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楼梦》的科举观

合集下载

小说《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探究

小说《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探究

小说《红楼梦》中的历史背景探究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爱情长篇小说,更是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我们需要对小说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章:清代封建社会概述这一章将简要介绍清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结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以及对人们生活状态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封建特权、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进行描述,帮助读者理解《红楼梦》发生在何种社会背景下。

第二章:乾隆时代背景分析在乾隆时期,中国经济繁荣,但也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

这一章将重点探讨乾隆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现象、政治局势以及文化风貌。

通过分析当时贵族家庭、宫廷生活与制度、文人士大夫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生活。

第三章:女性地位与婚姻制度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较低且受到许多限制。

这一章将探讨《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并对当时何种婚姻制度以及相关的婚姻观念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第四章:官僚文化与士人风气作为一部关于封建社会的小说,《红楼梦》也反映了当时的官僚文化和士人风气。

这一章将对清代官员阶层、科举考试、读书人文化等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对小说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的影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思想和价值观。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所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揭示和批判的东西方社会问题,如封建制度、家族道德、男女关系等。

此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爱好者来说,《红楼梦》所描绘的封建社会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根据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列表)。

试论贾宝玉和杜少卿的功名观

试论贾宝玉和杜少卿的功名观

试论贾宝玉和杜少卿的功名观一、摘要贾宝玉和杜少卿的功名思想看似相同,实则有比较大的差异,杜少卿对功名的态度是变化发展的,一开始是追逐,后来是厌弃。

而贾宝玉对于科举功名始终都是那么的决绝,没有表现出一丝眷恋,他把追逐功名富贵看做是辜负天地灵秀的罪过。

产生这两种貌似实异的态度,表面的原因是人物自身因素,深层的原因来自于作者的经历,创作动机和他们自身的思想在小说人物身上的体现,杜少卿是吴敬梓先生的自况,贾宝玉便是曹雪芹先生的自况,两位作者所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塑造的人物物所表现的思想行为自然也就不同了。

二、关键词功名态度貌似实异原因三、正文文章选取了两个人物比较,如开篇题目所说是贾宝玉与杜少卿对功名态度的方面的比较。

文章分为一,二,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贾宝玉与杜少卿各自的身世,生存的环境,以及选取这两人作为比较对象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将系统的两人思想以及对功名和科举的态度展开比较,发现异同点;第三部分是剖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后两个部分都是在前一个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个文章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由浅入深,抽丝剥茧的展开。

(一)宝玉少卿各自性情及身家背景要做比较,总要先清楚参加比较的主角。

这第一位主角便是杜少卿,他虽然不想宝玉那样是红楼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可在《儒林外史》中他也算个响当当的角色了。

提到《儒林外史》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部以群儒为主人公的讽刺型小说,作者吴敬梓秉持着一颗“公心”写就了这部描绘文人情态的巨著。

在这部小说中,有各种各样各具形态的文人儒生,可怜的,可叹的,可悲的,可爱的……在这些可爱,可悲,可怜,可怜,可叹的儒生中,有作者坚决讽刺和批判以欲唤醒的腐儒,也有作者所树立的圣贤之人的正面形象。

那杜少卿又为何样人物呢?在《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篇幅较长,人物形象也比其他人物较为丰满。

他的首次出现是从其兄杜慎卿之口为人所知:“我家共是七大房,这做礼部尚书的太老爷是我五房的,七房的太老爷是中过状元的,后来一位太老爷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他的名字叫做仪,号叫做少卿,只晓得我两岁,也是一名秀才。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2百多年前,寒士曹雪芹著小说《石头记》,后名《红楼梦》。

奈何曹氏后半生穷愁潦倒、英年早逝,小说80回后章节佚失,留下千古之谜,于是,2百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没有创作能力的庸碌文人,以考证《红楼梦》为借口忽悠学界混饭吃----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由此,《红楼梦》以及后来无休止的红学考据索隐,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文化产业种群之一,200多年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庸碌文人,解决了他们的谋生就业问题直至今日。

这或许是当年喝粥度日的曹雪芹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一、《红楼梦》究竟是部什么书?《红楼梦》是部什么书,这个问题原本不需要笔者回答,中外文学史基本上都定位他是小说!异议很少。

然而,两百多年间,几乎所有红学家都没有按照小说规则研究这部千古奇书----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在此,我们不得不为天下红学家们,补上有关小说常识的基础课!“著小说以穷传奇”中国人关于小说的定义自唐宋已明确!小说者,传奇也!传奇是小说的本体!至于过去所谓的笔记文章,早已退出小说行列,成为稗官野史之类,所以,历史的选择再次证明,传奇是小说的唯一本体!中国北方农民对于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叫做“吃柳条拉鸡笼”---编出来的!然而,绝大部分红学家自己没有小说创作经验,甚至连很多北方农民都懂得的小说常识不甚了了,所以才出现了天书般的所谓红学考据与索隐。

从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看,几乎所有的红学考据文章都是违反创作常识、随心所欲、望文生义和想当然的“再创作”,然而数百年来,中国文化界竟把这种以《红楼梦》为素材的再创作称作“学问”,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可悲!其次,《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而且用今天的创作理论来衡量,《红楼梦》不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的主语是“梦”!其原名《石头记》,讲述女娲补天遗留的一块石头,目睹尘世间儿女情长与世故人情的传奇故事,这个情节框架不是现实主义的。

《红楼梦》的宗族文化与官场文化

《红楼梦》的宗族文化与官场文化

《红楼梦》的宗族文化与官场文化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它既是一部家族小说,展现了贾、王、薛、史等众多宗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形态,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官场小说,揭示了清朝时期官场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宗族文化与官场文化之间的交织与冲突。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红楼梦的宗族文化、红楼梦中的官场文化、红楼梦中宗族文化与官场文化的交织与冲突以及结论。

通过对这些方面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所描绘出来的丰富而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宗族文化和官场文化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宗族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宗族和官场文化的认同、选择与挣扎。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理解《红楼梦》对当时社会的借鉴和启示,并进一步思考文学作品中族群与权力关系的现实意义和深层思考。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红楼梦的宗族文化2.1 宗族制度的背景与特点在《红楼梦》这部经典小说中,宗族文化是故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因此宗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族制度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通过共同的祖先、姓氏或家谱来界定宗族成员的身份和归属感。

在小说中,贾、王、史、薛等宗族成为主要角色所属的家族,这些家族拥有庞大的势力和财富。

2.2 宗族关系对角色塑造的影响《红楼梦》中展现出了不同宗族关系对角色塑造的深刻影响。

通过描绘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可以看到血缘关系对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贾府内部依靠着强大而复杂的亲戚网络来维持自身利益,并围绕亲戚间不同地位秩序而产生矛盾和斗争。

同时,宗族关系也塑造了人物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态度。

2.3 宗族礼仪与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宗族文化在《红楼梦》中还体现在宗族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塑造上。

论《红楼梦》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论《红楼梦》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论《红楼梦》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者:梅婷婷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03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也从文学层面逐渐扩展到诸多方面,如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

曹雪芹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从不同层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礼教与反礼教思想的激烈冲突,对封建伦理道德、社会腐败等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加以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红楼梦》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腐败,道德伦理的沦丧。

关键词:红楼梦;社会现象;批判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3-0001-03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自其诞生之日起,《红楼梦》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引起了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

许多资深的专家学者花费一生的时间研究《红楼梦》,各类成果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乃至独成一门“红学”。

此书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文化含蕴极为丰富,涉及各色人物、园林建筑、衣饰美食、游艺收藏、民俗风情等。

书中主要是以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转衰,其中更以林,贾两人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破落,暗示了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满。

1 政治1.1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开始采用科举制。

唐朝承袭了科举制度并逐渐完备起来。

明代开始考八股文。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格式也很死。

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红楼梦》中体现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抨击贯穿全书,最为明显的就体现在贾政与贾宝玉对仕途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多次因此而引起的巨大冲突上面。

试论《红楼梦》中的教育理念

试论《红楼梦》中的教育理念

试论《红楼梦》中的教育理念作者:屈倩娇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1期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红楼梦》研究中关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著作颇多,但我发现《红楼梦》中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理念;阅读启示;红楼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88-01一、《红楼梦》中的教育理念1、教育目的《红楼梦》中封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的,男女有别。

首先小说中男子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科举为官,走仕途经济之路。

在贾府男性主子代代读书、代代为官的家庭传统中,作为长辈心中“略可望成”的贾宝玉,也希望他能考取功名。

其次,封建卫道者“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目的贯穿整部小说。

那林如海让女儿林黛玉读书的初衷,只是“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那薛宝钗教导林黛玉“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2、教育方式(一)暴力——严父。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人生通常是复杂的。

为使复杂的人生变得简单,除了诉诸暴力别无他法。

故只具有旧石器时代脑髓的文明人往往爱杀戮胜过爱辩论”。

这直接说明了封建严父贾政采取“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子女是无能的表现。

小说中写的最精彩、也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作为贾府中年轻的主子、在物质生活上养尊处优的贾宝玉,也难逃其父亲贾政暴力的教育方式。

(二)溺爱——祖母。

贾母,一个贾府最高的精神领袖,一个拥有实权的太上家长,一个习惯像老母鸡一样张开自己的双翅为宝玉遮挡风雨的祖母。

她视孙子贾宝玉为珍宝,溺爱不明,管孙责子迁怒于众。

小说第三回,王夫人就和初到贾府的林黛玉讲明,这宝玉“外祖母极溺爱,无人敢管”。

如小说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当贾母接到讯息才赶至窗外,救孙心切的她用颤巍巍的声气说:“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

《红楼梦》中曹雪芹与高鹗所及科举内容比较研究

《红楼梦》中曹雪芹与高鹗所及科举内容比较研究

2020《红楼梦》中曹雪芹与高鹗所及科举内容比较研究*王玉超摘 要:科举内容不是《红楼梦》描写的重点,但它分散于小说当中,为小说主旨的表达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比曹雪芹与高鹗在小说中所及的科举内容发现,由于两位作者科举观念不同,设置小说人物的科举身份也有较大差别,原著突出人物科举身份的“无用”,续著侧重科举及第的“有为”。

尽管高鹗的续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最接近原著,但就科举情节而言,在家族兴衰、神话故事的预设作用方面违背了原著本旨。

关键词:红楼梦;科举;家族;神话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在所有的《红楼梦》续作中最接近原著,部分情节的设置极具审美和艺术价值,在《红楼梦》文本传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俞平伯先生肯定高鹗保全《红楼梦》有功。

但是,与曹雪芹原著比较,续作仍存在很多不符之处,就小说原、续著涉及的科举内容来看,由于两位作者身份不同,其科举观念和写作倾向也存在明显差异,以致续著不能遵循原著本旨。

一、原、续著所及科举情节的差异《红楼梦》版本众多,在脂评本系统中以庚辰本保存回数最多,约八十回,为曹雪芹原著,高鹗则续写了后四十回,此为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

原、续著均涉及了科举的相关内容,包括科举制度、明清科举的主试文体——八股文、科举社会和风俗等,并在人物科举身份的设置、儒家经典的谈论、科举功用的评价等方面均有表现。

科举内容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却影响着小说原、续著风格的一致性。

(一)小说人物科举身份的不同在小说人物科举身份的设置上,前八十回提到具有科举身份,或与科举相关者,均没有在科举仕途中有所作为,以贾府为中心,作者提到了贾雨村、林如海、贾政、贾敬、贾珠、贾环、贾蓉、贾兰、贾宝玉共九人。

此九人中,早逝者有“前科探花”林如海、十四岁进学的贾珠。

科举出身却有悖儒理者有“乙卯科进士”贾敬,“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1]27贾雨村科举及第,却“不上一年”,[1]22因贪墨之举被人参了,遂被革职。

论《红楼梦》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论《红楼梦》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艺术 ART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自其诞生之日起,《红楼梦》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引起了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

许多资深的专家学者花费一生的时间研究《红楼梦》,各类成果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乃至独成一门“红学”。

此书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文化含蕴极为丰富,涉及各色人物、园林建筑、衣饰美食、游艺收藏、民俗风情等。

书中主要是以描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转衰,其中更以林,贾两人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破落,暗示了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满。

1 政治1.1 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开始采用科举制。

唐朝承袭了科举制度并逐渐完备起来。

明代开始考八股文。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格式也很死。

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红楼梦》中体现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抨击贯穿全书,最为明显的就体现在贾政与贾宝玉对仕途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多次因此而引起的巨大冲突上面。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紧箍咒”,多少人因抱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梦想趋之若鹜,从黑发熬到白发,只为求得金榜题名。

而《红楼梦》中,贾政正是这样一个科举制度的推崇者。

他逼迫宝玉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章为参加科举考试,光耀门楣。

而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制度的反抗者,最讨厌听的话就是“仕途经济”,最讨厌看的书就是四书五经,甚至把执迷科举取士的人称为“国贼禄鬼”“沽名钓誉”。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

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

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

《红楼梦》贾宝玉语言赏析

《红楼梦》贾宝玉语言赏析

《红楼梦》贾宝玉语言赏析一、贾宝玉语言的纯真性赏析1. 与封建礼教的背离- 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中,贾宝玉的语言常常表现出对传统礼教的不屑。

例如,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第三回)这里他用一种非常直白且独特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女性的尊崇和对男性世界中封建礼教、功名利禄的厌恶。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言论是离经叛道的。

他不以传统的社会地位、性别角色来评判他人,而是以自己内心的感受为准,这种纯真的语言表达反映出他不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

2. 对友情的真挚表达- 贾宝玉对待朋友的语言充满了真诚。

他与秦钟之间的交往话语就能体现这一点。

当他初见秦钟时,他说“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

”(第七回)这种语言没有丝毫的做作,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秦钟的欣赏,甚至因为自己的出身可能会影响与秦钟的交往而感到懊恼。

他对朋友的喜爱是基于纯粹的情感共鸣,而不是门第之类的外在因素,他的语言直白地传达出这种纯真的友情。

3. 对爱情的赤诚吐露- 在爱情方面,贾宝玉的语言更是纯真炽热。

他对林黛玉的爱情表达常常是发自肺腑的。

如他对黛玉说“好妹妹,我的这颗心,从来也不敢说,今日大胆说出来,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

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

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第三十二回)在封建家庭中,这种爱情的表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贾宝玉不顾这些,他用最直接的语言向黛玉倾诉自己的爱意,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贾宝玉语言的诗意性赏析1. 日常话语中的诗意- 贾宝玉的语言富有诗意,即使在日常的对话中也能体现。

例如他在大观园中的生活里,看到花草树木都会说出富有诗意的话语。

他说“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好看的古代科举文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五代的发展,终于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社会晋升的途径。

以下是一些好看的古代科举文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描写科举制度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中有许多描写科举考试的情节,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情节,以及贾宝玉在科举考试中的得失。

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科举考试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性。

二、《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一个固执而拥有真善美精神的孔乙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黑暗和不合理。

小说中描述了孔乙己因为没有钱参加科举考试而被打压的情节,表现了科举制度对一批具有才华但贫困的人的不公。

三、《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另一部经典的描写科举制度的小说。

小说中通过描述一位出身贫苦但才华出众的儒将的艰辛求学历程,揭示
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

该小说不仅描写了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之处,还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虚伪。

四、《庐山谣》
《庐山谣》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也是描写科举制度的重要诗歌。

诗人通过描述庐山之美及当时科举考试的盛况,以及考试后士人们对生活的怀念,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一种浪漫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

以上是一些好看的古代科举文的相关内容,它们生动地展现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和封建统治的黑暗。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学读后感800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学读后感800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学读后感800篇一在《红楼梦》的第十七至十八回中,主要讲述了两个重要事件: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元妃省亲。

这两件事情不仅展示了贾府中的才子和佳人们的文学才华,还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元素。

下面我将从测试的文体和人员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这两件事情。

一、测试的文体不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主要测试的是题名、对联、匾额等方面的文采,这种形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比如在公园、园林等公共场所的建筑、桥梁、亭台等处,往往会挂上寓意吉祥、警示或景观描述的匾额,这些匾额就需要有文学造诣的人来题写。

而在贾府的这次测试中,宝玉展现出了不俗的才华,但他的想法和传统的中国文人有所不同,因此并未得到父亲贾政的肯定。

而元妃省亲的测试则主要围绕律诗展开,每位佳人只能写一首律诗,展示她们在诗词方面的才华。

从测试中可以看出,薛林二人的才华最为出众,探春其次,迎、惜、李纨次之。

宝玉在和姑娘们同场竞技时总是垫底,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文采并不符合当时主流文人的审美标准。

二、测试的人员不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测试对象主要是宝玉以及同行之人,通过他们的表现来衬托宝玉的才华。

而元妃省亲的测试对象则是贾府中的姑娘们和宝玉,通过对比姑娘们的表现来突显薛林二人的才华。

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这次测试说明在文学才华方面,“裙钗”甚至可以胜过“须眉”。

三、对宝玉的评价在两次测试中,宝玉的表现都并不出色。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虽然宝玉有一些新颖的想法,但最终并没有得到父亲贾政的认可。

而在元妃省亲的测试中,宝玉更是表现不佳,总是垫底。

这可能是因为宝玉的文学才华并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标准,他的想法更多地偏向于自由和个性,而不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文学市场或者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学习。

四、中国文化的丰富性通过这两次测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题对额这种形式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而律诗则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红楼梦》中的社会阶级与命运论

《红楼梦》中的社会阶级与命运论

红楼梦中的社会阶级与命运论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着重描绘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对他们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的社会阶级与命运论,并分析它们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社会阶级的划分《红楼梦》背景设定在清朝乾隆年间,社会结构相对稳定而严格。

社会阶级主要可以分为贵族、官僚、富商和平民四个大类。

贵族贵族是最高层次的社会阶级,包括皇帝及皇亲国戚等家族成员。

他们拥有特权和权力,并享有最高地位和多种特权。

官僚官僚是指担任政府职务或行使公共职能的人员,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并按照官品大小来划分地位不同。

富商富商是指经商致富的人,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但在社会地位上仍然低于贵族和官僚。

平民平民是指无特权和特殊身份的普通人,他们大多数依靠耕种或手工业维持生计,并且处于社会等级的底层。

命运论与宿命思想《红楼梦》中展现了强烈的命运论和宿命思想。

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受制于天意、家族影响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无法完全自主决定。

这一观点在许多角色的命运中得到展示。

宝玉作为故事的主角之一,贾宝玉生来就是封建社会最高贵家族——贾家的子孙,在他的一生中,他承受着巨大的旧式家族压力,并不断经历着家庭纷争、友情背叛以及爱情的挫折。

尽管他拥有贵族地位和优越资源,却无法摆脱自身命运所带来的困境。

黛玉黛玉作为贾宝玉同刻舟求剑的表妹,她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但她也难以逃脱自己家族带来的压力和命运。

她不幸的遭遇注定了她最终要离开人世。

艾宝儿艾宝儿是一个富商女儿,尽管她财富豪华,但由于其身份低微、集团背景复杂,很多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社会阶级与命运论的互动在《红楼梦》中,社会阶级与个体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社会地位高的角色通常具有更多权力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反,社会地位较低或受限制的角色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境。

例如,在《红楼梦》中,许多平民角色经历了生活种种艰辛,并受到社会等级体系压迫。

《红楼梦》小说中的官制及官职翻译比较研究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红楼梦》小说中的官制及官职翻译比较研究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红楼梦》小说中的官制及官职翻译比较研究_古代文学论文《红楼梦》小说中的官制及官职翻译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历经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小说成书于清朝康、雍、乾时期,叙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大家族的兴衰,因创作方法虚实结合,故各种官职名称频繁出现。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其不同的英译本中对相同官职的不同译法,既体现了两位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修养,也展示了他们在翻译中所持有的不同文学审美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翻译范例,也给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启迪。

关键词:古代官制官职翻译红楼梦引言官吏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使中华民族具有了最为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史料翔实、信度较高的国家。

《红楼梦》小说的成书时代正值清朝之“康乾盛世”,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在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沉淀之后,其官制体系非常复杂,官僚机构十分庞大。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多次叙及官制及官职名称。

本文以两个重要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或霍译本)为例,在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两个译本在官制及官职名称翻译方面的得失,以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外译工作的某些启迪。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夏商之前的氏族部落时期,首领是以禅让的形式传给继任者的。

自夏启创王位世袭制到清王朝的覆灭,除朝代更迭期间武力获取的之外,各代皇位的传承均采用该制度。

夏商周三朝,国家各级官吏都由国王或诸侯按血缘关系的近疏加以分封,其主要官吏都是世袭的,因此称之为“世卿世禄制”。

秦之后,各朝代的中央及地方官员的选拔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汉朝的“察举制”与“征辟制”所谓“察举”,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选拔、推荐人才给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任命为不同官职的制度。

《范进中举》解读史和教学实践研究

《范进中举》解读史和教学实践研究

《范进中举》解读史和教学实践研究《范进中举》解读史和教学实践研究范进中举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位角色,也是一个备受争议和解读的人物。

范进被创作者曹雪芹刻画成一个机智、勤奋、聪明而又心机深重的人物。

他通过勾结一些官员,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中举的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范进中举的故事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丑陋和市井人物的冷酷无情。

解读史上,范进中举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范进中举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角色。

他的机智和聪明虽然让人钦佩,但是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与权贵勾结的行为也令人唏嘘。

在小说中,范进中举的行为被揭示为一种利益的权谋,他与官员的利益联结使得他得以通过科举考试。

这种行为既是范进个人的聪明和机智,也是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的讽刺和批评。

从教育角度来说,范进中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范进的智慧和机智是否可以成为现实世界中教育的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范进中举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反例。

他通过舞弊和黑暗手段取得了成功,这正好与我们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真实能力和道德品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利和地位。

范进中举的故事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科举制度的思考。

科举制度曾经是封建社会中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它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范进中举正是利用了这些问题,通过与官员的黑暗勾当来谋取私利。

这引发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因为这种制度往往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平。

然而,正如范进中举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类似的教学实践研究也能够提供宝贵的启示。

教育者首先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真实能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和有效。

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如依赖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取向。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真实能力和道德修养的人才。

范进中举是一个深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在我们判断和思考教育现象时提供了有价值的素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元明清(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元明清(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1)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1)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选题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论《水浒传》(选本)论《水浒传》的文体论《水浒传》的接受史与中华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焦鸿记》与传说《焦鸿记》比较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万花楼传奇》研究(这是一部民国小说,可与白话书《唐杰元的微笑与婚姻》相媲美,即唐伯虎《秋香点》的熟悉原型)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白居易乐府诗《井底银屏》在裴少君《元杂剧人物形象》中的转型与创新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人物美丑比较的艺术技巧及意义论明清小说中的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何志章等)形象论宋代文人(苏东坡、刘涌、王安石、秦观等)形象(如《觉醒婚姻》中的薛素洁)和明清小说中的嫉妒女性(泼妇)形象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挫形象及其审美意义从女性视角看南方四大歌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晚清妓院文化研究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隐天行道”的“道”内涵《西游记》中童话的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伊春香》、《卞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对《边城》楚辞巫术风格的继承;《史记·游侠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风神传奇》与当代风神影视剧《白娘子永镇雷锋楼》研究明清小说中司马相如、卓文君形象研究;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园林形象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论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春光明媚的猪八戒》(或其他有关这一主题的最新影视剧)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延续的原因及其延续西方王母形象在神话中的演变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明代“太歌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明代茶陵派的社会历史机遇;机会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兴的时代特征及其失误;论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对《水浒传》中“以理为生”创作手法的评论论历史言情小说的“奇”与“幻”精神《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以《红楼梦》为例谈科举制度

以《红楼梦》为例谈科举制度

以《红楼梦》为例谈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始自隋朝、止于清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虽然废除已近百年,但后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却众说纷纭。

有人将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孙中山先生肯定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使一大批地位低下、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登上历史舞台。

但也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将其与缠足、鸦片、纳妾一样视为腐朽落后的东西。

这些反差如此悬殊的评价给科举制度这一历史遗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究竟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知道在明清两代,想要登上仕途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要通过科举考试。

一般的知识分子,不管是想要一展长才,或者是享受功名利禄,都必须要通过重重的科举门槛。

但是当时科举制度过于僵化,不仅命题范围狭小并且考试内容一成不变、文章形式为八股文。

我们在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儒林外史》里边的范进中举,看过秦香莲之后,对科举制度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多人为了考状元,人格完全变了,变成了无用的废物。

他们可以不要妻子,可以失去正常的思维方式,科举制度造成了他们人格上的灾难。

八股文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失去了主体意识。

科举制度对社会发展不仅失去了积极意义,反而起着阻碍作用。

在明清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家对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

全书就以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为中心,运用辛酸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科举下士大夫的人性扭曲和内心痛苦。

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向读者深刻地揭露、批判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同时,书中也暴露了封建末世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

蒲松龄更是一位屡经科考而不售的科考受害者,对科举的弊端,有着深切的体验。

这种带有切肤之痛的人生体验,在《聊斋志异》中得到了体现。

略论贾宝玉的科举之路

略论贾宝玉的科举之路

略论贾宝⽟的科举之路程⾼本《红楼梦》⾥贾宝⽟最终⾛上了科举之路,这是为众多红学家所诟病的。

批评者的批评掷地有声,都是否定后四⼗回的。

譬如,书中批贾宝⽟“于国于家⽆望”,有⼈认为,倘若贾宝⽟如续书所写,能接受⽼学究的开导和钗、袭等⼈规劝,终于去读《四书》、学时艺、考科举,改“邪”归“正”,这还能说他“愚顽”、“偏僻”、“乖张”吗?贾宝⽟是在所谓“却尘缘”之前即跨进考场的,既已“⾼魁”,⼜有“贵⼦”,“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怎么还能说他“天下⽆能第⼀”呢?该说他“于国于家有望”才是!从封建观点看,贾宝⽟最终做了不负“天恩祖德”、“师友规训”的回头浪⼦,岂不正可作为“纨绔与膏梁”效法的榜样吗?可见,续书所写违背曹雪芹写贾宝⽟的原意,⽽且也歪曲了《红楼梦》原来的主题思想。

云云。

鉴于此,有必要回望贾宝⽟的科举之路,给“中乡魁宝⽟却尘缘”⼀个交代。

⽽对于贾宝⽟是否“于国于家有望”,那是另⼀层⾯的问题,因为,⼈没了,讨论有望⽆望这类问题,有意义吗?(⼀)从“续书”,也即第81回开始研究。

事情是因为贾迎春所嫁⾮⼈引起的,贾政和王夫⼈谈起贾宝⽟的学业,贾政说:“你提宝⽟,我正想起⼀件事来。

这⼩孩⼦天天放在园⾥,也不是事。

⽣⼥⼉不得济,还是别⼈家的⼈,⽣⼉若不济事,关系⾮浅。

……如今儒⼤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孩⼦们,不⾄以颟顸了事。

我想宝⽟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

”王夫⼈道:“⽼爷说的很是。

⾃从⽼爷外任去了,他⼜常病,竟耽搁了好⼏年。

如今且在家学⾥温习温习,也是好的。

”接下来,贾宝⽟再⼊家塾。

贾宝⽟是贾政亲⾃送来的,贾政请托贾代儒:“我今⽇⾃⼰送他来,因要求托⼀番。

这孩⼦年纪也不⼩了,到底要学个成⼈的举业,才是终⾝⽴⾝成名之事。

如今他在家中只是和些孩⼦们混闹,虽懂得⼏句诗词,也是胡诌乱道的,就是好了,也不过是风云⽉露,与⼀⽣的正事毫⽆关涉。

”他的意思是“⽬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章。

《红楼梦》中探讨科举制度

《红楼梦》中探讨科举制度

《红楼梦》中探讨科举制度几百年前的中国,科举制度曾是人们追求升官的主要途径。

在《红楼梦》这本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科举制度也是一重要的主题之一,贯穿了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表现。

科举制度不仅是小说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文化现象,也是小说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红楼梦》中科举制度的探讨,来理解它在小说和历史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不得不了解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指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直到民国时期废止。

科举制度将国子监、附会、府试、会试、殿试五个级别的考试环节连接起来,最终由皇帝定夺。

对于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都与它密不可分。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家族对科举制度的推崇与重视。

贾府的每一代男丁都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

最初的贾母虽然是大规模的男尊女卑思想的代表人物,但她也很清楚家族需要有像贾赦这样的有才华的男子来支撑家业。

这也是为何在贾府里私塾老师们的地位那么重要。

他们在教导贾家的男孩子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教导他们如何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可见,科举制度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科举制度并不完美,它也有它的弊端。

小说通过反映各个家族为了参加考试无所不用其极的场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贿赂现象。

当时的科举考试实行“买官卖官”,即考试及格后,需要交纳一笔昂贵的赏赐费才能被确定为官员。

因此,取得高分的最后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学子,而往往就是家里条件好、能够贿赂官员的人。

这种不公平竞争对于具备才华却没有财力的读书人来说,他们的前途是严重受阻的。

另一方面,《红楼梦》还反映了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人性扭曲的问题。

在小说中,想要让子孙后代有好的前途,贾母一边推崇功名利禄,一边却要求灵儿这样聪明、美丽的女孩去毒瘤的刻板化教育。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让灵儿满腔的热情被浇灭了,失去了原有的自由精神,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人物。

红楼梦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红楼梦的抒情性与哲理性

红楼梦的抒情性与哲理性试论《红楼梦》的哲学与抒情理念通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伟大的哲学家常常有文学气质,而伟大的文学家更是有深刻的哲理思想,《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者曹雪芹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一部《红楼梦》包含着许多学科的知识,可以从文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史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视野去进行探讨和研究,而《红楼梦》除了其伟大的文学成就令人惊叹之外,其深刻的哲理思想更是引人深思。

对于《红楼梦》这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了解其哲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或许可以说不懂得“红楼”的哲理,便不能说是真正读懂《红楼梦》。

理解《红楼梦》的哲理含义是体悟小说中深层文学意蕴的必要方法,知晓“红楼”的哲学,才能充分地感受其深层的文学意韵。

当然,《红楼梦》毕竟是一本文学名著,它不是哲学论著,它的哲学理念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不是通过理论说教或学术的观点展示出来,不是抽象的陈述,而是经过两个方面的“转换”表现出来,第一,作者通过对古典哲学的理论资源的认知、把握和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立场、观点对其进行消化,并融进自己的创见,形成他自己的一种哲学理念,有了他的哲学观点;第二,作者将他的哲学观点以文学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具体表现出来,比如,将其哲学观念表现在对话、诗词、故事、谜语、对联、戏曲等形式上,作者特别巧妙地利用梦与神话的形式来表现其哲学理念,一部《红楼梦》,其中对梦与神话的描写,所表现的哲学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红楼梦》既写“红楼”又写“梦”,写“红楼”,是写贾府家族的事,写贾氏家族府宁、荣两府的是是非非,人情世故,写的是生活的现实;而写“梦”,是写作者假设、虚构的梦境,在《红楼梦》里,作者非常精彩地写贾宝玉的梦,写秦可卿的梦,写王熙凤的梦,写太虚幻境,写梦境中的金陵十二钗,所有的梦和梦境,都是耐人寻味的,有多层的解读意义,非常深刻。

当然,《红楼梦》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文学杰作,它反应的是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的现实状况,作者本身经历了清王朝贵族由盛而衰的急促变化过程,作者自己从贵族的高贵公子变成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现实的经历使他能深刻地洞察严酷的社会现实,所以,他能直面社会现实,能客观的表达对现实的真切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