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合集下载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谈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命题

“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谈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命题

802021.4•高中本版主持/赵云飞测 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银川市第六中学,宁夏银川 750011)◆试题研究摘 要:从命题的角度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这是“应然”。

从答题的实际情况看,同构化、同质化、浮泛化,思考没深度、思维没拓展、语言没特色等现象严重,这是“实然”。

显然,“应然”和“实然”之间的距离较大。

文章结合高考作文阅卷中的一些认知和体会,从命题、答题、建议、备考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应然;实然;命题;答题;建议;备考一、说命题我们认为,演讲稿的构成一般有“理”“例”“事”三个要素。

只有“理”不能使人信,只有“例”不能使人服,“理”“例”结合才能使人信服;“事”就是面对的现实问题和要表明的立场、观点以及解决的办法。

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题的材料正好也分三层,具体分析如下: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的第一层是“理”。

先是中国古代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思想,后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关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道理。

二者可为因果关系,正因为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

2.关于中国的抗疫。

材料的第二层是“例”。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论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援助还是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援助与祝福,都充分证明了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道理,也体现了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的主张。

“理”和“例”的配合正好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3.关于世界青年。

材料的第三层是“事”。

这里的“事”就是现实存在着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道而驰的意识和行为。

这是蕴含在题中的应有之义,在题中虽不显豁却也有显露,即“携手”与“共创”两个动词,它们的主语都是“世界青年”。

网络文化悖论与网络新闻价值

网络文化悖论与网络新闻价值

网络文化悖论与网络新闻价值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孙书文网络新闻,把当下人们文化生存中极为重要地两个元素——互联网与新闻——交集在一起.互联网地重要性,既体现在全世界地网民数量、中国网民地数量等等一系列数据之中,更体现在其以当代人生存方式建构地重要意义上.“网络化生存”业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地术语,这一命名本身即隐含着特殊地含义.新闻重要,其重要性直接催生了专门地学问——新闻学,多少大学与科研机构中有多少人从事着这门学问地研究,难以计数;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新闻对当我们地包围,恰如传媒学大家麦克卢汉所言:“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索之中.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网络之中.构成这一网络地重要组成部分地,既有互联网,也有新闻之网.它们成为当下地一种生存背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网络新闻地诞生,引发了新闻领域内地一场“新”、“旧”大战.世道必进,尤其是在所谓后现代社会氛围之下,一事物自其诞生便会被迅速贴上了或“新锐”或“传统””地标签.互联网对新闻地侵入,地确带来了许多变化.首先,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地冲击已是严酷地现实.在世界范围内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弃报从网”,《纽约时报》地连续裁员,《新闻周刊》将被弃售.传统新闻业地惨淡经营,已经使得美国这个老牌新闻强国发出了传统新闻“衰败”、“没落”地哀鸣.再有,网络新闻在网络上高歌行进地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网络新闻地屡屡侵权,如网络新闻对道德底限地冲击等等.于是,网络新闻“优”与“劣”地争论方兴未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一争论本身,涉及到一个传统性地大问题——技术与人文地冲突.技术与人文地冲突是同人类文明进程如影随形地一个问题.一方面,每当某种具有重大推进意义或者颠覆意义地(在这种语境中,两者往往是同义词)新科技出现,相应地便会引发人们生存观念、生存方式地转变.集约化种植技术地发现,使原初人类由游牧走向定居,家庭姻亲观念逐渐形成;工业化地推进,促成了现代意义国家地形成,并使得“地球村”地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时代,碎片化生存方式已初露端倪.技术一旦走出“实验室”,便具有了“文化”地特质.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地推进,新技术推广与发展地速度加快,技术对人文地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往往会引发人文价值与技术革新之间地剧烈冲突.人文,讲求价值,讲求人之为人地价值理性;而技术则追新求变,秉承日新月异地工具理性.克隆技术推出,是技术上地一大革命,推到极致,可以完成人对自身地复制;但也正因此,人文这一维度便批判其跨越了伦理地底限,做了上帝才可以做地“造人”地工作.技术与人文地这种冲突,自古有之.如何解决?大哲康德提出,两者还是各安其位地好,理性要为信仰留出地盘.由此,人们得出一个大致地共识:在讲究工具理性地技术领域本无所谓“优”、“劣”,优劣判断只存在于价值理性地人文领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具体到网络新闻,其“优”与“劣”地问题,关键还要看作为技术地互联网给新闻带来了什么,影响到新闻地哪些方面?这些影响是加强了还是削弱甚至颠覆了新闻地特质并因此而影响了新闻地价值与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新闻地价值与意义何在?新闻地价值,并不仅是地传递信息,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地文化社群.新闻传播是作为群居生活地人类,对自己确认地一种方式,体现了深层地心理需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为新媒体地互联网地到来,对新闻地这种价值有无冲击?就我个人地新闻体验来说:一是不可避免地浸淫于网络新闻之中——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成为许多人自动化地程序;另一方面,又没有放弃对传统媒体新闻地留恋:会不定时地买一份报纸,开车时会打开新闻频道,看电视新闻时地心态与看电视剧地不同.我们处于三网——报纸新闻网、广播电视新闻网与网络新闻共通地状态之中.有意思地是,我们还会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媒体来眷顾传统媒体新闻.比如,看各大报网络版,从网络上听收音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历史上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又一波“新”媒体地诞生,并未取消此前“传统”媒体地作用.广播新闻并未取代报纸新闻,电视新闻也未取代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新闻业已作为人类地生存背景,在这一前提之下,各种媒体都有其不可替代之处.报纸新闻阅读地精细性、可反复性,为其他两者所无;广播新闻收听地便捷性、随时性,为自家所独具;电视新闻地图文并茂、对接受者产生立体性地影响,非其他两者所可比肩.同样,作为新闻载体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地优势进行了整合,具备了独特地吸引力.其一,信息地即时性.新闻讲“新”,互联网可实时更新,在这一意义上讲,事件发生之时起便被做成新闻成为可能;每一个事件又都可做成实时更新地新闻系列.其二,海量性.各种各样地互联网新闻媒体,每一秒钟所发布地信息都难以计数.其三,信息地互动性.网络新闻使接受者参与其中地渠道畅通无比.虽然,报纸新闻可以通过读者来信地方式与受众形成互动,但时间上延后,受众表达意见地自由度、深度、真实性都受到限制;广播电视新闻机构试图通过电话、短信接入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花样繁多,但这种解决也仅仅是有限度地解决.互联网上,新闻受众可随时评论,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有网络新闻机构还专门搜集网友地评论,做成专题、做成新地新闻.尤其是在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日益推进地形势之下,这种互动性更是被极大程度地得以彰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上述现象给我们一种感觉:作为新闻载体,互联网之于报纸、广播、电视,似乎不再是简单地超越然后与此三者并生,而是融合了这些传统媒体,实现一次跨越性地整合.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等独特优势,使网络新闻迅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地力量.也正因如此,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被互联网招安之势,纷纷在互联网上开疆破土、独立门户.但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地冲突又再次浮现出来.互联网地文化悖论,是这一传统性冲突地当代体现.网络新闻地价值,需放在互联网文化悖论中加以考量.有学者曾总结了互联网地十大文化悖论: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①这种悖论也投射到网络新闻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一,网络新闻地即时性,蕴含着即时性与新闻期待意识之间地悖论.新闻,强调“新”,但同时并非越“新”越佳.许多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地定期发布,一方面会使新闻受众形成相对固定地“新闻时间”,更重要地一方面是能有效提升受众对时间地预期评估,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地互动,尤其是深层互动.网络新闻使新闻传播进入“全时”(随时报道)阶段,与此前地“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小时周期)、“即时”(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地同步报道)相比,在“新”地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期待视野被消解之后,新闻接受过程中地愉悦感、满足感极大削弱.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成为单纯地新闻接受器,失去了思考地激发动力,自我力量地体认感大为减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二,网络新闻地海量性,蕴含着信息海量性与新闻地新闻性地悖论.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专门写了一本反思互联网弊端地书,抨击沉溺于网络新闻地受众关注地不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地严重冲突,而是一位英国女演员胸部平平、大象地行走习惯等,他认为这种所谓地网络新闻是“用一些幼稚、可笑和琐碎地报道取代了真正地新闻”.②新闻地特性是什么?新闻不同于历史,不同于学术研究报告……这是个人言言殊地问题.但学界承认地相对一致地意见是:并不是所有新发生地事情都是新闻.庄子所讲地“小说”——俚言巷语,便不能归入新闻之列.网络新闻地海量性,使受众陷入了新闻网络之中,极有效地使其体会到生存地“当下性”,但鸡飞狗跳之类地所谓地“新闻”充斥其中,又造成了受众自我地迷失.网络新闻在促进新闻发展地同时,又极大刺激了在传统媒体新闻业已存在地“为新闻而新闻”①常晋芳:《网络文化地十大悖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2).②安德鲁·基恩:《网民地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地反思》,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地倾向,对受众新闻接纳度构成极大挑战.或许正因为如此,网络新闻媒体才格外强调新闻标题地重要性,新闻受众中标题党地数量也因此才会大量增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三,网络新闻互动性,蕴含着全民性与权威性地悖论.网络新闻地时代,在最极端地意义上可以说是全民都可做新闻地时代.各种或大或小地网站,都在发布着种种地新闻;甚至单个网民地自由发贴,网民在网络新闻之后地“爆料”甚至是跟贴都可以成为新闻.网民陷于信息轰炸之中,面对莫衷一是地种种“新闻”,极容易无所适从,对自己要融入有哪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地文化社群产生迷茫.因而,网络新闻运作中,也往往会加入“专家观点”以作补救.新闻地权威性资源地配置不可小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把网络新闻优劣地评判、把网络新闻价值地考量,放入网络文化悖论地语境之中,会发现单纯地是优是劣地判定,一是不可能,二是意义不大.通过此种考量,也会发现网络新闻地发展,其实并未对新闻地核心价值产生冲击,更毋谈颠覆.人们对于网络地讨论,伴随着网络技术革新地进程:从到乃至.每一次网络技术地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新闻媒体发展历程地检讨,并跟随着种种地质疑和担忧.但事情发展地结果,往往重现中国一个古老典故地力量:杞人忧天.“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公告板”、“网络通讯工具”、“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介”,这些新而又新地媒体,业已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甚而日常化到我们已觉察不到它们地存在.纵观人类文明进程,有古典主义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等等地时代划分地说法.这一进程,既体现了鲜明地历时性——历史地每一个阶段有其相对独特地特征.但同时,不可否认地是,许多历时性地因素又常常共时性地存在,古典主义地理想、现代主义地荒诞、后现代主义地无可无不可,杂糅于各个时代之中.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地质素,有一个相对稳定地结构.世纪年代,当时地青年导师金观涛曾提及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所谓地超稳定结构.怎么个稳定法是“超稳定”,不好说.但人地认知结构、社会运作结构地“稳定”性,是存在地.我们有相对稳定地地标准——因而现在还有为人所公认地文学经典、艺术经典、科学经典,我们有相对稳定地准则——因而现在还可以讲人地道德、人地伦理、人地底限等等.这应验了王铭铭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地解释:“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地世界.”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网络新闻生存于这一相对稳定地社会性结构之中,也并没有跳出传统新闻媒体地樊篱,它同样是在继承地基础上进行地创新.比如,网络新闻生产地模式,与传统新闻生产地模式并无大地不同,依然依赖记者对记者对现实中消息来源地累积和维护.尤其是目前,网络新闻媒体尚无采访权,网络新闻大多是对传统媒体新闻地搬用、整理、改编.也只有如此,网络新网才能在保持海量性基础上,保证自己做地是“新闻”而不是庄子地“小说”(里言巷语).再比如,新闻制作中地权威性资源配置依然地位重要.在人人都可以发新闻地时代,专业记者地地位不是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新特点在于,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之间地互动性加强.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证新闻互动基础上,不失新闻地权威性特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网络新闻生存于网络文化地悖论之中.悖论,并不就意味着困境,它意味着挑战以及由此而来地机遇.世纪哲学中有一个重要地“关键词”——游戏.本体可存而不论,末了只有游戏规则是实在地.网络新闻地发展之路,是要在网络文化地悖论中,优化自己,适应社会地游戏规则,并进而能“超越”这一规则,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地自由之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③王铭铭:《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见《社会地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于个人学习。

现代性理论视域下网络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路径

现代性理论视域下网络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路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y. 2018 / No. 3现代性理论视域下网络化生存的困境及其超越路径赵红灿*[摘 要] 在当今网络嵌入并深刻重塑现代性的网络化生存时代,现代性所导致的诸如人被理论抽象、因现实被异化而造成的理性遮蔽与感觉解放以及由拒绝规训而促使主体狂欢等的理论与实践悖论,加剧了人类“网络遮蔽”和“网络沉沦”的现代性生存困境。

其网络化生存表现为两大困境,即“网络利维坦”和“网络乌托邦”。

超越网络化生存困境的现代性境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生存论的视角,通过聚焦“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活动,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逻辑;通过提升个体网络素养,在网络“人机”关系层面实现人与自然的技术性生成;通过积累网络社会资本,在网络“人际”层面促进人与社会的关系性生成;通过保有主体意识,在网络“人己”层面强化人与自我超越性生成;通过加强网络治理以及营造网络宜居生态,最终实现人的网络化生存张力平衡。

[关键词] 网络化生存;现代性理论;网络利维坦;网络乌托邦;网络遮蔽;网络沉沦人的生存首先是“在世”的,需要通过与环境相遇而形成生存的世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和网络不断的升级换代,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以交互关系为特点的网络生存空间,深刻改变着人与网络的人机交互、人际交流、人己交融形态,冲击和挑战着人的生存理念、生存能力和生存价值,造成了现代性理性遮蔽和后现代性主体沉沦的网络化生存双重异化,这是西方现代性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二元逻辑和后现代性存在论哲学的个人主义取向的共谋结果。

人的生存又是“此在”超越“现存”的“去存在”,超越网络生存论的双重异化,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为指导,在哲学认识论上使网络思维的内在性切中网络存在,在实践论上开展网络主体见之于网络客体的自由活动,在价值论上挺立起网络自觉意识从而超越网络现存寻找生存意义。

一、 网络化生存的两大困境:网络利维坦与网络乌托邦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网络的嵌入正在加快“人是目的”这个现代性进程,时空、信息、价值的共在和知识、意义、精神的共享,使得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在网络中更容易体现自由自觉活动的类*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221116。

网络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的哲学思辨

网络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的哲学思辨

1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网络杜会 “ 虚拟”生存对现实社会生存具有重大的突破和变革意 义 ,虚拟生存拓展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并提供了多样性选择 。
往活动 是有道 德意义 的 。如 果没有 交往 主体一 人 的社 会活动 参与 ,
网络空间就根本谈不上什 么社会道德意义 。因此 ,社会交往活动中所 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也是 网络 空间所应遵循 的。网络道德从根源上 讲是社会道德的延伸物 。片面强调 网络空 间的独立性 ,把网络道德看
学 ,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
( 收稿 日期 :2 1 - 6 1 0 0 0 - 3)
出对他 人的尊重与体谅 。再如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指出了
所未有的社会 实践形式 一 虚拟实践 。虚拟 实践 ,是指人们运 用计算 机技术 、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 术等现 代信息技术 手段 ,在赛博空间 或 网络空问中 ,有 目的有意识进 行的一切能动地 改造 和探 索虚拟客体 的客观 物质活动 。这种实践具有 以下三个特点 。 ( ) 1 这类 虚拟 活动是具有客观实在 性的感性活 动。在虚拟 实践 活动 中 ,不论是人们现 实地从事虚拟 实践活动 时所必 须使 用的电脑网 络 等硬件 设施 , 是驱 动这些 硬件设施 的信息软件 ,都是客 观实在 , 还
既可以使人们更好的利 用互联 网,又可 以规 范种种 网络 行为。本文从哲学的 角度重新分析 了网络伦理与现 实社会伦理之 间的异 同点 ,
阐述 了网络伦理不是孤 立的 .而是基 于现 实社会伦理 、并在此基础上 的延伸 :
关键词 网络 社 会 现 实社 会 伦 理
网络的发明是2 纪末的一场革命 。在短短 几十年 内,它 以惊人 的速度全方位地冲击并渗透到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并使之在 虚拟空 间上得 以延伸 ,人类 的交往和 活动方式 也随之 发生 了巨大变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作者:任远--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摘要说明:以下的读书笔记是刘小枫在广州开办斯特劳斯读书班的产物。

这个班先后读过斯密特的《政治的神学》、开尔森的《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斯特劳斯的《如何研究中世纪哲学》、《雅典和耶路撒冷》、《政治的概念评注》及《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下面短的是我后来的整理的摘要,长的是最初的读书笔记,《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摘要1政治哲学是现代性的中心问题2以统一性方式和“浪潮”的形式解读现代性:以回到传统来推进现代性3政治哲学的基础是人性论,要害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理解。

现代性转折源于摆脱神性的目的论框架和命运系于上帝的古代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人的自然本性。

例如,人的自我保存权利,人的历史可塑性。

人从秩序中的一个角色到秩序的创立者。

以意志代替秩序。

从普遍意志到权力意志。

4善的内容与自然、人性的关系。

从实质善到形式的普遍性。

5哲学史:古典: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现代1: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沙现代2:卢梭、洛克、康德、黑格尔、浪漫派、马克思现代3: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韦伯、哈贝马斯6中心问题是:善如何可能?实现基础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善的关系的解释。

在古代,善由自然秩序保证;马基雅维从理想回到现实,霍布斯里用自然权利替代自然秩序后,人性假定为恶,善实际上不再成为追求的目标;卢梭批评了对德性的漠视(但继承了对自然状态离开神性的设定),用普遍意志重建善,用历史理性来达到善(卢梭意识到这种方式善依然是相对的,只有奠基在生存情绪上的善才是绝对的);尼采强调了人在历史中的自由,对生存情绪做出了悲观解释,又取消了善的问题,而以权力意志(人的等级差异)来取代普遍意志(人的平等性)。

补充:自由主义是近代以降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在20世纪,自由主义由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战而得到巩固。

-- 作者:任远-- 发布时间:2002-3-20 21:42:00--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读书笔记《现代性的三次浪潮》1现代性危机的表现:政治哲学可能性的丧失(我们不可能知道何为好坏对错)一种看法是:只有科学知识才是有效知识,但科学知识仅局限于事实判断,不能赋予价值判断以效力,后者正是价值哲学的领域。

网络文字作品的刑法保护——实然与应然的双层展开

网络文字作品的刑法保护——实然与应然的双层展开

品 与 网络 游 戏 、软 件 、特 定 技 术 相 比 ,制 作 方 式 简 单 ,技
术 含 量 不 高 .但 它 一 旦 借 助 网 络媒 介 就 能无 空 间 限制 地 广
泛 传 播 .给 权 利 人 造 成极 大损 害 。
f 、 网 络操 作 的 简便 导致 犯 罪 成 本 降低 二
我 国 现行 刑 法 第 2 7条 规 定 的侵 犯 著 作 权 罪 .是 指 以 1 营 利 为 目的 .未 经 著 作 权 人 许 可 复 制 发 行 其 文 字 、音 像 、 计 算 机 软 件 等 作 品 . 出版 他 人 享 有 专 有 出版 权 的 图书 ,未 经 制 作 者 许 可 复 制 发 行 其 制 作 的音 像 制 品 ,制 作 、 出版 假 冒他 人 署 名 的美 术 作 品 .违 法 所 得 数 额 较 大 或 者 有 其 他 严
数 据进 行增 删 、修 改 。就 取 证 来 说 .因 为获 得 的 网 页 资料

侵 犯 网络 文 字 作 品 著 作权 行 为 的特 征
与 现 实 社 会 的 侵 犯 著 作 权 行 为 相 比 .虚 拟 环 境 下 的 著 作 权 犯 罪行 为 有间 的 无 边界 性 导 致 行 为 的 危 害 加 大 一
方 式 较 少 .且 没 有 明 确 规 定 著 作 权 人 的 网络 传 播 权 。 由于 网络 文 字 作 品从 实 质 上 说 仍 然 属 于 “ 字 作 品 ” 文 .而 网 络 的传 播 与 “ 复制 发 行 ”行 为 如 何 衔 接 .则 需 要 具 体 的实 质
的判 断 。
( ) 对 “ 营利 为 目的 ” 的认 定 一 以
立 多 元 化 的 刑 事 立 法体 制 关键 词 : 网 络 文 字作 品 ;侵 犯 著作 权 罪 :法 益 扩 张 中 图分 类号 :D 2 .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4 5 ( 0 2 2 0 6 — 3 9 43 6 2 6 0 2 1 )0 — 0 2 0

教师拟定的论文题目汇总

教师拟定的论文题目汇总

教师拟定的论文题目汇总1、关于运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研2、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状况的调研3、关于**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建议5、大学生职业理想状况的调研6、学案教学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建议7、***中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互联网+”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9、**中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研10、**大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研11、**中学学生对公正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研12、**中学学生对诚信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研13、**中学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研14、**中学学生对爱国价值观的认知情况调研15、**中学班主任工作情况调研16、**中学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研17、**村农民收入状况调研18、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研19、学案教学法在**中学运用的情况调研20、浅析学案导学教学模式21、试析当代中国基层民主与政治发展的关系22、互联网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23、当代中国公民参与的现状与趋势--以山西省为例24、中国农村选举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以某村为例25、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6、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多维度审视--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考察对象27、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28、中外司法体系比较研究29、中外文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30、英国政党制度的最新发展31、高校党组织建设研究---以运城学院为例32、党的领导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33、建设学习型政党问题研究34、混和政体思想: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的发展35、试论卢梭的“公意”思想36、浅析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文化的诠释37、试比较西方的“自然法”与中国的“天道”38、浅谈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村为例39、分权制衡与议行合一的制度技术比较40、中国地方政府中的党政关系研究----以山西省为例41、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

网络伦理忧虑的语境确认与理性分析

网络伦理忧虑的语境确认与理性分析

风 险 。技术本 身 没有 错 , 关键 是 它 给予 了社 会 中的
意识 强化 。具体 来 说 : 现 代 发 达 的 网络 信 息 技 术 ①
越来越 以一 种强 势 的抽象力 量影 响着社 会 和社 会 中
事和人 , 它在 网络 空 间强化 了物理 运行 的范 式 , 并潜 移 默化地 实现 了 以此 作 为人 性 进 化 的标 准 , 无 疑 这
为实 质 的问题 或 问题 更 为实 质 的 方 面 , 些娱 乐 化 一
问为 匡扶 正 义 、 惩奸 除 恶 而针 砭 时 弊 、 点 江 山 , 指 但 这 些 总是 以非本 真 的 多重 网络符 号 出场 的 , 免 有 不
着 事实上 逃 避社 会 责任 的嫌 疑 。反 过 来 , 德 主 体 道
的内容 被无 限 放 大并 不 恰 当地 成 为 主 题 。其 三 , 在
实际 的人 肉行 动 中 , 们 还普 遍 存 在 一 种 以道 德 审 人 判干 预甚 至取代法 律 审判的非 理性 倾 向 。即在 强 大 的社会 舆论 压力 下 , 的人 开 始 有 意 无 意地 干 预 法 有 律 审判 , 图通 过舆 论 力 量影 响 案件 的审 判 。更 有 试
个方面:
应, 有益 于在 网 络社 会 形 成新 的价 值 观念 和 伦 理 精
神 。 但 网络 的 伦 理 关 涉 也 有 负效 应 的一 面 , 是 ① 正 因为如此 , 网络空 间往 往 有着 引 起 人们 伦 理 忧 虑 的
伦理 异常 。这 是我 们应该 反思 的。
第一, 就网络信 息技术 而言 , 其一 旦通 过 网 络 的
使得 许多人 忽 视 了对 事 件本 身的 考 察 , 道 德 审 判 在

“实然”与“应然”互动视角下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命题

“实然”与“应然”互动视角下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命题

“实然”与“应然”互动视角下的“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命题作者:刘清平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2期摘要:黑格尔的命题“合理即现实,现实即合理”原本是在实然与应然互动的语境中提出来的。

一方面,它不仅肯定了现实与理性的实然统一,而且讨论了应然如何变成实然的深刻问题,包含着值得汲取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除了忽视现实与感性和非理性的实然统一外,由于不了解认知需要与非认知需要的区分对实然与应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由于片面夸大了理性思维的意义,它不仅直接赋予了现实与理性的实然统一“应当如此”的应然意蕴,而且主张“应当如此”的诉求能够因为“合乎理性”的缘故直接成为“真实如此”的现实,结果在实然与应然的混淆中体现出“理性自负”的自败悖论。

关键词:黑格尔;现实;理性;实然和应然;认知需要和非认知需要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4)02-0001-09黑格尔(G.W.F.Hegel)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提出的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1]11①,不仅引起了专业学者的理论兴趣,普通人也经常引用,并往往引发激烈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领域最有名的金句之一[2]。

本文试图从黑格尔自己指认的“实然”与“应然”互动的视角出发,将这个命题放在西方主流哲学所坚持的“理性”精神的整体语境里,主要依据黑格尔的具体阐释,对它进行学理性的分析和批判。

一方面指出它肯定了现实与理性的实然统一,讨论了应然变实然问题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揭示它不仅贬低了感性和非理性因素,而且还在“理性自负”中混淆了实然与应然的自败悖论。

一、实然维度上的“现实”与“合理”黑格尔有关实然与应然之别的自觉意识,体现在他提出上述命题后接下来的一段话里:“现在这本书……是把国家作为其自身是一种理性的东西来理解和叙述的尝试,除此以外,它什么也不是。

作为哲学著作,它必须绝对避免把国家依其所应然来构成它。

培根“四假象学说”在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表现

培根“四假象学说”在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表现

培根“四假象学说”在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表现作者:刘千铷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14期关键词:培根;四假象学说;互联网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平台日益成为受众获得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运用得当会推动社会的前进,运用不当就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互联网世界的快餐式信息容易夸大实际,导致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容易脱离客观实际,就好比培根批判的经院哲学,阻碍了人们获取真理和主动追求真相的积极性。

“种族假象”植根于人性本身中,是整个人类族群共同所有的,由人类的天性决定的。

表现为“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规则性设想得比所见到的多一些”[2]22。

人的感性诉求在人类的生理机能和情感需求中占据了先导地位,但人的感官局限性和欺骗性,在感性诉求的驱动下,人类往往更愿意接受与其原有观点、既定立场和情感倾向相一致的陈述,对于不符合自身需求的言论可能会有选择性的理解,甚至可能回避与自己持相反立场的观点和信息。

“洞穴假象”是属于每个人特有的假象,是指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自己所处的“洞穴”,这是由于个人视角、观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的主观认知偏差。

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中表現为“信息茧房”,人们受无意识行为引导,总是被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吸引,将自己的周遭生活桎梏于并长期生活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3]。

这种固执己见的思维方式会将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与真理画上等号,这是一种极端思想。

“市场假象”指的是人们在信息交流中产生的一种误解或偏见,是一种对符号模糊、不清楚导致的结果。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智能工具的普遍应用,信息传播已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而庞杂。

然而正是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真相难以再现。

新闻、社交媒体、个人观点等碎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公众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事件的全貌。

人们虽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却很难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

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白力民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5(000)016
【摘要】互联网精神彰显着人类对自由、平等、开放、共享等人本主义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应然之势。

然而,滥觞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技术,不可避免地遗传了科技发展所伴随的现代性悖论——在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与错综复杂的因素结合后,又催生出一些负面效应。

这种技术异化实际上违背了互联网精神的内在旨趣,使理想状态的“应然”与客观存在的“实然”形成强烈对冲,成为互联网治理中的痛点。

从现代性悖论视角出发,揭示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有助于促进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总页数】2页(P286-286,261)
【作者】白力民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儒家伦理精神现代转型的"实然"、"应然"、"适然"论 [J], 贺汉魂;皮修平
2.互联网股权众筹的前景——从刑法的实然与应然立场考察 [J], 童云峰
3.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从网络教研到\"互联网+教研\" [J], RUAN Zhihong;ZHU
Yi;ZHU Chuanchuan
4.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从网络教研到“互联网+教研” [J], 阮志红; 朱毅; 朱串串
5.伦理精神现代性:实然趋向与应然抉择 [J], 曾盛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一作文(演讲稿)互联网时代下的错觉

高一作文(演讲稿)互联网时代下的错觉

互联网时代下的错觉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网络直播聚焦的大量关注,热搜榜的时时更新,VR把现实与虚拟结合,网购在双十一的彻夜狂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与秩序,“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被彻底打破,并在此废墟上,人们建立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

站在互联网天空下的我们享有了在宽度、高度、广度上过去都无法企及的生活,于是,我们坚信着,互联网将带领全球人民走向更舒适、便捷、高端的未来。

可是,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的深入,你有没有在某一时刻,望着发光的屏幕,怅然若失之感席卷心灵,我们看世界的眼似乎被笼上了迷雾,不可言说的什么在悄无声息地流失。

于是此刻,你不禁发出质问:当下的网络的自由,真实,热闹是否都只是一种错觉?是的,我想。

因为我越发感到我的精神思维被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住了,并且,我无从逃离。

随着知乎,新浪微博等平台的营运而生,网络提供给我们广大的平台发表言论,似乎也做到了: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然而大到越来越多的规范网络言行的规定出台,小到QQ群里有被禁言的功能,无不表明了无论在何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畅所欲言必须在被允许范围之内。

更烦心的是,我们在发说说,发微博的时候有时还需小心翼翼,反复思量。

这种情况在公众人物身上体现得更是明显,一个无意之举,无心之言也可能遭到数不胜数的是非评论,甚至遭受网络暴力的打击,原本是简单地利用网络表达心情,却被有心之人不断发酵,无中生有出许多误会,因而他们只能请专业助理细细打磨之后才敢在公众平台上发声。

这样的发声早已失去它原初的真诚,只剩下八面玲珑的油滑表达,其意义,不可避免地被本末倒置了。

真正自由的表达应是个性化的。

剖开表象,我们将惊奇地发现我们的思维与表达是被潮流所裹挟,所束缚的,被格式化才是背后的真相。

譬如,我们的言语充斥着网上最新热词,悲伤欲泣是要说“蓝瘦香菇”,震惊而不知所措要说“一脸懵逼”等等,在表达方式上徐徐道来的长篇转换成了段子,是因为作者知道流连于网络世界的人思考的浅显化、碎片化促使他们拒绝需要耐心阅读的文章,滑动手指翻几下发现文章还没到底就干脆关闭了。

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辩论稿

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辩论稿

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辩论稿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今天我方要论证的观点是互联网,使人越来越疏远。

1.网络的出现,以及网络无可比拟的方便快捷,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网络这一种交流方式,从而产生了一种惰性,人们就越来越习惯并渴望使用这种交流方式。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如今过节,走亲访友的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游离于千千万万部手机间的雷同短信。

难道这些所谓的祝福短信就真的能取代双方微笑时的和谐,拥抱时的亲切,热语家常时的感人场面吗网络的优势使它开始盲目地扩张,进而占据了我们原本就很有限的精力,从而使我们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其他的交流方式,这样人与人间的情感体验就自然而然地少了。

由此推理,网络可是使人疏远的呀!我想对方的几位男同学不仅仅是想收到女友一条“我爱你”之类的短信吧,如果能收到一封带着女友香唇印的情书,是否会让你更魂牵梦绕,怦然心动呢殊不知,网上的问候又怎么比得上回家给母亲刷刷筷洗洗碗揉揉肩呢。

如果网络上的交流真的能使亲人之间的感情更亲近,怎么会有“常回家看看这首歌”2.互联网确实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便利,但这样的交流真的能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具有随意性,是浅层次的交流。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会:一些人在网上聊天时,聊的天花乱坠热情似火,可当哪天碰面之后,便只剩下了距离感与陌生感,所以说对方辩友所说的亲近又能从哪里看出来呢在互联网上手势,眼神,表情,都没有,即使有也是隔着冷冰冰的屏幕,只有一行行的宋体字和批量下载的表情包,哪里会亲近呢3. 请求汇款的虚假短信漫天飞舞,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贴吧里污言秽语地谩骂到处可见,这都说明互联网里的并不都是真,善,美啊!不必负责的互联网什么都可以乱说,什么都可以乱写,怎能使人信任,使人亲近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

新时代思维演进的现代性与实践向度——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新时代思维演进的现代性与实践向度——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新时代思维演进的现代性与实践向度——从互联网到人工智

郭晓岩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50)5
【摘要】思维作为哲学本身的时代表达,在互联网思维产生以后存在着两条线索对思维演进加以识察,即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时代概念的演进。

这些迎合时代或者说由时代规定的新思维以一种普遍化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从而致使现代性发生了重构。

这种新时代思维演进中的现代性问题突出呈现为理性、主体性和资本逻辑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在最新科技的掩护下,资本逻辑联袂工具理性实现对人的主体性的统摄,这需要我们回归到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作出回应。

【总页数】8页(P77-84)
【作者】郭晓岩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0
【相关文献】
1.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向度及其思想演进
2.物化、支配理论和单向度的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演进
3.从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聚焦鲍曼现代性思想的演进脉络——基于现代性-后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视角的简要考察
4.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话语向度\r——改革开放40年话语现代性的演进路径5.新时代中国故事外宣翻译的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悖论本质及其研究的应然方向

试析悖论本质及其研究的应然方向

试析悖论本质及其研究的应然方向
倪荫林
【期刊名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0)001
【摘要】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使得事物具有两重性,人们因实践的历史过程性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未必能同时认识并辩证地把握事物的两重性,因而形成悖论.由悖论的这种本质和根源,可以明确悖论研究的应然方向.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倪荫林
【作者单位】武警学院,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5.9
【相关文献】
1.关注本质:“小研究学习”的应然追求--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为例 [J], 周卫东
2.改革场域中传媒知识精英的角色"应然"与悖论考察 [J], 张健
3.互联网精神应然与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J], 白力民
4.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本质研究 [J], 李龙强
5.关于悖论本质及其研究之应然方向的新见解 [J], 倪荫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省衡阳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含解析)

湖南省衡阳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含解析)
个时空出现,新鲜而不落俗套。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D.小说卒章显志,最后的呼喊声里既揭示出祖孙三代的关系,也表明我了解到李响的事迹
后,内心充满敬仰与骄傲。
8.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结合文本,选取两处进行说明,并简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4分)
D.我受到爷爷事迹的感召,也想为南泥湾献一份力,所以这次带来技术,还准备捐赠环保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比较讨厌李响”“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开端,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作者设置的悬念。
B.小说构思巧妙,以后来人的视角写一个死去的人物的事迹,却又让后来人与死去的人同一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它可以看出作家到底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因为它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现代社会是否过度依赖虚拟现实辩论辩题

现代社会是否过度依赖虚拟现实辩论辩题

现代社会是否过度依赖虚拟现实辩论辩题正方:现代社会过度依赖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内容、便利的社交平台以及实用的工具,让人们沉浸其中,但这种依赖性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虚拟现实的过度依赖导致人们与现实世界的脱节。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轻松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但这种逃避只是暂时的。

当人们过度沉迷于虚拟现实中,他们可能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如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这种脱节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也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虚拟现实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人们的社交能力下降。

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平台和游戏往往强调个体之间的虚拟互动,而忽视了真实世界中的面对面交流和人际关系建立。

过度沉迷于虚拟社交,人们可能失去了与他人真实交流的能力,导致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的增加。

正如名人马克·扎克伯格所说:“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太多时间,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建立真实的联系。

”此外,虚拟现实的过度依赖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时间使用虚拟现实设备可能导致眼睛疲劳、头痛和颈椎问题等健康问题。

此外,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人们可能忽视了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和健康问题的增加。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过度依赖虚拟现实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包括与现实世界的脱节、社交能力下降和身体健康问题。

我们应该警惕虚拟现实的过度依赖,积极寻找平衡,将虚拟现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反方:现代社会并未过度依赖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但并没有导致社会过度依赖虚拟现实。

相反,虚拟现实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使得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首先,虚拟现实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娱乐和学习内容。

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人们可以体验到以往无法想象的场景和体验,如沉浸式游戏、虚拟旅游等。

这些体验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时评类

浙江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时评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人类 对它 的反抗 。¨ 如 今我们 的时代 被称 作互 联 网时代 , 与工业 时代 相 比 ,
计算机保存 , 互联网将一切信息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 , 使得 我们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 长此以往 , 大脑中的某些功能将 衰退 , 互联网终将使我们变得 “ 浅薄” 。 ( 二) 平等与等级的重塑
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 , 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 》等著作中辩证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内部的进步与异化 的矛盾 , 这种对现代性的扬弃深刻影响了后人对现代性 的
批判基调 。2 o I ! t 纪, 对资本主义文明现代性的解读分化出 现代 主 义和后 现代 主义 两种 立 场 , 现代 主义从 肯定 、 积极 的 视阈修正现代性 , 后现代主义则是批判和解构 。马泰 ・ 卡林 内斯库 在 《 现 代 性 的五 副 面孔 》 中总结 了这 一 对立 关 系 , 把 工业 文 明 的现 代性 定 义 为一 种 对历 史 发展 进 步 的信 仰 , 其理想包括了理性、 实用 、 科学 、 进步等观念 ; 同时还有一种 现代性 , 是对上一种现代性的反动, 表现为工业文明的危机
学带探讨
互联 网精神应然与 实然的现代性悖论
白 力 民
(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 州 摘 3 1 0 0 1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互联网精神彰显着人类对 自由、 平等、 开放、 共享等人本主义的追求, 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应然之 势。
然而, 滥觞 于现代 社 会 的互 联 网技 术 , 不 可避 免 地遗 传 了科技 发展 所 伴 随的 现代 性 悖论— — 在促 进 社会 进 步 同 时, 与错 综 复 杂的 因素 结合 后 , 又 催 生 出一些 负面效应 。这 种技 术 异化 实 际上违 背 了互联 网精 神 的 内在 旨 趣, 使 理 想状 态的 “ 应然 ”与客 观存 在 的 “ 实然” 形成 强烈 对冲 , 成 为互联 网治理 中的痛 点。从 现代性 悖论 视 角 出发 , 揭示互联网发展进程 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 有助于促进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 共享共治。 关键词 : 互联网精神 ; 自由平等; 开放共享; 现代性悖论 中图 分 类 号 :G 2 0 6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8 8 8 3( 2 0 1 5 )1 6 — 0 2 8 6 — 0 1 一{ 互联 网精神 的核 心 美 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 托夫勒在 《 第三次浪潮 》中把 工 业 时代 的特征 归结 为标 准化 、 专 业化 、 同步化 、 集 中化 、 大 型化和集权化等6 大法则 , 而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则具 有与之截然不同的特征 : 多样化 、 综合化、 异步化 、 最优化和 分散化。尼葛洛庞帝概括 了数字化生存 的四大特征 : 分散 权力 、 全球化、 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 。… 中国互联 网协会 前任理事长胡启恒将互联 网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 : 第一 , 以信 息 公平 促 进社 会 公平 是 互联 网旗 帜上 最鲜 明的 标题。第二 , 开放 的网络, 自由的访问, 信息的共享是互联 网伦理 的基本原则。第三, 自下而上 , 首创精神是互联网精 神 的主要元素。第 四, 网络 中立, 工具无善恶。第五 , 不断 创新 , 永无止境。[ 。 ] 综 观大量关 于互 联 网精神 的研 究 , 许多学 者从不 同 角度阐述了互联网精神的特质 , 基本可归纳为 自由、 平等 、 开放和共享 。互联网精神的其他元素诸如 民主 、 包容 、 多 元 等, 都可由 自由、 平等 、 开放 、 共享衍生而来 , 这 四大核心 特征构筑成了孕育互联网基因 、 互联 网思维的孵化器和培 养基 。 二、 现代 性悖 论 的历史演 进 现代性悖论产生于工业革命 时代 , 在于揭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 。l 9 世纪 中叶 , 马克思立
微软最近公布的科技产 品与注意力 关系的调查报告
称, 从2 1 世纪初 开始, 人类的平均 注意广度急 剧下降 , 从 2 0 0 0 年的l 2 秒下降到8 秒, 比普通金鱼还少 1 秒 。此结论与 科 技作 家尼 古拉 斯 ・ 卡尔早 前 的分 析不谋 而合 : 互 联 网把人 类生活进行 了 “ 外包” , 一些本该存储在人脑 中的信息转由
在 互 联 网思 想 先驱 和 缔造 者们 那 里 , 平 等 的 观念 可 以 超越民族 、 国家和历史 , 赋予每个互联 网节点平等的地位 和发言权 , 构建一个天下为公的未来世界。在纪录片 《 互 联 网 时代 》中 ,“ 平 等 ”被 赋 予 了更 为形 象 的 阐述 : 这 是 怎样的一张网呢, 每一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 每一个交汇点 到达另一个交汇点, 有着一张网所有的连接提供 的无限途 径……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 处于特权地位 的中心被 解构了, 每一 个普 通 的个人 与每 一个恢 宏 的机 构 , 划时代 地 拥有 平 等的地 位 。 不过, 当今 网络 世 界并 非 愿 景描 绘 的那样 。过去 4 0 多 年, 作为互联 网的诞生地 , 美 国引领 了全球互联网的创新 与创业 浪潮 , 也引领了互联网治理的规则和价值观。但近 十年来 , 美 国政府一方面强调互联网的治理应该 “ 还权于 民”; 另一 方 面却 以一 只看 不见 的 手 , 掌控 了整个 互联 网的 主导权 , 并试图垄断互联网规则的制定权 。更为严重的 , 美 国为 追 求一 国 绝对 安全 而 牺牲 其 他 国家 的安 全 , 以单 极 的 利 益 相 关方 机 制替 代 全球 2 0 0 多 个 国家 和地 区的 多元 相 关 利益方机制。 仅从资源配置的情况来看 , ( 下转第2 5 0 页)
的社会现象所印证。因此 , 也是一个 “ 实然 ”的过程。 三、 互联 网精神 的现 代性表 征 与悖论
( 一 )自由与 自由的迷思 技术 是人类 生存 发展 的基本 活动 方式 。在 传播学 视 野
下, 媒介作为一种技术 , 是人的感官和机能的延伸 , 建设互
联网的 目 标 就 是通 过 高度 发 达 的信 息共 享 和人 机合 作 , 使 人 的智慧 、 能量得 到解放 , 促 进人 类走 向 自由 。 然而 , 人 同技 术 的关 系 日益 紧密 , 人类 的行 为也 受到 了 技术 的制 约 。一个 普遍 的现 象是 : 微博 、 微信 等 社 交软 件 , 原本 是 为 了消除现 实人 际沟通 的 时空 障碍 , 降低 社交 成本 , 但在使用过程 中, 用户对于消费信息越来越乐此不疲 , 甚至 产生严重的社交依赖症, 人从使用技术 的主体沦为受技术 控制的客体 , 追求 自由的理想被拉远而不是被进一步强化。 不少 学者 反思 : 互 联 网时代是 最好 的时代 , 也 是最坏 的 时代 。一 方面 互联 网把 人从 纷 繁复 杂 的事 物 中抽 离 出来 , 从 而更 加 自由地 集 中精 力实 现 自我 价 值 ; 另 一方 面 却 以人 们 意想不 到 的方式 在潜移 默化 中造成 负 面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