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05cdc5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4.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标题: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导语: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自身的收缩和舒张来泵送血液循环并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重要作用。
一、心脏的结构心脏位于胸腔中央,呈圆锥形,约重300克左右。
它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外被一层坚韧的心包包裹,保护和固定着心脏。
1. 心房: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部,左右各一。
它们是心脏的上腔,负责接收血液并将其输送至心室。
2. 心室: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部,左右各一。
它们是心脏的下腔,负责将血液从心脏泵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心脏的功能心脏作为人体的泵,主要有三个功能:收缩、舒张和自律。
1. 收缩:心脏的收缩是通过心肌收缩而实现的。
当心脏收缩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关闭,防止血液倒流。
心室的肌肉收缩将氧合血推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心脏的主要泵血功能。
2. 舒张:心脏的舒张是指心肌松弛的状态。
在舒张期间,心脏充满新鲜的血液,为下一次收缩做准备。
3. 自律:心脏具有自发性的自律性,即不需要外界的神经刺激也能自行发出电信号。
这个电信号从心脏起搏点开始,逐渐传导到心房和心室,引起它们的收缩和舒张。
三、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舒张期和收缩期。
1. 舒张期:在舒张期,心脏充满了血液。
此时,心房和心室松弛,心脏的瓣膜打开,使氧合血和未氧合血流入心房和心室。
2. 收缩期:在收缩期,心脏肌肉收缩,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关闭,防止血液倒流。
这时,心室的肌肉收缩将血液推向主动脉,经动脉分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四、心脏疾病与预防心脏疾病是目前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
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为了预防心脏疾病,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等。
结语:心脏作为人体的泵,承担着输送血液的重要任务。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心脏工作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心脏健康。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我的说课稿)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我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2383472e3f5727a5e96225.png)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济宁市第十三中学薛四启一、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点拨、启发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能通过直接观察、体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而获得答案的,教师不能讲解。
3.实验材料应容易得到,探究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讨论的问题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等,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联系了前面学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又联系了后面的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因此循环系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本册书的主线和脊梁。
2.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相适应的特点;②描述血液循环的路线,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对血液循环路线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识图和读图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会同学之间合作的乐趣,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情感。
②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体育锻炼。
3.教学重难点重点:(1)心脏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2)血液循环路线。
难点:(1)心脏各腔室壁、瓣膜,推测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2)血液循环路线图,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方法策略1.学情分析知识现状:学习了血液和血管,对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路线的知识比较匮乏。
能力现状:观察能力较强,分析能力和对抽象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
心理现状: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
2、教法和学法教法:探究——设疑释疑演示——启发诱导竞赛——小组合作动画——媒体辅助学法:看一看、摸一摸——观察发现做一做、想一想——探究体验算一算、查一查——合作交流3、课程资源①教材提供的资源②教师补充的资源③学生收集的资源四、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提纲:✧情景再现——激情导入✧倾听心跳——理解功能✧设疑释疑——观察心脏✧动态演示——认识瓣膜✧心脏总结——结构功能✧仔细计算——了解循环✧观看动画——理清路线✧书写汇总——血液变化✧锻炼身体——心脏健全✧巩固训练——达标检测(二)教学过程展现1.情景再现——激情导入用生活中的情景再现进行导入,如匪徒被公安人员一枪击中胸口而立即毙命,古代将士都在胸口挂一个铁质的护心镜而保命,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储备很容易说出胸口的位置是心脏,心脏能压送血液流动。
输送血液的泵说课稿
![输送血液的泵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313c56c8e9951e79b89277f.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2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一)说教法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精选5篇)
![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e24c5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3.png)
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精选5篇)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4.4.3输送血液的泵一心脏说课讲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4.4.3输送血液的泵一心脏说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ade422b0717fd5360cdcd2.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新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节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内容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血管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本节课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五个一级主题,而与本节相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概述血液循环”,为实现这一要求,教材中以血液循环示意图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两种途径,以及在此循环中物质的交换,血液从静脉血到静脉血的转变。
因此确定本节的知识目标为:(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2.能力目标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确定本节的能力目标为:(1)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培养学生识图及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针对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
新人教2011课标版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说课稿(2012年部审)
![新人教2011课标版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说课稿(2012年部审)](https://img.taocdn.com/s3/m/490b477b7375a417866f8f91.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心脏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并在基础上介绍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知识,使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心脏模型及小组讨论,了解构成心脏的主要组织和基本结构;【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心脏模型及小组讨论,了解构成心脏的主要组织和基本结构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多媒体展示谜语:胸中有个大桃子,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怨干到底。
(打一人体器官)学生观察后说出谜底—心脏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谜语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说课讲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说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bd3f8e5022aaea998f0f5a.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1课时)说课稿授课教师:宋璐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完成本次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为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学科能力标准要求,本课时为理解范畴。
本节内容与第一节《血液》和第二节《血管》共同组成了血液循环系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故而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在此之前,学生已学完血液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动脉的搏动,但不了解动脉的搏动与心脏有关。
三、目标定位(一)教学目标依据以上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地位,以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并结合心脏的结构说出心脏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心脏模型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心脏结构的学习并总结功能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心脏的结构”。
四、教法学法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基本特点,我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利用和分析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直观演示法,用模型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和学习心脏的结构,化抽象为具体。
五、导学过程接下来,我具体说一下我的导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因此,本节课便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5篇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bde8ccaf45b307e97197c6.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5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1《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复习心脏结构(出示幻灯片),人体内血液为什么能不停的流动,具体在人体内室怎样流动的呢?(二)自主学习:教师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想知道什么?学生们在这个环节中看到了血液在循环流动,并提出了〝动画中蓝血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血液到胃.小肠等处红色变成蓝色的了〞等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很强.(三)探究交流: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观察课本第70页的血液循环模式图,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一个红细胞的自述,从心中出发介绍旅途风光及发生事件.然后汇报交流,上讲台边指图边说明.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总结规律:(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都是(),终点都是().(2)和心室直接相连的血管都是(),和心房直接相连的血管都是().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方向都是由()()()()().在明确了循环途径的基础上,再对血液循环的意义即可以将氧气.营养物质输到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并将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输出体外这一知识点适当加以点拨.(四)课堂小结:教师播放flash动画,分别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与学生共同总结当堂所学知识.(五)巩固练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探究交流环节.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知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红细胞,从心脏出来,这一路都是怎么走的,经过了哪些地方,一一说清.但我们也须清醒的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欲,毕竟学生们的层次不同.因此我先让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表演,尤其让那些学习层次不好的学生主导表演,我也参与其中,亲身示范,指导帮助他们,虽然学生们说得差强人意,但哪怕有一丁点可取之处,我也及时予以表扬,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方式的历练学习,所有学生都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熟练掌握了.他们也尝到了学会知识的快乐.我再适时的给那些表现欲强的学生机会,让他单个汇报,这就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教学任务也就轻松完成了.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死板的教授,学生被动的静听,而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帮助.点拨.指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实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而角色扮演游戏,更让学生亲历于知识体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红细胞,沿着这条血液循环之旅走上一遍,每到一处,报一个站名,在哪卸载加载,一一讲清.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原本的呆板的抽象记忆变成了生动的形象记忆;让原本机械的背诵变成了有趣的表演;让原本的埋头苦读变成了快乐学习.甚至连平时学习状态不好的.不爱发言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并能够基本讲述出整个循环过程,教学效果可见一斑.我很享受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快乐,老师教的轻松,教学效率也提高了.真正的体现了快乐学习的宗旨.我会继续认真挖掘教材,加工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爱上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2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案例名称《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科目生物教学对象初一提供者孙婧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过程和方法: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讲述法,观察法,演示教学法,讨论法.通过多层次教学和让学生反复记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课件〝心脏的结构〞2.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5.血液(动脉血.静脉血)标本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猜谜语,激发兴趣引入.出示课件,创设氛围,引入谜语.通过谜语引入新课.积极思考,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心脏世界心脏的结构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分别连接的血管: 上房下室房静室动展示课件〝心脏的结构〞以及心脏模型(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加深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理解).教师及时点评(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课本68页〝讨论〞中的问题. 通过观察,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的知识,并推测它的功能.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和结论,本组其他同学可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注意观看大屏幕和模型,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重组和加工.不足之处加以补充和完善.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心脏的功能血液输送的动力器官诱导提问.布置阅读.思考.展示课件〝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挥想象,提出问题.阅读与思考课本69页第二段.然后每组派代表陈述观点.认真观看.同学总结本小节的收获.利用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小结展示血液循环课件. 讲解,指导. 体循环,肺循环认真观看课件.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评价设计通过本节教学实践,深深的感到多媒体课件将形.声.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维动画直观形象,达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学生对心脏实验.特别是灌流实验兴趣浓厚,参与的力度大.学生通过以小组合作方式对实物羊心和电脑动画的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去发现规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内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是灌流实验对学生要求的层次较高,学生刚刚接触心脏的结构,马上能在实物上准确找到血管难度较大,个别的学生因不能准确找到血管使实验失败.改进措施:在教学中,要力争能突破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的知识后,再进行灌流实验.另外,教师可以课前培训小组长,让小组长发挥带头作用,确保实验的效果.八.帮助和总结本教材所提供的课件对本堂课帮助很大,还有一些动态图,通过本节课,我觉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但是血液循环处学生有点茫然,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平时应多采取这种方式,并且我发现课堂最后应该以没有时间限制的活动结束,这样不会影响课堂进度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知,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复习提问,归纳总结.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果与功能相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二.教材分析及处理:《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生物学六年级下册中较重要内容.它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人体消化系统和人体呼吸系统后进行的进行.除了讲授好本节内容知识外,还要提到总结前段学习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主要以观察为主,采用〝提问—观察—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会学.勤学,引导学生,一环扣一环,通过探究概括总结出新知识.通过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锻炼学生观察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二)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教学重点: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三.教法与学法: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问题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实现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启发引导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与小学高年级差不多,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让学生充分感知.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其次,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四.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生:血管的种类.特点.分布和血流的方向).血管如同四通八达的管道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可是血液的流动动力从何而来呢?(生:心脏)对,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或抽水机的泵,保证了血液能够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流动,那么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呢?它是如何工作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3.新课教学:(一)心脏的内部结构(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在左胸,感受自己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体内脏图,观察心脏的形态.大小,展示猪的心脏实物,识别人体心脏的方位.(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的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将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教师指着实物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同时设问:同学们,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的时候,能不能回到心房,同样,动脉的血流能不能回流到心室呢?让学生进一步回答:不能.教师再问:这两个瓣膜有什么作用呢?从而学生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这样通过多次反复观察实物进行探究,教学的重点就突出出来了.(4)一起回忆心脏的结构: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让学生一一说出心脏的各部位的结构名称,这样使学生能够加深印象.(二)心脏工作过程:首先,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只要人活着,心脏就不停地跳动.因此有人说: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是从不休息的,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心脏工作的动态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跳动规律,使知识变得动态.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同时学生也意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好处.接着,教师出示心脏每分钟所跳动所需的时间图解,请学生计算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学生通过算一算,进而了解心脏不倦地跳动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四)板书设计: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件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房室瓣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动脉瓣(五)教学反思: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当努力将新课程教育的理念,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房室瓣肺静脉主动脉动脉瓣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性体现在是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能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讨论阶段能充分营造气氛,师生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4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案例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4.拓展创新:学生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获取新知心脏的位置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教学目标.〝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跳动,并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通过切身体验,表述自己的心脏的位置.学生观察〝人体体腔解剖图〞,进一步确认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小组观察猪的心脏实物标本:(1)述说自己对心脏形态的看法.(2)猜测人的心脏的大小,了解自己的心脏大小.(3)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4)观察〝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进一步明确心脏的形态和方位.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心脏的功能心脏的结构(1)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①学生观察心脏,说出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根据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②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发现改善心脏的结构能加强心脏的功能,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根据结构特点推断功能,促进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心脏压送出的血液总能沿一定方向流动,而不会倒流,这是为什么呢?进一步探索心脏的结构奥秘:指导学生取下已经剖开的心脏的前壁,参考教科书p68〝心脏的解剖图〞,观察.辨认心脏的四个腔.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辨认,在小纸条上写出四个腔及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名称,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课件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说课课件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8323014b35eefdc8d33373.png)
二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 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 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 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 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 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 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心脏的模型、解剖图及视频的探究,发 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 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 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五 引起学生质疑生物内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学生误认为心脏在人的一生中永不休息。
六
教法和学法
1.直观教学法、分析讨论法等方法相结合
a.对照课本61页,分组观察心脏。 b.尝试把心脏结构名称贴在模型相对应的位置。 c.分组讨论课本61页“讨论”中的四个问题。 d.选代表汇报小组的探究学习情况。 【倒计时】设计控制时间,提高小组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 4.探究问题解答,【构建“田”字结构简图】
a.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的?各个腔室之间的关系是怎 样的? 结构填入“田”内,左右不通画实线,上下连通画虚 线
பைடு நூலகம்
g.各组观察62页心脏工作示意图,尝试用语言 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教师总结)
b.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接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在“田”字图中表示 c.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有 什么功能?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与水泵的工作原理相联系 d.从心脏壁的薄厚来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 不同? 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bb4616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3.png)
1.心脏的结构,包括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及其功能。
2.心脏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特点。
3.心脏跳动的过程,包括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和心室舒张等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心脏的结构,掌握心脏四个腔室、瓣膜及其功能。
2.了解心脏的血液循环,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2.探究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3.展示一颗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心脏的实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利用心脏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介绍心脏的结构,包括四个腔室、瓣膜及其功能。
2.通过血液循环图解,讲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动态概念。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源自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图的形式,布局清晰、层次分明。主要内容分为心脏结构、血液循环、心脏跳动三个部分。风格上,我将使用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线条来区分重点,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知识点。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展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3.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改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c88c23551810a6f4248695.png)
教学准备
1、新鲜的猪心脏8个 2、4个探究学习篮
3、心脏结构的课件 4、血液循环的课件和录象 5、心脏各结构的名称头饰 6、表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牌子
探 究 学 习 篮
教学环节(第1课时)
1、观察交流,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 3、探究心脏的结构,讨论心脏的功能。 4、表述交流探究的成果。 5、回应问题,完成学习。
环节三:探究心脏的结构,讨论心脏的功能
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整个过程让 学生在探究学习篮里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用具,完 成两个任务:一是参照相关的资料,辨析心脏的各 个结构,并想办法把它们指示出来,也就是贴标签. 二是做灌流实验,观察水流情况并加以记录,探究 瓣膜的作用。
环节四:表述交流探究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的区别与 联系。 3、形成性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七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 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虽然他 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 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却比较缺乏,而这 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从而,在理解这一部分内 容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直观性教学,教师的 适时引导及鼓励便显得尤为重要。
环节二:自主学习
学生观看两遍录像,结合图解讲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环节三:游戏巩固
请同学上台做游戏: 1、找朋友 2、小小旅行家
肺部毛 细血管
肺动脉
肺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上下腔 静脉
右心室
左心室
全身毛 细血管
主动脉
七年级生物下册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39b58c9b89680202d82509.png)
f.由“田”字结构简图让学生推断心脏内的血流路径
及方向。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房室瓣 右心室
动脉瓣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房室瓣 左心室
动脉瓣
g.各组观察62页心脏工作示意图,尝试用语言 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教师总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 教 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幻灯片通过猜谜语导入,(胸中有个 大桃子,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任劳任 怨干到底。)引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2.讲授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真实生动的展现心脏 的位置、通过启发是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尝试描述心 脏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确认心脏的外形,前、后、 上、下(注意是否正面观)。 3.学生活动——探究心脏的结构 活动前每组同学发一个心脏模型和一些标签纸,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0分钟后,每组代表上台 展示心脏的结构。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说课程 序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本节课能引起学生质疑的内容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学流程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 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 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 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a.对照课本61页,分组观察心脏。 b.尝试把心脏结构名称贴在模型相对应的位置。 c.分组讨论课本61页“讨论”中的四个问题。 d.选代表汇报小组的探究学习情况。 【倒计时】设计控制时间,提高小组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 4.探究问题解答,【构建“田”字结构简图】
a.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的?各个腔室之间的关系是怎 样的? 结构填入“田”内,左右不通画实线,上下连通画虚 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cb861c710a6f524cdbf8534.png)
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材分析】本科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等知识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课时本章内容的重点和核心,在本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后,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
本课内容在承接第一课内容基础上进一部研究,教学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上要把握重点,解析难点,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上能够理清血液循环的框架。
【学生情况分析】通过血液、血管、心脏的学习,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很不了解,而且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不喜欢老师空洞的说教,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学习血液循环知识,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多用动态的小动画来使学生建立起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本课课件,教学视频、动画(二)主要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采用复习式导入的方法,回忆心脏结构,引入血液循环,达到温故知新,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出示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讨论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2.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3.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4.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4.4.3输送血液的泵一心脏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4.4.3输送血液的泵一心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f6cada4693daef5ef73d80.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第1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整个单元都是研究人体生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绍《人的由来》,第二部分二至六章分别从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出、生命活动的调节几个方面进行学习,第三部分第七章则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本章作为第二部分中的一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人从生物圈中获取的食物和氧气,是怎样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的呢?启下:为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作铺垫。
而本节在本章中处于中心位置,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这节内容的学习为第二课时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2、知道人体心脏的工作过程。
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心脏模型,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瓣膜与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课时血液循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c822fd96bec0975f565e208.png)
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齐齐哈尔甘南兴隆中心校生物教师:纪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第1课时的内容。
前面两节学生已经了解了血液和血管的相关知识,这就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也为学生学习血液循环作好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心脏在人体的位置,理解心脏的活动规律,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力目标: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创设情境,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及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方式完成教学活动。
同时,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层层设疑,逐一突破,完成本节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参与教学活动:(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课作笔记---课前课后预习复习---自我学习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讲故事,(让大家出主意):有一家人在山上住,他们如果还想喝山下的自来水,要怎么办呢?(许多学生想到了接水管,然后我引导他们有了水管水能否自己能由下往上输送,这样很快,就有学生说要加个泵或抽水机.)--提问:其实我们人体中也有一个类似于泵一样的结构,能将血液运输出去,那是什么结构呢?(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说出心脏,引出课题。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课件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c0c34c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3.png)
5.下图是心脏工作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回答相关问题。 (1)一次心跳包括了心
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A表示__________收缩,血液穿过瓣膜进入__________的过程。(2) B表示____________收缩,心房和心室间瓣膜关闭,血液进入肺动脉和[1]__________的过 程。(3)随后,心房和心室均舒张,这有利于肺部的血液经[3]___________(血管名称) ,以及全身各处的血液经[2]___________(血管名称)返回心脏。(4)心脏能将血液泵至
二、实验教学目标
理性思维 观察猪心脏的结构,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
1.
通过解剖心脏,能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活动规律,
以及相连的血管
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
2.
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生命观念 社会责任
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增强学生爱护心脏,热爱运动,珍爱生命等 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完成实验报告
3.课堂延伸、促发展
一般人的心率70次 左右,运动员约为60 次左右,优秀长跑运 动员约为40次左右。
4.巩固提升
1.心脏四个腔中,左心室壁最厚,下面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 )
A. 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需提供足够的动力,为身体各部分 提供养料和氧气B. 左心室内的血液来自肺静脉,里面含较多的 氧气,需要较大的动力C. 主动脉管腔较小,血流需要的动力大 D. 左心室内的血液比较多
②引导学生注入清水,观察出水的管道
• 实验现象:从上下腔静脉进入的水从肺动脉 流出;从肺静脉进入的水从主动脉流出
• 既然它们相互流通,那他们是如何联通的呢?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
心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3.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教学难点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
阅读分析、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理解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
室壁。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
五、教学过程
(一)类比分析,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
司空见惯的相似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心脏。
“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二)(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1.心脏的位置
组织学生快速做30秒原地高抬腿运动,引导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变化,根据感觉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
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
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
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
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
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
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
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3.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
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心脏的结构
(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参照书中图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在纸上画出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简图,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
构建心脏的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
然后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识记得更深。
(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
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 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
④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推测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心脏的工作过程
出示心脏工作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
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