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25.doc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最新高考历史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史现代中国及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指导思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史观,以史为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原则:纵横比较,点线面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注意问题:一、横向:阶段特征的整合横向整合即以纵向时间为依据,将教材内容中交叉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勾勒出横向的链式结构,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它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而是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横向整合,首先要正确划分历史分期①按照时间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史界通行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中国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现代史从1949年至今;世界古代史从远古时期到1640年,近代史从1640年到1917年,现代史从1917年至今。

②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③按照生产力的标准,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然后根据历史阶段划分,从政治、经济、文等方面归纳相应阶段的具体史实,分析各方面特征,最后归纳历史阶段特征。

要特别关注中外历史上几个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前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世界的16—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纵向:专题线索的整合按照内在知识的点联系,从纵向专题的角度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三、类比:中外历史的整合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2013年山东卷的新视角之一。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墨家:墨翟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法家:韩非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法治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
意义
见右边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士”阶层地位提高,四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4.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程。
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理学的创立
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1.理气关系:理一气二;
2。理学修养论: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追求“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朱熹的哲学地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后,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概况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太学的出现
汉武帝创建太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创办的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人教课标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必备】

人教课标版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必备】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第一讲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考点01)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望今后命题,除继续注重上述考点外,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古代重要的官制和选官制度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能力目标I、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归纳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从中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3、古代用人制度与选官制度的古代演变。

4、了解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军机处等史实,认识君主考制加强带给中国社会的影响。

5、古代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的沿革。

重点、难点、1、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科举制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地方制度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它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二轮复习教学案中国古代史

二轮复习教学案中国古代史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中国古代史二、秦汉一、考试说明1 (1)、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的选官制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二、课前预习(整理知识点)三、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1)皇帝制度的确立:①皇帝称呼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确立:①三公九卿制度:各负其责、听命于皇帝。

②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③九卿职责:了解即可。

2.知道郡县制建立史实。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的推行: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②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特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官职分工明确,既彼此牵制又相互配合。

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自己整理)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形成:见上。

影响:积极和消极方面(见一轮教学案)4、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史实。

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维护了统一;③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和颁布“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教学计划(通用5篇)2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教学计划(通用5篇)2

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教学方案〔通用5篇〕2023届高三历史二轮教学方案〔通用5篇〕高三历史二轮教学方案1一、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方案在明确高中培养目的、优化课程构造、确保教学资料、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进取的改革探究。

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实在有利于广阔学生的自主开展。

二、现状分析:1、教师视野不够开阔,业务钻研不是异常到位。

2、有时知识点落实不是很到位,学案没有做到及时、全面地检查。

个别同学存在不完成作业现象。

3、做题很多,但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掌握,做过的题继续出错。

以后,要强化纠错本的使用,多考察易错题。

4、学生初中时历史课没学好,通史掌握很不梦想,异常是时间概念很模糊,今后应适时穿插、讲解有关通史知识。

5、学生联络、归纳本拥有待加强,答案写得过多,要点提炼不出来。

6、对材料题的变化研究不够,定势思维倾向有待抑制。

7、读题、审题本拥有待加强。

(审题时间太短,审题不清便匆忙下笔)三、教学安排:全学年总体安排三轮复习。

第一轮按专题模块加通史复习,侧重专题模块。

(从20xx 年7月——20xx年2月),主要目的是夯实根底。

意思是说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展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

我们制定的目的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根底知识落实”,我们把它称为“地毯式”扫描。

时间比较长。

第一轮复习是根底,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第二轮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顺序,通史加专题复习,侧重通史。

(20xx年2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综合本领打破。

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展,学生仅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

第三轮搞强化训练,侧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

(20xx 年5月上旬——6月6号),目的是进步解题本领,查缺补漏。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学案唐宋部分(-)时代特征1,整体上: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全面繁荣和鼎盛时期。

总的特征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融合;对外开放。

2,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新的发展。

(1)国家统一的进程: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但宋朝又出现了分裂,多个政权并立和对峙。

(2)中央集权的发展:唐末出现藩镇割据的问题,北宋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君主专制的加强:唐朝时期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宋朝设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4)选官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庶族地主参政,宋朝扩大进士科的录取人数,有力地巩固了中央集权。

3,经济上:是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时期。

(1)农业:唐朝时期在整个封建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出现许多先进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繁荣,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朝时期,稻麦轮作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手工业:唐宋时期冶金,制瓷纺织业获得大的发展,宋朝时棉纺织业兴起。

(3)商业:唐时期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推动商品经济繁荣。

宋朝城市,农村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也获得一定的发展。

4思想文化上:鼎盛时期(1)思想:唐朝,出现“三教合归儒”的思潮。

北宋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即理学。

(2)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文艺:文学,书法,绘画全面繁荣,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二、考点整合(一)政治文明1、君主专制的加强唐:完善三省六部部制(1)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评价:A、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和皇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部分基本知识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一)国内贸易1、西周:在市场上,一束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2、商朝:南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前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xxx、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民。

4、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

汉代的货币,继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要货币。

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株钱,才稳定来。

除长安外,xxx、xxx、xxx、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6、隋唐时期商业:(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交通要道上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

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坊”、“市”分开,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

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

XX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考纲要求考情分析考向预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XX年全国新程高考试卷共有17个选择题和1个主观题。

命题点主要集中在古代农业和古代商业发展成就、经济重心的转移、古代经济政策等知识点上。

试题呈现方式均是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而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此外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的需要,“民生”、“平等”、“市场”、“开放”、“交通”、“经济文明”等都是当前审视古代经济发展的崭新视角。

复习时还要关注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及由来所带来的影响和反映的社会问题【高频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高考真题示例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B【解析】:B。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项。

【解题技巧指导】图表类选择题的解法:抓图示:仔细看图表,概括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并分析图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事、历史现象的发展走向。

看文字:图表类题一般都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说明往往是解题的重要信息,千万不可错漏。

重联系:将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对选项逐一斟酌,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教材知识回顾】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高频考点2 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高考真题示例2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解析】:D。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1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1

专项一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专项二关注六大社会热点,把脉高考前沿动态专项三诠释两大高考题型,领悟高考规范答题专项一聚焦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指明了今后政治思想道德工作的基本方向及基本准则。

也就是要求:在国民教育的全部环节过程中,应高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教学环节。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的核心价值观和知识、能力、方法,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聚集五大核心素养,贴近高考、宏观引领,实现专项提能突破。

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一、坚持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二、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三、坚持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素养二时空观念——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二、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四、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一、科学性原则——史料的可靠性“论从史出”二、典型性原则——论据的充分性“史论互证”三、系统性原则——论证的完整性“史论结合”素养四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一、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二、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三、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素养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优良传统——从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二、古为今用——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三、以史为鉴——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四、寸心载世——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考查立足点(对应学生用书第102页)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XX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_4

XX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案_4

XX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专题教学设计考大纲求考情剖析考向展望春秋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科技成就。

汉字的发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本讲是高考取据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 XX年全国新课程高考试卷共有12 个选择题和 1 个主观题,还有 3 个主观题也波及传统思想。

命题点主要集中孔孟儒学、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特别是明清三大启发思想家的思想更是重中之重。

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有 5 个选择题,命题点主假如传统科技、绘画、京剧三个知识点上。

全部试题均是供给新资料,创建新情形跟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宽泛成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此刻愈来愈遇到世人的关注,因此本讲仍旧会获取命题者的“喜爱”。

17、18 世纪是中西方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期间,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照会是考试的重要命题素材。

古代传统科技的成就、经验与教训也要惹起足够重视。

文字、文学在今年高考取没有波及,作为临时的“冷点”,可是复习时却不可以“冷”。

多关注古代重要思想家的原著、原文的解读【高频考点1儒家的“民本”思想】高考真题示例1“夫德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以为A.轻徭薄赋是实行德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行德政的阻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德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行德政的门路分析: c。

此题考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资料解读能力。

从资料能够看出孟子以为推行德政一定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应选择 c 项。

c【解题技巧指导】此题属于典型的新资料、新情形题,教材讲到了孟子的“德政”,但没有波及其详细内容。

题目经过资料提示了其内容之一,要求考生从资猜中提炼信息。

回答此类问题别无他途,惟有资料,认真阅读,认真提炼,频频甄别,当心求证。

【教材知识回首】【高频考点2宋明理学】高考真题示例 2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心”说。

这里的“良心”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贤人特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经过学习获取的优秀知识D.存在于外面世界的规律分析: A。

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

最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例------------------------------------------作者xxxx------------------------------------------日期xxxx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复习教学案例中国古代史部分◆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

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专题学习的价值: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考纲、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学习要求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等)。

2、认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 3|_ 救亡图存奔向民主共和——甲
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111 页)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是中国的“痛
苦”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民主政治、工业化进程、思想启蒙、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高考试题一般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全面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通史类试题是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非选择题是主要题型,分值较高。

分说——知识链接
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
1.国际背景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
在19 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美日乘机加紧侵
略中国,成为在中国争夺的主要对手,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二、中国的转型
1.民主政治的发展
(1)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提
出了开国会、设议院的改革主张。

统治阶层中以光绪皇帝为核心,决心改
革,但是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破坏,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②20 世纪初,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了“立宪”改革 (清末新
政 ),企图消除革命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

随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
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3)中央集权的削弱
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地方督府势力增强,地方分离倾向开始形
成。

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势力的壮大。

③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社会秩序失控,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
面。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初步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
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2)短暂春天: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
了发展的春天。

3.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1)维新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改革中国政治
制度的主张,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2)三民主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
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彻底清算儒
家传统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思想层面。

4.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中华民国成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的生活习俗,对中国
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妇女解放,深刻影响
了社会生活的变革。

总览——规律认识
1.推动中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二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

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近代中国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感悟——针对训练
1.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的状态。

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
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
B[ 材料中的“多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是中国社会剧烈变迁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
2.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A[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不主张发展资本主
义,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故 B、D 两项错误;提倡民主、科学的是新文化
运动,故 C 项错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出现的时
代背景都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故 A 项正确。

]
3.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当时()
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
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
A[ 由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可知,当时人们对于服饰的认识逐渐趋同,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
表明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故B 项错误;C、D 两项无法从题干中得
出,排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