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23课-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课件

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课件
“十五”“八十”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 端不合理。
主题概括
课件PPT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 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 情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 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结构图示
课件PPT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兵
主题概括
描绘了西北边疆的奇异 风光,流露出对朋友的惜别 之情,表出了守边将士的豪 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课件PPT
结构图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雪奇景 雪天奇寒 愁云惨淡 告别宴会 轮台告别
课件PPT
八月飞雪 狐裘不暖 冰封雪飘 雪下辕门 雪满天山
课件PPT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档案
课件PPT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 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 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 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 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 着这种心情写的。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 别。
课件PPT
课件PPT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点 出风和雪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 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 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 边塞的风狂雪早。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3 诗词曲五首 精品课件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3 诗词曲五首 精品课件
唐诗
宋词
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 发展史,是中国社会的精神财富。
23 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这五首词,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曲的 情感。(重点) 2. 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留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 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难点)
3. 领略古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感受作者的思想追求和人格 魅力;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能力。(重点)
zhì
中 庭 生 旅 谷 , 井 上 生 旅 葵 。
chōnɡ舂 谷 持 作 饭 , 采 葵 持 作 羹ɡēnɡ 。
羹 饭 一 时 熟 , 不 知 饴 阿 谁 。

出 门 东 向 看 , 泪 落 沾 我 衣 。
诗词讲解
才。 前缀,用在某些称 谓或代词前面。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阿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 旅谷 井 旅葵 屋前的院子。 野生的谷子。
状元成才路
野葵。
这里指井台。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 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近 景
侧面 荒凉破败的景象
从军时间之久 回乡已物是人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坟墓。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冢 累累
众多的样子。这里 形容坟丘众多。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住 而荒芜破败的景象,同时选 取象征死亡的坟墓暗示亲人 的离去。
给狗出入的墙洞。
野鸡。
雉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狗窦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 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 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部编版九下第23课《诗词曲五首》原文翻译

部编版九下第23课《诗词曲五首》原文翻译

部编版九下第23课《诗词曲五首》原文翻译班级:姓名:第23课《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答: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难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而“采葵持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灯;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23课《诗词曲五首》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23课《诗词曲五首》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在回家路上遇到家乡的人,问:“我家中 还有谁在世?”
语言描写: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 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 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乡里人的回答: “远处就是你的家,现已是松树柏树中 的一片坟墓。”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了些野谷舂了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 是他孤身一人,连个一同吃饭的亲人都找不到。“不 知贻阿谁”能有“阿谁”呢?苍茫天地,荒旷世界, 唯老人孑然一身而已,这真是惨不忍闻的人间悲剧! “不知贻阿谁”一句,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 境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产生极度痛恨之 情。
第23课《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关于“乐府”
1.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 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 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 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 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 自然。 3.《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 北双璧”。
疏通诗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 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 “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 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诗词曲五首 (共41张PPT)(最新版推荐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诗词曲五首 (共41张PPT)(最新版推荐下载)
• 该句既写了词人眼前所见之景,又将大江和 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从古 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 去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的愁思和感慨,又 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 (3)请赏析《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 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此联写诗人忧国忧怀之情。运用比喻,把危 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 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
第六单元
23 诗词曲五首
以练 助学 名师点睛
第一课时 基础


第二课时 阅读
探 拓展提究
升 基础提升
拓展阅读
综合运用
1.生难字
阿.(ē) 狗窦.(dòu) 旅葵.(kuí) 羹.(gēng) 饮.归客(yìn) 兜.鍪.(dōu móu) 踌.躇.(chóu chú)
以练助 学 名师点睛
冢.(zhǒng) 雉.(zhì) 舂.谷(chōng) 瀚.海(hàn) 掣.(chè) 寥.落(liáo) 宫阙.(què)
__________________胡,天雪八月上即空飞留雪马行处。 • (3)【2019·天天津下英中雄考谁】敌手北风卷地白草折,
_山__河_破__碎_风_飘__絮______。 • (曹4)刘【。20生19子·宫广当阙东万如间中孙都考仲做】了谋波土_。涛_如__怒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 ③为了便于书写并避免虫蛀,要用火烘烤竹 片使水分如汗渗出,故称“汗青”。
• 5.默写。
• (1)【2019·江苏扬州中考】岑参《白雪歌送 忽如武一判夜春官风归来千京树万》树中梨“花开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壮 美的雪景,令人回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新人教版

补充背景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中原 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 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但屡屡遭到主 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 山一带。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 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 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 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本词。
【布置作业】
请以“文天祥,我想对你说”为题目, 写一篇小文章,发到班级博客。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介绍体裁、导入新课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 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 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 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 古》。
点拨
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 的一盆冰水:“遥望是君家,松柏 冢累累。”动乱的年月,他的亲人 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 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 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
当老人走近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 家园,他看到了什么?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 旅谷,井上生旅葵。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 场景吗?
拓展延伸、感悟升华
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 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 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 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课堂小结: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 忠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 神,我们拥有古老文明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 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 们的民族从来不缺乏伟大的英雄人物,我们 的民族也从来尊崇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
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明确:这应该是自问自答。写出了作者看到 中原大地沦落敌手的 悲伤之情。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翻译、作者、背景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翻译、作者、背景

23.诗词曲五首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者】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背景】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质课件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
染气氛。
写法探究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1)雪随风至;
(2)“八月即飞雪”;
(3)以花喻雪;
(4)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
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
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 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 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
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 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
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
“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
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 人的感受、侧面描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 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 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 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 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
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
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7张ppt)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
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 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雪中送别诗。
本诗的体裁:歌行体诗、送别诗、边塞诗
规范 清晰 停顿 语速 节奏
诗歌的朗读
整体感知
1、将诗歌分为两层,并各用两个字归纳层意。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 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 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 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
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请说出一句以送别为主题的岑古参诗
zh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 sàn
qiú
qīn
歌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送 武 判


•zhu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hàn海阑lán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 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 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 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42张PPT)
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 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 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 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 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朗读指导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 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 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 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 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
合作探究
从用词和描写角度赏析“纷纷暮雪下 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字用得最好,真实精确地描绘 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从侧面衬托天气奇寒。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天气奇冷,弓箭都冻得拉不开了; 甲衣穿在身上,十分冰冷。既写出了寒 雪的威力,又写出了将士们的艰苦生活。
合作探究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什么角度写 寒冷的?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 与“都护”都“角弓不得控”“铁衣冷 难着”,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 寒生活,又从侧面衬托了边地的寒冷。
写作特色
(2)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 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 奏旋律。
课堂小结
这首诗完美地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 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 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 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 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 友人的真挚情感。
合作探究
诗中还有其他哪些语句也说明了边塞气候 寒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 里用了衬托手法;“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万里凝。”这两句也说明了严寒;“将军角弓不 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也说明天气非 常严寒,反映了守边将士怎样的军旅生活——非 常艰苦。严寒应改成“苦寒”。“风掣红旗冻不 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 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 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边塞的天气奇寒。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9张PPT)(优质版推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共29张PPT)(优质版推荐)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 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我会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 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 惨淡∕ 万里∕凝。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百丈冰” 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 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 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思考
诗人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的?
明确
依依惜别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明确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 过渡作用?(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里凝。
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把文中描绘奇丽雪景的相关语句找出来,并 以“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的
句式对诗句做一番赏析。。
方法指导
❖赏析的角度:
1、 用词,抓关键字如动词形容词等; 2、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作用; 3、运用联想和想象,想出其画面。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诗词曲五首【创新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诗词曲五首【创新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 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十五”“八十”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这样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 端不合理。
主题概括
这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 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 情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 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结构图示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兵
远望:松柏冢累累
文题解说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 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 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 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 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
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 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 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 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 (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 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 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 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 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 “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 雪天的奇寒。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 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冰天雪地的塞外风 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风格大变,诗中充满着 积极乐观的思想。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 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 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许多诗人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 面的题材。他们描写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 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天宝十三年, 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本诗是他在轮 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做的: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羮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不知贻阿谁”一句,
进一步突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 和心情,令人对不合理的兵役制 度产生极度痛恨之情。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动作、神态描写,
•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 哀。
• 老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节,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 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 。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gēng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zhǒng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zhì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①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②累累③。” 兔从狗窦④入,雉从梁上飞。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 回到故乡。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 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 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早 夸张地写出了从军之 。
《十五从军征》原来或许是汉魏间 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 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反映老兵的悲惨 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 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 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 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 “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 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 “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陈陶《陇西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节选杜甫《兵车行》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
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存在战争的刀痕。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 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 学习,为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重点词语
①道:在路上。
②冢: 坟墓。
③累累:连续不断的 样子。
④窦: 洞穴。
中庭生旅①谷,井上生旅葵②。
重点词语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③阿谁。
①旅: 旅生,植物未经播 种而野生。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②葵: 葵菜,嫩叶可以
[译文] 院子里长满野谷,野生的葵菜环
吃。
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 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 ③饴: 送,赠送。
回乡偶书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请大家想一想,在战争年代,这种 遭遇只有老兵一个人有吗?
不只是老人自己。战争是残酷的,老
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 人们的一个缩影。
九、拓展类比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汉乐府、歌行、宋词、律诗、元曲,本课中 的诗词,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体裁,散发出各自不 同的魅力。《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都与战争有关,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南 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 古》都是怀古伤今,所表达的主题却是大相庭径。 而《过零丁洋》则是出自民族英雄的内心呼喊。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 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 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与高适并称“高岑”。其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 长。后来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他怀着建功立
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生活了六年,
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
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 诗句并作批注。
听到: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 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 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看到: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离愁别绪乃人之常情,痛哭流涕、肝 肠寸断的离别场面,我们见得多了。
唐代大诗人岑参送别武判官会是什么情形 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 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即在西北边塞的冰雪背景下, 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老兵
读过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 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吗?

感受意境,探究主旨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 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 数十年后返回故乡,看到家破人亡的情 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 来的苦难。
读准字音
青冢(zhǒng) 狗窦(dòu) 旅葵(kuí) 舂米(chōng) 谷羹(gēng) 瀚海(hàn) 狐裘(qiú) 锦衾(qīn) 掣肘(chè) 干戈(gē) 寥落(liáo) 潼关(tóng) 宫阙(què) 万兜鍪(móu)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原诗无 题目,是编者加的。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