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优质ppt]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章

漳南书院 在直隶(河北),康熙十九年,(1680年) 聘请著名教育家颜元主院,颜元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取 士害人误国和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提出“宁粗而实, 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 书院斋有长,科有领,由学生来担任。书院主要教学 “六德”,“六行”,“六艺”。 诂经精舍 在杭州,嘉庆初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建,书院 以“专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为宗旨。 学海堂 在广州,是阮元于道光初任总督时创建的,是 继诂经精舍后又一所讲求实学的书院。 (三)官学化书院的官理 书院发展到明清,虽然有不少的倡导实学的书院,但 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已被纳入官学体系,即官学化。 官学化书院的管理与官学几乎没有区别,书院的教学 以应举为目的,有些主张自由讲学的书院,也是讲学 与应举兼顾。

二网罗士人,禁锢思想 朱元璋很重视网罗士人,在率军起义过程中就罗致了 一批文士。明王朝建立以后,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 为了禁锢士人的思想,加强文化专制统治,朱元璋还 创设了八股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 必须以固定的格式“八股文”作文,而且不能发挥己 意,必须以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以朱熹的《四书 集注》为标准答案。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布《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 禁锢士人思想的重要步骤,明朝还采取一系列的专制 措施来禁止不同思想的传播,使人们只能遵从信服孔 孟之道,程朱理学。 如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 同时,明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用血腥的屠杀来扼杀 知识分子的不同思想,使其臣服于明朝的统治。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教育行政体制 和学校管理

一,教育行政体制
(一)学校系统 明清时期,官学,私学和书院都有很大发展。官学仍 由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所组成,大致有国子监,地方 府,州县学和社学,清代还有义学,此外还设有武学, 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清朝很重视本民族的教育, 在明制基础上,又为宗室或旗籍子弟设立了学校。 明清的私学教育也很兴旺,不过,这个时期的私学主 要承担蒙养教育的任务,高层次的私学和一般的读经 教育多被书院所取代。 书院在明清虽几经波折,仍有很大发展,官学化是这 一时期书院管理的主要特点。

《中外管理思想史》课件

《中外管理思想史》课件
古代管理思想
古代文明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如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以 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的观点。
近代管理思想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近代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以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 组织理论等为代表。
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创新与 创业管理等,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指导。
中外管理思想的重要性
指导管理实践
管理思想是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为管理者提供指导思想和行动 指南,帮助组织实现高效运营和 发展。
推动组织变革
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变革是组织变 革的重要推动力,引导组织适应 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竞争力。
培养管理人才
学习和研究管理思想有助于培养 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管理 人才,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人 才保障。
中外管理思想的异同点
认为激励和奖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关键。 重视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 不同点
中外管理思想的异同点
中国
强调集体主义、和谐与稳定,注重人情 和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VS
西方
强调个人主义、竞争与变革,注重理性和 效率,强调科学和制度化管理。
中外管理思想的融合方式
相互借鉴
行为科学管理思想
总结词 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强调人际 关系和员工激励。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人们在工作中的动机取决于期望 、工具性和效价三个因素,通过 合理设置目标和工作条件可以激 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满 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能激发员工的 积极性。
医疗管理
中外管理思想在医疗管理中也有应用。例如 ,中国古代的“整体观念”和西方的全面质 量管理理论都强调了医疗管理的系统性和全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的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完整的复习资料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

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官师代代相传。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加之,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根本原因。

1、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教育管理一、名词:1.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2.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3.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4.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5教.育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活动..6.学校管理目标:是指管理活动最终要到达的境地或标准..7.教育领导:就是教育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组织及成员实现教育目标或教育任务的过程..8.教育决策:是教育部门的领导;为实现教育的目标;通过使用专家智囊;在运用科学方法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若干预选方案中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9.教育领导效率:是整个管理效率的一部分..它是指教育管理活动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所产生的管理效果之间的比率..比率越大;效率越高;反之;效率则低..10.教育领导的效益:就是对教育管理结果的社会评价..它是教育领导结果中的社会因素..二、单选:1.管理具有两重性;它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2.教育管理属于管理中公共事业管理的一种..3.学校管理的产生较之于教育行政的产生来说要早..4.教育行政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教育管理现象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所的出的学问..6.教育管理元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学所的出的学问..7.西方教育管理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8.法学家施泰因被誉为“现代行政学的创始人”..9.在管理的诸要素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10.教育管理和其他管理一样;最终的结果总是通过一定的效益体现出来的..11.教育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教育的职责和功能..12.教育管理原则是管理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13.教育管理原则应以教育管理原理为基础;它是教育管理原理的体现..14.贯彻规范性原则;首先要重视和加强教育立法..15.人、财、物和时间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重要资源..16.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最高表现形式..17.实施预测是教育预测的中心环节..18.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19.教育机构中的实施机构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20.教育管理机构指的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内部管理机构..21.我国义务教育年限是九年..22.学校管理体制中的领导体制处于核心地位..23.学校是基层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执行功能;因此特别强调集中统一和速度效率..24.学校职能部门只能起参谋服务作用;不能起领导和指挥作用..25.教代会是咨询机构;它不仅有咨询任务;还有监督任务..26.养才是用才的基础和保证..27.教育财务行政的首要职能是筹措教育经费..28.在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各级教育事业的费用..29.从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管理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30.教育行政信息最普遍、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是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31.教育督导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人员..32.教育督导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内部的事..33.教育督导拓宽了工作内容和权限;不仅督学;还要督政..34.学校管理目标既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管理活动的归宿..35.学校人事管理主要围绕学校管理中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两个内容来开展..36.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管理的对象..37.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38.学校教学业务的管理组织系统包括教学业务的指挥系统和教学业务的研究和咨询指导系统..39.计划;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40.执行;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41.检查;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是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42.总结;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是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43.领导者要想获得良好的素质;首先要注意学习..44.教育两到效率与效益的统一就是教育领导效能..教育领导效能=效率×效益三、多选:1.教育管理方法学是在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学和教育管理元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问..2.现代教育管理学的这两大特征和理论流派可以说有两大源流;一是德国的行政学;二是美国的行政学..3.教育管理原理指的是教育管理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4.教育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5.系统具有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6.管理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就要尊重人、依靠人..7.在管理教育职能的问题上;分权制和集权制国家呈现出了两种相反的趋势..8.教育管理职能的类型:计划职能、法制职能、监督职能、经营职能、指导职能、服务职能..9.从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来看;教育政策可以区分为政党的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两种..10.教育预测的基本功能是为教育决策、计划和规划部门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方案..11.教育规划的特点:系统性、预见性、客观性..12.通过考试录用人才具有竞争性、公平性、客观性、和简便性等特点..13.用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竞争与激励;它包括考核、奖罚、职务升降等制度..14.养才制度包括培训制度、交流制度、工资福利保险等方面的制度..15.新陈代谢制度包括辞职、辞退和退休的制度..16.约束机制包括公务员的义务、纪律和回避制度等内容..17.保障方面的制度包括:公务员的权利、申诉控告制度..18.教育财务行政可分为教育经费的来源管理;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管理等..19.教育财务行政具有筹措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职能..20.教育财务行政基本制度主要包括:预算制度、会计制度、决算制度、审计制度、国家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制度..21.教育行政信息处理的程序是收集、加工、传递、贮存..22.教育行政信息处理的要求是及时、真实、适用、经济..23.信息的沟通指的是信息的交流、联系和传递..24.教育督导的职能有监督职能、评价职能、指导职能、反馈职能..25.学校管理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控制作用、协调作用..26.教师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他们的劳动特点;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心理特点上..27.中小学校的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类型..28.学校管理过程是由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客体和学校管理的中介等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29.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由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环节所构成..30.计划指定步骤主要包括:确立目标、抉择方案..31.教育领导班子结构的结构包括: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年龄结构..四、简答:1.简述教育管理的系统原理的基本含义..P32教育管理的系统原理可以表述为:教育管理活动的每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为了达到教育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对教育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应该从整体着眼对待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同时;还必须明确;教育这个系统还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又必须摆正教育系统同其他系统的关系..2.简述教育管理的人本原理的基本含义..P34教育管理的人本管理是指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教师的参与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使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为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这一原理要求在教育管理中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3.简述教育管理的动态原理的基本含义..P35动态原理是指教育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它们;要根据教育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注意及时调节;保持充分的弹性;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一原理要求教育管理者注意现代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在动态中做好领导工作..4.简述教育管理的效益原理的基本含义..P35效益原理;就是要在教育管理中讲究实效;使教育管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原理要求教育管理者首先要确立管理的效益观;使教育管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其次;要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创造条件办好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5.简述我国教育管理法治方法及其贯彻要求..P52它指的是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法令、决定、命令、指示、规章;对教育活动予以强有力的指导、调节和影响..运用法治的方法;首先要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健全教育法规..依法进行管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法可依..其次要做到依法办事..有了一套教育法规;如果不依法办事;再好的教育法规;也是一纸空文..6.简述我国教育管理的组织调度方法及其贯彻要求..P53组织调度的方法是建立在权力和责任基础上由上级对下级下达必须遵照执行的任务、要求和命令的方法..建立在不同等级的职位、权力和责任界限上的组织调度方法;是所有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方法;它有力地保证着整体意志的统一和行动的统一..正确实行组织调度的方法;要建立领导与被领导者;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正确关系..正确地运用组织调度的方法;首先要注意建立和健全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来保证组织领导的渠道畅通..7.简述我国教育管理的激励方法及其贯彻要求..P55激励的方法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激发、调动教育人员积极性的方法..运用激励的方法;首先要注意运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理论来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一般采取如下途径:第一;通过提高教育人员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通过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与满足教育人员的合理物质需要结合起来;来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运用激励的方法来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还要主义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重视需要在人积极性中的作用..第二;要对教育人员当前的需要有一个总的估价;对教育按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激励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三;要认真分析教育人员的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第四;运用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来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还必须利用目标的作用;以及在满足教育人员的需要时;使他们具有公平感..8简述我国教育管理的经济方法及其贯彻要求..P54经济的方法是从经济的角度或方面指导、调节和影响教育活动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教育经费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发展..运用经济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较充足的教育经费办教育;要从经济上提高教师的待遇..9.如何抓好成人教育 P113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亿万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要发挥其实践性、针对性强的优势;把开展岗位培训作为重点;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面向广大工人、农民、机关干部进行岗位培训..要抓紧制定成人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进一步扫除文盲;进一步理顺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关系..发展成人教育;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种途径、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办学..积极进行改革;加强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要重视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发展教育..10.如何发展基础教育 P114在学制改革中;为加强基础教育;国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做法是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以提高国民的一般文化科学水平..现代一般都延长到10年;有的国家还准备延长到11~12年..我国为实现“四化”的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还要发展;但普通高中的现有总规模原则上稳定下来;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经济不发达地区应适当调减普通高中的规模;把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使用到普及小学或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上来..发展基础教育;要特别注意改善办学条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办出特色..11.如何发展职业教育 P115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不同要求;贯彻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质量的方针..在办学形式、修业年限、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办出特色..在修业期限上;长短结合;实行多种学制;在培养目标上;针对实际需要;不拘一格..城市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依靠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兴办..有条件的学校要走产教结合、企校合一的发展路子..为了促进企业近况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在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劳动政策的同时;明文规定企业用于职业技术培训的经费比例;企业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也必须有专项的职业技术培训经费..这笔费用;如企业不用于职业技术培训;则作为税收上缴..12.如何发展高等教育 P115前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已获得了长足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主要不是发展数量和扩大规模;而是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层次结构上;近期要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本科教育政策;适当发展专科教育..在学科结构上;适当地压缩并调整基础学科的规模;逐步发展社会需求大的供应学科..在专业结构上;进一步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减少专业种类;增强专门人才的适应性..在办学形式上;要逐步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上激烈竞争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要进行合理分工;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和水平..13.根据当前德有环境的实际;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组织包括哪些方面的活动 P264学校道德教育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1.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组织机构;2.组织、选拔和合理分配德育力量;3选择和掌握使用恰当的德育方法和途径..14.学校德育管理中;常常会有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违法现象..请联系实际;谈谈在德育管理活动中;如何进行依法管理 P267依法管理法是指学校德育管理者运用法律法规对德育管理对象施加影响;调控他们的行为以及德育组织内外部关系的一种管理方法..具体做法有:1.依法管理;重教轻罚;2.依法执教;倾注爱心;3.依法育人;全面衡量..运用次法的注意事项有:一、法规必须符合学校德育规律;否则会给德育工作带来不良后果;二、法规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国情;三、法规本身必须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法规的执行依赖于德育群体的认识和能力;必须增强德育管理者和德育管理对象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执法、守法的能力..15.简述领导者用权的艺术..P341大凡领导者手中都有权力;因此;必须讲究用权的艺术..要用权;其一;要有权可用;不可失权;其二;不可集权于一身;独断专行;其三;不可越权;防碍下属的积极性;其四;不可玩弄权术;争权夺利;其五;不可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其六;不可得权忘形;领导自居..凡是滥用权利的人;最后总是损国害民;贻误大业;不得人心;自食苦果..16.简述领导者用人的艺术..P342兴业之道;唯在用人..用人;首先要坚持用得财兼备、任人唯贤、德看主流、才重一技的原则选好人;不可任人唯亲;任人唯顺;任人唯资..其次要真正做到用人之长..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领导者用人;贵在发现和发挥下属之长..如果只看人所短;领导者用人;贵在发展和发挥下属之长..如果只看人所短;则无一人可用;若看人所长;则无不可用之人..领导者决不可斤斤计较下属之短处;而忽视了去挖掘并有效地使用其长处..17.简述领导者用财的艺术..P342首先要善于聚财..领导者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多种渠道聚财..其次要把财用在点子上..所谓用到点子上;是指要把财用到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上;只要把财用到了点子上;就要舍得用;舍得花..18.简述领导者交往的艺术..P343当领导的总是要同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善于交往的领导;其下级总是劲头十足;同级乐于配合;上级大力帮助;不善于交往的领导;下级感到无用武之地;同级离心离德;上级感到头痛..所以;处理好上下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善于交往;首先;要注意交往的角色状态..其次;要注意交往的距离..第三;要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要努力地记住别人的名字..五、论述: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P1371教育人事行政是教育行政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的内容包括人、财、物、时、信息等诸多要素;其中人是最积极最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是无生命意识的客观事物;人则是有自主意识的认识和实践主体;其他要素的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得以发挥和利用..教育行政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要靠人来完成..教育方针政策靠人制定;教育体制机构靠人来建立;教育法规制度靠人来推行;教育职能目标靠人来实现..教育人事行政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育行政的有效性..从表面上看;教育行政的核心内容似乎应该是理“事”;其实不然..一方面;事总是人制造的;没有人就不可能有事;另一方面;事总是要人来解决的;没有人的努力;事情会堆积如山..总之教育行政的主体是人;教育行政的对象也主要是人;教育人事行政是教育行政的核心内容..2教育人事行政直接或间接决定教育活动的质量..一方面;国家的教育人事政策明确规定了学校工作人员的数量、标准、职务、比例、结构和限额;以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任职条件、方式、培养进修、福利待遇和奖罚等;这些规定对学校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并且最终都会在教育活动的质量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育人事制度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教育行政人员的素质及其管理效率..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愈严;教育人事制度的影响愈大..我国教育行政类型属于集权制;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多;从学校设置到校长的任免、教师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无不受控于教育行政部门..所以;教育行政人员的素质不仅决定自身工作质量;也决定着所辖地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质量..3教育人事行政对人力资源开发有重要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靠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人力资源则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真正发展之源..一个国家如果由优秀的人才掌握着行政权力;就能为各方面人事管理创造条件;促进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学的教育人事行政;可以造就大批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和教育人才;这些人才又可以造就国家所需的各方面专才;创造教育的高效益..科学的教育人事行政可以促进优秀人才的“核裂变”反应;教育的效益之源就在于教育的人力资源..2.教育人事行政管理要贯彻合理流动的原则..联系实际;论述贯彻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P143第一;要注意自然流动与有计划的组织调配相结合..自然流动可以激活人才市场机制;但是也容易导致无序的竞争;千军万马竞争某几种热门的职业;急需人才但条件较差的岗位则无人问津;出现另一种人才结构性浪费..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调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流动的不足..第二;人才流动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向..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各部门、行业之间的物质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应制定合理的人事政策来调节利益机制;引导人才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和部门流动..第三;人事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人才流动观;克服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旧观念;从社会总体利益和教育部门的整体利益出发;衡量人才流动的得与失..人才流动必然会给组织自身的工作带来一些矛盾和损失;但是;从整体和长远看;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它提醒管理者要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建立必要的养才、留才和吸纳人才的机制..3.联系当前教育的实际;论述教育财务行政的基本职能..P158教育财务行政具有筹措教育经费、配置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职能..教育财务行政的首要职能;就是筹措充足的教育经费;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在不同的社会主义生产发展水平下;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学校的设施条件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并导致对教育经费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学校总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为保证所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必然需要采用比较先进的设施设备培养年轻一代;使他们的知识储备有所超前..这种教育经费的筹集成为一项需要不断探讨的工作..目前我国;教育法已经确定六种法定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教育行政部门则承担着疏通这些渠道;使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的职能..教育行政部门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财力、才可能较为有效地运用经济手段;对教育事业进行宏观调控..其次;教育财务行政承担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职能;具体通过教育经费的分配和调节供需来进行..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且为人口大国;教育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为有限;使教育资源仍属稀有资源..教育资源的配置必须考虑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方面要使全社会每个公民平等地享有最低限度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公民获得同等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使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平等竞争;享有较多教育资源的教育中的分配及调节..目前;我国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考虑国家财力和个人受益的情况;实行国家财政拨款向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倾斜;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级类教育适当向受教育者收费的政策..第三;教育财务行政还具有采取一定措施;不断提高投资效益的职能..从我国现。

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__详细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详细复习资料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

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

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幼教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 (二)幼儿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 • (三)主张素质教育,提倡动手 • (四)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一、朱熹的生平及教育实践 • 二、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 • (一)重视蒙养教育 • (二)重视学习“眼前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 •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 • 三、原始社会末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关于儿童教育的方法 • (一)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 (二)注重环境影响,主张慎择师友 • (三)注重直观形象,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 (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五)提倡下面教育为主 • (六)首创以“须知”和“学规”的形式对儿童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资料

六艺——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的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教学教材。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次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壬子一癸丑学制——我国近代的一个教育制度,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也使新学制的创立有了灵魂和理论依据,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宫廷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办的学校书吏学校——古代埃及的一种学校。

是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骑士七艺——一种封建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即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人文主义——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

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双轨制——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

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所以称之为双轨制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在英国和印度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它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导生在转教其他学生的方法新教育联合会——新教育联合会是应欧洲新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对促进各国新教育的发展的一个国际性教育组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填空1教育管理一般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2、武帝时逐步确立了以察举为主的取士制度。

3、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是汉太学建立的标志.4、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5、汉代的私学有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启蒙阶段的教育主要在私学里进行.承担这一阶段教育的私学主要是书馆和乡塾.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只有元帝时史游作的《急就篇》6、从汉代以后,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7、西晋时期,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8、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如国子学,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

9、最早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颜氏家训》。

作者颜之推10、南北朝时周兴嗣《千字文》是有影响的蒙学课本。

11、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始置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12.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建立。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是生徒和乡贡。

他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300年之久。

13、隋唐时期,主要由礼部兼管教育。

14、⑴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具体管辖,设国子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从此,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⑵地方官学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具体的主持者为长史。

15.唐代礼部是中央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设置了国子监,为专门管理中央关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监丞,主薄等16、早在汉代,就有外族派遣子弟来中国留学。

17、两宋时期明确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方针。

18、宋真宗作了《劝学诗》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斤粟。

安房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缘,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随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19、宋真宗下令追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

20、宋代官学的发展、书院的兴盛等,都与理学有密切关系。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管理一般是指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2、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学校名称有“序”和“校”。

3、商朝创设的学校有“瞽宗”和“学"。

4、西周学校系统包括国学、乡学两类,大学、小学两级。

大学分别为天子设立的(五学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诸侯设立的(一学是頖宫);乡学分为闾、党、州、乡四类.5、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6、“学在官府"的含义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7、“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手中,教学所用之“书”、“器”则为官师所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所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

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8、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的视。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1、教育体制变革(历史必然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官学的衰败和私学的兴起。

其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中外教育史PPT课件

.
27
.
28
二、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1、明确大学的宗旨,扭转校风
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体制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
29
▪ 1 .突出文理学科,改变“轻学重术”的 思想
▪ 2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 3、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 乐业”;
▪ 4、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 5、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 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等;
▪ 6、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敬业乐群”。
.
41
▪ 陈鹤琴(18921982):
▪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理论的开创者。创办 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 稚园(南京鼓楼幼稚 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 志着“活教育”理论 的形成。
梁漱溟1920年任教于北大时留影
.
39
▪ 4、黄炎培(18781965):
▪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 义教育家,近代职业 教育的创始人。
黄炎培(1878—1965)
.
40
▪ 1、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 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等;
▪ 2、职业教育的地位:它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 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
16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1、自然教育目的 ▪ 2、自然教育内容 ▪ 2、自然教育原则 ▪ 3、自然教育方法
.
17
.
18
维腾贝格的. 卢梭纪念馆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

近现代的教育管理
国家主义的教育管理
近现代国家主义的教育管理以国家利益为核 心,强调国民教育和国家竞争力的培养。各 国政府通过制定教育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教 育的管控和管理。
社会化的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的主体逐渐多元 化,出现了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教育管 理的现象。这些主体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 影响教育政策和管理实践。
当代的教育管理
全球化的教育管理
全球化对教育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教育系统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和机遇。国际组 织、跨国公司和民间团体等主体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的教育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数字化评估等 新型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普及,提高了教育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教育管理的启示
01
教育管理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中外教育管理史中,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
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02
教育管理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管理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的成功
案例都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03
教育管理应注重教育公平
中外教育管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表明,教育公平是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
05
03
历史性
中外教育管理史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探究教育管理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规律。
04
综合性
中外教育管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 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外教育管理史的重要性
深化对教育管理的认识
通过对中外教育管理史的研究,可以 深入了解教育管理的起源、演变和发 展,从而深化对教育管理的认识和理 解。

中外教育管理史-内部资料

中外教育管理史-内部资料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2.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即让教授为评议会的多数,“议决立法方面的事”;让教授中的学长“分任行政方面的事”;让教授主任“分任教务”等等。

这是北洋军阀政治统治时期,北京大学改革管理制度贯穿的一个核心思想 3.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4.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康帕内拉,法国的拉伯雷、蒙旦,捷克的夸美纽斯等等。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这时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也就是说,教育不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

因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推动着教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5.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为实现普及教育所设计的一种新的初等教育理论。

所谓要素.就是各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它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

(要素教育论为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学校主权”:“学校主权”是德国州政府对学校的一种监督权。

根据德国基本法规定,中小学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而代表国家的主要是州政府。

州政府包括州议会和州文化与教育部,拥有对学校的监督权,被称为“学校主权”。

州政府主要制定学校立法和财政计划,州文化与教育部负责计划学校的发展和颁布相应的规定。

学校管理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州7.策问:汉代选拔人才始于汉高祖,汉文帝更为重视选拔人才,还亲自出题策问。

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举荐者作答8.“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是亚里斯多德提出的“通才教育”的一种形式。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

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七讲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 缺陷
2.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明清科举与学校相辅而行,规定非由学校出 身不能应科举,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 不得入内阁。这样,各级官学实际成了科举 的预备场所。科举的童试就是州县学的入学 考试,应乡试的举子必须是各州府县学的成 绩优秀者。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举监 (会试下第举人)。明清学校教育就从体制 上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 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前言
韩国纪念废除科举100周年
前言
科举制度创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除科举制度以来,对其评价截然对立, 且旗鼓相当
科举制度为什么会实行1300年?它的意 义体现在哪里?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一要探讨它产生的 原因,即历史的正当性;二要探讨它的 优点和缺点,即实施的合理性和实施过 程中的弊端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3.从国家角度看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制的实行,选士大权集中于封建朝廷,由 礼部、吏部直至皇帝亲自掌握,有力地限制了 士族特权的膨胀,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势力的 发生。而且,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使 地方阶级知识分子一心一意奔于此途,在地主 阶级中形成一股向心力,这对于笼络广大的中 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十分成功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选举制的弊端 科举制产生的时代原因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1.选举制的弊端
乡举里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权力分散,地方官吏控 制察举大权
标准不一,各地方官的 主观随意性较大
重门第,重资历
选举制度最 大的弊端: 缺乏公平、 公正、透明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外教育管理史

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1.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2.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3.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

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4.六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6.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

7.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

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

射和御为军体训练。

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

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

8.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二是督导性的视学。

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前言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 的缺陷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前言
选士制度是一项政治制度,它在本质上体现为 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它之所以深深地介入教育 领域,表现出国家政治对教育的控制。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3.从国家角度看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科举制的实行,选士大权集中于封建朝廷,由 礼部、吏部直至皇帝亲自掌握,有力地限制了 士族特权的膨胀,有利于防止封建割据势力的 发生。而且,选士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措施,使 地方阶级知识分子一心一意奔于此途,在地主 阶级中形成一股向心力,这对于笼络广大的中 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十分成功
思考题: 科举制度对古代教育管理有什 么影响?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第七讲结束 谢谢!
畅想网络
Imagination Network
感谢观看!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八股取士制度确立后,学校教育的重心转向训 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不但不学史书、算 学、天文等知识,甚至连经书也束之高阁了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 缺陷
4.考试职能的僵化,扼杀了科举考试的生命力 5.科举考试功能的过度社会化,让科举制度承担了 过多的社会责任,最终被废止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1
从选举角度看
3
从社会角度看
4
从国家角度看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1.从选举角度看
选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科举制度是 用考试的办 法来挑选人 才,而选举 是由地方察 举。
科举制度较之 选举制度,轻 门第,重才学; 在衡量人才优 劣上有一个统 一而较为客观 的标准,为庶 族地主奋发上 进创造了有利 的条件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 缺陷
1.“学而优则仕”被制度化,强化了读书做官 的教育价值取向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 系起来,因而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 科举考试的影响也极大地局限了学校教育的 宗旨,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科举考 试的内容和方法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 方法,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结 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 尚实学的恶习
选举制度关 键是靠官府 的推荐。而 科举制度则 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 于州县”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2.从社会角度看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为社会增添了 活力 提倡了以才能为导向的选才标准 定期的古代选举为个人上升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和抱负提供了一条和平的途径,为他们带来了 一种比较稳定的希望。不管这一途径开始是多 么狭小,这一希望有时是多么渺茫,它却为平 等机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 缺陷
2.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明清科举与学校相辅而行,规定非由学校出 身不能应科举,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 不得入内阁。这样,各级官学实际成了科举 的预备场所。科举的童试就是州县学的入学 考试,应乡试的举子必须是各州府县学的成 绩优秀者。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主要是举监 (会试下第举人)。明清学校教育就从体制 上纳入科举考试的轨道。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 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选举制度最 大的弊端:
缺乏公平、 公正、透明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2.科举制产生的时代原因
南北朝后期,由于皇权的提倡和寒人势力逐渐上 升,在选士上强调了对才能的要求,从而促成在 察举中加强了考试的成分。这一做法为隋唐科举 制度开辟了道路。 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 要求,以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于隋炀帝大 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前言
韩国纪念废除科举100周年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前言
科举制度创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废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除科举制度以来,对其评价截然对立, 且旗鼓相当
科举制度为什么会实行1300年?它的意 义体现在哪里?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一要探讨它产生的 原因,即历史的正当性;二要探讨它的 优点和缺点,即实施的合理性和实施过 程中的弊端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 缺陷
3.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限制人才发展的手段
八股文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紧紧地束缚了士人的 思想
明清两代,乡、会试都考三场。头场八股文, 二场经义,三场策试。但考官一般只重头场。八 段文不及格者,二、三场考卷一般不看。因而, 八段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标尺。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选举制的弊端 科举制产生的时代原因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1.选举制的举大权
标准不一,各地方官的 主观随意性较大
重门第,重资历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第七讲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
三、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 缺陷
3.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限制人才发展的手段
考试科目发展到只有进士一科 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走向狭窄、教条和程式 化。 元明清三代规定科考从“四书”中出题,并 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这是程 朱理学成为封建统治官方思想的具体表现。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文体规定一律使用“八 股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