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鉴赏事物形象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事物形象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②描 这写 首了诗小以松“由松小”而写大人,,具用有“顽小强松生”命初力时的不特为点。 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 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 陋。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 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病牛》: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 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 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 下,也在所不辞。
早梅 张渭
翻译: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 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 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 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 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 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 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 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第二首:“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 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第三首:“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事物形象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 特点?②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古典诗歌鉴赏之二形象(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鉴赏之二形象(事物形象)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 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 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 途数起数伏。
•鉴赏
•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 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 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 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 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 “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 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 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 “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 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 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 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 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 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 “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 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 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 释①作答。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阅读高考调研P172古代诗歌常见八类人物形象,完成下列问题
• 1.判断下列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 ①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
• __①_闲__置__不__用__、_壮__志__未__酬__、_报__国__无__门__的_抗__金__英__雄__形_象__。_________ _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
诗歌鉴赏之形象
高三语文组
前言
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 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感 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也是诗歌 鉴赏的一个重要考查点。
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
课时1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反馈
• (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杨万里
•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 英”句。②政:通“正”。 • 题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2.由表及里挖掘事物的精神特征
• 咏物诗,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由表及 里挖掘事物的品性才是赏析
•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分析
• 时代背景或作者阅历都影响着诗人的情感抒发。鉴赏时应注意结合背景 深入分析,寻找事物与诗人的契合点,进而领悟事物中所寄寓的诗人情 感或志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课件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 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 把握事物的特点。
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 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 分析。
二、诗词中常见的七类意象
练习一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012·天津卷)
第一步:概括物象的表层特点。“在野有
野菊
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散发着
[宋] 杨万里
“幽香”的特点。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况随流俗作重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阳”说明其超凡脱俗; “肯为无人减妙
【参考答案】 ①诗人笔下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 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 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 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 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 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点出物象意义)
七、诗词中物象的作用
练习二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2020·北京卷)
寄东鲁二稚子①
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 也心感茫然。
李白
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门前。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2.表现手法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3.形象意义
表达了诗人虽遭排挤打击,但仍然坚持操 守,终生不渝的心志。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

巩固练习
•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提问:诗人如何借梅花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寂寞开无主”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洁脱俗;“更著风和雨”说梅花生长环境恶劣, 也写出诗人备受打击摧残的不幸;“零落成泥碾 作尘”“香如故”写出诗人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 曲求全的高洁志向。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类---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 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 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 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 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 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 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 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分析 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 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 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 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 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
•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 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 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 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 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的品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梅花:傲霜斗雪,坚贞不屈,高洁脱俗
• 咏物诗的内容特点: •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Leabharlann 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事 物 形 象 鉴 赏
3
步 骤



鉴赏事物形象题答题步骤



4
步 骤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
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
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参考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
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 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
“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意,所以有惜 别怀远之意。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
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 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 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一)事物形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
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 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 “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 关键要素。
具体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
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 才不遇(或:白白浪费
象,有何实际意义?
青春年华)的怨恨。
[典例3]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 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雁,其往往与两情交往、思乡思亲和孤独连在一起。

2、塑造事物形象的目的作者塑造事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3、咏物诗的概念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于是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歌中,作者或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七、同桌交流区别咏物诗和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y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八、展示结果总结区别要点九、提问方式五、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六、某物象有什么特征?七、某物象象征什么?八、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九、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九、对比鉴赏发现诗中的常见手法咏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

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

[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4]: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

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问: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感情上,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事物形象-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事物形象-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古诗鉴赏之事物形象
何为“事物形象”?
•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 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 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学过哪些咏物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tāo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石灰吟
(明)于谦
【答案】14. C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 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 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 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 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A.王诗中海棠“绿娇红嫩”类似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都用巧妙的 手法来描绘海棠的形象,可谓匠心独运。
B.王诗开头两句描绘出了海棠叶娇柔、花妖娆的美;苏诗开头则描绘出一 幅春风吹拂、香雾弥漫的画面,空蒙而略显幽寂。
C.王诗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摹海棠,苏诗在此基础上还调动了嗅觉这一 感官来描摹,两诗均将海棠描绘得形神兼备。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 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 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 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 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鉴赏事物形象一、解说: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常见的物象有:菊、竹、梅、柳、蝉、鸟、马等等。

2.特点归纳:(1)咏物。

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二、解题步骤归纳: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 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C 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三、考题示意: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题:诗歌中的梅是一个什么形象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参考答案: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4、(20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过程。

“晚”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5、(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衬托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出鹰的形象。

(2)、下片前两句,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后三句,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6、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4分)答案:(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

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答出两点即可)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是一个有远大志向,不断追求进步,顽强拼搏的的艺术形象。

附:谈谈咏物诗的鉴赏黄琼珍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流传下来的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仅《全唐诗》就有6021首,因此,咏物诗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诗歌类型。

这里就咏物诗的鉴赏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请看几首大家熟悉的诗歌: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通过这几首诗歌,不难发现,咏物诗一般都以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主要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第二,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二、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一首好的咏物诗,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那么,通过所咏之物所寄托的情志,通常有哪些呢?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

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

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

典型的如以下两首:题榴花(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杨柳枝(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

两首诗主旨虽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

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三、咏物诗常见的手法整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局部: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

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郑思肖《画菊》),将独立疏离的菊花和丛中百花作对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

有时,还会把物本身不同时期的情状进行对比,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