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选修1
高中历史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岳麓版选修1-岳麓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战国之始秦国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荒蛮之国,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而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事件,商鞅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使秦国强大起来?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X。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续上表)三、变法特点严格执法,深入人心,措施涉及面广,变法彻底。
四、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极方面。
(1)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经济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3)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方面。
(1)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容易导致暴政的出现。
(2)商鞅实行的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长远的消极的影响。
♨温馨提示: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失败,不以变法者的身世经历为标准,主要标准应是生产力,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改革就应该给予肯定。
命题视角一商鞅变法的根本性举措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C.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D.废除奴隶分封制,建立郡县制解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变革就是在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即在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答案:B点评:素质教育下的考题主要是对能力的考查,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基本知识为依托,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展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 岳麓版选修1
第5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先后有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等,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
[学情分析]1、知识层面:学生在必修Ⅰ学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在上一节课,即第3课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这些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的学习将有一定的帮助。
2、能力层面:本班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同时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也注重对历史信息提炼、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于课中所设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
3、思想层面:本班学生总体较为活跃,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些有利于完成分组合作这一环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教学,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教学准备]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预习、Powerpoint教学课件[课型]综合课[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预习篇第二课时展现篇第三课时升华篇附录一:学生预习提纲本课课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高中历史配套课件(选修1)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栏 目 链 接
一、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作为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大的变法,成功的 原因有: (1)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 用是变法的后盾。 (2)变法的历史条件成熟。表现在: ①改革的大环境——改革成为一股潮流。 ②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熟,即井田制进一 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 力量发展壮大,强烈要求变革。
栏 目 链 接
命题视角二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比较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 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 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 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 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 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栏 目 链 接
③法家思想形成,有变法的指导思想。
④人心思变,变革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⑤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 关系。
(3)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 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4)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 心。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解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变革就是在经济 基础方面的变革,即在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答案:B
栏 目 链 接
点评:素质教育下的考题主要是对能力的考查,包括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以基本知识为依托,以基本原 理为指导,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展现。本题将知 识和能力的考查紧密结合,有深度、有梯度。商鞅变法 的内容是课标的明确规定,其中在商鞅变法中最为根本 的措施当然是在经济基础方面,本题设计命题意图既是 考查重点知识点,又是考查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 本原理的正确理解。不偏不倚,有理论含量。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4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选修1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选修1(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3.“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
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
”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A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
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项。
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讲义 岳麓版选修1
4.思想文化: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_焚__烧__诗__书___ 的措施。
[名师点拨] 评价“重农仰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 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 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 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_中__央__集__权___。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__封__国__采__邑__制__,由国君直接 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 国君一人,强化了__中__央__集__权__。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 __什__伍__连__坐__制度。 (3)商鞅还规定_轻__罪__重__刑___,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 底执行。
执行。 2.这是《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的当时的人对秦国军队
的评论,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材第22页) 提示 主要是因为秦国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官爵,这样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
【阅读与思考】(教材第24页) 请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商鞅“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 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 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 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 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 固有传统。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3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岳麓选修1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岳麓版选修1(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了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征。
【答案】 A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随着耕种面积的扩大和水利设施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
故本题a 处应填“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 A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解析】春秋时期,由“天下共主”至维护周王统治的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最能够说明周王室的衰微。
【答案】 C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没有实现社会转型,而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对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改革,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5.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解析】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只能选择政治方面的措施,故选A项。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基础夯实1.高二(1)班的四位同学为研究“秦国”而在陕西实地考察。
假如他们穿过时光隧道都回到商鞅变法前夕的秦国,他们看到的景象正确的是( )①甲: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开发②乙:农业生产比东方各国发达③丙:公元前384年的某日,丙在秦国看了人殉的事情发生④丁:公元前362年,在城墙上看到一张《求贤令》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状况,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秦国的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故乙所看到的不符合史实,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得出C项正确。
答案:C2.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打击了贵族的特权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④解析: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主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奖励军功则鼓舞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战斗力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答案:B3.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废井田、开阡陌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答案:D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战国时期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初期,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所以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措施。
由此可以看出,商鞅作出上述规定的目的在于实现秦国的富强。
5.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就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商鞅本人最终也被车裂而死,这说明即使顺应历史发展,改革也不一定会一帆风顺。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总结1.改革的类型(1)促进社会转型的变革:此类变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属此类型的有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等。
(2)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属此类型改革的有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属此类改革的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制。
2.改革的内容(1)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2)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3)改革军制,调整官制,整顿吏治。
(4)开源节流,增加政府收入。
(5)吸收中原地区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政治制度。
3.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中国古代改革从效果上来看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管仲改革、商鞅变法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制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一度改变了中衰局面。
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则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大多遭到失败。
4.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手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改革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充满着艰辛。
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二、比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1)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革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2)相同点:①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且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堂测评及答案
《商鞅变法》课堂测评一、选择题。
1. 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表述错误的是()CA.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B.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C.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D.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2. 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D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5.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6. 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7. 商鞅变法中为了加强基层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①二十等爵制②推行县制③户籍什伍制④连坐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9. 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10.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11. 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岳麓版选修1(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分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崩溃,体现了社会动荡变革的时代特征。
【答案】 A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随着耕种面积的扩大和水利设施条件的改善,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
故本题a 处应填“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 A3.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解析】春秋时期,由“天下共主”至维护周王统治的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最能够说明周王室的衰微。
【答案】 C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没有实现社会转型,而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对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改革,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5.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解析】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只能选择政治方面的措施,故选A项。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检测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1.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故选D。
答案:D2.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不包括( )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B.按军功大小赐给田宅C.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可以做官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商鞅变法实行的是军功爵制度,故C项不符合该时期做官的标准。
答案:C3.以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废分封、行县制②统一度量衡③重农抑商④加强思想控制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③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则阻碍了新兴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答案:C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秦孝公的支持B.人民大力拥护C.符合新兴地主阶级愿望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D项符合题意,从最本质方面概括了变法成功的原因。
答案:D5.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解析:商鞅在变法中主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味着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遭到旧贵族的打击报复,惨遭车裂,故本题选A项。
精品学习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案岳麓版选
第5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变法,先后有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等,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出现的。
[学情分析]1、知识层面:学生在必修Ⅰ学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在上一节课,即第3课学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这些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的学习将有一定的帮助。
2、能力层面:本班学生综合能力较强,同时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也注重对历史信息提炼、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样对于课中所设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
3、思想层面:本班学生总体较为活跃,学习态度比较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些有利于完成分组合作这一环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并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更为客观的评价商鞅变法及商鞅本人。
2、过程与方法:采用谈话法,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教学,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一步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从而认识改革的曲折性。
[教学准备]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预习、Powerpoint教学课件[课型]综合课[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预习篇第二课时展现篇第三课时升华篇附录一:学生预习提纲本课课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后演练(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X实质上是( )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反对变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生产工具。
”其实质是反对变法。
答案:D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
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适应诸侯争霸,改革变法,强化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B项正确。
答案:B3.下图为出土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这说明( )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该铜方升是商鞅变法时所制,而“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和“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等信息表明秦已完成全国统一,并把度量衡在全国X围内统一颁行,D项正确。
答案:D4.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故答案为B。
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5.商鞅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革新秦国家庭制度B.打击旧贵族势力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增殖秦国的人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秦国政府的户赋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4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岳麓版选修1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
3.“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
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
”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 )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A
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
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项。
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 B
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及焚烧诗书等政策,故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 C
6.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
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答案】 A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治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奖励军功;联系奖励军功的影响回答“作用”。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连坐法,体现了法律的严苛;从材料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等信息分析其效果。
第(3)问,“强国之术”导致人们急功近利,使功利之风盛行;从秦国国力增强、严刑峻法的弊端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
【答案】(1)特点: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
作用: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对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3)影响:功利之风盛行。
认识: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
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
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地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
【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9.“富国强兵”是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都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逐条列出)材料中的“犹以务本”“王制遂灭”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为何能达到“国富兵强”的局面。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据“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务本之故”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本”指农业,“王制”指奴隶制度。
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材料二、三回答。
【答案】(1)主要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②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加强统治;重农抑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风尚习俗领域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