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会简介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作者: ————————————————————————————————日期: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资料]西华师范大学校史资料
西华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校史资料)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重点师范大学,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充。
学校现有北湖校区和华凤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600余亩,是四川省园林式学校,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
中文名西华师范大学主管部门四川省人民政府所属地区四川南充学校属性省属重点本科高校、四川省重点建设师范大学外文名称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现任校长张健主要院系二级学院26个校歌云飞扬简称西华师大(CWNU )学校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师大路1号(637002)校训勤奋求实敬业创新学校代码10638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师范)类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下的川籍师生,于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1949年,与著名墨学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
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
1956年,因四川行政区划调整,本科专业迁走,学校遂改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学校发展为南充师范学院。
1989年,学校恢复校名为四川师范学院。
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1、1946年5月,在四川省三台县建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设农艺、农经、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
2、1949年12月,地址由三台县迁至南充市,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
设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和农工学院,增设中文、哲史二个系3、1950年7月,更名为公立川北大学。
4、1950年9月,更名为川北大学。
增设水利、土木、化工、电机、采矿五个一年制专修科。
西华师大的历史,知道吗?
西华师范大学发轫于抗战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东北大学内迁四川三台县办学。
1946年初,东北大学回迁沈阳,同年5月,部分川籍教师在四川省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校址上创办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1949年12月,学校从三台县迁至南充市小西街并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
1950年7月,在时任中共川北区第一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成公立川北大学,同年9月改称川北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改为师范性质的高等学校并迁入川北行署原址,组建为四川师范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院校和四川省第一所师范类高等学校。
1956年8月,原四川师院一分为二:本科专业迁往成都,校名沿用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专科留在原址南充,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恢复本科办学并更名为南充师范学院,1989年初,南充师范学院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
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原文源于:/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5。
西华师范大学课程表
数学与信息学院 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5 级11-12班学生人数:119 周学时:
科 节
目 数
教
室
星 期
一、二节
三、四节
五节
六、七节
八、九节
十、十一、
十二节
备注(英语分班及上课时间和地点)
星期一
管理学
主教501
思修(9-12班合)学术一厅
微观经济学专必
管理学专必
可视化编程基础(含V.F)专必
计算机基础与办公自动化公必
学分/学时
4/64
3/48
3/48
3/32+32
5/64+32
授课教师
刘勇
贾子超
周明友
黎仁国
池莹
职称
讲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教学秘书签字:朱竞
8班(师范、信管) (周一8-9节,周三1-2节):老区主教楼204
9班(师范、信管) (周一8-9节,周三1-2节):老区主教楼206
10班(师范、信管) (周一8-9节,周三1-2节):老区主教楼209
11班(师范、信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一8-9节,周三1-2节):老区主教楼211
星期二
微积分1
主教205
4班(师范、信管) (周一8-9节):老区主教楼213
5班(师范、信管) (周三1-2节):老区主教楼407
5班(师范、信管) (周一8-9节):老区主教楼406
6班(师范、信管) (周三1-2节):老区主教楼406
6班(师范、信管) (周一8-9节):老区主教楼407
武胜《段氏族谱》考论
Ә地方历史文献与文化㊀㊀收稿日期:2019-10-08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 十三五 规划2019年度课题 基地重大项目 (SC19EZD043)作者简介:蔡东洲(1962-)ꎬ男ꎬ四川平昌人ꎬ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主要从事宋史㊁巴蜀文化和历史文献研究ꎻ雷步照(1994-)ꎬ男ꎬ四川泸州人ꎬ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历史文献研究ꎮ武胜«段氏族谱»考论蔡东洲ꎬ雷步照(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四川南充㊀637009)摘㊀要:武胜«段氏族谱»是段氏在光绪年间经过众多族人前后相续而修成的ꎮ段氏经济实力雄厚ꎬ族内学人众多ꎬ族长等段氏闻人对编修族谱特别重视ꎬ由此«段氏族谱»内容丰富ꎬ印制美观ꎬ对于研究段氏家族由移民到豪门的发展ꎬ对于解释宝箴塞等防御建筑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ꎬ对于研究嘉陵江中游地区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ꎮ关键词:武胜ꎻ宝箴塞ꎻ段氏族谱中图分类号:K770.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0)02-0007-06㊀㊀武胜段氏家族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以后陆续由湖南祈阳移民到定远(今四川武胜)多个乡镇ꎬ其中在今宝箴塞镇一带最为集中ꎬ嘉庆逐渐繁荣昌盛ꎬ成为一方豪门ꎬ到民国时期当地便有 段半县 之说ꎮ以宝箴塞为代表的寨堡㊁碉楼等防御建筑就是这个家族在晚清民国时期修筑的ꎮ关于家族的历史ꎬ由于文献记载稀少和政治局势变幻ꎬ一直缺乏调查研究ꎬ以致对其来历㊁兴盛㊁衰败的问题等至今无人问津ꎬ由此导致无法正确回答宝箴塞等建筑群的来龙去脉ꎬ并影响到保护和利用ꎮ笔者发现光绪二十九年(1903)段氏聚族编修的«段氏族谱»比较翔实地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历史ꎮ本文拟就此谱的编修过程㊁内容特征和历史价值进行论述ꎮ一㊁«段氏族谱»的编修与传存«段氏族谱»原本封面上有这样的字样: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纂修于毛家沟宗祠季冬竟工ꎮ 可以确信ꎬ这套族谱修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月ꎬ次年组织刻印ꎮ事实上ꎬ«段氏族谱»的编修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ꎮ(一)«段氏族谱»的编修根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段兴旸撰写的«段氏族谱序»载:㊀㊀段氏前谱之戒ꎬ历有年所续修ꎬ则自立臣始①ꎮ营构草创ꎬ未成帙而去ꎮ光绪初年印山㊁乐三集议僝成ꎬ走书房ꎬ分行派ꎬ极意编摩ꎬ规模灿然大备ꎬ以艺文志杂糅无章ꎬ未便剞劂ꎮ去年冬ꎬ某等旁搜遐览ꎬ芟其繁芜ꎬ削其乖谬ꎬ略仿史传之式ꎬ参以欧㊁苏㊁龟山诸家谱例ꎬ褎然成集ꎮ又以十余年来ꎬ生齿愈蕃ꎬ迭命人缮收汇辑ꎬ今岁告竣ꎮ复藉湖南分派廪生元湘赉呈旧谱ꎬ讨论综核ꎬ互订参稽ꎬ盖以下治之法治其流ꎬ不滥收于非种ꎬ不遐弃于穷荒ꎬ遒校雠而付之手民ꎮ这就是说ꎬ«段氏族谱»在光绪以前已有草创ꎬ但未成帙ꎮ光绪初年ꎬ段印山(名邦璿)和段乐三(名邦英)聚族集议ꎬ决定纂修ꎬ大约在光绪二十五六年已成初稿ꎮ只因«艺文志»杂乱无章ꎬ定远县学学生段兴旸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修订ꎬ还补入了修谱前十余年的家族新内容ꎬ并与湖南 旧谱 互订参稽ꎬ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已成定稿ꎮ然而ꎬ据段兴梁在光绪十年(1884)撰写的«续修族谱旧序»载:㊀㊀孙等材愧三长ꎬ续修宗谱ꎬ求如杨子世志∙∙∙∙∙∙ꎬ高子家牒∙∙∙∙ꎬ欧∙㊁苏∙㊁龟山诸谱∙∙∙∙ꎬ曲详尽美∙∙∙∙ꎬ综核靡∙∙∙遗∙ꎮ固已心知其难∙∙∙∙∙∙ꎬ然知难而不勉力蒇事∙∙∙∙∙∙∙∙∙ꎬ其何∙∙以迪惟前光乎∙∙∙∙∙∙!惟参酌老谱程式及一切纪序源流㊁游踪宦迹㊁世系横图㊁祠宇墓志㊁播迁里居ꎬ并祭田服制ꎬ笃报本之诚ꎻ儒林选升㊁征右文之盛ꎮ紫诰封锡ꎬ节孝贞铭ꎬ一一论而详著之ꎮ也就是说ꎬ«段氏族谱»早有 老谱 存传ꎬ光绪十年(1884)再成新稿ꎮ这篇新稿«序»表明ꎬ其内容及分类与今传二十九年所修族谱是一致的ꎮ实际上最能反映«段氏家族»编修过程的不是其中这三篇序ꎬ而是保存在刻印时增入此谱中的«修谱费用数目»ꎮ㊀㊀嘉庆十九年ꎬ筹议修谱ꎬ用钱捌千壹百文ꎮ光绪七年ꎬ清齿录㊁火食等项ꎬ用钱叁拾千文ꎮ九年ꎬ渝城买皮纸刷谱ꎬ用银柒拾伍两ꎬ用钱捌千文ꎮ二十一年ꎬ筹议修谱ꎬ用酒席钱式千叁百玖拾文ꎮ二十六年ꎬ筹议修谱ꎬ用酒席钱伍千文ꎮ二十七年ꎬ兴工修谱火食等费ꎬ用钱柒拾伍千贰百文ꎮ七年ꎬ缮书ꎬ校对ꎬ并作序ꎬ用钱陆拾千零贰百伍拾玖文ꎮ二十八年ꎬ蒲春山包刊谱书ꎬ用钱壹拾壹千壹百文ꎮ绘坟图辛力费用等项ꎬ用钱肆千捌百文ꎮ二十九年冬ꎬ请蒲伯勋包刊并补错壹百廿贰千文ꎮ梨木并木工等项用ꎬ钱七千七百文ꎮ校对错讹㊁火食等项ꎬ用钱叁拾陆阡贰百文ꎬ添刷谱书买元边纸ꎬ用钱伍拾贰千贰百文ꎮ包刷订ꎬ用钱叁拾千文ꎮ松湮㊁银硃㊁麻线㊁笔墨㊁棕颜色纸等ꎬ用钱捌千伍百文ꎮ藏谱木厢并漆工等费ꎬ用钱肆拾千文ꎮ去冬今春ꎬ谱书告竣ꎬ作序辛力工钱ꎬ用钱肆拾贰千文ꎮ谱竣荐祖ꎬ经资油㊁烛㊁纸等费ꎬ用钱贰拾壹千文ꎮ发谱酒席用钱贰拾壹千文ꎮ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仲春之月上浣阖族董事同录谷旦可见ꎬ«段氏族谱»的编修有一个较长的过程ꎮ创始于嘉庆十九年(1814)ꎬ其后或因咸㊁同社会动荡ꎬ没有完善和持续编修下去ꎮ直到光绪七年(1881)才重启修谱工作ꎬ三年后成稿ꎬ并在重庆购买印刷皮纸ꎮ光绪二十一年(1895)和二十六年(1900)ꎬ族内又两度 筹议修谱 ꎬ应该是对修成之谱不满意ꎬ以致再次议修ꎮ从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冬ꎬ段氏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ꎬ最终完成了«段氏族谱»的纂修工作ꎬ并为后来的续修工作做好了铺垫ꎮ«族谱»规定:㊀㊀谱牒告成ꎬ即以所书毛谱全部贮收祠中ꎮ每年有生没并嫁娶者ꎬ必于本年春秋冬三祭告祠首注明ꎬ日后续修ꎬ免费周章ꎮ虽然«段氏族谱»历嘉庆㊁道光㊁咸丰㊁同治㊁光绪五朝而后成ꎬ但终究是在光绪年间完成的ꎬ由此此谱载了一篇«勤劳录»ꎬ备载光绪年间族谱纂修中的有功族人ꎮ㊀㊀我族遇有公务襄事固不乏人ꎬ其功之最伟者不过数人而已ꎮ光绪初年ꎬ建修家乘ꎬ草创成帙ꎬ规模灿然大备ꎬ惟乐三之力诸多ꎬ因艺文未齐ꎬ不便付梓ꎮ越十六年ꎬ复倩人走书派行ꎬ旁搜远览ꎬ芟繁削谬ꎬ则有达三㊁乐泉㊁雨膏㊁香洲数人ꎮ二十九年癸卯ꎬ因前手民剞劂未就而逝ꎬ另请梓人补刻ꎬ不惮艰辛ꎬ极力经营ꎬ惟恐稍有错讹者ꎬ惟襄臣居最ꎬ次之则有乐泉㊁雨膏㊁香洲数人ꎮ这段文字充分肯定6位段氏闻人在修谱中的作用ꎬ并将段乐三(名邦英)㊁段达三(名兴昌)㊁段乐泉(名兴泮)㊁段雨膏(名兴旸)㊁段香洲(名绩泰)ꎬ段襄臣(名盛棻)置于主修㊁总纂㊁纂修人员之列ꎮ(二)«段氏族谱»的传存«段氏族谱»以«千字文»为顺序ꎬ逐部标号ꎬ始 天地元黄 ꎬ止 弔民伐罪 ꎬ共计100部ꎮ按房分配 收执 ꎬ其中相公房收谱62部ꎬ辅公房收谱19部ꎬ佐公房收谱8部ꎬ佑公房收谱4部ꎬ 相公房平享支祠收谱4部 ꎮ实际上ꎬ仅 平享 就有4部ꎬ分别由邦忠㊁邦龙㊁邦齐㊁盛剑收执ꎮ而支祠只有2部ꎬ即夔府万县文魁公胞弟文冠公宗祠和盖乡坪宗祠各1部ꎮ本祠焚烧1部ꎬ以告慰祖先ꎮ以«千字文»为 收谱字号 ꎬ如此每一部皆明确收藏者ꎬ如 天 字部由段 兴恕执 ꎬ 地 字部由段 兴洋执 ꎬ 吕 字部由段 盛棻执 ꎮ为确保族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ꎬ«族谱»还特别规定: 如有添注涂改者ꎬ公议一字罚钱壹千文ꎬ决不姑贷ꎮ 即添注涂改一字ꎬ就要受到族内的处罚ꎮ虽然«段氏族谱»当时刻印了100部之多ꎬ但存传至今者已寥寥无几ꎬ且不示外人ꎬ我们只能见到2006年段氏族人续修时的影印本ꎮ根据2006年«段氏族谱»续修者提供的信息ꎬ光绪«段氏族谱»为木刻本ꎬ开本25ˑ38厘米ꎬ印张750ꎬ页数1500ꎬ分卷首㊁卷尾和一至六卷ꎬ共8卷ꎬ约36万字ꎮ续修者在影印时对原本进行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方面卷首和卷一的前半部分 一律照旧ꎬ保持原貌 ꎬ唯加上了圈点断句ꎻ另一方面改变了卷一的后半部分㊁卷二㊁卷三㊁卷四㊁卷五㊁卷六和卷尾的版式ꎬ即改表格为记述ꎬ变竖排变为横排ꎬ改繁体字变为简体字ꎮ如此处理ꎬ主要是为了便于当今段氏后裔阅读ꎬ并节省篇幅ꎬ但卷首和卷一中有不少图案ꎬ无法改变版式ꎬ只得原版影印ꎮ二㊁«段氏族谱»的内容与特征«段氏宗谱»共八卷ꎬ即卷首㊁卷尾和卷一至卷六ꎮ记载的时限上起周武王ꎬ下迄光绪三十年ꎬ虽然时间跨度很大ꎬ但同绝大多数族谱一样ꎬ文字简单ꎬ内容亦多不可信ꎬ唯康熙年间段氏迁蜀以后的内容翔实ꎬ其特征和价值亦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段上ꎮ(一)«段氏族谱»的内容从目录顺次可以窥见«段氏族谱»的基本内容ꎮ按照咸丰六年(1856)段平瑄(成章公)撰写的«段氏历代源流考»的说法:㊀㊀我祖春云生文魁ꎮ祖于国朝康熙三十六年自楚入川ꎬ为蜀鼻祖ꎬ妣氏何生子四:元相㊁元辅㊁元佐㊁元佑ꎮ其房分行派ꎬ俱胪列左方ꎬ兹不覼缕焉ꎮ谱系即严格按照入川始祖文魁四子元相㊁元辅㊁元佐㊁元佑进行分卷:卷一㊁二㊁三为元相房世系表ꎬ卷四㊁五为元辅房世系表ꎬ卷六元佐房二至十一世和元佑房二至十世世系表ꎮ在世系表中载有族人名字(含配偶姓氏)㊁生卒时间㊁岁数和葬地ꎬ如元相房中 永科ꎬ字茂生ꎬ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三月十八日生ꎬ嘉庆五年庚申四月二十三日卒ꎬ寿八十八岁ꎬ葬毛家沟ꎮ配刘氏ꎬ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四月十三日生ꎬ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二月初一日卒ꎬ寿六十六岁ꎬ葬毛家沟ꎬ子一治贵ꎮ 永科还有继配熬氏㊁再配罗氏ꎬ«族谱»亦载录其生卒及葬地ꎮ而更多的族人只载其名和生卒时间㊁岁数ꎬ没有字号和葬地ꎬ另按照«族谱»的规定ꎬ如果寿不及六十ꎬ则不载其岁数ꎮ卷首和卷尾内容相当丰富ꎬ卷首中的«段氏祖迹三迁词»«段氏三代由楚迁蜀节略»«林台公节略»«建修宗祠记»«祠堂记»«训规志»和卷尾中的«懿行志»(人物传记)和«建置志»(含«宗祠产业实录»«当龙伞寺灯田记»和章程㊁禁规)等是研究段氏入蜀㊁定居㊁发展㊁族产及家训等直接依据ꎬ对于研究段氏家族的历史㊁武胜寨堡的兴废ꎬ以及武胜地方历史文化颇有价值ꎮ值得注意的是ꎬ族内重要人物被分为两个层次载入不同卷次:入蜀3代祖先撰有«节略»ꎬ置于卷首ꎮ约30位族内闻人的事迹则以传记㊁寿文和墓志铭的形式ꎬ置于卷尾ꎮ另有段氏节女10人和姚氏㊁张氏㊁周氏3个节妇亦置卷尾ꎬ但段氏家族的节妇还未到官方的认可ꎬ故称 孀居待旌 ꎮ㊀㊀(二)«段氏族谱»的特征1.在内容上突显朝廷意志族谱编修的目的在于 和家谐族 ꎬ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ꎮ不过ꎬ几乎所有家谱㊁族谱都不得不打上编修时代的烙印ꎮ«段氏族谱»的这个 烙印 打得更深入㊁更显明ꎬ是成为这部族谱的特征之一ꎮ这一特征从卷首 恭录 大清圣谕㊁卧碑和«大清律例»集中体现出来ꎮ«段氏族谱»在抄录圣谕十六条前的小序云:㊀㊀世宗宪皇帝ꎬ衍为歌句ꎬ恺切详明ꎬ播告海内ꎬ家谕而户晓矣ꎮ敬载谱首ꎬ为家长者不时讽诵ꎬ以教子弟ꎬ使克遵而行之ꎬ庶几为升平之良民ꎬ亦为祖宗之肖子ꎮ接着又 恭录 了顺治皇帝钦定六谕ꎬ即 孝顺父母ꎬ恭敬长上ꎬ和睦乡里ꎬ教训子孙ꎬ各安生理ꎬ无作非为 ꎮ然后全录了清朝镌刻在各级学府里的«卧碑»全文ꎮ或许编修者觉得«圣谕十六条»«钦定六谕»对治家和族有些宽泛ꎬ而«卧碑»条文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ꎬ便直接选抄了«大清律例»中有关治家谐族的条款ꎬ共计律50条㊁例20条ꎮ这些做法在家谱修编中并不多见ꎮ接着 备录十则ꎬ以训子孙 ꎬ即 一曰崇孝弟ꎬ二曰务勤俭ꎬ三曰畏国法ꎬ四曰急国课ꎬ五曰睦乡里ꎬ六曰慎交游ꎬ七曰训耕读ꎬ八曰严内外ꎬ九曰辨尊卑ꎬ十曰息争讼ꎮ 并且逐条详加阐释ꎮ最后订立«合族家规»14条ꎬ其内容与所录«大清律例»相关条款的精神吻合ꎬ个别条款就是«大清律例»的具体化ꎮ2.在形式上追求图文美观一般族谱㊁家谱注重的主要是内容ꎬ没有过多地留意其形式ꎮ«段氏族谱»却十分重视其图文的精巧美观ꎮ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卷首的三类图文上ꎮ一类朝廷文件ꎬ一律刻印在龙纹图版中央ꎬ其中包括一道无法确证真伪的诏诰ꎮ此类如图1所示ꎮ二类篇名ꎬ如«训规志»«四礼辑略»«先正辑略»«流寓志»«懿行志»«耆寿志»«建置志»ꎬ一律予以镌刻造型ꎬ如图2所示ꎮ三类«宅兆图»«祠堂图»ꎬ原本为示意图ꎬ却刻意美化ꎬ以期与 风水 吻合ꎬ如图3所示ꎮ虽然这些图文让人感到有些怪异ꎬ但反映了段氏家族不仅重视这套族谱的内容实质ꎬ而且重视这套族谱的外在形式ꎮ三㊁«段氏宗谱»的历史价值«段氏族谱»至今没有进入学者的视野ꎬ自然也就还没有关注其价值ꎮ究其原因ꎬ盖段氏家族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 土改 中有多名地主被处决ꎬ在区域的影响力陡然消失ꎬ其«族谱»也无人问津了ꎮ段氏家族中有数十名地主ꎬ占有大量土地ꎬ原本就是革命的对象ꎬ而段孔门㊁段仁清等竟然在这时组建 九路军 ꎬ企图同解放军对抗ꎬ虽然这支反动武装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就解散了ꎬ但组织者必然受到严图1图2图3厉惩办ꎬ以致1950年被处决段家地主多人ꎮ在阶级观念主导下ꎬ段氏族人性命不保ꎬ或远徙他方ꎬ更无暇顾及«族谱»了ꎮ实际上ꎬ«段氏族谱»不仅是整个家族迁徙㊁发展㊁兴旺的记录ꎬ而且有助于研究蓬㊁遂㊁武㊁合㊁南五县交界地带在转折时期的历史ꎮ(一)关于家族的历史1.迁徙段氏由湖南祈阳迁徙而来ꎬ择居在四川定远县(今武胜县)小池口村ꎮ这在«段氏族谱»反复提及ꎬ其«段氏一二世三世祖(妣考)由楚迁蜀节略»载:㊀㊀川省丁献逆之变ꎬ满地蓬蒿ꎮ各省族姓迁蜀者甚多ꎮ国朝康熙三十六年ꎬ蜀难平ꎬ祖年七十ꎬ偕祖妣率子孙㊁姑媳十八口ꎬ迁于定邑之小池囗ꎮ甫至ꎬ值岁除萧条况瘁ꎬ萍梗靡依ꎬ寄寓同乡迁蜀先至之童姓家ꎮ祖善堪舆ꎬ相阴阳ꎬ观流泉ꎮ越明年ꎬ插业团石碾ꎬ今协和寨故址也ꎬ于对面雨台山ꎬ距今雍睦寨半里许ꎬ创正瓦屋三间ꎬ前厅三间ꎬ辅以雨楹ꎬ修理如法ꎬ即今老屋陇是也ꎮ据此ꎬ段氏入蜀始祖文魁在 湖广填川 的移民大潮中率全家18口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迁徙到定远县小池口(今武胜县宝箴塞镇小池口村)ꎬ初到时寄居在先移本地的同乡童姓人家ꎬ第二年在团石碾(今武胜县宝箴塞镇石桥村高石坝协和寨)插业ꎬ并在此修房造屋ꎮ这段文字把段氏迁徙武胜交代得十分清楚ꎮ2.祠堂段氏祠堂位于今武胜县宝箴塞镇毛家沟ꎬ是段永科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遵照入蜀始祖段文香的遗嘱聚族修建的ꎬ后世子孙逐步完善的ꎮ光绪二十八年(1902)段盛能撰写的«林台公节略»载:㊀㊀因旧积有银十八两ꎬ田三亩ꎬ大小九坵ꎬ弥留之际嘱子孙曰: 后世建祀ꎬ务将田并银附入祠堂ꎬ永作祭祀 ꎮ逮乾隆五十九年ꎬ祖茂生公ꎬ聚族议建祠ꎮ不忘桂台公遗嘱ꎬ将林台公田银附作蒸尝ꎬ并于林台公墓前竖清明祭扫田碑ꎬ刊泐事实ꎬ冀垂久远ꎮ林台即段文香ꎬ与桂台段文魁并为武胜段氏的入蜀始祖ꎮ文香无嗣ꎬ临终将积累的银两和田产一并捐作祠堂修建和祭祀的费用ꎮ正是因为修建段氏祠堂创议于段文香ꎬ所以在段氏后裔的祭祠中把他与段文魁并祀为入蜀始祖ꎮ不过ꎬ段永科主持创建的段氏祠堂尚不完备ꎬ后世子孙相继补修ꎬ到道光时才最后完善起来ꎮ据光绪十年(1884)段邦贞撰写的«建修宗祠记»载:㊀㊀我祖文魁公昆季ꎬ以康熙三十六年入川ꎬ没后至乾隆五十九年ꎬ茂生公倡议建祠ꎬ首构正屋三间ꎮ嘉庆十一年ꎬ增修厨房ꎬ辅以两楹ꎮ道光元年ꎬ竖山门ꎬ砌石垣ꎮ二十三年ꎬ设供桌ꎬ立匾额ꎬ并置一切器俱ꎮ其前创修ꎬ茂生公之力为多ꎮ其后补葺ꎬ则成章公(段平瑄)与族人协力经营ꎮ凡木石土工ꎬ委之治泰㊁治柄ꎬ不假外人之手也ꎮ可见ꎬ乾隆五十九年(1794)ꎬ只修建了正屋三间ꎮ嘉庆十一年(1806)ꎬ再建厨房和两楹ꎮ道光元年(1821)ꎬ修建山门ꎬ砌石垣ꎮ道光二十三年(1843)ꎬ才完备一切器具ꎮ3.族产段氏家族的族产即所谓 祀田 ꎮ这笔财富是维系段氏家族自乾隆后期始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ꎮ段氏祀田数量很大ꎬ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增加ꎮ最初只有十数亩ꎬ是段文香临终捐献的ꎮ到光绪时祀田增至百余亩ꎮ«段氏族谱»中有«宗祠产业实录»一目ꎬ开具的族产达43项ꎬ包括田地㊁房屋㊁树木㊁租谷等ꎬ边界和数量等记录得十分详细ꎮ祀田收益的用途相当广泛ꎬ«林台公节略»云:㊀㊀今我祠置祀田百余亩ꎬ岁时伏腊ꎬ以享以祀ꎬ庶可报德于万一ꎬ复以其余为贫之赈蠲ꎬ童试开场ꎬ帮给资斧ꎬ以及请旌节孝诸典则ꎬ又推志述事之隐ꎬ而善则归亲ꎬ不忘其所由致也ꎮ«建修宗祠记»还提及宗祠 几次程工用费ꎬ皆文香公祀田生息所出ꎬ毫无捐派 ꎮ可见ꎬ祀田生息的用途主要是祭祀祖先㊁祠堂维修㊁赈蠲贫困㊁资助读书做官和旌表节孝等ꎮ这些绝非虚声ꎬ而是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细则ꎬ其«阖族集议章程»八条规定:㊀㊀一议ꎬ本族文武生童应试资斧ꎬ县试每名给钱陆百文ꎬ府试壹千陆百文ꎬ院试壹千陆百文ꎬ乡试㊁教取㊁杂职㊁贡监㊁文武生ꎬ各给钱肆串ꎬ俟试毕ꎬ始行给发ꎮ家富有时不取者ꎬ听之ꎮ一议ꎬ本族取进文学ꎬ给衣顶钱壹百串ꎻ取进武学ꎬ给衣顶钱伍拾串ꎮ文生补廪ꎬ奖赏钱叁拾贰串ꎬ其出保本族应试文武生童ꎬ概免贽议ꎮ一议ꎬ本族于酉年考取拔贡ꎬ给廷试资斧钱壹百串ꎮ每科乡试中式举人ꎬ给会试资斧钱壹百陆拾串ꎮ中式副榜ꎬ给奖赏钱捌拾串ꎮ中式武举ꎬ给会试资斧钱壹百贰拾串ꎮ一议ꎬ本族武职由行伍出身有凭者ꎬ外委以上给奖赏钱叁拾串ꎬ守备以上给钱陆拾串ꎬ游击以上给钱壹百串ꎮ一议ꎬ本族文武各职如有出身为官者ꎬ历任后当念栽培不易ꎬ必照入为出ꎬ以为辉煌祠宇ꎬ泽及族党之资ꎬ乃无忘祖宗恩典ꎮ一议ꎬ本族节孝ꎬ符例请旌者ꎬ家极贫给建坊钱壹百串ꎬ次贫给钱陆拾串ꎬ家富给钱叁拾串ꎮ一议ꎬ本族由俊秀捐贡监等职ꎬ入祠进香ꎬ在家治酒ꎬ给花红钱贰串整ꎬ举报老可凭者ꎬ入祠进香ꎬ给花红钱叁串整ꎮ一议ꎬ本祠赈济贫族ꎬ每年惟视丰歉以定谷石之增减ꎬ须由祠首酌议ꎬ不得纷纷争论ꎮ正是这些条款ꎬ段氏弟子在科举时期读书求官者颇多ꎬ确有一批人获得了一官半职[1]卷首ꎬ82ꎬ到科举废除后又支持段氏弟子上各种学堂ꎮ据武胜县人大副主任段学新回忆:1945年至1948年ꎬ他在武胜简易师范学校读书时ꎬ毛家沟段氏宗祠每学年发给其济贫助学谷200市斤ꎬ作为交尊师米㊁购文具㊁制校服之用ꎮ(二)关于堡寨的修筑武胜县域内寨堡㊁碉楼众多ꎬ按照民国«武胜县志»的统计ꎬ县内有碉楼238座ꎬ有山寨241座ꎮ现在作为文物单位登记在册的山寨遗址有10处②ꎮ如此众多的山寨从何而来ꎬ«段氏族谱»从家族史的角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ꎮ武胜寨堡是在 白莲教暴动 时兴起的ꎮ段盛琳在«雍睦寨记»中描述白莲教横炽说:㊀㊀当是时ꎬ贼匪慓悍ꎬ猱腾隼鸷ꎬ忽分忽合ꎬ忽东忽西ꎬ攻劫不已ꎬ继以焚掠ꎬ焚掠不已ꎬ继以虏胁ꎬ虏胁日众ꎬ党与日多ꎬ因而抗兵戕官ꎬ势益以横ꎮ在这种情势下ꎬ定远民间开始大规模的寨堡修建行动ꎮ由于白莲教军最初只是在嘉陵江以东地区活动ꎬ清王朝还构筑了嘉陵江防线ꎬ企图把 教匪 堵御在江东ꎬ因而江东寨堡在嘉庆三四年便建成了ꎬ而江西乡勇协助官军驻守江岸ꎬ建筑寨堡行动相当缓慢ꎮ当时段氏族长段永科提出 守江不如筑寨 的看法ꎮ㊀㊀沿江以堵之ꎬ其势散又不可久ꎬ且联团过多ꎬ人心复不一ꎬ不若扼要筑堡ꎬ贼近则更番守御ꎬ贼远则乘暇耕作ꎬ以逸待劳ꎬ以静制动ꎬ庶贼野无可掠ꎬ人无可胁ꎬ而扑剿亦易为力ꎮ于是聚族修筑雍睦寨ꎬ并加固龙伞㊁毘庐二寺ꎮ嘉庆五年(1800)春ꎬ教军果然由石盘沱渡过嘉陵江ꎬ而江西寨堡未成ꎬ民众惨遭劫掠ꎮ㊀㊀明年正月望ꎬ贼果由石盘滩偷渡ꎬ势张甚ꎬ众情恇怯ꎮ公独镇以静ꎬ率族子弟登陴固守ꎬ并联龙伞㊁毘庐二寨为犄角ꎬ使贼不敢近逼ꎮ是时远近寨堡多未成ꎬ有筑成者亦少完好ꎬ贼突至ꎬ或破㊁或屠㊁或虏ꎬ蹂躙之状ꎬ惨不忍闻ꎮ独我寨族人无一损ꎬ并戚党来附者ꎬ亦得安堵无恐ꎮ无寨堡与有寨堡的后果迥然不同ꎮ段永科对寨堡守御有独到的认识ꎬ 守从攻生ꎬ欲讲善守ꎬ必明善攻ꎮ虞直攻ꎬ厚其墉ꎻ虞仰攻ꎬ坚其堞ꎻ虞俯攻ꎬ固其址ꎻ虞围攻ꎬ利其枪弹弓刀ꎻ虞久攻ꎬ多其薪刍粮食ꎮ 段氏修寨御贼的成功经验和段永科对守寨的见解ꎬ不仅对当时江西民众筑寨避乱有直接推动性ꎬ而且对后世定远一带筑寨避乱也有重要的启发性ꎮ武胜寨堡的广泛修建是在咸同时期ꎮ咸丰十年(1860)ꎬ李蓝起义在云南昭通爆发ꎬ迅速发展到四川内地ꎬ而时此太平军也已进入川东沿江地区ꎮ清廷借鉴平定 教匪 的成功经验ꎬ企图仍用寨堡战术平定 滇匪 ꎬ诏令天下 修砦㊁练团ꎬ行坚壁清野法 ꎮ川东㊁川北各州县不仅修复了 教匪之乱 时修建的山寨城堡ꎬ而且新建了不少山寨ꎮ岳池县前后补修及新建寨达171座[2]据光绪«定远县志»ꎬ定远县在原有134寨的基础上又新建10座ꎮ«段氏族谱»载ꎬ 咸丰庚申贼入境ꎬ族人举公(兴国)为寨长ꎬ守御有方ꎬ出其才力ꎬ以全众姓ꎬ并以钱谷施济贫苦 [1]卷尾ꎬ269ꎮ段氏不仅修复和完善旧有龙伞㊁毗卢㊁雨台三座旧寨ꎬ而且创建了仁和㊁协和两座新寨ꎮ仁和寨系段兴义在同治三年(1864)率族人修建的ꎬ协和寨在同治五年(1866)修建的ꎮ武胜寨堡的鼎盛是在民国前期ꎮ张骥在«宝箴塞记»中记述 辛亥革命 后巴蜀仍动荡不安ꎮ㊀㊀民国肇建ꎬ铲除数千年专制ꎬ秩序紊乱ꎬ萑苻满地ꎬ有因兵祸㊁匪患大受损害者ꎮ 殊二十余年来ꎬ国步多艰ꎬ内忧外患ꎬ交相逼迫ꎬ人民尤难以安业ꎮ民国建立以来ꎬ 国步多艰ꎬ内忧外患 ꎮ武胜县被大小军阀交替控制ꎬ或几年一易ꎬ或一年一易ꎬ甚至一年数易ꎬ县长则随之一年几易ꎬ1920和1922年两度出现一年之内五易县长的现象ꎮ人民无法安居乐业ꎬ只有是继续结寨自保ꎮ宝箴塞正是这一时期修建的ꎮ宣统三年(1911)ꎬ族长段盛棻创建了宝箴塞东塞ꎬ可20年过去ꎬ巴蜀地区更加动荡ꎬ于是又在1932年再次动工修建了西塞ꎮ结㊀语武胜«段氏族谱»是段氏族人经时数十年相继编修而成的ꎮ由于段氏闻人特别重视这项工作ꎬ加上当时段氏实力雄厚和学人众多ꎬ因而ꎬ比一般晚清族谱的内容更加丰富㊁可信ꎬ制作形式也更加美观ꎮ这套族谱对于研究段氏家族由迁徙㊁定居到发展㊁衰落的历史ꎬ对于解释宝箴塞民众防御建筑群的修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ꎬ对于研究嘉陵江武胜段两岸的历史文化也具有一定的价值ꎮ[责任编辑:杨和平]注释:①㊀立臣ꎬ段兴科字ꎬ按照引文之意ꎬ应该是光绪以前的段氏闻人ꎮ②㊀此数据来自于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主编«四川省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内部资料)ꎮ参考文献:[1]㊀[清]段邦英等修ꎬ段兴旸等纂:(光绪)段氏族谱[M]//段氏族谱编纂组(内部发行)ꎬ2006.[2]㊀[清]何其泰等修ꎬ吴新德纂:(光绪)岳池县志[M]//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2辑:第2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ꎬ2015.[3]㊀[民国]罗兴志等修ꎬ孙国藩等纂:(光绪)武胜县志[M]//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历代方志集成.第2辑:第2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ꎬ2015.ATextualResearchonTheGenealogyoftheDuanClaninWushengCAIDong ̄zhouꎬLEIBu ̄zhao(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ꎬ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ꎬNanchong637009ꎬChina)Abstract:TheGenealogyoftheDuanClaninWushengwasrevisedbymanyethnicgroupsduringGuangXu speri ̄od.TheDuanfamilyhasstrongeconomicstrengthandmanyscholars.ThepatriarchsandotherpeopleoftheDuanclanpaidspecialattentiontothecompilationandrevisionofgenealogy.ThereforeꎬTheGenealogyoftheDuanClanisrichincontentandbeautifulinprinting.ItplaysanirreplaceableroleinthestudyofthedevelopmentoftheDu ̄anfamilyfromimmigrationfamilytorichandpowerfulfamilyꎬandexplainingthedefensebuildingssuchasBaozhenFort.ItalsohascertainreferencevalueforthestudyofhistoryandcultureinthemiddlereachesofJialingRiver.Keywords:WushengꎻBaozhenFortꎻTheGenealogyoftheDuanClan。
西华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学位证样本历任校长学校代码
西华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学位证样本历任校(院)长学校代码西华师范大学学院简介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座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充。
学校创建于1946年,历经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6)、私立川北大学(1949)、公立川北大学(1950)、川北大学(1950)、四川师范学院(1952)、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6)、南充师范学院(1958)、四川师范学院(1989)等阶段,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23个二级学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2914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的66个本科专业。
学校教师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是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工程硕士、管理硕士、高师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重点学科9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部省共建基础实验室4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研究机构2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学校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公开出版刊物。
六十八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的办学理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历任校(院)长:现任校长陈宁(如学校人员调动,未及时更新,以实际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学校代码:106381:1998年-2006年的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
天文学家落下闳
科学技术 蜀中奇魂 KEXUEJISHU SHUZHONGQIHUN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生卒时间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
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4),应征赴长安,主导编制了影响久远的《太初历》。
由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历算学家。
在重人文、轻科技的中国传统社会里,落下闳在汉时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正史不为之立传,学界鲜有专题论述,但这并不影响落下闳在天文学领域的历史地位。
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2018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公布,把国际SONG 一米望远镜命名为“落下闳—SONG 望远镜”。
随着落下闳被评选为“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海内外涌现出一股研究和宣推落下闳的热潮。
2018年和2019年在阆中举办了两次以落下闳为研究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聚集海内外学者,共推落下闳研究的纵深发展。
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著和普及读物、主题小说随之发表、出版。
查有梁《落下闳传》一再修订出版 ,张治平《星耀长河——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和《中国古天文圣地阆中》、李文福《天文巨星落下闳》、宋森林等《落下闳传奇》、刘甚甫《算尽天机——西汉历家落下闳》、张万福《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秘》等出版问世 ,还有阆中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编的《落下闳文辑》、阆中落下闳研究会主编的《桥楼落下闳》、天文学家落下闳 文/蔡东洲(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落 下闳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川北历史文化普及基地编写的《落下闳》等内部资料印行。
当然,这些论著还存在着浅表叙述、简单重复、推测虚构等问题,这既是当前落下闳研究存在的不足,也是未来落下闳研究努力的方向。
本文仅就落下闳及其天文成就略加论述,以期有助于落下闳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落下闳的事迹翻阅近年出版的相关论著,落下闳的生平事迹似乎已经相当丰满,并明显地呈现为3个阶段:入京前在家乡观测天文,入京期间在长安修历制仪,回乡后在家乡教授生徒。
巴文化研讨会暨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第四届年会综述
不同看法 , 在题为《 巴人源于洞庭湖岳 阳地 区说质疑——基于洞庭 湖岳阳地 区的考古学分析》 的发 言
中, 通过 对洞 庭 湖 区新 石 器时代 不 同 时期文 化遗 址分 布情 况 的梳理 , 总结 出该 区考 古学 文化 总体 的传播 方 向 以澧 阳平 原 为基 点 向东 、 、 传播 , 与 巴人洞 庭岳 阳说 所倡 导 的 巴人 西迁 相左 。 同时指 出 , 阳 西 南 这 岳
大 的影 响 , 进 了西部 地 区文 明化 的进 程 。 推 美 国加州 理 工大学 学者 蹇浩 先生 在 随后 的 主题 报 告 中作 了题 为 《 巴渝 进 士文 化 与 “ 半 城 ” 地 蹇 史
考》 的发言。通过对中美两国蹇氏家族族谱等资料 的收集 和整理 , 蹇浩先生对蹇氏家族 的历史进行 了
二、 与会代表讨论
继 巴文 化研 讨会 暨重庆 市地 理学 会历 史地 理专 委 会 第 四届 年 会 四场 主题 报 告抛 砖 引 玉之 后 , 会 与
代表紧紧围绕巴文化的起源与传播研究 、 巴文化与周边地发展进程、 重庆区域历史地理诸问题 、 重庆经 济开发与历史借鉴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发言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 ) 一 巴文化的起源与传播研究
刻不 容缓 。
重 庆师范 大学 三峡 与社 会发 展研 究院管 维 良先 生多年 来立 足于 中 国巫文化 的研 究 , 年会 讨 论 中 , 在 管维 良先生指 出长江三 峡是 中国巫文化 的起 源 和发 展 之所 。长 江三 峡 巫文 化 的风俗 主 要 表现 在 巫 教 、
我的个人简历1
自荐信很冒昧地给您发邮件,如果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
我是四川西华师范大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
现向贵单位呈上自荐书,请阅览。
我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的“12345”:“1”主编一本校园刊物《流觞》,并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获得市级征文大赛一等奖;“2”创立两个学生组织:创办校级社团西华师范大学读书社并组织各种活动,筹划成立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保基金,并募集到启动基金2000元;“3”担任三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在南充电信工程学校担任语文、应用文写作老师,在南充师范学校担任现代礼仪老师,已具有一年的带班教学经验;“4”获得四次奖学金:在大一到大三六个学期中共获得四次奖学金;“5”担任五个主要学生干部:分别是读书社理事长、戏剧社副理事长、历史学会编辑部长、文学院03级10班团支部书记和环保基金负责人。
个人简历个人简介:姓名:郑鹏性别:男年龄:22 籍贯:山西晋中学历:文学学士(在读)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身高: 172cm 入学时间:2003.9联系: (H) (MP) E-mail:个人网站: QQ:249220962爱好特长:网上冲浪京剧看书教育背景:◆ 2003.9-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大学◆ 1999.9—2003.6 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高中◆ 1996.9—1999.6 山西省太谷县胡村一中初中◆ 1991.6—1996.6 山西省太谷县胡村小学小学专业技能:◆实习成绩:双优◆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计算机水平:一级◆三笔字水平:合格◆熟练掌握OFFICE、WPS办公软件。
基本掌握Photoshop、Coredrow等设计软件;任职情况:◆西华师范大学读书社理事长:创立西华师范大学读书社。
期间策划并组织多起大型活动,与《青年文摘》、南充图书馆多家单位开展合作,现已发展我校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性社团。
◆西华师范大学国韵戏剧社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工作,筹划建立了戏剧社音像库,积极带领会员开展越剧、川剧、黄梅戏的学习培训。
近十年来吴佩孚研究述评(下)
于吴佩孚人际交往的辨伪。王彦民在《谢觉哉与吴 佩孚》一文中对“谢觉哉曾给吴佩孚题词”这一说 法提出看法,认为谢觉哉与吴佩孚之间没有直接联 系,虽然谢觉哉曾对吴佩孚非常注意,但没有证据
对吴佩孚诗词绘画等方面研究的议题。
说明他给吴佩孚题词。王彦民进一步提出“元敬再
对于吴佩孚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有些问题因 生”究竟是谁书写,还有待考证。[57]对已有认识的
从未来长时期上来说,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丰富和创
︽
新研究理论,深入挖掘和整理历史资料,以虔诚的
吴 佩
史学态度、批判的史学眼光以及崭新的史学思维去
孚 研
审视和研究吴佩孚;从当前短时期来说,需要研究
究
者做到在研究角度或研究范式上有创新,以及在选
第
题上有深度。这既需要加强向其他人物史研究学
三 届
习,又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
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
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 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42]学界对吴佩孚的
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近十年学界在评价吴佩孚的
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物评价方法的认识,这对
吴 佩 孚 画 像 ︵ 李 孝 萱 绘 , 选 自 ︽ 中 国 近 代 名 人 画 传 ︾ ︶
吴 佩
对已有吴佩孚研究的反思。第一,研究角度或范
︵孚 北生
式要创新。从近十年的成果来说,已有从舆论宣传
京平 图与
和教育思想等新角度对吴佩孚进行研究的趋势,但
书思 馆想
这还不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第二,选题要
出学 版术
有深度。从近十年研究成果来说,对以往某些成果
社研 讨
进行了拓展与考辩,但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用“四个自信”有效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20.12真情 教育探索239用“四个自信”有效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杜金金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历史虚无主义善于以唯心史观角度解读历史、评价历史,易造成人们思想混乱、信仰缺失,为此,我们应学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武装国民头脑、指导社会实践,引导国民坚定四个自信的信念,从而有效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有力根基,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方可知晓世间大道;掌握史学,才能把握社会规律,”相反,要消灭某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观,即“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1]以达到消解中国文化、动摇中国道路、否定中国理论、颠覆中国制度的目的,这便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因此,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泛起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其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重新“还原历史”,将特定历史事件、人物及其思想抽离历史环境加以分析,主张用支流代替主流、片面代替全面、现象代替本质等手段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主观臆断,通过否定中国社会发展成就,颠覆国民对“四个自信”的认同,妄图用计谋唆使中国实施西方制度,因而,其是一种明确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治思潮。
上世纪3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兴起,其意图分裂中华民族,规劝中国推行西方制度;20世纪70年代后,我党掀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一页,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手段歪曲、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企图推翻我国政治制度;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西方国家借此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助长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各领域的蔓延。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播渠道,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应不断加强对“四个自信”的宣传、教育,只有国民学通、弄懂、做实“四个自信”,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西华师范大学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办学定位】
【学科门类】
【院系设置】
三郎木滚 政史教育 75 四川省人民政府民政厅 副厅长
陈宁 校长 党委副书记
聂应德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王安平 党委副书记
刘玉平 副校长
彭正松 副校长
李健 副校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1946年5月,一部分抗战期间的东北大学的川籍教师在四川省三台县原东北大学(抗战时期)校址上建立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设农艺、农经、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
【师资队伍】
【著名教授】
【科研实力】
【交流合作】
【育人质量】
【杰出校友代表】人民公仆:
科教精英
其他领域
【师大校歌】
【校园风光】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办学定位】
【学科门类】
【院系设置】
【师资队伍】
【著名教授】
【科研实力】
【交流合作】【育人质量】【杰出校友代表】
学校分两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2476亩,建筑面积91.9万平方米,建有综合性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多功能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现代化教学服务设施。学校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建有电子教育科研网、文献检索中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3亿余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67亿元。乐学院
美术学院
体育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056人,专任教师1511人,其中教授155人,副教授434人,博士156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19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2人,教育部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留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1人,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1人,全国本科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专家2人,全国体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1人。[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川武胜段氏家族演变研究
Ә地方历史文献与文化㊀㊀收稿日期:2019-10-11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 十三五 规划2019年度课题 基地重大项目 (SC19EZD043)作者简介:熊㊀梅(1981-)ꎬ女ꎬ四川宜宾人ꎬ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人文地理ꎻ冉桂玲(1993-)ꎬ女ꎬ四川阆中人ꎬ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ꎬ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ꎮ四川武胜段氏家族演变研究熊㊀梅ꎬ冉桂玲(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四川南充㊀637009)摘㊀要:武胜段氏家族的演变是 湖广填四川 背景下众多移民家族迁徙发展的一个缩影ꎮ段氏家族通过不断加强宗族建设㊁积极构建社会关系和全力维持地方秩序ꎬ逐渐掌控了地方政治和武装权力ꎬ终成豪门望族ꎬ影响深远ꎮ建国后由于社会的变革和地方权力的重组ꎬ段氏家族迅速走向衰败ꎮ关键词:四川武胜ꎻ段氏家族ꎻ演变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0)02-0013-05㊀㊀四川武胜段氏家族是清至民国时期的一支地方豪门ꎬ在当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ꎬ时称 段半县 ꎮ段氏并非当地土著ꎬ而是在清初移民运动中由湖南迁入四川的移民家族ꎬ段氏入川后很快在武胜站稳脚跟并在此后两百年间发展为地方豪门ꎮ武胜段氏家族的兴衰可谓与地方社会的变化密不可分ꎬ从宗族与乡土互动的视角展开文献㊁族谱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ꎬ或可为清至民国时期巴蜀地方治理提供个案参考ꎮ一㊁段氏家族的迁入据«段氏族谱»记载ꎬ武胜段氏家族原籍湖南祁阳ꎬ康熙年间随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迁入四川定远(今四川武胜)ꎬ并在此插业落籍ꎮ[1]8(一)段氏入川的背景从明末开始ꎬ四川因频繁的天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乱ꎮ先是 摇黄 势力在川北和川东地区肆虐ꎬ后又有在成都建立政权的张献忠部ꎮ在历经地方武装势力间的厮杀㊁明军对反政府军的镇压㊁明清军队之间的对垒以及吴三桂叛乱的连锁影响ꎬ四川的战乱持续约半个世纪以上ꎬ[2]68致使社会经济严重破坏ꎬ人口锐减ꎬ土地荒芜ꎮ时方志记载清初的四川 丁户稀若晨星 ꎬ[3]卷五 而乡镇市集ꎬ昔之棋布星罗者ꎬ今为鹿豕之场 [4]卷十ꎮ为尽快恢复发展四川经济ꎬ一场由清廷主导ꎬ各省群众积极参与的移民运动 湖广填四川 兴起ꎮ湖广填四川 是清前期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移民运动ꎬ移民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湖北㊁湖南㊁江西㊁福建及广东等地区ꎮ其中两湖地区因地狭人稠ꎬ自然灾害频发ꎬ又紧邻四川成为迁出人数最多的地方ꎮ清廷为使移民顺利㊁有序进行ꎬ做了相应的政策引导ꎮ顺治十年(1653)ꎬ清政府为招川人回川复垦ꎬ提出 四川荒地ꎬ官给牛种ꎬ听兵民开垦ꎬ酌量补还价值 [5]卷六十二的政策ꎬ同时宣布 凡抛荒田地ꎬ无论有主无主ꎬ任人尽力开垦ꎬ永给为业 ꎮ[6]49康熙十年(1671)ꎬ清政府又将 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ꎬ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ꎬ准其入籍ꎮ [2]79不仅延长了起科年限ꎬ更是大大扩展了招垦对象ꎬ外省贫民皆可入蜀ꎮ康熙十二年(1673)ꎬ起科年限宽至十年ꎮ[7]103康熙二十九年(1690)ꎬ清政府宣布凡流寓垦荒居住者ꎬ将地亩给为永业ꎬ同时还准许移民入籍子弟ꎬ可一体参加科举ꎮ[2]80这些持续颁布的优惠政策解决了入川移民的籍贯问题㊁土地问题和子弟科考问题ꎬ对外省移民有着极大吸引力ꎮ至康熙中期ꎬ 湖广填四川 运动掀起高潮ꎬ段氏家族正是此时期入川插业ꎮ(二)段氏落户定远段氏一家十八口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ꎬ在入川始祖段文魁的带领下从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乡迁入四川定远县德清里四甲小池口ꎮ段家原籍所在的永州ꎬ是湖南外迁移民的重要地区ꎬ从明朝开始ꎬ永州就因紧挨江西ꎬ接纳了大量江西移民ꎮ到了清代ꎬ不断的外来移民和移民后嗣的繁育以及本地自身的人口增长使得该地区人地关系极为紧张ꎮ段氏作为祁阳七大盛族之一ꎬ[1]8也面临着生存空间不足的压力ꎬ而段家自古就有审时度势㊁未雨绸缪㊁绝不固守㊁奋斗创新的传统ꎬ段文魁随即带领全家移民四川 别创鸿业 ꎮ[1]7段氏所迁居的定远县ꎬ在明末战乱中受损严重ꎬ人口锐减ꎬ荒芜待垦ꎮ县志记载: 当国初时ꎬ蜀中甫经献贼之难ꎬ定邑土著绝少 [8]卷六ꎬ 自逆张毒屠ꎬ城社烬煨 ꎬ[9]卷三十二 田中树围已径尺 ꎮ[10]第三章然定远地处川东ꎬ北接顺庆府ꎬ南至合州ꎬ西交潼川府ꎬ嘉陵江穿县而过向南汇入长江ꎬ 当嘉陵之要隘ꎬ亦水陆之通衢 ꎮ[8]卷四区位和交通上的优势ꎬ令定远成为湖广之人的理想去处ꎬ史载 民多自楚来徙垦荒占田遂为永业 ꎮ[8]卷六康熙三十六年(1697)ꎬ段文魁率一家十八口由湖南溯江而上ꎬ至合川北进嘉陵江流域入蜀ꎮ移民在向外迁徙过程中ꎬ同宗及同籍乡亲的相互牵引是一个重要因素ꎮ[2]107大多数的移民在选择插业地时ꎬ都比较重视地缘关系ꎬ会首选同族或同乡所在地ꎬ这样同宗㊁同乡聚于一处有利于加强入川移民在当地的实力ꎮ[11]337段文魁在决定迁往四川时ꎬ就选择了投靠同乡的童姓好友所落脚的定远县小池口ꎬ段氏其他族人也大多依附而行ꎬ插业定远(见表1)ꎮ表1㊀(武胜)段氏入川简况表入川始祖入川时间迁出地迁入地段文魁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祁阳县归阳乡定远德清里四甲小池口段文香段文元(段文魁堂弟)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祁阳县归阳乡定远德清里四甲小池口段文学(段文魁胞弟)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祁阳县归阳乡康熙三十六年随段文魁入川ꎬ后返楚ꎬ复来止于万县(今重庆万县)段文智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祁阳县越塘定远惠新里三甲石桥沟段文缙(段文智堂兄)康熙三十六年(1697)湖南祁阳县越塘始迁顺庆府岳池县葛麻湾ꎬ继迁定远惠新里四甲龚家湾段学经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南祁阳县旧阳乡定远惠新里三甲肖家沟段四明康熙年间湖南祁阳县蔴杆乡鹅公大坵今武胜高石乡三元桥段祖柏康熙年间湖南定远仁化里望乡坪ꎮ段兆才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金堂白象寺定远仁化里十甲烂泥沟㊀㊀资料来源:公元二〇〇六段氏族谱编纂组.段氏族谱段氏血脉世系人物事迹史料[M].武胜:武胜龙海印务有限公司ꎬ2006.㊀㊀原湖南段家各支在康熙时相继迁入四川ꎬ定居于定远ꎬ这与移民重视地缘㊁血缘关系相关ꎮ首先ꎬ同为湖南祁阳人ꎬ从地缘上讲是同乡关系ꎬ同乡之间聚居一邑有利于加强彼此间的联系㊁增强移民的实力ꎻ其次ꎬ同为段氏族人ꎬ尽管并不完全同支ꎬ但同姓之间比异姓更容易结成天然的同盟关系ꎮ因而ꎬ在移民中ꎬ有不少家族为求得先至有一定实力的移民家族的庇护或移民彼此间为增强实力而进行联宗ꎮ[11]43段氏分支聚族迁居四川定远ꎬ在既是同乡又可联宗的优势下ꎬ有利于形成足够的实力去应对移民初期所面临的不同省籍移民之间以及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ꎬ快速在当地站稳脚跟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ꎮ二㊁段氏家族的发展段氏家族入川之初仅仅是一个拥有十八口人户的移民家庭ꎬ经过两百年的生息ꎬ发展成为武胜一方豪族ꎮ综观段氏家族的兴盛之路ꎬ与其自身宗族建设及晚清基层社会中国家与地方势力的关系演变紧密相关ꎮ(一)不断加强宗族建设通常而言ꎬ移民为求得更好的生存ꎬ先是依托同乡关系形成同乡聚居区完成定居任务ꎻ此后以更亲密的血缘关系相连接的宗族发展起来ꎬ有实力的宗族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结成紧密的社会关系ꎬ逐渐增强对地方的影响力和话语权ꎬ成为不可小觑的地方势力ꎮ[12]310一个宗族的形成至少要100年以上的时间ꎬ要历经五代及五代以上ꎻ[2]106一个团结㊁富有活力而强盛的宗族更需要对自身进行建设ꎬ如修建祠堂㊁设置祭田㊁编纂族谱㊁赈族助学等ꎮ武胜段氏家族原是湖南祁阳七大族之一ꎬ宗族组织向来成熟发达ꎬ在入川后ꎬ亦不断从事宗族建设ꎮ按«段氏族谱»记载ꎬ段氏入川始祖之一段文香无嗣ꎬ生前 积有银十八两ꎬ田三亩ꎬ大小九坵 ꎬ[1]10死后将其全部留与族人ꎮ段家当家人段文魁弥留之际嘱咐子孙把这些田银附入后世祠堂永作祭祀ꎮ乾隆五十九年(1794)ꎬ在段氏入川近百年后ꎬ随着段家经济实力的积累及社会地位的提升ꎬ段氏家族正式重建宗族ꎮ在中国传统社会ꎬ宗祠是家族祭祀的中心ꎬ每年在祠堂举行祭祀活动是增强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措施ꎬ因而ꎬ修建祠堂是建设宗族的重要手段之一ꎮ乾隆五十九年(1794)ꎬ段氏移民第四代传人ꎬ族长段永科利用段文香所遗银两及历年田产收入 建宗祠ꎬ置祀田ꎬ立族规ꎬ设义学 ꎬ[1]264首构宗祠正屋三间ꎬ其后各代均有增修补葺ꎮ段氏家族每年都会在宗祠进行春秋祭祀ꎬ通过举行祭祀活动ꎬ段氏族人的凝聚力不断增强ꎮ作为宗族的公产 族产ꎬ是建设宗族的重要经济保障ꎬ宗族祭祀㊁赈族㊁助学的经济来源多由族产承担ꎮ段氏家族的族产最早为段文香的十八两遗银㊁三亩水田和九处丘地ꎬ后在宗祠管理人的经营下ꎬ祭田增置数百亩ꎮ族内公产的富足显然增强了对本族的赈济力度ꎬ强化了族人对宗族的认同感ꎬ增进了宗族之间的凝聚力ꎮ随着家族势力的不断壮大ꎬ嘉庆十九年(1814)ꎬ段氏家族开始着手兴修族谱ꎬ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竣工ꎮ通过纂修族谱ꎬ段氏家族加强了对宗族组织的管理ꎬ亦加强了族人间的向心力ꎮ设义学和助学也是段氏家族不断进行宗族建设的重要途径ꎮ段永科在重建宗族时就面向族众设立义学ꎬ族中家资富足者更设私塾精心培养子弟ꎬ段家从第五代开始ꎬ已有获取功名者ꎬ往后愈多ꎬ并有不少出任官宦者ꎮ段氏通过设立义学㊁私塾及助学等方式培养宗族子弟进学科考ꎬ获取功名和官职ꎬ成为四民之首的 士 ꎬ进而成为地方士绅ꎮ士绅有 功名 和 身份 的保障ꎬ是一个具有统治身份的特权阶级ꎮ[13]18清代ꎬ国家的权力向下延伸到县ꎬ却难以控制县以下的基层社会ꎬ拥有功名和身份的士绅实际成为了基层社会的控制者ꎮ宗族通过培养子弟晋升为士绅ꎬ士绅则通过封赠制度把荣耀和特权扩展到家族成员ꎬ回馈整个宗族ꎬ最终实现宗族的士绅化ꎮ[14]宗族也凭此积极参与地方上的政治和社会事务ꎬ使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ꎮ(二)积极构建社会关系旧时代ꎬ经营土地是家族安身立命的基础ꎬ而建立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则是实现家族稳定发展的首要保障ꎮ 移民迁到一个新的地方ꎬ除了首先要解决经济上的问题ꎬ如得到土地外ꎬ其次就是处理好当地社会的各种关系ꎮ [15]25段氏家族自段文魁入川后一直在增置田产ꎬ随着家族的壮大ꎬ族人在分产析居后继续购置土地ꎬ段家拥有的土地也越来越多ꎮ晚清时期ꎬ段家被时人称为 段半县 与其家族庞大的土地占有量不无关系ꎮ联姻通常是搭建新型关系最直接且颇有成效的社交方式ꎮ 婚姻既可以调解㊁缓和敌对矛盾ꎬ又可以壮大自己的势力ꎬ抬升家族的社会地位ꎬ所以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常常使用这一方法ꎮ [15]26段氏家族也不例外ꎬ不但与本地的大族王氏家族形成世婚关系ꎬ还积极与周边大族如合川秦氏㊁蓬溪周氏等结成姻亲关系ꎮ这些世家大族之间因婚姻结成紧密的社会关系ꎬ增强了彼此的实力ꎬ也逐渐增强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ꎮ[12]310为进一步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ꎬ提升家族地位与地方名望ꎬ段氏家族还积极投身地方公益事业ꎮ在修桥建学㊁育婴恤嫠㊁赈患救灾中慷慨解囊ꎬ捐资出力ꎮ当时段盛能㊁段邦璿与段邦玙就主持创建了慈善组织 十全会ꎬ又兴平粜㊁义学等ꎬ被当地民众称为大善人ꎮ段平瑄不但在县令车申田向阖邑绅耆劝捐社田㊁移社仓的活动中ꎬ[8]卷十三响应官府号令ꎬ积极捐资捐物ꎬ而且 岁捐稻谷数十石ꎬ分润穷民ꎬ遇旱平粜ꎬ不惜金米 ꎬ[1]265获得了来自官府授予的 从善如登 匾额ꎮ段氏家族通过多方联姻和系列善举ꎬ构建了良好的社会关系ꎬ不仅扩大了地方影响力ꎬ更是得到了官府的倚重ꎮ(三)全力维持地方秩序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基层的实际统治者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ꎬ正式的基层政权组织与官僚体系只下延到县级ꎬ [16]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利用具有双重身份的士绅阶层来进行调控ꎬ协助地方官府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及维持地方治安ꎮ清后期的几次社会动乱中ꎬ由于绿营军衰朽不堪ꎬ清廷不得不借助宗族士绅的力量ꎬ实行地方军事化来抵御动乱ꎬ这为段氏家族势力的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ꎮ1.发迹于 教匪之乱嘉庆初ꎬ白莲教起义爆发ꎬ势头迅猛ꎬ官府派军队屡次镇压均未成功ꎬ不得不改变策略ꎬ实行 坚壁清野 ꎬ依靠地方乡勇民团和宗族势力抵御教匪ꎮ嘉庆三年(1798)ꎬ定远境内由田朝贵领导的白莲教起义爆发ꎬ随即被缙绅罗含章等组织乡勇与官军联合剿灭ꎮ但此后ꎬ在定远境内嘉陵江以东区域ꎬ白莲教还时有活动ꎬ为防止白莲教势力祸及嘉陵江西ꎬ定远沿江设防ꎮ段氏家族世居嘉陵江以西ꎬ为自保亦积极组织乡勇襄办江防ꎮ[1]13嘉庆四年(1799)ꎬ 坚壁清野 之策推行ꎬ川东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筑寨修堡运动ꎬ段氏家族选定入川始祖段文魁当年插业所在地雨台山ꎬ修筑雍睦寨ꎮ嘉庆五年(1800)ꎬ教匪渡江ꎬ肆虐嘉陵江以西ꎬ在族长段永科的带领下ꎬ雍睦寨与相邻的龙伞㊁毗卢二寨守望相助ꎬ保全了众人ꎬ取得了 独我寨族人无一损ꎬ并戚党来附者亦得安堵无恐 [1]14的成绩ꎮ乱后ꎬ段永科被官府授予 义勇有成 等军功ꎻ而 邑孝廉邓公某ꎬ庠生陈君学畴等ꎬ共送 德绍磻溪 匾额为颂ꎮ [1]264段氏家族在此次匪乱中积极组织乡勇㊁修筑山寨ꎬ人身财产均得到了保障ꎬ成功抵御了过境教匪ꎬ受到了官府的嘉奖与重视ꎬ巩固了在地方民众和宗亲戚党中的威望ꎮ2.发展于 滇匪之乱咸同年间ꎬ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ꎬ而后西南地区又爆发了 滇匪之乱 ꎬ清廷军队却腐朽衰败㊁无力平乱ꎮ为尽快恢复地方治安ꎬ清廷不得不下放部分军权ꎬ地方军事化在此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ꎮ段氏家族作为地方士绅势力的代表ꎬ再次抓住了机会ꎬ积极组建团练ꎬ协助政府抵御入境的滇匪ꎬ参与到地方军事化的过程中ꎬ进一步获得了基层社会的控制权ꎮ咸丰九年(1859)九月ꎬ 滇匪之乱 爆发ꎬ咸丰帝下令四川总督崇实仿效嘉庆年间推行坚壁清野之法㊁督办团练ꎬ全川响应ꎮ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ꎬ 滇匪 何国梁部围攻定远县城并盘踞定远约半月ꎮ段氏家族随即修复雍睦寨ꎬ族人段盛昭组织团练参与县城的守卫ꎬ族长段兴国组织寨勇守卫乡里ꎬ 族人举公为寨长ꎬ守御有方ꎬ出其才力ꎬ以全众姓ꎬ并以钱谷施济贫苦 ꎬ 寨团有济ꎬ而贼多忌 ꎮ[1]269段氏家族依靠山寨又一次保全了族人和乡邻ꎬ并借助地方军事化的机会掌握了团练等武装势力ꎬ获得了权力资源ꎬ巩固和扩大了家族在地方权力结构中的优势地位ꎮ[17]1703.兴盛于 军阀混战面对动乱时期的社会变革ꎬ段氏家族为维持地方权势ꎬ亦积极参与到新的社会权力关系网络之中ꎮ 在辛亥革命时期ꎬ由于新旧政权交替ꎬ地方社会出现了权力 真空 ꎬ各省为了维护社会治安ꎬ自发改建或新创了各类武装力量ꎮ [18]从清朝团练发展而来的民团成为了基层新的军事化社会控制组织ꎮ辛亥革命后ꎬ川内各路军阀长期混战ꎬ四川成为全国最为混乱的地方ꎮ为发展势力ꎬ军阀各划防区形成割据ꎬ地方政府形同虚设ꎬ无法行使有效管理ꎬ社会秩序混乱不堪ꎮ[19]武胜位于川东㊁川北交通要道上ꎬ为兵家必经之地ꎬ因而局势复杂ꎬ常被多股势力交替控制ꎬ曾出现一年五易县长的情况①ꎮ武胜混乱的局面ꎬ使得地方秩序失控ꎬ土匪横行ꎬ为了自卫ꎬ在政府的鼓励下ꎬ乡村民团建立起来ꎮ通常ꎬ 依托地方原生权威资源是官方组建民团的基本原则ꎮ [20]9武胜段氏家族正是官方授权并主要依托的地方资源ꎬ时段绩就担任了武胜㊁遂宁等相邻五县的团防司令ꎬ段家凭借对民团的控制ꎬ称霸一方ꎮ在掌握地方军事势力的同时ꎬ段家还积极参与地方行政管理ꎮ自清末新政以来ꎬ地方自治制度被引入基层社会ꎬ城乡议会成为地方重要行政机构ꎮ地方精英通过自治选举进入城乡议会ꎬ并借用地方自治所赋予的合法地位ꎬ获得了较以前更大的活动空间ꎬ地方社会形成了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新的权力秩序ꎮ[21]段氏家族成员在地方自治运动中表现活跃ꎬ时段绩炽担任万善乡乡长㊁县参议员ꎬ四川省武胜县参议员ꎬ段氏家族成功参与到地方行政事务的管理中ꎮ在政局动荡㊁社会混乱的晚清民国时期ꎬ段氏家族再一次抓住机会积极参与地方自治运动ꎬ谋求了政治上的地位ꎻ积极组建民团ꎬ掌握了地方军事权威ꎬ一直活跃于基层社会新的权力秩序构建过程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ꎬ段氏家族也在此时发展到鼎盛ꎮ三㊁段氏家族的衰落随着川政的统一ꎬ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四川地方社会的控制ꎮ民国中晚期ꎬ为加强国民党的统治根基ꎬ稳固乡村统治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县政改革ꎮ[22]28随着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推进ꎬ逐步形成了一套由县而区直至乡镇保甲的基层行政系统ꎬ国家权力向农村社区有效延伸ꎬ地方社会基本被县政府等基层行政机构所掌控ꎬ传统地方精英势力被压制ꎮ[23]由于当时社会时局动乱ꎬ以及县政改革在基层系统中并不完善ꎬ地方精英的势力尚未受到根本性影响ꎮ段氏家族作为武胜地方豪强ꎬ在此变革中虽受到了一定的掣肘ꎬ但武胜混乱的政局以及段氏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ꎬ使其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仍不可小觑ꎮ建国后ꎬ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终结了国民党旧政权对中国农村的专制统治ꎬ使得具有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新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体系得以建立ꎬ土地改革则彻底颠覆了中国农村传统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ꎮ[24]36基层社会原有的地方士绅势力自此退出历史舞台ꎮ1950年夏天ꎬ在新解放的农村地区ꎬ保甲制被彻底废除ꎬ地方军事武装力量被解除ꎻ然而ꎬ以地主为首的乡村传统势力依然颇具声望ꎬ农村社会的权力支配体系仍未发生彻底改变ꎮ[24]55段氏家族虽不再有强大的地方武力支持ꎬ但依然凭借其广大的土地占有量在地方社会上享有权势ꎮ为改变农村社会关系ꎬ重建农村社会结构ꎬ实现国家政权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ꎬ尽快恢复发展农村经济ꎬ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ꎮ[24]55土改完成后ꎬ农村社会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被彻底摧毁ꎬ而生长发展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再也没有了适宜的生存土壤ꎮ1951年夏ꎬ武胜封建土地制度改革开始ꎬ此次土改中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ꎬ镇压了反革命分子ꎮ昔日拥有大量土地的 段半县 也无例外ꎬ段绩炽㊁ꎬ段氏家族自此衰落ꎮ综上ꎬ武胜段氏家族原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湘入川的移民家族ꎬ经过两百年的生息和发展ꎬ终成一方豪门ꎮ段氏家族的演变与地方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ꎮ段氏先是凭借宗族建设成为了地方士绅势力中的一员ꎬ在社会动荡中ꎬ凭借地方权威逐渐掌控了军事武装ꎬ进而涉足行政事务ꎬ影响地方政治生态ꎮ随着新中国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基层政权的建设ꎬ段氏家族走向衰落ꎮ段氏家族的兴衰历程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地方乡绅的起伏规律与巴蜀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ꎬ既是动荡时期区域人群求生存㊁谋发展的缩影ꎬ也是乡土社会不断变迁的典型案例ꎮ(本文写作得到了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的思路点拨ꎬ在此特别鸣谢!)[责任编辑:杨和平]注释:①㊀如1920年武胜更换了五任县长ꎬ同年武胜境内出现了刘湘㊁余际唐㊁滇黔联军多股势力且反复来回ꎬ而这些军阀势力都在武胜境内进行过战斗ꎮ参考文献:[1]㊀公元二〇〇六段氏族谱编纂组.段氏族谱段氏血脉世系人物事迹史料[M].武胜:武胜龙海印务有限公司ꎬ2006.[2]㊀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ꎬ1997.[3]㊀黄廷桂修.四川通志[Z].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4]㊀蔡毓荣修.四川总志[Z].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5]㊀常明修.四川通志[Z].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6]㊀鲁子健.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上)[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ꎬ1984.[7]㊀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ꎬ1993.[8]㊀姜由范修.定远县志[Z].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9]㊀沈远标修.定远县志[Z].清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10]何承道修.定远乡土志[Z].清宣统刻本.[11]陈世松.大迁徙 湖广填四川 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ꎬ2016.[12][日]山田贤著ꎬ曲建文译.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ꎬ2011.[13]王玉杰.清代地方社会控制与政府控制的研究[D].烟台大学ꎬ2014.[14]薛彦乔.从螺江陈氏家谱和清代硃卷看宗族士绅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ꎬ2011(3):8-11.[15]岳精柱.清代巴山移民土著化研究[D].西南大学ꎬ2006.[16]㊀张伟.民团㊁学校与公所 1930年代广西乡村基层政权之建构[J].中国农史ꎬ2005(3):78-89.[17]李平亮.卷入大变局 清末民初南昌的士绅与地方政治[D].厦门大学ꎬ2004.[18]李平亮.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团与社会权势转移 以«江西民报»为中心的研究[J].史学月刊ꎬ2006(1):98-104.[19]简亦.试论中共早期农民运动对民团的争取与改造 四川早期党团组织改造民团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ꎬ2017(1):109-119. [20]黎志辉.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和民团 乡村权力结构变动视野下的乡村革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ꎬ2004.[21]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 川沙 自治风潮 的个案研究[J].开放时代ꎬ2002(3):32-50.[22]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 以1928-1949年川康地区县政整改为例[D].四川大学ꎬ2004.[23]王春英.民国时期的县级行政权力与地方社会控制[J].求索ꎬ2004(7):241-243.[24]刘文瑞.建国初期中共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49-1958)[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ꎬ2013.AStudyontheEvolutionoftheDuanClaninWushengofSichuanXIONGMeiꎬRANGui ̄ling(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ꎬ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ꎬNanchong637009ꎬChina)Abstract:TheevolutionoftheDuanclaninWushengisanepitomeofthemigrationdevelopmentofmanyimmigrantfamiliesunderthebackgroundof fillingSichuanwithHuguang .Bycontinuouslystrengtheningtheclanconstruc ̄tionꎬactivelyconstructingsocialrelationsandfullymaintainingthelocalorderꎬtheDuanclangraduallymasteredthelocalpoliticsandarmedpowerꎬandeventuallybecameaprosperousfamilywithfar ̄reachinginfluence.Afterthefounding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ꎬtheDuanclanrapidlydeclinedduetothesocialreformandthereorgan ̄izationoflocalpower.Keywords:WushengofSichuanꎻtheDuanclanꎻevolution。
“城镇自治”与“市民社会”:清末州县城议事会——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
2023年7月总第208期第4期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Serial No.208,No.4July.2023伴随着世界各国近代化地方自治的开启,地方自治主要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英美模式,提倡“自然权利”的理念;另一种则是德日模式,强调“国家本体论”。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地方自治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又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以日本“市町村制”为蓝本,采用“官治”与“自治”的双向联动开展地方自治。
有关清末省、州“城镇自治”与“市民社会”:清末州县城议事会——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为中心*左 平 周城敏(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摘 要: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倡办地方自治。
各省遵照先城镇乡、后府厅州县的顺序筹办地方自治,城镇乡议事会遂全面推行。
南部县是四川省较早推行地方自治的州县之一,较好地贯彻了《城镇乡自治章程》,于宣统年间成立一城四镇六乡议事、董事会,对南部县改革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考察州县城议事会筹办、成立及其运行实态,揭示政治近代化视域下的基层社会民众向市民的转变与现代市政体制的萌芽,加深对清末城镇乡自治的认知和审视。
关键词:城议事会;《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清末中图分类号:GK252;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3)04-68-17·历史与文献·收稿日期:2022-12-07*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末城镇乡议事会研究——以南部县为中心”(项目编号:SC21EZD046)。
作者简介:左平(1973—),男,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城敏(1995—),女,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科研助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编制是“师”还是“师团”?
对于日本陆军编制“师”的提法,笔者有不同看法。 对于近代日本军队编制翻译问题,国内学术界
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部分学者采取直接用日文 汉字翻译的方法;二是部分学者主张使用国际通用 军语翻译。两种意见都有其依据。但日军编制翻译 问题不仅关系到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而且关系 到与此相关的出版工作,比如教材中使用的“师”。
** 本文系 2014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8)之阶段性成果。
象、选取比较的视角、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反思比 较的进程。
以七年级下册第 16 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 文学》“材料研读”为例:宋应星在《天工开物》 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 之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贵五谷”(把谷物 类放在前面)和“贱金玉”(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的编排顺序,理解作者的重农的思想。
2018年第08期 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0] 澎 湃 新 闻: 侵 华 日 军 师 团 漫 谈( 上 ),http://www. /newsDetail_forward_1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558,浏览日期 2018 年 6 月 28 日。
[11] 澎 湃 新 闻: 侵 华 日 军 师 团 漫 谈( 下),http://www. /newsDetail_forward_1366388,浏览日期 2018 年 6 月 28 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部编教科书研讨
早 在 上 个 世 纪 的 1994 年, 由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近 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 刊——《抗日战争研究》就曾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 讨论。当然,讨论也包括了由编制引出的军衔翻译 问题。汤重南《改译日军编制、军衔势在必行》[2]、 高培《日军编制和军衔译名宜使用通用军语》[3] 等 文倾向国际通用翻译,理由是日本近代采用的是欧 美军制,我国现行军制翻译同样源自欧美,日文中 的“师团”翻译后即为“师”。其次,使用国际通 用军语翻译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需要。荣维木《关于 日军的编制及其译名》[4]、徐焰《日军编制、军衔 中译以直译为好》[5]、高晓星《日军编制译名以直 译为好》、周启乾《也谈日军编制的译名问题》、 赵延庆《从中日军队实力对比看日本军制部分用语 的译名问题》[6] 等文主张采用“直译”——即由日 文直接翻译为中文,不借助国际通用军语翻译。荣 维木虽然同意将“师团”译为“师”,但日本军制 中的“师团”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制中的“师” 从兵力配备上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他还是认为 保留“师团”翻译为好。徐焰认为“师团”是日军 编制中的特定称谓。他从语言习惯翻译角度出发, 希望保留“师团”翻译。由于日军陆海军编制的不同, 在战争中编制又在变化,高晓星更主张以本来面貌 来翻译。周启乾,特别是赵延庆,在更为全面地对 比了抗战时期中日两军“师”级编制人员、装备、 主官军衔、隶属关系等后认为,当时日军编制中的 “师团”等同于此时中国军队中“军”的编制。
历史学重点专业介绍
历史学重点专业介绍一、申报为重点专业的主要依据我校创办历史教育专业在我校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
1992年开始设置历史教育(本科),是我校第一批本科专业。
目前历史教育专业拥有教师21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8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助教2人。
在校本科生400多人,是湛江师范学院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之一。
2004年招生生源极佳,在最短时间内第一志愿录取额满,全部为第一志愿,反映出本专业极强的专业吸引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是湛江师范学院师资力量最强的专业之一。
首席教授庞天佑老师去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周妤博士获得过多项荣誉称号,邵小荃老师曾经获得“省优秀班主任”称号。
多年来,我们一方面注重自己培养。
有多位青年教师考取了博士学位,学成回校。
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引进与本专业研究方向一致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充实我们的专业队伍。
其中,教授2名,博士3名,硕士2名。
这使本专业在史学理论、文化史、思想史、地区国别史、社会史等方向上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在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本专业的《中国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两门课程为全校的重点课程,其中《中国古代史》为优秀课程。
近年来,本专业约10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采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育部优秀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
同时,引进了一些高水平的优秀教材。
例如,在开设选修课“中东研究”时,教师采用了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用书《二十世纪中东史》和《阿拉伯国家简史》(修订版)。
在全校非历史专业开设的公选课“历史与文化”,老师们积极充实新内容,准备在授课和撰写讲义的基础上,编著适合我们需要的高水平新教材。
在科学研究方面,以学校重点学科—“专门史”为依托,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教学和科研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
而高水平的教学是基于深入的专业研究基础之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会简介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会(以下简称史学会),创建于1984年,由历史文化学院资深教授杨和平、潘家德共同创办,现隶属于校团委、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一个以理论性、学术性活动为主的学生社团。
学会创建伊始,即秉承以培养能够自觉、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研究史学的后备人才为宗旨,始终坚持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努力为广大史学爱好者搭建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
史学会是我校创办最早、管理机制最完善的学生社团之一。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是您丰富课余生活的最好选择;内部管理人性化,是您大学生活中难忘的温馨家园;活动组织严谨有序,是您施展才华的最好空间!经历了风霜和雨露,经历了荆棘和挫折,史学会在锐意进取中不断成长!学会先后多次被评为“校甲级学生社团”、“十佳社团”、“明星社团”等。
《史苑新芽》是史学会的自办刊物,也是我校创办最早的校级学生学术刊物之一。
自1992年至今,《史苑新芽》已经连续出版19期。
期期高质量的精品刊物,篇篇高水平的精彩文章,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史学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广大史学爱好者一定水平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多年来,史学会及《史苑新芽》也受到我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一致
认可和好评。
几度繁华,岁峥嵘,刀笔刻,续春秋;
却道如今,巴山青,嘉陵碧,史学兴。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会已经走过了二十八载辉煌历程。
我们将继续寻着历史的足迹,在史学博大精深的滋养中,乘势而发,勇创佳绩,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