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过程探秘

合集下载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来源:刘培的日志原因分析: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

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

[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

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

[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

苏联 解体 详解

苏联 解体 详解

苏联解体详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苏联解体的背景和原因
2.苏联解体的过程
3.苏联解体的影响
正文
苏联解体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也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背景和原因、过程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解。

一、苏联解体的背景和原因
苏联解体的背景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中期,当时苏联正处于冷战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对抗加剧,军费开支巨大,国内经济负担加重。

同时,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科技发展滞后等。

此外,苏联的民族问题也日益突出,各个民族的
矛盾不断激化,民族分裂势力抬头。

二、苏联解体的过程
苏联解体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1989 年,东欧剧变,苏
联的盟国纷纷倒向西方,苏联的对外压力增大。

其次,1991 年 8 月,苏联发生政变,戈尔巴乔夫被软禁,苏联的政治局势陷入混乱。

最后,1991 年 12 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冷战的胜
利方是美国,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次,苏联解体也引发了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力量普遍受到影响。

此外,苏联解体还对原苏联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
重大影响。

苏联解体过程

苏联解体过程

8.19事件发生后,苏联代理总统亚纳耶夫发布了在莫斯科市实施紧急状态的命令,坦克和军队出现在莫斯科街头。莫斯科市民表现得比较平静,照常上班,人们似乎倾向于接受了事实。但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不会听命于紧急委员会的命令,他跳到议会大厦前的坦克上发表演讲,指责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恢复苏联的政治铁幕统治,并号召群众进行总罢工。紧急状态委员会优柔寡断、未能果断肃清议会大厦的反对派,在叶利钦的鼓动下,情况发生逆转。二十日晚,议会大厦前已聚集了数万示威群众。有些人构筑了堡垒,要誓死保卫议会。二十一日下午,苏联国防部命令军队撤回驻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放弃了行动。
八·一九惊雷
苏联时间十九日清晨六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发布命令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他本人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亚纳耶夫同时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六个月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移交给苏埃宣布乌克兰独立。同一天,《真理报》「暂停」出版……
红旗从克宫上降落
8.19事件平息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截至到九月底,宣布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已达到十二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也宣布独立。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八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存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俄罗斯等十一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苏联代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八人组成。

苏联瓦解的全部过程

苏联瓦解的全部过程

莫斯科上空的红旗是怎样陨落的--苏联解体10周年的回顾发布日期:2003-11-17 文章来源:互联网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权已象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这样,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一时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被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吸引住了。

面对苏联无产阶级被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被推翻、共产党被解散、联盟被肢解,资本主义全面复辟,也就是我们简称为苏联演变这样的世纪性事件,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看法和态度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有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命运问题,涉及到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同,这是十分自然的事。

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对于苏联的演变无一不报以欢呼。

从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制度之日起,他们一直把消灭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然而十四国武装干涉没有能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希特勒法西斯挟大半个欧洲的军事实力进攻苏联都没有能摧垮社会主义制度,今天在戈尔巴乔夫之流的积极配合下,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颠覆社会主义的夙愿,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呢!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这是“民主和自由的胜利”,而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则声称这是共产主义的“大失败”。

庆贺的心情,溢于言表。

欢呼之余,他们并没有忘记戈尔巴乔夫的功劳。

尽管戈尔巴乔夫由于背叛了社会主义、出卖了祖国而遭到了苏联人民的唾弃,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西方政要和舆论却一致赞扬戈尔巴乔夫,并授予他“和平奖”!这是对戈尔巴乔夫叛徒行径的奖赏。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苏联的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最严重的挫折。

解密前苏联解体

解密前苏联解体

浅谈前苏联解体<p>前苏联,曾经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冷战中与美国全方位竞赛的国家,却在1991年解体。

神秘的苏联为什么解体呢,是另有隐情还是内部原因?今天我们通过MindManager思维导图一起解密前苏联解体。

</p><p>苏联解体一般是指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历史事件。

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p><p>这是自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放宽对媒体控制、1989年在辛纳屈主义主导下拒绝干涉东欧剧变与默许两德统一、1990年放弃苏共领导体制允许多党制、1991年上半年从波罗的海国家撤军和1991年8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书记职位和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后,苏联党政体制瓦解过程的最后一步。

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连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于1991年12月27日分别继承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和其下属国际组织中的原苏联、原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原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席位。

其他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新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

稍早举行的独联体首脑的阿拉木图峰会中,与会首脑一致同意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一概由俄罗斯联邦接收。

</p><p>苏联解体后,首都莫斯科成为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首都,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p><p>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

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

苏联解体的历史

苏联解体的历史

苏联解体的历史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苏联成立于1917年,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并在二战结束后与美国展开了冷战对峙。

然而,苏联内部也存在着各种潜在问题。

经济体制的僵化、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央集权体制的缺陷,以及军队与情报机构的庞大化等因素,逐渐侵蚀着苏联的强大。

二、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 经济崩溃: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足。

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面临着失去盟友和市场的压力,国家财政亏空日益严重。

2. 民族矛盾激化: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文化和宗教差异。

这些矛盾在解体前逐渐激化,导致了各个加盟共和国对独立和自治的要求日益高涨。

3. 领导层危机: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以及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苏联面临了一系列挑战。

改革措施的推行并未收到期望的效果,反而加速了国家的瓦解。

4. 经济极化和贪污腐败:苏联解体时,很大一部分国家财富和资源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普通民众生活困难,腐败现象严重。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引发了公众的不满和抗议。

三、解体过程苏联解体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转变,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阶段:1. 塞尔维亚纳戈尔斯克和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1990年,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相继宣布独立,引发了南斯拉夫的内战。

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2. 莫斯科政变:1991年,苏联内务部特种部队发动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并保持苏联的统一。

然而,政变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进一步削弱了苏联政府的威信。

3. 新联邦条约:1991年末,数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新联邦条约,确定了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这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苏联解体过程和原因解读

苏联解体过程和原因解读

艰辛改革

鲁晓夫的改革分两个阶段。其最初的改革是从1953年9月开始, 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为一段落。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包括在经 济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 拜、平反冤假错案、揭露社会阴暗面等,在外交上积极缓和国际局 势等。这一系列改革调整为苏共二十大作了重要准备。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成为赫鲁晓夫将改革引向新阶段的 宣言和保证。在这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公开提出了“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并作了《关于个人 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点名批评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 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并提出了肃清个人崇拜的三项措施。与会代 表一致通过了《苏共20大关于赫鲁晓夫同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 其后果〉报告的决议》,责成党中央继续采取措施保证完全克服与 马克思列宁主义格格不入的个人崇拜,恢复党的生活准则和集体领 导原则
官僚特权
“钱袋”,其数额不等,使权贵们的收入高达社会平均水平的四倍。
(二)特殊供给。各级党政机关均设有内部供销点,政府根据官职大小、
地位高低发给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持有者能够买到稀缺商品。
(三)特殊住房。许多风景名胜避暑胜地,都有大小官员的别墅。 (四)特殊服务。享有特殊的医疗服务,病房护理周全,伙食好,医疗
军备竞赛

据统计,1965年至1981年苏联军费增长了3.75倍,已占到苏联财 政支出的1/3。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疯狂地扩军备战,其 军费开支竟然在1968年就超过了美国并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使苏联 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每年的军费开支竟占到GDP总量的15%)。在60 年代中期,苏联的战略武器系统还远远落后于美国。而到70年代末,苏 联在核武器总量、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战略导弹核潜艇、攻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原因苏联领导层的腐败和脱离群众是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战后的几十年间,苏联领导层权力高度集中,缺乏透明度和民主制度。

严格的政治控制和言论审查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民主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造成了严重扭曲。

此外,苏共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领导人的更替也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中却失去了统治的控制能力,导致了政权崩溃的局面。

2. 经济原因苏联经济体制的缺陷和经济效益的下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过度集中的决策制度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导致生产力的下降和物质短缺。

此外,军费开支的巨额支出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冷战时期,苏联不得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衰退和负债累累的局面。

3. 民族矛盾和地区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成为解体的一大因素。

苏联的民族政策未能有效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

某些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地区分离主义倾向,如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等地。

此外,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和干涉,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也给苏联本身带来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沉重负担,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声誉。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1. 政治后果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形成了15个新的独立国家。

这导致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的削弱,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冲突和民族问题。

例如,克里米亚危机和俄乌冲突等都是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后果。

2. 经济后果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许多国家在转型经济体制时遇到了困难,出现了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接班人,继承了苏联庞大的经济体系,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转型。

探寻苏联解体之谜

探寻苏联解体之谜

探寻苏联解体之谜探寻苏联解体之谜作者:阿凡前苏联的消失,距今已近二十年。

国际上对苏联解体成因的探究活动,也经历了近二十年,并且还会探寻下去。

为何一个庞然大物突然死亡?这类似于恐龙与猛犸象的死因,是令人着迷的。

正如前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所言,苏联的解体与苏共的下台,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与内部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个超级大国,在瞬间灰飞烟灭,毕竟是令人感慨的。

尤其是作为近邻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感触尤为深切。

苏共建政70余年,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由于国力强盛曾与美国平起平坐,被世人称之为二霸之一。

还是马特洛克所言,苏联消解的病因,早就存在于早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由于体制庞大和国力强盛,所有的病因都处于隐性状态。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这些隐性的病患开始加速扩散,弥漫到国家的一切领域,仿佛一个衰竭的病人;只要遇到合适的诱因,就会总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苏联解体是经济上出了大问题?前苏联国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安德烈-兰考夫认为:“在前苏联统治时期,虽然也存在对政治权威主义和少数民族问题的不满情绪,但国民对体制持有不满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在经济运营上的无能为力以及国民生活困难。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人终于明白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

”“虽然苏联当时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如果苏联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经济危机就不会造成政治后果。

因为苏联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发达国家这个事实,所以才开始反对国家的社会主义体制。

”持上述观点的人是苏联解体成因说的主流,然而事实并不尽然。

据苏联政府下属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在1971年至1975年达到7.4%,之后急剧下降,1976年至1980年为4.4%,1981年至1985年继续下滑至3.7%.而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推测,当时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4%、2.6%。

数据表明,当时的苏联经济还处于增长,虽然增速是有所减缓,但不至于导致国家解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对苏联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东欧剧变。

本文旨在从东欧剧变角度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政治体制的崩溃:苏联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一直以集权主义为核心,缺乏政治多元化,并且存在着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种政治体制的崩溃导致了人民对苏联政府的不满与抗议。

2. 经济问题的积累:苏联经济模式长期以来过分侧重于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和农业的发展。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导致了经济体制的崩溃。

3. 民族矛盾的激化:苏联是由多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二、东欧剧变的背景苏联解体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崩溃和资本主义复辟的过程。

东欧剧变的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民主与自由的要求:东欧国家长期以来受到苏联的控制和影响,民众渴望获得民主、自由和人权。

苏联解体为东欧国家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机会。

2. 经济转型的需要:东欧国家的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长期停滞不前,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有机会实施市场经济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 西方的影响力: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有机会与西方国家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不满,并推动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三、苏联解体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为东欧国家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1. 经济改革的机遇: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吸纳外资,加强与国际贸易合作。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年级历史学习中,苏联解体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苏联解体展开探讨,包括解体原因、解体过程以及解体后的影响。

一、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体制的失败: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党独大为核心,缺乏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制衡机制,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

2. 经济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失灵,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拉大。

与此同时,苏联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下降。

3. 民族问题:苏联涵盖了多个民族,而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则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联邦结构。

这导致了民族间的矛盾和不稳定,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俄罗斯的不满和渴望独立。

4. 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给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解体过程苏联解体的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事件:1.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苏联的问题。

2. 1989年,波兰与匈牙利脱离苏联影响,东欧剧变:东欧国家先后实行民主化和市场经济改革,脱离了苏联的控制。

3. 1991年,八一八政变失败:保守派人物企图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进一步削弱了苏联的统治和威信。

4. 1991年12月,“信任条约”签署:苏联成员共和国签署了“信任条约”,决定联盟解体。

这一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三、解体后的影响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内部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国际格局重塑: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

同时,东欧国家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等诞生。

2.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重塑: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解体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并保留了部分苏联的领土。

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启示

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启示一、解体过程1985年3月由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部的变革要求把作为年轻一代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推上了改革的舞台。

1985年4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对处于“危机前状况”的国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由此启动了新一轮改革的进程。

戈尔巴乔夫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更换了14名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15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新人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如利加乔夫(主管组织工作的中央书记)、雷日科夫(部长会议主席)、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谢瓦尔德纳泽(外交部长)等。

地方干部也大幅度更新,为改革方针的实施奠定了组织基础。

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讨论了政治改革问题。

1987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再次讨论政治改革问题,决定通过重写苏共党史,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模式”,为改革清除思想理论障碍。

1988年6月,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题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举行,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方案,决定进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公开竞选,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拥有实际权力的最高苏维埃。

政治改革的取向及其步骤在党的核心领导层中引起了分歧和争论,形成了以叶利钦为首的主张政治多元化的“激进派”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主张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的“传统派”的斗争。

1989年3月,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竞选选出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实际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从这时起,苏共的领导地位逐渐弱化,权力中枢移向苏维埃。

1990年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

当年2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通过《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宣布共产党“放弃政治垄断地位”,从而为实行多党制开了绿灯。

3月举行的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等决议,取消原宪法中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第六条,将苏共的作用改为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一样,“通过选入人民代表、苏维埃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俄罗斯历史中的苏联解体

俄罗斯历史中的苏联解体

俄罗斯历史中的苏联解体在20世纪的历史舞台上,苏联解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事件。

苏联作为一个历史性的国家,它的解体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俄罗斯及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经济问题: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其集中管理和计划经济制度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生产力的低下,导致了经济停滞。

同时,军备竞赛和对外援助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2. 政治体制问题: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权力集中和缺乏民主制约的问题。

斯大林时期的集权统治以及后来的领导层腐败和权力滥用,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

3. 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不同历史、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民族。

这些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平等的关系,尤其是中亚和高加索地区。

苏联解体后,这些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加剧了苏联内部的分裂。

二、苏联解体的过程1. 列宁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解体问题可以追溯到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政权建立和经济政策。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但在斯大林时期,集体化和大规模工业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 格拉斯诺斯塔时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后,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理念。

格拉斯诺斯塔(言论自由)政策带来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风潮,但也暴露出国家对内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3. 共和国独立运动:早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浪潮就开始兴起。

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独立,随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苏联其他共和国纷纷效仿,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4. 八一九事件与叶利钦上台:苏联1991年发生的八一九事件是苏联解体的关键节点。

一群保守派政治家试图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但最终失败,导致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受到严重削弱。

此后,鲍里斯·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苏联逐渐走向瓦解。

三、苏联解体对俄罗斯及国际社会的影响1. 经济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了困难的转型期。

中国人亲历的苏联解体:部队倒戈效忠叶利钦

中国人亲历的苏联解体:部队倒戈效忠叶利钦

中国人亲历的苏联解体:部队倒戈效忠叶利钦莫斯科的“八一九”现场1978年8月30日,我开始担任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记者,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僵化的政治空气逐渐解冻的过程。

在莫斯科,无论是党务会议或是政府会议,普通民众只要掏半个卢布,就可以进会场旁听。

1987年以来,被逐渐解禁的言论像是一颗颗炸弹,越来越多地在莫斯科各种官方会议上“爆炸”,而“点燃”导火索的通常是旁听会议的民众。

记得有一次,我去由苏联知识协会组织召开的一场报告会采访。

会议过程中,一位工人模样的听众突然站起来,大骂苏联共产党搞社会主义搞了这么多年,成天“万岁万岁”喊着,居然还不如十月革命以前。

散会后,我还以为克格勃会找这个人的“事”,结果他大摇大摆走出会场,没有人拦住他。

白宫民警打瞌睡,陆军司令部、国防部很平静1990年,苏联开始实行总统制,并伴随着大量民选官员上台,我当时对苏联的未来保持着乐观态度,觉得这个国家终于打破了沉闷的政治体制,至少在表面看来,并未嗅到体制内将会有什么异常的动作。

1991年8月19日清晨,分社社长唐修哲急忙把睡梦中的我们喊起来开“飞行会议”,说北京来长途电话告知,戈尔巴乔夫“靠边站”了,“紧急状态委员会”开始行使权力。

我们在震惊之余迅速分配了采访任务。

5分钟后,竺承军和我各驾驶一辆车,往莫斯科市中心方向开。

还没等我的车开出1公里,我就看到前面停了一辆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我下车问坐在车里的军官:“为何要来莫斯科?”“执行任务。

”这位军官只说了这么一句,之后就转过头去,没再理会我。

当我的车继续往市中心方向行驶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路不仅没有见到任何军车,而且行人也很少见。

等到达红场时,气氛像往常一样平静,仿佛已经和时局脱离了关系。

我随意问了几个游人,都是外地来旅游的,说没听到消息,也不知道“紧急状态”为何物。

几分钟后,我们赶到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比政变军队先到。

我去询问白宫守门的民警,他们居然还在那里打瞌睡,说什么也不知道。

苏联解体历史分析

苏联解体历史分析

苏联解体历史分析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1985年至1991年间迅速解体。

苏联的解体迅速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给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历史进行分析。

一、起因苏联解体的起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苏联的经济实力逐渐衰退。

长期以来,苏联的经济模式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由政府集中统一的方式进行经济管理。

然而,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经济困境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动摇。

其次,国内民族矛盾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苏联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其中俄罗斯族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苏联的实际掌权者往往由俄罗斯族组成,导致其他民族对政治和资源分配感到不满。

这些民族矛盾在解体前引发了一系列民族独立运动。

最后,国际环境也促使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后,苏联发现自己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和民主制度在苏联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希望脱离苏联的统治,追求更自由和繁荣的生活。

二、进程苏联解体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事件。

首先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重振苏联的经济和社会。

然而,这些改革却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1989年,波兰和匈牙利领导了东欧剧变运动,打破了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

这鼓舞了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民众的民主呼声,许多地方政府宣布独立。

苏联政府试图通过武力镇压这些独立运动,但却进一步加强了各地民众的反抗情绪。

1991年,莫斯科发生了一次政变,一些高级军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政权。

然而,政变失败后,苏联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的统一已经岌岌可危。

同年12月,苏联政府正式宣布解体,结束了近70年的联邦体制。

三、后果苏联解体对全球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进一步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

考点:苏联解体的过程、影响1.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明斯克协定——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阿拉木图宣言》——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叶利钦接管: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把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2.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

易错微析苏联解体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徐徐降下,震惊世界的这一事件是()A.同盟国解体B.轴心国瓦解C.苏联解体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中的事件,发生于1991年12月的是苏联解体,答案C。

例题2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A.“三国协约”瓦解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瓦解D.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答案D。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十月革命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2.“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南斯拉夫分裂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苏联解体是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场悲剧,其标志是()A.赫鲁晓夫下台B.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C.签署《阿拉木图宣言》D.“八一九”事件4.“它结束了曾对20 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 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瓦解苏联与俄罗斯民主进程的探索

瓦解苏联与俄罗斯民主进程的探索

瓦解苏联与俄罗斯民主进程的探索苏联于1991年12月26日解体,这对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却遭遇了一些挫折。

本文将从苏联瓦解的原因和影响、俄罗斯民主进程的历程以及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探讨瓦解苏联与俄罗斯民主进程的关系。

一、苏联瓦解的原因和影响苏联解体的原因极其复杂,不能用一两句话概括。

然而,可以将其归纳为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原因。

政治上,苏联的体制文化极端集中,权力高度垂直,官僚腐败猖獗,民主自由缺失。

经济上,中央计划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经济体系未能建立,生产力严重滞后。

民族上,苏联联邦国家中存在着各种分歧和矛盾,政策上,苏共中央一直推崇祖国统一思想,尊重民族思想和文化权利却极其缺乏。

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了深重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方面取得的胜利。

此外,它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苏联解体引起了许多国家之间的矛盾,很多地区发生了战争、饥荒和混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主要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二、俄罗斯民主进程的历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转型时期。

1993年,俄罗斯通过了新宪法,它奠定了俄罗斯民主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

然而,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在许多方面遭遇了挫折。

首先,在政治上,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一直存在着问题。

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后,限制了媒体的自由,压制了反对派和异议人士。

其次,在经济上,俄罗斯的生活水平一直未能提高到符合人们期望的程度。

尽管俄罗斯政府在致力于推进经济改革,但它们往往是缓慢和局部的。

贪污和腐败问题一直是俄罗斯的顽疾。

最后,在民族问题上,俄罗斯政府一直未能解决其所辖少数民族的控制和权益问题。

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要求和期望,往往被忽略或者压制,导致了极端分子的活动,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分歧。

三、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挑战尽管俄罗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它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

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

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苏联解体主义(Soviet Disintegrationism)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的过程,发生在1991年。

苏联作为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构成的超级大国,其解体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原因。

一、经济因素苏联的经济体制在解体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苏联模式下的集体农业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和生产力严重滞后。

此外,中央集权的经济管理和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使得苏联经济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

随着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崛起,苏联经济面临严重的竞争压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加剧,最终引发了苏联解体的序幕。

二、政治因素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还受到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集权的制度安排的影响。

苏联的政权体系严重依赖于集体领导和中央决策,这使得政府对于地方自治和多民族关系的处理力度不足。

由于缺乏自由民主的机制和政府的腐败问题,苏联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民族矛盾和分离主义倾向,各加盟共和国开始寻求独立解体的可能性。

此外,戈尔巴乔夫政府推行的改革政策(戈尔巴乔夫主义)也未能满足各民族的利益诉求,使得解体的冲突愈演愈烈。

三、社会因素苏联解体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民族冲突、经济不平等和思想解放等方面。

苏联内部的民族冲突在解体的过程中迅速升级,各族群之间的对立和仇视导致了联盟的崩溃。

此外,经济的不平等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加盟共和国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上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最后,苏联的解体主义还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苏联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渴望日益增长,这种思潮对于解体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苏联解体主义的瓦解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经济困境、政治体制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共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苏联解体背后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解体

阿富汗战争
1979年阿富汗战争是指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 长达10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由 于入侵阿富汗,苏联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谴责,承受巨大的外交压 力,处境孤立。由于入侵阿富汗,苏联与巴基斯坦交恶日甚。戈尔 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即开始寻求阿富汗问题的政 治解决。
“民主化”——极端化
信任、提拔的人——被出卖
抓经济改革——负增长
政治改革——局面失控
处理民族问题——天下大乱
处理外交事务——丧失超级 大国地位
苏联总统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 奇·戈尔巴乔夫
注:1990年3月14日,第3次苏联 (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间接 选举戈尔巴乔夫为苏联总统
三、复杂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战略
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司令格鲁莫夫在乌克兰 总理列昂尼德·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研究把“瓦良格” 号航母建造完毕、并移交给俄罗斯的可能性。厂长马卡罗夫此时报告 道:“‘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大家问道:“为了将舰完 工,工厂究竟需要什么?”马卡罗夫回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 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马卡罗夫说,只 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所有在场的人 终于明白了:在国家解体的情况下,再要将“瓦良格”号建成已经没 有可能。此后俄乌之间对此船仍有协商,但都是无果而终。1995年, 乌克兰总统决定将“瓦良格”号的命运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
赫鲁晓夫改革——任期内实施去斯大林化,推行政治改 革,但缺乏始终如一的目标。
勃列日涅夫改革——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 僚集团统治外并无实质性变化。
列昂尼德·伊里 奇·勃列日涅夫 (1906年12月19日- 1982年11月10日),苏 共中央总书记、苏联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苏联国防委员会 主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U A N 风云1991年12月8日,原苏联的三位政治家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丛林举行会晤,决定解散苏联。

此次会晤没有留下原始记录,也没有拍摄任何影像资料。

会晤参与者对这一事件的细枝末节,至今讳莫如深。

这次会晤是怎样筹划的?参与者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苏联总统为什么坐以待毙?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者为什么漠然置之?近年来,本文作者对苏联解体亲历者的文章、评论、回忆录和访谈录进行密切跟踪,终于在蛛丝马迹中理出一点头绪……戈尔巴乔夫对别洛韦日密谋并非一无所知别洛韦日是距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不远的一个猎场,靠近波兰边境,离历史名城布列斯特也很近。

此次会晤有时也被称为明斯克会晤、布列斯特会晤。

会晤的主角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共和国元首)舒什科维奇。

他们是在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改革全线溃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策划的“819”事件遭到彻底失败、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已经独立、乌克兰也在加速脱离联盟的情况下筹划此次会晤的。

由于克拉夫丘克不想去莫斯科,叶利钦和舒什科维奇决定利用克氏喜欢打猎的嗜好,邀瀚黼黼麟42综合性双月刊/中文版苏联解体过请他去别洛韦日狩猎场举行会晤。

为了保密,会晤的组织者没有通知任何媒体,因此也就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对此次会晤并非毫不知情。

叶利钦启程之前,他曾与叶进行长时间会谈。

叶表示,他要去见一见舒什科维奇,目的是“探讨一下双方合作问题”。

由于戈没有表示反对,叶利钦又说,他还想“试探一下克拉夫丘克的态度”,因为克氏“已经同意飞往明斯克”。

“必须把戈尔巴乔夫排除在游戏之外”叶利钦是带着“另外一种联合方式”前往明斯克的。

这一点,就连陪同参加会晤的高级助手事前也不知情。

后来成为俄罗斯代总理的盖达尔回忆说,动身时,叶利钦只告诉他:要去明斯克讨论一下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加强合作和协调的问题。

后来,大功告成,叶利钦得意地承认,他去明斯克就是要搞一场“把戈尔巴乔夫排除在外的游戏”。

俄罗斯代表团出发时,根本没带任何文件,只准备了一份协议的打印稿供会晤时讨论。

由于克拉夫丘克坚决反对联盟,甚至拒绝俄罗斯、自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组成斯拉夫联盟,三方领导人最后决定用“联合体”来替代联盟。

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是由俄罗斯和自俄罗斯代表团连夜完成的,乌克兰人拒绝参与。

考虑到苏联创始国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联邦,而外高联邦在苏联成立后不久即已解散,法律专家出身的沙赫赖认为,俄、白、乌三国完全有权决定苏联的命运。

盖达尔据此拟出协定,其前半部分宣布苏联不复存在,后半部分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经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科维奇反复修改,苏联死亡判决书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问世了。

会晤参与者们知道这一决定非同寻常,人人忐忑不安,因为苏联从法律上说仍然存在,苏联总统还拥有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宪法制度的所有权力和手段。

时隔多年,尘埃落定,那些参与解散苏联的人已不怕被追究责任。

盖达尔在其回忆录中踌躇满志地说,“如果有人想查清谁对别洛韦日协定负有责任,我不想开脱自己,这份协议从头至尾都是我一人写的。

”“车轮行动”计划——把社会主义连同苏联一起拔掉别洛韦曰协定签字后,叶利钦立即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向他报告了事情的经过。

随后,他又给苏联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打了电话,宣布他已被任命为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总司令。

沙氏欣然领命。

会晤期间,三位领导人还曾打电话给纳扎尔巴耶夫,希望他能前来参与会晤。

纳扎尔巴耶夫最初表示同意,但后来改变主意,飞到了莫斯科戈尔巴乔夫那里。

别洛韦日协定是苏联的死亡证书。

但据俄罗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卡拉乌洛夫透露,解散苏联的方案实际上是1991年11月在扎维多沃制定的。

参与此事的核心人物是人称“灰衣大主教”的俄罗斯国务秘书布尔布利斯。

此人主张连根拔掉社会主义,也就是将苏联一起搞掉。

绝对忠于叶利钦的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格拉乔夫和巴兰尼科夫将军也参与了谋划。

为了防止谈话被窃听,他们的所有罄攘秘。

于洪君交谈都是在室外进行的。

当议论到解散苏联的计划时,叶利钦走累了,在路边坐了下来,几位将军坐在一个备用车轮上与叶利钦继续谈话,此次密谋因此被称为“车轮”行动。

戈尔巴乔夫似乎也知道叶利钦等人早就在密谋解散苏联。

他在回忆录中说,他早就通过秘密渠道得知,布尔布利斯及其同伙在策略上准备了具体步骤:即在最后一刻推翻联盟条约草案,而后提出另一个方案,这就是那份后来从布尔布利斯口袋里掏出来并匆忙签署的别洛韦日协议。

另据俄罗斯前副总统鲁茨科伊回忆,消除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的计划,1991年初就已出现在叶利钦的办公桌上,别洛韦日会晤参加者声称独联体文件是一夜之间写出来的,这是“公开的谎言”。

叶利钦飞往明斯克后音讯皆无,戈尔巴乔夫预感大事不妙。

他打电话给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沙氏对他虚以委蛇。

后来,舒什科维奇打电话告知别洛韦日会晤结果,戈尔巴乔夫气得暴跳如雷。

他破口大骂:“你们和美国总统都已经通了电话,而苏联总统对此却一无所知。

可耻!天下之大耻1’’随后,他打电话给叶利钦,要他立即飞回莫斯科,“讲清这件事!”面对亡国之灾,戈尔巴乔夫只知道夸夸其谈得知别洛韦日会晤的结果后,穷途末路的戈尔巴乔夫立即打电话给总统新闻官,要求在有关别洛韦日会晤的消息播出之前,抢播他呼吁乌克兰留在联盟中的讲话。

此时此刻,他仍然相信,自己那滔滔不绝的讲话可以挽回残局。

当晚,他还给总统助理沙赫纳扎罗夫打了电话,要他准备一个讲话稿,以便揭露明斯克协议签署者的“真面目”。

这就是他为对付别洛韦日密谋而采取的第一个行动!会晤参与者担心戈尔巴乔夫可能采取强力措施反击他们摧毁苏联的行动,担心他们会遭到逮捕。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叶利钦等人回到莫斯科时,克里姆林官内外一切如常,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此时,戈尔巴乔夫把希望寄托在叶利钦、克拉夫丘克、舒什科维奇、纳扎尔巴耶夫将要与他举行的“4+1”会晤上。

乌、白领导人心中有鬼,根本不敢也不愿来莫斯科,叶利钦出于安全考虑也拒绝参加会晤。

走投无路韵戈尔巴乔夫只好亲自打电话动员叶利钦赴会。

叶利钦在得到了保障安全的承诺后,由侍卫宫科尔扎科夫陪同来到了苏联总统办公室。

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参与下,这次会晤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叶戈之间发生了激烈争吵。

戈抨击叶利钦一天几次给美国总统打电话。

戈尔巴乔夫还质问叶利钦:“你们三个人聚集在一起搞阴谋活动,是谁给了你们这种权利?”叶利钦满不在乎地回答说:“重要的是独联体将要启动。

”此次会晤后,叶利钦开始采取紧急措施,加速瓦解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构。

戈尔巴乔夫仍在不停地开会。

在12月10日傍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他告诉自己的高参,他已收到将苏联政府的通讯部门转归俄罗斯政府领导的命令,他本人对此“无话可说”,因为“我们的确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普里马科夫告诉他,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可能阻止他们了。

军队已经靠不住了,国际社会也将与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我们。

就在这时,他们又得到消息说,叶利钦和苏联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等人已经与美国人讨论了独联体军队指挥权问题。

这天晚上,戈尔巴乔夫发表了声明。

他一面宣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命运,不可能只取决于三个共和国领导人的意志”,一面又令人费解地肯定别洛韦日协定的积极因素。

由于这种模糊不定的立场,这个声明成了一张废纸。

无论是劳动集体、军事组织或是居民团体,都没有进行讨论,各共和国议会也没有进行审议。

从莫斯科到各共和国首府,既没有抗议解散苏联的集会,也没有反对别洛韦日阴谋的示威,更没有支持戈尔巴乔夫的呼声。

戈尔巴乔夫优柔寡断,丧失了挽救时局的所有机会此时此刻,惯于高谈阔论的戈尔巴乔夫已经茫然无措。

他本人和他的所有助手,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各加盟共和国拒绝批准别洛韦日协定上。

然而,他们又失算了。

12月12日,俄罗斯议会批准了这个协定。

除30人弃权、2人反对外,其他人全部赞成。

在白俄罗斯,只有后来成了总统的卢卡申科投了反对票。

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则早在12月9日就履行了批准程序,几乎没有进行审议。

绝望之余,戈尔巴乔夫试图利用苏联人代会作最后一搏。

然而,俄、白、乌根本不许本共和国的苏联人民代表到莫斯科开会。

苏联人代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流产了。

12月25日19时,山穷水尽的戈尔巴乔夫签署命令,解除了自己的苏联最高统帅职务。

随后,苏联总统府上的国旗惨然降落。

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召开会议。

在只有来自中亚的人民代表与会的情况下,联盟院通过了中止苏联存在的声明。

12月27日,戈尔巴乔夫办公室接到通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8时30分将在这间屋子办公。

本来,戈尔巴乔夫还想在这里会见外国记者,再搞一点“国务活动”。

然而,新主人迫不及待,要他赶快“走人”。

戈尔巴乔夫只好把会见改在其他地方,把没来得及搬走的东西放到警卫室。

将近9点,叶利钦昂首阔步地来到了新办公室,与自己的战友们举酒毫饮,然后扬长而去。

2003年第2期总第69期43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