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词曲五首》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
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
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
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词曲的韵律和意境。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梳理五首诗词曲的结构和脉络,把握每首作品的主 题和情感。
研读赏析
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曲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运 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分析意象
分析诗词曲中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作者 情感方面的作用。
探究主题
深入探究每首诗词曲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创作意图。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第课诗词曲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曲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通过诗词曲所表现 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训练,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 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性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 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展示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自然风 光、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帮 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词的背景
和内涵。
拓展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课诗词主题相 关的其他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 视野,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八年级语文下册 30《诗五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五首【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樽.()箸.()狐裘.()瀚.海()掣.()坳.()挂罥.()三重.茅()2.完善作者资料:《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1.诵读感悟2.自疑自问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柳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
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难点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饮酒》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
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设计教师陕西省大荔县石槽中学王宁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把握各首诗歌的名句;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古人的忧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学习重点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
学习难点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方法:五环十步教学法课时安排:三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环导学与质疑A 导学1.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以其辉煌的成就享誉文坛,为华夏文明增光添彩,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2.明确教学目标3.指导朗读4.分发自学提纲与自测题(见学案一)B 质疑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不理解的诗句在课本上或存疑本上做好标记,以便于课堂上请教解决第二环与第三环探究交流与展示评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A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赠答诗。
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B 朗读指导C 阅读理解Ⅰ 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并探究交流下列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Ⅱ 展示与评价1.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特点:用典。
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篇精选阅读文章,包括《相思》、《静夜思》、《登高》、《钱塘湖春行》和《滕王阁序》五篇经典文学作品,涵盖了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文学体裁,是一篇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文章。
一、《相思》《相思》是唐代王维的一首爱情诗,讲述了诗人思念远方的妻子,凄楚动人。
通过诗人细腻的用词和抒情的意境,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思念的萦绕,使人产生共鸣。
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1.探究爱情的表达。
2.探究诗歌中的意象。
3.探究诗歌的艺术表现。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歌,描写诗人在一天深夜思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孤寂和寂静。
这首诗短小精悍,用轻柔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情绪,使人感受到了孤独、沉静的夜晚。
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1.探究诗歌的意境。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诗歌的深刻哲理。
三、《登高》《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登高诗,讲述诗人一路攀登高山,俯瞰群山之巅,感受到一种无尽的豁达和壮美。
通过诗人壮美的笔触和对自然的属于,表达了一种豁达和无限的人生追求。
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1.探究诗歌的意境。
2.探究诗歌的气韵。
3.探究诗歌的人生意义。
四、《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是元代文学家陆游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节时钱塘湖的美丽景色以及文化历史遗迹,通过南方山水田园风光和文化遗产,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1.探究诗歌的意境。
2.探究诗歌的文化底蕴。
3.探究诗歌的民族精神。
五、《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唐代王勃的一篇序文,写于唐朝文化鼎盛的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通过王勃的精彩语言和深刻思想,关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体验,是中国古代文学分类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目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诗词创作:以《诗词曲五首》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或词,体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总结课堂收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欣赏诗词曲,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选取《诗词曲五首》中的两首进行熟练背诵,并注意体会诗词的韵律和情感,家长签字确认。
目的:加强学生对诗词的记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4.学会运用诗词曲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提高文学创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曲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技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词曲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诗词曲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词曲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诗词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6.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课后整理本节课的笔记,梳理所学知识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
25.《诗词曲五首》【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X禹锡(772-842),字梦得,某某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X白”。
有《X梦得文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
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某某。
南宋政治家和诗人。
有《某某先生全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某某眉山人。
他的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世称豪放派。
有《苏东坡集》。
X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某某(今某某某某)人,元代散曲作家。
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相关背景X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某某,途径某某,与罢某某刺史后也回归某某的白居易相会,时任某某节度使的王播在某某设宴招待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著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X二十八使君”,为X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X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赤壁》是诗人任某某刺史时所作。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X弘X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X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某某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某某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某某、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首曲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一角关于诗、词、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一)一.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二.课时安排:3课时(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
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你一定得到过许多关爱。
请你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情写出来。
注意要把事情写清楚,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题目自拟。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同时,我们考虑到阅读文学作品,课堂上可能会很热闹,如果学生忽略了对内容的整体把握,不能细致地体味语言的精妙,读了之后,或许谈不上实际的收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词语的教学,配合第二教材学习,通过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词语的把握,强化对语言的感受,从而达到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要特别注重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环节。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1.学习《使至塞上》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精品】
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2. 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介绍(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有“_________”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我们曾学过他的古文_______ 。
(2)《赤壁》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______”。
(3)《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______家、诗人。
(4)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____”,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弟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______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5)张养浩(1269~ 9年),字_______,号______,___代著名散曲家,(“山坡羊”是______)兼长诗文。
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
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
至治元年(13 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
天历二年( 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精选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25、《诗词曲五首》学案岳家庄初级中学李因霞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1. 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一、基础知识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赤壁》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1.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2.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3.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水调歌头》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含义?3、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2.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什么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四、拓展延伸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联系全诗任选下面一句,加以赏析。
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诗五首》精品学案 精品
学案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⒈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重点)⒉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⒊能从情感、写法、炼字、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
(难点)4.培养健康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自信、博爱、奉献等精神品质。
二走近作者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
2.李白:字太白,号,盛唐诗人,有“”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
3.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4.岑参:唐代著名的诗人,与齐名,人称“高岑”。
其边塞诗想象丰富,变化多端,气势磅礴,风格奇峭。
5.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代思想家、文学家。
三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诗词曲五首》(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作品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4、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音频播放轻音乐),争取当堂成诵。
③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病树前头↗万木春↘。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四、小结
五、作业
背诵默写五首古诗。
在老师指导下诵读,
合作探究;
3、学生自主谈对各诗词曲大意的理解,教师引导纠正。
教
学
札
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诗词曲五首》(2)
八年级语文 ( 人教版 ) 下册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2)课题: 25、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经过频频朗读培育学生读诗的兴趣。
2、认识五首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色,累积诗中的名句,加强语言感悟力。
要点难点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体会诗情,并累积名句。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板书设计导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二、品析合作研究,赏析累积名句。
多媒体显示: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
学习过程检查学生背诵;学生议论沟通,明确:1、“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固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须为我一人惋惜?显示了诗人爽朗的胸怀。
此句包含生活真理,喻新惹祸物不行抗拒。
2、这二句波折地反应出他的抑郁不平易豪爽胸怀。
诗人感叹历史上英豪成名的机会,是由于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仿佛还有一层意思:只需有机会,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示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信心,充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三、感悟节。
1、学生沟通:各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感情;表达对2、小结天下全部离人的美好祝福。
3、拓展延长:请同学们说说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案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一致要求。
)4、体验反省: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希望人长远》,让学生点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四、小结五、作业学生赏析;1、稳固古诗的背诵默写。
2、将体验反省的练习整理成文字。
教学我们赏识这五首古诗,来领会诗歌优美的境界,品尝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札记魅力。
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学案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识记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重点)3.能从情感、写法、炼字、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
(难点)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5.培养健康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旷达、乐观、爱国等精神品质。
二走近作者1.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文学家,哲学家,有“”之称。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2.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
字牧之,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尤长于七绝,与并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
3.文天祥:爱国诗人。
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人。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4.苏轼: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5.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三写作背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过零丁洋》是一首咏志诗。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元月,元军统帅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将此诗出示给张弘范看,张自知无望,作罢。
后文天祥被押解燕京,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3年初)英勇就义。
《水调歌头》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课堂探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①。
怀旧②空吟③闻笛赋④,到乡翻似⑤烂柯人。
沉舟侧畔⑥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⑦,暂凭⑧杯酒长⑨精神。
注释:①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低。
②怀旧:怀念故友。
③吟:吟唱。
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⑤翻似:倒好像。
⑥侧畔:旁边。
⑦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⑧暂凭:暂且凭借。
⑨长:增长,振作。
译文: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遭受贬谪的我被抛弃在那里。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步骤二:课文感知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诗人之情。
步骤三:深层探究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赤壁》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折戟①沉沙铁未销②,自将③磨洗④认前朝⑤。
东风⑥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①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②销:销蚀。
③将:拿起。
④磨洗:磨光洗净。
⑤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⑥东风:之火烧赤壁事。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步骤二:课文感知4.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的慨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
步骤三:深层探究5.请自选角度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①寥落②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④照汗青⑤。
注释:①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②寥落:荒凉冷落。
③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④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⑤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译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步骤二:课文感知6.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7.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8.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水调歌头》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①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③,又恐琼楼玉宇④,高处不胜⑤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⑦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⑧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⑨。
注释:①把酒:端起酒杯。
②宫阙:宫殿。
③归去:回到天上去。
④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仙宫。
⑤不胜:经受不住。
⑥何似:哪里比得上。
⑦何事:为什么。
⑧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⑨婵娟:指月亮。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我高兴地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作,同时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怀念。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那玉石砌成的楼宇太高,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月下翩翩起舞清影伴着我作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好啊。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步骤二:课文感知9.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的上阙写,下阙写,抒发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10.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步骤三:深层探究11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12.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山坡羊·潼关怀古》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①河②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③,意踌躇④。
伤心秦汉经行⑤处,宫阙⑥万间都做了土。
兴⑦,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释:①山:指华山。
②河:指黄河。
③西都:长安。
④踌躇:心里不安的样子。
这里表示心情不愉快。
⑤经行:经过。
⑥宫阙:泛指宫殿。
⑦兴:与下边的“亡”表示改朝换代。
译文: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会合,黄河中汹涌的波涛好像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路途真是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
唉!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步骤二:课文感知13.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步骤三:深层探究14.请从炼字的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5.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文言积累1.字音酬.()侧畔.()闻笛赋.()烂柯.人()折戟.()未销.()干戈.()寥.落()飘絮.()惶.恐()宫阙.()绮.户()婵.娟()踌躇..()潼.关()峰峦.()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伤心..文言联想: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参考答案:1.chóu/pàn/fù/kē/jǐ/xiāo/gē/liáo/xù/huáng/què/qǐ/chán/chóu chú/tóng/luán2.①放置/置办②拿起/率领3.令人伤心的事课后拓展一比较阅读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①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②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①断雁:失群孤雁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1.本词以为线索,按顺序,从少年歌楼听雨写到,再写到老年僧庐听雨。
2.画线的句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3.请自选角度赏析“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答案】自主预习二、1.唐2.李商隐3.南宋4.北宋东坡居士5.元课堂探究1.凄凉地弃置身被贬后的愤懑不平2.引用了向秀闻笛和王质烂柯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 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4.国家兴亡5.这里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如果连“二乔”都被曹操掳走的话,东吴人民的命运可想而知。
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6.大宋国势危亡,诗人一生坎坷,命运时起时沉。
7.“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8.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直抒胸臆,表现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了民族气节。
9.问天/问月10.又恐何似11.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12.“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