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区2014年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2014年全国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积5 3 3 . 3万 h m 。小斑 病在 黄 淮 海 中等发 生 ,发生 面 积3 3 3 . 3万 h m 。褐斑病在黄淮海 中等发生 ,局部偏 重 发生 ,发生面积 2 6 6 . 7 万h m 。灰斑病 在东北北部、西 南局部 ( 云南 西南部 、南部 、四川西部、湖北 西部等 高 海拔地 区 )偏 重发生 ,发生面积 2 0 0 万h m2 。弯孢 叶斑 病在黄淮大部 中等 发生 ,发生面积 1 6 6 . 7 万h m 。
教学 单位 专家 分析预 测 ,2 0 1 4 年 全 国玉米病 虫害呈 重 发态 势 ,明显重于常年 ,预计 发生面积 0 . 7 8 亿 公顷次 , 虫 害 发生 0 . 5 7亿公 顷 次 ,病 害 发生 0 . 2 1 亿 公 顷次 。 其 中 ,二 、三 代粘虫 在东 北 、华 北 、黄 淮 和西南 地 区 仍有 重 发 的可能 ,玉米 螟在 东北 、华北大 部 、黄 淮局 部偏 重 发生 ,二点 委夜蛾 在黄 淮海 北部 中等 发生 ,大
斑病在北方 大部大流行风险高 。
2 预测依据
2 . 1 玉米螟 粘虫和大斑病等重大病虫害基数偏高
2 0 1 3年秋季调 查 ,北方 和南方 多个系统 监测点 灯 诱三 代 粘 虫 成 虫种 群 数 量 比 2 0 1 2年 同期 显 著 降 低 , 但仍 高于 2 0 1 1 年 和常 年 同期 。与 2 0 1 2 年 同 期 比,辽 宁彰 武、河 北栾 城和 北京 延庆 8月下 旬至 9 月 上旬 累 计诱 蛾 量 分 别 减 少 9 5 . 3 %、9 9 . 0 %和 9 0 . 6 %;山东 北 隍城 岛 9月 上 、中旬 回迁 虫量 减少 9 3 . 1 %;上海 奉 贤 9月 份 累 计 诱 蛾 量 减 少 9 4 . 0 %。 与 2 0 1 1 年 同期 比,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王兆达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03期通过对大庆地区玉米大斑病危害症状、传染循环、发病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方法,以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玉米在大庆地区种植广泛,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仅我县种植玉米180万亩,占全县耕地的70%左右。
玉米是我国粮食的重要品种。
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玉米又是我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现有奶牛存栏20万头左右,饲养狐貉100万只,奶牛和狐貉业的饲养给我下的农牧民和下岗职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奶牛和狐貉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玉米饲料作支撑。
在玉米生产中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turcicum)是目前大庆地区玉米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主要叶斑病害之一。
此病害曾在大庆地区玉米生产上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危害。
1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严重时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以发生,但是在自然条件下,要到抽穗后才发生较重。
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
在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品种叶片上,病斑表现为萎蔫斑。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的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
在感病品种上,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展形成长梭形萎蔫斑,灰绿色或黄褐色’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引起叶片局部乃至全部干枯。
当田间湿度大时。
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此为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
叶鞘和苞叶的病斑初呈水浸状。
后变为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也长有灰黑色霉状物。
受害果穗籽粒干瘪,严重时果穗下垂。
2 病原及传染循环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eieum)引起的。
过去常用学名是大斑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turcicum)。
该病菌分生孢子自气孔抽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支,正值或屈膝状,基部细胞膨大,顶端色淡,孢痕显著,发生在顶点及折点上。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作者:来源:《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第08期一、发生情况(一)发病情况。
由于近两年玉米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柳河县玉米种植面积为80万亩左右,大斑病在柳河县玉米产区发生面积不大,发生5000亩次,防治达3万亩次,虽发生的面积小,但是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值得我们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与监测。
2015年-2016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比较早,在6月28日个别乡镇的地块零星发生,多数地块发生程度达1-3级,严重地块玉米植株底部3-4片叶已经枯死,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好玉米大斑病防控工作,进一步控制了大斑病的蔓延发展,将病害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
(二)危害症状。
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叶鞘和苞叶。
该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以发生,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的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
在感病品种上,斑点沿叶脉迅速扩展形成长梭形萎蔫斑,灰绿色或黄褐色,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引起叶片局部乃至全部干枯。
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为田间常见的典型症状。
叶鞘和苞叶的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也长有灰黑色霉状物。
受害果穗籽粒干瘪,严重时果穗下垂。
(三)病原及发病规律。
玉米大斑病菌的无性态为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Leonardet suggs,属半知菌类凸脐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大斑刚教毛球腔茵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ell)Leonard&suggs,属子囊菌门球腔茵属,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态。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田间的病残体、含有未腐烂的病残体的有机肥、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
越冬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到玉米的叶片上,条件适宜可萌发,在湿润的情况下,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生长期可发生多次再侵染。
浅谈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 关键 词】 玉米
大斑病 防治 【 文献 标识码l A 【 文章 编号】 1 0 0 3 — 1 6 5 0( 2 0 1 4 ) 0 3 ~ 0 0 7 4 — 0 1
【 中图分类号】 ¥ 4 3
玉米 是我 国主 要 的三大 作物 之 一 , 玉米 种植 一 直受 到 国 家 相关 部 门的 重视 , 从我 国 玉米 种 植情 况 来看 , 近年 来 产 量 迅速 攀升 , 但 仍有 病害 发生 , 对 此必 须要 引起 重视 , 下 文就 对 当前 玉米种 植 中的大斑 病进 行分析 , 提 出有效 的防治 对 。
低, 而且 多年 采用 同一 品种 , 非 常容 易感染 各类疾 病 。 其次, 连作、 种 植密 度较 大也会 导致 大斑病 的发 生 受 到地 域 环 境 的 影 响 ,我 国多 数 玉米 都 种 植 在 低洼 地 区, 而且 为 了增 加产 量都 采取 了密度 种植 , 连 作种 植 的情况 , 非 常容 易导 致 病 害加 剧 , 田间 透风 不 好 , 同时受 到 湿 度 等因 素 的影 响 , 导 致病 害的加 剧 。 最后 , 菌 源充 足为病 害 的发 生创造 了条 件 受 到多 年连作 同一 品种或 同一系 列 的影 响 , 导致 品 种 的 抗 病性 较弱 ,很 多病 变的 品种 病残 体没 有及 时的 清除 掉 , 导 致 菌源较 多 , 增加 了次年 的发病 率 , 降低 了产量 。
一
、
玉 米大斑 病的概 念及症 状
1 . 概 念 我们 通 常所 说 的 条斑 病 、 枯叶病、 叶 斑 病就 是 玉 米 大斑 病, 其分 布很 广 , 东北 、 华 北与 西北 温度 较低 及南方 的 山区 发 病 都十分 严重 。 2 . 症状 在 玉米 的整个 生长 期都 可 能会 感染 到 大斑病 , 但在 自然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分析
31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玉米大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发病季节较为集中,可引起玉米减产幅度较大,因而影响种植玉米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进步。
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现笔者结合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1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是对叶片进行为害,严重时叶鞘与苞叶也会受到为害,并形成大型梭状的病斑。
开始由植株下部的叶片先发病,再逐渐向上进行扩展。
初期病斑呈现出灰褐色或黄褐色,后期颜色因品种而不同。
染病品种上病斑大而多,通常长为5~10cm,宽为1cm左右,病斑有的较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的枯斑,严重时甚至叶片会枯焦。
多雨、潮湿的天气里,病斑上会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
另外,抗病品种病斑少而小,有些只产生褪绿病斑,病斑中部坏死或不坏死,很少产生孢子。
病株籽粒瘦秕,千粒重下降,同时也降低秸秆的利用价值。
玉米大斑病发病期为玉米抽雄前后到收获期间,通常可引起减产的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所以对此病切不可轻视,一旦发病要及早喷药防治,以确保产量。
2 玉米大斑病的菌源很多农民把自用秸秆留足后,剩余的堆积在田间地头,每年秋收后田间的沟渠风吹蓄满的玉米叶片无人过问,造成病原菌的积累。
玉米大斑病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地面和玉米秸秆垛上的病部越冬,在自然条件下,大斑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存活1~2年。
玉米收获后,残体上仍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并可萌发,直到6~7月,除了秸秆垛内的病叶产生的孢子少,而且不能释放外,表面叶片内的菌丝,仍可产生大量孢子。
所以,村庄附近玉米秸垛、地头堆积的秸秆,沟渠内的带有病残组织的枯枝落叶与使用带菌种子等均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并且对大田后期的侵染也有一定作用。
3 发生规律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大斑病的流行适温偏低,温度在18-25℃,雨水多,湿度大适合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连作、单作、缺肥与夏玉米也有利于发病。
玉米的大斑病可以种子带菌,但主要是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侵染菌源,越冬菌源侵染形成的病斑,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会随着风雨与气流,传播到玉米的叶片上,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萌发入侵,病菌入侵后会扩展迅速,经过12~14天以后就会引起组织坏死,并可形成枯死病斑,在气候条件潮湿时,病斑上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着雨水飞溅及气流的传播,可多次进行再侵染,造成病害大面积的流行。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龙源期刊网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4年第08期
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播出。
时段一,首播:周一至周五14∶43-15∶13,重播:周一至周六00∶12-00∶42;时段二,首播:周一至周五、周日19∶00-19∶30,重播:周二至周日6∶05-6∶35。
节目全文可登录:。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我国是玉米种植的大国,同时也是遭受病虫害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玉米大小斑病就是我国玉米生产中最主要的叶部病害。
由于发病时间主要是在玉米抽雄以后,田间植株高大、郁闭,防治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对这两种病害积极预防、提早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片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病害在我国发生的分布区域、危害情况、致病病原、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内容,希望通过收看本片能对广大的玉米种植户朋友有所帮助。
双阳区2014年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 本 文从 玉米 品 种 的 抗 性 、 播 种期 、 地势、 施 肥 以 及 栽 培 方式 等五 个 方面, 对 玉米 大 斑病 的 发 病 程 度 , 组织 植 保 专 家 进 行 了 田间 调查, 取得 了 大 量 详 实的 数据 , 对 指 导 防治玉米 大 斑病具 有 重 要 意 义。 关键词: 玉米 大 斑病 ; 发 生 情况 ; 调 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1.0013
4 地势不同对玉米大斑病的影响
的 三个 村 , 分 别对 不同 时 段 同样 双 阳 区 选 取 三 个 乡 (镇 、 街) 从表 1 可 以 看 出 , 40 个品 种 中 , 抗 病 的 品 种有 11 个品 种。 的地势的 病 情 指 数 进行 了 调 查 , 详 见 表 3。 而 从表 3 可 以 看 出 , 坡 地 玉米 大 斑 病 明 显 比 平 地和 洼 地 重 , 洼 地 明 显 比 平 地和 坡 地 轻 , 这是 因 为前 期出 现 阶段 性 干旱 , 植株
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与探讨
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与探讨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5期李爱华赵英会赵玉清1、试验目的1.1通过田间试验,掌握玉米大小斑病、顶腐病发生时期、发生规律。
筛选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高效优质药剂。
2、试验2.1试验药剂70%恶霉灵可湿粉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70%甲基硫菌灵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75%百菌清威海韩孚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试验地点及品种试验地点、农业中心试验地,品种银河126。
4、试验设计4.1 玉米大斑病防治小区面积26m2,3次重复,共计 15个小区,总面积390 m2。
4.2.1.1施药时间:第一次6月14日。
第二次6月24日。
4.2.1.2 调查方法:基数调查(6月14日)进行了玉米大斑病发生基数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1、-2)。
施药后10天(6月24日)进行药效调查,对每个小区所有玉米植株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1、3-2)。
5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试验药剂对玉米生长安全。
5.1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9月28日收获,10月10日考种。
6、结果与分析:6.1玉米叶部病害6.2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于6月24日田间调查玉米大斑病防效:调查结果,处理1、70%恶霉灵防效为86.67%,处理2、50%多菌灵防效为61.49,处理3、 70%甲基硫菌灵防效为100% ,处理4、百菌清防效为71.1%,处理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处理1、70%恶霉灵比对照增产18.68%,处理2、50%多菌灵比对照增产15.39%,处理3 、70%甲基硫菌灵比对照增产21.79%、处理4、百菌清比对照增产9%,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7.药剂评价:供试药剂: 70%恶霉灵, 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对玉米大斑病防效分别为86.67%、61.49%、100%和71.1%,各处理对玉米生长安全,防治玉米大斑病顺序为70%甲基硫菌灵>70%恶霉灵>百菌清>50%多菌灵。
辽宁省抗玉米大斑病骨干自交系的筛选与评价
[5]冉 景 慧,龙 照 林 ,陈 平 平 ,等.花 垣 县 适 种 杂 交 水 稻 品 种 筛 选 [J]. 作 物 研 究 ,201529(2):117-121.
[6]黎 勤.杂 交 水 稻 新 品 种 筛 选 试 验[J].广 西 农 学 报 ,2010,25(2): 5-7.
-107-
2016.6 试验研究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性的玉米真菌病害, 分布较 广,危害严重。 20 世纪 70 年代后,玉米大斑病在我国 东北、 华北北部和南方冷凉山区曾几度流行。 近几 年,主栽玉米品种由于引用国外的玉米种质增多,玉 米大斑病发病明显加重, 局部地区已经成灾, 一些品 种严重发病, 严重流行年份的感病品种减产可在 50%以上。
鉴定种质材料于 4 月末播种,田间顺序排列,当 年不设重复,设 2 次年度重复。 单行区,行长 8 m,行 距 0.6 m, 行留苗 25 株。 田间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 法, 在玉米 11~13 叶期将制备好的菌液喷洒在玉米 心叶,接种时间选择在傍晚或阴天进行,小雨天气更
作 者 简 介 :陈 晓 旭 (1981-),女 ,助 理 研 究 员 ,从 事 玉 米 育 种 和 栽 培 技 术 方 面 研 究 。
通过两年的接种结果表明,D34、 丹 598、 丹 99 长、丹 988、D698、丹 37 这 6 份自交系高抗玉米 大斑 病,其 中丹 988 是 PN78599 血缘 ,其余 5 份 为 旅 系 。 在选育抗大斑病材料时, 可以将这 6 份自交系作为 抗体,采用杂交和回交技术来获得抗性。
3 结论与讨论
佳。 如在接种期间无有效降雨,或遇干旱天气,应在 接种后 24 h 内进行人工辅助喷施清水, 提高接种植 株心叶内湿度,促进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增加病菌侵 染成功几率。 1.3 评价方法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来说,玉米具有诸多种植优势,不仅能够耐高温、耐旱,还带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种植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农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玉米种植产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玉米大斑病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就会降低玉米的种植产量,从而阻碍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进行解决,认真思考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从而实现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1、玉米大斑病的菌源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就是玉米大斑病。
造成大斑病出现的原因是农民在收割玉米时没有将秸秆一起收走,致使秸秆长期滞留在土地里产生病菌,并且这些病菌会随着玉米幼芽、泥土等进行传播,最终导致病菌在玉米上大面积扩散。
2、玉米品质抗病能力低现阶段,玉米大斑病频发,主要原因是玉米品质的抗病能力较低,不能对病菌产生抗性,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产生。
通常来说,玉米种植品种多为先玉335、联创808等,虽然这些种子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如果长期使用就会产生病菌适应性,最终导致玉米幼苗的抗病性不高。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如果农民不能及时发现大斑病就会造成病菌大面积扩散,继而产生玉米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3、气候温度适应病害扩散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气候温度也是造成病害扩散的原因之一。
由于部分种植地的气温较为湿润,如果长时间阴雨连绵就会导致病菌滋生,从而加快病菌生成的速度,最终带来玉米大斑病扩散的问题。
4、不合理的栽培为病害提供传播条件要想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应该采取合理的栽培方式,利用正确的栽培方式来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良好发展。
但现阶段,玉米大斑病频发,致使玉米产量直线下降,不利于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造成病害发生的原因也包括对不合理栽培方式的选择,很多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高,在种植玉米时容易产生过于密集的情况,致使玉米幼苗的养分不足,进而带来通风、采光不足等问题,大大增加了玉米大斑病的产生。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分析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分析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而且发病时机不定,可贯穿于整个玉米生长期,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大大降低玉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围绕玉米大斑病,介绍了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发生特点和症状,然后就如何防治玉米大斑病提几点看法。
标签: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发生特点和症状;防治措施一、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1.气候条件气候问题是影响玉米大斑病发生以及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是一种所以在温度较低、严寒或冷寒地区、湿度较大地区玉米的抗病性就比较弱,因此发病概率大,发病的程度也较大。
2.品种抗病性差异不同玉米自交系和不同品种玉米对于大斑病的抗病性能差异较大,有时为了追求产量会选择多种自交系或者品种的玉米来栽种,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自交系玉米和感病品种玉米,便会加重大斑病的流行。
3.玉米栽种方式不当玉米栽种方式不当也是引起玉米大斑病的因素之一。
首先有的农户对于玉米秸秆处理不当,在收货玉米之后将秸秆和病叶留于田中,这样就为病菌和病害的发生创设了条件。
其次,在耕作方式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作、单作玉米要比采取轮作、套种发生大斑病的概率大;在栽植时,密度过大或者过小也容易发生大斑病并加重流行程度;直播玉米和采取育苗移栽玉米相比,晚播种和同期直播发生大斑病概率较大。
此外,关于水肥管理,偏施氮肥、土地肥力不足的、在玉米孕穗和出穗期间施肥不足的都容易造成大斑病的发生。
二、玉米大斑病发病特点和症状1.发病特点或规律大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斑凸脐蠕孢,其分生孢子的大小在20um*105um,这些分生孢子和菌丝体能通过玉米病株或者附着在玉米地表层上过冬,然后在来年玉米种植季节随着昆虫或风侵染玉米,当外界条件如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便会侵入玉米株内,使玉米发病。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适宜生长的温度时20°-27°,潜伏在玉米株内,在10天左右便会出现一定症状,在半个月后玉米局部叶片便会发生萎蔫;如果湿度较大,分生孢子会大量繁殖并随着气流传播,造成大面积病害,也就是在多雨湿润的季节最容易发生大斑病,而且发生面积较大,尤其是采取连作、密植等方式时更容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玉米是我国旱地和山区主要种植的一种农作物,其产量相对较高,耐旱性较强,在红河县宝华镇种植范围较大。
玉米作为红河县宝华镇主要农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一旦出现病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从而影响农民的收入。
本文将针对玉米大斑病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其发病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对农民种植玉米提供一些帮助。
红河县宝华镇属于中半和高寒山区结合的山区镇,能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仅有四千余亩,占总耕地面积30.1%。
因此,玉米作为相对耐旱且产量较高的一种农作物,对于宝华镇而言无疑是最佳种植选择。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各类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其中以大斑病为最,在宝华村、安庆村、朝阳村等6个村委会地多有发生,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为了对玉米大斑病进行有效防治,我们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帮助农民彻底解决玉米大斑病的问题。
1 玉米大斑病发病的症状由于宝华镇全年降水较多,尤其是6~8月份,而玉米在此期间正处于抽穗和孕育果实期,如连续阴雨、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温度较高,很容易造成大斑病大流行。
大斑病发病初期玉米下部叶片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或青灰色大斑。
严重时病斑融合,葉片变黄枯萎,潮湿的病斑上有灰黑色霉层。
玉米大斑病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轻则减产10-20%,发病严重的地快可减产50%以上。
2 玉米大斑病发病规律2.1 玉米品种抗病能力玉米品种的抗病能力是影响大斑病的因素之一,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病能力有较大差异。
当前农业市场上玉米品种种类繁多,包括豫玉22、滇凤4号等多个品种,在这些品种里,除了宝玉7号等少数几个品种对于大斑病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以外,其余大部分品种的抗病能力并无特殊。
2.2 肥料对大斑病的影响由于各类化学肥料的出现,代替了以前的农家肥,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大部分使用化学肥料,少施农家肥甚至不施。
此外,种植过程中多以玉米成长期追肥为主,播种时底肥较少,导致土地养分不均,土地肥力下降甚至板结,从而使玉米抗病能力下降。
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及影响病害消长因素研究
降雨量大于 3 0 am, r 旬相 对 湿度 8 O 以上 , 旬 最 高 温度 2 5 ℃, 旬 最低 温 度 1 4 ℃, 日照 小于 6 h , 连 续 阴天 5 ~7 d , 有 利
大斑 病 大 斑病 ; 气 象 因素 ; 发 生规律 ; 病 害 消 长 因 素
间发生 消长 规律 。 1 . 1 不 同茬 口与大 斑病 发生 关 系
在 重茬 与迎 茬 、 正茬 玉米 地号 对玉 米大 斑病 进行 大 田调 查 , 记 录各 地 号病 情 指 数 , 分 析不 同茬 口病 情 指
数差 异 。 1 . 2 不 同播期 与 大斑病 发 生关 系
正茬 玉米 地号 , 采用 德美 亚 2号 、 垦沃 2号 , 播种 期 分别 为 4月 2 5日、 4月 3 O 日、 5月 5日、 5月 1 0 日、 5 月1 5日、 5月 2 O日, 在每个 播 期对 玉米 大斑 病进 行大 田调 查 , 记录各 地 号病 情 指数 , 分 析 不 同播期 病 情 指数
正茬 玉米 地号 , 不 同 品种德美 亚 1 号、 德美 亚 2号 、 垦沃 2 号, 调查 玉米 大斑 病发 生情 况 。
1 . 6 气 象 因素 与大斑 病发 生 关 系
在 大斑 病发 生规 律 的研究 基础 上 , 调查 病情 指数 与温 度 、 相 对湿 度 、 降 雨量 、 日照时 数 等 关 系 , 明确 气 象
差异 。
1 . 3 不 同施肥 量与 大斑病 发 生关 系
正 茬 玉米地 号 , 采用德 美 亚 2 号, 播 种期 为 4月 3 0日, 公 顷 施 纯氮 0 、 7 5 、 1 5 0 、 2 2 5 k g , 公 顷 施 纯磷 0 、 4 5 、
DB33T 943.2-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2部分:玉米大、小斑病
(发病株数 相应病级数) ×100
调查总株数 最高病级数
3
DB33/T 943.2—2014 C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玉米大、小斑病
(
年)
病虫测报站名 站址 (北纬 东经 海拔
盖章
)
测报员 负责人
编制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4
DB33/T 943.2—2014 C.1 玉米大、小病斑发病情况调查表 玉米大、小病斑发病情况调查表见表C.1。 表C.1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情况调查表
1
DB33/T 943.2—2014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程度分级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程度分级见表A.1。 表A.1 玉米大小斑病发病程度分级表
等级 0级 1级 3级 5级 7级 9级 全株叶片无病斑。 全株叶片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的5%以下。 全株叶片有中量病斑,占叶面积的6%~15%。 植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叶面积的50%以上,出现大片枯死现象;中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 占叶面积的16%~30 %。 植株下部叶片枯死;中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出现大片枯死现象;上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叶面 积31%~50%。 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株基本枯死。 病斑情况
I
DB33/T 943.2—2014
玉米主要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第 2 部分:玉米大、小斑病
1 范围 DB33/T 943的本部分规定了玉米大、小斑病病情调查、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及气象情况记载。 本部分适用于玉米大、小斑病的系统测报调查。 2 病情调查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田间病情系统调查 2.1.1 调查时间 玉米苗期至灌浆期,每5天调查1次。 2.1.2 调查方法 选有当地有代表性的玉米田3块,每块田定株调查玉米50株,观察玉米株、叶发病情况,并对严重 度进行分级,见附录A。计算株、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见附录B。调查结果记入玉米大、小斑病发病情 况调查表,见附录C表C.1。 2.2 大田病情普查 2.2.1 调查时间 在春、夏、秋玉米或当地主栽季节玉米发病稳定期调查1次。 2.2.2 调查方法 按玉米类型、品种、生育期划分类型田,每类型查3块田。调查方法同本标准2.1.2条。计算株、叶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见附录A、附录B,结果记入附录C表C.1《玉米大、小斑病发病情况调查表》。 3 苗情和农事活动记载
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
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
在州,我们调查了大田,参观了中国玉米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张世煌教授在鹤峰燕子、市三岔布置的两个灰斑病观测点,从中了解到:从我省市场上流通或审定的品种中抽取60个品种进行灰斑病的鉴定观测,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灰斑病,相当多的品种高感灰斑病,仅有少数几个品种对灰斑病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和耐病性。
在农户种植的大田中,部分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大幅度减产的7级,有的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毁灭性的最高病级9级。
在州农科院引种试验地看到,绝大部分品种尤其是相当部分北方品种均不抗灰斑。
在XX县海拔1100米的二高山,灰斑病已经入境,大田调查中发现个别品种已经发展到5-7级;在宜昌县海拔900米的下堡坪,灰斑病比年更为普遍,个别品种发病已达9级;在十堰和XX县的二高山地区,灰斑病已经普遍存在,个别品种发病已达9级。
在五峰长乐坪的调查情况不容乐观:从玉米试验地观察,灰斑病在年的个别试验品种上开始发现,最近两年呈急剧上升趋势,病级指数从年的1级发展到xx年的9级;对在我县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的38个品种进行灰斑病调查,现已发现有19个品种不抗灰斑病,有几个品种属高感灰斑病。
在我县主推的品种“三北2号”已在多个观察点发现不抗灰斑(同时有青枯病发生)。
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
二、灰斑病的病症及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
症状表现为: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玉米大斑病,在全国玉米产区都有分布,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发生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百米深的病叶上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习油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病条件下萌发入侵。
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华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
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发病条件: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浒的重要因素,70年代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赞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
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摄氏度,相对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
在北京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防治方法: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点施药保护待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7号,桂单16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埋病残株、消来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在玉米地施用。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明显减轻发病,适当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钾肥合便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小麦、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给玉米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我们需要从病害的发展过程、病原菌的特性、病害的主要危害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Gibberella zeae引起的,这种真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在20-28摄氏度的温度下,湿度在85%-95%的条件下才能引发病害。
一般来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气候条件:长时间的高湿度和高温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真菌Gibberella zeae会迅速繁殖,导致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条件: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原菌,也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病原菌携带:病原菌可以通过受感染的种子、农田残留物等方式进行传播,也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治技术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防治技术:1. 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3. 合理灌溉:避免渍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4. 农田残留物处理:及时清理农田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5. 病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农药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7. 科学施药: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洒,避免出现过量施药或施药不足的情况。
8. 移栽技术:及时对受感染的玉米进行移栽,降低病害的传播。
玉米药害情况汇报
玉米药害情况汇报近年来,玉米药害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或者使用假冒伪劣农药,导致了玉米药害情况的频发。
下面,我将就玉米药害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玉米药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玉米叶片出现病斑、枯黄、卷曲等症状;二是玉米穗发育不良,颗粒变小,产量减少;三是玉米植株生长不健康,株高不一,叶片变形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其次,玉米药害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对农药使用不当。
一些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高效,盲目使用农药,或者使用过期、假冒伪劣农药,导致了对玉米的药害。
另外,一些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没有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超量使用或者频繁使用,也是导致玉米药害的重要原因。
针对玉米药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规范的认识。
其次,建立健全农药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保障农民购买到正规的农药产品。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技术指导,推广绿色、无公害的农药使用技术,减少对环境和作物的伤害。
另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对玉米药害问题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培育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玉米药害问题的发生。
总的来说,玉米药害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规范农药使用、加强监管治理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玉米药害问题,保障玉米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朋友共同努力,共同为解决玉米药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阳区2014年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刘青山杨修槐徐卫徐成
来源:《吉林农业》2014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玉米品种的抗性、播种期、地势、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五个方面,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程度,组织植保专家进行了田间调查,取得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对指导防治玉米大斑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1.0013
本文针对双阳区近几年玉米大斑病发生较重的问题,按照区农业局的要求,双阳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组织了5名植保方面的专家对全区玉米田进行了系统调查和专题研讨,以期为农民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全区总体发生情况
全区2014年玉米大斑病总发生面积86万亩(病情指数达1级以上),占玉米总播种面积84.3%,预计因此减产8%左右。
2 品种的抗性是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查,有些玉米品种比较抗病,如良玉99、美育99、利民33、科泰818等,但这些品种多数是较晚熟的品种,品质较差,售粮难,又由于该病属流行性病害,除爆发与品种有关外,还与田间在空气中漂流大斑病孢子的量及降雨持续时间和田间饱和空气湿度持续时间有关,因此不是年年都发生。
玉米大斑病减产幅度一般在5%~20%,即使较重发生,大部分受害叶片的绿色部分供给玉米籽粒营养还是够用的,减产幅度也不是特别严重。
表1齐家良种场试验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40个品种中,抗病的品种有11个品种。
3播种期不同对玉米大斑病的影响
双阳区选取三个乡(镇、街)的三个村,分别对不同时段的播种期的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详见表2。
表2说明:早播种对玉米大斑病轻重的影响不大,但晚播种则能明显降低大斑病的发生,但多数面积晚播是否也能减轻大斑病的发生,尚未可知。
只是晚播带来的玉米含水量高和品质降低会比较起来不划算。
4 地势不同对玉米大斑病的影响
同样双阳区选取三个乡(镇、街)的三个村,分别对不同时段的地势的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坡地玉米大斑病明显比平地和洼地重,而洼地明显比平地和坡地轻,这是因为前期出现阶段性干旱,植株营养供给与生长失衡导致的。
5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栽培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的轻重没有明显的影响。
6 玉米大斑病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从表5可以看出,脱肥和营养失调都将导致大斑病发生严重,相反则发生较轻。
7玉米大斑病防治的建议
玉米大斑病防治起来难,主要表现在施药作业操作困难,又由于大斑病的发生看起来很重,主要表现是后期,但对产量的影响其实不大,远没有由于干旱带来的损失大,所以农民不接受防治建议也是情有可原。
近年来关于玉米大斑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高杆喷雾机的发明,双阳区已有16台,防治玉米大斑病的药剂的筛选也已完成,如丙环唑、阿米妙收、丁香·戊唑醇+嘧菌酯等效果非常好。
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一个很好的促动。
建议明年很好地发挥这16台机器的示范作用,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购买量,逐步将这项工作纳入防治工作中来。
8 结语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多种因素有关,归结起来就是植株的个体(群体)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好发病就轻,营养状况差发病就重。
在防治玉米大斑病中,品种的抗病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又不是绝对的,它与生理小种的变化、气象条件、种植面积和种植年限都有直接关系。
作者简介:刘青山,本科学历,长春市双阳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