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课文注释:苏联解体的经过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提示: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返回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提示: 片面发展重工业 比例失调,人民困难 农业集体化 农民积极性低
计划指令 压制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返回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 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 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 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已在天堂!”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 夫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 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同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 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同志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 面去,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拉上了窗帘,然后对车上所有人说: “同志们,不如拉上所有的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 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戈尔巴乔夫摸了摸宽大的前额说:“同志们,我们 抬着火车继续前进吧!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当时的何种情况?
提示:粮食短缺 生活困难
返回
直至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 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 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 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 的革命热情当做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 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 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1966年
5112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卢 布
1128
883
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件:第7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 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 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 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 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 得不到纠正。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史论拓展】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结果 (1)苏联的_军__事__实__力__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 期。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易错提醒]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 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 模式,故成效不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教材整理 3 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重点是用_经__济__管__理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__场__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_指__令__性_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 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__赁__制__或建立家庭农场。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政__治_领域,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课文注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课文注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并着手进行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3月—1988年6月。
这是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和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
1985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乌克兰视察时的讲话中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
”这表明,当时戈尔巴乔夫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而对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
1986年2月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加速发展要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集约化的基础上进行。
这次大会提出,“各级国民经济部门改用经济领导方法”,要在企业中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
同年10月,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提出苏联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阶段。
从1987年1月1日起,苏联开始了以“新经营方法”为中心的新一轮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1月苏共中央全会上的讲话中说,改革就是“广泛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抛弃发号施令和行政命令的方法”,“确保经济的各个环节向完全经济核算制原则和组织劳动与生产的各种新形式过渡”。
可见,这时苏联的改革重点强调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先的行政命令方法。
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这时也有新的变化。
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上说,“要根据市场规律有计划地掌握和管理市场”,实际上承认了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会讨论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草案。
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正式批准了这一法律文件,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
《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是独立法人,拥有经营自主权。
在企业内部实行“三自一全”,即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和完全的经济核算。
企业以利润和收益为衡量经营效益的总指标,职工工资和企业福利改善与最终劳动成果挂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学术观点: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学术观点: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学者们在深入地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时,也比较重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改革所造成的政治形势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普遍认为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改革的失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是解体的直接诱发因素。
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便推出了经济改革的主张,受阻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了政治体制领域。
同时,改革的方向逐渐发生变化,直至形成了一条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路线,从而引起苏联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出现全面危机,导致苏联解体。
由此可见,戈氏所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演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 件 (共26张PPT)
材料: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 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 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 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 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 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 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 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 何局限性?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违背自然规律; 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事实求是精神。
1922年的冬天,他出生了!他的诞生是伟大的,是有 个性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独一无二的! 1937年,在众人敌视的目光中他艰难地长大!并且年轻 有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长,疾病开始困扰着他。 1956年,他不得不开始接受治疗,长时期的无效治疗, 最终使他在1991年撒手人寰,享年69岁!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戈尔巴乔夫经 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 3、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第一位“医生”——赫鲁晓夫
急躁、喜怒无常 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材料1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 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 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 (苏联)农、轻工业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 购莫 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 来越明显,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越来越失调买 斯 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日科 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 用市 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 品民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 排 队 为1.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19张PPT)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导入新课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1986年)
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赫鲁晓夫则要求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 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则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 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 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指导思想
相 具体 同 内容 点 结果
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都在工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都以失败而告终
内容
不 经济 同 成效
点 失败
原因
重点在农业 重点在工业 从所有制改革着手
取得一定的成效
未改变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未见成效转而 进行政治改革
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 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 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课堂小结
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如果赫 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 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苏联可 能不会在69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走向坟墓,然而历史没 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令人扼 腕痛惜,也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 是对正在致力于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 会的中国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问题 探究
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 赫 鲁 晓 经济方面 夫 改革内容 改 革 的 内 容
农业
取消 鼓励 开垦
工业
废弃 承认
,提高 ,扩大 ,提倡 ,权力下放
,调动
问题 探究
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如何,原因何在?
材料 四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
多地①区违因背日照自量然不规够律,玉,带米不有能很成大熟的,造盲成目这性些;地区的饲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学术观点:苏联解体的总体原因
学术观点:苏联解体的总体原因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
有远因,也有近因;有外因,也有内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微观原因,也有宏观原因;有下层原因,也有上层原因;有浅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
但在探讨什么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时,学者们见仁见智,有“理论滞后说”,由于思想理论战线长期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及“左”的僵化理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苏联政界、理论界“对马列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经验修正和发展马列主义,而是把科学的生气勃勃的马列主义变成封闭的、僵死的、脱离实际的、同人民群众格格不入的教条。
这是导致最终丧失社会主义阵地、马列主义阵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落后说”。
这主要是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着严重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人把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有人把它视为众因之一,认为“不能把苏联演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
经济没有搞好与苏联政局剧变之间“不是一种直接的、决定性的因果关系。
把苏联演变的原因归结为“经济没有搞好”,“会使人们在政治上得出极其危险的结论”。
“政治体制僵化说”。
这主要是指,执政党自身建设和国家建设问题严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中央高度集权。
不少学者把它视为最根本的、最深刻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反映到政治体制上的主要弊端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苏维埃成了空架子,政府形同虚设。
加之权力过于集中,个人专权现象严重,政府逐渐丧失了治理和应变能力。
“民族冲突说”。
从这方面分析苏联解体的论著很多,都认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践上的失误为苏联解体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实际上,最后对苏联存亡起决定作用的正是各加盟共和国的态度,而这又与民族问题直接相关”。
此外还有“苏共蜕变说”、“西方和平演变说”、“戈氏改革失败说”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李坑学校李忠华教学目标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7单元《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
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
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设计导入:这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十月革命的功勋战舰,正是这艘战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而这艘战舰正是从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驶出的,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水兵的支持,苏共领导人称之为十月革命的荣光与骄傲。
然而40个月之后,1921年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什么曾经俄国的荣光与骄傲将斗争矛头对准了布尔什维克党,苏俄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师:要弄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展示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史学论文: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帝国的瓦解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帝国的瓦解2006年是苏联帝国瓦解15周年;2006年也是苏共20大50周年祭,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报告,揭开了斯大林的“盖子”;2006年的3月2日则是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二人的命运虽各不同,但在不顾私利颠覆集权制度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是他们的改革瓦解了苏联专制帝国,使人民赢得了民主与自由。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岁月宣告结束。
在科学、民主、法治、人权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当局处决了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实行了一段短期的集体领导。
后经权力斗争,赫鲁晓夫脱颖而出。
赫鲁晓夫成为权力中枢后,便向斯大林遗留的苏联帝国发起了挑战。
第一大动作,是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秘密报告清算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报告列举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劣行,指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一系列极其严重地歪曲党的原理,歪曲党的民主和革命法制的根源。
”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的血腥统治。
报告以大量红色恐怖的事实谴责了斯大林的“独裁专制”和大清洗大屠杀的种种罪行。
报告指出,“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他不仅对反对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连被他看成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
斯大林不是通过说服、解释和耐心地同别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
凡是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或者力图表明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的人,都必然会被开除出领导机关,接着就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消灭。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以色列特工搞到后送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不久世界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出来。
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在苏联和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的人认为苏联正在引领世界走向全球共产主义。
这个报告宣告了这一切的终结,引发了人们对苏联模式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反思。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9张PPT)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的内容
(1)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 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2、改革的结果
B、工业
C、教育
D、军事
2.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注意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②强调集体
领导 ③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 ④前期有一定效果,后期经济
停滞
A、①②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1. 背景:
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持续到战后; ④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项目
农业
工业
内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拨的部分占95%以上,企业
苏联的国防开支:
通过批发贸易自由采购的生
1955年,是324亿美元,
产资料一直未超过5%……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亡史论》
改革失败的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 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 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答案)
【名师一号】2018高中历史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基础巩固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壮大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破除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解析二战之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于是从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答案 A2.在苏联,开始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在( ) A.苏共十六大以后B.苏共十八大以后C.苏共二十大以后D.苏联解体以后解析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这次会议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会上通过的“秘密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答案 C3.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地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解析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其积累资金的办法是牺牲农民的利益,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因此当时苏联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不是过高而是太低。
答案 C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成功C.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解析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政治上又背离马克思主义,违背了苏联国情,因此B、C、D三项都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A5.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1985年,改革转向了政治领域。
答案 D能力提升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课文注释: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课文注释: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
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3年~1958年间,农业产量平均增长率达6.8%,农民年收入从平均每户1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
1950~1960年,在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万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仍明显增加。
在工业方面,尽管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并不成功,但苏联工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逐年增加。
军事科技水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53年,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也成功上天。
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彻底摆脱思想上的束缚。
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出现了不少的失误。
在国内,对斯大林的批判有过激过火之处,方法步骤也有失周详,造成了国内政治、思想的长期混乱。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领导人权力过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浮夸风盛行的问题再度滋生。
在对外关系上,由于缺乏灵活应对外交突发事件的能力,导致美苏关系因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濒临战争边缘,苏联的国际威望也因此遭受损害;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也削弱了苏联的领导地位。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永远退出了政治舞台。
1971年9月11日,78岁的赫鲁晓夫与世长辞。
到他墓前悼念的人们都能看到一块半黑半白的大理石墓碑,似乎暗示了逝者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课文注释: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
课文注释: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实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更换,勃列日涅夫接替下台的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开始了为期18年的执政生涯。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党中央的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不再由一人同时兼任,全国各级党组织要遵守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的原则。
经过选举,柯西金当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波德戈尔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这一阶段的苏联领导体制被形象地称为“三驾马车制”。
它在7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新的领导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赫鲁晓夫时代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统一领导,突出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肯定斯大林功绩的同时引导社会对他做出比较公正的评价。
通过政治上开展的“纠偏”行动,部分地缓和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使新的领导集团得以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推行必要的改革。
从1965年开始,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实施了“新经济体制”改革。
这项改革适度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价格、利润、资金、信贷等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此后,又相继采取改进工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等措施使改革进一步完善。
由于改革实行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原则,适应了客观需要,又是经过局部试验再逐步推广到全国,因此改革初期成效显著。
新经济体制改革前后持续了10余年,“明显地推动了原地打转的国民经济”,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改革之一。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
其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
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
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
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
4.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D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都
(
)
A.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直接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答案】B
2003 年3月4 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
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
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
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 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 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 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
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
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
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
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二、非选择题 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 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讲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我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隶属于第八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本课再现了斯大林之后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情况,以及在改革中逐渐走向解体的过程,展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本课既承接着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又和它一起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完整过程;同时它也开启了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而经济格局的全球化也日益地明显。
而且本课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也考虑到高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②能力:通过对三次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②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3、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教学难点:探讨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处理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后总结的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3)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 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 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消极: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领 导地位确立。
2、内容及评价:
项目
农业 (改革 重点) 工业
内
容
评价
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扩大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开垦荒地,提倡种 植玉米.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 放;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 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8张PPT)
开始承认
市场,用
经济方法 管理经济
重点在重 优先发 工业,使 展工业,经济结构 尤其是 比例更失 军工企 调
沙俄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年十月革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991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斯大林模 济政 式 策
社会主义改革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 不同?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苏 俄
(联)
经 济 政 策
的 变
化
内外交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恢复了经济,稳定了形势
苏联成立、列宁去世
斯大林模式
B •A.美国罗斯福新政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 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 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 改死了”具体是指其(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2、内容与实质
农业 (重点)
工业
仍然忽视市场
①实行收购制 对经济的调节
②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
直接生产者仍
旧缺乏自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苏联解体的经过
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
随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
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
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归于失败。
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
2月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苏共中央解散。
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991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
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
25日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正式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