中学培养什么样的师资。另一方面,我们 的许多大学老师,不仅是师范院校的老师,都已经不同程度地介 入了中学课本的编写工作,今后可能会更多地参与进去。 最近我也参与了一些讨论。在这里仅就几何课本的一些思考 向各位专家和老师做一个汇报。
第四类中只有一个公理,即著名的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 至多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与《几何原本》的叙述稍有不 同,后者的表述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某一侧同旁 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两直线在该侧相交。
第五类是连续公理,包括阿基米德度量公理和直线的完备性 两条。
(二)我国平面几何课本的历史演变
第三类是合同公理,(或全等公理)。 1. 已知直线a及 a上的 线段 AB, 给出直线 a’ 及其上的点A’并指定a’上点A’的一侧。则在 a’ 上点A’的该侧存在点B’, 使A’B’合同于(或等于)AB. 记作 AB=A’B’. 2. 若 A’ B’ = AB, 且A’’B’’=AB, 则A’B’=A’’B’’. 3. 关于两 条线段的相加。 4. 关于角的合同,(或相等)。 5. 若两个三角 形△ABC 和△A’ B’C’ 有下列合同式:AB=A’B’,AC=A’C’, ∠A=∠ A’,则∠B=∠ B’,且∠C=∠ C’. 并以此为根据,通过《几何基础》第一章第5节定理28建立了 平面的刚体运动。为《几何原本》中“彼此能够叠合的物体是全 等的”这一事实奠定了公理化基础。
据有关专家介绍,3S平面几何强调了知识的从易到难,目前的 几何课本则强调了图形的从简到繁。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几何课 本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保证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的前提下, 在论述难易上应由易到难,在图形结构上应由简到繁。 遇有命 题的论证难以被学生接受,便把这个命题不加证明,暂作公理使 用,使得课本中的公理扩大范围。 我国六十年代初至今的初中 平面几何课本就是这样处理的。 这一阶段的课本充分注意到了知识的逻辑性,也注意到了初中 生的接受能力。是自成体系的,逻辑清晰的。
1899年数学泰斗希尔伯特Hilbert 出版了他的著作《几何基 础》,并于30多年间不断地修正和精炼,于1930年出了第七版。 《几何基础》一书为欧几里得几何补充了完整的公理体系,给出 了点、线、面、关联、顺序、合同这些原始概念的的准确定义。
《几何基础》将公理体系分为下述五类。第一类叫做关联公 理,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条直线上至少有两个点,至少有三 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等8个公理组成。
已知: △ABC 与 △A’B’C’ 中,∠A=∠A’,AB=A’B’, AC=A’C’. 已知 求证:∠B=∠B’,∠C=∠C’,且 BC=B’C’. 求证 证明:将 ∠A’ 与 ∠A 叠合, 使 B’ 落在射线 AB 上,C’ 落在射 证明 线AC上。则 A’B’=AB,A’C’=AC 使得B’ 落在 B 上,C’ 落在 C 上。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公设,B’C’ 与BC叠合。故 ∠B=∠B’,∠C=∠C’,且 BC=B’C’. □ (见《几何原本》第一卷命题4)。
在全书的开头列出的5个公设和五个公理如下。 公理适用于数学的各个领域: 公理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整体大于部分。
公设适用于几何部分: 公设
由任意一点到任意(另)一点可作直线。 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 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距离可以画圆。 凡直角都相等。 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 的和小于而直角,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由此可以证明(见《几何基础》第一章第4节定理8):平面 上的任意一条直线将该平面上其余的点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 的每一点A和另一区域的每一点B所确定的线段AB内,必含有a 的一个点,而同一个区域的任意两点A和A’所确定的线段AA’内, 不含有直线a的点。有了这个定理,我们才可以定义平面上直线a 的同侧或异侧。我们还可以根据顺序公理的前三条,定义直线a 上的一点O将直线分为两侧:设A、A’、O 和B是一直线a上的四 点,若O不在点A, A’ 之间,称A, A’ 在O的同侧;若O在点A, B之 间,称A, B在O的异侧。因而直线上点O同侧的点的集合,叫做 始于O点的一条射线。
《几何原本》作为教科书在西欧讲授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最早 的中译本是在400年前明朝末年出版。那个时代不太重视科学技术,包 括当时称为算学的数学。虽然在明末清初,包括清朝康熙皇帝在内,出 现过有一定数学水准的学者,但一般来讲,学习数学的人还是为数不多 的。随着清朝末期英,美,法,德,日,俄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西方 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他们兴办了各类学堂,即新学,并编译了一些国 外的数学教科书作为教材。与此同时,清朝各级政府和留洋归国的有识 之士亦陆续设立了各种新学,较著名的中学有王氏育才书塾,即后来的 上海南洋中学,北京五城中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师大附中。这一时期可 以看作是我国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第二类叫做顺序公理,由下述四个公理组成。1. 设A,B,C是 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如果B在A,C之间,则B也在C, A之间。 2. 已知A, B是直线上两点,则直线上至少有一点 C, 使得B在A, C之 间。3. 一条直线的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其它两点之间。 4. 若 直线a 不经过三角形ABC的顶点,且与线段AB相交,则a与AC或 BC相交。
课本逐年进行着改进和完善。1963,1964年发行的课本已经相当不 错。据说到1966年又有一套更好的课本准备出版使用,却由于文化大革 命的到来而夭折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平面几何课本基本上沿用了 六十年代的体系,有时加进视图,锐角三角函数(原高一年级三角课本 的部分内容),直线和圆的方程(原高三年级解析几何的部分内容)。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公理体系扩大化的程度以及视图等内容增 添的程度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时强时弱,其间有些课本亦编得相当精 彩。据说每个定理的叙述,每个例题的选取,都是经过若干堂教学实践, 反复推敲定稿的。
(三)《几何原本》证明点滴 几何原本》
平面几何这一学科的思维特点是:从少量几条公理出发,经过 推理证明,得到一系列命题。在初中课程中,不必绝对地追求体 系的完整,只要逻辑清晰,自圆其说即可。应当尽可能地将几何 的直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功能,探索图形 的性质。课程力求精简,使学生学习到平面几何的精髓。在这里 我想略举几例,介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希尔伯特《几何基 础》的原始的证法。我个人认为,平面几何逻辑体系的选择属学 术范畴,可以不作硬性规定,以保证学术自由。 比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在欧式几何中是如下证明的。
1902年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于1905年下诏 “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建立了初小5年,高小4年,中学5年 的洋学制,并正式开始在中学讲授平面几何。由于日本十九世纪 后半叶的明治维新运动对我国触动很大,当时所用课本大都为日 本教材的中译本。数学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 辛亥革命后,1912至192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将学堂改为学 校,算学改称数学,(这一称谓于三十年代在民间普及),学制 改为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教育部审定教学用书,平面 几何教材逐步开始使用一些英译本,如美国人温德华氏几何学, 和我国自己编的课本,数学教育的水平已大大提高。
《几何原本》的内容涉及初等数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代数,数 论,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甚至现代极限概念的雏形,但各部分 的表述大都是从图形出发的。第一卷讲直线形,包括点、线、面、 角的概念,三角形,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勾股定理等;第二 卷讲代数恒等式,如两项和的平方,黄金分割;第三卷讨论圆、 弦、切线等与圆有关的图形;第四卷是圆的内接和外切三角形, 正方形,内接正多边形(5,10,15边)的作图;第五卷比例论, 取材于欧多克索斯(Eudoxus)的公理法,使之适用于一切可公 度和不可公度的量;第六卷将比例论应用平面图形,研究相似形; 第七八九卷是初等数论,其中给出了辗转相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