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六国论(第2课时)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20)班课时:2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一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文章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有力。
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
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特殊语法现象。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领会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课内容容量比较大,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陕西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六国论教案2
单元(章节)课 题
第 5 单元 散而不乱
1、朗读并背诵全文,能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三维目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学习运用分论点,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 教学重难点 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题 《六国论》 苏 洵 。
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本节课目标 2.提要钩玄,梳理结构; 3.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教 环节 学 过 程 实施方法 针对 《新新学案》 预习新知第 3、 4 步环节,抽查学生上台展示, 由同学们纠错,教师点评并补 充。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知 学生学习任务。 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作者 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备注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新新学案》 PPT
分为 2、3 段,围绕中心论点, 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 丧”、“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 4、5 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 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 所劫”。2、明确:课文第 5 段 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 将 “六国”与“秦”比,•结 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 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 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 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 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 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 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 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 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 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 可能。 3、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 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 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 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 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4、课文围绕一个“赂”字展开 论证。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六国论》名师教案2
2、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听到建议时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ppt),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
3、小结:读了苏洵的《六国论》,我想
用六个“一”来评价:(展示ppt)
回顾一段历史,抒发一种感慨;
总结一种教训,提出一种劝诫;
彰显一种情怀,表现一种责任。
过渡语: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向苏洵学习,努力学习,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伟大的情怀,有高度责任感的炎黄子孙。
4、寄语同学,涵养情怀(展示ppt)赏,涵养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责任感。
作业设计1分钟1、课外阅读,比较杜牧在《阿房宫赋》和苏洵在《六国论》对六国破灭的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并结合文本分析理由,并说说他们这样写的写作意图。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同步解析与测评》第84页“阅读提升”(苏辙《六国论》节选和李桢《六国论》节选)。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苏洵一、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文本疏通第一段六国破灭①,非②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赂秦而力亏③,破灭之道也。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④,率⑤赂秦耶?”【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曰:“不赂者以⑥赂者丧,盖⑦失强援,不能独完⑧。
故曰‘弊在赂秦’也!”【(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文言现象】①破灭:被动用法。
②“非”字领起后面的“兵不利,战不善”,故“非”后略作停顿。
③而:表因果的连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宿松中学的戴凤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实例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主题“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
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
本文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提高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2.教学重点这篇课文是史论文的典范,由此确立教学重点为: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培养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3.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感受苏洵的满腔爱国热忱。
三、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故事激趣法、诵读教学法和点拨法,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点拨法是通过教师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达到学生对文本高效的掌握。
四、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2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研读第三部分
文段分析: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0课六国论(第二课时)3
D、不能独完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E、李牧连却之
4、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状语后置句
5、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治理,动词
熄灭,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
苏 洵
整体把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事:侍奉。
宜:应当,应该。
得:得当,适宜
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副词,还
动词,好象
• 或曰…… • 或未易量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 以地事秦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
④词类活用情况(老师强调)
赂秦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研讨法,着重具体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提问,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研讨,这样更切合他们的实际。对于有一些他们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真正懂的语句,我可以在他们提问完了之后,再提问。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教学资源:音频《六国论》
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学过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它通过叙述秦王朝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终至于亡的过程,深刻分析了秦王朝走向速亡的原因,旨在为汉朝统治者建立制度、巩固政权提供借鉴。那么,文中有没有提到六国之事呢?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破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六国论》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六国论》教学设计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教法设计】引导——启发——点拨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六国论(第2课时)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 题 《六国论》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研读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课文二、三部分内容理解 难点:理解作者观点 教法设计及
学法指导 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
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
加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六国论2学案
六国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生动、气势充沛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天天预习]名句填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能独完。
故曰,。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呜呼!;;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研读]1.齐读课文一二段思考:(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2)又设立了哪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3)作者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2.自由诵读第二段思考:(1)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3.自由诵读第三段思考:(1)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4.自由诵读第四、五段思考:(1)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2)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背景思考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证有何特点?2.本文语言表达有何特色?[课时测评]1.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与: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④则与斗卮酒(3)犹: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②良将犹在(4)终:①终继五国迁灭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②并力西向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⑤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6)相:①当与秦相较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伯乐相马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可谓智力..孤危:(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至于..颠覆,理固亦然(6)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7)剌客不.行.,良将犹在(8)然后..得一夕安寝3.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李牧连却.之:4.特殊句式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4)“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第2课时人教版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
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比较阅读《过秦论》;学习苏辙《六国论》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
高中人教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 《六国论》第2课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 的印象。
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 ,顺应自然。第二个 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 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明晰严密, 语气坚定,观点鲜明。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 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但本文借古讽今不 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 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 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 见一斑了。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第4、 5自然段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始终 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段学习
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以:用。
事:侍奉。
封:封赏。
礼:礼遇。名词为动词。
译文: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 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追随。 故事:旧例。 是:这。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 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五段译文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 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 国灭亡的前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 )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研读课文【二】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研读: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不赂者不能独完
齐与嬴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洎牧以谗诛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研读: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道理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三、研读课文【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长沙市雷锋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第 周第 课时
课题
《六国论》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研读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研读文本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课文二、三部分内容理解
难点:理解作者观点
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研读·探究
教学过程
补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