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必修2 《离骚》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目标】了解故事,丰满屈原形象。

梳理文路,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了解诗歌浪漫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和鉴赏《离骚》中的诗句,了解屈原形象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难点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濮阳市将要举办的西湖龙舟赛事引出——屈原二、感知屈原形象1、谈谈你印象中的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以年谱的形式讲述屈原故事,让学生感知血肉丰满的屈大夫形象,避免知识碎片化概念化。

(课前准备,课上简要展示)早年经历:勤读书,恤百姓,心怀大志公元前340年,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居乐平里。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

他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18岁:抗秦军,作《桔颂》、展露才华。

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24岁:任高位,施美政,富国强兵。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28岁:遭诋毁、被疏远,左徒遇贬“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由屈原创作。

本文将就《离骚》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备课教案的撰写,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和解读这部著名作品。

一、诗歌背景《离骚》写于楚国屈原被放逐之时,他在离乡之际,借助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和对国家的担忧。

二、诗歌主旨1. 对个人遭遇的抒情描写:屈原表达了自己的离愁之情,展现了对离乡背井之苦的思念和无奈之感。

2. 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屈原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当时政局动荡和国家兴衰的担忧,表达了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古代诗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离骚》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情操。

四、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离骚》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安排:(1)诗歌背景介绍(2)《离骚》文本分析(3)《离骚》意境展示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3)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离骚》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展开:逐段讲解《离骚》的文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特点。

3. 诗歌朗诵:让学生进行《离骚》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中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指导。

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

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

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在高中语文的必修课程中,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其中,《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学生了解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下是一份《离骚》高中必修二原文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千古绝唱。

### 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分析《离骚》中的主要思想情感。

3. 掌握《离骚》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 教学内容- 《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简介。

- 《离骚》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 《离骚》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

- 《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 讨论《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课文讲解- 逐段朗读《离骚》,让学生感受其音韵之美。

- 解析关键词汇和难句,确保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象征,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朝发轫于苍梧兮”等。

- 探讨《离骚》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

#### 深入探讨- 小组讨论《离骚》中的主要思想情感,如何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 探讨《离骚》的语言魅力,如何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妙的比喻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拓展延伸- 与其他楚辞作品进行比较,如何体现楚文化的地域特色。

-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歌或散文。

### 教学小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初步理解和欣赏《离骚》的文学价值,认识到屈原作为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怀,以及《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离骚》中的精选段落。

- 完成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

《离骚》备课教案备课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段《离骚》进行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段的意义、主题和修辞手法。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3.分析与解读(20分钟)教师梳理《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痛苦、无奈和抱负等。

4.欣赏与评论(20分钟)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优美诗句和形象描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对《离骚》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剖析。

5.拓展与实践(1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段落,用现代白话进行改写,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找寻现实生活中的离骚情感,进行创作和表达。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提供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比《离骚》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三、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解读是否准确。

3.评价学生的评论和创作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

四、板书设计:《离骚》- 背景与作者- 主题和意义- 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作品欣赏和评论- 拓展和延伸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离骚》,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和创作。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背诵,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延伸: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人。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试讲教案

离骚试讲教案

离骚试讲教案教案标题:离骚试讲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背景和作者屈原。

2. 熟悉《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分析《离骚》的主题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通过《离骚》理解屈原的心情和境遇。

2. 掌握《离骚》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离骚》的复印件。

2. PP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乐府诗的概念以及上节课学习过的乐府诗作品。

2. 预习(10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离骚》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屈原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文学家?- 《离骚》是一首什么样的乐府诗?- 阅读《离骚》后,你对屈原的心情和境遇有什么感受?3. 表达(15分钟):分小组讨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并选择一位代表分享意见。

4. 分析(20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离骚》的作者屈原以及其创作背景,并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和排比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5. 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段进行朗读,并解释词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解读,鼓励多角度的思考。

6. 梳理(10分钟):通过学生的解读和讨论,对《离骚》的主题思想和屈原的心情进行总结和梳理。

引导学生思考《离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7.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离骚》中汲取文学思维的营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或翻译,表达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分析、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离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名篇,学生扩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培养了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屈原的心情方面还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5课《离骚》《离骚》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

它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与《诗经》并驾齐驱,其浪漫抒情的表现手法及其所体现的屈原之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古代诗词都有较大的铺垫作用。

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

学生课前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此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楚国几乎成了秦国手中的玩物。

秦国对楚国采取了又打又拉的两面手法,累次诱骗楚国上当,削弱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实力。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离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具有重要的文
学价值。

2.理解《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辞章,颂
扬了屈原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3.学会欣赏《离骚》的诗歌艺术,领悟其中的联想、景物描写和意象
等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学生熟悉《离骚》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目的,理解其中
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离骚》的诗歌艺术的感悟,引导学生领悟
其深刻的意涵。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
1.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素材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作品。

2.师生共同讨论《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引导
学生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目的和表达的生活情感。

第二课时:诗歌分析(30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离骚》的部分内容,分析其中的联想、意象等诗歌技巧。

2.引导学生对《离骚》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关注其中表现的忠诚、激情以及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3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离骚》,组织小组展示,并分享自己对这段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诗歌分析方法,再深入对诗歌进行赏析。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45分钟)。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知识目标】一、了解楚辞特点,掌握屈原爱国思想及创作背景,体会浪漫注意创作方法对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诗句。

【情感目标】一、反复诵读,读准节奏,感受音乐美和意境美。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作家情感,领悟情感美,培养忠贞爱国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能力目标】一、初步独立分析意象含义,赏析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诗经与楚辞的不同特点,写简短的诗歌评论,有个人独特感悟。

【重难点】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作家情感,领悟情感美,培养忠贞爱国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初步独立分析意象含义,赏析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辅助材料】《涉江》【教学方法】诵读、品味、交流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1、作家:〖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屈原(约前339-前278),战国楚国人。

楚辞创始人,第一个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离骚》自称名则,字灵均,是平与原的引申义。

后世称楚辞为“楚辞体”或“骚体”。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2、背景:屈原是楚王同宗人,以宗室而任重臣,襄助内政,议论国事与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历法,参与外交及对秦斗争。

两度出使齐国。

政治理想是美政,即圣君贤臣的政治。

“光明正大”是他对国君的最高要求。

忠贞、忠诚、正道直行是他对贤臣的理想。

提倡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屈原两度遭放逐。

顷襄王时以弟子兰为令尹,屈原被谗再度流放江南。

离开故都,辗转于沅水湘江一带达九年之久,在报国无门,回国无望之时,悲愤而作《涉江》,自投汨罗江自尽,以明忠贞报国之志。

3、《离骚》:楚辞最高成就,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楚辞又称“辞”“辞赋”“骚体诗”。

汉代刘向整理屈原等人辞作书名为《楚辞》。

、《离骚》以自己的政治理想、遭遇、痛苦、执著追求、忠贞不渝为主要思想内容。

闪烁着鲜明的个性光辉,表现作家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抒发了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与伟大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2 离骚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2 离骚精品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班级高一授课时间总课题第二单元第二课总课时 2课题《离骚》课型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2.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难点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备课札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二、屈原和楚辞1、简介屈原(约前340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楚辞》和《诗经》《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教案:高中必修二《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主题思想;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离骚》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主题思想;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一下屈原的生平以及《离骚》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

2.了解背景知识(1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知识,包括楚国的国情、屈原的形势和他写作《离骚》的背景,让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和意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读课文(30分钟)请学生在课本上跟读《离骚》,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帮助学生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3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读《离骚》一个段落,分析段落中的意象、修辞和主题,并归纳总结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5.课堂分享(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6.掌握课文(30分钟)带领学生分析《离骚》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并通过例子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其使用和理解。

7.学以致用(30分钟)让学生根据《离骚》的内容和主题,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屈原和《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批判性地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8.教学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兴趣。

2.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记录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离骚》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离骚》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离骚》【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二、解题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 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

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具体研习课文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

具体表现: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3、研习8~13节: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

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1、品味赋的写法: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

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

还用打比方来说理。

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教学难点]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探海导航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

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三、思路结构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六节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四、疑难指津《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语言揣摩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六、名题讲析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讲析:本题考文学常识。

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

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

这些知识在以后的课文中亦会学到。

象这一类重要的文学知识,要注意在平常课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答: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划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讲析:本题原为高中老教材第五册《涉江》一课的练习题。

学习了屈原的有关作品,了解了其惯用的比喻、象征等骚体手法和洁白清忠的人格个性后,解答此题就比较容易了。

这些知识是应在《离骚》一文的学习中积累掌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