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对广西全州县农民外出打工状况的调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调队 2002-11-15 14:42:47

全州县是广西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近九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位制的建立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该县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已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纯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收入持续减少。对此,广大农民深深感到,如果仅仅在狭小分散的土地上进行经营,就难以致富奔小康,必须从土地以外另谋出路——外出打工。那么,全州县农民外出打工状况如何?流向怎样?收入多少?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最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该县11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12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现象突出。全州县现有农业人口67.9万人,耕地面积71.7万亩,农村人均拥有耕地仅1.06亩,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人数达36.3万人。被调查的120户农民家庭人口为490人,耕地530.78亩,人均耕地1.08亩,现有劳动力334人。按调查对象自己框算,在现有条件下,农业生产仅需成年劳动力184人就足够了。那么,被调查的120户农民家庭中就有150个劳动力过剩。据此测算,全县农村至少有16万多的劳动力可以常年从农业中转移出来。

2、有三成劳动力外出打工。在被调查的120户农民家庭中,2002年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家庭为75户,占62.5%;外出打工人数为101人,占调查户人口的20.6%,占劳动力人数的30.2%,其中,到县以外打工62人;占劳动力的18.56%。据此推算,全县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约11万,其中到县外打工约6.7万人。

二、外出打工的基本情况

1、外出打工者中青年男性居多。调查资料表明,在外出打工的101名农民中,男性73人,占72.3%,女性28人,占27.7%。

2、长期在外打工人数较多。调查表明,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比重达55%,而3个月以下打工人数只占19.8%。

3、自寻门路去打工的比例高。目前,该县一些乡镇虽然成立了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但缺少对劳动力输出后的服务工作,因此,多数打工人员对这些机构有一种不信任感。调查资料表明,近90%的打工人员是自寻门路或靠亲朋好友介绍去打工。

4、东部地区是打工的热点。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人数较多,且打工收入普遍比内地高,所以,东部仍然是打工的热点地区。资料显示,41.6%的外出打工的地点在沿海地区,其中到广东省打工的人数达36人,占外出打工人数的35.6%。

5、外出打工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调查表明,外出打工者从事工业的比例为63.4%;从事建筑业的比例为20.8%,两者之和的比例高达84.2%。

6、打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近年来,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幅减缓,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跌、流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而打工收入的持续增加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调查资料表明,2001

年农民家庭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人均达62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

三、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120户外出打工人员的情况看,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1)打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外出打工的101人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打工者占85.15%,高中及以上的仅占14.85%,同时,外出打工人员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0%。(2)打工人员盲目流动的比重大。调查表明,全州县近90%的外出打工者是靠自己或亲朋好友介绍去寻找工作的,而通过政府部门组织或中介机构介绍的不到10%。(3)农民外出打工寻找工作的难度增大。一方面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接收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农民进城打工与城镇下岗、待业人数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该县每年有许多外出打工人员往往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打道回府,给打工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我们认为,解决全州县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在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农业内部劳动力容量的同时,应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搞好劳务输出、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入手,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门路。

1、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增强外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州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绝大部分属体力型民工,主要靠出卖体力,干苦、累、脏的活,且得到的报酬较少。对此,必须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技能入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条件,对现有劳动力进行适用劳动技能培训,使每一位就业者能掌握一种以上的专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抓好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增强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潜力。

2、建立健全劳务市场,组织劳动力输出。近年来,全州县每年春节后一段时间,车站、码头都聚集了一大批外出打工者,形成的“民潮工”一波又一波。由于缺乏一个规范统一、职能健全的劳务市场,使供需双方不能直接面谈、就业信息无法传递、劳动力的流动时常陷入停滞或盲目流动状态。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劳务市场体系,完善职能,搜集、处理、传递劳务信息,提供劳务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对打工的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判断,减少因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3、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转移空间。发展乡镇企业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全州县作为粮食、水果、肉类等生产大县,发展乡镇企业首先立足于本地的粮食、水果、畜牧等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以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小城镇的建设既可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营造主体空间,又可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新的场所和聚集地。近年来,全州县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如该县绍水、黄沙河等乡镇的城镇规模和集市贸易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协作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城镇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广西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全县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逐步扩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