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则 大气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6.3 补充监测
6.2 数据来源
➢基本污染物(取消现状监测):
• 项目达标区判定:收集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基
• 根据污染特征,选择污染较重季节进行监测,
至少取得7d数据
准年环境质量公报数据(年均值)
• 国家或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连续1年监
测数据(逐日日均值)
• 以近20年主导风向为轴向,在厂址及下风向
选择近三年相对完整的一年数据
• 列出保护对象名称、保护内容、功能区划,与
厂址的相对距离等信息
2021/7/7
条款解读——不同评价等级工作量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评价范围
5-50km
5km
敏感点调查
√
√
/
环境质量现状
达标情况
现状监测数据
达标情况
现状监测数据
达标情况
补充监测
√
√
/
污染源调查
现有、新增、替代、区
域、外部交通源
现有、新增、替代
现有、新增、替代
预测与评价
进一步预测
/
/
环境防护距离
√
/
/
排放量核算
√
√
/
环境监测
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
2021/7/7污染源监测
三级评价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
参照简化
条款解读——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 不规则厂界:先外延,再取矩形区域得到评价
范围
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说明:以下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仅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各条款的实践与案例应用提供参考性意见,标准最终解释权归环境保护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年6月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三、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四、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五、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六、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八、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九、附录A: 推荐模式清单十、附录B: 估算模式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3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总则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9010⋅=ii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h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
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问题5:对于某技改项目,技改前有5个污染源,总排放量为50kg/h,技改后削减为3个源,总排放量为35kg/h,对于该项目,评价等级如何计算?对于此类项目,评价等级按技改后的所有污染源及各自排放量,核算该项目的评价等级。
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编制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人:徐东群目录1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协作单位、简要起草过程等 (1)1.1任务来源 (1)1.2协作单位和起草人 (1)1.3技术导则修订的必要性 (1)1.4起草过程 (2)1.4.1资料查阅 (2)1.4.2生产企业调研 (2)1.4.3撰写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3)1.4.4征求意见 (4)2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标准的关系 (4)3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 (4)4标准的修订与起草原则 (5)4.1确定技术导则名称 (5)4.2技术导则修订及适用范围 (5)4.3调整标准结构 (5)4.4增加术语定义 (5)4.5技术导则修订依据 (5)4.6技术导则修订原则 (6)4.7技术导则修订技术路线 (6)5确定各项技术内容的依据 (7)5.1主要行业生产工艺及产污情况概述 (7)5.2技术导则确定的依据 (16)5.2.1行业的主要特征大气有害物质 (16)5.2.2卫生防护距离初值计算方法 (16)5.2.3卫生防护距离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比较 (18)5.3卫生防护距离估算案例 (19)5.4案例调研企业与原标准的对比 (20)6征求意见和采纳意见情况 (22)7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结果和依据 (22)8根据需要提出实施标准的建议 (22)9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22)1任务来源与项目编号、参与协作单位、简要起草过程等1.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18年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卫办法制函[2018]285 号),受卫健委法制司的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卫生防护距离系列标准(GB11661-2012等29项现行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修订工作。
项目编号:20180902。
根据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卫生防护距离系列标准修订后,调整为一项《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标准文件。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指南》编制组二○○八年六月目 录1 编制背景 (1)2 编制原则与依据 (2)3 任务来源与编制过程 (2)4 主要内容说明 (3)i1 编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事故越来越多,尤其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尤其突出。
环境污染事故不仅在发生次数上,而且在污染的危害程度上均有增加的趋势,同时我国还面临乡镇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化学恐怖以及安全管理薄弱等事故风险。
虽然人们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但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重大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重大环境事件瞬时性的一次大量排污,其破坏性极大,影响一定区域内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不仅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并影响我国环境安全和环境形象的重大隐患。
我国已经步入环境事件高发期,“十五”期间,全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共8453起,直接经济损失达6.7亿元(未包括松花江污染事故损失)。
2006年是污染事故高发的一年,国家环保总局直接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共161起,比2005年增加85起。
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重大水污染事件、重庆开县井喷污染事件、江苏淮安液氯泄漏事件等一系列特大环境突发事件频发,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引起人们对重大环境事件的警惕和重视。
如何提高参与事故处理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防止重大事故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已是当务之急。
大气导则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 (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D10%为边长的矩形
列出大气导则中相应的评价工作等级表 评价范围:以D10%为半径或2×
注意: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8.6.3.3.2
≥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8.6.3.3.3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
的影响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监测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
位不少于10 个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二级可选有代表性的季节连续观测 2个月以上
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8.6.1 温度 8.6.1.1 温度统计量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参见附录 C
表 C.9,
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8.6.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是一个标准。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 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 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 符合需要。这个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是用来指 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四、大气导则需掌握的重点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2.2-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2.2-93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2-93⼤⽓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的⽅法与要求。
1.2适⽤范围本标准适⽤与建设项⽬的新建或改、扩建⼯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
2 引⽤标准GB 3095 ⼤⽓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业企业设计卫⽣标准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符号本标准使⽤的主要符号的意义见表1。
序号符号意义单位1 c 地⾯浓度 mg/m32 c0i⼤⽓环境质量标准 mg/m33 c m最⼤地⾯浓度 mg/m34 c L⼩风时地⾯浓度 mg/m35 C f熏烟时地⾯浓度 mg/m36 c p尘粒⼦的地⾯浓度 mg/m3或⼤⽓定压⽐热 J/(g?K)7 c s⾯源或⽆组织排放源的地⾯浓度 mg/m38 c a⾮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浓度 mg/m3-9 c 长期平均浓度 mg/m310 D 排⽓筒出⼝内直径 m11 d 尘粒⼦直径µm12 f 地转参数13 f ijk有风时风向⽅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14 f Lijk静风或⼩风时风向⽅位、稳定度和风速联合频率15 g 重⼒加速度 m/s216 H 排⽓筒距地⾯⼏何⾼度 m17 Hc 逼近⼭体时烟⽻的临界⾼度 m18 He 排⽓筒有效⾼度 m19 ΔH 烟⽓抬升或下沉⾼度 m20 H ⾯源的平均排放⾼度 m21 h 混合层⾼度 m22 h f熏烟时混合层⾼度 m23 h o太阳⾼度⾓ deg24 I i评价指数25 K ij第j类(个)源i种污染因⼦的污染分担率26 L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m27 L b试验站距评价项⽬主排⽓筒距离 Km28 L c排⽓筒距海岸线的上风⽅距离 m29 n o烟⽓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30 n1烟⽓热释放指数31 n2烟⽓⾼度指数32 P 风速⾼度指数33 P i等标排放量m3/h34 P130min取样时间的横向稀释系数35 P.S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36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7 Q i第i个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8 Q j第j个⽹格内的单位⾯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m2)39 Q v实际排烟率m3/s40 Q h烟⽓热释放率 kJ/s41 S ⾯源⾯积 km242 T烟⽻扩散时间 s或绝对温度 K43 t 烟⽻或烟团扩散时间 s44 t 烟团排放初始时间 s45 T L拉格朗⽇时间积分尺度 s46 ΔT 烟⽓出⼝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K47 ΔT L陆地上与⽔⾯上的⽓温差 K48 U 排⽓筒出⼝处的平均风速 m/s49 U10距地⾯10m⾼处的10min的平均风速 m/s50 U* 摩擦速度51 X 沿平均风向的坐标轴或评价区东西向坐标轴52 X m⼀次最⼤地⾯浓度处距排⽓筒的距离 m53 X f熏烟时距排⽓筒的最近距离 m54 Y 在⽔平⾯上与X轴垂直的坐标轴55 Z 铅直⽅向的坐标轴56 Z0地表⾯粗糙度 m57 α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8 α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9 β拉格朗⽇和欧拉时间尺度⽐60 γ探空⽓温曲线斜率61 γ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2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3 γd⼲绝热递减率64 σx 平均风向(X ⽅向)扩散参数 m 65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平横向(Y ⽅向)扩散参数 m66 σz 铅直⽅向(Z ⽅向)扩散参数 m67 σu 脉动速度标准差(X ⽅向) m/s68 σv 脉动速度标准差(Y ⽅向) m/s69 σW 脉动速度标准差(Z ⽅向) m/s70 σyf 熏烟时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 m71 σy τ1 对应取样时间为τ1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72 σy τ2 对应取样时间为τ2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3 Φ(s), Φ(P)概率函数74 ρa ⼤⽓密度 g/m 375 Δθ/ΔZ 位温梯度 76 Г(η,τ)不完全伽马函数77 ?当地纬度 deg78 λ当地经度 deg79δ太阳倾⾓ deg4 总则4.1 评价⼯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的⼤⽓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环境影响评价⼯作划分为⼀、⼆、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 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 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 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 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 的排放。
近3年监测资 料或补充监测
监测时段
7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数据
采样 时间
小时、日均采 样
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在不具备自动 连续监测条件 时,小时浓度
监测要求
02、05、08、11、14、 17、20、23,8个小时
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浓 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 (2)点源调查 (3)面源调查 (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 (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 (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 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 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 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环境监测计划
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008版导则
附录 A 推荐模式清单 B 估算模式所需参数及说明 C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2018版导则
A 推荐模型清单 B 推荐模型参数及说明 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与图表 D 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重构环评技术导 则体系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7.1 调查内容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源 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不能反应其污染影响及 变化的污染源(包括被替代污染源、区域在 建、已批复的拟建项目) 监测期间已经存在且正常排放的污染源不用 做详细调查
• 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
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
衔接的管理需要
汇报框架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条款解读——1~4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的大气影响评价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删除:TJ36-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编制说明
2016 年 3 月 7 日在北京召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前期研 究开题论证会,会议邀请了 8 位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2016 年 3 月 9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2.4-2009)修订研讨会,会议邀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 公司)、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
1.2 修订背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以下简称“现行导则”)于 2010 年 4 月 1 日实施。现行导则在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划分、声环境现状调查及环境影响预测等方 面进行了规定。但为了进一步规范现状调查、预测方法和符合环境管理的需求,需要进行修 订。
2015 年 9 月,原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完成《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 工作方案》。该方案按照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环境容量的目标,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体系,提出近期导则修订计划,其中特别提出开展要素和专题导则修订工作,当时环境 要素类导则主要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电磁等六类”。其中提出要素导则 进一步提升预测方法和模型计算的科学性,在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约束下,确定 污染源允许排放量,形成污染源排放清单,从而有效与排污许可证衔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修订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编制组 二〇一九年九月
目次
1 项目背景.....................................................................................................................................1 2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2 3 国内外相关评价方法研究.........................................................................................................3 4 修订原则和技术路线.................................................................................................................4 5 标准修订主要内容与说明.........................................................................................................5 6 主要修订内容对比...................................................................................................................19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7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2020年6月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必要性 (3)2.1加强大气PM2.5和O3控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需要 (3)2.2现有标准已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3)2.3提高VOCs排放控制水平 (4)3加油站行业概况 (5)3.1加油站数量及油气污染治理设施安装情况 (5)3.2加油站油品销售情况 (6)4加油站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8)4.1加油站油气排放来源 (8)4.2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技术 (9)4.3国六轻型汽油车载油气回收系统 (14)5国内外标准现状调研 (17)5.1国内相关标准 (17)5.2国外相关标准 (19)6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7)6.1标准制定的原则 (27)6.2技术路线 (27)7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29)7.1适用范围 (29)7.2油气排放控制要求 (29)7.3排放限值 (32)7.4大气污染物监测要求 (32)7.5标准实施与监督 (33)7.6附录内容 (34)8与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对比和分析 (35)8.1本标准与国内相关标准的对比 (35)8.2本标准与国外相关标准的对比 (35)9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5)9.1实施本标准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35)9.2实施本标准的成本分析 (36)10标准实施建议 (37)10.1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 (37)10.2配套相应的实施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 (37)10.3强化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作用 (37)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为加强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落实部领导指示批示精神,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的研究工作,并拟以签报的形式通过绿色通道由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正式立项。
《环境保护》版大气导则条款说明与难点解疑
《环境保护》版大气导则条款说明与难点解疑说明:以下内容为应《环境保护》编辑部约稿,整理汇总的大气导则条款说明与解疑,基本内容和原发布内容一致,部分有扩充。
1、与1993版大气导则相比,2008版大气导则对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的一般要求存在哪些变化?在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时,应关注哪些问题?1993版大气导则是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2008版大气导则评价工作分级方法是采用估算模式,考虑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以及可能发生的气象条件,针对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来划分评价等级。
一般步骤为:首先结合评价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及其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对于评价范围的确定,1993版大气导则中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级别来确定,2008版大气导则中则是根据项目的影响范围来确定,综合考虑拟建项目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比1993版大气导则的规定更具有科学性。
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时,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和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也应叠加分析所有点源及面源的综合影响。
此外注意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2、对于多污染源工业项目、改扩建类项目以及以线源为主的公路项目等类型项目的评价等级应该如何判定?在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过程中,对于物理意义上分离的单个点源,不需要进行排气筒的等效,仍然按单个污染源的最高评价等级及最远影响范围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但对于多个低矮源集中成片排放,且单个污染源估算的最大浓度占标率接近10%的项目,建议参考导则5.3.2.3.2 及5.3.2.3.7的相关规定,适当考虑对项目评价等级的提级或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考虑多源叠加后对区域及各敏感点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_T 2.2-9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2-93大气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见表1。
序号符号意义单位1 c 地面浓度 mg/m32 c0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mg/m33 c m最大地面浓度 mg/m34 c L小风时地面浓度 mg/m35 C f熏烟时地面浓度 mg/m36 c p尘粒子的地面浓度 mg/m3或大气定压比热 J/(g·K)7 c s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 mg/m38 c a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面浓度 mg/m3-9 c 长期平均浓度 mg/m310 D 排气筒出口内直径 m11 d 尘粒子直径μm12 f 地转参数13 f ijk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14 f Lijk静风或小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和风速联合频率15 g 重力加速度 m/s216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 m17 Hc 逼近山体时烟羽的临界高度 m18 He 排气筒有效高度 m19 ΔH 烟气抬升或下沉高度 m20 H 面源的平均排放高度 m21 h 混合层高度 m22 h f熏烟时混合层高度 m23 h o太阳高度角 deg24 I i评价指数25 K ij第j类(个)源i种污染因子的污染分担率26 L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m27 L b试验站距评价项目主排气筒距离 Km28 L c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 m29 n o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30 n1烟气热释放指数31 n2烟气高度指数32 P 风速高度指数33 P i等标排放量m3/h34 P130min取样时间的横向稀释系数35 P.S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36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7 Q i第i个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38 Q j第j个网格内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m2)39 Q v实际排烟率m3/s40 Q h烟气热释放率 kJ/s41 S 面源面积 km242 T烟羽扩散时间 s或绝对温度 K43 t 烟羽或烟团扩散时间 s44 t 烟团排放初始时间 s45 T L拉格朗日时间积分尺度 s46 ΔT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大气温度差 K47 ΔT L陆地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 K48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s49 U10距地面10m高处的10min的平均风速 m/s50 U* 摩擦速度51 X 沿平均风向的坐标轴或评价区东西向坐标轴52 X m一次最大地面浓度处距排气筒的距离 m53 X f熏烟时距排气筒的最近距离 m54 Y 在水平面上与X轴垂直的坐标轴55 Z 铅直方向的坐标轴56 Z0地表面粗糙度 m57 α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8 α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59 β拉格朗日和欧拉时间尺度比60 γ探空气温曲线斜率61 γ1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2 γ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63 γd干绝热递减率64 σx 平均风向(X 方向)扩散参数 m 65 σ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Y 方向)扩散参数 m66 σz 铅直方向(Z 方向)扩散参数 m67 σu 脉动速度标准差(X 方向) m/s68 σv 脉动速度标准差(Y 方向) m/s69 σW 脉动速度标准差(Z 方向) m/s70 σyf 熏烟时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 m71 σy τ1 对应取样时间为τ1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72 σy τ2 对应取样时间为τ2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3 Φ(s), Φ(P)概率函数74 ρa 大气密度 g/m 375 Δθ/ΔZ 位温梯度 76 Г(η,τ)不完全伽马函数77 ϕ当地纬度 deg78 λ 当地经度 deg79δ太阳倾角 deg4 总则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
附件3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 制 说 明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编制组目录1.导则编制的背景及任务来源 (2)2.导则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2)3.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现状 (3)4.导则编制的依据 (10)5.导则编制的原则 (10)6.主要工作过程 (11)7.导则的编写方法 (12)8.导则的编写格式及内容结构 (13)9.导则的内容条文说明 (13)1.导则编制的背景及任务来源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的增长加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伴随工业生产持续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
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务院又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与节能减排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政治经济任务。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对工业生产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提出更严格的限制,从而实现有计划地控制或逐步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005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下达了《2005年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写计划》,其中《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和中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编写。
2.导则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工程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环工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编制组1 标准制订工作概述1.1 任务来源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的制定任务,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下达的编制任务,项目编号为1540。
1.2 目的和意义为了规范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确保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定《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
本标准是为统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工作而制定的基本规定。
导则以标准的形式规定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写的基本要求、标准的构成、条文的编排和条文的写法等,旨在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是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基础标准。
1.3 法律依据、编制原则和技术依据本标准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公告等。
编制本标准采用的原则为:以GB/T 1.1和GB/T 1.2系列标准为基础,参考化工、林业、船舶等行业的工程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政策和规划,以及环境工程建设的特点进行编制。
本导则主要采用的技术依据为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标准。
1.4 标准编制工作过程按照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任务,本标准编制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主要进行了国内外资料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编写标准大纲。
2007年7月完成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指南》开题报告和标准编制大纲,进行了专家论证。
开题论证会上明确了标准的编制方向和原则,通过了编制大纲,并将标准的名称改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
经过多方咨询、讨论,对初稿进行修改后,于2008年6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 一、概述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田2.2-2008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 ? 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 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该导则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 导则一大气环境》( HJ厅2.2-93 )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 ? 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 ?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 该导则于2008 年12 月31 日发布, 2009 年4 月1 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环 ?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CHI厅2.2-93 )废止。
?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 l ~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 ?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 C 第i 个污染物),及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 D10% 。其中 pl 定义为: ? p =主~x100% C3-1) ? Co, ? 式中: P; 一一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 ? G 一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时 m3; ? Co; 一一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o ? Co;一般选用 GB 3095 中l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源自四、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 现状调查原则 现状调查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结合进行: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 的监测资料。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③进行现场监测。 凡涉及GB 3095 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 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涉及GB 3095 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应符 合GB 3095 对分析方法的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主要技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 2.1-2007
3 修订原则与总体思路
以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保 护 法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 中 华 人 民 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依据,与我国其它现行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相一致。
与现有导则合理衔接,保留原大气导则行之有效的科学内容,充实或修改原大气导 则已不能适应目前环评理念及理论、技术要求的内容,增加现行法律法规、标准中明确 规定和要求的原大气导则未有的内容。
2
体现大气科学新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模型的一致性;做到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为建设项目、区域项目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模型的使用 应便于在日常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的核查和对比,提高模型的易用性,在兼顾科学性的 同时,降低基础数据的需求;反映中国加入 WTO 的新形势 ,与欧洲和北美法规模型接 轨 ,考 虑 直 接 从 国 外 引 进 较 为 成 熟 和 先 进 的 新 一 代 模 式 ,对 新 引 进 的 模 式 进 行 专 家 鉴 定 , 并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荐使用。
附件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06-12-30
目录
1 标 准 修 订 的 必 要 性 ........................................................................................ 1 2 主 要 技 术 依 据 ............................................................................................... 2 3 修 订 原 则 与 总 体 思 路 .................................................................................... 2 4 标 准 编 制 单 位 ............................................................................................... 3 5 标 准 编 制 过 程 ............................................................................................... 3 6 修 订 主 要 内 容 ............................................................................................... 4 6.1 标准框架 ....................................................... 4 6.2 适 用 范 围 ....................................................... 4 6.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 6.4 总则 ........................................................... 4 6.5 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 5 6.6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5 6.7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 5 6.8 大气环 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6 6.9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7 6.10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 7 6.11 推荐模式清单 ................................................... 7 7 与 93 版 大 气 导 则 对 比 ................................................................................... 7 7.1 评 价 级 别 的 差 异 ................................................. 7 7.2 同等评价级别工作量的比较 ....................................... 9 7.3 推荐模式的功能比较 ............................................ 11 7.4 小 结 .......................................................... 12 附件 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电 子 资 料 清 单 ..................................................................................................... 13
表示; b) 中等浮力通量对流条件采用非正态的 PDF 模式; c) 考虑了对流条件下浮力烟羽和混合层顶的相互作用。即浮力烟羽抬升到混合层
顶部附近时,考虑了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烟羽到达混合层顶时,除了完全反射 和完全穿透之外,还有“部分穿透和部分反射”问题;②穿透进入混合层上部 稳定层中的烟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将重新进入混合层,并扩散到地面; ③烟羽向混合层顶端冲击的同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也有扩散,但相当缓慢,一 直到烟羽的浮力消散在环境湍流之中,烟羽向上的速度消失之后,才滞后地扩 散到地面; d) 具有计算建筑物下洗功能。 作为法规推荐的空气质量模型应当体现国家新的法规、标准和环境保护政策。随着 中 国 加 入 WTO 的 新 形 势 , 中 国 的 法 规 模 式 , 应 与 国 际 主 流 的 模 型 接 轨 , 防 止 污 染 转 移 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5 标准编制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修订立项报告书由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于 2004 年 9 月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
国 家 环 保 总 局 于 2005 年 5 月 以《 关 于 下 达 2005 年 第 三 批 国 家 标 准 编 制 计 划 的 通 知 》 (环办[2005]61 号)文,下达了本标准编制任务。
规定建设项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
4 标准编制单位
标准编制的主要承担单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 心 )。合 作 单 位 有 国 家 气 候 中 心 、中 国 环 境 监 测 总 站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研 究 院 、英 国 剑 桥 环 境研究公司等。
随 着《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的 颁 布 实 施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的 修 订 、国 际 上 环 评 技 术 方 法 的 更 新 ,93 版 大 气 导 则 从 适 用 范 围 、技 术 规 范 和 技 术 方 法 上 均 不 能 适 应 新 的 要 求 。 目 前 正 在 修 改 《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技 术 导 则 -总 纲 》, 为 了 符 合 修 改 后 的 总 纲 的 要 求 , 大 气 环 境导则也要与之相适应。
修改的大气导则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污 染源调查和统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 测 与 评 价 、大 气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结 论 等 。与 93 版 大 气 导 则 相 比 每 个 章 节 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修 改,改动较大的是推荐了预测模式部分。
93 版大气导则推荐的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 不稳定条件下,对于中等及以上有效高度的排放源,其地面浓度预测值和实测
值之比,明显偏低;
b) 未能反映浮力烟羽抬升到混合层顶部附近的实际扩散过程,地面浓度预测值误 差较大;
c) 扩散参数和大气稳定度不连续; d) 没有考虑建筑物下洗问题。
1
当今国际主流的环境质量预测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a) 按空气湍流结构和尺度概念,湍流扩散由参数化方程给出,稳定度用连续参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编制说明
1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1993 年 国 家 环 境 保 护 总 局 根 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环 境 保 护 法 》、《 建 设 项 目 环 境 保 护 管 理 办 法 》和《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技 术 导 则 — 总 纲 》颁 布 了《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技 术 导 则 -大 气 环 境 》。《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技 术 导 则 -大 气 环 境 》( 下 称 “ 93 版 大 气 导 则 ”) 规 定 了 大 气 环 境 影 响评价的工作内容、范围和技术方法。通过大气导则的实施,提高了大气环境评价的科 学性和规范性,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评估及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更加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