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进展与现状
三化螟发生特点及其防治
三化螟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摘要:介绍三化螟普遍的发生规律,并针对其发生特点构想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前言:三化螟是危害、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害虫。
通过对三化螟生物学特点的了解,得到它的发生特点及规律。
根据其越冬虫态、地点、各个虫态的危害特点等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特征:1.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滞育越冬。
2.天气环境因素:发育的起始温度是16℃,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三化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冬季气候温暖、干旱, 越冬幼虫存活率高, 安全羽化, 利于三化螟发生。
如“倒春寒”严重, 春末初夏干旱, 早稻播插期较常年推迟, 6—7 月份降雨量多, 影响早稻中后期露晒田, 禾苗无效分蘖多, 田间荫蔽, 湿度大,亦有利于三化螟的发生。
3.播种规律观察:播种量的不同, 致使秧苗素质的不同, 稀播壮秧生长快、植株高大、茎基宽阔、叶片嫩绿, 诱集三化螟产卵, 且有利于侵人存活, 从而发生为害严重。
密播秧苗植株细小、叶色黄老, 田间卵量少, 侵人存活率低,发生为害较轻播种期早, 秧苗长势好,田间三化螟产卵高峰出现早, 盛发期长, 受卵量大。
而播种期迟, 秧苗生长差, 产卵高峰则出现较迟, 盛发期短, 受卵量少。
[1]4.成虫特性:趋光性、趋绿性、昼伏夜出、成虫白天静伏,晚上活动。
三化螟的飞行行为分为求欲飞行和迁飞飞行,前者是求偶的需要,后者是跟随水稻寄主的行为。
但两者都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行为和生态条件的同步。
5.水稻是三化螟唯一的寄主三. 防治:1. 合理的种植制度。
1.1.早稻插栽前的田地耕翻,对种群的影响极大[2]。
有利于对三化螟种群数量的控制。
齐泥割稻、锄劈或拾毁冬作田的外露稻桩。
春耕灌水,淹没稻桩10天;1.2.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天气、环境等,选择相应的时间播种,播种的密度不应过高。
天气变化剧烈,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3.对害虫发生时间进行调查、预测,将三化螟的发生高峰期与作物受害的敏感期错开,从而减小作物损失。
第二代水稻三化螟发生及防治
第二代水稻三化螟发生及防治
水稻三化螟虫,俗称钻心虫。
水稻三化螟在我县水稻上发生危害较为普遍,发生危害程度呈上升势态,尤其以第二代的发生危害比较严重。
根据田间调查,结合气象预报、三化螟的发生规律和中后期中耕管理等因素综合分析,第二代三化螟预计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发生面积4万亩左右。
其依据是:
1、据我站7月上中旬在江那、干河、盘龙等乡(镇)对部份水稻的田间调查,水稻上已发现有三化螟成虫和卵块,其始见期比去年推迟11天。
田间百丛最高蛾量4头,平均2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少1头、1.4头;田间百丛带卵量最高2块,比去年同期少2块,平均1.4块,比去年同期少1.1块。
2、据气象预报,7―8月份雨量多、气温高、湿度大,对三化螟的繁殖危害十分有利。
3、部份农户对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治重视不够,尤其是对第二代三化螟的防范认识不足,也是造成第二代三化螟危害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防治建议:鉴于当前是第二代三化螟的发蛾期,望各乡(镇)、场农技站要认真开展田间调查,适时组织、指导农户抓好第二代三化螟虫的防治,降低其危害,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防治药剂:亩用18%杀虫双水剂250克或20%百螟清10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
- 1 -。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防治方法论文
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方法[摘要] 三化螟是亚洲热带至温带南部的重要水稻害虫。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稻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
北限近年已达北纬38°,即山东烟台附近。
三化螟只为害水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稻茎内壁,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为害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关键词] 二化螟;三化螟;防治一、二化螟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
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
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250粒。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
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
每头幼虫能为害8~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二化螟一般在水稻苗期为害,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
一般发生完全4代。
以幼虫在稻根内越冬。
越冬幼虫在4月开始化蛹,螟蛾盛发期第一代在5月,第二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
螟蛾有趋光和喜欢在多肥、嫩绿的稻田里产卵的习性。
一般自10月气温下降后,幼虫逐渐转入稻茎基部越冬。
二、三化螟生活习性三化螟以成熟的幼虫在稻茬的地表下基部秆中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间化蛹成虫。
成虫有很强的趋绿性、趋光性,白天潜伏在秧苗下部,受到惊动时迅速飞起直落不远处,傍晚出来活动,或交尾或产卵。
一头雌蛾产卵最少的1块,最多5块,300粒左右。
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多产在中上部叶片上,初期为乳白色,发育成熟时呈灰黑色,上面覆盖一层棕色茸毛,似半粒发霉的黄豆。
孵出的蚁螟沿叶片叶鞘蛀入幼叶幼茎基部,或迅速爬上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落到附近植株上,从叶鞘缝隙中蛀入,咬食幼嫩茎叶,使叶片内卷,造成“枯心团”。
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怎么防治?
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怎么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两种害虫,在国内各水稻种植区均有分布,为害严重,影响水稻种植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需及时防治。
那么,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该怎么防治呢?现将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2)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3)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4)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
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2.物理防治:在6月末、7月初用高压汞灯诱杀二化螟成虫(结合防治玉米螟)。
3.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田间防治二化螟。
4.化学药剂防治: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7月10日~24日之间。
(1)药剂封垛:在二化螟羽化始期即6月24日~7月1日期间,用50倍液80%敌敌畏药液封稻草垛。
将蘸上药液的玉米杆插入草垛内30厘米处,熏杀刚羽化的成虫。
敌敌畏用药量按每立方米草垛10~20毫升。
(2)田间药剂防治: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
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90%杀虫单原粉公顷用量600克喷粉,或用20%三唑磷乳油公顷用量1500毫升兑水1500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或用18%杀虫双水剂,公顷用量3750毫升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滴药液。
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10天后再施一次药。
二、水稻三化螟的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齐泥割稻、锄劈或拾毁冬作田的外露稻桩;(2)春耕灌水,淹没稻桩10天;(3)选择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绿肥留种田;(4)减少水稻混栽,选用良种,调整播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避开蚁螟孵化盛期;(5)提高种子纯度,合理施肥和水浆管理。
余姚市水稻三化螟防治适期及药剂防效研究
摘 要 余 姚 市 水 稻 三 化 螟 防 治 适 期 及 药 剂 防 效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姚 市 3代 三 化 螟 在 单 季 稻 5 一 O 破 口露 穗 时 用 药 效 果 最 好 。 穗 余 % 1% 抽 后 田间 已有 白穗发 生 , 用药后 田问 白穗 已不 可逆 转 , 仍将 少量 出现 。 三化 螟 的防 治应 掌握 “ 早破 口早 用药 . 破 口迟 用药 ” 迟 的原 则 , 牢记 “ 破 口期 是 防 治 白穗 ” 重 要 时 期 。 宽 、 腾 对 三 化 螟 均 有 极 好 防 效 , 甲 维 盐 、 死 蜱 在 中 、 浓 度 下 对 三 化 螟 亦 有 极 好 防 效 。 目前 余 姚 市 的 康 稻 而 毒 高 在 三化螟 尚处于轻发 生 的情 况下 , 议 生产 上可 选用 多种 药荆轮换 使 用。 建
C 区面积 为 2 0 。 K1 0 m
维盐 3 5mLh 药 效 明显 下降 , 7 /m2 只有 6 .%;8 78 4 %毒死 蜱 也 存在 同样情 况 , 规 浓 度 15 0mLh 、 0 /m 防 效 常 0 /m 1 0mLh 2 2 分别 为 9 .%、0 8 但 随 着 用量 下 降 9 5mLh 45 9 .%, 7 /m 防效 只
关系 较小而 与孕 穗期 防治 与否关 系极 大 。 表 1 不 同 时 期 施 药 处 理 水 稻 平 均 白穗 率
此, 笔者 在三 化螟 为 害 较重 的阳 明街 道单 季 稻 混栽 区 进 行
了三 化 螟防 治 适期 试 验 , 低塘 纯 单季 稻 区 进行 了 三 化螟 在 防治 药剂试 验 , 将试 验结果 总结 如下 。 现
康 宽 10mL h 效 达 9 .% , 腾 4 0 m /m 防 效 达 5 /m 防 7O 稻 5 Lh 2 9 .%,%甲维 盐防效 随着 浓度 提高 而显 著提 高 。%甲维盐 60 5 5
水稻轻型栽培载我三化暝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i 3 h 秀莲 . - 孽 银 齑 外 种 皮 卉嫂 成 分 的 提取 午 分 离 :] 苏 农 学 院 ¨ j. L
学 报 ,97 8 2 :9~ 2 [8 ,( ,3 4
4宋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趣. . 银杏系列 产品的生J L 睾 艺皿质量标准 _j林 科技 j
田和 滋生地
面 积 的 8 9 . 本 不 利 于 越 冬 成 虫 产 卵 , 正 常 0.% 基 在
收 稿 }l :0 一 3—1 lI 2呲 0 1 i J 5 作 嚣 简介 : 水 。 16 1 L . 划 99 .j J 靖 T^ , 艺师, 要从 事农作 I 农 主
l … l , … , … … , ’ … l …
落卵量 的 I % 目前靖 江 市 抛 栽 稻 已 占水 稻 总 1 5
、
二代 三 化 螟 危 害 盛 期 正 值 水 稻 分 蘖 、 节 拔
期, 危害形成的枯心很快因分蘖 、 拔节 长高而掩 盖, 调 查 时往往 很难 发现 , 常造 成轻 发生 的假 象 。
14 常规 移 栽 稻成 为三 化 螟世 代 转换 的 重要 桥 梁
较轻 。 12 抛 栽稻 秧 苗小 , . 不利 于三 化螟 的生长发 育
由于抛栽 稻秧 龄短 、 苗小 , 秧 不利 于三 化螟 蚁螟
的侵入和成活 据 观察, 抛栽稻秧 田一代 三化螟每 块 卵 所造 成 的枯 心 苗 平均 为 6 1支 , 为 同期 移 栽 . 仅
稻 田的 3 . %。 05 j 3 水稻 前 期 自我 补 偿 能 力 强 , 、 . 一 二代 的 发生 具
有 隐 蔽 性
一
常 年越 冬 成虫 产 卵 高峰 一般 出 现在 5月 2 5日 左右 , 而抛 栽 稻育 秧 一 般 自 5月 2 日开 始 落谷 至 5 0 月2 5日结 束 ,h于秧 苗小 , r 不利 于 三化 螟 产 卵 或 错 过产 卵期 。20 年据 秧 田一 代 三 化螟 卵量 调 查 , 01 抛 栽稻秧 田有 卵 J5 .7块/6m , 67 仅为 同期移 栽 稻 秧 团
水稻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三化螟综合防治技术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蛀心虫、钻心虫等,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该虫以幼虫钻蛀稻株危害,在分蘖期危害形成枯心病,在孕稻期危害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一般发生年份,危害率在5%~10%,发生重的年份,损失产量在20%以上。
一、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约12毫米,体黄白色,前翅三角形,淡黄色,中央有一黑点,产卵前腹部末端有一撮黄色绒毛;雄蛾体长约9毫米,全身灰白色,前翅淡灰褐色,中央小黑点比较模糊,从翅尖到后缘有一黑色带纹,外缘有9个小黑点,前面7个比较明显。
卵:卵块长椭圆形,略扁,初产时蜡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每卵块有卵10~100粒,卵块上覆盖有棕色绒毛。
幼虫:一般分为5龄和预蛹。
1~3龄幼虫体黄白至黄绿色;4。
5龄幼虫体胖,黄绿色;预蛹体缩短,不活动,腹足退化。
二、危害症状水稻苗期和分蘖期,初孵幼虫从水稻茎部驻人,1周左右,造成枯心苗。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初孵幼虫从包裹稻郭红莉穗的叶鞘上或稻穗破口处侵入,取食稻花发育至2龄,在稻穗颈部咬孔侵入,并咬断稻茎造成白穗。
三、防治技术1、压低虫源基数。
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禾蔸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虫源,故压低虫源基数的主要措施有:1.春耕灌水,淹没禾蔸10天;2.齐泥割稻,冬季挖锄或捡拾烧毁外露稻桩;3.绿肥留种田应选择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4.选用良种,加强水肥管理,促平衡生长,抽穗整齐;5.减少水稻混栽;调整播种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破口抽穗)”避开蚁螟孵化盛期;6.及时夏耕灭茬,于早稻收割后立即将禾蔸扎入泥中。
2、农业防治。
(1)灌水杀蛹:当越冬三化螟化蛹盛期,对冬闲田、绿肥留种田等灌水淹没稻桩2—3天。
(2)栽培治螟:避免单双季稻混栽,不种或少种插花田,减少“桥梁田”,减轻螟虫发生。
防治水稻三化螟必须在搞好农业防治基础上,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控制螟虫危害。
3、创造条件,开展生物和物理防治。
1.每30至50亩安装频振式电子杀虫灯一盏,可大大减少螟虫数量;2.发蛾高峰期每亩放置性诱扑器一个,诱杀成虫;3.避免施用高毒农药,保护利用赤眼蜂、青蛙、蜘蛛、燕子等天敌;4.释放稻螟赤眼蜂等。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对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在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病原物鉴定、病害监测预警、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
首先病原物鉴定是病害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水稻病原菌、病毒和寄生线虫等病原物的鉴定,科学家们可以明确病害的类型和来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水稻病原物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如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技术、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病原物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病害监测预警是病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稻病害监测预警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如基于遥感技术的多光谱影像分析方法、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大范围快速监测方法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病害监测预警更加精确、高效和全面。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水稻病害可持续控制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和应用各种生物防治剂,如微生物制剂、昆虫防控剂和植物源性农药等,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抗性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新型生物防治剂的研发等,这些成果为水稻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稻主要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涉及病原物鉴定、病害监测预警和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为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由于水稻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病害种类的多样性,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开发出更多高效、安全、环保的病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水稻三种钻蛀性螟虫的综合治理技术概述
水稻三种钻蛀性螟虫的综合治理技术概述发布时间:2022-10-30T07:45:58.35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2期6月作者:毕风兰[导读] 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等,许多水稻种植区水稻螟虫为害逐渐加重毕风兰(江苏省镇江市植保植检站 212009)摘要:近年来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等,许多水稻种植区水稻螟虫为害逐渐加重。
水稻三种钻蛀性螟虫的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总之,治理水稻钻蛀性螟虫应基于精准的预测预报,以农业措施为前提,综合使用理化诱控技术,大力发展生物防控技术,合理使用高效、低风险、低残留农药的综合治理措施。
此外,在三种钻蛀性螟虫共同发生区域,明确主控对象和兼治对象,尽可能做到协调治理,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一体化。
关键词:水稻钻蛀性螟虫,为害,综合治理,技术,生物防治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主要害虫的发生与为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水稻钻蛀性螟虫俗称钻心虫,主要包括三化螟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
水稻钻蛀性螟虫的发生遍布全国,发生持续长,并且发生面积大,其中二化螟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虫害。
2009 年据统计全国水稻钻蛀性螟虫发生面积达到1766.67 万hm2 次。
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种植制度改变、全球变暖等影响下,水稻田内二化螟和大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成为各个水稻种植区的主要钻蛀性螟虫,而三化螟的数量相对较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重视稻米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同时国家对生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推广应用水稻钻蛀性螟虫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频率与用量,着重生态调控,坚持生态优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3.020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作为水稻生产的重大威胁,对水稻作物造成巨大的损害,影响粮食安全。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卷曲水稻叶片,并在内部取食造成损害,从而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水稻产量。
而水稻螟虫则更倾向于侵害稻叶的叶脉间组织,造成叶片透明化,俗称“白叶”现象,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随着传统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性问题逐渐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害虫管理策略。
水稻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农药控制转移到了包括生物防治、农艺措施、抗性品种培育等综合防治技术的开发。
一、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的为害特点1、水稻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特点水稻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特征是幼虫卷食叶片,成虫则为夜行性蛾类,具有较强的活动和繁殖能力。
症状表现为受害初期水稻幼虫挟食叶片表皮,造成叶片表面呈现出银白色斑驳,随后幼虫在叶片中间或下部切割叶片,造成叶片横向卷曲,形成管状。
若严重时,幼虫会挟食多数叶片,导致植株缺乏光合作用面积,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致使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方面,稻纵卷叶螟以卵的形式在田间进行传播。
雌性成虫多在夜间产卵,将卵产在叶片上,尤其倾向于选择新叶和嫩梢。
卵经过孵化后,幼虫便开始为害作物。
此外,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迁飞性,能够飞行感染周围的水稻田,导致害虫快速扩散。
危害方面,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为害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阻碍植株养分的合成与运转,最终反映在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下降。
卷叶行为使叶片内部湿度增大,为病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增加了植物感染病害的风险。
此外,幼虫在卷叶中排泄物积累,会造成植株受到更多的生理上的压力。
由于稻纵卷叶螟能够进行多代繁殖,一年内可产生多代后代,因此其危害程度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提升。
在危害程度上,初期为害通常并不明显,但随着世代更替和幼虫数量增多,后期危害表现显著。
水稻主要虫害发生防治的现状及治理
水稻主要虫害发生防治的现状及治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同时也是一个易于遭受虫害侵袭的作物。
水稻虫害的主要种类有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螟、黄斑叶枯病等。
这些虫害会危害到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防治水稻虫害是水稻种植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水稻主要虫害的发生、防治的现状以及治理方法。
1. 白背飞虱白背飞虱是水稻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雌虫和雄虫均有吸食水稻汁液的习性。
白背飞虱在吸食水稻汁液时通过口器分泌的毒液会使叶片变黄、枯死,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白背飞虱的数量和危害程度受到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会卷曲水稻叶片并钻入其中,使叶片出现明显的白色条纹,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受到气温、湿度、灌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5. 黄斑叶枯病黄斑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大斑块,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
黄斑叶枯病的发生受到气温、湿度、灌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水稻虫害的防治大多采用化学控制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环境破坏和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无公害农业,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无污染的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或有益的微生物控制虫害的方法。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引种和增殖天敌、利用拟除虫菌等生物制剂等。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有益于生态平衡的维护。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利用网罩、人工捕杀、利用悬浮颗粒物等,具有无污染、经济、无残留等优点。
三、水稻虫害治理的方法1. 施肥合理水稻施肥的合理最能影响水稻植株的健康,从而防治虫害。
可选用采用有机肥、绿肥等方式改变土壤酸碱性和养分含量,增加水稻株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减少虫类的发生几率。
2. 做好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对于控制水稻虫害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防止虫害发生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三化螟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底开始插秧一直插到 8月初。致使稻 田常绿 ,给三 化螟提供了充足食源和繁衍空间。
● < >●< >● 0
●o
●0
●( >●0
●< >●0
●0
●0
●<> ●{ ●0
理, 使植株健壮生长 ,增强其抗虫能力。早播实现 早收 ,以减轻其为害。
3 3 瓜 园架设 杀 虫灯诱 杀成 虫 .
E 00— 0 C3 0 4 0 倍液喷雾。后期用 03 0 . %绿晶 ( 苦 楝素 )E o0 Cl o 倍液 ;或用 2%杀虫双 A 0 5 S 0倍 4 液喷雾 ,具有高效、低毒 、杀虫与杀卵作用 ,并对
及时清除老瓜地杂草 ,实行冬季深翻或冬灌 ,
消灭 越冬 虫源 。
32 春季早播 、早收,避开高温发 虫盛期 . 春季使用 营养钵育苗和地膜覆盖 ,加强肥水管
前期可用 4 % 乙酰 甲胺磷 E 0 C或 5 %辛硫 磷 0 E 10 C 0倍液 ,或用 2 5 0 . %功夫 E , 2 %灭扫利 C 或 0
稻 、中稻 、迟中稻 、一季晚稻 、双季晚稻。从 4 月
转代残留虫量高 ,死亡率低 ,增加 了成虫产卵,幼
虫取食的生存环境 ,是三化螟回升的主要桥梁田。
12 冬 、 . 春气候偏暖 ,导致三化螟 越冬幼虫成活 率高 ,各代残虫量大。如第 l 代残量 l 0 9头 ,第 3
收稿 日期 :20 0 6一O 3 l一 0
天敌安全 的特点。使用上述农药 时应加入 2 %病 0 毒 A50 0 倍液或每 67m 用 2 %盐酸吗啉胍 ・ 6 0 铜 WP3 — 0 有效成份喷雾 ,兼治瓜类病毒病 。 0 5 g
水稻轻型栽培地区三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水稻轻型栽培地区三化螟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发生特点:
1.季节性:螟虫在温暖季节活动更加频繁,因此水稻生长季节是螟虫发生的高峰期。
2.初期活动:三化螟幼虫在水稻田里越冬,到春季融化时开始活动和繁殖。
3.丰富的食物源:轻型栽培地区生长着大量的水稻作物,为螟虫提供了充足可口的食物源。
4.快速繁殖:螟虫的繁殖速度较快,一代螟虫只需数周便可完成。
防治对策:
1.选用抗虫品种:选择抗三化螟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抗三化螟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抗虫能力,降低了螟虫的发生风险。
2.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稻田的良好通风和日照,减少螟虫的滋生环境。
3.生态调控:引入天敌(如蜻蜓、寄生虫等)和捕食子(如细菌、线虫等)来控制三化螟的数量。
这种方式是可持续的、环保的方法,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益。
4.化学防治:如果虫害严重,农民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使用剂量和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5.断茬防治:农户可以通过合理的断茬措施来防治三化螟。
在水稻收割后迅速清除稻茬,减少螟虫的滋生源。
总结起来,水稻轻型栽培地区三化螟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初期活动、丰富的食物源和快速繁殖。
为了有效防治三化螟,农民应选用抗虫品种、合理田间管理、进行生态调控、化学防治以及通过断茬防治等方法来控制螟虫的数量。
这些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三化螟的危害,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
水稻三化螟形态及其防治
水稻三化螟形态及其防治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1-25毫米。
雌蛾前翅长三角形,淡黄白色,中央有1明显黑点;腹末有黄褐色绒毛一丛。
雄蛾前翅淡褐色,中央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斜向中央有一暗褐色斜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
卵产成块,长椭圆形,初产时蜡白色,孵化前灰黑色,卵块有几十至一百多粒卵,上面盖黄褐色绒毛。
幼虫分4至5龄,初孵幼虫灰黑色,为1龄,也叫蚁螟。
2龄,头黄褐色,体暗黄白色,头壳后部至中胸间可透见一对纺锤形灰白色斑纹。
3龄,体黄白色或淡黄绿色,体背中央有一条半透明的纵线,前胸背面后半部有一对淡褐色扇形斑。
4龄,前胸背板后缘有一对新月形斑,头壳宽1毫米以下。
5龄,新月形斑与4龄相似,头壳宽1毫米以上,老熟幼虫体长约18毫米、腹足退化,趾钩单序全环。
蛹,长圆筒形,淡黄绿色,羽化前变金黄色(雌),或银灰色(雄),雌蛹后足短,伸达第六腹节;雄蛹后足长,几乎伸达腹末。
综合防治:1、消灭越冬虫源。
在螟蛾羽化前,全面处理虫源田稻茬。
晚稻收割前对明年有效虫源田内的白穗群撒白灰标记,冬季及时挖除白穗稻茬;只挑选螟害轻的田块作绿肥留种田;春季,掌握在越冬幼虫化蛹初期(即在“惊蛰”前后),灌水浸田5-7天,淹死幼虫和蛹。
2、栽培治螟。
减低混栽程度,缩减三化螟碾转增殖为害的桥梁田;调整品种和栽植期,使易受害期避开蚁螟盛孵期,可减轻为害。
3、根据预测预报抓准在蚁螟盛孵期施药。
每亩用18%杀虫双250-300毫升、40%乐果200-250毫升、50%杀螟硫磷75-100毫升、90%敌百虫结晶125-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250毫升,兑水喷雾或撒毒土,施药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2天以上。
据罗启浩、黄尚容研究,每亩用150克有效成份的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巴丹作水稻根区施药,可以有效地防治秧田或本田三化螟的危害。
三化螟发生危害因素及防治对策思考
·106·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10期播种。
2.4 除草剂的使用2.4.1 土壤封闭除草的注意事项。
单位面积用药量应视地区土壤质地、土壤墒情、气温等条件而有差异。
土壤墒情越好用量越少;有机质含量越高用量越多。
土壤墒情,容易发生春旱的地区,必须浇足底墒水,精细整地,播后镇压,然后用药。
如果土壤墒情不好,施药后可浅混土或进行喷灌。
2.4.2 除草剂进行茎叶喷雾时的要求。
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应选择玉米3~5叶期,单子叶杂草1.5~2.5叶期,双子叶杂草2~4叶期,此时玉米耐药性最强,而杂草处于幼嫩时期容易防除。
另外,要注意施药时的天气状况,如风的大小、阴晴、降雨等。
2.5 化控化控的作用为可使植株矮化,茎秆粗壮,一般可降低株高20~30cm,降低穗位10~15cm;并使叶片上冲,根系增加,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耐旱能力,产量比对照增加20%。
提前成熟7~15天。
方法:在玉米8~12片叶之间使用,或者在1~2%的早发植株已抽雄,50%的雄穗将要露头时(用手摸其顶部有膨大感)用药最为适宜。
均匀喷在玉米的上部顶心。
3 注意事项1)要掌握适宜的时期,不能提前或推迟。
提前4~5天会减产5%,推迟4~5天,增产幅度下降5%;2)要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喷后4h内降雨,要减半重喷;3)如天气干旱、植株弱小则免喷。
摘要:姚安县地处滇中西北部,海拔1515~2897m,(坝区海拔1870m),属一季中稻区。
水稻是姚安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333.33hm 2左右。
三化螟是姚安县坝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通过查阅,整理,分析多年以来三化螟的发生,危害,防治资料,以及与气候,耕作制度,生产措施等诸因素的关系,找出规律性,为制定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化螟;危害;因素;防治对策1 发生危害情况自有资料记载的60年代起,我县的水稻每年因螟虫为害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其中,1962年是解放以来螟害最重要的年份,全县平均螟害率高达5.25%,损失稻谷1250t。
水稻三化螟
水稻三化螟
[分布与为害]
水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
为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
为害苗期、分蘖期水稻,造成枯心苗;为害孕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为害破口抽穗期水稻,造成白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毫米,前翅呈长三角形,雌蛾前翅淡橙黄色,中央有1个明显的小黑点,腹部末端钝圆。
雄蛾前翅淡灰褐色,翅中央有1个不明显的小黑点,外缘有7点小黑点。
卵长椭圆形,略扁,初产时乳白色,渐为灰黑色。
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黑色,胸腹部交接处有一白环纹,老熟的幼虫体长14―21毫米,淡黄绿色,体背有1条半透明的纵线。
蛹长12-13毫米,黄绿色,雌蛹比雄蛹体胖,且后足短、体色绿。
[发生规律]
河南省1年发生3代,有少数不完全4代。
越冬代蛾5月上旬始见,5月中、下旬盛发,第一代蛾7月上旬盛发,第二代蛾7月底8月初盛发,第三代蛾9月上、中旬盛发。
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春季化蛹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喜在多肥、嫩绿的水稻上产卵。
水稻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侵入率高。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重点在冬季消灭越冬幼虫,在开春化蛹盛
期,灌水淹没稻根3天,杀死稻茬内越冬虫蛹。
2.药剂防治选用50%杀螟松乳油每666.7平方米75毫升,或18%杀虫双水剂每666.7平方米150-200毫升,也可用5%杀虫双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1―1.5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撒施。
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及治理研究进展
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及治理研究进展作者:叶恭银方琦徐红星等来源:《植物保护》2023年第05期关键词水稻螟虫;为害;发生;治理;抗药性;抗虫性;毒理学;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中图分类号:S 435.112.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23379水稻作为世界性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口粮之一。
水稻在我国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高产与优质对保障我国国民经济与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对全球粮食问题热点地区与病虫害密切相关的水稻生产损失进行的估算,平均损失水平为30.0%(变化在24.6%~40.9%间),而在我国平均损失可达32.2%。
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导致我国水稻生产损失的最主要病虫害是水稻纹枯病和水稻螟虫,均占总体损失的8.75。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水稻品种、栽培耕作制度、害虫抗药性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稻主要产区连续多年遭受水稻螟虫的暴发为害。
尤其是2012年以来,这种暴发态势更为显著。
水稻螟虫俗称水稻钻心虫,其种类主要有:鳞翅目草螟科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螟蛾科的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水稻褐边螟Catagela adjurella,夜蛾科的稻蛀茎夜蛾(大螟)Sesamia in ferens。
目前则以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最为严重。
其中,二化螟是亚洲、北非和南欧最重要的水稻害虫之一。
迄今,化学防治仍是防治水稻二化螟的主要方法。
然而,二化螟已对许多化学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据估计每年控制这种害虫的成本约为1.6亿美元。
目前,该害虫已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
水稻螟虫在我国已上升为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其虫口密度高、年发生世代多、为害范围广、为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防治难度大、经济损失大、生态环境及社会成本高,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效虫源减少 ; 双季早稻收割时 , 二代 幼虫随早稻茬 耕 翻人 土 , 代 虫 源 减 少 , 化 螟 为 害 减 轻 u ] 三 三 。
5 代末 , 东 珠 江 稻 区 三 化螟 为 害减 轻 ;0年 O年 广 6 代 初 , i 州 稻 区三 化 螟 种 群 下 降 ; 7 四J泸 『 至 O年代
1 种 群 消 长 的影 响 因 子
1 1 耕 作 制度 .
水 稻不 同品种对 三 化螟 的耐 害性 和 抗性 存 有
差异 , 影 响其 种群 的消长 。品种 生育 期 的长 短 , 能
江苏 、 江 、 东 、 浙 广 安徽 、 江西 等省 多年 来 的研 究 结 果表 明 , 稻 耕 作 制 度 的变 更 直 接 改 变 寄 主 水 作 物 的种植 状况 , 响 食料 供应 , 影 是导致 其 种群 消 长 的主导 因 素口 。建 国初 期 , 稻 种 植 制 度 单 ] 水
1 2 水 稻 品种 与 生育期 .
的发 生 与 为害 , 国植 保 工 作者 对 三 化 螟 种 群 消 我 长规 律 、 升 原 因 、 害 损 失 、 济 损 害允 许 水 平 回 为 经 和 防治 指标 、 防治 策 略 与 防治 技 术 作 了 比较 系统 的研 究 , 三化 螟 防治 决策 提供 了科 学 依据 。 给
应用 , 加越 冬虫 源 基数 , 增 ]导致 三 化螟 种 群 不 断 回升 。8 O年代 , 、 、 交 界 的太 湖 稻 区三 化螟 江 浙 沪 为 害开 始加 重 。9 代初 , 苏 稻 区 三 化 螟 回升 O年 江 势 头很 猛 ,93 19 大 面积 爆 发 。 19  ̄ 95年
代末至 7 O年代 初 , 着 双 季早 稻 面 积 的扩 大 , 随 春 耕 季节 提早 , 冬 幼 虫 被 耕 翻 入 土 , 越 淹水 死 亡 , 有
是 我 国南 方 稻 区 的 主要 害 虫 。2 O世 纪 5  ̄ 7 0 0年 代 , 化 螟 种 群 密 度 高 , 害 面广 , 我 国水 稻 优 三 为 给 质、 高产 造 成 了严 重影 响 ;0年代 末 期 , 7 由于大 面 积推 广 杂交 稻 , 、 季稻 并存 地 区压 缩双 季 稻种 单 双 植 面积 , 复单 季 稻种 植 制度 , 化螟 种 群密 度很 恢 三 低 , 不 成 为 害n 。进 人 9 构 ] O年 代 , 耕 作 制 度 受 的变 更 、 稻 品种 更换 、 耕 及少 耕技 术 推广 等诸 水 免
初 , 、 太 湖 稻 区三 化 螟 几 乎 绝 迹 。1 7 江 浙 9 8年 以
来, 随着 农 村“ 联产 承包 责 任制 ” 的落 实 , 稻种 植 水
19 在 江 苏 等 稻 区大 爆 发 。 为控 制 三 化 螟 95年
又出现单 、 双季稻并存 , 、 晚稻混栽 的混乱局 早 中、 面, 大量的虫源 田和桥梁 田为三 化螟 提供 了充足 的寄主食物 ; 加上免耕 、 少耕等简化栽培技术推广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3期
20 0 2年 6 月
Jn 2 0 u. 02
Vo .2 No 3 1 2 .
文 章 编 号 :0 4 3 8 (0 2 0 -0 7 -0 10— 8820)3 24 4
水 三 螟 治 究 展 现 稻 化 防 研 进 与 状
一
可使 苗 情与 虫情 的对 应 状 况 发 生 变 化 , 三 化螟 对
种群消长产生重大影响 。周圻 认 为 , ] 杂交稻 同 常规籼稻相 比, 对三化螟 的生长 、 发育和繁殖更为
有利 。周 国福l 的 研究 结 果 表 明 , 交 稻 虽 然 对 8 ] 杂 三化螟 的发 生 、 害 比较 有 利 , 杂 交 稻 比常规 稻 为 但 的生 育 期 提 早 7 1 , 避 开 三 化 螟 的 为 害 高 ~ 0d 可 峰 , 其种 群下 降 , 害减 轻 ; 季稻 区 , 稻生 育 使 为 双 早 期 较 短 , 代 幼 虫 和蛹 来 不 及 化蛹 、 化 , 三 羽 随稻 茬
,
以单 季早 稻 、 稻 或 中 稻 为 主 , 晚 三化 螟 为 害 很
轻 J 0年代 中期 , 。5 由于 执 行 农 业 部 提 出 的 “ 单
季改 双季 、 间作 改连 作 、 稻 改 粳 稻 ” “ 改 ” 籼 的 三 方
针 , 国 主要 稻 区形 成 早 、 、 全 中 晚稻 普 遍 混栽 的局 面 , 化螟 种 群爆 发 , 害 严 重 , 如燎 原 。5 三 为 势 O年
+
收 稿 日期 :O 2 1 2 2 O 一O — 1
第一作者 简介 : 陈惠祥( 9 3 ) 男 , 16 - , 江苏海 门市人 , 江苏沿江地 区农科所 副研究员
维普资讯
第 3 期
陈惠祥等 : 水稻三化螟 防治研究进展 与现状
量 、 理使 用化 学农 药均 可控 制 三化 螟种 群 的 为 害。 合
关 词 : 三化 螟 ; 防治 ; 究进 展 研
中 图分类 号 :4 3 4 ¥ 3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水 稻三 化 螟 ( r p r z crua ak r T y oy ai etl sW le ) n
陈惠祥 , 胡加 如 , 冯新 民, 张学友
( 江苏沿江 地区农 科所 , 江苏 如皋 2 6 4 ) 2 5 1
摘 要 : 近年 来研 究表 明 : 作 制度 、 管水 平 、 稻 生 育期 、 耕 培 水 气候 条件 均 可 影 响 三 化 螟 种 群 的 消长 , 济 阂值 与 防治指 标 有不 断放 宽 的趋 势 , 用抗 虫品种 、 经 应 改革耕 作 制度 、 增加 天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