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权主义汉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达洛维夫人》是由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典型欧美意识流小说。

小说围绕主人公达洛维夫人筹办一次上流社会派对展开,详尽记叙了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并“以一天时间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人物的思维跨越了三十年的时光,通过表现达洛维夫人的挣扎与妥协的痛苦,表达出作者渴望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女性意识。

本文通过对女权主义的研究并将其与“达洛维夫人”小说中的人物相结合,为解析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文本中有关自然的意象以及女性与自然对战争的控诉,可以展现这部充满女性主义意蕴的作品中自然与文明、女性与男性的对立。

从而表现出伍尔芙希望构建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心理愿望。

Keywords:Mrs. Dalloway, feminism, Kilman
1.Introduction: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通过作品为女性主义吹响了号角。

她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过无数篇关于女权问题的小说、论
著。

在作品中,伍尔夫以女权主义的视角冷静审视了父权主义社会中妇女的政治、经济、文学、文化和军事状况,揭露了两性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批判了男性的霸权,开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达洛维夫人》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之一,具有意识流小说“无情节,无喜悲,无约定俗成”的典型特点。

达洛维夫人这一角色是一战后英国社会对女性定义的典型代表:“居家天使”。

她接受社会强加自己的束缚,并且乐于而且自豪地扮演着自己的这个角色:政客的太太。

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萨莉·塞顿,年轻时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

她吸雪茄,在走廊里裸体去拿洗澡用的海绵袋,并敢于发表一些直白、不淑女的评论。

但是,在30 多年以后,当萨莉再次出现的时候,她也变成了一个俗套的家庭主妇,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生了5 个儿子。

曾经达洛维夫人也是一位如花的少女, 对未来有着许多美好的追求, 而现在自己只不过是伦敦上流社会的一个装饰品罢了。

在这些矛盾的对峙中,达洛维夫人渴望自由的心与传统的束缚、环境的要求时刻进行着斗争。

是坚持抗争还是妥协屈从? 在生存与情感的十字路口, 达洛维夫人痛苦、彷徨, 当然, 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可以说从少女克拉丽莎到达洛维夫人几十年的生活, 就是挣扎与
妥协交织进行的人生奏鸣曲。

在这看似支离破碎、毫无规则可言的表象下,处处隐含着伍尔夫对于男权主义的批判控诉及对于女性主义的深深思索,而女权注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以及它对于我们当代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则是我们更为关心的重点。

本文从对达洛维夫人的各种生活细节入手,在基于搜集大
量资料的基础上,细致额分析了主人公以及二号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变化历程,so that we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 feminism in their age and how to push forward the feminism to realize the real fair in contempory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wadays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fair social phenomenon, like the employment rate between both sexes, the women’s unfair treatment and so on. All of these appearance iliu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eminism. Althoug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 idea of feminism does not get more attention. Therefore, we have the obligation to know more about the feminism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as we can. And 在我看来,,大多数对女性主义不怎么了解或者有些了解的人,不是对女性
主义抱有敌意,就是认为女性主义充满敌意。

女权主义不是简单的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它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改变女性内心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并且由此增强自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自信。

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真正发挥人类另一半的力量,并且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作为人类心灵的第一个工程师,只有女性的权利和意识得到了保障,我们的社会才真正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文化才真正称得上自由与民主。

This article includes four parts: Firstly, the meani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Secondly, make a short introduction of the fiction Mrs. Dalloway, mainly talk about the two women: Mrs. Dalloway and Kilman. Thirdly, from these two women, we can realize the feminism in their age. At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talking about the auther Virginia Woolf and her ideas in the book, so that extend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Chapter On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1.1the emergence of feminism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

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

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

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

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

其结果的强制喂食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1.2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

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第一阶段属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的反对选美的运动。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批判女性的异化与时尚美女情结。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就是从反对选美开始的。

在1968年,美国女性运动的活跃分子在游行时为一头羊加冕,并设置了自由垃圾筒,将乳罩、腹带、紧身褡、假睫毛一类的东西扔进垃圾筒,以表明她们的态度。

无独有偶,80年代,中国妇女联合会所做出的唯一一次最有个性的宣言也是反对选美。

在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中,选美被视为女性屈从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对容貌美和身体美的追求被视为女性主体的客体化,其中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

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选美,就是觉得它贬低女性,将女性变成没有灵魂的性物件。

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选美,就是要抵制女性必须遵从的规则和某些女性身体标准。

女性主义深恶痛绝地指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在进行一场持续不断的选美:为男性打扮自己,美容瘦身,深恐自己的相貌和身材达不到男性的审美标准。

第二个阶段是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女性主义者对美的看法又加深了一步。

她们把美和性别、种族、阶级这些因素并列在一起,主张不同的身体、肤色、个头、体重都可以被认可。

美也可能从正面的接受。

这被称为在容貌和美的问题上的民主化改革时期,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开展了关于美貌的论争(beauty debate):女性主义应当赞成美还是反对美?赞成麦当娜还是反对麦当娜?赞成美容手术还是反对美容手术?美的民主化系统被提出,即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自己在美貌问题上的选择。

Chapter Two: Mrs. Dalloway and feminism 1.1the main idea of Mrs. Dalloway
Mrs. Dalloway, published in1925, is the masterpiece of Virginia Woolf. As we all know, it is a classic novel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Besides, thise novel is very unique because the whol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single day and two seemingly unconnected story lines are inter weaved in the novel. Obviously, from the title we can know that Mrs. Dallowa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who catches reader's ey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She can be viewed from many angle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she is a woman of contradictions. The character in her youth is in conflict with that of her later life. When Mrs Dalloway was young, or we should call her Clarissa, she had a close friend called Sally Seton, who was an adventurous, active girl with independence. Clarissa showed her strong appreciation about Sally and even fell in love with the girl, from which we can learn
that she herself is also a vivacious girl with a sense of rebellion. She was sensitive to the "moment" and to the "poetry of existence". She also fell in love with Peter, who was the one that really understood her.
However, she was a woman full of ration and self-consciousness as well. The excitement went only to Clarissa's own boundaries. Here is the contradiction. That's also the reason why Peter once told Clarissa disparagingly that one day she would become "the perfect hostess". It became more and more clear that his prediction was accurate. According to what she knew about herself, Clarissa realize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marry Peter because their values were too different. She believed that she would never be able to break away all of the fears she had about men and women and life, set herself free, and be happy. So she married Richard Dalloway, who could make her feel secure although she didn't love him. She tried hard to train herself
to respond like a lady, a lady who was ambitious to gain in material things and locked "Clarissa" in the inner depths of her mind. Then she became Mrs. Dalloway. When Peter met Mrs. Dalloway again after many years, he was disappointed and irritated. "here she's been sitting all the time I've been in India; mending her dress; playing about; going to party; running to the House and back and all that, she thought, ... For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world so bad for some women as marriage, ...So it is, so it is, he thought..." Peter thought that Mrs. Dalloway should not spend her whole life like this, for she was such a lovely girl and she should be better. She should live a more meaningful and wonderful life.
1.2the analysis of Mrs. Dalloway’s character
大战带来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使人们对一向信仰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和反叛情绪, 并大大加强了工业化所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

而达洛维夫人就生活在这样的一
个时期。

她虽身为贵妇人, 但却缺乏友情, 缺乏爱情, 无依无靠, 没有了精神支柱的达洛维夫人只能在无聊的琐事中消磨生命和时光, 以致彼得都认为她是灵魂已死、冷漠、无情。

在达洛维先生的眼里, 她是需要保护的娇妻; 女儿伊利莎白认为她的母亲”喜欢老太太们, 因为她们是公爵夫人”; 女佣人认为她是“天下最可爱的人, 是银器、瓷器的主人”; 基尔曼小姐认为她只是无知的富婆,达洛维夫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表现给人们的只是假象, 实际上她也”虚荣”、”嫉妒”、”疑惧”。

达洛维夫人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 但又找不到出路和方法, 所以只能在自己的内心进行抗争。

她常有这样的疑惑: “我到底是怎么活到了这个年纪的?”并时常感慨自己在知识上的匮乏。

她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 像当时所有的上层阶级的女儿们一样, 她是接受家庭教师零散的教育、接受父母零散的知识片断而成长起来的。

但是没有读很多书的克拉丽莎, 却并不缺乏生活的智慧, 她可以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事情, 可以举办成功的晚
宴。

这种生活的智慧, 既教会了达洛维夫人看清上流阶层生活的空洞和贫乏, 又让她深刻地了解到世俗力量的强大并屈服于世俗的力量。

这种智慧有时反叛着世俗, 有时又是世俗的仆人。

达洛维夫人就是在这种智慧的驱使下, 度过了自己矛盾的一生。

她突然感到自己”像没有车胎的轮子, 碰到小石块就颠簸”; “她像栖避在树叶浅浅凹处的一只小鸟,无依无靠, 被一个冷漠世界中的大树、团团乌云包围着, 没有遮挡、受着折磨”, 这是为什么呢? 达洛维夫人对自我的生命意义发出了这样的质询。

经历了长长的心路跋涉, 达洛维夫人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

甚至问自己”为什么要举行宴会呢? 为什么要爬到顶上出风头, 实际上在火堆里受煎熬?”, 但是假如离开现在的生活呢? 这是达洛维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她的生活就是依附在这个阶层上的, 这个阶层是她赖以寄生的大树, 所以, 在经过短暂的抗争之后, 她妥协了。

仍然过着广泛交际、到处应酬的生活, 就这样吧, “生活正是如此屈辱, 克己”。

在父权标准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公众场合是男性的领地,女性被排除在外。

她们“被禁止单独走出家门,除非有一位男人同往,以发挥其社会学父亲的职责。

晚会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事业,是身为女性才能行使主办的特权的,体现她的价值的一种事业。

她希望通过晚会把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联系在一起,创造出背离父权社会主张的等级与压迫的女性主义价值观的平等与联合。

父权社会中,女性的定义是保守、被动的,从而被忽视,被边缘化。

克拉丽莎不甘心于这种现状,不想屈从于这种命运,所以她通过宴会的方式,在自己创造出的具有私人属性的公共场合中,以女主人的身份存在,施展自我才华、行使自由权利、建立自我意识、进而建立女性价值体系,这无疑又是克拉丽莎对于父权社会的一种反抗。

1.3 the analysis of Kilman’s character
小说中还有一个“失败者”——达洛维夫人的女儿伊丽莎白的家庭教师基尔曼小姐。

基尔曼小姐感到她与达洛维夫人在争夺伊丽莎白精神世界的角力中败下阵来。

“她感到
自己快要崩溃了。

要是她能够抓住伊丽莎白,紧抱着她,使她完全地,永远地成为自己的所有,然后死去;这就是她唯一的愿望。

但是现在坐在这儿,找不到话说;看着伊丽莎白开始对她不满;甚至连她都对自己感到了厌恶——这太过分了;她无法忍受。

她那粗壮的手指握拢了起来。

”基尔曼小姐对伊丽莎白的这种占有欲令我惊讶,我一直很难把握这种情感,但我想基尔曼小姐的痛苦中既有自命不凡,也有自惭形秽,是一种无法改变现有状态的绝望。

对基尔曼小姐来说,伊丽莎白年轻、美丽、高贵、受人欢迎,这一切恰是她难以拥有的,一方面极度渴望,另一方面又极力表现出不屑,自尊心和自卑感都在恶性膨胀!作者将基尔曼小姐的心境刻画得惟妙惟肖:“她走了。

基尔曼小姐坐在大理石桌子旁边,前面是巧克力小蛋糕,阵阵巨痛向她袭来,一次、两次、三次。

她走了。

达洛维夫人胜利了。

伊丽莎白走了。

美走了,青春走了。

”我们不要笑话基尔曼小姐,现实中的许多人都与她相仿,包括我,我时常觉得在很多情境中自己简直就是基
尔曼。

基尔曼小姐都被一种明显的失败感所折磨,面临生活下去的深深痛苦。

这痛苦正来自存在的困境,来自每个人归根结底的孤独。

彼得的痛苦来源于它,想得到的却无法得到;塞普蒂默斯的痛苦来源于它,想摆脱的却无法摆脱;基尔曼小姐的痛苦来源于它,想改变的却无法改变!他们都无法真正接近内心的渴求,无法越过人生的那个沟壑。

在父权社会的影响下,教化较之于平稳更为可怕,因为教化往往表面上把民主放在第一位,似乎是从民主的角度进行的衡量,其实民众看见的只是镜子里的反光。

基尔曼小姐就是这样,她往往带着自律,体恤众生的模样提供帮助,安抚慰藉;随身携带糖块儿以及人身格言录好时时赠予精神以及物质粮食。

她渴望权力,而且不仅仅是权力,是崇拜。

这恰恰是女性在思想被扭曲教化的后果。

1.4 the contrast between two main women
她与基尔曼小姐的相互憎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拉丽莎讨厌基尔曼小姐是因为她总是长时间和伊丽莎
白呆在一起。

克拉丽莎感到震惊的是基尔曼小姐居然
能与冥冥中的神灵相通, 尽管她笨重、丑陋、平庸, 既不亲切和蔼, 又不宽厚仁慈, 她却了解生活的意义, 并将抢走女儿对自己的爱戴和信任。

克拉丽莎不明白为什么基尔曼小姐只要在屋子里呆上五分钟就必定让你感到她的优越, 你的低劣;感到她是多么贫穷, 你是多么富有。

至于基尔曼小姐, 她认为达洛维先生对她一直很和善, 但是达洛维夫人就不是, 仅仅出于”恩赐”而已。

在她的心目中,克拉丽莎来自最无价值的一个阶级”有钱阶级”, 只有一点肤浅的文化教养。

她打心底里怜悯和鄙视克拉丽莎。

当伊丽莎白告诉她, 母亲在休息, 她嘲讽说,达洛维夫人应该在工厂干活, 或者站柜台, 所有那些高贵的女士们都应该干这些。

然而, 基尔曼小姐并不憎恨达洛维夫人。

她把她那大大的醋栗色的眼睛转向克拉丽莎, 观察克拉丽莎粉红色的小脸蛋, 娇柔的身体, 以及那鲜亮的上流社会的做派。

基尔曼小姐的感觉是, 克拉丽莎是个傻瓜, 是个笨蛋, 这个既未经历过悲伤又未享受过快乐的人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于是, 在基尔曼小姐的身上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欲望: 要征服她, 要揭露她。

如果自己能打倒她, 就会感到轻松些。

但基尔曼小姐希望征服的不是她的身体;而是她的灵魂和其假象; 要克拉丽莎感觉到自己对她的控制。

要是自己能够让她哭、让她毁
灭、羞辱她、使她跪在地上喊叫: 你是对的! 那该多棒。

但这是上帝的旨意, 不是她基尔曼小姐的旨意。

这应该是宗教的胜利。

于是她瞪着眼; 于是她怒目而视。

与此同时,克拉丽莎看着这个”身披铠甲的史前怪物”基尔曼小姐, 认为她是”人们夜间与之斗争的幽灵之一”。

她明白她永远也不会爱这个试图改变她的人生观和信仰的女人。

她独处的心灵是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征服和摆布的。

Chapter Three: Virginia Woolf’s idea of feminism
1.1a brief introdution of 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
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

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

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 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

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一条河流(欧塞河,River Ouse)。

终年59岁。

1.2Virginia Woolf’s idea of feminism
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
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如英国基督教会礼仪认为:“女人的意志应服从男子,男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说,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离开了男人,她既不干任何事而且也干不成任何事。

男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她应把男人当做主人来侍奉,她应畏惧男人,服从和臣属于男人。


伍尔夫通过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和意识流动的轨迹, 向我们展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状况, 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有如上流社会各色人物的展示厅, 他们竞相展示自己所谓的华丽、学识, 尽力遮掩自己的”虚弱”。

伍尔夫认为: “小说应该超越作品中的具体的、个人的关系, 去探讨有关人类命运和人生意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因此,其中的人物, 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 而是作者手中的某种工具、某种类型、某种概念、某种人生态度的抽象程式。

她把这些不同的抽象程式放到生命历程的九个阶段去加以考察, 试图由此获得对人生的总体印象。

在<达洛维夫人> 中, 伍尔夫通过达洛维夫人的人生经历, 向
我们展示了达洛维夫人在不断抗争与妥协中前行的人生。

抗争是对现实的反抗, 妥协是对生活无奈的选择。

空虚无聊的生活使达洛维夫人变得世故, 战争的残酷引起了这位平庸的小妇人对生与死的思考, 即使这样, 她每天的生活, 甚至整个人, 也是没有精神支柱的, 始终迷失在物质富有与精神空虚的迷宫里。

作为女权主义重要人物的伍尔夫, 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说明, 妇女要想精神和物质上的独立, 必须要有经济上的独立。

只有经济上独立后, 才能主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才能掌控自己飘摇不定的人生。

Chapter Four: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feminism in our age
傅里叶曾说,妇女解放程度是一个社会解放程度的标志。

确实,当一半的人类能友好平等的和另一半相处时,当温柔、同情、热爱和平的女性特质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不好,但这个世界似乎还真的没有好过。

随着时间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天大而苦涩的历史笑
话: 人类还远远没有学会和自身相处,科学技术飞速向前发展,但人类的观念是如此不相宜的滞后。

从理想国、天堂、乌托邦、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无数先哲都尝试着解释现在,构想着和平美好的世界,但一切看来都还那么遥远。

但如果以艾斯勒的文化转化理论来考察当今世界,我们会发现人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近几十年来,平等、合作、共赢、和谐……这些观点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电影等大众文化中都流露出越来越多的圣杯精神( 如《阿凡达》《达芬奇密码》等等) 。

我们应该从性别特质出发,从文化转换的角度出发,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了时代。

20世纪的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军备竞赛所带来足够毁灭地球几百次的核武器,都深深触动人类去思考自身和未来,人们越来越向往和平、平等、自由的世界,对统治者关系的批判和对伙伴关系的呼唤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共识。

女性主义是众多冲击统治者模式的激流之一,并且具有更为不凡的意义。

“女权主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十分完整的男女合作的意识形态的核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