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生与死”主题的解析
解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死亡意识
解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死亡意识李君英-‘(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濮阳457000)摘要:通过透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的死亡意识和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伍尔夫在作品中并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而是通过笔下人物自己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表现了对人生存在目标的升华。
关键词:伍尔夫死亡意识意识流小说一、引言弗吉尼皿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凭借娴熟的意识流技巧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描写,伍尔夫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伍尔夫生活在充满死亡的战争时代.在人生旅途中曾经感受过亲人的死亡给自己带来的恐怖.经历过世界大战给自己造成的身心创伤。
并且一生都在与疾病斗争,最终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对死亡有着强烈的关注和执著的追求,并在她的作品中反复体现了死亡意识。
在表现死亡主题时.她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使她成为英国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
伍尔夫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她并没有局限于死亡意识.而是充分运用意识流小说描写人物的精神特质.通过笔下人物的人生选择超越了死亡意识,表现了对人生存在目标的升华。
笔者以为.解渎伍尔夫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超越死亡精神的体现超越死亡是最为深刻的死亡主题,它是关于死亡描写的纵深和延伸——寻求人生的意义。
在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中,伍尔夫通过达罗威夫人的重生描写了超越死亡的主题。
主人公赛普蒂默斯是个深受战争创伤的年轻人。
面对残酷的战争和丧失人性的社会,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寂寞之中。
于是决心改变这个世界,呼唤人们停止战争、珍爱生命,呼唤人间失去的爱。
然而.人们把他当作疯子.医生还要对他进行隔离治疗。
绝望之余.他没有自甘沉沦,始终独守自己的精神。
最终以死保持和捍卫了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传来赛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
达罗威夫人仿佛身历其境.感到那死亡就是她自己的灾难.害怕自己的死就要来临。
她陷入了惆怅与沉思:“有一件东西是至关紧要的。
在她自己的生活中,它却被喋喋不休的闲谈蒙住了,磨损了,模糊了。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忠诚的女权主义卫道士,在她的作品中处处能够看到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急切呼唤。
本文将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分析伍尔芙女性思想的形成因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探析女主人公的生活模式与心理状态,从自然、战争、男性、社会以及婚姻观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思想。
此外,本文还将归纳伍尔芙女性主义的创作方式,分析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字:达洛维夫人,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前言在西方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中,当更多人对女性的关怀还停留在浅薄的情感方面时,伍尔芙已经意识到同情与慰藉并不能真正的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只有实现在物质、精神全方位上的独立才能真正的实现女权主义。
《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很典型的展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断的抗争、对现实的妥协。
在这部作品中伍尔芙创新地用意识流创作手法,选择上流社会中的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再现了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伤害。
伍尔芙借由作品中的多个女性形象积极的倡导全社会的女性都应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倡导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
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不仅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最重要的是伍尔芙在文中给出了实现女权主义的方向——“保留自己的房间”。
即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
同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解放、自由权利的争取,我们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可以得知,《古兰经》中有大量的篇幅主要讲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也铺垫了女性地位在社会中将会不断地提高。
如果说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政府大力解放妇女权利的行为,成为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妇女的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那么,伊斯兰教则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在叙利亚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之后,叙利亚的部分人民对西方的思想是持排斥态度的。
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现代化以及世俗化,其展现的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
尽管西方的世俗化受到了部分叙利亚人民的排斥,但正是接受世俗化的叙利亚人民推动了叙利亚妇女的解放,一个家庭为了追求利益而允许妇女外出工作,因而在对待妇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旧有的思想,使妇女有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而这要归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的思想的转变。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精选4篇)达洛维夫人读后感1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意识流作品。
这本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从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上街买花筹备自己的晚宴开始,到晚宴结束为止。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达洛维夫人》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书相比,都大相径庭。
在塑造每个角色时,伍尔夫都长驱直入,抵达人物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思维之中,站在他们的视角看待社会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丽莎最怀念最爱的两个人物表达了写作的原因:“除了思维,我们身外别无他物”“惟有内心的感觉,才值得谈”。
整本书是围绕克拉丽莎展开的。
塞普蒂默斯是一个看似和克拉丽莎毫无关联的人物,在书中他们只有两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丽莎上街买花,看到一辆汽车的车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见证了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丽莎在宴会上听到他自杀的消息。
他上过前线,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
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失去了感觉的能力。
他对周围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却常常为身边的自然之美感动(“美就是真理,到处都洋溢着美”);他常常听见自己死去的战友埃文斯呼唤自己,听见小鸟用希腊语唱歌。
他的生活或许绝望,但至少,他是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静谧的。
刺激他最终走向自戕的,是他的医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
威廉爵士崇拜平稳,“由于他崇拜平稳,威廉爵士不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国日益昌盛。
正是像他这类的人在英国隔离疯子,禁止生育,惩罚绝望情绪,使不稳健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也接受他的平稳感”。
他享有上层阶级的特权,面对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会冷漠地认为他们缺乏“平稳感”;霍姆斯亦是如此。
在塞普蒂默斯眼里,霍姆斯代表一种可怕的力量,他称之为人性。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评论:不要说杀人者是恶魔,这种说法抹杀了人性之恶。
这种残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绝望,当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跳出了窗户,可仅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还想着“活着多好,阳光多温暖”。
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之《达洛维夫人》
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之《达洛维夫人》代小兵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她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共同开创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之成为文学流派,为推动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伍尔芙还与托马斯?曼、福克纳和劳伦斯等同时代伟大的欧美现代主义作家并驾齐驱,至今为人所称道。
20世纪的西方并不平静,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物质的发展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危机。
人类社会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而日益和谐,恰恰相反,反而使得西方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伍尔芙凭借作家的敏感,意识到了这种客观现实,她认为艺术形式要与时俱进,因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能充分表现当前狂飙式发展的社会现实。
她需要突破,希望找到一种崭新的富有意味的写作形式,既能够表现社会现实,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为了做到这一点,伍尔芙创造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她所关心的仅仅是向读者提供一幅传统技法无法表现,但效果比传统技法更为生动传神的生活画面,读者必须细细咀嚼,才能发现作者的真实思想与情感。
也只有细细品味,细心阅读,读者才能真正了解作者伍尔芙的想法,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无奈。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芙意识流技法的成功尝试。
笔者也希望通过分析人物,探索伍尔芙对当时社会的观点。
一、小说人物在恋爱婚姻方面的抗争与妥协主人公克拉丽莎自少女时代就是彼得的好友,二人可谓青梅竹马,心有灵犀,即使30年以后成为达洛维夫人的她也没有改变对彼得的爱恋之心。
她对彼得给自己的信可以倒背如流,信的任何内容都让达洛维夫人难以忘怀。
因为彼得是个重要的象征,象征着克拉丽莎以前的美好生活,是她激情的来源。
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甚至生活方式的共同点都极其缺乏。
克拉丽莎认为“人们没有权利游手好闲,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人必须干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彼得则坚持“爱情至上”的贵族浪漫主义情调。
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是弱势群体,受到世俗的极大束缚与压制。
Mrs.Dalloway达洛维夫人剖析
recalling the bitter love with Clarissa.
inner world
thinking activities
characters’ relationship
social background
Poetry and music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is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ymbolic effect, sometimes they will use poetry and music. They widely used image analogy, movement structure, rhythm, punctuation and quirky spelling to suggest that people in a moment feelings, impressions,
The order: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time
narrative perspective: internal focalization
focus : the outer world
focus: the inner world
Features
1.Depicting the complicate inner world of characters and employ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interior monologue, free association, .etc. 2.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and adopting the flexible conversion of time and space. 3.highlighting the flow of consciousness and fading the plots.
《达洛维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析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 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父权制战争对自然和女性造成的伤害, 探索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可以发现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女性; 男权将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生态女性主义, 为全面探究达洛维夫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文本中有关自然的意象以及女性与自然对战争的控诉, 可以展现这部充满生态女性主义意蕴的作品中自然与文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
一、自然与女性伍尔芙在达洛维夫人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意境和被意象模糊了具体轮廓的物体, 其中以故事中的两个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和雷西娅的意象尤其引人入胜。
究其原因, 在于作者将自然意象与被父权制操控的那个特定时代的女性结合起来, 通过自然意象, 反映出两个女主人公真实的生活意味。
六月的一天, 久病初愈的克拉丽莎达洛维为准备晚宴, 将这天的生活局限在家、花店及其间的一段街道, 这有限的空间构成了鸟的囚笼。
树林中愉悦的鸟儿, 反衬出克拉丽莎内心的森林的依靠。
在进入花店前的内心独白中, 达洛维夫人将自己的内心比作枝叶繁茂的森林, 而密林深处中掺杂着的哔剥的树枝声和践踏的马蹄声, 深刻地反映出她身体和内心的苦楚与煎熬, 特别从她大病以来,这种仇恨的心情会使她皮肤破损、脊背挫伤, 使她蒙受肉体的痛楚, 并使一切对于美、友谊、健康、爱情和建立幸福家庭的乐趣都像临风的小树那样摇晃、颤抖、垂倒, 似乎确有一个怪物在刨根挖地, 似乎她的心满意足只不过是孤芳自赏![ 1] 我们看到, 原本轻盈活泼的达洛维夫人的精神森林被密林深处岌岌可危的意境渐渐淹没, 导致她在美、友谊、健康、爱情和建立幸福家庭的乐趣中变得异常苍白。
常常被比作鸟的雷西娅尽管与克拉丽莎素不相识, 却因为这一比喻存在着某些联系。
在伦敦摄政公园中, 雷西娅每每想到陪着赛普蒂黙斯来到伦敦而自己孤身离开家乡意大利和丈夫的古怪精神和异常行为时, 便会觉得自己好比一只小鸟, 栖身在一片薄薄的树叶之下; 当树叶飘拂时, 鸟儿对着阳光睒眼, 一根树枝的毕剥声也会使她惊吓[ 1] 。
【精品】浅析达洛维夫人中可丽莎白和赛普蒂默斯的自我归属感问题
【关键字】精品浅析《达洛维夫人》中克拉里莎和赛普蒂莫斯的自我归属感问题辛朝卫(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达洛维夫人》中的克拉里莎和赛普蒂莫斯,是两个生活没有交集且从未谋面的男女主角,在探寻自我归属的问题上,却有着灵魂上和精神上的一致性。
本文将试图通过浅析克拉里莎和赛普蒂莫斯在追寻自我归属感上的相似性,来剖析意识流小说的结构技巧问题。
关键词:自我归属感; 克拉里莎; 赛普蒂莫斯Abstract: In Mrs .Dalloway, Clarissa and Septimus, who never met each other in the novel, shared the similarity in the way of searching the self-belonging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ispaper will explore the similarity in the way of searching the self-belonging by Clarissaand Septimus to show the special technique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Key words: Self-belonging; Clarissa ; Septimus“20世纪,人类要有所归属,”[1]人们之所以在现实世界里缺乏归属感是因为找不到“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自我得不到正确定位。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作,也是本世纪英美意识流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 [2]小说围绕克拉里莎和赛普蒂莫斯的一天生活而展开。
克拉里莎,一个上层阶级的下议院议员太太;赛普蒂莫斯,一战中的退伍老兵。
两个人在小说中从未谋面,仅仅在某一时刻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却有着灵魂和精神上的一致性:在自己所生活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缺乏安全感,孤独和死亡总是吞噬着他们。
战争:创伤与女人——基于女性视角解析《达洛维夫人》
战”造成的伤害
英 国是 “ 一战 ”的胜 利 国,但其 经济实力和 军事能力均 被 极大地 削弱,战争必然会 造成很 多的生命终结 ,并且对英 国社会带来 巨大的冲击 ,也深远地影 响着一代年轻 人的憧憬 前 程 。 当英 国 还 没 有 走 出 “ 一 战 ” 阴 霾 时 ,历 史 上 最 为 恐 怖 的 “ 二 战”爆发 ,对英 国产生更大 的毁灭性破坏 ,也让英 国 从头号 资本 主义强 国沦 为 “ 二流 资本 主义 国家 ”。更多年轻 男 子 死 于 战 争 ,更 多 女 子 生 活 和 婚 姻 没 有 保 障 。伍 尔 芙 亲 历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受 尽 战 争 折 磨 ,使 她 从 小 患有 的 忧 郁 症 日益 严重 ,德军飞机炸毁 了她伦敦 的家 ,她的丈夫 因为是犹太 人 被列入 纳粹 的黑名单 。最后伍尔芙 于1 9 4 1 年 投入乌斯河 ,结
“
一
解 决 现 有 的 问 题 ,具 体 的 措 施 包 括 解 决 女 性 受 教 育 和 就 业 的 不 公 正 问题 。 伍 尔 芙 将 她 的 想 法 , 融 入 到 《 达 洛 维 夫 人 》 的 创作 中。可 以这样讲 ,该部作 品已经超过文学创作 的范畴 , 更 多的是融汇于社会 思考和生活探 索 ,其 中女 主人公的很 多 想 法 和 感 受 ,也 深 刻 地 反 映 出 当时 英 国人 生 活 的社 会 风 貌 。
文本 解 析 2 0 _ 1 . 5于女性视角解析 《 达洛 维夫人 》
钟伟轩
著名英 国女作家弗吉尼亚 ・ 伍尔芙在两 次世 界大战期间成 为英 国文学 的领 军人物 ,更被评 为2 0 世纪 现代主义和 女权主 义 的杰 出代表 。其代表作 《 达洛 维夫人 》深 刻地反 映出当时 英 国社 会现状 以及英国妇女 的现 实生活 。在 该部作 品她 首创 意 识流 创 作 手 法 , 开 辟 了英 国 文 坛 新 技 法 。 在 创 作 具体 内容 时 ,她采用革新 的方法放弃传 统小说 的固有格式 ,关注 于描 写 人物 内心 的世 界 ,注重 阐述 人物 内在 的精神元素 。细 读作 品时,可 以发掘 作者创作理念 中具有反 战、反父权 统治 以及 对 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本文在研 究的过程中,以女性视 角为观 察方式,探讨 《 达洛维夫人》中作者的写作 内涵和精髓 。
向死而生·自我救赎——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拉撒路夫人》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74向死而生•自我救赎——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作《拉撒路夫人》中的女性意识觉醒黄莹莹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西尔维娅•普拉斯作为美国“自白派”诗歌代表人物,创作了诸多自传式文学作品,其中诗歌《拉撒路夫人》有十足的代表性,以“死亡”和“再生”为主题,象征意蕴浓厚。
借助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本文揭示了《拉撒路夫人》中展现出的女性觉醒意识,并得出结论:在当代社会,作为新青年,我们应当响应文学经典号召,不遗余力为推进平权事业做贡献,不贴标签、不抱偏见。
关键词:西尔维娅•普拉斯;《拉撒路夫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平权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一生创作颇丰,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她生前出版的两部作品:诗集《巨人及其他诗歌》和长篇小说《钟形罩》。
尽管在文坛上大放异彩,但现实生活中的普拉斯却屡屡受挫,自童年得知父亲死讯后,她日渐颓靡,此后作品大多也以阴郁和黑暗为基调。
《拉撒路夫人》一诗是普拉斯的“死亡”及“再生”系列作品中十分具有感召力的一部,本文用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切入该作,探析普拉斯的女性意识觉醒。
一、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到后期,不断受到诸如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及其他思潮的影响,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
首先,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大家开始关注那些被扭曲了的标签化女性形象概念。
该阶段的批判对象如弗洛伊德对女性气质的代表性定义——“阳具嫉妒”(phallus envy),即女性进入性启蒙阶段后,会发觉到自己与男性有所不同,对自己没有的东西产生羡慕之情。
[1]这个阶段代表作如凯特•米利特(Kate Milett)的《性别政治》(Sexual Politic )。
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大家开始回归女性文学传统,系统化地审视各个时期的女性作品,用全新的角度解读经典,聚焦于语言文学本身。
《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心灵世界
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心灵世界一《达洛维夫人》以及克拉丽莎形象概述《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所创作的一部经典的小说。
在这一部小说当中伍尔夫采用了自己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而且放弃了过去传统经典的欧洲小说创作模式,对小说创作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伍尔夫认为一些小说流于形式,并且不能够对生活进行全面真实的表现。
因此,伍尔夫创作的《达洛维夫人》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塑造了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即克拉丽莎。
伍尔夫刻画的克拉丽莎,和她所创作的其它小说人物是不同的,这跟维多利亚或者爱德华时代的作家所创作的女性小说人物的形象更是有明显的差异。
克拉丽莎是来自威斯敏斯特的上流社会的女性,而小说《达洛维夫人》,则是将克拉丽莎这个上流社会女性的经历用一天的时间进行表现,克拉丽莎在这一天当中,一方面,过着现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在回忆当中游走,现实和回忆之间互相交织在一起,变成了非常立体的网状的辐射性质结构,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反映了克拉丽莎这个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因而,虽然克拉丽莎是一个小说当中的女性角色,但是她形象十分丰满,而且个性也很突出,立体化的心灵世界,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而《达洛维夫人》正是以此作为起点,以感人的力量,开展了一次克拉丽莎的心理旅程。
二克拉丽莎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会随着所身处的环境产生出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变化,在面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时间,克拉丽莎总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她是一位千面女郎,是内心层次十分分明的人物。
在日常生活当中,克拉丽莎永远只是贵族社会里无足轻重的女性,她没有杰出的才华,没有社会上显赫的职务,她甚至没有隽永且深刻的思想,她仅仅是无足轻重的人。
可是正是这样的克拉丽莎,她完全都不在乎世界如何变化,能够在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纷扰世界当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得到的。
1 邻居以及社交圈子里解读克拉丽莎心灵的多重性在小说之中,克拉丽莎的邻居斯科洛浦?帕维斯认为,克拉丽莎是高贵并且有魅力的女性,虽然克拉丽莎年龄已经到了五十岁了,但是仍然如同一只蓝绿色的鸟儿,即使因为身体罹患了疾病,但是仍然是如此轻盈及动人,充满着独特的心灵魅力。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达洛维夫人》中伍尔芙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忠诚的女权主义卫道士,在她的作品中处处能够看到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急切呼唤。
本文将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分析伍尔芙女性思想的形成因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探析女主人公的生活模式与心理状态,从自然、战争、男性、社会以及婚姻观的角度来探讨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义思想。
此外,本文还将归纳伍尔芙女性主义的创作方式,分析作家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与意义。
关键字:达洛维夫人,伍尔芙,女性主义思想前言在西方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中,当更多人对女性的关怀还停留在浅薄的情感方面时,伍尔芙已经意识到同情与慰藉并不能真正的改善女性的生存现状,只有实现在物质、精神全方位上的独立才能真正的实现女权主义。
《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很典型的展示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断的抗争、对现实的妥协。
在这部作品中伍尔芙创新地用意识流创作手法,选择上流社会中的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再现了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伤害。
伍尔芙借由作品中的多个女性形象积极的倡导全社会的女性都应该勇敢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倡导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
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不仅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批判,最重要的是伍尔芙在文中给出了实现女权主义的方向——“保留自己的房间”。
即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女性。
同时,西方女性主义的思想解放、自由权利的争取,我们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可以得知,《古兰经》中有大量的篇幅主要讲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也铺垫了女性地位在社会中将会不断地提高。
如果说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政府大力解放妇女权利的行为,成为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妇女的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那么,伊斯兰教则起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在叙利亚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之后,叙利亚的部分人民对西方的思想是持排斥态度的。
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现代化以及世俗化,其展现的是个人主义以及功利主义。
尽管西方的世俗化受到了部分叙利亚人民的排斥,但正是接受世俗化的叙利亚人民推动了叙利亚妇女的解放,一个家庭为了追求利益而允许妇女外出工作,因而在对待妇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旧有的思想,使妇女有了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而这要归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人们的思想的转变。
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死亡叙事
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死亡叙事作者:陈颖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2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伍尔夫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赛普迪莫斯一角入手,分析了这一角色的存在缘由、死亡缘由和死亡启示,并提出死亡叙事以及作者创作的根源。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伍尔夫;死亡叙事《达洛维夫人》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采取了双线叙事模式,讲述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一天中看似没有交集,但却紧密联系的生活。
在讲述中,伍尔夫弱化了小说中最主要的情节要素,强调了生死的永恒主题。
一、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死亡叙事1.赛普迪莫斯一角的存在缘由小说的主角是达洛维夫人,从一开始伍尔夫就大篇幅地描写达洛维夫人,对赛普迪莫斯则是一笔带过。
结尾部分,赛普迪莫斯自杀的消息传到达洛维夫人的耳朵里,也只是一个陌生人做了件令人感伤的事。
赛普迪莫斯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他的存在却是小说里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他的死把小说推向高潮。
笔者认为,达洛维夫人与赛普迪莫斯在性格上有着相似性与互补性,两个角色互相对比、交叉、融合,从而更好地传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达洛维夫人与赛普迪莫斯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他们都曾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达洛维夫人是一段年少时的恋情,赛普迪莫斯则是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后来,达洛维夫人在一战后人们普遍追求物质生活的大背景下,选择嫁给国会议员,逐渐抛弃本心。
赛普迪莫斯则是参加一战后,心理创伤难以平复,成天郁郁寡欢。
达洛维夫人与塞普迪莫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一战影响,在内心深处都有着相似的、渴望解脱的心理状态。
此外,在一些细节上也不难看出作者对这两个人的细心安排。
达洛维夫人与赛普迪莫斯都在遭受病痛:达洛维夫人是一场流感,而赛普迪莫斯则是战后心理创伤;赛普迪莫斯因为不被理解,对心理医生布拉德肖十分排斥,达洛维夫人亦对心理治疗有不知名的反感。
他们的婚姻都不美满:达洛维夫人始终记挂着自己的初恋彼得,赛普迪莫斯则对自己的妻子雷齐亚有许多的负罪感。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
对《达洛卫夫人》-书主题解析作者:秦颖李丹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8期秦颖李丹(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文章在简略介绍了《达洛卫夫人》一书梗概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着重从“生命与死亡”,“正常和疯狂”和“对英国社会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对《达洛卫夫人》一书的主题进行了阐述,笔者从作者写作意图入手,把握了真正的主题。
关键词:生命与死亡正常和疯狂对英国社会的批判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a)-0245-01《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作,主要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一位英国上层社会太太达洛卫夫人和一位名叫赛普帝默斯的精神病患者于一九一九年夏季,在伦敦的一天内约十二个小时的现实活动和心理活动。
在谈到这部小说时,伍尔夫说:“在这本书里,我的意图似乎是太多了。
我要表现生和死,正常和疯狂;我要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要表现它如何在起作用,把它最集中的起作用的地方表现出来。
”[1]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加以阐述。
1 生命与死亡达洛卫夫人是一位国会议员的夫人,她生活在上流社会,拥有物质上的豪华奢侈,但生存中的死亡终结意识在她的生活中缭绕这死亡的气息,意识流中时常涌现死亡引起的波澜。
就在举办宴会的那天,去购买鲜花的路上,她愉快的感受着美好的生活,清新的空气,迷人的阳光,川流不息的人群使她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兴奋,她由衷地热爱这一切,喜爱此时此刻的现状,但又禁不住扪心自问:她必然会永久地离开这个世界,是否会感到遗憾?没有了她,人间一切还将继续,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幸福地生活在人世间的达洛卫夫人始终无法摆脱死神的威胁,无法理清对终结的思索。
在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传来了赛普帝默斯自杀的消息,尽管达洛卫夫人与他素昧平生,死讯传到克拉丽莎那里,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他的死也终于中断了克拉丽莎内心的矛盾纠缠,并催生了人物的一系列思考:克拉丽莎对自己在生活面前的退缩有了清醒的认识:“无论如何,生命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却被无聊的闲谈磨损了,湮没了,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度。
达洛维夫人观后感
《达洛维夫人》读后感《达洛维夫人》是我从电影《时时刻刻》中了解到的一本书籍,这本书在影片中作为枢纽连接了三位主角,我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对其进行了简略阅读。
书中描写的是六月,气氛却如寒冬腊月,笼罩着淡淡的忧伤。
伍尔夫的开头非常平淡: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是的,达洛维夫人为了晚上的宴会去买花,与其说去买花,不如说她是去买那些回不去的曾经,花很漂亮,曾经很美,只是早已烟消云散。
达洛维夫人拒绝了两小无猜的初恋彼得,疏远了年少时的挚友莎利,选择了能够许以她金钱和地位的理查德,曾经热爱生活的年轻女子逐渐被婚姻窒息,成为一具高贵的行尸走肉,一个灵魂已死的麻木的隐身人。
我忍不住想,如果当初达洛维夫人遇到的第一个人便是理查德然后嫁给他,可能也不失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又如果她认识彼得后没有再遇到理查德,也许她就打定主意跟着彼得一世为心灵伴侣。
可是没有如果,她在最好的时光的遇到了两个对的人,于是,终有一个要成为错的人,不幸的是那个人是彼得,是她视为精神伴侣的彼得。
不能说她选择理查德是个错误,只是或多或少有点遗憾,所以在之后的人生中达洛维夫人一直活在挣扎中。
有多久没有人亲切地叫她一声“克拉丽莎”?有多久她只是活在达洛维夫人这个光环下?恐怕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了。
要有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
多年后再遇故知,她仍毫无顾忌地称他为“我亲爱的彼得”。
奈何情过境迁,她已为人妇,也只能感慨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可怜她在爱情的矛盾中妥协,达洛维夫人一生都处于两种对立的情绪中:她爱彼得,因为他博学崇高,能给他自由与激情,他是一个很好的恋人;但她更需要理查德,因为他能给她安全感,他是一个很好的丈夫;她舍不得爱情,更舍不得自由,在理想与现实中,她终究妥协于现实嫁给了理查德,成了议员夫人,冠以夫姓给了她身份和地位,使她得以终日穿梭于上流社交场合来满足一个女人的虚荣。
她与彼得的爱终究没抵过世俗,正如所有输给了现实的爱情,那句“我爱你”,最后终究变成了“对不起”。
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
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摘要】《达洛维夫人》描绘了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的现状。
社会虚荣与空虚导致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在的精神需求,道德沦丧与自私自利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虚无与物质主义蔓延,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精神迷失孤独。
反思启示着我们应重视心灵关怀,呼吁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重建社会精神的根基,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最真实的需求,重塑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的社会氛围。
只有如此,才能打破英国社会精神“荒原”,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英国社会、精神荒原、社会虚荣、道德沦丧、自私自利、文化虚无、物质主义、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精神迷失、孤独、反思、启示、心灵关怀、真诚、信任、社会重视。
1. 引言1.1 介绍《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英国上层社会家庭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在一天之内的心理历程。
通过克拉丽莎的内心独白和回忆,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我价值的思考。
《达洛维夫人》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著称。
伍尔夫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时间线,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对话和情节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富有层次感的叙事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是一个具有许多矛盾性格特征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和独立,又受困于家庭和社会的束缚。
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社会现实的冲突,体现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人们在心灵上的“荒原”。
《达洛维夫人》的主题不仅局限于个人内心的挣扎,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小说中所描绘的心灵荒原现象,不仅仅是克拉丽莎个人的困境,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2 英国社会精神"荒原"现象《达洛维夫人》是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达洛维夫人》中“生与死”主题的解析
宴, 更为积极 主动地投 入生 活 。生活 尽管琐 碎 , 但在 这琐碎 当中 , 克蕾丽莎发现 了生活 的意义 。这种意义就 是要积极地 面对并且创造生活 。 伴随着对生命 的强烈渴望和热爱 , 克拉丽莎也感 受到 了
一
克拉丽莎和那个被残酷 的战争 吓疯 了的赛普 蒂默斯 , 可 说是同一个人的两幅面相 。他们素未谋面 , 但 是他们有 一些 共同特征——都喜欢莎士 比亚 的诗 。小说 中, 有好几处 景象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当克拉丽 莎去 商店买 花 , 正在选 花 时 , 外面大街上一辆汽车发 出爆破声 , 而此时赛普蒂默斯 听到爆 破声万分恐惧 。当大本钟敲响十二下时 , 作 者又把克 拉丽莎 和赛普蒂默斯联系在一起 。“ 当克拉丽莎把绿色衣裙放在床
第3 4卷 第 1 0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5 . 1 0 . 0 5 0
题 的解 析 《 达洛维夫人 》 中“ 生与死 " 主
陈 萌
( 洛 阳师范学 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
动 于衷 , 仿佛从一场梦 魇中醒来又进入了另一场 噩梦 。他痛 苦 地发现 自己失去 了感觉 的能力 。当他 和妻子走 在 大街上
在 路边休息时 , 他 看着 树 木 , 感 觉死 者埃 文 斯在 向他招 手 。
“
一
只雀儿栖息在他 对 面的栏杆上 , 叫 在 徘 徊 呢 , 埃 文斯 就 在 那 栏 杆 后 面。 ” [ 2 1 2 5 他脑 海 中一 直 想着 死 , 但 是 当 他 与妻 子 讨 论 帽子 时, 他又感到 高兴 。“ 还有 一 回, 他俩 坐在公 共汽 车上层 , 到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达洛维夫人形象的解析
84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达洛维夫人形象的解析陈乙 徐璐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夏雪 大连外国语大学摘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20世纪英国文学界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之一。
作为其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达洛维夫人》,伍尔芙巧妙的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对克拉丽莎·达洛维一天的生活细节展现得淋淋尽致。
克拉丽莎·达洛维也因此成为英格兰文学史上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虚构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人物。
本文将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形象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反映。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克拉丽莎·达洛维;人物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反映作为意识流写作的先锋代表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擅长运用意识流写作技巧,而不是传统的叙事风格来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
此外,作为女权主义者,伍尔芙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试图揭示父权社会的背景下女性角色的心理冲突与面临的社会困境。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经发表便广泛地传入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中对意识流的分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在理解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将逐步分析《达洛维夫人》的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形象上的反映。
一、本我——彼得·沃尔什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类宇宙的自我中心,并且不断服务于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事业。
他认为,本我是人类身体需要,欲望和冲动的来源,尤其是人类对性欲的原始动力。
本我中包含着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对现实需求做出反应的力量源泉和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1]。
在《达洛维夫人》小说中,彼得沃尔什即是克拉丽莎内心渴望的形象缩影,其人物的设定似乎是为了介绍克拉丽莎身份而存在的媒介。
与克拉丽莎不同,彼得并不因世俗陈规而违背其内心欲望。
即使彼得·沃尔什在离开多年后拜访克拉丽莎时,也未曾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他坐在沙发上毫不害羞地哭着,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4]。
对女性边缘意识的超越——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达洛维夫人之女性主义解读
对女性边缘意识的超越——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达洛维夫人之女性主义解读陈志鹏【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09【总页数】4页(P38-40,44)【关键词】莎菲女士;达洛维夫人;女性主义;解读【作者】陈志鹏【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前言达洛维夫人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在战争、女性意识、女同性恋问题以及父权压迫中显示着女性的存在以及命运的不公,其通过女性主义批判揭露了两性主义的不平等,揭露出女性在男性霸权主义下的窘状与不公。
相较于达洛维夫人而言,莎菲女士以个体自由形式书写的自身情欲与身心欲望,形成了大与小的存在,然而其均为社会与时代的牺牲品,是对男性话语的反抗式存在。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与《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为最初倡导女性主义的先驱者,虽然其生前对这一种评定并不认可,但是在其意识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女性意识的一些启迪。
作为当代女权主义批评者,其从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社会视角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于男性主义的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 达洛维夫人 》 是英 国现代主 义作 家弗吉尼 亚 ・ 伍 尔夫的 重要 代表作 。在 这篇 小说 中, 伍 尔夫表 现 了
许 多主 题 。 例 如 : “ 生与死” “ 理 智 健 全 与精 神 错 乱 ” “ 战争对人的影响” , 等 等 。本 文 通 过 主人 公 克 拉 丽 莎 ・达 洛 维
夫人和赛普蒂默斯 ・ 沃伦 ・史密斯 来探讨“ 生与死” 的 问题 。两人 虽然从 未谋 面 , 但是, 他 们 身上 有一 些共 同的特 征把他们联 系在 了一起。“ 生与死” 的 问题 一直 困扰 着他们 , 并影 响 着他 们的正 常生 活。他们 都 曾经想到 了死 , 克 拉 丽 莎战胜死亡 , 选择 继续生存 下去 ; 但是 , 赛普 蒂默斯 却选择 自杀结束 了生命 。 关键词 : 达洛 维夫人 ; 生; 死; 克拉丽 莎; 赛普 蒂默斯
这一切都是 因为布鲁顿夫人 没有请 她参加午 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于
这种恐惧 , 克拉 丽莎无 法充分 地享 受生活 , 她 一心要 把晚 宴 办成功 , 恐怕也是为 了证 明她 的存在 , 她的生命力 , 从而排解 她 内心深处 的惶恐 和不安 。但 是 , 办晚宴 也让 她感 到苦 闷, 因为她昔 E t 情人彼得和她 的丈夫理查德都不理解她 。“ 他 们 两人都很不公平地批评 她 , 极 不公 正地嘲 笑她 , 为 了她 的那 些宴会 。 ” … 彼得 嘲笑 她是 “ 完 美 的主妇 ” , 而理 查德 不 明 白为什么要办 晚宴来 影响她 的身体 。克 拉丽 莎没有 什么 天 赋, 她 办晚宴是 为了充实 自己 的生 活 , 不 让 自己感到 无所 事 事, 空虚无 聊。她想 能够 积极投入 到生活中去。
2 0 1 5年 1 0月
黑 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Oc t . 2 01 5 Vo 1 . 34 No. 1 0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5 ) 1 0 - 0 1 1 8 - 0 2
一
、
克拉丽莎和赛普蒂默斯之 间的联 系
克拉丽莎没有一味地沉溺于凌乱的思绪 , 而 是 忙 碌 地 准 备 晚
宴, 更为积极 主动地投 入生 活 。生活 尽管琐 碎 , 但在 这琐碎 当中 , 克蕾丽莎发现 了生活 的意义 。这种意义就 是要积极地 面对并且创造生活 。 伴随着对生命 的强烈渴望和热爱 , 克拉丽莎也感 受到 了
一
克拉丽莎和那个被残酷 的战争 吓疯 了的赛普 蒂默斯 , 可 说是同一个人的两幅面相 。他们素未谋面 , 但 是他们有 一些 共同特征——都喜欢莎士 比亚 的诗 。小说 中, 有好几处 景象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当克拉丽 莎去 商店买 花 , 正在选 花 时 , 外面大街上一辆汽车发 出爆破声 , 而此时赛普蒂默斯 听到爆 破声万分恐惧 。当大本钟敲响十二下时 , 作 者又把克 拉丽莎 和赛普蒂默斯联系在一起 。“ 当克拉丽莎把绿色衣裙放在床
们享受似 的。 ” 她在大街上看 到的一 切便 是她 热爱的 : “ 生
活, 伦敦, 此时此刻 的六月 。 ” 我们可 以看 到克拉丽 莎想要
因此 , 当赛 普蒂默斯 自杀 的消 息传来 时 , 克拉 丽莎心 里
想: “ 死神闯进来了 , 就在我 的宴会 中间。 ” 当她听到这 个
自己参 与 到 晚 宴 的 准 备 中 去 的 心 情 。 “ 多 美 好 !多 痛
快! ” 就很好地表 现了她 刚出家门投 入伦 敦街头热 闹场面 的欣喜之情 。与作 品中另一主要角色赛普蒂 默斯不 同的是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2 1
第3 4卷 第 1 0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5 . 1 0 . 0 5 0
题 的解 析 《 达洛维夫人 》 中“ 生与死 " 主
陈 萌
( 洛 阳师范学 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2 )
结束时 , 她 也没有死 , 而是选 择继续 生 活下去 。可见克 拉丽 莎还是热爱生活 的, 享受着生活中美好的一切 。六月 中旬的 伦敦 , 春意盎 然 , 树木葱郁 , 鸟儿争鸣。克拉丽莎 清 早便 出 来为 当天要举行 的晚宴买花 , 虽 然年过 五旬 , 病后 初愈 的她 看上去还有些面色苍 白, 但周 围的人和物对她却充满 了吸引 力 。早上刚一 出家 门, 面对着令人爽朗 的清晨 , 她不禁感 叹 : “ 多好 的早晨 啊—— 空气 那么 清新 , 仿佛为 了让海 滩上 孩子
种深深的忧虑 , 一 种 担 心 自己被 生 活 、 被生命抛弃 的恐惧 。
当得知布鲁顿夫人 只邀 请理查德 而不请 她吃午饭 时 , “ 她觉 得安身立命的时刻晃动 了, 犹 如河床上一棵 草感 到船桨 的划 动而摇曳不定 。她 也 同样 地摇 晃 , 同样地 颤抖 ” , 她“ 觉 得 自己一下子 萎缩 了 , 衰老 了, 胸 脯都 憋 了 ; 恍 惚 自己在 户
外, 在 窗外 , 忽 忽 悠 悠 地 脱 离 自 己的 躯 壳 和 昏 昏沉 沉 的 大 脑 ,
上, 当沃伦 ・ 史 密斯 夫妇走上哈利街去威廉 ・ 布雷德 肖爵士
的寓所 , 就在此时 , 正 午 的钟 声 敲 响 了 。 ” …
二、 克拉丽莎对待“ 生与死” 的态度
小说 中, 克拉丽莎曾经好 几次 想到 了死 , 但一 直到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