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3.6年月日word教案(5)
年月日【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年月日(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数字100以内的整数;•掌握数的大小比较;•能够完成数字100以内的简单数学运算;•理解位置及方向的概念。
教学内容:数字100以内的整数1.教师首先根据数字100以内的整数制作数码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并理解100以内的整数。
2.随后,教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判断这些数字是否在100以内,若是,则把数字卡片放在数码板上,若不是,则不放。
3.教师可通过展示100以内的数字图表和数字条形图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数字100以内的理解。
数的大小比较1.教师可通过展示“大小比较”的PPT,让学生理解通过数字的大小来比较数字的概念。
2.随后,教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进行单纯比较,或进行多个数大小比较。
3.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设计各种不同的数比较活动来让学生练习、巩固数大小比较的技能。
数学运算1.教师首先让学生学习减法的概念,可通过展示“减法”的PPT来让学生进行初步了解。
2.随后,教师进行减法的口算示范,并让学生进行跟读练习和口算练习。
3.教师可通过出示数字问题,让学生通过减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位置及方向1.教师可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位置及方向的概念。
2.随后,教师出示位置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空间方向概念。
3.最后,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让学生进行空间方向练习。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和比较法2.口算和练习法3.问题解决法4.实物演示法教学评价:教师将采用以下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学生对100以内整数、数字大小比较、数学运算、位置及方向等概念的理解情况;2.学生在口算和实际问题解决中,准确率和速度的提升情况;3.学生在空间方向的练习中,准确的掌握空间概念和方向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准备和展示中,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细节操作中还需更加细致,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年月日小练习2(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上册-沪教版
年月日小练习2(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沪教版教学目标1.复习小学数学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锻炼学生的算术计算能力4.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算术计算能力的提高教学难点1.算术计算能力的提高2.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1.演示法2.讨论法3.合作探究法教学内容一、知识点回顾1.比大小:1.7<1.92.算术四则运算3.分数: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二、学习任务1.掌握小学基础数学知识2.培养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锻炼算术计算能力4.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三、教学过程1.复习1.让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比较1.7和1.9的大小。
2.利用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四则运算。
3.查漏补缺,让学生针对知识点薄弱部分进行巩固。
2.问题发现1.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启发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问题解决。
3.算术计算1.对于已掌握的算术知识进行深入挖掘,设计更具挑战的练习题。
2.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算术知识快速解决问题。
4.数学思维1.通过举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通过数学问题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总结1.通过本次小练习的教学,学生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充分运用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不仅复习了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算术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年、月、日 第一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沪教版
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课堂主题
日期:年月日第一课时
主题:加法与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学习加法与减法的概念和符号;
2.能够辨别加号和减号,并正确使用;
3.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4.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
3.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多步运算问题。
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结合生活实例
2.小组合作探讨
3.课堂练习演练
教学环节
热身活动
以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
主体活动
1.加法的概念
通过物品和数字的加法运算,让学生感受加法的含义。
2.加法运算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律,例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减法的概念
通过有物品数量减少的情况,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4.减法运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律,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5.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师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探讨。
拓展活动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行多步运算练习,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总结活动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总结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包括加减法运算和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在课后进行必要的针对性补充和巩固。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小学一年级(一)一、 10 以内的数说一说分一分数一数几个与第几个比一比数射线二、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分与合加法讲讲算算(一)减法讲讲算算(二)加与减看数射线做加、减法10的游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三、 20 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11— 20 的数十几就是十和几20以内数的排列加减法(一)加减法(二)讲讲算算(三)加进来、减出去数墙四、识别图形物体的形状五、整理与提高分彩色图形片推算比较加倍与一半大家来做加法大家来做减法组算式数学游乐场一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计算游戏比一比二、 100 以内数的认识十个十个的数认识 100百以内数的表示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练习(一)认识人民币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认识钟表几时、几时半四、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小练习( 2)五、几何小实践左与右上、中、下、左、中、右长度比较度量线段六、整理与提高百数表两位数加减法复习交换各人眼中的20小练习(三)二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加与减巧算方框里填几二、乘法、除法(一)乘法引入看图写乘法算式倍10的乘法5的乘法2的乘法4的乘法8的乘法2、 4、 8 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分一分与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几倍被除数为0 的除法小练习(一)三、统计统计表初步条形统计图(一)四、乘法、除法(二)7的乘、除法3的乘、除法6的乘、除法9的乘、除法3、 6、 9 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九九”——乘法口诀表看图编乘、除法问题分拆为乘与加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小练习(二)五、几何小实践角与直角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六、整理与提高大家来做乘法乘除大游戏5 个 3 加 3 个 3 等于 8 个 35 个 3 减 3 个 3 等于 2 个 3乘与除数学广场——点图与数数学广场——幻方数学广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二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相差多少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数射线(千)位置图上的游戏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时、分、秒小练习( 1)四、三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三位数加法三位数减法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小练习( 2)五、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六、几何小实践东南西北角三角形与四边形三角形的分类(1)七、整理与提高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解决问题巧算( 2)数学广场——列表枚举数学广场——七巧板数学广场——流程图(1)三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连乘、连除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二、用一位数乘乘整十数、整百数看图列式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小练习( 1)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三)年、月、日平年与闰年制作年历小练习( 2)四、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两位数被一位数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除法的应用单价、数量、总价小练习( 3)五、几何小实践千米的认识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分类(2)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方米六、整理与提高乘乘除除解决问题图形的拼嵌它们有多大计算小胖家的面积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广场——流程图(2)三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乘除法计算括号先算树叶的面积面积单位面积计算二、乘与除谁跑得快用两位数乘用两位数除运动会上的小统计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整体与部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四、计算器从算筹到计算器算盘计算器使用计算器计算五、几何小实践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六、整理与提高乘与除分数应用周长与面积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数学广场——搭配四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用计算器计算节约用水分数二、数与量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比一比分数的加减计算小研究——“分数墙”四、整数的四则运算工作效率树状算图三步计算式题正推逆推文字计算题运算定律应用五、几何小实践圆的初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角的度量角的计算六、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分数几何小练习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四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四则运算整数的运算性质看谁算得巧愉快的寒假二、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你知道吗?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练习综合练习小数点移动小数加减法三、统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四、几何小实践垂直平行小练习你知道吗?五、整理与提高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小数与测量凑整垂直与平行数学广场——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数学广场——五舍六入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符号表示数小数二、小数乘除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循环小数用计算器计算积、商的凑整三、统计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四、简易方程(一)用字母表示数化简与求值方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五、几何小实践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六、整理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问题解决图形的面积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数学广场——编码五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数轴三、简易方程(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小总结四、几何小实践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组合体的体积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小练习体积与容积五、问题解决表面积的变化体积与重量可能性可能情况的个数可能性的大小六、总复习数与运算练习一方程与代数练习二图形与几何练习三统计初步练习四预初六年级(一)第一章数的整除1、整数和整除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1.2因数和倍数1.3能被2,5整除的数2、分解素因数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1分数与除法2.2分数的基本性质2.3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运算2.4 分数的加减法2.5 分数的乘法2.6 分数的除法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第三章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3.1 比的意义3.2 比的基本性质3.3 比例2、百分比3.4 百分比的意义3.5 百分比的应用3.6 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1、圆的周长和弧长4.1圆的周长4.2弧长2、圆和扇形的面积4.3圆的面积4.4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二)第五章有理数1、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5.2数轴5.3绝对值2、有理数的运算5.4有理数的加法5.5有理数的减法5.6有理数的乘法5.7有理数的除法5.8有理数的乘方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5.10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1、方程与方程的解6.1 列方程6.2 方程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5 不等式及其性质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一次方程组6.8 二元一次方程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1、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7.1 线段的大小比较7.2 画线段的和、差、倍2、角7.3 角的概念与表示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7.5 画角的和、差、倍7.6 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1、长方体的元素2、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初中七年级(一)第九章整式1、整式的概念9.1字母表示数9.2代数式9.3代数式的值9.4整式2、整式的加减9.5合并同类项9.6整式的加减3、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幂的乘方9.9积的乘方9.10整式的乘法4、乘法公式9.11平方差公式9.12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9.13提取公因式法9.14公式法9.15十字相乘法9.16分组分解法6、整式的除法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9.18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1、分式10.1分式的意义10.2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10.3 分式的乘除10.4 分式的加减10.5 可以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1、图形的平移11.1 平移2、图形的旋转11.2 旋转11.3 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11.4 中心对称3、图形的翻转11.5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11.6 轴对称七年级(二)第十二章实数1、实数的概念12.1实数的概念2、数的开方12.2平方根和开方根12.3立方根和开立方12.4几次方根3、实数的运算12.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12.6实数的运算4、分数指数幂12.7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1、相交线13.1 邻补角、对顶角13.2 垂线13.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13.4平行线的判定13.5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4.2三角形的内角和2、全等三角形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等腰三角形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4.7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15.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15.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八年级(一)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6.1 二次根式16.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正比例函数18.1 函数的概念18.2 正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18.3 反比例函数3函数的表示法18.4 函数的表示第十九章几何证明1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9.2 证明举例2线段的垂直与角的平分线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9.5 角的平分线19.6 轨迹3直角三角形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9.9 勾股定理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的概念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3一次函数的应用20.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1整式方程21.1 一次整式方程21.2 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无理方程21.4 无理方程4二元二次方程组21.5 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1.6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5列方程(组)解应用题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二章四边形1多边形22.1 多边形2平行四边形22.2 平行四边形2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梯形22.4 梯形22.5 等腰梯形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4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22.7 平面向量22.8 平面向量的加法22.9 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1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事件的概率23.3 事件的概率23.4 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一)第 24章相似三角形1相似形24.1 放缩与相似形2比例线段24.2 比例线段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3相似三角形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第 25 章锐角三角形1锐角的三角比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2解直角三角形25.3 解直角三角形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 26 章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的概念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2二次函数的图像26.2 特别二次函数的图像26.3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九年级(二)第 27 章圆与正多边形1圆的基本性质27.1 圆的确定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7.3 垂径定理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7.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与圆27.6 正多边形与圆第 28 章统计初步1统计的意义28.1 数据整理与表示28.2 统计的意义2基本的统计量28.3 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8.5 表示一组数据发布的量28.6 统计实习高中高一(一)第一章集合和命题1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2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6 子集与推出关系第二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关系的建立3.3 函数的运算3.4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 1幂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图像与性质2指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借助计数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高一 (二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 3对数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4反函数4.5 反函数的概念5对数函数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7 简单的指数方程4.8 简单的对数方程第五章三角比1任意角的三角比5.1 任意角及其度量5.2 任意角的三角比2三角恒等比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3解斜三角形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第六章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性质6.2 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6.3 函数y=Asin(wx+ ψ )的图像、性质2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6.4 反三角函数6.5 最简三角方程高二 (一 )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数列7.1 数列7.1 等差数列7.3 等比数列2数学归纳法7.4 数学归纳法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6 归纳——猜想——论证3数列的极限7.7 数列的极限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 向量的数量积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 向量的应用第九章矩形和行列式初步1矩形9.1 矩形的概念9.2 矩形的运算2行列式9.3 二阶行列式9.4 三阶行列式第十章算法初步10.1 算法的概念10.2 程序框图*10.3 计算机话语和算法程序高二(二)第 11 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 直线的方程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 12 章圆锥曲线12.1 曲线和方程12.2 圆的方程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12.4 椭圆的性质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 双曲线的性质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 抛物线的性质第 13 章复数13.1 复数的概念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13.3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高三(一)第 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 15 章 1 多面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 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 2 旋转体15.3 旋转体的概念3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面距离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5 球面的距离第 16 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1 计数定理 1——乘法定理 16.2 排列16.3 计数定理 2——加法定理 16.4 组合 16.5 二项式定理概率论初步古典概率频率概率基本统计方法18.1 总体和样本18.2 抽样技术18.3 统计估计18.4 实例分析18.5 概率统计实验高三(拓展 & 理科)专题一三角恒等变换17.2第 18 章17.1 高三(二)第 17章。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年、月、日的认识和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年、月、日表示日期,进行日期的计算。
教学重点:1.掌握年、月、日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年、月、日表示日期。
教学难点:通过例题,让学生进行年、月、日的计算。
教学准备:1.小黑板、教学实例卡片;2.学生白板、水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张实例卡片,上面写着一个日期,例如:“2024年5月15日”。
教师以问答形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日期是什么意思吗?二、引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解释了年、月、日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下所示: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年”指的是我们生活的一年,用来表示时间的长短。
那“月”又是指什么呢?学生:一个月有30天或31天。
教师:很好,就是这样。
那么,“日”呢?学生:就是指一天。
教师:非常好。
所以,我们可以说1年有12个月,1个月有30或31天,1天有24个小时,1小时有60分钟,1分钟有60秒。
那么,请你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讲解及例题演练(20分钟)教师根据课程要求,通过例题的讲解,进一步清楚地向学生解释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和思考。
例题一:如果我有一个计划,请问它可以在2年7个月15天后实现吗?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计划可以在几年几个月几天后实现呢?学生:可以实现。
教师:非常好。
那么我们要怎么表示2年7个月15天呢?学生:2年是24个月,再加上7个月,再加上15天就可以了。
教师:正确。
所以2年7个月15天可以简化为31个月15天。
例题二:如果今天是2024年5月28日,那么两年之后是几年几月几日?教师:同学们,如果今天是2024年5月28日,那么两年之后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两年就是24个月,再加上5月,再加上28日就可以了。
教师:对的。
所以两年之后是2024年5月28日。
平年和闰年(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平年和闰年(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平年和闰年》这一章节,属于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2. 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年和闰年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展示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规律。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平年和闰年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板书设计1. 平年和闰年的概念2. 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3. 应用举例作业设计1. 基础题:判断给定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 提高题:编写一个程序,输入年份,输出判断结果。
3. 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平年和闰年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平年和闰年的概念,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概述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数与数的关系,理解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包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处理能力。
4.发展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详解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的认识与数的性质:包括整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等。
2.加减法的运算:包括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等。
3.乘除法的初步认识: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简单的乘除法计算。
4.简单的图形与空间:认识基本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5.数据的简单统计与处理: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行简单的统计。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的认识与运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乘除法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单元内容得到充分讲解和练习。
同时,为复习和测试预留适当时间,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作业应适量、有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习效果。
七、课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练习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八、教学评估与反馈1.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
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分析,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教学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除法的应用(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沪教版
除法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和说出关于除法的应用相关的问题。
2.能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完成带有除法运算的数学问题的解答。
二、教学重点1.除法运算符的应用。
2.实际问题与除法的关系。
3.带有除法问题的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
三、教学内容1.除法的定义及特点。
2.除法的应用场景及实际问题。
3.除法运算符的使用方法。
4.除法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知识老师可通过板书或者PPT,简要介绍除法的定义及特点,引导学生查看教材上关于除法的定义。
2. 新知识阐释与示范将除法的应用场景与班上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白除法与非虚构性的实际问题存在内在联系。
3. 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与数学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互相讨论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路,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4. 带着实例让学生演练通过举例带着学生们去实战体验,让学生们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应用。
5. 总结归纳辅助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五、课后练习1.有五千个苹果,要平均分成25份,请问每份多少个苹果?2.有120个桃子,每个篮子放10个,请问至少需要几个篮子才能够放下所有的桃子?3.小明在小明经维持一只口袋中有50个糖果,他平均下口袋里有5个糖,那么他的口袋里最多可以放多少个糖果?六、教学后记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除法的应用有了更加明确的概念,他们也更好的明白了除法的基本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后续我将增加更多的实际问题和练习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除法的应用方法。
计算年月日(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培优)教师版
备课说明:内容:基础部分:认识年月日及表示方法‘平年与闰年制作年历提高部分:生活中的数学目标:认识并记忆年月日,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熟练计算平年闰年,会制作年历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重难点:会判断平年与闰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引入:有个宝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
(1)大月和小月:大月有7个:1、3、5、7、8、10、12月,每个月都有31天;小月有4个:4、6、9、11月,每个月都有30天;2月:通常都是28天,闰年的2月才有29天。
记忆方法:拳头记忆法和口诀记忆法。
(2)季度:第一季度:1月、2月、3月,共90天或91天;第二季度:4月、5月、6月,共91天;第三季度:7月、8月、9月,共92天;第四季度:10月、11月、12月,共92天。
上半年包括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共有181天或182天;下半年包括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共有184天。
(3)平年和闰年及其判断方法:平年有365天,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有366天,闰年的2月有29天。
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
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则除以400,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
因此,通常每四年中有3个平年,1个闰年。
(4)年月日表示方法:三种简写方式,分别是“年-月-日”、“年/月/日”和“年.月.日”,都表示某年某月某日。
注:一位数字的前面都要加上0如:2009年3月8日,简写为2009/03/08或2009-03-08或2009.03.08(1)重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一年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
了解平年、闰年、季度,会计算一年的天数及各个季度的天数。
看懂年历表、月历表,了解日常生活中节日。
(2)难点: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易错点:注意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比如说到“下半年”,可以理解成“从7月份到12月份”,也可以理解成“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还可以理解成“184天”,关键要看问题是怎么问的,再确定应该哪种理解才对。
沪教版小学数学辅导练习题书推荐
沪教版小学数学辅导练习题书推荐沪教版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教材体系,针对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精心编写。
在数学教学方面,沪教版秉持着"因材施教、启发思维"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内容,沪教版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学辅导练习题书。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沪教版小学数学辅导练习题书。
一、《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该教材以趣味性、启发性为设计理念,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题目设置灵活多样,既有填空题、选择题,也有简答题、计算题等等。
同时,书中还融入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数学思维。
二、《沪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该练习题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图形拼图、逻辑推理等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
书中还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这本练习题书主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大量的运算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应用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同时,题目还涵盖了几何图形和度量衡等内容,帮助学生扩展数学知识面。
四、《沪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这本练习题书突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逻辑题和推理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提高数学水平。
书中还融入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科学探究相关的题目,培养学生对环境和科学的关注与思考。
五、《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该练习题书以拓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题目涉及了计算、代数、几何、统计等多个数学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趣味的数学游戏和挑战题,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总结:沪教版小学数学辅导练习题书结合了丰富的题目类型和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2.能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能够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1.如何清楚地向学生解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如何让学生能够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展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异同点,达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定义的目的。
2. 新课讲解在学生有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了解后,老师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 × 宽,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为:边长 × 边长。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生动的例子向学生解释长、宽、边长的概念;2.让学生能够自己把面积公式应用到一些例子中去,加深学生的印象;3.充分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容易理解题目。
3. 练习老师出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展示应用。
例如,6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更大正方形,让学生计算整个正方形的面积。
或者,比较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这些例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概念,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4. 总结和评价在练习结束后,老师可以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例如:1.面积计算公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间如何比较。
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对需要加强的知识点适时地进行补充。
四、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或者探究题给学生完成,例如:1.求出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2.求出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3.一条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和一条长为10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哪个面积更大?为什么?五、教学反思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小学数学中比较基础的概念,但是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能需要老师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实例讲解,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对老师的讲解贯彻落实到实践当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的初步认识(小练习)教学设计 沪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的初步认识(小练习)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1.学生能理解一天有24个小时的概念;2.学生能概念化时间段,如一小时、半小时、一刻钟等;3.学生能简单读写时间,如早上7点30分、下午3点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理解一天有24个小时的概念,并能把时间段进行概念化;2.难点: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时间读写能力。
三、教学途径1.PPT演示;2.手表、钟表3.小班实验环节;四、教学过程1. 学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拿出自己的手表或者带有时间显示的电子设备,观察并记录当前时间,记录并描述当前时间几点了,用语言表述或者书面的形式展示,教师可以在此时候采取口试或者小组竞赛方式来评判学生具体的表现。
2. PPT课件演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些常见的时间段(如:1小时、半小时、1刻钟),然后通过图片或者语言的方式来描述不同的时间段所代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知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和有效性,并通过幻灯片演示结束后的口试形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常见的时间单位。
3. 问答游戏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口述的形式来展示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早上7点半应该怎样读写?•现在是上午10点的时候,还有多少时间到中午12点?在这样的问答过程中,学生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推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课堂小结在此环节,教师将通过总结的方式来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谈论到学生的不足和进一步的提高方向,以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五、小练习1. 选择题1.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表示时间的? A. 漂亮 B. 早上8点 C. 下午3点2.现在是早上8点50分,还有多少时间到上午9点? A. 9分钟 B. 10分钟C. 11分钟答案:1.A 2.A2. 填空题1.现在是下午3点15分,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应该是:_____。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沪教版五四制
《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各位老师中午好,本月我们教研主题是:数学中的有效计算,单位问题的化聚问题计算。
下面我就《分米的认识》说课如下:一、说教材1、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第三节《分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本节课在学生们掌握千米、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与理解非常重要。
2、学情分析:对于学生已经掌握千米、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分米是中间的小分支,结合具体的情境,动手操作,学生们理解起来不太难。
3、教学目标:依据课标、学情我定了以下目标(1)、根据具体对象学会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分米的概念,对已经学的长度单位进行整理小结。
(3)渗透数学的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即数学生活化意识。
本课重难点:重点长度单位的进率,手指游戏歌,帮助加深分米的概念,从而熟练掌握长度单位进率。
难点:长度单位的化聚。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我使用的是直观情境教学方法,操作演示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教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使用普通教具学具,利用课件进行直观系统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总共设计了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分别复习前四个长度单位及字母表示的方法,说出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填入合适的单位名称,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新课探究一:用直尺量课桌的宽度,引出新知——分米,为本节课拉开序幕。
探究二:整理长度单位的进率,用手指游戏歌进行巩固,渗透“建模思想,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提纲挈领掌握知识。
(3)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训练学生对各长度的量感。
2)判断考察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把控,利用本班实际情况进行身高的练习彰显教学的实践性、教师的亲和力,拉近数学与孩子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
3)进行长度的化聚,以突破难点。
4)小结 5)作业四、效果我总体完成了任务,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思想,学生们长度的单位又有了新的认识。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等可能事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可能事件》是沪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6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通过等可能事件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随机事件和不随机事件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入等可能事件的定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找出等可能事件,并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
但是,对于概率这一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和概率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能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
2.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可能事件的定义。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可能事件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等可能事件。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找出等可能事件,并计算概率。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题目。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等可能事件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抛硬币。
引导学生观察抛硬币的结果,并提出问题: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引入等可能事件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等可能事件的定义,并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等可能事件,如抽奖、投篮等。
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等可能事件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一些等可能事件,并计算它们的概率。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沪教版小学数学《分数》教案
沪教版小学数学《分数》教案第一章:分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分数。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进行分数的简单化简和比较。
1.2 教学内容分数的定义与读写法分数的性质:分数线的移动、分数的等价性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比较、异分母分数比较1.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数的定义与读写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线的移动、分数的等价性分数的比较方法1.4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准备分数卡片、实例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
1.6 教学步骤引入分数的概念,讲解分数的定义与读写法。
演示分数的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授分数的比较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
1.7 练习与作业设计分数的读写、化简、比较等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分数的加减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2.2 教学内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2.4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讲解、分组练习、互动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
2.5 教学准备准备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计算工具等教学辅助工具。
2.6 教学步骤引入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规则。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授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
2.7 练习与作业设计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
第三章:分数的应用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2 教学内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3.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3.4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
3.5 教学准备准备分数应用题的实例材料、解题工具等教学辅助工具。
沪教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3.6. 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word教案
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背景说明:《摆一摆,算一算,找规律》这节课我认为是一年级新教材中设计得较好的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根据所给的题包,请学生找出算式之间的规律。
在设计教案时,我先让学生计算题包,在“做”中观察题包的规律,学生找到加数与和之间的变化,从而找出加法算式间的一些规律,如: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和不变。
在后面的几个题包的教学,我改变了方法,先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进行猜测,最后计算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一、题包推算,发展能力。
1.出示第一组算式8+710+512+313+214+1师:先计算一下这组题包,然后找找这组题包的题目之间有没有规律呢?生1:我计算出来和都是15。
生2:我发现第一加数一个比一个大2,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小2。
2.找一找规律,进行推算;师:先观察题包,然后根据找到的规律把题包补充完整。
6+8=146+10=166+()=()6+()=()生1:我们先看第一组,第一个加数都是6吗?生2: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2生3:和也大2。
生4:我知道什么规律了:第二个加数大2,和就大2。
第3题填6+12=18 生3:我也知道了,那么第四题填6+14=20策略说明:学生先是由计算过渡到推算,这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师在此给学生空间思考,实际上是提供学生一个建模的过程。
另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只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数的规律。
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如是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
因为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习。
这样教学下来,效果很好。
学生的猜测各种各样,但越往后他们的猜测越来越准,最后几乎都能说出正确答案了,说明孩子在不断地理解中获得了知识。
沪教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上册一课一练年、月、日含答案
数学测试卷 小学基础知识达标重点难点过关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3.6年、月、日一、单选题1.下半年的小月有()A. 八月、十月、十二月B. 九月和十一月C. 七月、九月和十一月D. 十月、十二月2.18小时=( )日.A. B. C.3.张华是1998年出生的,属虎.下面()年出生的人和他是同一属相.A. 2008年B. 2010年C. 2012年4.我国的国庆节在第()季度.A. 一B. 二C. 三D. 四5.2014年3月1日的前一天是()。
A. 2月26日B. 2月28日C. 2月29日D. 2月27日6.下面是大月的是()。
A. 6月B. 3月C. 11月7.1996年2月1日是星期四,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A. 星期三B. 星期四C. 星期五D. 星期六二、判断题8.在闰年里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天数是相等的9.每年八月的最后一天都是31日.10.所有的单月都是大月,所有的双月都是小月。
11.今年七、八、九月共有91天.12.2007年有52个星期零2天.三、填空题13.一年有________个月,________个月是大月,________个月是小月。
14.一年有________个季度,每个季度有________个月,7月、8月、9月是第________季度.15.2年3个月=________个月16.填空。
平年全年有________天,是________个星期零________天。
闰年全年有________天,是________个星期零________天。
17.一天有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整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成平角.18.小东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生日在________月________日.19.5月1日的前两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6月30日后的第三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四、解答题20.一个木块只有6个面,怎么表示出12个月呢?21.一年中月份天数是31天的(即:所有大月)一共有多少天?合多少个星期?五、综合题22.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第二届奥运会于1900年在巴黎举行……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又回到了她的故乡——雅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在年历中找出具体的日期。
2)能够在年历中查出某月某日是星期几。
3)能用数字将日期缩写。
4)能够说出、写出月份名称和月份的长短(天数)。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有用。
教具:
多媒体课件、2007年年历一张
学具:
每位学生备年历一张(任意年份)、每组准备2007年空白年历(教师准备)
教学过程:
一、应用年历
1.请学生说说他出生的日期。
2.揭示课题:年、月、日。
3.在2006年年历中找出生日这天是星期几(参照课本上的年历)。
(讨论查找的方法:a、先找到日期所在的月。
b、找到日期所对应的日。
c、找到这一天所对应的星期)
4.练习:在2006年年历中找出几个重要节日是星期几。
5.用数字缩写出生的日期以及其它的一些日期。
(重点讨论:1月至9月以及1日至9日的书写方法)
6.出示几个日期的缩写,请学生说说它所表示的具体的日期。
【将教材重新整合,打破了教材从年、月、日到具体的星期编写顺序,而是从学生最熟悉的星期讲起,由近及远,先查找具体日期对应的是星期几,接着学习如何将具体的日
期缩写。
】
二、信息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如: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有31天,有的月有30天等)
【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年、月、日的各种经验片段系统地串起来。
在具体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得到系统的知识。
】
三、设计2007年日历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2007年1月份日历。
(重点讨论:a、1月1日从星期几写起?b、1月份编几天?)
2.讨论:大月、小月等天数的规律。
(1)请学生观察年历,并作记录。
(2)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3)介绍拳头法等。
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2007年2月份日历。
(重点讨论:a、2月1日从星期几开始编?b、2月份编几天?)
【新知识的探索都是在学生编写年历的活动中进行,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如,学生在编写月历的时候,都遇到了2007年的1月1日到底是星期几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得出日期是挨着次序过的,不能没有依据胡乱编写这一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学生在讨论决定1月份到底编几天的时候,请各组汇报是如何确定天数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确定天数的时候不能光靠查阅某一年的月历就下判断,而应多查阅几份年历,这样才是科学的方法。
关于特殊的2月份的处理,我认为只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历年的年历,掌握一个既定的事实,那就是2月份有28天,也有29天。
每四年有一次闰年。
有关闰年的来历等一些知识,可以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资料了解即可。
通过编写2007年的年历来学习大、小月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四、总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完成2007年年历的编写工作。
2.有兴趣的同学可查找一些关于闰年的来历等资料,在10分钟队会上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