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合集下载

行政领导学名词解释

行政领导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1.领导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

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5.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

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l.领导权力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航空法 第一章

航空法 第一章

如果是人为破坏造成的事故,为避免人 为干扰而产生了民用航空安全保障问 题——民用航空安全保障体制 事故发生涉及的搜寻援救和事故调查 为避免事故给航空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 及确实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引入了航空 保险制度 通用航空的建设与发展 民用航空组织

民航法是20世纪初的产物。 为什么要立法呢? 因为民用航空成为一个国家的一项 重要经济活动,航空科学技术、航空企 业以及有关部门成为一国经济结构的重 要门类时,致使立法的必然性。
民航法的国际性主要体现:P4
(一)国际航空活动对统一的航空技术标 准的需要,要求民航法具有国际性,并 制定统一的航空法律规范。 MH/T 3145.124-2003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MH/T 3145.125-2003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MH/T 3145.126-2003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MH/T 4013-2002 航站自动情报服务系统

第二节
航空法的渊源
我们所研究的的航空法的渊源仅仅是民航法的组 成和具体的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式,即民航法的形式渊源: 一、国际条约 1.多边国际公约 2.双边协定 二、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习惯法 三、国内法及法院判例 四、其他
1783年11月21日,蒙特格菲尔兄弟乘气球升到了900 米的高空,最后平安降落在9千米以外的巴黎的另 一侧,共飞行了25分钟。这是人类飞向天空的第 一步!
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飞鸟”号(flyer )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飞鸟”号腾 空而起,它的驾驶员就是威尔伯莱特。他用了59秒 的时间飞行了260米。这就是后来为全世界所公认的 第一次自由飞行。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航行——
跨英吉利海峡飞行

第一章 中医学 导论

第一章 中医学 导论

《伤寒杂病论》
东 汉 张 机 ( 仲 景 )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由于战乱 频繁,原书散失不全,经宋代林亿 等整理, 分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是优秀的古典医学名著,书中所载 方药(269首)至今广泛应用。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证治准绳,方书之祖。
·
《伤寒论》
主要论述治疗外感热性病。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综合性 2.实用性 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 4.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
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三)中医学的展望
1.中医理论——亟需重新认识及阐发 2.中医临床——众多优势有待发扬 3.拓展新领域——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更大空间
总之,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医疗理性认识,经过反复验证,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1.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四 大 经 典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 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 察和探索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中医诊
疗疾病时所必备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防病、养生之中,并对现代环境科学, 认识和治疗身心疾病,以及解决天人对立的生态失衡,
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4、新理财理论阶段 、
背景: 世纪 世纪70年代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相继 背景:20世纪 年代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相继 出现(西方经济理论的变化) 出现(西方经济理论的变化)。 例如:理性预期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产权理论、 例如:理性预期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产权理论、 期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 期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 理财活动重点: 理财活动重点:(1)现金流转分析更加具体 ) (2)“非”财务领域 )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A:企业控制权及其运动 : B:税收对理财决策的影响 : C:通货膨胀财务 : D:国际财务 : E:电子商务理财活动 :
14
现金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种类型: 现金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种类型: a、经营性的流动 指同企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服务提供相联系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b、投资性现金流动 指同企业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购建与出售相联系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c、筹资性现金流动 指同企业股东权益、 指同企业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筹资与短期债务融 资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资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第一章


公司理财的演进 公司理财的含义、 公司理财的含义、依据和目标 公司理财的内容 公司理财的方法 公司理财的原则 公司理财的环境
1
第一节
大 规 模 生 产
公司理财的演进
一、公司理财的产生
产 业 革 命 企业 组织 变化
专门 财务 管理 部门
理财 活动 产生
金融 市场 发展
2
二、公司理财学的发展
4
2、综合理财阶段 、 背景: 世纪30年代经济技术大萧条 背景:在20世纪 年代经济技术大萧条 世纪 公司理财重点: 公司理财重点:资金内部控制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1)破产法、公司重组、政府管制 )破产法、公司重组、 (2)公司资产投资 ) (3)资本成本测量 ) (4)金融资产定价 )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⑷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教育法律文书,包括司法文书。是适用法律规范而使用的特殊法律文件。
三、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作用的认识。
答: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⑴ 指引作用;
⑵ 评价作用;
⑶ 教育作用;
⑷ 预测作用;
⑸ 强制作用。
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⑴ 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⑵ 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答: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三、当前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国的依法治教?
二、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1、学校的权利
⑴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⑵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⑶ 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⑷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⑸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⑹ 聘任教师或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⑺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⑻ 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2、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均负有重大责任。教师培训的渠道主要有各级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学校以及广播、电化教育机构、自学考试等。
第三章 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是什么?学校的法律地位如何?
答:1、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公共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又是政治学几个分支之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政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就是一门经济学角度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弄清楚政府是什么;第二,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要履行哪些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如调节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做出生产决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以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为基础,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来解释事物现象的本事和内在运行规律。

也就是说,会带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法的核心。

用事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What is)规范研究法: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四、公共经济学学科定位1、与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企业,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每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

2、与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正式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广泛研究,细致考察了政府经济行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果。

3、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把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等基本概论作为自己评价政府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4、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教学辅导一(导论—第一章)

教学辅导一(导论—第一章)

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应该了解它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 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世界依然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但是时代主题却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这种时代主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在较长时间内有可能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成为历史,世界逐渐向多极化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必须发展,就是发达国家也有一个再发展的问题,最求发展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

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

第三,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的进步,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展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貌一新。

统计学(第六版)贾俊平课后习题答案

统计学(第六版)贾俊平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1.1.1(1)数值型变量。

(2)分类变量。

(3)离散型变量。

(4)顺序变量。

(5)分类变量。

1.2(1)总体是该市所有职工家庭的集合;样本是抽中的2000个职工家庭的集合。

(2)参数是该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统计量是抽中的2000个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1.3(1)总体是所有IT从业者的集合。

(2)数值型变量。

(3)分类变量。

(4)截面数据。

1.4(1)总体是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集合。

(2)分类变量。

(3)参数是所有在网上购物者的月平均花费。

(4)参数(5)推断统计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1.什么是二手资料?使用二手资料需要注意些什么?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始信息已经存在,是由别人调查和实验得来的,并会被我们利用的资料称为“二手资料”。

使用二手资料时需要注意:资料的原始搜集人、搜集资料的目的、搜集资料的途径、搜集资料的时间,要注意数据的定义、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避免错用、误用、滥用。

在引用二手资料时,要注明数据来源。

2.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是指抽样时按一定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已知或可以计算,当用样本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单位样本被抽中的概率,概率抽样的技术含量和成本都比较高。

如果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得到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就使用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是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

非概率抽样操作简单、实效快、成本低,而且对于抽样中的专业技术要求不是很高。

它适合探索性的研究,调查结果用于发现问题,为更深入的数量分析提供准备。

非概率抽样也适合市场调查中的概念测试。

3.调查中搜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自填式、面方式、电话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搜集数据的方法?实验式、观察式等。

【第一章 —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第一章 —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四、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一)三种取向的长处和局限性
表1
潜在长处
各种研究方法潜在的长处和局限性概要
潜在局限性
个案研究和临床研究
1.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 2.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 3.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 1.导致非系统观察 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 3.变量间的关系纠缠不清
相关研究和问卷调查
(二)华生、赫尔和斯金纳
华生:
1.强调对外显行为的客观研究,反对使用内省法
和对内部事件(如梦)的研究。 2.心理学就是对刺激 — 反应联系的形成的研究。 赫尔:刺激 — 反应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
三、 人格的实验取向
(三)认知取向:


使用内部加工的概念;
重视对人而不是对动物的研究,有时还在自然环
(二)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人们具有的愿望和恐惧; 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以及人们对有关这些记忆的当时机能 的认识; 对童年时人际关系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怎样影响现在的 关系; 人们应对诸如焦虑、羞耻这些痛苦情感所进行的抗争; 人们向他人有时甚至向自己表露许多想法和感情的困难;
质疑:资料在哪儿? 不可重复
一、人格的临床取向
(三)默瑞:
精神分析 主题统觉测验 试图将临床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二战时,参与选拔战略情报局人员的工作
一、人格的临床取向
(四)罗杰斯和凯利
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
1. 强调有机体向成长和自我实现运动 2. 理论核心是自我以及个体知觉和体验自我的方式
凯 利:个人构念理论
四、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二)多种取向并用:
即综合利用多种取向的不同方面
如: 艾森克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3区域经济政策.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9、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0、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着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2、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过程.若分解,则有:——从供给需求角度的分析: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从地区相互关系分析:本地发动型、周边地区带动型——从制度变迁分析: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4、低水平均衡增长理论——拉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投资增长只有突破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收入低.5、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6、赫希曼的主导部门产业理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8、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布德维尔的定义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9、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极化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①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②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③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⑤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⑥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0、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11、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着,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着,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钱氏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不同于国别经济,产业结构不可能系统完整.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4、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6、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它强调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和根植性特征,一个区域形成的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在自身所延伸的范围内发展,而不呈现明显的产业类型转变.如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意大利的轻纺产业.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每个个体的单个竞争能力都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的特点:一是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二是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三是根植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四是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指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五是创新性.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创新.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9、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者产业.区位商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10、产业间关联系数影响力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影响其它产业部门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受其它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越大,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发展也就越快. 1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高专门化水平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定义产业布局是主体政府或者企业家在一定的体制或机制条件下对客体企业在地域上的配置过程,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和区位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述四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微观布局.——体制机制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对企业布局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布局主体必须根据体制机制的认可程度来决策自身的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和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布局.。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 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可见光成像和不可见光成像
紫外光
400nm 435.8nm 546.1nm 700nm
红外光
780nm
按波段输图像可以分为单波段、多波段和超波段图像
彩色与非彩色图像
•光与色
按图像空间坐标和亮度的连续性可分为:模拟图像和数字图 像
1)模拟图像
模拟图像可用连续函数来描述。
I F ( x, y )
数字图像处理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数 字图像处理符合人类视觉感观;(2)图像处理所需 的大容量、高速度的计算机不断降价;(3)图像数 字化、视频处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对音、 视频信号的广播、传输、通信的新要求,科学家 对音、视频信号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对 信息高速公路全球性的渴求,需求刺激了技术的 发展。大容量、低成本的新存储技术,低价位的 微处理器支撑的并行处理技术,图像数字化的低 成本电荷藕合器件(CCD),低成本、高分辨率的 彩色显示系统以及静、动态图像处理技术的国际 标准化协议(JPEG,MPEG)等均是促进数字图像 处理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的技术因素。
f ( x, y )
第一章 导论
1.1 何谓数字图像处理
1.1.1 图像的概念
视觉是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器官,然而,人类的
感知仅限于电磁波谱的视觉波段,成像机器则可覆
盖几乎全部电磁波谱,从伽玛射线到无线电波。它
们可以对非人类习惯的 那些图像员进行加工,这些 图像源包括超声波、电子显微镜及计算机产生的图 像。因此,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各种各样的领域。
狭义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是相互联 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狭义图像处理是低层操作,它主要在图像像 素级上进行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 图像分析则进入了中层。经分割和特征提取, 把原来以像素构成的图像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 像形式的 描述; 图像理解是高层操作,它是对描述中抽象出 来的符号进行推理,处理过程和方法与人类的思 维推理有许多类似之处。 随着抽象程度的提高,数据量逐渐减少。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 导 论
四、简洁 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 指出:“为了防止混淆和误解,银行应 劝阻在信用证或其任何修改书中加注过 多细节的内容。” 简化单证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和提高 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单证的的基本要求
五、清晰 单证的外观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 家、一个企业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如果说正确 和完整是单证的内在质量,那么清晰则是单证 的外观质量。 清晰是指: 单证的表面是否清洁、美观大方 各项内容是否清楚、易认 各项内容的记载是否简洁、明了
§1.3 国际贸易单证的分类
根据贸易双方涉及的单证划分 (进口单证、 出口单证) 根据单证的性质划分 (金融单据、商业单 据) 根据单证的用途划分 (资金单据、商业单 据、货运单据、保险单据,官方单据、附属 单据 ) 根据业务环节划分 (托运单证、结汇单证、 进口单证 )
§1.4 国贸单证的改革和发展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二、 EDI的作用: EDI的作用不仅是消除纸张, EDI 更重要的是消除处理的延误及数 据的重复输入。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数据传递速度快 巨大的经济效益 避免贸易歧视 改革单证工作的原有模式
§1.1 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意义
二、单证工作的意义 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 单证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单证就 是外汇) 单证是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 单证是企业业务和素质的体现
§1.2 国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十个字) 正确、完整、及时、简洁、清晰
§1.2 国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单证制作和管理的现代化 制单设计的国际化 推广使用国际标准或代码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为了使学生既有较强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基础,又有较强 的工作适应能力,在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基础上,扩充了计算机应 用、数控以及其它制造业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宽口径适应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从技术与经济紧密 结合的角度出发,围绕加工质量和交货期这个目标,掌 握整个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选择优化和运作监控的基 本知识,能在宏观上和全局上对生产活动和生产组织有 清楚的认识,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工序及其优化的知 识。要求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包括传统的和现代在内的 各种常用加工方法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切削机 理、加工原理、切削参数的选用、加工质量的分析与控 制方法等。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五、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本的 知识和技能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 动的组织、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 论及其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及其设计, 机械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其控制方法,精密与超精密加 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制造系统结构
经营管理 财务 市场与销售 研究与开发 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信息流 生产管理信息流 技术信息流 物质流
用 户 、 市 场 与 外 部 环 境
工程设计
质量控制 采购 资源管理
车间制造 (加工、装配、 检验、输送、 存储 … )
图1-2 制造系统功能结构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无形 (服务)
图1-1 生产的定义

管理经济学 第01章 导论

管理经济学 第01章 导论

(一)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管理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二、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一)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最佳配置
资源的最佳利用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 稀缺资源配置和利 用的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周期 通货膨胀
指明企业经营活 动方向
法律法规 规定了企业经营活 动的行为准则 约束 层次 高低
政局的稳定性 国家方针政策 国际关系 管理企业的立法逐步增多 政府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商业道德约束 制度约束 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 法律约束 约束力大小
内部环境的构成与特征
组织的内部环境可从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来考察:
③ 最优化分析法:无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和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④ 博弈分析法:找到这样一种均衡,其中每一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假设其他参与 者给出了最优策略的前提下能够采取的最佳行动方案,即该均衡是一个所有参与者最 优策略的组合。
二、管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均衡分析法
1.定义: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虑这些制约企业的各种条件 下,确定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使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资源。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投入。它可以是有形的、显性的
,如土地、厂房、资金等;也可以是无形的、隐性的,如智慧、信任和协同方 式、声誉等。 (2)能力。能力是指一组资源的有机组合,如同胶水把各种物质粘合在 一起,可以形成高强度的材料。
(3)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
第一节 企业与环境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国际”是指一个国家存在与其他国家的经 济贸易往来。 “金融”则是指从货币金融的角度来研究。 综上,国际金融研究的就是当金融活动跨越 国界时的货币、资金、融通和信用问题。

在进出口贸易中,需要各国的进出口商人不断将 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进行兑换。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这是好 事情吗?

13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本章结束 再见!
无尽的欲望

清人胡澹庵有诗《不知足》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考核方式
1.随堂考试(第17周课),论文或开卷。 2.平时成绩:考勤3次×30分 课堂回答问题每次+10分 提前请病事假的考勤记20分 100分封顶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1.经济与金融的基本概念 2.国际金融研究什么 3.我国的基本国情 4.本书知识体系
一、经济与金融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Economi源自s)外向型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
我国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贸。 外贸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巨大,但对世界市 场的依赖性较强。 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疲软,经济增长乏力。

12
四、本书知识体系
国际收支的基本理论 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 外汇管理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的国际协作
15
递进的欲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存需要 创造的需要,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尊、他尊和权力欲,尊重人与被尊重 归属与爱的需要 :友情、信任、爱情 希望工作、生活稳定,未来有保障 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

第一章 社会工作评估导论

第一章 社会工作评估导论

(二)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
1理论研究——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研究。
① 社会基本理论研究——关于社会工作本质、价值观、人类需求、社会工作 与其实施环境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实质等问题的研究,这 类研究不是研究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过程,而是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社会工 作的一般特点;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法国著名 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开创了社会学这一 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 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 社会工作评估的概念
3 优秀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则具有如下特征:有一定职员推动这项活动,有一 定项目预算,有稳定的资助,被社会认可,有以证据为依据的研究基础,概念 清晰并有理论基础傲支撑,遵循服务哲学,有系统的实证性评估
4 评估——评估者运用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评价并帮助改善社会项目的所有 重要方面,包括社会问题诊断、概念化与设计、实施与管理、结果及其功效。
(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量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 2.运用标准化工具还是做多方面深入了解。
量化研究对研究对象用划一概念来衡量,认为这样才能 对它们进行一致界定和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
质性研究认为,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才能真 正认识其本质,而标准化工具有可能把复杂信息简单化。
第三节 社会工作评估的方法论及范式
一、方法论基础 (一)实证主义 1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提出了“观察优于想象”的命题,开实证主义之
先河。 2孔德认为,研究社会的方法首先是观察,其次是实验,再次是比较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市政客体 广义: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 设 狭义: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三)市政目标 (四)市政体制 是市政主体实现市政目标所依助和运用的各种制度、 制度、 制度 规则、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包括市政组织的结构、 规则、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市政主体的权力配置、市政运行机制等。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了解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了解研 究市政学的意义与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市政 第二节 市政学 第三节 研究市政学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市政
一、市政的含义 城市政权说:城市政权 城市政权说 城市政权 城市行政说: 城市行政说:城市的行政管理 城市政治说: 城市政治说: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 城市职能说:城市管理的基本职能 城市职能说: 城市政策说: 城市政策说:城市政策
四、学习资料
教材: 教材 杨宏山:《市政管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书: 参考书: 张永桃主编:《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美]乔尔·科特金著:《全球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旭 等译,2006。 张永桃主编:《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张波主编:《市政管理学基础》,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郑也夫著:《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夏书章主编:《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二版),南京:译 林出版社,金衡山译,2006 赵冈著:《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概言之:市政管理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 概言之 市政管理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 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 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 为谁管、管什么、 为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 我国的市政学,就是研究城市的共产党组织 和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 关,对城市各种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进行有 效管理并提示其规律的科学。(张永桃) 效管理并提示其规律的科学。(张永桃)
美国的亚瑟 W.邓恩 亚瑟·W 邓恩(Arthur W.Duwn)1909年的 亚瑟 《社区与市民》。这本书被沃思称为市政学的初级 教科书; 美国的戴洛斯 F.威尔柯克斯 戴洛斯·F 威尔柯克斯(Delos F.Wilcox) 戴洛斯 1910年的《美国大城市:政府及问题》; 美国的亨利 布鲁厄 亨利·布鲁厄 亨利 布鲁厄(Henry Bruere) 1913年的 《新型市政府》; 美国的哈里 A.图尔明 哈里·A 图尔明(Harry.A.Toulmin) 哈里 1915年的《市长:一种新的职业》。
基于一定的前 提假设和理论 立场, 立场,通过理 性判断和逻辑 推理, 推理,逐步展 开分析并形成 新的理论体系 的研究方法。 的研究方法。
基于一定的 事实依据和 调查材料, 调查材料, 通过总结和 归纳, 归纳,形成 新的理论解 释的研究方 法。
二、 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指导市政管理实 践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有助于培养和造就大 批市政管理人才 学习和研究市政管理学对于加快学科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研究市政学的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
一、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规范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
横向: 横向: 对各国市政体 制和市政职能 进行比较 纵向: 纵向: 对不同历史时 期中国市政管 理体制的研究
正确认识既定 市政体制和市 政职能形成和 发展的历史路 径,有助于得 出更加具有解 释力和说服力 的研究结论。 的研究结论
在芝加哥学派关注城市问题的同时,许多学 者开始从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研究 城市。此期一些有关市政的主要著述和代表 人物有: 古德诺(Frank J.Goodnow)1904 F.J.古德诺 年的《美国的市政府》。古德诺是美国著名 政治家、学者,即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上著名 的《政治与行政》一书的作者。
二、市政管理学(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市政管理学(市政学) 市政学是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市政主体:组织体系、权限职责、权利义务、 (一)市政主体 管理内容、活动方式及相互关系、地位作用; 市政客体: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经济、 (二)市政客体 社会、公共事业、生态、安全管理 市政目标: (三)市政目标 市政体制: (四)市政体制 市政管理规律: (五)市政管理规律
市政学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主讲:孙林 E-mail:sunlin06@ 公共邮箱:zhkupa@
一、课程描述
市政学又称市政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 市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 市政学 市政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它以 城市为特定研究对象,着重回答谁来管理城 谁来管理城 怎么管和管什么 市,怎么管 管什么 怎么管 管什么的问题。
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 总评成绩=末考*70%+平时成绩*30%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出勤、作业
三、课程提纲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城市概说 第三章 城市管理理论 第四章 国外市政体制 第五章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第六章 城市规划管理 第七章 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第八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第九章 城市房地产管理 第十章 城市人口与社会管理 第十一章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第十二章城市经营与治理创新
二、市政学的主要内容
市政学=城市行政管理学 市政学=城市政权学: 市政学=城市政权学+城市行政管理学
第一部分:专门分析城市:城市、城市化 第一部分:专门分析城市:城市、 市 政 学 的 主 要 内 容 第三部分: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 第三部分: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设与运营;城市公共财政与税收;城市社会管理等(客体) (客体) 第四部分重点讨论市政规律与方法 第二部分: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第二部分:市政主体及其运行:市政组织与市民;市政体制与运 行机制、市政职能与市政过程等(主体及体制 主体及体制) 主体及体制
市政学是政治学、行政学有关理论在城市管 市政学是政治学、 理中的展开和运用,是行政管理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 理中的展开和运用 专业课程 课时:12周,共36个学时 课时
二、课程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市政的概念、城市的 市政的概念、 市政的概念 概念、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 概念、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市政的发 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市政职能、 展、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市政职能、市政 过程理论、市政绩效与市政改革等有充分的 过程理论、市政绩效与市政改革 理解,并熟练的掌握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市政的特殊情况
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市’的差别与特殊性:直辖市、副省级市、 的差别与特殊性:直辖市、副省级市、
地级市、 地级市、县级市
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 当代中国的‘ 市政府: 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
(一)政治性 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 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 市政早已成为“ 市政早已成为 一部分” 一个政治的过程” 一部分”或“一个政治的过程”,已超越单 纯的技术性、 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 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2
市政的含义
市政:城市公共行政 和公共事务 广义的市政包括:
市政工程、市政建设、 城市规划、公共财政、 政府规制、公共服务、 土地和不动产、人口 与社会、环境保护等行政和公共事务的 管理活动 基本使命 特点(与私人管理相 比较) 现代市政管理的主体
• • •
美国弗里德里克 C.豪威 弗里德里克·C 豪威(Howe.C.Frederic) 弗里德里克 1915年《现代城市及其问题》; 美国的亚瑟 本森 吉尔伯特 亚瑟·本森 吉尔伯特(Arthur Benson 亚瑟 本森·吉尔伯特 Gilbert) 1918年的《美国城市:管理方法研究》;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孟洛 孟洛(W.B.Munro) 孟洛 于1921年和1923年分别出版的《美国城市的市政府》 和《市政府及管理》。这两本书被沃思称为市政学 的标准教材。
综上所述,市政学产生形成于20世纪初的美 国,是受美国城市社会学的影响并与城市社 会学同时产生的一门学科。学科形成的标志 是美国学者孟洛的两本著述问世。 大概正是由于市政学的产生与形成与城市社 会学有密切关系,因此,西方有些学者倾向 于将其纳入城市社会学中。但从其研究领域、 研究重点和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具有综 合性的独立学科。
三、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市政学与政治学 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市政学与行政学 最初的市政学,即以城市政府及其管理活动 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学=城市行政学)
市政学是政治学、行政学等有关理论在城市 市政学是政治学、 管理中的展开和运用
(三)市政学与城市学 城市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大学科, 包括城市管理学(市政学)、城市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 市规划学等。 市政学是政治学、 市政学是政治学、行政学和城市学之间的边 缘科学
(二)历史性 市政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三)整体性 (四)综合性 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五)动态性
三、市政与市政管理
1
城市与市
• • 城市是人口居住和工 商贸易的聚集地 市(municipality)属 于行政建制的一种,含 义不同于城市(city) 中国的“市”vs.西 方的“市” • •

第二节
资本主义 社会 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