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之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在商代,商人已经开始使用铜钱进行交易,而且商业活动十分发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下面将从商代到明代分别介绍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在商代,商人在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商代商人主要从事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

商人经常使用铜钱进行交易,铜钱的使用标志着早期货币经济的出现。

商人除了在商业上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富,还经常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因此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比较高。

商人也被允许拥有私有财产,这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更加繁荣。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国家间的大量冲突和战争导致商品流通的需求增加,商人在这个时期发展迅速。

商人通过积累财富来提高社会地位,有些商人甚至成为了权贵和诸侯的顾问。

商人在这个时期还开始发展信用和赊购制度,从而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到了隋唐时期,商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唐朝,商业和手工工业非常繁荣。

唐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减免商业税收和保护商人财产。

唐朝还修建了许多交通设施,包括运河和道路,便于商品的运输和流通。

在这个时期,城市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商业和贸易的中心。

到了宋代,商业和手工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

在北宋时期,政府实行了“市易法”,允许私人在城市中设立商业市场,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流通。

政府还通过监管和合理分配资源来推动商业发展。

商人也开始组织商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推动经济的繁荣。

在明代,商业和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鼓励国内贸易。

政府还实行专卖制度,控制一些商品的产销和价格。

明朝还增加了对商人的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加强了国内贸易。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改变。

商人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推动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滨州月考]《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答案 D解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正确。

2.[2015·兰州一中期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答案 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3.[2015·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

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答案 C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4.[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2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 国制有度。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
(4)瓦解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私。田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 转关让 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
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
破坏。
13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公元前 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 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 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 际上承认了 土的地合私法有性。
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 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8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 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
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
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2
理解升华 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 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北宋时四川等地区商品经 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元朝:交通发达, 大成都为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等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 为商品。 (2)区域间 长途贸贩易运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徽商和 。晋商
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有人认为,这
个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荒唐可笑的想法,其实也有
其中的道理。”能够支撑“也有其中的道理”的论
据不包括
()
27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根本,而工商业的发展必然 地将与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题型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4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题型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说明了()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解析】“商贾多居住于市内”,不是严格的坊市分离,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仍是“坊市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 项错误;仍是“坊市制度”,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9.《吕氏春秋·上农》有言:“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家产简单),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材料中的观点主要立足于()A.统治利益B.商业生产能力C.社会制度D.争霸需求【解析】题干译为“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就会不听从号令,不听从号令就不能守卫国土,不能与敌作战。

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等末业,他们的财产就减少,百姓的财产少,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乐业之心”,可知材料观点的立足点是基于统治利益,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0.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答案】A11.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解析】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主要经济根基,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推行,故A项错误;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故B项错误;题目中说国家征收商业税根据当时商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表现出了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


对外
明清 易渐趋萎缩。②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
点 突

贸易
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
固 落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思维启迪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 明清
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④一些地方出现了地
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以徽商和晋商最为著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
宋朝 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② 基

以前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落 实

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汉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
落 实
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

发展

“重农
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岳麓版)
突 破
抑商”
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



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工商

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交通便利之处。

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第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新唐书》曾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据古碑记载:“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3.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4.“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烷,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诗人元稹的《估客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 ( )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B.开辟丝绸之路C.纸币大量流通 D.商业蓬勃发展5.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6.英国史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不包括( )①宽松的经济环境②可随商帮游遍中国③繁荣绚丽的文化④科技发明大量应用A.①③ B.②C.③④ D.④7.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查的重点。解题时需结合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来分析。
例2.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 “ 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 。南宋都城中的 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 “ 四百十四行 ” 。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答案
D
例11.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 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 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商业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答案
C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
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2)表现: ①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市舶使。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
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变革。
例8.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 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 宫”发展的影响角度命题。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对 封建统治理念、社会主流思想、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 面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业发展对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影 响尤为重要。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分析。
史料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度量衡 , 为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规 定 了 必 要 的 统
一 标 准 ; 统 一 货 币 , 通 行 半 两 钱 , 也 为 经 济 秩 序 的 稳 定 提 供 了 条件。 ②汉 初 对 商 人 营 制 度 。 “重 租 税 以 困 辱 之 ”, 汉 武 帝 时 推 行
盐铁 官
第22页
返回导航
[答案] B
第1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二 、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策 1. 重 农 抑 商 1 () 含 义 : 强 调 发 展 农 耕 , 限 制 商 业 和 2 () 目 的 : 维 护 专 制 主 义 国 家 政 权 的 文 化 方 面 的 考 虑 。
4 () 影 响 : 使 社 会 经 济 活 力 受 到 压 抑 ,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萌 芽 长 期 得 不 到 正 常 发 育 。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2.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1 () 表现 ①秦 王 朝 统 一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③直 到 唐 代 , 市 的 设 立 和 废 止 , 都 决 定 于 ④对 私 营 工 商 业 , 古 代 王 朝 通 常 通 过 加 重 赋 税 征 收 的 方 式 加 以 控 制 。 2 () 影响 ①抑 制 了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出 现 和 生 长 。 ②在 明 清 时 期 抑 商 政 策 的 压 力 下 ,
西汉 时 确 立 的 商 人 一 入 市 籍 则 不 得 为 官 的

2014高考复习资料 15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2014高考复习资料 15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 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卷七》
第六单元
第15讲
材料一表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 商”政策;材料二表明“闭关锁国”政策给人民带来痛苦,造 成社会不安;材料三表明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源是中国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总之,封建社会末期实行的“重 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第六单元
第15讲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 经济政策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第六单元
第15讲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 社会地位提高。 (3)秦汉:统治者推行②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至隋唐,商人经商 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第六单元
第15讲
衡。(5)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 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称 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 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 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
第六单元
第15讲
(2)唐都长安城有“宵禁”制度,北宋时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都可以进行商业活动。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A.通过 分封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B.由庶民和奴隶劳作,遭受剥削和奴役。

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经显现。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
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特别是北宋时出 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的贸
易往来。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 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拓展延伸】明朝对待商业观念的变化 材料 ‚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称意,
【拓展延伸】井田制逐步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市发展规律的认识。
提示:(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 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 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
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___________
加重征税 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 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___________
力。 专卖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______ 制度 ,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_____ 资本主义萌芽 的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______________ 发展。
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师生互动】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1)影响人口迁移的流向。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 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影响封建经济和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 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 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 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含解析 精品

专题14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含解析 精品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热点题型一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变式探究】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提分秘籍】(1)变化①商业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流通领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⑤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⑥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未改变。

⑦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2022年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2.特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 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 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 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 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 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 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通,都 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 (1)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2)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三、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 治等问题。 (2)封建统治者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 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限制工商业发展,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 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压 制商人地位等政策。 (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 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官府设市令 或市长,对 市场交易进 行严格管理

高考历史一轮(十四)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十四)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四)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据东汉班固《西都赋》中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

”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长安城遗址图。

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解析:选D材料中《西都赋》中的“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能与汉代长安城遗址图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同时设问中要求图文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故答案选D 项。

文学作品容易夸张能够失真,不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所以A项是不准确的。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不符合材料的设问,故B项错误。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记载不可能都由考古发现来证实,C项表述错误。

2.《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解析:选A宋高宗发表此番言论说明海外贸易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买卖的物品是船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海外贸易有助于国用而不是服务于皇室享乐,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是南宋国库最重要的财源,故D项错误。

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A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货物被官吏扣留缴税导致货物很长时间未能销售,而皇帝惩罚官吏并让其赔偿商人,说明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所以选A项。

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2.(2015·开封模拟)《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还,昧旦永日。

”该材料说明唐朝() 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3.(2015·湛江调研)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这是由于()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4.(2015·潍坊高三期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C.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D.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5.(2015·湖北武汉市高三调研)李攸在《宋朝事实》中云:“益州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

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子一两番,捷如铸钱,收买蓄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交子的印刷及管理比较规范B.钞币的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C.商品经济发达促使钞币产生D.地方豪商协商并由官府印制钞币6.(2015·衡水中学模拟)2014年6月4日《北京商报》报道,嘉德2014年春拍邮品钱币拍卖会近日落槌,“明通行宝钞中书省贰佰文”以276万元成交,创中国古代纸钞拍卖纪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考点一:古代商业1.(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 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5.(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6.[2014·江苏卷]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1.A [解析] 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置市,后期依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A项;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置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置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3.A [解析] 本题以清朝海禁政策实施前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清朝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外国银钱在华并非是“资本市场”的项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A [解析] 本题以北宋的交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交子是私人为方便贸易而设立,由富户主持,后来因设立者资产减少,交子在交易中不能兑换货币,引发纠纷。

这一史料能够说明交子是民间交易的凭证,故答案为A项;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交子的出现与促进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9.[2014·全国大纲卷]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6.D [解析] 本题以汉朝商人服饰与乘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商人在舆服方面受到政府严格限制,随着历史发展,这种限制开始被突破,说明了西汉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原有规制受到商业的挑战,故答案为D 项。

A项本身错误,整个封建社会没有改变这一政策;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本身错误。

10.(2013年四川高考3题)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答案】B【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1.(2013年重庆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考查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2.(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答案】C13.(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7题)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答案】B14.(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考查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5、(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6、(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18、(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