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正式)

合集下载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4张PPT)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4张PPT)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深切的亲情。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 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 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整体感知
课文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文章结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提出论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诫 子
治学:志、静——学——才 (正面)
证明论点
(反面)

修身:俭、静(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谢谢 观看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明确 自己的志向。要宁静专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
《麻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他主要描述的是一只老麻雀在面对庞大的猎狗时,毅然地保护了小麻雀,这一壮举令作者震惊。

1. 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2. 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猎狗发现麻雀后,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准备向麻雀扑去。

3. 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猎狗发现麻雀后,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准备向麻雀扑去,麻雀吓得浑身颤抖,绝望地尖叫着。

4. 文章第四自然段描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的情形。

5. 文章第五自然段描写了小麻雀体力不支落在地上,无法应战。

6. 文章第六自然段描写了老麻雀拼死掩护小麻雀的壮举。

7. 文章第七自然段描写了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逃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老麻雀在面对强大的猎狗时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

同时,这篇文章也向我们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对我们的付出。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33张ppt)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33张ppt)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 什么不变的东西?
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花光了,
变化的是菲 还大大占用了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利普夫妇对
于勒的态度
不变的是菲利普
而于

夫妇的金钱至上 的观念
且勒 要来 赔信 偿说 损赚 失了


菲利普 夫妇


发现衣衫褴褛年迈的
的船 水长 手证 叫实 于卖 勒牡

老水手于勒
“我”: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 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于勒是一个随意挥霍的败家子。年轻时,他先 是花光了家里的钱,后来到了美洲,赚了一点钱后 没有维持多久又再次成为穷光蛋,可见其败家的本 性难改。
于勒是一个生活凄惨的可怜人。于勒又老又穷 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只能在船上卖牡蛎维生, 而他的亲人却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他是当时法国社 会生活凄惨的底层人物的一个缩影。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温馨; 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气质;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玩具,但买不到快乐;
4、找出几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作用。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
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 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景物描写: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 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 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 下文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反衬。
牡蛎( mǔ lì ) 诧异( chà )
撬开( qiào )
狼狈( bèi )
多音字
( lè )勒马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共36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共36张PPT)

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中间)
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于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陪同田中角荣总理大臣的有大平正芳外务 大臣、二阶堂进内阁官房长官以及其他政府官员。
1972.9.29 中日北京《联合声明》 宣布中日正式建交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赠送日本田中首相一套《楚辞集注》
《马关条约》签订情景
伊藤博文
1841.10.16~1909.10.26
1895年4月17日(光绪21年3月23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在 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桌对面右起: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内阁书记官 伊东。背向左起:参赞马建忠、参议李经方、钦差大臣李鸿章、参赞罗丰禄、参赞伍廷芳。
1955年4月 亚非29国在万隆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
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旧址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5年4月18~24日,29国和地区,304 名代表在万隆举行会议。美希在亚洲继续推 行霸权政策,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不同挑拨离间。
毛泽东
1959年毛泽东与亚、非、拉朋友在一起
1893.12.26~1976.9.9 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4日)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中国和 印度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北 京会谈。在会谈的第一天,周恩来在同印度代 表团的谈话中,提出处理中印关系的五项基本 原则。

第16课 冷战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6课 冷战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VS
政治 经济 军事
社会主义阵营
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1947年)
经互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
结合图片分组讨论: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核弹
启示:①译综文:合绝不国使力用,因为敌 决定国人际会报地复位。(。左同) ②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和 平与发展才是当今
世界主流。
越战中逃难的儿童
B.霸权主义的推行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区域集团化的加快
2.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完整反映
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的是( ) C
3.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其开始标志是 ()
D
A.“铁幕”演说发表
B.北约组织建立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华约组织建立
4.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
军事二战19后45,年美,国武成装为部世队界总上人军数事达、到经12济00实多力万最,强国大防的预国算家超。过 800亿美元。空军、海军力量天下第一。在全球有484个 军事基地。垄断着原子弹。
材料二: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
易十六、拿破仑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 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 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 束了,其实战争才刚刚开 始。”
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指: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 16 课 冷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 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 3.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2022年最新课标版)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2022年最新课标版)

史实纵向归纳: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或药学家
中国古代的医药学
时空观念
姓名
朝代
职业
成就
扁鹊
战国
医学家
四诊法
华佗
东汉
医学家
麻沸散、五禽戏
张仲景
汉末
医学家
《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
唐代
医学家
《千金方》
李时珍
明代
医药学家
《本草纲目》
2.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 1 ) 认 识 宋 应 星 交流:简单介绍宋应星。
历史解释
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顾炎武
2.北京城 (1)北京城的营建
①明成祖在位时,在元 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 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②1406-1420年历时15年 建成,并迁都北京。
历史解释
北京城
(2)北京城的构成
读图,找出图中的“城”。
①宫城位于城中央,是皇帝居住的 地方,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北 京城的核心。
现存的长城
时空观念
(1)目的:
根据图片信息,分析构筑长城的目的,找出起止点。
为了防御北方 蒙古贵族的南扰。
(2)起止:
西至 嘉峪关
东起 鸭绿江边
历史解释
(3)构成:
关隘建在最危险、交通最重要的地方,
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
是防守要地,像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 都是著名的关隘。
城台、烽火台等组成。
城台是建城在台山脊高处,城墙上的转 角处或险要处修筑的防御工事,可

到的最高水平。
闻 问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

科学技术史》

《千金方》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课件(共33张PPT)

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课件(共33张PPT)

于瘟疫;或因船上的粮食、淡水不足而被
活活地抛入大海,葬身鱼腹。
欧洲
出 程
( 大西)洋
械 制火 品器 、、 酒机
.
工业产品
非洲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性质:三角贸易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
4.“三角贸易”的影响
野蛮性和残酷性。
思考:根据材料说说应该如何评价“三角贸易”
?材料一: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可以得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英国国土面积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17世纪 末人口只有600万,可谓“小国寡民”。但在18世纪下半叶,它却一跃成为世界殖 民大帝国,他是如何崛起的呢?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2.英国殖民扩张表现
①建立大种植园: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 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 ②建立特许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形成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中心的贸易— —“三角贸易”。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背景(原因)
材经料济一基:础十六:、英十国七较世早纪确时立代,资工本业主技义术生 ,产大方有进式步,,手英工国业的纺迅织速业发已展经,抬促头使,英家国 内 资开工本拓作主海制义外生非市产常场制发。先达驱。.。.....这又成了近代
材料二:英国素来就重视海军建设,到公
元 屈 英 国军大渐一 国 逐1成海事8世指海渐为基军纪的军成海础,。打为,上:1…败海英5霸8政…了上国8主府年1海西霸5。重,军班主88。之牙年视英强“,国海,无在军打在敌加建败欧舰莱西设洲队海班,也战”牙建是,中立,首英,强逐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背景(原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是《三国鼎立》。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本课的重点。

官渡之战中曹操利用兵力优势,采用奇袭战术打败了袁绍,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巧用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认识三国鼎立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理解三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同时,本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部编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共27张PPT)精品课件课件PPT

部编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共27张PPT)精品课件课件PPT

探究二 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是怎样成为海上霸主的呢?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西班牙“无敌舰队”激战,西班 牙“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 外扩张殖民地。
2.叙述罪恶的“三角贸易” 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①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 掠夺;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屠杀和奴役,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 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根本原因);欧洲一些人看到从非洲贩卖黑人 到美洲有利可图(直接原因)。 ②过程: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③影响: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给欧洲带来巨额利润, 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 大贡献。
请据课文完善三角贸易示意图
欧洲
美洲
大 西 洋
非洲
三角贸易路线图
欧洲
美洲
大 西 洋
非洲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探究三
荷、法、英殖民争霸
1.“海上马车夫”指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它?它侵占 了哪些殖民地? ①荷兰。 ②因为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 ③17世纪,荷兰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 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 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2.17世纪下半叶,法国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法国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哪些?为什么呢? 它们分别侵占了哪些殖民地?
①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②新航 路的开辟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发动。③葡萄牙:在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 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 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西班牙:在美洲 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六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六课

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 推动因素: ·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促成。 · 转折点: 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 · 实现标志: 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正式建立 实现了全 民族抗战
(2)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
(3)胜败因素: ①领导因素:甲午战争时清朝腐败,消极避战,求和妥协;抗日 战争中,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 互配合,共同抗敌。 ②民众因素:甲午战争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阻挠台湾人 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中,中共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③战略战术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坐失良机,招致失败;抗 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阵地战和游击战,进行持久抗战,内线作 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最终取得胜利。 ④国际环境因素:甲午战争中,中国处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英、 美支持日本;抗日战争中,中国和英美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得到 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援。
对于日本……
日本为这一场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期 间,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服等生活必须品被迫 实行配给制。到1945年7月,日本每人每日粮食供 应定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的杂谷等代用品。 此外,日本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遭受原 子弹袭击的国家,可以说日本人民也为这场军国主 义者们发动的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C、 ① ② ④
B、 ② ③ ④
D、 ①③
D
5、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中国战场扩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时间最长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牵制
D
6.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 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D )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16课课文结构

六年级上册语文16课课文结构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是一篇寓言故事,以“钉子和螺丝钉”为主题,通过寓言的方式讲述了人与人之间合作、团结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运用等方面。

一、主题本课文的主题是团结合作。

通过描绘钉子和螺丝钉两个性格迥异的小生物,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道理。

钉子和螺丝钉在自己的领地内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当遇到跨越障碍的时候,他们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这一主题贯穿全文,通过寓言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递了人际关系中相互帮助与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情节课文情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钉子和螺丝钉各自遇到困难的故事,并通过他们的合作解决问题来展现团结合作的力量。

在第一部分中,钉子需要跨越高墙,但由于自身的特殊形状无法完成,而螺丝钉则借助自己的特长成功帮助了钉子。

第二部分中,面对距离宽阔的横梁,螺丝钉遇到了难题,而钉子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难题,帮助了螺丝钉成功完成了任务。

整个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通过这些情节,让孩子们在情感上接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三、人物本课文的人物主要有钉子和螺丝钉两个生物。

两者形象鲜明各具特点,他们的性格差异非常之大。

钉子勇敢坚毅,外强内柔,而螺丝钉聪明机智,擅长协作。

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孩子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角色的重要性,也引发了他们对合作和团结的思考。

四、环境整篇课文所处的环境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古老的建筑,这一环境为课文打下了神秘、梦幻的基调,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加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五、语言运用本课文的语言简洁明快,行文流畅。

通过活泼有趣的对话,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故事内涵,并帮助他们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课文采用了一些夸张、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故事更加有趣,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总结:通过以上对课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课文主题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环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

这些都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团结合作的思考与感悟。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第五单元 第16课 麻雀 (共34张)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第五单元 第16课 麻雀 (共34张)
从外形来看,这是一只(刚出生)的小
麻雀,它很( 幼小 ),从巢里掉下来,很 (可怜 )。
课文讲解
3.小麻雀为什么会从巢里掉下来?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
4.掉下来后,小麻雀的反应怎样?
呆呆地站在地上,无 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说明小麻雀面对突如其来 的变故非常茫然无助。
课文讲解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 嗅了嗅,张开大嘴,露 出锋利的牙齿。
课文讲解
猎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猎狗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它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慑住了,这从侧面 说明母爱很伟大。
课文讲解
“我”为什么这么Βιβλιοθήκη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因为“我”被老麻雀勇敢、坚定的行 为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儿的母爱感动,对麻 雀产生了爱怜,所以急忙唤回猎狗,带着 它走开了。
课文讲解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
勇敢无私,为救自己的孩子奋不 顾身,母爱很伟大。
课文讲解
猎狗最后怎么样?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 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 慢慢地向后退。
课文讲解
文中的猎狗先进后退,具体是怎么写的?
进攻: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 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退缩: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 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 后退。
字词注释
【拯救】救助;搭救。 【嘶哑】声音沙哑。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安然】平静;安定。 【愣】失神;呆。
字词注释
庞大——巨大 摇撼——摇晃 绝望——失望 拯救——挽救 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锋利——锐利 掩护——保护
字词注释
猛烈——柔和 掩护——暴露 庞大——渺小
绝望——希望 强大——弱小 后退——前进

三年级上册语文16课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16课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语文16课课堂笔记
一、课文题目
《富饶的西沙群岛》
二、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沙群岛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多样的海洋景观。

三、重点知识点
地理位置:西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自然环境:西沙群岛拥有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这里有清澈的海水、丰富的珊瑚礁和热带鱼类。

丰富的物产:西沙群岛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各种鱼类、贝类、海龟等。

此外,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海洋景观:西沙群岛拥有美丽的海洋景观,包括壮观的海浪、奇特的珊瑚礁和多彩的鱼类。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

同时,老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的信息。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和丰富的物产。

我们应该珍惜这片美丽的土地,保护好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海上日出》精品课件(共86张PPT)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海上日出》精品课件(共86张PPT)
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哪个更好?为什么? 运用拟人手法具体而又形象地描述了太
阳上升的动态过程。
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表达了作 者对日出的无 限喜爱之情。
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这两个 自然段分别写了海上日出的什么景象?
太阳在白云中飘浮的景象
黑云蔽日以及太阳冲出重围的景象
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文坛的巨匠,2003 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中篇小说《新 生》,散文集《随想录》等。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熟悉生字词,并说说课文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伟 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这是一 种伟大的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 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 景仰或钦佩的算伟大”。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 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算奇 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 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 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形状:小半边脸→圆东西 色彩: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红得非 常可爱→深红
2. 这段话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
这段话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主 要写了太阳从露出头儿到完全升离海面 的过程。
三、课外积累。
与大海有关的四字词语
惊涛骇浪 翻江倒海 汪洋大海
波澜壮阔 大海捞针 海枯石烂
波澜不惊 碧海青天 海纳百川
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日出景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一段话。

第16课水蒸发(教学课件)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第16课水蒸发(教学课件)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探究新知
小组探究
实验步骤:
1. 用纱布包住水温计的液泡,观测温度。 2.将水温计放入水中,浸湿纱布,观测温度。 3.将水温计从水中取出,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温度 。
探究新知
实验记录单
时间
温度
常温下
浸水取出1分钟
浸水取出2分钟
浸水取出3分钟
浸水取出4分钟
浸水取出5分钟
实验现象:温度计被浸湿后温度下降了,等温度计上的水蒸发干后,又会 恢复原来的数值。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
探究实践:学会利用生活资源和现有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证明水蒸发时会使 周围的温度下降,设计对比实验合作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态度责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和认真 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探究 与合作的乐趣,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02 活动准备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活动三:
怎样让水蒸发的更快?
探究新知
小组探究
用风吹
加热
叠起的毛巾展开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05 全课小结
课堂小结
水蒸发

谈收获 一 知道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知道水慢慢变成
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就叫做蒸发。
二 知道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加热、加快表面空气的流通、增大蒸发面积等 都能加快蒸发。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小毛巾、小风扇、棉纱、瓷盘、水、火柴
教师准备: 水温计、吹风机、烧杯、酒精 灯、石棉网、试管夹
03 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
活动准备
思考: 你知道魔法水到哪里去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预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二、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3.相关资料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⑴簌簌(sù)匿迹(nì)农谚(yàn)翩然(piān)⑵yùn(孕)育méng(萌)发róng(融)化海táng(棠)2.解释词语:①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②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③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④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3.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D)⑴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

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

⑶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

⑷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⑸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A、养育丰盈可以要求记录B、培育丰厚可能适宜记载C、生长许多能够影响记载D、孕育丰富可能适应记录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拟人)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喻)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拟人)(二)问题探究5.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6.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逻辑顺序。

因为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后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7.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1)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2)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3)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

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只举一个,具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4)“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5)“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8.比较阅读,将1、2两段与下面的文字作比较,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具体说说1、2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2)“苏醒”一词,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四、精段赏析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简单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2)第①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中心: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物候现象);顺序:时间顺序(3)第①段内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简单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一幅四季风景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第②段画线句子中,“草木荣枯”和“候鸟去来”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从前文说明的内容看,文章先介绍了“杏花开”,“桃花开”,然后介绍了“布谷鸟唱歌”。

这些内容与“草木荣枯”和“候鸟去来”相照应,是有先后顺序的,因此不能调换。

(5)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大自然的语言”保持一致的语句有哪些?从原文中找出内容作答。

语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6)结合文章内容,给“物候”和“物候学”下个定义。

物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称呼。

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