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56张)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56张)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①“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 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乐府”本是汉武帝 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 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 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 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阕写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 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触景生情,流露出对中原 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 (2)下阕怀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 不遇”的感怀。
三、迁移拓展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交流点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教师小结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 有大笔挥洒,也有细节勾勒,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 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烈的 边地生活气息。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 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的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 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 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二)品味语言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交流点拨]写边塞风狂雪早。“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 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 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交流点拨]“将军”这里指边塞最高军事长官。上下句互 文见义。着,穿。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 太冷,难以穿上身。用这种反常的情形极写边塞的苦寒。
三、合作探究 1.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交流点拨]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 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 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2.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描述老兵的情感变化,你会用哪 个词? [交流点拨](迫切—希望破灭—彻底绝望—茫然)

部编人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

部编人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

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 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 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 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 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 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 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 楼。千古兴亡①多少事,悠悠②,
岑参(715--770),江陵 (今湖北)人。他与高适齐名, 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 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 兴奋。此诗是他在轮台幕府送武 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 惆怅之情。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 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 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 件大事,许多诗人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 接触到这方面的题材。他们描写边塞奇 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 活。天宝十三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 判官。本诗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 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 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 恭 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 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 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 冒险脱逃,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 以不屈被害。作品有《文山先生全 集》。
重点词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③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①旅:旅生,植物未经 播种而野生。
[译文] 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 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
②葵:葵菜,嫩叶可 以吃。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课件 (共34张PPT)(优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课件 (共34张PPT)(优质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 奇丽雪景、军中苦寒、冰天雪地、 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品一品、入意境
诗歌鉴赏的常见命题角度: 品字词 赏意境 析手法 悟感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想一想
由诗歌的标题猜想此 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 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 送别。
译一译,知内容 快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对偶
互文
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
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 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 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 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 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 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 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表现出来的?
明确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情深义厚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中送别 依依不舍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目送离去 难分难舍品评Biblioteka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 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 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 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 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李白 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 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一段话即可。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假设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 ?十五参军征?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评价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

有?岑嘉州诗?七卷。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为“〞。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人。

元代散曲作家,为人正直敢言,故为权贵嫉恨。

著有?山坡羊·潼关心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三、鉴赏:?十五参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2.docx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2.docx

《诗词曲五首》教案2教学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揣摩诗歌语言。

3.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文本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三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三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曲,一睹这三颗明珠、三大丰碑的风采。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1.作品简介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的最突出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 /从军征,八十 /始得归。

道逢 /乡里人:“家中 /有阿谁 ?”“遥望 /是君家,松柏 /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 /生旅谷,井上 /生旅葵。

舂谷 /持作饭,采葵 /持作羹。

羹饭 /一时熟,不知 /饴阿谁。

出门 /东向看,泪落 /沾我衣。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译文: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4.思考(1)老兵的感情有什么变化?(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1)情感变化为: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

(2)通过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示出来的。

(3)诗歌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兵役制度的厌恶、痛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第一层分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壮美的雪景 ;第五到第八句从外到内 ,写军营之 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九和第十句从帐内写到帐外 ,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 ,为饯行场面做 铺垫。
第二层可分两小层 :第十一到第十四句写宴请归客 ,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 景象 ;第十五到第十八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和送别后无限惆怅的心情。
3.解读题目。
“白雪歌 ”即 “白雪之歌 ”,“歌 ”表明体裁为 “歌行体 ”。“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 诗。
步骤二 :赏读诗歌 ,掌握节奏
1.学生自由诵读。 (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
2.正字音 ,明节奏。
节奏可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种。音调的节奏
,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 ,注意声音上的整
二、学习新课
(一 )学习《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步骤一 :了解作者 ,解读题目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 (1140— 1207),字幼安 ,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 (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 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 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回乡心情来自泪沾我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景奇 —— 天寒
天冷 饯行 正
—— 情暖 送别 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南宋时 ,面对金国、 西夏的侵扰 ,统治者苟且偷安 ,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 ,涌现出大批的 爱国志士 ,竭忠尽智的岳飞 ,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 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 ,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 ,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讽刺了
战争的可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doc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课时练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42张PPT)
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 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 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 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 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朗读指导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 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 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 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 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
合作探究
从用词和描写角度赏析“纷纷暮雪下 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最好,真实精确地描绘 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从侧面衬托天气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天气奇冷,弓箭都冻得拉不开了; 甲衣穿在身上,十分冰冷。既写出了寒 雪的威力,又写出了将士们的艰苦生活。
合作探究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什么角度写 寒冷的?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 与“都护”都“角弓不得控”“铁衣冷 难着”,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 寒生活,又从侧面衬托了边地的寒冷。
写作特色
(2)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 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 奏旋律。
课堂小结
这首诗完美地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 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 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 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 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 友人的真挚情感。
合作探究
诗中还有其他哪些语句也说明了边塞气候 寒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 里用了衬托手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万里凝。”这两句也说明了严寒;“将军角弓不 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也说明天气非 常严寒,反映了守边将士怎样的军旅生活——非 常艰苦。严寒应改成“苦寒”。“风掣红旗冻不 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 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 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边塞的天气奇寒。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3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3张PPT)

孤独悲伤
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2.一词多义 从 十五从军征(动词,跟随) 兔从狗窦入(介词,自,由)
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 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悲惨情状, 控诉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用丝织成 的帐幕 用兽角装 饰的硬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 吏
这里形 容雪花
指西域的天气 阴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 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 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 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 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 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遍大 愁沙 云漠 惨冰 淡封
寄设 寓宴 感饯 慨别
无依 限依 惆惜 怅别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 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 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充满奇思妙想。 本诗紧扣“雪”字生发奇思妙想。诗中虽只有四处写到
“雪”字,但诗句中处处含“雪”。雪是写景的中心,雪景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词 人之一。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 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和批判。著 有《稼轩长短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课件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朗读 诗歌
你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 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这首诗歌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二者是 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写送别。用“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完成过渡。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 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 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 子当如孙仲谋。”
诗句赏析 作者为何发出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做,镇江,在历史上曾 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 线。当他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想到大好江山已沦陷金人之 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 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有什么作用?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 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 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 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 难着”,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天气寒冷,生动地表现 了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极其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这两句是实写史事。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 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 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 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他的“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却正好相反。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 能、懦怯苟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

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第 2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辛弃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到底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三、鉴赏:《过零丁洋》1.了解背景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

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1.了解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 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

”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

(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松柏(bi) 春谷( chn) 狐裘(qiú)饮归客( yng)B.兜鍪( móu)都护(hù)潼关( tóng)踌躇(zhù)C.干戈(g) 雉鸡(zhu) 瀚海(hàn)浮沉( fú)D.寥落( liáo)神州( shén)惶恐( huáng)宫阙( què)解析:A选项里“饮归客”的“饮”正确的读音是“yn ”;B选项里“踌躇”的“躇”正确的读音是“chú”;C选项里“雉鸡”的“雉”正确的读音是“zhì”. 故选D。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回路转回:回环(2)峰峦如聚聚: 聚拢,包围(3)兴,百姓苦兴: 指政权的统治稳固(4)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 红心,比喻忠心(5)八十始得归始:才(6)泪落沾我衣沾:_渗人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A项正确划分是“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C项正确划分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