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13课导学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西方向)。”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应州看到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打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2.学习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3.学习难点:宋元科技高度发展的原因
4.中考要点:识记宋、元文化及科学技术。
二、夯实基础
1、自学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阅读72-74页“导入框”、课文、插图和“动脑筋”内容,自学并回答以下问题:1)、宋元时期闻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是哪三项?其发明的时间、应用及外传的情况?
材料四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用它来看风水。”
读后请回答:
(1)我国古代所奉献于人类的四大发明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南和指南针所发挥的作用。
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材料中提到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怎样?
(4)材料四中鲁迅先生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A、300年B、400年C、800年D、1000年
2、我国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是在()
A、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
3、推测一下谁最有可能使用突火枪()
A、蒙恬B、孙武C、卫青D、岳飞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其标志性的成就是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初中历史第十三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十三课教案教学内容:初中历史第十三课《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事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能够简单地描述这些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事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热爱。
3. 方法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解读能力。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理解其背景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出本课要讲解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古代政治事件的兴趣。
2. 学生思考: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过古代中国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
二、教学内容(30分钟)1. 介绍政治事件:分别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如商纣王的暴虐、西汉时期的王莽专政、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等。
2. 分析事件背景:讲解每个事件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
3. 讨论影响:分析每个事件对当时政治、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三、活动与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上课内容中的一个事件,展示讨论结果。
2.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每个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复习本课的内容,写一份关于一些重要政治事件的小结,发挥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2. 提醒:鼓励学生多阅读历史书籍,扩展对中国古代政治事件的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政治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继续巩固这部分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七年级历史上册13课学教案
沅陵县虎溪实验学校堂堂过关题题过关人人过关沅陵县虎溪实验学校堂堂过关题题过关人人过关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学教稿【学习目标】1、知道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条件、时间、人物、意义。
2、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坚定统一祖国的必胜信念。
【学习重点】秦朝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一)忆一忆战国时有哪七个国家?七国纷争有什么危害?人民渴望什么?(二)试一试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仔细阅读教材57--60页完成下列问题)。
1、年,秦王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建立,定都。
2、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如下措施:(1)、政治上,建立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
②、在中央设、、,合称“三公”;③、在地方推行。
(2)、经济上,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统一、车。
①、货币统一采用秦国的作为通行全国的统一货币,这种钱上有“”二字,所以叫“”。
②、秦朝采用的度量衡标准,统一了长度、容积和重量的标准。
③、秦以为中心,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驰道,并统一车轨,便于交通运输。
(3)、文化上,秦朝统一,采用秦字作为标准字体。
(4)、在思想上,秦始皇实行。
(5)、民族关系上,①、为了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秦派大将北击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地区。
为了防御匈奴再次南下,修筑,它西起,东到,全长一万多华里。
②、秦时向南征讨;开凿,它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秦朝的疆域,东到,西到,南到,北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议一议合作探究。
1、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什么意义?2、如何评价秦始皇?(提示:他是千古一帝?他是暴君?他是……?)(四)演一演,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秦王扫六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五)练一练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李白曾有诗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首诗反映的是()A 、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C.、陈胜吴广起义D.、秦统一全国2、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你认为这里的“制”指的是()A 、世袭制B、行省制C、郡县制D、分封制3、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B、蚁鼻钱C、铲形币D、刀形币4、秦统一六国是在()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5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20年5、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①推行郡县制②实行分封制③设立“三公”④修驰道,统一车轨⑤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⑥焚书坑儒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6、小明想要去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A、河南安阳B、很那洛阳C、陕西咸阳D、河南登封。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本课线索
必背重点
西汉灭
亡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建
立
时间
公元25年
光武帝像 都城 洛阳 开国皇帝
刘秀,即光武帝 光武中
兴
在位皇帝 光武帝
陶院落(模型) 出现原因
(措施)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
负担,减轻刑罚;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
黄巾起义
易误警示
1.西汉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是王莽的新朝,而非东汉。
2.东汉出现外戚宦官交
替专权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太后临朝,主少母壮。
3.东汉末年发生的黄巾起义使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沉重打击了东汉的腐朽统治,但并没有使东汉灭亡。
图片解读
东汉形势图
东汉(25—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与西汉统称两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二、自主预习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三、合作探究1.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修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四、随堂演练1. 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A. 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2年C. 公元9年 D.公元25年2.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 社会比较安定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C. 人口增加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 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出现“光武中兴”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5.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A.创立宗教组织B.反对暴政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D.提出了口号五、课后反思【答案】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自主预习1. 92. 253.外戚、宦官4.184三、合作探究1.四、随堂演练1.D2.D3.D4.C5.C6.A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最新版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一、自主学习⑴阅读教材:第一框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完成导学。
1、汉武帝时期,黄河多次泛滥,_________下令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命令水利专家___________治理黄河,是黄河下游被淹的土地又变成良田。
2、汉代的农具有很大的进步,西汉的犁耕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__________,比欧洲早了_________。
西汉的牛耕普遍使用__________的耕作方法,还使用新型的播种工具_______。
⑵阅读教材:第二框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完成导学。
1、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________,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中原地区生产的_______,不仅为国内各族人民喜爱,也为外国人叹服。
2、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________,薄如蝉翼,重量不到50克,是稀世珍宝。
3、汉代的______数量大为增加,______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⑶阅读教材:第三框题“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完成导学。
1、汉武帝将地方的_______和_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抑制了大商人谋取暴利。
2、西汉的都城______和东汉的都城______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
3、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_____”。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探究点二: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探究点三:列举汉代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
三、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A.汉高祖B.汉景帝汉文帝 C.汉武帝D.汉武帝光武帝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A、杜诗B.张衡C.王景D.郦道元3.水排是一种()A.纺织工具B.冶铁工具C.灌溉工具D.耕种工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衰亡》学案
科目课题周次课时序号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7 1课时13 主备人邓国智审核人麦超洪、费文【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及东汉衰亡的原因,掌握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及措施。
2、知道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衰亡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夺取政权,建立,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称帝,定都,史称东汉,刘秀就是。
3、中兴措施:①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②合并,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员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缓和。
4、结果:统治时期,以“柔术”治理天下,注重文治,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原因:①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的势力膨胀;②皇帝长大后不甘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依赖身边的,设法除掉,宦官由此得宠,把持朝政。
2、戚宦之争:①表现:形成了东汉后期与交替专权的局面。
②影响: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1、背景:东汉末期,朝政腐朽,时局动荡,自然灾害频繁,人民流离失所,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概况:创立太平道,于184年领导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因此此次起义被称为。
3、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起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的统治。
4、州牧割据: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形成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合作探究】东汉末年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达标检测】1、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
汉朝又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还有一个短暂的过渡朝代叫新朝。
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 导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2、思考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代表提高2、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两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2、自主学习:(通读教材,边勾画边记忆。
时间15分钟)(一)农业成就:a 治理黄河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任用()治理黄河。
b改进耕作技术耕犁上安装了(),发明了播种用的()。
(二)手工业成就:丝织业:西汉时期已使用()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三)商业和城市: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称东西两京。
长安城内有专业的商业区,叫做()。
(四)经济大一统:措施:汉武帝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强了中央的(),实现了经济上的()3、合作探究:(1)把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在教师指导下,组间互助来解决。
(2)讨论:两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会迅速发展?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汉代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科技的进步;水利的兴修(3)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有犁壁、耧车、水排等。
4、默读巩固:(5分钟时间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5、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1)两汉时期,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是()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汉明帝④汉元帝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早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就能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A.商朝B.周朝C.秦代D.汉代(3)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黄河致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4)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根本目的是()A.抑制商人谋取暴利B.便利商业活动C.增加政府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5)小明家中有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种钱币最早铸于什么时期()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导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知道两汉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初步培养综合归纳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时期经济方面取得的许多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西汉时期,下令治理黄河并亲临治河现场,使黄河下游有八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水灾的皇帝是()。
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使黄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没有改道。
3.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4.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西汉时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西汉时,()在北方普遍种植。
5.汉代能织出精美的纺织品及花纹,是由于已经使用了()。
在长沙()发掘的汉墓中出土了许多绚丽多彩的纺织品,其中的一件(),薄如蝉翼,是稀世珍宝。
6.汉代的()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的南阳太守()发明了(),利用水力(),提高了冶炼质量,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
7.铁制兵器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什么朝代()8.汉武帝时将地方的()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9.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规模宏大,人称(),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材料二:P74 上右图(1)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工具?由谁发明的?(2)材料一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3)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8、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P75左图(1)这是汉代哪个城市的平面图?(2)图中的西市和东市指的什么区?(3)你知道为什么“市”在城市的边缘吗?(4)与这个城市并列成为汉代东西二京的是哪个城市?(5)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
人教版初中历史13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13课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历史第13课: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和成就。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2. 隋唐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2. 如何评价隋唐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板书、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隋唐时期的一些科技文化成就,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做好知识铺垫。
二、讲授
1.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特点和成就。
2. 隋唐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3. 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提出,进行解答。
三、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展示各自的观点和结论。
四、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1. 活字印刷术
2. 化学
3. 数学
4. 医药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述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次成功的历史教学活动。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自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合作探究】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当堂达标】1.(结合下边的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 )A.211年 B.193年C.210年 D.194年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虽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新朝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4、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5.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七年历史上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学案
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七年历史上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学案课型:新授主备人:邹平审核:初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9月【学习目标】1.秦兼并六国顺序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学习流程】一、自学交流:1.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______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公元前260年,秦在_____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
3.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在遇到大雨,误期要被处死。
于是和杀死押送的军官,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展示探究1.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2.如何认识六国的统一呢?教学反思:四、巩固检测(一)巩固训练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知识要点:秦兴:①长平之战—六国无力御秦②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亡:③秦暴政—失民心④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⑤刘邦项羽—楚汉争霸(二)检测反馈:填空题1、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名称就是我的姓()A.秦 B.夏 C.周 D.唐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都成定在()A.长安B.洛阳C.咸阳D.安阳3、“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刘秀D.曹操5、历史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的“沛公”是指()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6、最后推翻秦朝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拓展提升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3.13东汉的兴衰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核心素养】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时空观念)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知识梳理】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1)背景: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右栏史料呈现出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这一场景的出现与当时的执政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1)时期:光武中兴时期。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
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三、黄巾起义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东汉的建立,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是导致东汉走向衰败的主因。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兴亡【自主学习】1.光武中兴(1)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3)经济发展: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__”。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3.黄巾起义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为“”。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失败,但起义沉重。
【合作探究】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有哪些共同的原因?【当堂达标】1.(结合下边的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 )A.211年 B.193年C.210年 D.194年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王朝,虽存续仅14年,却将汉朝分隔为西汉和东汉,这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新朝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4、东汉的首都在()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5.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七上历史教案第13课
难 点
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情境导入
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板书设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三、黄巾起义
课后记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生:默读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思学结合
作业安排
课后活动
课堂小结
为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比秦汉时期三次农民起义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的不同之处:秦末农民战争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奋臂一呼,揭竿而起的,绿林赤眉起义是饥民暴动,都是仓促起义,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周密的组织,而黄巾起义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 是( ) 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 下水道 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作坊区 二、识读下面两幅图片
D.宫廷区
11.上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汉代在农业方面的什 么成就?这说: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 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 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 的提高”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72页动脑筋 3.P75页活动与探究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景帝 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武帝 光武帝 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3.水排是一种( ) A.纺织工具 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种工具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 五铢钱 ④奖励工商业(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明水排的是( )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 8. 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 ) A.咸阳和洛阳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