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 .ppt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课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教材解读: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这一学说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提出的。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宇宙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

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为哥白尼的‘旧心说”所推翻。

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后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第一类: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研读课件PPT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研读课件PPT

第6课 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承接前一课的研究,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 水的浮力作用。
从思维的发展上看,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 谨和完整。
从科学探究的发展上看,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 行验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从科学概念的发展上看,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 排开水的体积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用浮力与重 力大小的比较,揭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了解人类获得热能的 一般途径
关注热量的变化对 物体的影响
观察热胀冷缩现象, 感受其实际应用
关注热传递现象, 并引导学生明白 科学是要服务于
生活的目的
第1课 热起来了
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 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 方法。
通过两个层面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对“衣服能给 我们增加热量吗”这样的问题进行验证。
让学生经历“问题一解释一思维论证一实验验 证一产生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
教学建议
引人部分,要以现象的发现和体验为主要途径。 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前的假设是开展好活动
的重要前提。 用实验结果来进行解释,是很有意义的。
第2课 给冷水加热
经历给冷水加热的观察活动,重点关注水在加 热过程中的变化。
合理安排活动,不能让太多活动分割课堂的时 间,保证活动的整体性,也不能把活动都抛给 学生,使学生活动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3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的体积变化 ,指向水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 化。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 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让冷水变成热水,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 还有其他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 解释(或推测)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 法并进行研究,这部分是证明推测(或假设) 。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设计1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设计1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
而人们对于地球及宇宙的观察研究手段
也越来越先进
同时展示图片,自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
之后,人们不断改进,发明了各种类型的
望远镜,功能更加强大,还望宇宙飞船和
太空站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及整个宇宙。

5.排除假设(2分钟)
出示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设,找出其中
的地心说和日心说。

排除哪一种?
地心说
对于地球的认识
对于上节课留下的
问题答疑
四、回顾总
结4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你们能
帮助大雄总结一下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
运动的知识吗?
2.是的,其实科学正是这样,基于一个现
象,提出观点,然后质疑和验证,做出修
正以后,会有新的观点出现,质疑验证,
然后会有更先进的观点提出,一步一步,
不断完善和发展。

3.那么未来呢,人们对于地球乃至整个宇
宙的认识会怎样呢?有新学说出现吗?
人们对于地球
及其运动的认
识是逐步加深

愚昧和迷信的
的感知——实
践证实正确的
观点——高新
技术具体测定
地球形状,地球
运动
总结认知
带着问题下课,引
发学生的遐想,激
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前1000 前700 01 140 1543 1966 2019
地心说日心说
球体球体地球形状
地球不动地球动地球运动
太阳动太阳不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吴磊兵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其中以“地心说”和“日心说”最盛”。

我们将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证明这些观点的优劣,最终找到引起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

通过探讨学习,让学生理解人类知识进步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树立学生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坚毅品质。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运用能力较差;需要通过观察、模拟、分析来加强理解,提高对科学的认识,虽然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孩子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2、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1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年级科学下册_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11张)精品课件

五年级科学下册_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11张)精品课件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 ,所有的人都会同时 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 没,但事实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此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 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 彩等)一起转动,人们 看见的确实云彩、鸟类 在自由运动。
其它天体的 运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 着地球旋转,并且每 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 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 律的东升西落。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太看阳到太是阳不或星动辰的的出,没而,但且事处实并于非宇如此。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
其它天体的 第第15--48小小组组根根据据““地日心心说说””的的观观点点模模拟拟实实验验,,宙并并的仔仔细细中观观心察察是是,否否地能能发发球生生以昼昼夜夜及交交其替替现现他象象的。。 运动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行流星吗?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
哥白尼 (1473-1543)
波兰天文学家。 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 算,取得可靠数据, 提出“日心说”。临 终出版了他的伟大著 作《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日心说”观点
“日心说”证据
临终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 (1473-1543)
波兰天文学家。
地球是球体。
谢 谢 太第阳1-4是小不组动根的据,“地而心且说处”于的宇观宙点的模中拟心实,验地,球并以仔及细其观他察的是行否星能都发一生起昼围夜绕交太替阳现做象圆。周运动。
如他果是在 世船界桅上顶第放一一个个系光统源研,究当日船月驶星离辰海的岸构时成,和岸运上动的方人式们并会作看出见成亮就光的逐科渐学降家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你如们果还 在有船哪桅些顶新放的一资个料光或源证,据当要船和驶大离家海交岸流时吗,?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哥 人白类尼探究地球、宇宙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临(终14出73版-1了54他3)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你们波还兰有天哪文些学新家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他托是勒世 密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日月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 经(过约长生年于的公观元察1和00计年算),取得可靠数据,提出“日心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如果古地希球腊转地动理,学就家必,然天会文带学动家其。他物体(如云彩等)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确实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人通类过认 回识忆地人球类及认其识运地动球的运历动史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 他认是为世 地界球上不第动一,个太系阳统围研绕究地日球月转星。辰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 临终出版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件(全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件(全单元)
地球每日绕地轴自转了一周
2.落体偏东
• 在地球上,朝着地心的方向为下,反之 为上。受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从高处 向下落,若没有别有因素影响,它应该 一直朝向地心下落。大量的实验证明, 物体下落过程中并不是直向地心,而是 略向东偏。落体东偏现象的产生与地球 自转有关,因而可以用它来证明地球的 自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 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 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 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把 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列。
由于科技的发展,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研 究和科学计算,我们终于知道,太阳和地球的 距离是1.5亿千米。
单摆沿一个平面缓慢地摆动起来。傅科仔细地 测量了单摆的摆动角度以后,就打开一本书看 起来,想过一会儿再量一次。几个小时过去了, 傅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 现象出现了:开始时单摆的摆动方向是跟自己 接近平行的,现在居然偏向自己了。傅科不相 信地揉揉自己的眼睛,一点儿没错!他干脆放 下书,找来一些细沙铺在地板上,使单摆的尖 端在沙面上划过。一段时间后,单摆留下的痕 迹就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沙面上形成了两个对
3.水平运动的偏向
• 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一切物质,都会 发生偏向。假设从北极向位于赤道上的A 地发射一枚火箭,当火箭到达赤道时, 不是落在A处,而是落到了A以西的B地。
4、深井测量
• 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 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 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 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 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 自转运动.
在“北极昼”的日子里,街上的路灯都是通夜不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

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教材分析: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2、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1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是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科版人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精品课件

教科版人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精品课件

教学研讨
感谢你的参与 期待下次再见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回顾
1 2 3 4 5
我的假说 (请用线条、箭头表示运动关系)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是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是“√”否“×”)
√×
√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 (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
(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
地球究竟是如何运动的?
聚焦
克罗狄斯·托勒密
尼古拉·哥白尼
聚焦
伽利略
莱昂∙傅科
阅读要求
方法:对比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 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
探索
“地心说
不同点
相关的证据
托勒密 地心说 ①地球是球形

①地球是静止的 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 有天体围绕地球转动
人们看到日月星辰 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②天体的运动 ①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 搭建小型天文台,设计观
哥白尼 日心说 是圆周运动
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测仪器,进行长达30年的
②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 观测,取得了可靠的观测
及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数据
伽利略
否定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 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 是围绕地球旋转
傅科
证实地球的自转
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
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本课学习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知识点,并 总结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教学研讨:
说课与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章节测试习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心说的主要观点。

【解答】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的理论中的主要观点是地球出于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地球在旋转,而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2.【答题】“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转。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解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的中的主要观点有太阳是不动的,而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而且地球是在运动,并以24小时自转一周,因此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是围绕着太阳转的。

3.【答题】哥白尼认为地球包括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中的观点,地球及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解答】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理论的中的主要观点是太阳保持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也就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

4.【答题】托勒密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所有的日月星辰是围绕着地球转动的。

【解答】托勒密提出的是地心说,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并且每一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而提出所有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是哥白尼的观点。

5.【答题】托勒密和哥白尼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

()【答案】✓【分析】主要考查的是两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解答】托勒密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所有行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运动的;哥白尼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运动的。

6.【答题】在“地心说”示意图中,()处于宇宙的中心。

A.地球B.太阳C.月亮【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难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课件)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 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3、地球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 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 地东升西落。
新课学习
想一想,托勒密的观点相 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 解释?
托勒密的“地心说” 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地球 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地心说示意图
日心说
新课学习
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 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 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2、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得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 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不可想象。 3、地球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
新课学习
“地心说”和“日心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 交替现象呢?
能,因为日、地两个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 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新课学习
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 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等。
课堂小结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 日两个天体的相对运动都可能出现 昼夜交替的现象。
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 代表人物:哥白尼 主要论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
课外作业
查阅资料说明,从地球上 观察月亮,为什么只能看到月。
新课学习 想一想,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 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解释?
哥白尼的“日心说”相 当于模拟实验中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示意图
新课学习
思考: “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优质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优质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2
谈一谈: ——你知道的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故事
一、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自转 三、地球的公转 四、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
4
“浑天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古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闭合的箱子,大地是这 个箱子的底板。 古希伯莱人认为大地是一块平板。 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由一条大洋河环绕的圆盾。 古俄罗斯人认为大地是由三条鲸驮着的圆盾。
5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太平洋 西
西
印度洋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图》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 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 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 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 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 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 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 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地球是个圆球。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 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0岁左右 进入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 。16岁时进入葡萄牙。
旋转轴
16
记录观察结果,连续组图
17
18
总结:地球的运动
19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20
谢谢观看 !
2024/6/5
21
6
科学技术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宇航员在飞船上拍摄 的地球。
7直观观察:Βιβλιοθήκη 勒密的“地心说”89
实践检验:哥白尼的“日心说”
1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学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学课件

地心说
日心说
探索二:再次进行释
1.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他 们如何使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具有说服力? 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与前一次模拟 实验有什么不同? 3.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地球究竟是如何运动的?
探索一:阅读资料
克罗狄斯·托勒密
尼古拉·哥白尼
探索一:阅读资料
克罗狄斯·托勒密
尼古拉·哥白尼
方法:对比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 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
谢谢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课件)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课件)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谢谢观看
A.地球是球体 B.运动的天体做圆周运动 C.地球在运动
04
课堂小结
04
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多种可能。 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
05
课外延伸
05
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本节课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 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日期:
地球自转是形成昼夜 交替的根本原因
自转半周前
自转半周后
03
典型习题
03
填空题 1.莱昂·傅科的实验证实了 地球的自转 。 2. 托勒密 提出了“地心说”。
03
判断题
√ 1.《天体运行论》阐述了“日心说”理论。( ) X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
03
选择题
C 下列不是“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观点的是( )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人类认识地球 运动的历史
教学课件
01 新课导入
目 02 新课教学 03 典型习题
录 04 课堂小结
05 课外延伸
01
新课导入
01
看一看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 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 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01
想一想
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现象 的解释有多种可能。事实究竟是怎样 的?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有过哪 些看法呢?
02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
02
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画图记录下我们的观察结果,连续的组图会使我们解释更加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