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国际分工
二章节国际分工理论
48
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 另一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 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49
上例中,
英国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120 1
100 120
0 .83
100
葡萄牙酒相对于毛呢的劳动生产率
=1
80 1
90 1 .125 80
13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 或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 趋势。 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1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 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 般工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分工。
11
总之,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参加国际分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部门首先 是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而每一个国家消费的 许多产品都源自世界市场,直接或间接凝结着 许多国家劳动者的劳动。
12
四.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
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 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 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 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 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 可以获得利益。
45
贸易模式 优势国家出口优势较大的产品,进口优势较 小的产品。劣势国家出口劣势较小的商品 , 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 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原则是“两优取其最优, 两劣取其次劣”。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各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拥有绝对劣势,但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应该专门生产这种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相对优势的重要性,使得各国能够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互利互惠,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国际分工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还取决于市场规模、技术水平、政府政策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使得国际分工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
总的来说,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比较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分工合作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业务培训】第一讲 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与WTO的基本知识
贸易还是投资?
所有权优势
一国的投资者要想在国外成功地进行投资,就必须在某 些特定的市场上比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拥有所有权方面的优势。 达些所有权方面的具体优势主要采取了无形资产占有的形式, 如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资金相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 销售、财务和管理技术等。至少在一个时期内,该投资者对 这些无形资产拥有排他的占有权。所有权优势说明了投贷者 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到国外去进行生产投资。
❖ “不迟于加入时,中国将废止和停止其实施效果与WTO国民 待遇规则不一致的所有现行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中 国将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外国企 业和个人给予相同的待遇”,“除《中国入世议定书》另有 规定外,在下列方面给予外国个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 待遇不低于给予其他个人和企业的待遇:第一,生产所需投 入物、货物和服务的采购,及其货物据以在国内市场或供出 口而生产、营销或销售的条件;及第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主 管机关以及公有或国有企业在包括运输、能源、基础电信、 其他生产设施和要素等领域所供应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和可 用性”,“在与中国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议定书 项下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情况下,中国将对所有WTO成 员给予非歧视待遇,包括属单独关税区的WTO成员”,
❖ (2)遵守“透明度原则”的承诺。“中国承诺只执行已公 布的、且其他WTO成员、个人和企业可容易获得的有关或 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TRIPS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 及其他措施。”(3)全面修改投资指导目录,使之符合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4)加速修订现有的自愿性 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使之与国际标准相协调;进一步提 高使用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基础的比例,在5年内将这一 比例由40%增加到50%。
允许实施例外和保障措施原则
试论亚当·斯密的“论分工”思想与国际分工
分: [的发展 , 集体意识衰落 , 个体的人格得以独立 和发展 , 个体有充分依照 自己的意志去行动的 自由, 有充分的选择 空间去发挥 自己可能性与潜在性 。 个体变成了相互依赖而
不可替代 的 ,社会 的各个部分发 挥不 同的功能 而不 可分
割, 形成一种涂尔干所谓 的有 机团结 。秉承社会现象只能 从社会现象得 到解释的方法论准则 , 涂尔干认为是 由于社 会容量 、 社会物质密度 与社会 精神 密度 相结合而导致 了社 会分工的产生 。 社会容量指 的是属于一个特定集体 的个人 数额 ,社会 物质密度指的是一定面积土地上的个人数字 , 社会精神密度指 的是个人 间的沟通和贸易的强度 。 援引达 尔文 的进化论 , 尔干认为 , 三种因素 的作用 表现 为随 涂 这 着人 口数量 的增 加 , 以及 人们 相互间关 系数量增加和相互
以了。这必然使得工人们 缺乏全面的训 练知识 , 为此他认 为应该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 防止这一祸端发生。然而还有
一
种说法 , 在涂尔 干的《 会分工论 》 社 中他认 为 , 由于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 。 事实上 , ” 生产力 的任何新 的发展都依赖 于 技术的进步 , 不断发展 的社会分工会使生产 的专业 化程度 提高 , 而促进技术的进步 , 最终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 亚 当・ 斯密认为 ,有 了分工 ,同数劳 动者就能完成 比 “
【 摘
要 】关 于分工的理论可 以说是 众说 纷 纭 , 而亚 当・ 密在他 的 巨著《 民财 富的性质 和原 因的研 究》 斯 国
中也 明确阐述 了他 的论 分工理论 。对分工思想 的表述进行 简要的分析 , 能够让读 者对于亚 当斯密的分工思想的
理解起到一定帮助。
新国际分工理论演进与工序分工理论的兴起——一个线索性文献述评
中图分类号 :0 2 9 F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9 0 (0 1 0 o 8 17 — 3 1 2 1 )6一 o7—0 8
一
、
部 分 学者质 疑 当前全 球分 工部 分 学者 的质疑 观点
质 内涵 , 为 国际经 济学界 最 为迫切 的任 务之 一 。然 而 , 统 国际 贸 易理论 在新 形 势的猛 烈冲 击下愈 成 传
显乏力 , 既不能 自圆其说 , 也与程式化事 实不符。于是 , 不断涌现 出新的分工理论, 差异化分工理论应
用 高分位 贸 易流 动数据 修 正 了传 统认识 , 工序 分 工理 论 更是 在 理论 建模 和 定量研 究 两方 面提 出全新 阐释 。本 文试 图梳 理 归 纳这 些学 术思 想。
席 疙(月 ) 双 刊
21第 期总 5 ) 0 年 6 (第5 1 期
新 国际分工理论演进与工序分工理论 的兴起
— — 一
个 线 索性 文 献 述评
汪 洋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 院, 京 北
10 7 ) 0 0 0
摘要 : 年 来全球 化浪 潮席 卷各 国 , 北贸 易决堤般 发 展 , 易流动 中 中 间产品 和服 务 所 占比重 近 南 贸 屡 创 新 高、 工序 贸 易痕 迹 日益 清晰 , 易本 质 正发 生深 刻 变化 。如 何认 清 当前 的 国际分工 和 贸易的 实 贸
收 稿 日期 :0 1 7—1 修 回 日期 :0 1一l 2 1 —0 0; 21 O一2 0
作者简介 : 汪洋 (9 2 18 一
)女 , , 安徽蚌埠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 师, 经济学博士 , 研究方向为现代服务业 。
论我国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转 移和重组 , 依照价值 链的分工来 整合全球 资源 , 世界 各国也凭借其 自身 的优 、 劣势在国际分工中 占据着相应 的位置。我们依照他们在 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 , 大致将这 些 国家分为三类 : 第一类 是被 动接 受分工的来料加工型 国家 ,这类 国家在 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 中处于最低端 ; 第二类是部 分原 材料的采购 和零部件 的制造实行 本土 化的 国家 , 这种类 型较 第一种类 型提 高一步 , 仍然属 但 于生产车 间型的国家 ;第三类 是既具 有研发能 力和名 牌, 也控制着 国际市场 的销售 网络 的国家 , 也就 是不仅 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 , 同时又通过跨国公司主动地在全 球 配置资 源 , 获取最 大的战略利益 的国家 。 此类 国家能 够获得 生产链上 的最大经济利益 。因此 , 我们不能仅凭 找到运用切实的改善措施 。重要 的一点 是 , 问题不 能只 独立针对分包商而解决 , 而是需要分析工地上各主要参 与工程者所能作 出对 改善情况 的贡献 。 主是改善策 略 业 上 的中心点 , 作为支付承包商报酬的业主可 以要求通过 投标/ 承包程序而达较高安全水平 。业主可 向承包 商有 效施压 ,从而使 分包 商做 到并 维持 所制定的安全标准 , 承包商如在这方面下工夫 , 即可确保工地安全计划 的安 全制度及程序都得到所有 分包 商的遵从 。 监理在工程中 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管 , 利用业主赋予 的权利监督施 工单 位 的管理 。 以通过制定法律将有效的方法推广适 用于 可 各有关方面 。 长远而言 , 订立业 主 、 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 更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 对工地上所有工作人员均有重
分工 格局 中的优 、 劣势地位 的基础 上 , 出如何在 “ 提 十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1.基本假设
(1)2ⅹ2ⅹ2(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 (2)偏好相同 (3)生产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完全竞争 (6)不完全分工 (7)要素密集度不变 (8)要素流动国内自由,国际不自由 (9)运输成本为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基础 ) 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情况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扩大直 接推动着国际贸易朝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 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应变化;国际分 工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变化;世界 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 的。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各国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可分为垂直型、水平 型、混合型国际分工。
按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可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国际分工。
按分工的深度可分为产业之间、产业内部、部门 之间、部门内部以及生产工艺和零部件的国际分 工。
(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2.比较成本贸易模型
在一定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完全竞争、物物交换等)基础上, 李嘉图引用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比较成
本理论。P23
3.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第2章国际分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论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
环节 ,包括研究与开发 、创意设计 、工艺
设计 、采购 、品牌 、营销 、物流 、金融 等 ) 的 附加 价值和盈 利率高 ,而 中断 ( 加工 、 组装 、制 造 ) 的附加价值 和盈利率低 。由 此 , 难理解 为什 么发达 国家在进行产 业 不 升级时总是尽力 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
重 要 的 目的 是 取 得 更 大 的 收 益 。那 么 ,新 型 国 际 分 工 模 式 下 的 收 益 是 如何 进 行 分 配 的呢? 19 2年 ,宏 葬 电脑 的 董 事 长 施 振 9
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发展 中国家则主要生 产和 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
的资 本 密 集 型 产 品 的 新 格 局 。
术 发 展 相 对 成 熟 、成 本 相 对 较 高 的产 业 部
关 键词 :外 向型 经 济
模 式
转 型 国际分 工
门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 ,形成 了发达 国家生
产 和 出 口技 术 密 集 型 和 一 部 分 附 加 值 较 高
— 20 年以来 ,受资源价格上涨 、 08 卜 I 人民币 l 1 升值和美国 次级债等因 素 H 的影响, 我国出口 企业经营状况
和 出 口农 矿 产 品 ,形 成 了工 业 制 成 品生 产
统 的 以垂 直 型 分 工 为 主 转 变 为 以 产 业
与初级 品生产 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
期从 2 0世纪 6 年 代 开 始 至 8 年 代 ,随着 0 0
链 分 Z 为 主 ,我 国 的 制 造 业 位 于 产 业 - -
上 、 下 游 环 节 ,同 样 对 于 发 展 中 国 家 出 口
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 ,发展中国家也基 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 、设计和品牌营销 等环节 ,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
国际分工优质课件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支 持国际分工、倡导自由贸易,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是在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斯 密认为由于地域等自然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 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得绝对利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 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
世界各国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增强。每个国家在为世界市场提供产品的同 时,也消费着其他国家提供的产品。
亚、非、拉国家逐渐变成畸形的单一经济国家。 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发达国家。 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主要还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农业国家的垂直型国际分工, 另外也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着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 的时期。
工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使第 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 局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也在发展。 目前国际分工正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向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PAR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领头人。在1776年 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在国际分工方面提出了 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利益理论。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2.含义: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转化学说
H-O模型假设各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使用相同的技术。也 就是说同一种商品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事实上,由 于各国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假设不很 现实。如粮食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就是资 本密集型的。因此,由于要素密集度的逆转,事实上是 资本密集型的美国农产品被统计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贸易壁垒限制学说
H-O模型假设不存在贸易壁垒,但实际上,贸易壁垒多多 少少是存在的。最常用的手段是关税。关税会使市场发 生扭曲,从而使国际贸易格局偏离要素禀赋理论。如经 济学家鲍德温从美国的关税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 谜”。认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在于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行 业,因而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人为地增加了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如果美国实行自由贸 易政策,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将高于1947年 的实际比重。
不同国家要素禀赋不同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也称 要素丰裕度
不同产品要素投入的比例不同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 比例。
各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 集型商品,进口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 型商品。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3.理论简评 进步性:
第2章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四、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波 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国际贸易与技 术变化》。
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 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 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 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 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贸易也就结束了。 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模仿时滞: 需求时滞、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美国经济学家胡拂鲍尔(G.C.Hufbauer)用图形形象地表 示了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如下图
世界经新论第七课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市场视角内涵
魁奈(1694-1774) (1979)第一个提出“普通自由贸易这是国际分工具有必要性的重要根底。
亚当·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及不 同工序之间的分工原那么,也同样适用于国家之间。他认 为,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阶段。国家之间进 行分工能够提高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使产品本钱降低,劳 动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通过自由贸易用较小的 花费换回较多产品,这样就增加了国民财富。斯密主张, 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廉价,那么最好是从 国外进口而不要自己生产这种产品。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单位:%
1985
初级产品
50.6
食品
13.9
饮料及烟类
0.4
非食用原料
9.7
燃料、润滑油及原料 26.1
动、植物油、脂及腊 0.5
工业制成品
49.4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5.0
轻纺、橡胶、矿冶产品16.4
机械及运输设备
2.8
杂项制品
12.7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12.5
1991 22.5 10.0 0.7 4.8
(2)世界市场的内部化趋势日益加强
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国家虽然可以同步开 展同一产业,但由于该行业世界市场趋于内 部化,各国所得收益间存在巨大差距。充当 全球调控中心、全球实验室、全球研发基 地和全球物流基地的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全 球制造基地、全球加工基地具有明显的增 值优势。
2.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升级中的内在矛 盾
世界体系理论分析的核心概念是“不平等交 换〞和“剥削〞 ,无视了新国际分工为外围国家带 来了重要的开展机遇。交换是平等还是不平等要 看如何定义“交换的尺度〞。
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兴旺,那里的国民 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按照国 家价值进行交换,兴旺国家就可以以比较少的劳动 交换开展中国家的较多劳动。这里的交换是不平 等的,但却是等价。
理论篇-01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从以“产业部类”为特征的水平空间经济结构 到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的影响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 微笑曲线” Curve) 理论
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 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 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 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 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 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 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 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 加强研发,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 营销与服务。
古典学派理论
绝对利益说
缺陷: 如果把这个理论完全付诸实施,很可能产生这样一种 极端情况——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在生产成本上拥有 极端情况——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在生产成本上拥有 绝对优势,因此将独占生产领域;其他国家或地区由 于在成本上处于劣势,因此将退出生产领域而沦为原 料供应地,或干脆被摈弃在国际分工之外、只能成为 单向贸易的接受者。
现代学派理论
林德尔的偏好相似理论
现代区际贸易的定向和资源禀赋论的结论不尽等同, 其表现是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 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会。 区际贸易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即偏重成本优势来说 明贸易的起因。 林德尔认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推动力首先来自国内市 场,是技术创新领先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 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水平高低的反映, 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水平高低的反映,相同需求结 构的区域之间贸易机会和数量会更为突出。 贡献:从需求方面补充了资源禀赋理论的不足,并揭 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赶超的可能性。
典型的进口替代战略首先确定区内有广大 消费市场的产业部门,设立产品进口关税 或限额壁垒,并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 入合作设厂生产,期望使自身幼年工业逐 渐成熟,最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新形势下我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研究【最新经济学论文】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长春税务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长春税务学院所有。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长春税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长春税务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中文摘要国际贸易与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先后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与分工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者,经济学者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各种关于“新国际分工”的观点。
他们认为“新国际分工”是订单制造;是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展;是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的发展等等。
这些观点都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各种类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国家为主体的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迅速向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多层次分工格局转变。
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技术性壁垒的限制、贸易结构和生产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的原理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和分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较优势理论为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视角。
通过分析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方面的相对效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分工的原理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比较优势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提出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项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即使它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优势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1.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更高的效率生产某种商品,而比较优势则关注相对效率和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国家A 在生产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机器)的过程中,更高效且用更少资源生产这两者,与国家B相比,虽然国家A在绝对意义上有这种优越性,但如果国家A在小麦上的相对优势更明显(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应该专注于小麦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交换机器。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关键概念。
它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产品而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收益。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根据自身资源与技术条件,确定自己在生产不同商品时所需放弃的东西,从而找到最有利于自身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
二、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行业的生产,从而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这种分工使得每个国家在其擅长领域内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1. 劳动力分工劳动力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拥有不同的人口结构、技能水平与教育背景,使得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具有显著的劳动成本优势。
例如,中国因其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全球制造中心;而发达国家则可能在高科技产业或金融服务方面具备竞争力。
因此,通过劳动力在国际上的合理配置,也提升了全球经济发展水平。
2. 技术与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和技术传播变得更加便利。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解释了为什么国家之间会进行国际贸易,并且通过国际分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的概念、原理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亚当·斯密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的原理比较优势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解释: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可以生产汽车和电视机,但是国家A在生产汽车方面比国家B更加高效,而国家B在生产电视机方面更加高效。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汽车,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电视机。
然后两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来交换汽车和电视机,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较优势的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家之间会进行国际贸易。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专注于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国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获得更多的利润。
国际分工的意义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任务的分配。
国际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全球经济效益。
首先,国际分工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通过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各个国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同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商品或服务,可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
其次,国际分工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
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通过合作和交流,各个国家可以共享知识和经验,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最后,国际分工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通过国际分工,各个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
比较优势与全球经济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扩大了市场规模。
国际分工的好处
国际分工的好处
斯密认为,交换出自人类天性,这种交换的倾向形成了分工。
国际分工斯密采用了由个人和家庭推及整个国家的方法,沦证了绝对成本论或地域分工论的合理性。
他说:“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国际分工就水远不会想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国际分工“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
他批评重商主义的奖出限人政策是不合理的,因为它限制了各国按照有利的自然vi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商品,通过分工,国际分工取得最大利益。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才能充分享受到地域分工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域:国际经济学国际分工理论述评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分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关联的方式,此前,世界经济主要是靠“贸易全球化”联系的,以后则主要是靠“生产全球化联系”的。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国际分工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主导的;第二,出现了新的生产现象——产品内分工,也就是跨国公司“生产谱”的全球分解。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不能全面的解释新的国际分工现象,需要发展新的国际分工理论。
新理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第一,为重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数据提供理论基础;第二,为应对企业内贸易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形成的冲击提出解决方案;第三,探讨如何弥补“国家间管理体系”的缺陷,避免国内企业利用产品内分工、企业内贸易独占利润。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ince the 1950‘s has changed the worldeconomy links from ―trade globalization‖to ―production globalization‖, which is afundamental change in terms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labor is characterized by worldwide prevalence of production network of MNEs and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namely the de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spectrum.Because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cannot explain allthe phenomenon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 new theory is needed tobe created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should include the new explanation ofthe temporary trade data, the shock of inter- firm trade to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and the allocation of firm profit in intra-nation government system.1、引言“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1960,V ol 47,P304)。
国际分工是世界秩序的基础。
一个国家在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恩格斯,1975,V ol 1,P68)。
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
经济学文献开始关注“分工”这一概念始于17世纪晚期(比如Petty, 1671)(Marcelle Corsi, 1991)。
从18世纪开始,特别是亚当·斯密论证“分工几乎是经济进步的唯一因素”(斯密,1776)之后,直到19世纪末,分工问题在经济理论著作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Babbage(1832)、马克思(1867,《资本论》)、Mill(1848)的著作中)。
但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分工问题不再是经济研究的主题,被资源配置问题取代了。
这与马歇尔(1920)倡导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有关(杨小凯、黄有光,1999),马歇尔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了专业化经济概念,这使得经济学的焦点从生产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分工问题)变成了要素、产品数量与价格的相互影响(资源配置问题)0。
尽管随后就有Young(1928)指出马歇尔这样替代是个错误0,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问题成为经济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后,分工问题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50年代的两篇文献对这一回归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篇是Houthakker(1956),一篇是Stigler(1951)。
前者唤起人们分清斯密的分工经济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区别。
该文指出,斯密的分工经济是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更一般的概念:即使没有事前的比较优势,如果当事人关于专业化选择的决策不同,也有可能因为分工经济产生事后生产力的差别;后者延续Young(1928)的研究0,部分区分出了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不同0。
尽管50年代以来分工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的分析表明,由于新国际分工是一个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过程,诸多层面的相关问题还没有进入理论的视野,现有的理论范式还不能全面的、系统的解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国际分工。
对国际分工理论,特别是这50多年的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研究进行抽象、归纳、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深刻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将把世界经济带入一个怎样的发展状况呢?近来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
新自由主义学派(neo-liberalism)认为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无限制流动和自由贸易将导致价格下降、消费增长,使全世界趋向现代化、繁荣和自由(弗里德曼·米尔顿,1988;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1982);中心-外围论、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的积累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过程,由此会不断地产生并深化世界生产的中心区、外围区、半外围区的不平等结构(霍普金斯,华勒斯坦,2002;伊曼纽尔,1990,1999);国家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全球化使得政府失灵的总成本将会超过那些政府试图干预的市场失灵的总成本,国家主权将会削弱,世界将会进入一种新的政治秩序,类似于中世纪的无政府时代(non-state-centred medieval period),而由于市场和国家的价值取向无法彻底调和,国家影响经济的能力也将整体削弱(Weimer and Viniy,1992;Kobrin,1999;Ohmae,1991);此外,激进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既具有向心力也具有离心力,它集中并整合资本……但同时抛弃它不需要的工业、人群,甚至国家”,“全球化的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负面作用是巨大的,……包括,社会的两极分化;公民社会的破坏,特别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打破;罪恶和贫困的剧增;经济繁荣和增长的锐减;环境的破坏;政治的动荡,等等”(Roger Burbach,Orlando Nunez,Boris Kagarlitsky,1997,PP15-21)。
到底哪一种观点会更切合实际?这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理论切入点来考察世界经济、经0Marcelle Corsi(1991)指出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均衡分析的兴起,这一分析无法将分工的动态特征(dynamic feature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纳入其中。
0Young(1928)指出,许多递增报酬是由专业化和分工引起的,而并不是马歇尔误认为的规模经济引起的。
0Young(1928)的分工概念由三部分组成:个人专业化水平(individual‘s specialization)、生产链迂回经济(economies of roundaboutness )以及每条生产链中的产品多样化经济(economies of the variety of goods)。
(这里,迂回经济被定义为迂回生产链条增长会使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现象。
迂回生产链条是指相联接的两个产品之间的投入产出依赖关系,有投入产出关系的上下游两个产业之间为一个环节,而这种环节的数目则被称为生产的迂回程度。
)0从讨论企业内部生产力进入讨论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生产力时,Stigler未能继续区别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又与Young(1928)的研究发生分歧。
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国际分工”是一个好的理论视角。
正如若不以工厂内部分工为根据就无法说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不以部门和行业分工为依据就无法说明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和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一样(张宇,柳欣,2005),如果不以国家之间的分工为根据,就不能对世界经济的融合(全球化)、分化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做出科学的解释。
第二,有助于新国际分工格局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
工业革命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国际分工格局调整:19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起飞超越荷兰成为世界第一;20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起飞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20世纪后期日本经济起飞超越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
这三次分工格局大调整给原处于分工领袖地位的国家带来的共同教训是:国际分工地位并没有一种自我强化机制,如果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不能及时进行“前瞻性的调整”(比如预见到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做出职能调整),仅靠国内企业的努力是不能巩固国际分工地位的,因为单个企业的理性的选择常常导致远期非理性、集体(行业)非理性,这种非理性将导致整个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下降(Brezis, Krugman and Tsiddon, 1993)。
新技术革命正在塑造着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将从根本上改造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不同国家的相互关系和地位正在重新调整。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个人福利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变。
在这场深刻的变化过程中,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中国具有怎样的比较优势?中国面临怎样的国际经济挑战?中国国内经济面临什么样的新矛盾?中国应该制定怎样的赶超战略?进而中国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该进行哪些前瞻性的调整?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2、传统国际分工理论范式评述在进行理论述评之前,先简要阐述国际分工的历史沿革。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15世纪至今,国际贸易的内容发生了三次显著的变化,因而国际分工可分为三个阶段。
15世纪-19世纪初叶,国际贸易可以概括为“白银-农产品贸易型”的;19世纪初叶-20世纪50年代,国际贸易可以概括为“农产品、原材料-工业品贸易型”的;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际贸易可以概括为“工业品-工业品贸易型”的。
由此,从国际贸易内容来看,国际分工可分为三大阶段:15世纪-19世纪初叶,农业内国际分工;19世纪初叶-20世纪50年代,农业-工业国际分工;20世纪50年代至今,工业内国际分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