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本质的文化哲学之思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探讨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重要的流派。

这些流派的观点和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应关注当下儿童的实际生活。

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首先,它促使我们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成长。

再者,实用主义提醒我们关注教育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最终的成绩和证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

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个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存在主义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有:其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其三,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人生意义的伙伴。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应当关注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知识和真理。

这些永恒的知识包括人类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和伟大思想。

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包括: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

经典作品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哲学与文化》教材解读与教学总体建议

《哲学与文化》教材解读与教学总体建议

《哲学与文化》教材解读与教学总体建议《哲学与文化》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与综合性的教学研究领域,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分析《哲学与文化》教材的整体结构,理论内容和教学总体建议,以指导有关部门认识和处理文化合作问题。

《哲学与文化》教材的整体结构应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的文化学原理和哲学的基本思想。

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表现形式、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过程。

文化学原理需要学生了解文化和思想的内涵、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表达形式,以及深入探讨文化冲突和文化关系。

哲学的基本思想要求学生揭示自然观念、宗教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以及其他价值观念的本质,从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哲学与文化》教材的理论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学、文化自身特性、文化转变、文化风景、文化冲突等。

社会学理论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的是文化的社会性、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历史性以及文化变迁的原因和过程,重视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文化概念、文化比较与排他性文化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自身特性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人类文明世界的文化特性,如文化的实践性、文化的宏观性、文化的有机性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等,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在全球文化中进行客观和主观的文化探索与认识。

文化转变理论重点讨论的是文化交流的发展、文化的视觉消解以及文化的政治性改变等,用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文化变迁的影响和未来的可能性。

文化风景理论则侧重讨论文化在视觉、听觉、记忆、情感等多方面构建的审美景观,以及文化变迁中所形成的异域性、多元性和本土性景观,指导学生在“看”文化的同时,感受文化的深刻内涵。

文化冲突理论旨在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和分析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拓宽和改善文明的交流,以及文化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哲学与文化》教学的总体建议是要以理论研究、实践实践和跨学科交流为主体,采用更加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科概念的建构和思维技能的锻炼,以及文化风景、文明故事和文化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和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起源: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的实质: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方法论是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特殊,个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普遍,一般)2、联系:(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2、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

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

[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

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

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

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

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

”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一课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课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哲学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1.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及其意义,了解哲学的探索过程;2. 掌握哲学在认识世界、指导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运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知识的有效运用。

我们将重点讲述以下内容:1. 深入浅出地解析“基本问题”的具体内涵;2. 阐释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3. 探讨学生如何通过案例、实践活动来掌握哲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搜集并整理相关哲学经典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和补充;2. 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等,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直观性;3. 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同时,教师应提前预习教材内容,熟悉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内容及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课堂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深思的哲学小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可以讲述“苏格拉底的苹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真理、认知和智慧的哲学问题。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接下来正式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导入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包括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准备。

三、知识讲解1. 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使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分类:介绍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基本问题的看法,如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

哲学思维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哲学思维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法 “ 系的 观点 . 展 的观 点 ” “ 证 的否定 观 ” 联 发 及 辩 。第 六 课

和 分 析 《 化 生 活 》 内 容 , 难 点 就 在 新 旧 知 识 的 联 系 文 的 重 和 比较 中轻 松 地解 决 了。
三 、 “ 物 辩 证 法 ” 哲 学 思 维 来 解 读 教 材 和 组 织 以 唯 的 教 学
辩 证 法 主 要 是 关 于 “ 系 、 展 和 矛 盾 的 观 点 ” 教 师 联 发 , 在分 析 教 材 时 , 果用 辩 证 法思 维 来 把 握 各单 元 、 课 之 如 各
述 . 剖 析 具 体 教 例 的 同 时 指 出创 新 教 学 方 法 的 优 势 在
关 键 词 :哲 学 思 维 《 化 生 活 》 思 想 政 治 运 用 文
就 是 这 样 ,教 师 有 意 识 地 引 导 学 生 运 用 哲 学 思 维 来 解 答
普 通 高 中课 程 标 准 高 中 《 想 政 治 》 修 教 材 共 有 《 思 必 经 济 生 活 》 必 修 1 、政 治 生 活 》 必 修 2 、 文 化 生 活 》 必 修 ( )《 ( )《 (

哲 学 思 维 在 《文 化 生 活 》 学 中 的 运 用 教
蔡 晓 洁
( 州金 山 中学 , 东 潮 广 摘 要 :《 化 生 活 》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文 是 潮州 5 0 0) 21 0
呢 ? 师 可 以 首 先 引 导 学 生 思 考 : 果 从 “ 识 论 ” 度 分 教 如 认 角 析 ,文 化 ” 于 什 么 范 畴 ? 学 生 很 快 就 给 出 答 案 “ 于 认 “ 属 属 识 的 范 畴 ” 教 师 可 再 进 一 步 要 求 学 生 思 考 : 然 文 化 属 。 既 于认 识 的 范畴 , 认识 又 来 源 于实 践 , 么文 化 应 该 如何 而 那 创 新 呢 ?学 生 很 快 就 明 确 了 : 该 立 足 于 生 活 实 践 。接 下 应

1.1追求智慧的学问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1.1追求智慧的学问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3.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展示与哲学相关的情境,如哲学家的生活照片、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场景等,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2.讲述一个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哲学故事或引用一位哲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创设与哲学问题相关的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2.通过讲述哲学故事、引用哲学家的名言等,创设有趣的哲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哲学问题。
3.设计一些哲学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哲学的概念和理论,增强学生对哲学的理解和记忆。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分享哲学故事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直观地呈现哲学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设计互动环节,如提问、回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氛围。
3.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探讨哲学问题、共同完成哲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思考自己在哲学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所学内容,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 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 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 案、目标等主观性的东西。
客观实在的事物。如:太阳、 地球、月亮、国情、磁场等可 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实在的事物。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知识小结: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合理性
认为金、木、水、火、 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 界本原。
的属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性
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①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2、意识具有主观能动 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性。
④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⑤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观点
派别
分歧
观点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 谁是本原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 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 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相关链接 P10
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 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 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 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 是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 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 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 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 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文化哲学问题研究的问题之思

文化哲学问题研究的问题之思
题 、 是 困难 的 问 题 、 是 似 乎 人 人 明 白 的 问 题 , 越 越 就 越 是难 以 言说清 楚 。
近年 来 文化 学 与文 化 哲 学 研 究 中所 表 达 出来 的几
个 具 有 典 型 性 的 观 点 谈 点 自己 的 思 考 与 看 法 。
由于对 文化 范 畴界 定 的 困难 性 , 因此 , 者 们 学 文 化学 也好 , 化 哲 学 也 好 , 管 二 者 在 研 究 文 尽 的维度 上不 尽相 同 , 二 者都 必须 首 先直 面 与 回答 但

在 讨论 什 么是文 化 的 问题 时 , 常将其 着力 点 首先 通 放 在文 化 的分类 上 , 试 图 以文 化 的分 类 为 基 础 , 并 去 寻求 达致 对 文 化 本 质 的直 观 性 把 握 。在 有 关 文 化 分类 的 研 究 中 , 代 表 性 的 分 类 方 法 主 要 有 三 有 种 : 一 , 文 化 划 分 为 物 质 文 化 与非 物质 文 化 。 其 将 目前 , 联合 国在 对人 类 的文 化遗产 进 行分类 时所 采 用 的 即是 这种 方 法 。古 希 腊 神庙 、 中国 的长 城 、 北
中并 不 存 在 特 别 严 重 的 困 难 。说 它 复 杂 难 解 , 因 是
为 每 当人们 试 图在 学 理 上 给 予 文 化 概 念 一 个 规 范
性 的 定 义 时 , 难 便 顿 然 而 生 , 要 说 对 文 化 缺 乏 困 不
下 来 的一 切物 质产 品所 凝 聚 与 固化 的 文化 被 称 之
生成过程 中是 否是 非决 定的 与 纯粹偶 然 的 、 文化 哲 学能否 成 立 、 文化 哲 学 的学科 性质 与价 值 定位 等发 表 了一 些 不 同看 法 , 以就 教 于 学术界 同仁 。 关键 词 文化 哲 学 ;文化本 质 ;决定 论 ;唯 物 史观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研究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就可称之为文化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革文化、建设文化、广大人民认识文化的思想武器。

在以批判眼光看待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哲学的同时,又从中吸收了精华部分,以此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在国际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的主题。

学者在研究文化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就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价值0.引言在世界哲学研究课题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就我国理论研究课题现状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非常重大的课题。

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体系的时候,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其文化哲学是所有研究体系的起点与基础。

哲学本就是系统性的概念,文化哲学仅仅是分支。

此分支重在研究文化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的观点与方法,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有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体系,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文化哲学的观点争论不休。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的论述,因而不存在文化哲学思想。

更多学者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虽然很少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甚至没有提到“文化哲学”这一名词,但马克思著作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接受维科文化哲学思想,且接受浪漫主义思潮。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时候,不应从表面理解,而应探究其中的含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文化本质论。

关于文化,在研究文化哲学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这一问题。

但是对文化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1]。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1. 引言1.1 哲学思想与教育的关系哲学思想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哲学思想作为人类对世界、生活、价值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直接影响并塑造了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法。

哲学思想为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走向。

在教育领域,哲学思想扮演着指导和引领的角色。

不同的哲学思想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将影响教育目标的设定,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相反,实用主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对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哲学思想与教育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与引导,而哲学思想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

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贯穿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浅谈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高度反映,是关于宇宙、人类和社会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探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目标设定,方法选择,内容设计,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提升。

哲学思想以其深邃的思维和理性的分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哲学的基础和理论支持,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哲学思想引导人们思考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指导教育实践朝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哲学思想引导人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启发,促使教育者采用更加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哲学思想促使人们反思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哲学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

教育实践的的哲学

教育实践的的哲学

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实践哲学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思考,是教育理论的灵魂。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方面,探讨教育实践哲学的基本内涵。

二、教育的本质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为了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教育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3)教育具有普遍性,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区,教育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

2.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人类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实践哲学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承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教育的目的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实践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1)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知识丰富,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3)能力全面,具备创新、实践、沟通等能力。

(4)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教育实践哲学认为,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发展,还要关注社会和谐。

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四、教育的方法1. 以学生为本教育实践哲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相长教育实践哲学认为,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实践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哲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涉及到人类的本质、存在、价值等内容。

在当今社会,哲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因此,许多学校已经将哲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以使学生了解哲学思想并运用其知识,拓宽视野,深化思考,丰富人生。

《哲学与文化》是一个常见的哲学课程。

这个课程具有广泛的教学范围,包括对哲学思想、历史和文化的介绍。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教师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下面分步骤介绍一下如何设计《哲学与文化》的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

第一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基础。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设计。

本次单元的目标应在以下方面:1. 了解当代世界的多元文化及其与哲学的关系。

2.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民族关系。

3. 学习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度和对他人文化的理解。

第二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2. 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通用技巧。

3.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民族关系,包括族群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历史。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展示、案例分析等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文化批判思维能力。

第三步:具体的课程安排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课程安排和课堂安排至关重要。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安排:1. 第一周:介绍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第二周: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学生彼此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体验,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

3. 第三周:介绍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通用技巧。

教师可以引用例子来说明在跨文化交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第四周: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民族关系,包括族群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争端。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记得有篇文章说没有大学人类照样可以发展,可是人们的视野不会变大,人会更加功利而不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大学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素质,探究人类本质。

而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学习知识,学会研究方法的人。

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你通向未来的敲门砖。

而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大学是半个社会,在里面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各种技能知识,还能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参加些活动、协会、社团,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

从理想层面上来说,大学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面临着越来越行政化的问题,失去了大学应有的神圣和高洁。

教育是文化的,文化是负责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高尚本性的信仰和追求,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就是它对文化的影响。

而大学的行政化问题不仅对大学的教学制度造成冲击,也影响了学生对大学本质的看法。

大学必须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有宽松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够产生伟大的创新,才能利于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自由学习,使大学灵魂回归到大学本质上来。

一个国家的大学发达与否并不一定与这个国家及其民族的复兴相关,然而一个大国的大学体系发达与否却始终与这个国家的发达与强盛直接联系在一起。

中国大学的兴起原本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标志和产物,而其最早的目的与功用就是奋发图强,而鉴于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当代的大学却被人们认为是通向幸福生活的桥梁。

与早期大学的本质相悖,导致当代大学生泛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的一大难题。

同时也破坏了大学生自由学习、科研的环境,阻碍了大学生的思想自由、个性的自由发展,以及相应地大学的自主发展的本质,成为了一个“特权机构”。

倘若权利、关系和现实利益成为大学的原则,那么,它就否定了大学。

因为它无非就是一个文凭买卖、房屋租赁、集体生活体验营以及培训班的混合物。

培养哲学思维回归教育本质

培养哲学思维回归教育本质

作者: 怡久文[1]
作者机构: [1]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76-7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回归教育;教学转变;哲学思维方式;记忆型;培养小学生;思维型教学;突破和创新;途径和方法;
摘要:教学革命正在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因此,培养小学生哲学思维方式,也需要从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回答好"哪里学"和"如何学"的问题。

篇幅所限,本文着重讨论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问题。

教育哲学中教育的本质

教育哲学中教育的本质

教育哲学中教育的本质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使命。

教育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方法,是深入理解教育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

那么,教育哲学中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教育的定义与内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定义。

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它是一种社会活动,贯穿于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的提高,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内涵涉及到知识传授、人格培养、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

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育的本质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传承和创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将社会和历史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

同时,教育也是社会进步的引擎,通过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参与者,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的实践为了实现教育的本质,教育实践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个性化教育,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教师要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教育实践还需要注重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计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结语综上所述,教育哲学中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社会和谐。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教学设计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教学设计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4-07T11:36:41.0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作者:张秋菊[导读] 阐述文化的含义,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张秋菊辽宁省抚顺二中一、教育教学目标1.阐述文化的含义,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

2.在对“文化”进行词源考察、思考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

二、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文化与文化建设。

2.科学精神: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3.公共参与: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优秀文化提升自己,发挥文化的功能。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什么是文化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习语诵读学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中华民族有着5000 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教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进行新课:1.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基本内涵阅读与思考教材P88:议题一:1. 天山、三江源、滇池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这些自然景观能不能称为文化?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学生: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提取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 }来时 ,文化学开始 同哲学研究相结合 , H 形成 自觉的文化
哲 学 。哲 学 之 所 以 要关 注文 化 ,并 以 文 化 为对 象 , 因为 哲 是
造物。 3 人必须受制 于文化 的力量并且在创造文化的活 ”[ 1
动 中才 能成 为真 正 意 义上 的人 。
学看到 了人作 为文化存在 的现实性 , 人既不 是抽象 的 自然存 在 ,也不是抽象 的精神存在 ,而是现实的文化存在。这样 , 作为一种新 的哲学形态 的文化哲学 , 就把文化看作在人 的对 象化活动中 “ 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 的生存方式 ”_ l …。其根 本 旨趣是 以人为 中心 ,以人 与文化的关系为内容 , 从而对人 的本质 和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 和把 握, 并借助 于辩证 逻辑的力量 ,揭示文化 与人的生命存在及 其活动 的本质联
的 关 系 , 合 了文 化 哲学 对 人 与 文化 本 质 统 一 性 的 关 注 。因 切 此 , 教 学 研 究 进 行 深层 次 的文 化 哲 学 思 考 , 仅 是 对 教 学 对 不 研究 表达 一种 哲 学 层 面 的 理 性 关 怀 , 是 对 人 、 化 与 教 学 更 文
和外在行为表现 , 而这些都是文化教化和涵养的产物。人就
系。
于是 , 人是一种文化性存在 , 这一文化哲学的基本命题
蕴 涵着 两层 意思 : 是 文 化 的 创 造 者 和 文 化 的 产物 。 在 自 人 人
己长期 的历 史实践 中形成 了 自己的文化 , 而文化一旦形成就 成 为一种具有客观力量 的模具和生存环境 , 规约着社会成员 中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情感 情绪 、社会活动、人格特征 以及社会结 构和历史 发展 。因而 ,马林诺夫斯基说 :“ 世间 并没有 ‘ 自然人 ’ ,因为人性 的由来就是在 于接受文化 的模
摘 要 :教 学本质 的文化哲 学思考,不仅是对教 学研 究的一种 哲学层 面的理性 关怀,更是 对教 学 中人 、文化 与
教学三者根本 关系的深层追 问,从而彰显教 学的文化成人本质 ,拓展一个新的教学文化思维空间。
关键 词 :教 学本 质 ;文 化 哲 学 ;文化 成人 中图 分 类 号 : G 00 4 2 文献标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2 12 1) 4 0 3 - 3 0 6 5 6 (0 O 0 — 10 0

纯 :教学本质 的文 化哲 学之思
・1 1・ 3
出现与存在的必要性 ,并赋予教学 以必要 的职能 : 承人 类 传 文化 ,以 “ 文”化 “ 。如果说人 的第一 次生命来 自 自然 , 人” 那 么人 的第 二次生命则源于文化 。人 的文化本 体性存在 ,意
味着 必 须要 在 人 与 文 化 的互 动 统 一 中 理解 人 。 学 作 为 一 种 教
第2 5卷
第 4期
天 中 学 刊
J u a f in h n o r l Taz og n o
VO125 NO. . 4 A u 201 g. 0
21 0 0年 8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 贵 阳 5 0 0 ) 5 0 1
是在这种主体创 造与客体 形塑 、 能动与受动 的相互作用中前
进 和发 展的。因此 , 的发 展不仅 同 自然 因素 、生物因素相 人 关 ,更重要 的是同文化 因素相关 ,受文化 因素的决定。人不 是绝对 独立 的存 在 ,人 与文化水乳交融 ,密不可分。 二、教学的文化本质 :文 化成人
j者关系 的深层追问 , 从而彰显 了教学的文化本 质 , 拓展

个 崭 新 的教 学 的 文化 思维 空 间 。

正是在对人的文化本性追问中 , 我们确立 了当代教学的
定位 :教学的本质规定 性就是通 过人 文教 化生成人 ,即 “ 教 学的文化成人” 成人”是 人们理解 自我 、超越 自我的理想 。“

人 是 文 化 性存 在 :文 化 哲 学 的基 本 命 题
人 是 文 化 的 存 在 ,在 人 的 活 动 及 其 发 展 中 文 化 无 所 不
追求 ,“ 文化”是 “ 成人 ”的创造性存 在与实现的过程 ,而
教学能 以具 体而细微 的方式指 引人获得 丰富性 提升与完满
性拓展 。
在。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 是文化 的世界 。 著名哲学人类 学家蓝德曼指出 :“ 文化创造 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 的有更 加广 阔和更加 深刻的 内涵 。人 类生 活的基础不是 自然的安
人 的文化本性及其生成 , 在文化哲学基础上 指明了教学
收稿 日期 :2 1—31 0 00.2
作者简介 :李纯 ( 9 2 ) 17 ~ ,女 ,上海人 ,讲 师 ,博士 。
生 成 过 程 。也 就是 说 , 之所 以 为人 是 因 为他 具 有 人 的 内心 人
格 曾明确强调 ,教育教学 “ 是一种文化活动 ,这种文化活动 指 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 的个性生命生成 ,它的最终 目的,是 把既有 的客 观精神( 文化) 的真正 富有价值 的 内涵分 娩于 主 体之中”I  ̄教学 研究从根本上涉及教学 、人 、文化之 间 1 J0
塑 。 l3 人 决定 文化 ,文 化反 过来 又形 塑人 , 即人 是 由后 ” 4 1
教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的活动及其发展 , 教学的价值精髓
应 该 突 出人 文 取 向 。 国 文化 教 育 学 的主 要 代 表 人 物 斯普 朗 德
天的文化教化与文化涵养而成的 ,都有一个 “ 文化成人 ”的
哲学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 的外显 , 当文化层面作
为 人 类 历 史 和人 类 社 会 最 重 要 的 制 约 因 素 在 历 史 进 程 中 表
排 ,而是文化形成 的形式和 习惯 。正如我们历史地探究 的,
没有 A然 的人 , 甚至最早 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的。 L2 ”36 J。 蓝德曼还说 :“ 我们是文化 的生成者 ,但我们也是文化 的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