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古诗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翻译赏析

古诗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翻译赏析

古诗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翻译赏析《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罗隐。

古诗词全文如下: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前言】《自遣》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

【注释】⑴得:指得到高歌机会。

失:指失去这个机会⑵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⑶今朝:今日【翻译】有所得时即纵声高歌,有所失时也就无所谓了,纵有太多的愁、太多的恨也抛之脑外,照样悠闲自得。

今天有酒喝就喝醉了吧,明天有忧愁的事情也是明天的事情。

【鉴赏】罗隐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于是作《自遣》。

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唐情绪,其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

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

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

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

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

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

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

悠悠,不尽,意谓太难熬受。

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

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

诗人罗隐的经典诗歌鉴赏

诗人罗隐的经典诗歌鉴赏

诗人罗隐的经典诗歌鉴赏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我在此整理了诗人罗隐的诗歌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诗人罗隐的诗歌鉴赏11焚书坑罗隐〔唐代〕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这是一首直接歌咏历史题材,表达议论见解的咏史诗。

它跳出了一般咏史诗的窠臼,从另一个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而有新意。

2蜂罗隐〔唐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3自遣罗隐〔唐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

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

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诗人罗隐的诗歌鉴赏21金陵夜泊罗隐〔唐代〕冷烟轻澹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淡的秦淮秋暝图。

在这令人惆怅的伤心之夜,一只旅船缓缓地向河岸靠去。

首联在写景叙事中点出“夜泊金陵”诗题。

其中“断蓬”二字用得极巧妙,秋蓬根断,随风飘荡,来去无所,正喻诗人身不由己的飘泊生涯,而“蓬”音与船篷之“篷”相同,驻蓬,犹言驻篷,即泊船,故“蓬”字用,在一石二鸟,既叙事,又写情,富于形象。

古诗雪·尽道丰年瑞翻译赏析

古诗雪·尽道丰年瑞翻译赏析

古诗雪·尽道丰年瑞翻译赏析《雪·尽道丰年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罗隐。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前言】《雪》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雪》为题,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注释】⑴尽:全。

道:讲,说。

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⑵若何:如何,怎么样。

⑶宜:应该。

【翻译】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

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

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鉴赏】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

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言绝句篇幅极狭,尤忌议论。

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逐句解析罗隐《牡丹花诗》

逐句解析罗隐《牡丹花诗》

逐句解析罗隐《牡丹花诗》逐句解析罗隐《牡丹花诗》罗隐的《牡丹花诗》原本是一首谴责权奸辣手摧花邪恶行径且为牡丹鸣不平的诗。

在过去几十年中,蔡义江、朱淡文等拥林派论者为了宣扬其“反封建”谬论及捧林诬钗谬论,对此诗的立意作了完全颠倒的解释,将其歪解成所谓的“讽刺”牡丹之“无情”、“嘲笑其为韩弘所弃”。

但古人却不会上这些拥林派论者的当。

宋、金时期的各种诗话,还是如实反映了罗隐同情和赞美牡丹,对韩弘等权奸愤愤不平的立场。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引严有翼《艺苑雌黄》云:“余考之,唐元和中韩弘罢宣武节制,始至长安,私第有花,命斸去曰:‘吾岂效儿女辈耶?’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故隐有‘辜负秾华’之语。

”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云:“一曰‘别有因’,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

‘不胜春’,正是‘别有因’意。

三、四,皆写‘别有因’三字。

五、六,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以见‘秾华’之不可辜负也。

”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指明罗隐作《牡丹花诗》是“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即是为牡丹遭遇无端羞辱而愤愤不平所作。

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更是直接点明此诗“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

由此可见,罗隐《牡丹花诗》恰恰是在赞美牡丹的高洁出众,而讽刺韩弘一类权奸与人间美好事物为敌的阴暗心态,进而暗喻罗隐自己虽天意因缘造就绝世才华,终因当权者所恶而怀才抱憾。

蔡义江、朱淡文等拥林派论者对此诗的解释完全是在颠倒黑白、混淆善恶,与罗隐本来的立场截然相反!以下逐句解析罗隐《牡丹花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写牡丹花被砍斫后随风飘落的情形。

“共东风”,即随东风飘落。

“别有因”,指牡丹花不是自然凋落,而是被人为损害。

“绛罗高卷不胜春”,写红色花朵层层叠叠,好似承受不住春风。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回忆牡丹花被砍斫以前的艳丽,犹如绝色佳人。

文言文罗隐

文言文罗隐

文言文罗隐1. 峰古诗罗隐一、原文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二、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三、作者出处【作者】罗隐【朝代】唐扩展资料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

“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

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

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2. 唐译文: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

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

罗隐富有诗意的诗歌欣赏

罗隐富有诗意的诗歌欣赏

罗隐富有诗意的诗歌欣赏罗隐富有诗意的诗歌11鹦鹉罗隐〔唐代〕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

江南气候温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

2黄河罗隐〔唐代〕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3魏城逢故人/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唐代〕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云烟。

罗隐富有诗意的诗歌21赠妓云英/ 嘲钟陵妓云英罗隐〔唐代〕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载,又再次见到云英婀娜的身姿。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如今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大概是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吧!2西施罗隐〔唐代〕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3筹笔驿罗隐〔唐代〕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罗隐最著名十首七言绝句

罗隐最著名十首七言绝句

罗隐最著名十首七言绝句
罗隐是唐代文学家,他的七言绝句作品以婉约清新、情感细腻而著称。

以下是罗隐最著名的十首七言绝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的山谷景色和鸟儿的鸣叫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独自饮酒的愉悦心情和对独处的享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初次相见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时光流转和情感变迁的感慨。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春天花朵凋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首诗以雪夜渡船和秋风吹散的关隘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征战和离散的思考和感慨。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化和自然之美的赞美。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的月光下,以及在春风中的温柔情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表现了他的豁达和决心。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中的情感苦闷和痴迷之情,与外界的风与月无关。

这些七言绝句展示了罗隐独特的才华和对情感、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长安秋夜罗隐诗歌鉴赏

长安秋夜罗隐诗歌鉴赏

长安秋夜罗隐诗歌鉴赏
《长安秋夜》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城秋夜的寂静和凄凉,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自身经历的感慨。

诗歌中,罗隐以凄凉的意象描绘了长安秋夜的寂静和冷寂,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境遇。

诗中的天子象征着帝王之位,而羲皇则代表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从渔乡移进了帝都,但发现等级和地位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

诗中的仙桂树则表示从前的荣耀和美好,而桂树随风而动则暗示着一切都已经过去不再存在。

此外,诗人通过描写灯火倾斜、微弱的火焰和滴答的漏音,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自己年老的感慨。

诗中的归家计划未知晓,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生活的困惑。

整首诗词运用了凄凉的意象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唐朝长安秋夜的寂静和冷寂,同时传递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自身经历的深切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罗隐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诗歌技巧。

他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将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的景
物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流畅易懂,深入人心。

《长安秋夜》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高远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和遭遇,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罗隐《自遣》唐诗鉴赏

罗隐《自遣》唐诗鉴赏

罗隐《自遣》唐诗鉴赏罗隐《自遣》唐诗鉴赏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隐《自遣》唐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⑴,多愁多恨亦悠悠⑵。

今朝有酒今朝醉⑶,明日愁来明日愁。

注释⑴得:指得到高歌机会。

失:指失去这个机会。

⑵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⑶今朝:今日。

译文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配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创作背景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政治的腐败,抒发胸中的愤懑。

《自遣》就是其中较有名的诗作。

赏析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

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

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这首诗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

乍看来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

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

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

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感受。

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

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

先看第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

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

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

罗隐《蜂》的意思及赏析

罗隐《蜂》的意思及赏析

罗隐《蜂》的意思及赏析
罗隐《蜂》的意思及赏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①山尖:山顶。

无论是平地还是在山顶上,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诘问之美】
诘问常常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会让读者赶到气势一逼一人。

在罗隐的这首诗中,最后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是一个诘问,其中有两个“为谁”,似乎是在责问蜜蜂到底有
没有想清楚自己这样忙碌意义何在,其实也是在讽刺那些坐等渔利的人,不劳而获是多么的无一耻。

【赏析】
本诗篇幅短小,但是一个“为谁辛苦为谁甜”,却似乎增加了文章的篇幅,让人读后深思。

连着用两个“为谁”,增加了作者疑问的语气,更有让人静下来反思的一股压力,这是排比句的效果。

读古人的文章,我们常会发现那些气壮山河的排比和对偶。

为了表达一种情感,采用排比的句式,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启示】
蜜蜂辛辛苦苦地酿蜜,蜂蜜却被别人拿走了,这种现象在古代,就像是地主与劳工一样。

劳工们辛苦地劳作,最后自己剩下的是仅供糊口的一点。

有正义感的人都会为此鸣不平,罗隐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用自己的笔替劳工呼喊。

不论生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正义之士对弱者的同情是一样的。

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鉴赏

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鉴赏

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鉴赏一、背景简介《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共计15首诗,以描写菊花为主题,以透露对胜景之美的赞颂为基调。

本篇文章将对这组诗作进行鉴赏。

二、诗歌赏析1.《题秋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罗隐所作中最著名的一首,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的景象。

作品中用“石径斜”、“白云生处”这样的景物描写,刻画出清寒的寒山景象。

停车坐爱枫林晚,暗示出秋天的景象,又以“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花与叶子的颜色相互对比,形象地表现出秋天万物凋零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经年累月的感悟与角度。

2.《菊花》千江月·花明月暗送人来,秋舞一叶云随老去。

远人眺望千里景,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通篇洋溢着豁然开朗的感觉,以花、月、云、河、堤、杨树等景物为情景,达到了种种感悟。

作品从抒发对花开月明的感叹,到对岁月流华的思考,最后落脚在远望千里绿树银河的欣悦上。

3.《咏菊》送君南浦路,相隔海角天。

海棠春已歇,菊残霜未变。

十年一梦中,车马暂驱延。

置船江汉上,悠悠蓑笠喧。

这首五律诗的表现手法中,显而易见的是强调表现菊花各种品种之间的迥异。

作品表现菊花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态,以及在时间长河的变幻中的流逝,通过对车马行不进细节的勾勒,与作品整体意境产生强烈的反差。

4.《题菊》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何处燕支颓倒泥,倚杖南山问翠阴。

这首绝句描述了一个春日萧索的景象,与时代贯穿的世界观相吻合。

作品简朴、优美,以梨花满地和田园牧歌为意象意味,翠阴、倚杖和南山则用来表达对悠闲生活形式的向往,最终表达出温馨、舒适性的感觉。

三、结语《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以深深的情感和强烈的抒情主义为主题,以对境这样的物质为素材,以传达人们在生命经历中所认识到的点滴智慧为意义,让人们感受和到未知领域充满密林的惊喜与开心,预示了后世文章对较高法学规律不断深入,和同样的艺术创作将会在未来的时间里应运而生。

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自罗隐《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注①分明语:明白的话语。

②出转难:难以出口。

参考译文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江南气候温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

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

赏析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

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

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

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

话虽这么说,“奠恨”其实是有“恨”,所“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

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才算有了安身之地。

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

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

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当然,鹦鹉本身是五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

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鉴赏

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鉴赏

登高咏菊尽罗隐全诗鉴赏登高咏菊,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著名诗篇。

这首诗以登高赏菊为主题,将菊花的美妙与登高的愉悦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颂。

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鉴赏。

一、结构分析《登高咏菊》共七首,共计二十个句子,句式多样,既有七绝,也有五绝和七律。

整篇诗篇结构紧凑,由于句式变化多样,使得整篇诗篇在节奏上显得富有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出了一个秋高气爽的景象。

第二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描绘了诗人身在异乡,百年多病的悲苦心境。

第三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四联“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则是赞美酒的美好,表达了诗人豁达洒脱的情感。

第五联“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珍惜。

第六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则是对历史名人的赞颂。

第七联“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则是以主人的口吻,邀请朋友共饮美酒,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慷慨豁达。

二、意境分析《登高咏菊》主题清晰,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整篇诗篇贯穿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赞颂。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风吹得很急,天空很高,猿猴悲啸,江河滚滚。

这样的景象给人以一种壮阔、豁达的感觉。

第二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描绘了诗人的心境,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三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罗隐《杏花》赏析

罗隐《杏花》赏析

罗隐《杏花》赏析一、原文:《杏花》唐罗隐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二、译文:暖风吹来,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盛开的梅花此时已经凋谢,但杏花正一朵朵的盛开。

园里的杏花一半正开一半已落,这和世上人的荣枯差别何其相似。

三、赏析:罗隐的《杏花》是一首以花喻人的小诗,诗中以杏花为象征,通过描绘花开花落的过程,暗示人生的荣枯兴衰。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描绘了春天的气息悄然而至,梅花逐渐凋谢,杏花开始绽放的情景。

这里的“暖气潜催”和“次第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景象。

“梅花已谢”和“杏花新”则表达了时间流转,物换星移的变化。

“半开半落闲园里”描述了杏花在园中的状态,既没有完全开放,也没有完全凋落,而是处于一种半开半落的状态。

这里,“半开半落”象征着人生的一种过渡状态,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可能遭遇困境。

“闲园里”则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就像杏花在园中的状态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何异荣枯世上人”一句,将诗的主题由花引向了人。

“荣枯世上人”指的是世间的荣辱得失,生死穷通。

而“何异”则表明这一切都不过如此,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异。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人生的真实写照。

以杏花为媒介,通过对花开花落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同时,诗人也通过将花与人相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杏花》一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杏花的生长过程,并通过与人的荣枯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人罗隐以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罗隐《雪》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罗隐《雪》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罗隐《雪》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雪》原文唐代: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及注释译文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尽:全。

道:讲,说。

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若何:如何,怎么样。

宜:应该。

赏析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

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

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

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

萤古诗鉴赏

萤古诗鉴赏

《萤》古诗鉴赏
《萤》是唐代诗人罗隐的诗作,通过对萤火虫在夜晚中飞舞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仰,以及对追求知识和自由的渴望。

在《萤》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萤火虫的美。

诗中的“夜来飞却至,白露凝荷叶”描绘了萤火虫在夜晚飞临,落在荷叶上,与荷叶上的白露相映成趣的景象。

这种景象既表现了萤火虫的美丽,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同时,诗人通过对萤火虫光芒的描绘,寄寓了内在的智慧和无私的精神。

“照影萤自身,何曾误照人”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萤火虫的光芒并非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萤火虫的无私和纯真。

在诗中,“飞絮不知数,萤花总是年”这样的诗句,通过对比飞絮和萤花,进一步突出了萤火虫在夏夜中的特殊地位。

飞絮虽然众多,但萤花却总是能引人注目,如同在茫茫人海中,那些拥有内在智慧和追求的人总能脱颖而出。

最后,“去年今夜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则是诗人的自我陈述,将自然景象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敬仰。

这种自我陈述不仅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和深度,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萤》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萤火虫的美
丽和特殊地位,体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同时,通过微小的萤火虫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对知识和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让我们更加珍视自然的美景,反思我们对知识的态度,以及追求自由和智慧的意愿。

《村桥》文意理解及赏析

《村桥》文意理解及赏析

《村桥》文意理解及赏析[唐代]罗隐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

莫学鲁人疑海鸟,须知庄叟恶牺牛。

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

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

一. 作者介绍罗隐(833年2月16日-909年1月26日),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人。

中国唐末五代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罗隐出生于寒儒之家,少时苦学,聪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在二十八年间十举进士,终未登第。

咸通十二年(871年),入湖南观察使于瑰幕府,任衡阳主簿。

后任淮、润诸镇从事,皆不得意。

广明年间,局势动乱,罗隐北上受阻,遂隐居于池州九华山。

光启三年(887年),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在吴越势力历任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镇海军节度判官、谏议大夫、给事中及盐铁发运使(一作副使)等职。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罗隐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罗隐生当变乱之际,大半生流落不遇,因而愤世嫉俗,好为谐谑讽刺。

他擅作文章,尤精于小品。

其诗多抒怀才不遇之感,间有刺时讥世者。

诗风浅易流畅,尤善于提炼口头语,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等,成为后人格言,影响及于宋理学家诗一派。

他的诗文誉满天下,在唐末与罗虬、罗邺并称“三罗”。

二. 文意理解(1)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

注:村桥:指村庄里的小桥。

酒旆:酒旗,是酒馆的招牌。

月明楼:表示明月照耀下的楼阁。

偶逐渔舟:偶然追逐着渔船。

系叶舟:将叶舟系在渔船上,叶舟可能是一种较小的船只。

译:村庄小桥旁的酒旗在明月映照下的楼阁上飘扬,偶然间追逐着渔船,将小船系在了叶舟上。

析:首联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夜景,诗人在村桥旁看到酒旗飘扬,又偶然与渔船相遇,并将自己的小船系在了渔船上,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

(2)莫学鲁人疑海鸟,须知庄叟恶牺牛。

注:鲁人疑海鸟:《庄子.至乐》中有“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鹦鹉》(罗隐)评析

《鹦鹉》(罗隐)评析

《鹦鹉》(罗隐)评析原文:《鹦鹉》罗隐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评析:鹦鹉是一种能学舌作人语的禽类,因此,人们喜欢把它作为玩物饲养。

一些寄人篱下的文人学子,触物生情,于是借赋鹦鹉而寄寓身世之感。

罗隐此诗,也正是这样的一首咏物寄情之作。

开头两句作劝慰语气:不要因为被关在雕镂的笼子里损伤了青翠的羽毛而怨恨;江南的气候毕竟比你的故乡陇西暖和,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这是强作慰人之语,实是诗人对自己当时的处境自解自嘲。

后两句忽作转折,说若要他日重返山林,那么说话却要注意,不要说得过于明白,不然,反而难以实现脱身的心愿。

这里的鹦鹉,不用说是一种人格化的形象,确切地说,是罗隐对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和难言的怅恨心理的写照。

罗隐的大半生经历都不如意,屡屡失意科场,后经多方奔走,亦无人见用,心如寒灰。

直到五十五岁投奔杭州刺史钱镠,方被接纳。

罗隐对于钱镠颇有知遇之恩,在诗文中也时有所见。

可是,他投靠钱镠以后,虽官衔有加,却看出钱镠也无非是把自己闲养着罢了。

他是一个很想有所作为的人,不是但求温饱和虚名之辈,因而心中仍怀不满。

此诗正是他对这种处境所作的隐约委婉的表述:自己已是衰老残朽之身,身居于雕梁画栋之中,应该不再有什么怨恨了。

自慰“莫恨”,正流露出他对于闲居而不能奋飞的怅恨。

不仅如此,历史上因言招祸的不乏其人。

罗隐由于半生坎坷,对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看得多了,不免愤世嫉俗,好为讥刺,目前虽深受钱镠礼遇,但对钱镠仍怀着一种矛盾心态。

三国名士祢衡不容于曹操,被送于江夏太守黄祖,因出言不慎为其所杀。

祢衡曾作《鹦鹉赋》,即借鹦鹉自况,抒发志士困厄于逆境的愤郁之情。

罗隐此诗,命意与《鹦鹉赋》颇相类似。

明是自己的怨恨,却托鹦鹉为言;明是自己积恨难释,却故作慰人之语,慰人实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怨恨。

言事抒情在虚实真似之间,值得细加玩味。

《金陵夜泊》的译文与鉴赏

《金陵夜泊》的译文与鉴赏

《金陵夜泊》的译文与鉴赏《金陵夜泊》是唐代文学家罗隐的诗作。

此诗选取“衰丛”“断蓬”“栖雁” “乱鸦”等意象,勾连了诗人的悲凉身世,描绘了一幅兵燹离乱、愁惨萧条的金陵秋暝图,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亡的历史的感慨,寄寓了国破山河中个人的凄苦之情。

诗中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幻想意象交织营造出全诗悲凉的意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金陵夜泊》的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金陵,是六朝帝王之都,这里曾演出过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穿城流过的秦淮河是目睹这些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十上不第、传食诸侯、因人成事的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原文:《金陵夜泊》唐代:罗隐冷烟轻澹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注释:清冷的烟雾笼罩着衰败的树丛,今夜漂泊的船只行至秦淮河岸边停靠。

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栖雁;风帆下落,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

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仿佛正在倾听那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的涛声,消逝在远方的夜空。

那些曾经在秦淮河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想来应在这清冷的月光中。

诗意:金陵:古邑名。

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

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轻澹:即轻淡。

澹:一作“霭”,一作“雨”。

衰丛:衰败的树丛。

秦淮:河名。

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

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

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

此指船。

雁:一作“鸟”。

沽酒:卖酒。

王气: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

六代:指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建康(即金陵)建都,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

六:一作“数”。

精灵:精灵之气。

指显贵人物。

罗隐《蜂》赏析:借蜂蜜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表现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罗隐《蜂》赏析:借蜂蜜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表现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罗隐《蜂》赏析:借蜂蜜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表现对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

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

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体物工妙,词近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平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一、作品原文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尽被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2、注释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三、创作背景大中十三年(859)底,罗隐至京师考进士,考了许多年,都没中第,史称“十上不第”。

诗人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很失望,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愤懑。

这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1)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隐诗歌鉴赏罗隐诗歌鉴赏感弄猴人赐朱绂罗隐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

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

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

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

孙不是这个人的姓,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

罗隐这首诗,就是有感此事而作,故题曰《感弄猴人赐朱绂》。

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无聊,说明这个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仍在赏猴戏,图享乐。

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

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诗的前二句概括诗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

他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一次也没有考中,一个官职也没有得到。

五湖烟月是指诗人的家乡风光,他是余杭(今属浙江)人,所以举五湖概称。

奈相违是说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

反过来说,倘使不赶考,他就可在家乡过安逸日子。

所以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后二句便对唐昭宗赏赐孙供奉官位事发感慨,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弄人,抛弃才人志士。

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昭宗的症结,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有许多忧愤在言外。

显然,这是一首嘻笑怒骂的讽刺诗。

诗人故意把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以放肆嘻笑进行辛辣嘲骂。

他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虽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题思想是严肃的,诗人心情是郁愤的。

(倪其心)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

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

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

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

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

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

这里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

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

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

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

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

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

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

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

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

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

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

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

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

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

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

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

如此诗,大抵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

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

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周啸天)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

诗中提到锦江、绵州、绵谷三个地名。

锦江在四川成都市的南面;由成都向东北方向行进,首先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再继续东北行,便可到达绵谷(今四川广元县)。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

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

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

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象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

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

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

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

用笔简炼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

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

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美丽多情的锦城啊,真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您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

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陈志明)雪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

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

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

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

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

尽道二字,语含讥讽。

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

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

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

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

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

因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

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

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

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

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

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

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刘学锴)柳罗隐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

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因而较之一般的送别诗,这首咏柳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新意。

诗题曰柳,即是咏柳,因而通篇用赋,但又有比兴。

它的比兴手法用得灵活巧妙,若即若离,亦比亦兴。

首句即景兴起,赋而兴,以送别带出柳;晴和的春日,灞水桥边,一批又一批的离人,折柳送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