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诗歌智慧书分解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ppt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ppt课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空”字有何妙处? 【答案】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 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 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 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2
野望
诗 歌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 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 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
【答案】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 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 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答案】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 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 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 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12*在天晴了的时候文本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首诗歌。

整首诗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

本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

全诗分为三小节,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四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敢于创新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毕竟他们年龄还小,生活经验有限,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去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会认“炫、怯、曝”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温柔、炫耀、胆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在下过雨、天放晴之后你们有没有到郊外、田间去过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还记得在空气中充满的泥土味儿吗?不管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美丽的情怀,去学习一首清新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中国诗坛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

他的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后期诗作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

其生前结集出版的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诗第12内容概括

诗第12内容概括

诗第12内容概括引言诗第12是一篇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以诗第12为中心,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这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并分享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诗第12的主题诗第12以人生、时间和死亡为主题,通过对短暂而有限的人生以及时间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生的脆弱性和无常性。

诗人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对人生短暂性的忧虑和对时间的不可逆转的珍惜,体现了对生命中瞬息即逝的美好瞬间的向往。

诗第12的情感表达诗第12情感表达主要以忧伤、无奈和迷茫为主线。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将自己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融入其中。

情感上的忧伤和无奈表现为对逝去岁月和残破脆弱的形象的思忖,而迷茫则源于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死亡的无法掌握。

诗第12的艺术手法诗第12使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以营造出情感和主题的氛围。

其中,映衬手法的运用使诗中的主题更加凸显和鲜明,押韵和押平仄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在读者思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示出诗人对人生和时间的感慨和思考。

诗第12的结构分析诗第12由若干个诗句组成,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在整体结构上,诗第12呈现出明确的开始与结束,并通过中间的描述和描绘来展开思维和情感的表达。

诗第12的结构简洁而紧凑,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赘述,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第一部分:岁月如梭1.表达对时间流逝的忧虑2.对逝去岁月的思忖和反思第二部分:脆弱与无常1.描绘残破、脆弱的形象2.表达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和无奈第三部分:担忧与迷茫1.对未来和死亡的担忧2.对生命的无法掌握的迷茫和思考诗第12的内涵解读诗第12通过揭示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无常,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它以深情的笔触表现出对美好瞬间的向往,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反思。

诗第12所表达的无助和悲伤,以及对未知未来的担忧,都是人们在面对无常与死亡时普遍存在的情感。

第12课 诗歌智慧书

第12课   诗歌智慧书

Page 10

c. 赞美神不仅是对神说:“神啊!您真好!”,或说“赞美主!”。指出 诗145:8-16中 诗人用了哪些不同的话来赞美神? d. 诗145:17-20更是告诉我们,神怎样关心我们。 e. 当我们知道神真是那么美好,那么关心我们,我们是否可以在诗145: 21中找到从内心深处对神赞美的回应? f. 归纳诗篇是如何帮助我们赞美神的。 g. 齐声朗读诗145:21。
5. a. 或许你可以用诗篇作一段时间的灵修默想。 b. 再次阅读诗27篇,并使用其中的话语来祷告。
Page 14
Page 12
4. 诗篇能帮助我们对神坦诚 有时我们不但不能赞美神,甚至信靠他也不容易。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坦诚 地把我们的心事在神面前倾诉,好像诗人在诗25:17-18中的一样。诗人虽然 有很多挂虑,但仍能信靠神。诗25:20-21中有哪几节经文是表达了诗人这样 的信靠?
Page 13
Page 9
2. 诗篇能帮助我们赞美神 阅读诗篇145篇。小组中可用启应的方式轮流朗读。


a. 将诗篇145:1与145:2进行比较,这两节有什么相似之处?
b. 诗篇不仅命令我们要赞美神,更解释为什么神是配受人赞美的。我们的 头脑明白为什么神配受赞美,我们的心就能喜乐地回应称颂他。诗145:3-7中 如何解释神是配受赞美的?如何显示我们的心的确能够喜乐地回应称颂他?
Page 11
3. 诗篇能够帮助我们信靠神 阅读诗篇27篇。小组中每人一节轮流朗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诗27:2-3中告诉我们大卫写这篇诗时的处境如何?
b. 诗27:1中提到大卫得到什么帮助来面对忧虑和恐惧? c. 诗27:4-6中有哪些是神在危难中保守我们的应许?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chí shàng 池上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t 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ī,fú píng yī dào kāi。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杨wàn万lǐ里quán泉yǎn眼wú无shēng声xī惜xì细liú流,shù树yīn阴zhào照shuǐ水ài爱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第十二课 爱家的智慧(二)

第十二课 爱家的智慧(二)

•(5)要保持相安
•【箴17:1】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 家相安。
•(6)要彼此相爱
•【箴15:17】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 相恨。
•(7)要说话柔和
•【箴15:4】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
•(8)要表现喜乐
•【箴17:22】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 的灵,使骨枯干。
•(3)建立人格——帮助孩子建立美好的品格,
尤其是爱心、诚实、公平和正直的美德。 •【箴1:3】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 训诲。
•(4)维持关系——与孩子保持良好关系,使良
好的信仰传统代代相传。
•【箴17:6】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5)随时管教——随时随地藉着言语来教导和
第十二课 爱家的智慧(二)
夫妻当彼此相爱,同心协力地营造幸福的家庭。也当用智慧的真理来教导儿女,使他们一生敬畏耶和华。
• 读经:
• 【箴15:17】吃素菜,彼此相爱,
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 【箴27:11】我儿,你要作智慧人,
好叫我的心欢喜,使我可以回答那讥
诮我的人。
•十样夫妻不要做的愚昧事
•(1)不要骄傲: •【箴11:2】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 智慧。 •(2)不要易怒 •【箴14:29】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 情暴躁的,大显愚妄。 •(3)不要挑错 •【箴17:9】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 错的,离间密友。
•根据下列经文,人弃绝管教有什 么后果: •(1)【箴13:18】弃绝管教的, 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得 尊荣。 •(2)【箴15:32】弃绝管教的, 轻看自己的生命;听从责备的, 却得智慧。
•根据下列经文,写下管教的作用和效果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词句解析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词句解析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词句解析理解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词句解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课文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

那天,“我”在玩耍的时候,手指被锤子砸伤了,非常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显得多么的孤独无助。

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

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

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

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

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

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
举例解释:
-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重点讲解“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比喻手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夸张的比喻描绘瀑布的壮观。
-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强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通过分析白居易的《池上》,引导学生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在理解杜甫《绝句》的意境时,学生可能对“凌绝顶”和“众山小”的哲理含义感到困惑,教师应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
-对比三首古诗的风格时,学生可能难以区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写作特点,教师应提供明确的比较点和例句,以便学生掌握。
-在仿写古诗的环节,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古汉语词汇和句式,教师应提供模板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运用上的难点。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色描绘手法,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中自然景色描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分享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材解析清单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材解析清单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唐诗五首唐代的诗人特别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说课稿

(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说课稿

(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是一节非常有特色的课程。

教材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通过吟唱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唐诗宋词,又有民间流传的童谣,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

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问题。

在学习音乐方面,学生大多具有初步的音准和节奏感,但对古诗词的了解和吟唱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引导他们掌握吟唱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学会吟唱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吟唱古诗词的基本技巧,如音准、节奏、情感把握等。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以及吟唱时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徒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音乐乐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简易的古诗词吟唱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了解诗词内容。

3.学习吟唱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吟唱技巧,如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4.实践练习:分组进行吟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

5.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首古诗词进行展示,其他组给予评价。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

7.拓展延伸:推荐一些适合吟唱的古诗词,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程标题《吟唱古诗词》、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等。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白话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诗意赏析】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联系背景,即可知此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诗的韵律》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要1.1 课文内容简介:本课讲述了什么是诗,诗的特点和韵律。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诗有特殊的韵律和格律,通过词句的叠韵、对仗、韵律等音韵技巧来表现美。

1.2 课文结构:本课分为四个部分:一、什么是诗;二、诗的特点;三、诗的韵律;四、玩转诗词。

1.3 课文主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诗,诗的特点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二、课堂重点内容2.1 诗的定义和特点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诗,提出了“一片青葱一片青”的问题。

同学们积极回答,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到诗是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语言、形式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意境深远、含蓄丰富、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等。

2.2 诗的韵律和技巧老师通过示范诗词朗诵和分析,让学生们感受到诗的韵律之美。

老师还向学生解释了诗的韵律结构和技巧,包括对仗、叠韵、押韵等,并通过例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2.3 诗的欣赏和创作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些优美的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们欣赏诗的美。

还布置了诗歌创作的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用自己的话语编写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创造力。

三、课堂效果3.1 学生的反应:在本节课上,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讨论,并对诗歌的韵律和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愿意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认识。

3.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诗,诗的特点和韵律。

在课堂上,学生们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诗的特点,具有对诗的韵律有一定的感知与体会。

四、需要加强的地方在下节课的教学中,需要老师进一步加强诗的韵律和技巧的教学,引导学生多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欣赏、创作诗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诗歌的魅力》一、引言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第12课,是一堂关于诗歌的课程。

诗歌作为一种优美的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思考。

在这堂课上,我们深入探讨了诗歌的魅力,学习了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以及诗歌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习和交流,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下面我将共享我的学习体会。

二、诗歌的构成要素我们要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有韵味。

在这堂课上,老师通过分析多种诗歌作品,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诗歌的构成要素,例如押韵、对仗、排比等。

这些构成要素赋予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

三、经典诗歌作品赏析这堂课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

我们读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静夜思》、《将进酒》等。

通过欣赏这些诗歌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力量和魅力。

这些诗歌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情感的思考和感悟,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尤其是《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几句诗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深深地感动了我。

它让我明白了诗歌可以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

四、诗歌的写作技巧除了赏析诗歌作品,这堂课还介绍了诗歌的写作技巧。

老师教我们如何用押韵、对仗等手法来写诗,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通过实践,我发现写诗歌是一种有趣的创作过程,它让我更加敏锐地观察生活,思考情感,找到情感的宣泄途径。

诗歌的写作技巧不仅提高了我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开拓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对诗歌的个人理解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表达。

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它让人在瞬间感受到美、感受到温馨、感受到力量。

我会继续学习诗歌,欣赏诗歌,也会尝试创作诗歌,用诗歌的方式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探索诗歌之美》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摘要:本文将向读者介绍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探索诗歌之美》的内容。

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课文内容概述、课文学习体会以及结语。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诗歌的美丽之处。

引言诗歌是文字的艺术,是用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在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学生将通过学习第12课《探索诗歌之美》,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从而培养审美素养和优美的情感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概述《探索诗歌之美》这一课文是一首描写诗歌之美的现代诗。

在课文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歌与大自然、人文景观等联系起来,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和独特性。

诗人通篇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整个诗歌显得生动、形象。

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将感受到诗歌之美。

课文学习体会学生在学习《探索诗歌之美》这篇课文时,将体会到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首先,课文中的描写让人物象和景物形象生动呈现,如“树木吟诗道”“阳光嫩绿的藤蔓”等。

这些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拟人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也使读者对于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例如作者用“它飞跃如鱼儿升腾”来比喻诗歌的自由和灵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美妙之处。

此外,课文还以诗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唤醒他们对于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分析和仿写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将进一步熟悉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创作能力。

结语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探索诗歌之美》,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诗歌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思想的传递。

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将诗歌之美传承下去,让美丽的诗歌永存于人类文化的长河中。

2022(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教学设计

2022(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教学设计

2022(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12课吟唱古诗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吟唱古诗词》选自花城版一年级音乐上册。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古诗词的了解和吟唱。

教材以富有诗意的古诗词为歌词,配以简单的旋律,让学生在吟唱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吟唱、模仿来学习新知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吟唱教材中的古诗词。

2.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通过吟唱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吟唱古诗词的节奏和音准。

2.对古诗词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示范吟唱,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吟唱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词的相关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意义。

2.准备教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3.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吟唱音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夜晚的景象,引导他们思考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义。

2.呈现(5分钟)教师示范吟唱《静夜思》,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在示范过程中,注意讲解歌词的节奏和音准,帮助学生更好地模仿。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吟唱《静夜思》,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可分为小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吟唱能力。

4.巩固(5分钟)播放古诗词吟唱音频,让学生跟唱,巩固所学内容。

期间,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5.拓展(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让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2课《诗经》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2课《诗经》教案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举例:《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示了古代的婚恋观念,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一观念。
2.教学难点
-诗歌韵律的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如何把握韵律美是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诗经》中的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经》篇目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2课《诗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2课《诗经》教案,主要围绕《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进行教学。本节课将重点学习以下内容:《关雎》、《葛覃》、《卷耳》和《桃夭》四篇诗歌。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四篇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意境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经》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使学生了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四篇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思想:《关雎》的婚恋观、《葛覃》的妇女生活、《卷耳》的离别之情、《桃夭》的赞美之意,通过具体篇目学习,把握诗歌主题。

“诗”第十二-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思维导图 讲解课件

“诗”第十二-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思维导图 讲解课件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 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 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 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 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 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 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 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 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 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 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 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 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 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 都是的。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阮籍是老、庄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 晋交替的时代,眼见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 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只得发泄在酒和诗 里。他作了《咏怀诗》八十多首,述神话,引 史事,叙艳情,托于鸟兽草木之名,主旨不外 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年岁有限, 一般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不知放怀远大,真 是可怜之极。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 “忧思独伤心”一句可以表见。这里《楚辞》 的影响很大;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 似乎是皮相之谈。本来五言诗自始就脱不了 《楚辞》的影响,不过他尤其如此。他还没有 用心琢句;但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 往难详。这许是当时的不得已,却因此增加了 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他是这样扩大了诗的范 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和苏、李诗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但据近来的研
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 称“枚贾”。
究,这十九首古诗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苏、李
诗虽题了苏、李的名字,却不合于他们的事迹,
钟嵘(约468年—约518年),字仲伟,中国南朝
从风格上看,大约也和“十九首”出现在差不多 文学批评家。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篇27篇或类似的诗篇对你有什么帮助?你现在有什么忧虑和危险?从诗篇中 选一节对你最有帮助的经文。
Page 12
4. 诗篇能帮助我们对神坦诚 有时我们不但不能赞美神,甚至信靠他也不容易。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坦诚
地把我们的心事在神面前倾诉,好像诗人在诗25:17-18中的一样。诗人虽然 有很多挂虑,但仍能信靠神。诗25:20-21中有哪几节经文是表达了诗人这样 的信靠?
Page 9
2. 诗篇能帮助我们赞美神 阅读诗篇145篇。小组中可用启应的方式轮流朗读。 a. 将诗篇145:1与145:2进行比较,这两节有什么相似之处? b. 诗篇不仅命令我们要赞美神,更解释为什么神是配受人赞美的。我们的
头脑明白为什么神配受赞美,我们的心就能喜乐地回应称颂他。诗145:3-7中 如何解释神是配受赞美的?如何显示我们的心的确能够喜乐地回应称颂他?
f. 归纳诗篇是如何帮助我们赞美神的。
Hale Waihona Puke g. 齐声朗读诗145:21。
Page 11
3. 诗篇能够帮助我们信靠神 阅读诗篇27篇。小组中每人一节轮流朗读。 a. 诗27:2-3中告诉我们大卫写这篇诗时的处境如何? b. 诗27:1中提到大卫得到什么帮助来面对忧虑和恐惧? c. 诗27:4-6中有哪些是神在危难中保守我们的应许? d. 如果你向大卫一样面对强敌,或遇到很大的困难(如得了不治之症),
Page 10
c. 赞美神不仅是对神说:“神啊!您真好!”,或说“赞美主!”。指出 诗145:8-16中
诗人用了哪些不同的话来赞美神?
d. 诗145:17-20更是告诉我们,神怎样关心我们。
e. 当我们知道神真是那么美好,那么关心我们,我们是否可以在诗145: 21中找到从内心深处对神赞美的回应?
第12课 诗歌智慧书
玻璃海之梦
Page 2
Page 3
Page 4
Page 5
Page 6
Page 7
Page 8
1. 补充资料 诗篇是3000年前的著作,那时的时代背景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别。奇妙的是
历代以来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来朗诵诗篇,都发现他们的确能够满足自 己内心深处的需要。在忧伤与欢乐中,无论是个人灵修还是一起敬拜,全世界 的基督徒都能借着诗篇的话而亲近神。
Page 13
5. a. 或许你可以用诗篇作一段时间的灵修默想。 b. 再次阅读诗27篇,并使用其中的话语来祷告。
Page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