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处理规范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医疗机构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该病在我国流行季节为5月至11月,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疗机构对登革热疫情的早期识别、报告和应急处置能力;2. 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和防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3.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减轻疫情对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影响。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疗机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2. 设立应急处置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工作,包括:(1)疫情监测与报告:负责监测疫情动态,及时报告疫情信息;(2)病例诊断与治疗:负责病例的初步诊断、隔离治疗和转诊工作;(3)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查找传染源;(4)防蚊灭蚊:负责开展防蚊灭蚊工作,降低蚊媒密度;(5)健康教育:负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控意识。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向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报告;(2)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

2. 病例诊断与治疗(1)疑似病例由发热门诊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测;(2)确诊病例应立即隔离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抗病毒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3)病情危重者,应及时转诊至定点医院。

3. 流行病学调查(1)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传染源;(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4. 防蚊灭蚊(1)开展蚊媒密度监测,评估防蚊灭蚊效果;(2)加强防蚊灭蚊宣传,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3)对医疗机构内蚊媒孳生地进行灭蚊处理。

5. 健康教育(1)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控意识;(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学校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学校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黄头伊蚊叮咬传播。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容易成为登革热疫情的高发区域。

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隔离和治疗登革热疑似病例。

2. 加强校园蚊虫控制,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

3. 提高师生防蚊、灭蚊意识,降低登革热发病率。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学校登革热防控工作。

2. 设立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3. 各班级设立防控小组,负责班级内的防控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班级每天进行晨检,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学校防控办公室。

(2)学校防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3)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待确诊后及时送医治疗。

2. 环境卫生整治(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理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2)定期开展灭蚊、灭鼠、灭蟑螂等除四害工作。

(3)对校园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及时清运。

3. 师生防蚊、灭蚊教育(1)通过班会、校会等形式,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2)指导师生正确使用蚊帐、蚊香、防蚊液等防蚊用品。

(3)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灭蚊活动,共同维护校园环境卫生。

4. 应急物资储备(1)学校防控办公室负责储备应急物资,如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

(2)确保应急物资充足,满足应急处置需求。

5. 应急演练(1)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

(2)演练内容包括疫情报告、隔离、消毒、疏散等。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学校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2. 各部门、班级要按照预案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3. 学校防控办公室负责对本预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预案有效执行。

六、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进行修订和完善。

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置方案

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置方案

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置方案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等。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在我国多地出现,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威胁。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置方案,以帮助相关部门快速、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

调查准备工作在进行登革热现场调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建立调查小组:包括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环境监测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等。

•确定调查范围及时点:一般为患者所在社区、医院、学校等地点。

•准备工具及设备:包括捕蚊器、采样容器、冰箱、运输工具等。

•了解当地登革热病情及控制情况:向当地卫生部门咨询,收集相关信息。

调查流程第一步:收集病例信息调查小组应细致地调查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发病时间、症状、旅行史等,以确定病例是否符合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遵守相关法规。

第二步: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关键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调查:调查患者所在地区及周围环境的蚊子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了解当地蚊子孳生点情况。

2.病媒调查:利用捕蚊器等工具,采集周围环境中的蚊子进行种类和密度调查,确定该地区蚊子是否携带登革热病毒。

3.人群调查:对周围居民进行调查,了解是否有其他类似病例,并对可能发病的人群进行病毒检测和预防接种等措施。

4.检测调查:对环境中采集到的蚊子、及时隔离和处理患者的血样等进行病毒检测,以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

第三步:制定处置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包括蚊虫防制、环境卫生整治、消毒、病例隔离和治疗等,以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

同时,要加强公众宣传,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避免病毒的传播。

结论登革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调查处置时需要注意细节,做好每一步工作,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此外,定期制定并实施预防控制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疫情发生的有效方法。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可能发生的疫情。同时,要加强与上级部 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获取支持和指导。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主要职责
开展疫情监测、诊断、报告和调查处 理工作,组织开展病例救治和密切接 触者追踪管理,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职责分工与协作机制
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承担相应的应急处 置工作。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病例诊断和救治,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负责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 和救援处置,各部门之间加强协作配合。
储备药品和物资
储备足够的抗登革热药品和物资,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本次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快速响应
在疫情发生后,迅速启 动应急处置程序,组织 专业人员开展防控工作

科学防控
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科 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如 加强病例追踪、开展疫
源地消毒等。
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 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识
开展科普讲座和培训
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登革 热的科学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利用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登革热防控知识和相 关政策,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蚊虫孳生地
清理积水
定期清理住宅区、公共场所、垃圾堆等地的积水 ,消除蚊虫孳生地。
后续跟进与总结评估
病例追踪
对疑似病例进行追踪观察,了解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总结评估
对本次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控措施。
05
预防控制措施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程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程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程1. 疑似病例发现- 当社区居民出现体温升高、头痛、肌肉或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时,有可能是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

- 居民应立即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并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以减少传播风险。

2. 卫生服务中心处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并核实病例信息的准确性。

- 确认病例为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后,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以下措施:- 通知相关部门,如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以便加强疫情监测和应对措施。

- 向居民发布公告,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并提供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 对疑似病例进行临时隔离,降低传播风险,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治。

3. 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协调- 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应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调配合,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共享,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 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登革热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的追踪和排查工作,寻找可能的病例传播源。

4. 病例追踪和排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相关部门应追踪和排查疑似病例的活动轨迹,特别是近期的人员接触史和旅行史。

- 对与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和相关检测,及时发现其他潜在感染者,并采取控制措施遏制疫情传播。

5. 病例处理和信息报告- 确认疑似病例为登革热病毒感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与卫生局进行沟通,将病例信息及时报告。

- 在处理病例的过程中,要保护病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这份文档概述了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处理流程。

在进行疑似病例处理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和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需要紧密协作,追踪病例并采取控制措施,以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控。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

-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或病毒分离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2.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型非出血症状的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包括足够的休息、饮水、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 对于重型出血症状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控制出血、维持稳定的血压,必要时提供血液或血浆制品。

-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出血情况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监护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程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程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处理流

背景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传播范围广泛,可能给社区居民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提前发现疑似病例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制定了以下处理流程。

流程
1. 社区巡查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巡查,特别关注蚊虫滋生和病媒传播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时,进行进一步调查。

2. 发现疑似病例
如果巡查中发现有社区居民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并怀疑与登革热有关,应立即将其视为疑似病例。

3. 通知相关部门
社区工作人员应立即通知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

提供疑似病例的相关信息,如症状描述、接触史等。

4. 隔离措施
在等待专业医疗团队到达之前,社区工作人员应将疑似病例隔离,以避免病毒传播。

5. 采集样本
专业医疗团队到达后,应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样本或其他相关样本,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6. 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后,医疗团队将根据结果来确定是否为登革热感染。

如果确诊,必须及时通知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

7. 处理措施
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将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隔离疑似病例、追踪接触者、进行疫情调查等。

8. 宣传与教育
社区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例如讲解
防蚊措施、宣传登革热传播途径等。

总结
社区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后,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
处理。

包括巡查、发现疑似病例、通知相关部门、隔离、采集样本、确定诊断、处理措施和宣传教育等环节。

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疑似病例,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登革热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登革热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登革热疫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快速处置;2. 加强伊蚊防控,切断传播途径;3. 保障疫情信息畅通,做好宣传教育;4. 减少登革热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信息收集、宣传报道等工作。

3.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村)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四、应急响应流程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级疾控中心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2)医疗机构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按规定报告。

(3)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疫情处置(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措施。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3)开展环境整治,消除伊蚊孳生地,加强灭蚊工作。

(4)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疫情监测,防止疫情扩散。

3. 信息发布与宣传教育(1)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

(3)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4. 善后处理(1)对疫区进行环境整治,消除伊蚊孳生地。

(2)对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随访,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防控措施。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 资金保障:加大投入,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充足。

3.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防疫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4. 技术保障:加强科研攻关,提高防控技术水平。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登革热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遇重大疫情变化,可由应急指挥部进行修订。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症状严重,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登革热的暴发,本文将提出一份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以指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疫情发生时的紧急处置措施。

一、灾害报告和疫情监测1.如何报告灾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制度。

一旦发现登革热疫情,应立即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程序报告给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疫情监测: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掌握登革热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病例分布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二、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1.组织指挥机构:成立由主要卫生、交通、城市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的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和部署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方合作配合。

2.疫情评估与预警: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出疫情预警,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加强防护和处置措施。

3.公众教育与宣传: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和教育,向公众普及疾病知识,提高自我防护和清洁环境的意识。

4.聚集性疫情处理:根据疫情的特点和传播路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疫情聚集区域进行消毒、隔离和救治,有效控制病情的扩散。

5.人员管理和防护:加强对医护人员、执法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药品,并做好监测和管理工作,确保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6.媒体和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的媒体和信息管理机制,及时发布疫情通报和预防措施,减少谣言和恐慌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7.紧急物资保障:合理预估物资需求,调动各方力量,确保医疗设备、药品、防护用品等紧急物资的供应和分配。

8.社区参与和社会管理: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监督机制,加强对市场、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减少传播和感染风险。

三、疫情结束后的工作1.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完善预案和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登革热等传染病的能力。

登革热应急处理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理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和调查登革热疫情,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2.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 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2. 设立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根据需要设立专业技术小组,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组、疫情监测组、宣传教育组、医疗救治组等。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发现、报告疑似病例。

2.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

3.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及时报告疫情。

五、预防控制措施1. 灭蚊防蚊:加强蚊媒监测,开展灭蚊活动,降低蚊媒密度。

2. 个人防护: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普及防蚊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 环境整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除蚊媒孳生地。

4. 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六、宣传教育1.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

2. 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登革热防治知识。

3. 加强对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群体的宣传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七、应急响应1. 确保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包括灭蚊剂、防护用品、消毒剂等。

2. 制定应急响应程序,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启动条件。

3.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八、总结与评估1. 对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疫情发生原因和防控措施。

2. 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一、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常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近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处置原则(一)预防为主加强登革热的监测和预警,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防控依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要求,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依法处置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规范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四)属地管理疫情发生地的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四、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地区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成员单位职责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登革热疫情防控方案,开展疫情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救治、实验室检测、防控技术指导等工作。

2、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疫情。

3、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学校和托幼机构落实登革热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和疫情监测工作。

4、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治安秩序,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和转运工作。

5、财政部门负责保障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所需的经费。

6、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组织做好交通工具和交通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保障疫情防控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畅通。

7、商务部门负责组织做好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保障工作。

8、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9、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做好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清理卫生死角,消除蚊虫孳生地。

登革热应急预案

登革热应急预案

登革热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且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现
疫情蔓延的趋势。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烧、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时可导致出血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二、应急预案。

1. 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蚊虫滋生地。

(2)提倡居民穿长袖衣物、长裤和使用驱蚊剂,减少蚊虫叮咬。

(3)加强对疫区人员的健康监测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
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应急响应。

(1)一旦发现登革热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置。

(2)加强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及时救治患者。

(3)加强对疫情区域的蚊虫灭绝工作,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疫情蔓延。

3. 社会协同。

(1)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疫情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2)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

(3)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4. 后续处置。

(1)对疫情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和消毒工作,确保蚊虫滋生地得
到有效清除。

(2)加强对患者的康复和随访工作,防止病情复发和传播。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以上即是登革热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在面对登革热疫情时,有效地指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本文将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两个方面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

一、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通常持续2-7天)、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降低、肝功能异常等指标异常。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被登革热病毒传播媒介蚊虫叮咬史,或与登革热疫区人员密切接触史。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对登革热进行初步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或病毒性出血热类似,因此必要时需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二、处理原则1.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缓解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不适症状。

2. 补液纠正:由于登革热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管渗漏,严重病例可发生休克,所以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3. 注意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如有必要,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4. 预防措施:对于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同时,对于疫区的蚊虫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 早期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6. 注意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包括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会更为严重。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或病情恶化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及时处理。

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三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在处理原则上,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对症治疗,并进行补液纠正。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以及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登革热的治疗和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登革热的了解,并引起人们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登革热监测和应急处置

登革热监测和应急处置

01、常规监测03、疫情防控目录02、应急监测常规监测病例监测监测对象:包括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疑似、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病例主要依据卫生部颁发的《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诊断。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疑似病例:(1)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且具备急性起病,发热(24h~36h内达39℃~40℃,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一般临床症状。

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2)无流行病学史,但同时具备上述一般临床症状和以下症状者:1)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

持续3~5天。

2)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第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临床诊断病例(1)典型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即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并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者。

2)无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2)登革出血热(DHF)典型登革热伴以下临床症状之一:出血倾向,明显的出血表现(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颅内出血),肝肿大、胸腹腔积液;且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和低白蛋白血症者。

(3)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登革出血热患者出现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者。

医院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及流程

医院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及流程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我国登革热疫情也时有发生。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院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院对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意识,加强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认识。

2. 建立健全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登革热疫情。

3. 降低登革热在医院的传播风险,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机会。

4. 规范登革热疫情报告、隔离、治疗、消毒等环节,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登革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院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

2. 设立登革热疫情防控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各项工作。

3. 各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登革热疫情的防控工作。

4.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病例发现与报告(1)预检分诊:患者来院就诊时,预检分诊护士应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有登革热疫区旅居史、蚊虫叮咬史等。

(2)疑似病例报告:预检分诊护士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向发热门诊报告,并做好患者信息登记。

(3)发热门诊报告:发热门诊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诊疗后,应立即报告医院登革热疫情防控办公室。

2. 疫情调查与处置(1)流行病学调查:疫情防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近期活动轨迹、接触史等。

(2)病例隔离:疑似病例应在隔离病房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3)实验室检测:对疑似病例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确诊后按照规定上报。

(4)密切接触者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3. 院内消毒与防护(1)环境消毒:对疑似病例所在病区、卫生间、病房等进行全面消毒。

(2)医务人员防护: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规范穿戴防护用品。

(3)蚊媒控制:开展蚊媒监测,指导防蚊灭蚊工作。

社区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社区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黄头伊蚊叮咬传播。

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提高社区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登革热疫情。

2. 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病毒在社区的传播。

3. 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社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社区登革热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应急处置工作。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协调和处理。

3. 设立专业应急处置队伍,负责现场处置、蚊媒监测、消杀灭蚊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报告(1)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向指挥部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接触史、居住地等。

2. 现场处置(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并通知上级疾控部门。

(2)对病例居住地及周边环境进行蚊媒监测和消杀灭蚊。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观察,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 预防控制(1)加强蚊媒监测,及时发现并消除蚊媒孳生地。

(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居民卫生意识,消除蚊子孳生地。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 信息发布(1)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告知居民防控措施。

(2)对疫情信息进行保密,防止恐慌情绪蔓延。

5. 疫情评估(1)对疫情进行动态评估,根据疫情变化调整防控措施。

(2)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五、应急处置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资金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所需资金。

3. 物资保障:储备足够的消杀灭蚊药品、防护用品等物资。

4. 通讯保障: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通讯畅通。

六、预案实施与更新1. 本预案由社区登革热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2. 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更新,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的解释权归社区登革热应急处置指挥部所有。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登革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易成为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地。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调查和处理登革热疫情。

2. 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降低登革热发病率。

3. 保障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登革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

(2)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3)消毒灭蚊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灭蚊消毒工作。

(4)医疗救治组:负责疑似病例的隔离、救治和转运。

(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储备、调配和后勤保障工作。

四、应急处置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疫情监测,每日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症状者,立即报告。

(2)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动态,及时掌握疫情信息。

(3)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2. 预防与控制(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预防登革热意识。

(2)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3)定期开展灭蚊消毒工作,重点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消毒。

3. 疑似病例处理(1)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病毒传播。

(2)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及时发现疫情。

(3)对疑似病例进行救治,必要时转运至定点医院。

4. 后勤保障(1)储备充足的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

(2)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为师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疫情监测组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核实,并向领导小组报告。

3. 领导小组根据疫情情况,决定应急处置措施。

4. 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登革热病毒核酸标本采集、转运、消毒隔离制度

登革热病毒核酸标本采集、转运、消毒隔离制度

登革热病毒核酸标本采集、转运、消毒隔
离制度
1.引言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具有很
高的风险和危害性。

为了确保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和防范,建立健全
的登革热病毒核酸标本采集、转运、消毒隔离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2.核酸标本采集
2.1 采集人员需经过严格的培训,熟悉采集标本的操作流程和
相关安全措施。

2.2 采集过程中应使用一次性采集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3 从病患身体部位采集足够的标本量,并保持标本的完整性
和稳定性。

3.核酸标本转运
3.1 标本在采集后应迅速封存,并标注清晰的标本信息,以确
保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2 转运过程中应避免标本破损、泄漏或交叉感染的风险,使
用规范的转运和保护材料。

3.3 标本应妥善包装,并确保在转运过程中温度稳定,避免影响核酸的质量。

4.核酸标本消毒隔离
4.1 标本在采集完毕后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杀灭病毒和细菌的存在。

4.2 标本应进行有效的密封,防止病毒泄漏或传播。

4.3 标本和其它相关器具应隔离存放,避免与非感染性物品的混合。

4.4 标本和相关器具应妥善处理,禁止未经授权的个人触碰或使用。

5.总结
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病毒核酸标本的采集、转运、消毒隔离制度对于有效控制和防范传染病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的操作流程、培训和标准化操作,我们能够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时,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也是必要的,以持续改进和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处理规范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登革热疫情处理规范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保护公司员工身体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一、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1、患者。

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

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

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病例分为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

2、隐性感染者。

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带病毒动物。

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

(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

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

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

3、地区性。

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

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

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4、输入性。

凡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发或流行。

(五)相关概念与指标。

1、疫点。

以病家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动距离划定。

2、疫区。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3、输入性病例。

(1)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病例;(2)急性期血清的阳性PCR产物或分离到的病毒经序列测定,preM/E序列与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的病例。

4、暴发疫情。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工厂等),发生3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

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5、布雷图指数(BI)=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

6、房屋指数(HI)=阳性户数/调查户数×100。

7、容器指数(CI)=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100。

8、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1000。

二、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物资准备除一般传染病现场处理常备的物资及交通工具外,还要进行如下准备:(一)防蚊、灭蚊的设备及药物:喷雾器、烟雾机等设备和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及有关生物、微生物灭蚊的制剂。

(二)与当地医院密切联系,准备治疗登革热中、西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药物、设备等物资。

(三)分离登革病毒试剂、设备及进行各项血清学检查试剂、器材等。

(四)登革热调查、登记等各类表格。

包括《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中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调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表和病原学检测结果一览表等表格。

三、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与此同时,对于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革热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接到疫情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置。

(一)信息收集和分析。

进入现场后,第一步就是确认、核实上报登革热疫情状况,判断疫情性质及其程度。

可采取以下工作方式:1、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尤其是听医务的人员介绍。

2、组织多部门、多层次的座谈会。

3、查阅当地有关登革热历史资料及自然和社会因素情况。

(1)自然因素:自然地理资料(包括人口、地形、地貌、河流、植被、海拔、气温、降雨量、土壤等)、既往登革热流行情况。

(2)社会因素:人员流动情况、供水及储藏情况。

4、对首发病例或首发家庭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原因并取样(血样、蚊虫)、活动范围等。

5、对发病者进行病史、接触史、临床表现等个案调查。

6、采集病人血样分离病毒及检测抗体;同时捕捉病家的蚊虫分离病毒。

血清样本应在各个疫点采集;发生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时,首发病例及首例临床诊断病例必须采集样本。

对上述各方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后尽快采取控制措施。

同时开展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二)组建疫情处理现场指挥部。

在登革热出现暴发的情况下,有必要成立由卫生、质检等多部门参与的指挥部,统一协调和处理疫情。

(三)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摸清疫情流行原因、流行类型、流行特征、疫情范围及严重程度。

流行病学分析重点统计罹患率,分析“三间”分布,提出可能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分析暴发或流行原因。

1、对登革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包括对病史、表现、各案例之间的关系、活动范围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调查核实;对登革热发生、流行前15天之内外来人员进行调查。

2、分布及特点调查。

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3、传染源和传播轨迹追踪。

追踪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热病人。

4、流行因素调查。

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媒介调查。

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相、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

有条件时也可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叮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

6、病毒监测。

及时采集病例或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动物检疫。

对当地非人灵长类动物等进行检疫。

(三)控制登革热的现场处理措施。

1、确定疫点及疫情。

无论城市或乡村,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应划定疫点、疫区,为采取处理措施的实施范围划定界线。

2、传染源确认与管理。

(1)人群中各类登革热病例(三种类型)按标准确认,这三种类型病人都按传染源管理。

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

(2)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

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

对在流行季节来自登革热疫区的人员予以医学观察和检疫。

须特别强调,对所有被隔离人员均应配备防蚊设备。

3、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为防止登革热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灭蚊。

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纹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

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1)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

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2)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如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

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

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

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

对于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3)交通工具监督、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4、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2)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3)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

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四)总结、报告。

在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过程中及疫情得到控制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和报告。

1、总结。

登革热现场处理的总结分进程小结和结案总结两种,形式可采取各类人员座谈、讨论、分析、归纳等方式。

重点应总结以下内容:(1)此次现场处理程序及措施。

(2)各部门参与及协作情况。

(3)此次登革热流行的形式,某些特征及规律性现象等。

(4)现场处理中的创新、经验和教训。

2、反馈与报告。

(1)向当地有关卫生部门领导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对此次疫情特点、现场处理情况、措施评价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关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