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法发展史
197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7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一、背景介绍1975年,是我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我国首次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标志着我国体育锻炼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197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意义1.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规范。
通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们更容易了解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推行,对于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对国家体育事业的推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体育锻炼指导,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体育人才,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速度训练等多个方面。
其中,有氧运动是指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强耐力。
力量训练是指通过举重、引体向上等方式,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拉伸、瑜伽等方式,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速度训练是指通过短跑、跳远等方式,提高肌肉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影响1.对个人的影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使个人更容易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几率。
科学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2.对社会的影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推行,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健康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健康振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
新中国体育发展史新中国的成立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首先,体育在整个国家中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怀,体育事业被当作国家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10月开国大典刚刚结束,就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及时地将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同志亲自出席了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我国第一个体育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头。
1952年,为祝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题词。
1954年,党中央批转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
其中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我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l983年10月国务院发出通知,批转了《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通知指出:“体育战线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向四化进军的信心,在建设两个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还指出:“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积极有效方法,同时是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构。
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直属国务院的一个部门,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运动,并由贺龙副总理兼任体委主任;以后又陆续健全了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县的体育运动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军委总政治部等有关部门,也都相应地建立了负责体育工作的机构,同时还建立了各产业系统的体育协会和单项体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地方体育科学学会及单科学会。
体育法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诞生,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它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依法治体的新阶段。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体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宪法》为依据,以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立法目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在全面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态度;提出了体育工作的方针、任务、基本原则和重大措施;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各行业系统、企业事业组织、体育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参与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位著名法学家说过:“人民的福祉乃是最高的法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坚持体育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不断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新中国体育课程指导性文件的历史沿革研究
中国公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夏商周时期起源,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 发展和转变,中国公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和制度体系,成为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演示将对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进行初步探索, 以期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公文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关于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 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级学校纷纷开展课外体育活 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使得我国体育教育事业逐 渐走向正轨。
四、发展阶段:1986-2000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开始快速发展。这一阶段,指导性文件在原 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1987年,《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 “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随后,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于1993年出台,强调了学校体育工作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与实施方法,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历史经验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观 念落后是其中之一。一些学校和家长仍然认为体育课程不重要,把体育与智育 对立起来。这种观念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丰富教学内容。除了传统体育项目外,引入更多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 教学内容。例如:拓展训练、户外运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论
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既包含了成功的方面,也包含了不 足的方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我们仍需不断努力,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调整 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等。未来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身 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体育史 第七讲 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77-2008)
三.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改革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校体育改革
“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 :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该大纲沿袭了1978年“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结构 体系,提出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 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的 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纲还明确了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体育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考题
1.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主要 改革措施是什么? 2.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成 就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有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4.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推荐阅读:
《中国体育三部曲》,赵瑜,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06
2. 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5-2008)
◆ 体育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 见》,确立了20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思 路。 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 了以法治体的基本方针。 1998年,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提高 了体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 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
(二)体育体制的全面改革
2.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5-2008)
◆竞赛体制改革
改变全运会的举办时间; 调整项目设置,缩短战线,突出重点; 改革比赛计分方法 ◆训练体制改革
重点是加强了竞争机制,实行了目标管理,试行了主教练责 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层层衔接的训练体制。
◆ 从足球改革开始的职业化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3篇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第一篇: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学校体育还处于萌芽状态。
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下,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也只是朝令夕改,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学校体育逐渐显现出起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逐步得到了政府支持和重视。
1951年,全国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校园体育活动——“达标活动”,规定了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健康指标,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的法条和政策,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体育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980年,全国“少儿体育活动周”首次展开,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在国家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198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学生每周体育课时数,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5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指导纲要》,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指南,提出了“身心发展、全面素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
此后,学校体育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升级,不断提升了其教育和社会功能,成为了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中国学校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80年代以前,学校体育设施简陋,器材不全,很多学校还没有室内运动场和游泳池,这对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次是学校师资的不足。
在以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文化课教师兼职担任,缺乏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全面的体育教育。
再有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这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逐渐跨越了这些阻碍,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体育简史
• 中外体育交往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继往开来的体育—两宋时期的体育
• 武艺的发展与形成
• 消闲娱乐活动的兴起
• 养生内容的发展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体育的善变—辽金元时期的体育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融合发展的体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
• 军事体育的衍生
• 养生思想与方法的发展
• 空前的娱乐体育盛况
三国 魏 220-265 曹操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420-581
体育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的体育
第三讲中国体育简史
体育萌芽—原始社会体育
• 劳动中萌生体育
• 战争中推进体育
• 体育教育的萌芽
黄帝尧舜禹 约170万-4000年前,公元前2000多年前
体育初步形成—夏商周时期的体育
• 军事训练中的体育 •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 民间活动中的体育
夏朝 前2100-1600 商朝 前1600-1100 西周 前1100-771 东周 前770-256
• 射箭
• 长跑
• 马球 • 捶丸 • 摔跤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落日余晖的体育—明清时期的体育
• 武术空前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变革,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和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政策法规和现状三个方面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浅析。
一、历史演变我国的体育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体育活动和武术训练。
古代的中国人注重身体锻炼,将体育视为健康和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
在近代,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体育教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从那时起,我国的体育教育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大量的学校体育设施被兴建,体育课程也被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
大量的专业体育教练员和教师也被培养出来,为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政策法规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为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该法规规定了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并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
该法规还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测定、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的体育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
2001年,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要开设体育课程,保障学生的体育权益。
2010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轻方案》,规定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减少学生学业负担。
这些法规的出台为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三、现状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和对综合素质教育的呼声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还不断加强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测定,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第三章 古代中国体育
19
二、注重内修外养的体育方法
(三)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
2.围棋、象棋、投壶 围棋:相传有尧舜发明了围棋。春秋中期围棋活动已经 较为普遍。琴、棋、射、御是当时常见的休闲方式。围 棋在战国时代发展很快,可能已经出现专门教棋的老师。 象棋:创于先秦时代,象棋棋局里的“将、车、马、士、 卒”这几个子代表的,正式先秦时代军队的遗制。象棋 正式模范当时兵制的一种游戏。 投壶:是由礼射演变而来的一种投掷竞赛游戏。是贵族士 大夫宴请时进行的一种活动。
3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体育基本格局的形成
一、强调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 二、注重内外兼修的体育方法
三、以国家为中心的体育运行机制
四、诸子学说中的体育思想
4
一、强调整体健康的元气体育观
(一)气一元论生命观
1、人是阴阳二气运行变化的产物 2、阴阳二气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基础和本质 3、人与自然在元气运行的基础上相互影响 和制约
体育史
厦门理工学院 赵少聪 Email:358945018@
第三章 古代中国体育
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古代体育基本格局的形成 晋唐时期和而不同、多族共荣体育格局的形成 重心向民间转移的宋元明清体育
2
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年-前200年
中国儒学体系
孔子 前551-前479年 古希腊理想主义 苏格拉底 前469年-前399年 印度的佛教 释迦牟尼 前565年-前486年
格斗也有了较大发展。
士兵的体能是古代军队最重
要的战斗力,多以奔跑来训
练军队的战队力(负重跑)。
18
二、注重内修外养的体育方法
(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蹴鞠
蹴鞠又称为踏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游戏。两汉时候蹴鞠 有了较快的发展。西汉三国的时期的蹴鞠分为表演性蹴鞠与竞赛性蹴 鞠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在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四 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多见单人或双人边 击鼓边踢鞠的画面。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关键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与初步发展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当时,一批海外留学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体育知识与理念,对中国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后,一些学校开始开设体操、游泳、篮球等体育课程,但规模较小、内容单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推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措施。
特别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体育委员会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的普及。
新中国提出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规,推动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推进。
在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着重培养体质、健康、协调性和团队精神。
学生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与重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剧烈动荡。
体育教育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学体育课程几乎中断。
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政府意识到了体育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体育教育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被认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推行了体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加入了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强调“健身与娱乐,健身与竞技的结合”。
五、创新与改进:今日体育课程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体育课程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得到了提升。
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纳入中小学体育教育,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和体验。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
科, 是研究体 育法律 规范和体育法 律现象及其发展 规律和运行 机制的 法 律学科。它是在现代体育获得迅速 发展并 出现国家对其规范和调整 的专门体育法规之后逐渐发展起来 的一 门新兴 学科 。我国体育法学现 有的研究 内容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体育法学和体育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 1 () 1 体育法学的学科理论研究。 主要是关 于对体育法学 学科性质 、 研究对象 和范围 、 学科体 系 、 研 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以及开展体育法学教育等方面的 内容。 () 2 体育法和依法治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 是关 于体育法基 本理论 的研究 , 包括探讨体 育法的地位 、 对象 、 特征 、 能 、 功 作用 、 原则 以及法律 责任等方面 的问题 。二是关 于体育立 法与实施 的理论 与状况 方面的研究 , 包括对体育立法权 的界定 、 体育立 法基本原则 与价值取 向 、 立法程序 、 立法现状 、 法规体系 、 体育执法 的权 力来 源 、 范围 以及体 育行政许可 等内容 。三是 关于体育法制 化和依法 治体方 面的研究 , 括市场经济 与体育法制 、 育社会化 与体 育法制 、 包 体 社会转型与体育 法治 、 体育法治及其实现 、 体育法治对策与突破点等研
一Hale Waihona Puke 究. 1 关于《 _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的相关研 究 (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体育法》 1《 的立 法研究 。主要是制订 《 体育法》 的研究 、体育法 》 《 的意义与背景 、体育法》 《 的理论基础 、 善《 完 体育法》 的配套立 法 、 体 育法》 对《 有关 内容条款 的研究 以及修改《 育法》 体 的探 讨等 。 (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体育法》 2《 的实施研究 。包 括关于《 育法》 体 颁 布实施 的意义与方式 、 学校和其他单位实施《 体育法》 的研究 、 国和地 全 方开展《 体育法》 执法检查 的调研成果等 。 l 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有关研 究 - 3 ( ) 国体 育法制建设 发展 的研究 。包括体 育法制建设 的历史与 1我 现状 、 育法制建设 的形势 与影 响因素 、 育法制建设 的发展战略 、 体 体 加 强体育法制建设 的对策建议等 内容 。 () 2 群众 体育法制 的研究 。主要是关于全 民健身立法 的地位与基 础 、 民健身与群众 体育 的法规体 系 、 全 社会体 育 、 区体育 、 社 学校体育 、 少数 民族地 区体育 等法制建设方 面的研究 。 ( ) 技体育法 制的研究 。一是关于竞技 体育和 职业 体育 的法制 3竞 研究 , 主要是从 宏观上对奥运战略和竞技体育 的法律调整 、 职业体 育法 制化 、 体育职业联 赛 以及单 项体育协会 等有 关法律 问题 的研究 。二是 体 育竞赛 的法 制研究 , 括体育竞赛招标 制度 、 包 竞赛 市场法制环境 、 职 业联赛 司法介入 以及体育赛事法律调节等 。三是运 动队伍 与运 动人员 的法律 问题研究 , 如对运动员注册 、 流动 、 转会 、 社会保 障等方面的法律 分析 、 体育裁判 与法律 等研究 。 () 4 有关 地方体育法制建设 的研究 。包括地 方体 育立法 、 各地体育 行政执法 、 体育法治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内容 。 地方 () 5 有关体 育法规制度制定与实施 的研究 。其 中有 很多是关于《 全 民健 身计划纲要 》 的研究 , 括制定《 包 纲要》 的研究 、 纲要》 《 实施 的一般 对 策研究和企业 、 、 队以及各地 实施 《 学校 军 纲要》 的研究 。二是关于 国 家体育锻炼标 准 、 人体育锻炼标准 、 军 普通人群 锻炼标准 、 学生 体育合 格 标准 、 生体质健 康标准等制度 的制定和实施研 究 。三是关 于教练 学 员技术职务制 度 、 社会体 育指导 员制 度 、 体育行 业职业标准 、 育场所 体 服务标准 、 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标准等有关制度的研究。
我国为体育发展而制定的政策与法则
我国为体育发展而制定的政策与法则建国以来我国制定的体育政策建国初期我国的体育方针基本上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规定,国家提倡国民体育同年9 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说:现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服务,表明了新生的人民政府对国民体育的重视特别是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u体质,为新中国体育方针确定了理论基调195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又一次特别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充分表明了党对群众体育的关心和支持当时劳卫利就具体体现了政府对国民在体育锻炼上的要求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我国体育事业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直到1976年,体育领域在邓小平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80 年在困境中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以开明的政治手段和灵活的经济手段使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新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并推动了各国群众性奥林匹克运动这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方针的制定也起了推动的开展作用1984 年,党中央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发ulchaH 号),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表明了党中央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1985年我国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改革指导思想1987年又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在实践中协调发展的观点1992 年,中国体育工作者又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问题,这更加坚定了实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协调发展方针的决心中国体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是符合历史和实际的,也正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所追求的这一阶段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尤其是在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杰出的表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影响的增大以及全民精神的振作,而这与中国体育方针的正确制定是密切相关的1993 年6月,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签署了一项基本目的应该是到2000 年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协议1994年3 月,国际奥委会又在乌拉圭召开了专门研究体育和健康的会议,要求各国积极发展群众体育以增强身体健康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于1993年推出了深化体育改革的目标,提出了群众体育改革方案和训练体制改革方案,重新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和基本方针问题,a直接促成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这两项计划标志着我国体育方针的重新调整,从偏重竞技体育转向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1996 年国家体委又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科技工程和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程,强调科技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支持保证作用6 建国以来体育法规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一直不断地完善各种法制法规来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行政法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中央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体委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县级体育事业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中还包括部门规章37件,规范性文件51 件,劳动人事15件,科技文化外事信访5 件,其他文件27 件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95年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它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体育法的颁布成为我国体育法制的一个里程碑1998 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在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全国加强训练工作,为实现本世纪的奥运争光计划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训练为中心,围绕着奥运会的任务,把主要精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训练工作中去可见,我们在抓全民健身的同时,仍然是坚持竞技体育优先的原则,再一次表明对竞技体育的偏重在这期间,我国群众体育也得到较大发展,据统计,我国体育人口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距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尚有显著差距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还显得不够200 年12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整体水平在1995 年到2004 年之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不断注重竞技体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两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效果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体育方针经历了从偏重于群众体育到后来偏重于竞技体育再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国奥运会前后体育事业发展的得与失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相关,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极大的发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调动全社会资源,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强力推动,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从无到有,并在北京奥运会一些项目上取得了称霸世界的成就,这对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的信任,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是非常必要的奥运金牌不断跃升的势头,也正是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缩影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由各级体育局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然而由于这一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这一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了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如何发展,实质上是从政策和措施上解决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其政府管理体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在我国竞技体育这个高度计划经济的领域,如何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政府竞技体育的管理方式如何为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转变则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必须性和发挥的巨大历史功效已毋庸赘述但金牌只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综合国力的体现在北京奥运会上所获得的近50 枚金牌,相当一部分属奥运边缘项目,含金量不够高在奥运核心项目田径游泳球类等比赛中,我们的实力差距有目共睹;在那些职业化程度高在全球开展广泛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项目中,我们还无法与美国等体育列强抗衡这些都是我们忧虑的另外虽然我们已连续届奥运取得大捷,跻身金牌大国行列,但群众体育全民健康水平还很低,中国人体质状况令人担忧,我们的体育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健身场地严重短缺诚如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后开始转型,奥运会后的中国体育也应在登上金牌榜后开始转型:从举国体制转为全民体制,从精英体育转为全民体育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胜利的欢呼,更是理性的交流和冷静的思考,当国民身体素质提高了,中国的体育强国梦也就不远了国家体育运动的发展要以国民健康为本,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结语虽然后奥运时代的问题早就被不断提起,但也只有经历了一届真实的奥运之后,才真的有点感觉,知道了奥运会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也才真正开始思考,面对那么多的遗产,我国要多长时间,才能全部消化继承完毕金牌总数第一,这不过是竞技场上的胜利,我们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中国体育即便有了举国体制,有了职业体育,对中国体育来说,也还远远不够全面我们必须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全民体育上而在全民体育里,学校体育,又是重中之重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期待民族能够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只有把根扎在学校扎在社区扎在农村,中国体育事业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出路。
中国体育法规汇总
◈ 1995 年6 月,国务院为了更广泛开展群众性体 育活动,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三)我国竞技体育法规发展的现状
◈ 1995 年7 月,国家体委发布了《奥运争光计 划》。
◈ 1986 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中明确指出:竞赛体制改革是体育改革的重 点之一。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体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以《宪法》为依据,以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 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立法目 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要求,在全面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 基础上,阐述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态度;提出了体育工 作的方针、任务、基本原则和重大措施;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 体育行政部门、各行业系统、企业事业组织、体育社会团体和 公民个人在参与体育活动和发展体育事业中的责任、权利和义 务,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
宪法和体育性法律法规对公民体育权利具 体内涵的影响:
1.公民的健康权利
抽象意义上的人权应当在法律制度中体现为各项具 体的公民权利。由此,我国《体育法》第1条规定:“为了发 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 实际上确定了体育法的立法宗旨。进而在第5条规定:“国 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增进 青年、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第11条规定:“国家推行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制监测。”第23 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 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这些 条款对公民健康权利的法律保护指明了方向。
我国体育法发展史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修改与完善1995年8月29日,经过8年反复酝酿,8年艰苦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终于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
《体育法》的颁布,不仅填补了国家立法的一项空白,而且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008年8月29日正是《体育法》颁布十三周年,也正逢北京2008年奥运会刚刚胜利闭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
2008年也是《体育法》颁布十三周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标志着我国正向着体育强国的行列大步迈进。
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与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逐步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体、有良法可依。
而要有良法,则必须“法随时转",依时势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在制定新法规的同时,不断修改更新过时的法规和不良法规。
因此,法律的修改与更新已成为立法者创制法律之外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l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掀开了体育发展的新篇章,使得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体"的新阶段。
我国体育法法规文件的立法与废止与其它法律一样,都必须经过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办公会议2/3的票数才能通过。
体育法规的立法包括制定、修改、补充、解释、废止等具体方式或方法,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网公布的《现行有效的体育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统计,自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立法量(含待修改的文件)基本呈上升趋势(见图1),这表明我国体育立法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法规文件日益完善。
2 .2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体育法规文件的更新同样紧跟国际的步伐。
从现在回顾历史,根据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历程.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2.2.1起步阶段(1949—1956年)这一阶段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时期。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体育史的发展演变-体育史论文-体育论文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体育史的发展演变-体育史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前言作为当代体育研究生来说,了解中国体育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体育历史的发展概况,是相当有必要。
唯有这样才能够以便我们更好学习、进一步对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参考体育史学界各位前辈和专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体育历史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中国体育史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进行认识和了解。
2、中国古代体育历史的发展2.1、关于古代体育史的论述在中国古代有关于体育历史的专门性论述是非常少见,虽然中国古代体育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真正关于体育历史的记载大部分都是散见于浩瀚的各种典籍中。
比如:在敦煌文献《綦经》提到的围棋,《荀子天论》、《吕氏春秋尽数》;还有就是大家比较常听的蹴鞠活动,这就要参考各朝代的历史、别史、、笔记以及各种典制、方志、任务等。
这就说明,古代有丰富的体育实践及其记载,但都还没有出现过完整的体育史著述,更没有形成专门性进行体育史的研究,这为体育史有效参考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在甘肃居延汉简秋射,其详记了当时汉代每年秋季举行射箭比赛的盛况;宋朝调露子写的专门论述相扑运动的《角力记》,论述了相扑运动的产生发展情况,而且还汇集了许多五代以前有关相扑运动的重要历史资料;唐朝人皮日休所著的《原棋》关于围棋运动的知识书。
但是这些典籍都是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专门的体育史研究。
2.2、古代体育史研究特点由于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本身的分散性、羞于武士齿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统治阶级的一时好恶的影响。
因此中国古代体育史的论述主要以分散、描述现状、附带论述比较多;而系统论述及专门性研究比较少的特点。
3、中国近代体育史的三个发展阶段当外国入侵者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
于此同时中国传统体育受到西方近代体育的强烈冲击,中国体育史的发展出现的新的变化。
关于世界与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
关于世界与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体育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相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
20世纪初首先在德国、日本开始了体育科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科学研究真正在世界范围开展起来。
它的学科建成和发展,大体上经过派生、迭加和综合三个阶段。
体育科学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这完全符合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的总趋势。
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杂志《体育科学》封面立后才开始的。
1954年,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设立了研究部,开始培养研究生和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卫生系统成立了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
以后相继建立了上海、黑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史研究室和研究治疗运动创伤的运动医学研究室和附属体育医院。
到1979年底,全国共有17个体育科学研究所。
全国各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系正向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由国家体委统一规划和领导。
1956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第1次全国性的体育科学报告会。
1960年召开了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和3年发展规划。
1964年召开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并于同年召开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
1977年召开了全国体育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草拟了1978~1985年全国体育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1979年召开了第2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研究了今后的任务和建立、健全体育科研机构等问题。
1980年召开的第2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论文628篇,比1964年多了近一倍。
1978年体育界有3名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有12项成果获重要科研项目奖。
1980年完成的重大课题《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特点及某些规律的研究》,是由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1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进行的。
体育法_精品文档
体育法引言体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提升国家形象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为了规范和保护体育运动的各项活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体育法。
体育法被定义为一系列法律规定、原则和制度,旨在监管和规范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育法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体育法的基本概念体育法是指为了维护和保护体育运动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文件。
它涉及到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竞赛、场地设施、参与者权益等方方面面。
体育法主要分为国际体育法和国内体育法两个层面。
国际体育法是指由国际体育组织制定并发布的国际公约、规则和章程。
国内体育法则是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法律体系及体育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法律和法规。
二、体育法的历史背景体育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篮球运动及举重和角力等竞技项目都有相关的规则和制度。
然而,现代体育法的基础是从19世纪末开始建立的。
当时,体育运动开始变得更加专业化和有组织化,需要更加明确的规范和法律保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体育组织开始逐步建立,旨在协调国际体育交流和竞赛,并发布一系列国际体育法规。
三、体育法的目的体育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与体育活动相关的各方利益。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运动员权益:体育活动的核心是运动员,体育法为运动员提供了权益保护,包括劳动合同、形象权和荣誉权等;2. 规范比赛规则:体育法规定了各种体育竞赛的规则和制度,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3. 保护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和设施是体育活动的场所,体育法规定了对场地设施的保护、建设和维护;4. 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体育法也涉及到与体育相关的商业活动,包括体育赛事的组织、转播权和赞助合同等方面。
四、体育法的主要内容体育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管理:包括国家体育组织的设立和职责、体育行政管理和相关机构的划分及职能等;2. 运动员权益保护:涉及到运动员的受雇关系、劳动合同、形象权和荣誉权等权益保护;3. 竞赛规则:规定了各项体育竞赛的规则和制度,包括参赛资格、裁判员的选任和比赛结果处理等;4. 场地设施管理:涉及到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管理和保护等;5. 反兴奋剂和反赌博:体育法对兴奋剂及赌博行为进行禁止和惩罚;6. 体育经济发展:规定了与体育相关的商业活动,如转播权、赞助合同等。
中国体育法规
体育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党 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下,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完善,人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运动水平 稳步提高,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体育产业、 体育科技、教育、宣传、对外交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有了长足 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项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体 育法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体育法制的进步也为保障、 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法颁布实施以来,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基本方略的实施,体育法制工作更加得到重视,取得了重要进展。体 育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陆续建立,体育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体育执法 逐步推进,体育法治研究日益深入,全社会和体育界的体育法律意识 不断增强。但是也要看到,相对于体育事业迅速发展和体育改革不断 深化的形势,体育法制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 节。一些重要领域的体育立法还有待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 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个别领域、某些阶段还比较突出,体育法 制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伴随中国教育 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902年,清政府 颁布了《壬寅学制》,此系第一部政府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做出要求 的法令性文件。1903年的《癸卯学制》是全国范围真正得以实施的学 制 。国民政府时期,近代体育体制的雏形逐渐出现。1923年,国民政 府颁布《中小学课程纲要》,改“体操”为“体育”,扩大了体育的实施 范围。1929年颁布的《国民体育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体育而 专门制定的法令。1932年又颁布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该方案在 体育行政机构的地位、场馆建设、体育经费筹措及体育师资培训方面 都有所涉及。1941年公布了《修正国民体育法》。另外,《教育部体 育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章程》、《民 众业余运动会办法大纲》等都有关于体育的规定。
体育法学
体育法规1体育法的概念是指为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维护正常的体育秩序。
发展体育事业,由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一定的体育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3、体育法的调整对象有哪几方面?(P6)体育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体育社会关系:(1)调整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行政机关在领导、管理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体育管理社会关系。
(2)调整体育活动主体在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竞争与协作的社会关系。
4、体育法的作用(P12)(1)体育法是公民体育权益的有力保障(2)体育法在保障和促进体育体制改革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3)体育法能保障和促进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4)体育法调整和规范各体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体育行为,违法必究。
5、.体育法的立法依据(P15):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
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我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最高法律根据。
因此,各部门法的制定都应当以宪法为依据,不能违背宪法的精神和原则,否则将不发生法律效力,宪法中有关体育的规定就是制定体育法的重要依据。
6、体育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P18):是体育部门所特有的原则,是该体育部门性质、任务、目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综合概括和本质的集中体现。
7、简述体育法的基本原则(1)体育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何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2)保障和促进体育体制改革的原则(3)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办体育的原则(4)对体育工作分级管理的原则(5)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的原则(6)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的原则(7)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体育事业的原则(8)奖励原则(9)国家鼓励开展对外体育交往的原则8、《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制定时间:1995年8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9、《体育法》制定的时代背景(P25)(1)体育社会化促使体育结构重新整合(2)市场经济推进法制建设(3)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日渐提高(4)重视体育立法是当前的国际性潮流10、《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是中国历史上政府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第一个学制,对以后来的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体育】对我国体育法与部分国家体育法概况之研究
【关键字】体育对我国体育法与部分国家体育法概况之研究一、部分国家体育法的概况(一)法国体育法的概况法国在1984年颁布的《法国群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既包括业余体育的发展问题,也包括职业体育的发展问题,在1994年,法国对该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国《群众和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包括两编,第一编是群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有身体与运动教育、体育协会和体育公司、体育联合会、地方政权的作用、高水平竞技运动群众与竞技体育活动全国理事会、国家科研和技术委员会、医疗监护和保险、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安全等章节;第二编是培训与专业,1该法的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以法律形式强化负责体育运动发展工作的国家青年与体育部的监督权限。
该法确定了对职业俱乐部以及各单项协会的监督制度。
(2)该法对职业体育的经纪人、电视公司、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单项协会、地方体育机构增加了一些新的限制,其中对组织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
(3)以法律形式强化对包括国家体育运动理事会在内的各体育组织的保护制度,确认国家体育运动理事会在解决单项协会的冲突方面具有协调机构的作用,还确定了青体部咨询顾问的作用,其中包括其在解决职业体育有关问题方面的作用。
(4)该法加强了各种处罚措施的力度,提高了各种罚款的额度,还规定了包括拘禁在内的处罚方式。
2(二)美国体育法的概况美国于1978年颁布了《业余体育法》,这部法在1998年被修改为《奥林匹克和业余体育法》。
1978年的《业余体育法》要求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为残疾人参加的业余体育运动项目和比赛给予鼓励和提供帮助。
1998年史蒂文斯修正案将更大的责任放于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USOC)。
USOC“服务于国家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独立的美国残疾人奥林匹克组织;鉴定残疾人奥林匹克体育组织在残奥会上竞赛的每项竞争,一贯以法律为目的,国家政府部门被鼓励接受服务于残疾人奥林匹克体育组织的责任;通过USOC的比赛准备的分支机构对残奥会队伍提供后勤的支持;承认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员是作为USOC运动员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为残奥会运动员或运动增加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
修改与完善
1995年8月29日,经过8年反复酝酿,8年艰苦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终于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
《体育法》的颁布,不仅填补了国家立法的一项空白,而且标志着中国体育工作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以法治体的新阶段,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008年8月29日正是《体育法》颁布十三周年,也正逢北京2008年奥运会刚刚胜利闭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
2008年也是《体育法》颁布十三周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标志着我国正向着体育强国的行列大步迈进。
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与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逐步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体、有良法可依。
而要有良法,则必须“法随时转",依时势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在制定新法规的同时,不断修改更新过时的法规和不良法规。
因此,法律的修改与更新已成为立法者创制法律之外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l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掀开了体育发展的新篇章,使得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体"的新阶段。
我国体育法法规文件的立法与废止与其它法律一样,都必须经过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办公会议2/3的票数才能通过。
体育法规的立法包括制定、修改、补充、解释、废止等具体方式或方法,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网公布的《现行有效的体育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统计,自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立法量(含待修改的文件)基本呈上升趋势(见图1),这表明我国体育立法事业蓬勃发展,体育法规文件日益完善。
2 .2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随着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体育法规文件的更新同样紧跟国际的步伐。
从现在回顾历史,根据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历程.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2.2.1起步阶段(1949—1956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时期。
1949年国家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宪法性文件中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
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号召,明确了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
2.2.2逐步充实阶段(1957—1965年)
1959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这个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特点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继续发展群众体育的同时,开始重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9年间新制定和修改的12项主要体育法规中,竞技体育法规有9项,群众体育法规有3项。
2.2.3基本停滞阶段(1966—1978年)
这期间,我国经历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不仅使体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而且使体育法制工作陷入瘫痪。
尽管这期间也制定了一些体育法规,但不系统,新的立法也很少。
2.2.4复苏阶段(1979—1992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体育事业处于经验匮乏阶段,体育法规文件的发展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后开始复苏。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要求把立法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修改了宪法,为新时期体育立法和体育法制建设拉开了序幕。
1986年,政治体制改革开始升温,体育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开始增多。
这个时期体育法规修改的曲折历程从反向验证了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缺失问题非常严重,从而为体育立法的紧迫性提供了现实素材。
体育法规文件的内容极其自闭和落后,我国体育领域对体育法规文件的更新迫在眉睫。
2.2.5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0年)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法规文件的更新也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
1992年,中共十四人上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体育法规文件
的制定和颁布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要求。
面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到
市场经济的急剧转型的挑战,国家需要大量的制定或修改体育法规文件来应对社
会的大变革。
经过8年反复酝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终于在1995年8
月29日八届人大第五次会上全票通过。
《体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
走上了法制化的发展道路,彻底结束了我国体育战线无法可依的历史,加快了配
套体育立法的步伐,增强了体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能力,促进了体
育的发展,对推进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强大作用,体育法规体系框架正
在逐步形成。
[4]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不断展开,我国立法在宏观上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立法速度高频”的态势。
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现行有效的体育法规文件的目录》进行统计分析,这一阶段体育法规文件共制定文件36件,占现有体育法规文件的28.3%,平均每年制定3件体育法规文件。
而前一时期共制定法规文件22件,占现有体育法规文件的17.3%,平均每年制定1.5
件。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时期较前一阶段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修改有了大
幅度增加,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我国体育经济文化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6深度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对我国体育法规产生了空前的冲击。
有专家在对WTO对我国体育立法的影响对策研究中指出,特别要制定体育市场准入和经营监督、体育产权界定、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等
法规,并应利用好WTO的有关例外条款,保护我国体育体育产业。
[5]还提出要应对与WTO 和奥运会的规则对接,切实加强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采取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快速有效的与国际接轨。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法规文件的制定和颁布达到历史最高点,共制定法规文
件69件,立法数量约是92—02时期的2倍,是78—92时期的3倍。
体育法规文件的深度更新使得我国体育事业能够更快、更好的面对国际体育的挑战。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发展将进入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新阶段,这对我
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育法规体系,体育法规框架已经形成,
体育法规文件的分类内容更加详细。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间的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必然会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伴随全球化的浪潮,作为超越语言障碍的体育,必然要走上国际化道路。
因此,参与国际体育的机会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体育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势在必行,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体育对外开放,才有利于参与更多的国际体育事务并发挥作用,所以,加强体育法规与国际化的同步,才能与国际体育接轨。
我国体育事业正向着国际化舞台大步迈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发挥了强大作用,而在实践中体育法规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的问题日益凸显,更体现了我国体育法规文件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贯彻将促进中田体育进一步加入国家法制一体化轨道。
体育领域必须贯彻实施依法治体的方略。
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体育法制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体育法规与国际法规融合搭好桥梁。
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需要中国体育更加主动地融入国际体育法治化的潮流,需要中国体育法规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体育。
这就必然要求我国体育领域对体育法规文件的更新与完善做出更高的规划,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