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 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教学设计(表格式)
课时难点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出并写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教学准备教具:钟表模型,闹钟、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调整反思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一)在钟表模型上拨一拨3时、6时、9时、12时、5时半、6时半、11时半,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时针、分针的位置)(二)师: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联欢会要开始了(出示情境图中的钟面,图1),谁来说说开始的时刻?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认识钟面、探究时分的关系图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面,你都发现了什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圈是()分。
(2)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所以60分()1时。
师:哪一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发现?(用手指一指)根据学生发现课件出示图2:钟面上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这么多小格你是怎么数的?)师:有没有什么办法比较快的数出来?预设1:5个5个地数。
预设2:可以利用5的口诀(钟面外围依次闪出:5、、10、15、20……60)图2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啊,我们先来看一下分针的走法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图3)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分针走1小格代表了什么?(1分)走一大格呢?(5分)现在看分针走了多少时间?(25分)仔细看分针是怎么走的?(一圈)走了多少时间?(60分)图3师:分针走一圈,时针怎么走呢?课件出示表格时针分针你发现了什么12时到1时1时到2时………………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现在对照手中的表格,拨一拨并小组探讨,组长做好记录展示你们的发现)2.上台展示发现。
预设:从12时拨到1时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然后又从1时拨到2时,2时拨到3时都是分针走一圈,时针了一大格。
分针走一圈就是60分,时针走了一大格就是一小时,所以我们组认为1时=60分。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一)1.1 两位数的加法与减法1.2 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1.3 加减法的估算2. 第2章:乘法与除法2.1 乘法口诀与表内乘法2.2 两位数的乘法2.3 除法初步认识3. 第3章:图形与几何3.1 平面图形的认识3.2 长度单位换算3.3 角的概念与分类4. 第4章:时间与测量4.1 认识时间4.2 时间单位换算4.3 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进行运算。
2. 理解并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识别和计算。
3. 学会时间与测量单位的基本换算,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中的借位、进位;乘法口诀的记忆与运用;除法运算的理解与计算。
2. 教学重点:图形的认识与计算;时间与测量单位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计算器、图形模型、尺子、钟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计算器、图形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按照教学章节,分模块展示知识点、计算法则、图形示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后练习1:完成第1章的练习题。
课后练习2:完成第2章的练习题。
课后练习3:完成第3章的练习题。
课后练习4:完成第4章的练习题。
2.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中的借位、进位;乘法口诀的记忆与运用;除法运算的理解与计算。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青岛教材第四单元.教案设计doc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课题教课内容:信息窗 1、口算除法与估量信息窗 2、笔算除法信息窗 3、除法的验算信息窗 4、综合练习单元教课目的:1、联合详细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领会除法计,与实质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在实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联合详细状况进行估量,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量意识。
4、经历与别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术目标:1、联合详细情境,领会除法的意义。
2、能娴熟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联合详细情境进行估量,并解说估量的过程。
5、经历与别人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巧运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剖析: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惯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含口算除法、估量、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一样的情境图,指引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一样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课建议:1、创建情境,指引学生在详细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究计算方法,鼓舞算法多样化。
3、联合教课内容浸透思想道德教育。
建议教课课时数:11 课时1、信息窗 1------- 2 课时2、信息窗 2------- 3 课时3、信息窗3------- 2 课时4、信息窗4------- 3 课时5、我学会了吗---1 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课时教课内容:青岛版教材P47―― P49教课目的:1、探究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联合详细状况进行估量,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渐养成验算的习惯。
3、联合详细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领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位置与变换 教案 平移与旋转
4.2 平移与旋转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P39,平移与旋转。
教学提示: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初步体会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同学们,世界上的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请你仔细观察,并用手指把它们各自的运动方式模拟出来,听清楚了吗?提问:同学们,看了这组运动的画面,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呢?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看到的、想到的引出这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1、谈话:仔细看图,并加上自己的想象,你认为图中的哪些物体在运动。
生:大门,传送带,轮子,风扇,排气扇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在你的讲解之下,图片仿佛也动起来了过渡:叔叔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读问题。
提问:谁能像这个叔叔一样,再提出几个问题?生:传送带,升降机是怎样运动的?换气扇的叶轮,汽车轮子,吊扇是怎样运动的?师:叔叔也想知道大门的运动。
评价: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的价值。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谈话:下面请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把它们分分类。
请先独立思考并用手势模拟一下它的运动,有想法了就跟同桌交流。
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位置与变换 教案4 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
4.4 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45,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2.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测量影子长短的过程,体会影子长短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教学难点:体会影子长短、方向变化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长度为1米,3米,5米的杆子,米尺,测量绳,记录数据的表格;学生准备:学生在课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在课前准备测量工具,选择自己的测量地点,制定测量计划,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也有两个,你能猜出来吗?⑴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⑵我跑它也跑,我跳它也跳,没光找不到,有光和你闹。
你们知道这个朋友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朋友。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关于影子,你们知道哪些,谁能给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有关影子的知识。
师:这堂课,我们大家共同研究一下影子的有关问题。
板书:变化的影子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谜语引出影子知识,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研究影子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想一想: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交流有关影子的知识。
教师质疑:1.影子怎样形成的?2.影子的长短与什么有关系?3.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这是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科学性、现实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欲望。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活中的数详细内容: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数的顺序等。
2. 第2章:认识图形详细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图形的拼组、观察物体等。
3. 第3章:计算器详细内容:计算器的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操作、计算器的简单应用等。
4. 第4章:数据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统计图表的认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理解数的组成,熟练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并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概念、图形的认识、计算器的使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图形的分类与拼组、计算器的操作、统计图表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计算器、图形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计算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结合教材实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板书内容:按照教学过程,列出重点知识点、公式、图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的认识: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2)图形的认识:画图题、选择题、判断题。
(3)计算器的使用:操作题、应用题。
(4)数据收集与整理:填空题、绘图题、分析题。
2. 答案:详细给出每个题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被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一)详细内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第2章:乘与除(一)详细内容:表内乘法、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3. 第3章:图形与几何详细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 第4章:加与减(二)详细内容: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知识和计量单位,提高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2)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3)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1)掌握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生活实例,引出加、减、乘、除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知识拓展:介绍图形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1)加与减(一)、(二)(2)乘与除(一)(3)图形与几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2)应用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际问题。
(3)图形题:绘制和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教材内容,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
(3)图形题答案:根据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计算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千以内的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千以内的数,并能熟练地读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
教学过程:第1课时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如个位、十位、百位等。
2.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认识千位,理解千位的含义。
3.引导学生读写千以内的数,如123、456、789等。
4.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1.复习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2.引导学生探讨千以内的数的组成,如123可以拆分为1个百、2个十、3个一。
3.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熟练地读写千以内的数。
2.第二单元:表的读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读写表,理解表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表格的读写方法,能根据表格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第1课时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了解表格的结构。
2.教师示范读写表格,让学生模仿。
3.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1.复习表格的读写。
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信息解决问题,如计算表格中的数据。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表格的读写方法。
3.第三单元:加减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第1课时1.复习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2.引导学生探讨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1.复习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
第3课时1.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进行混合运算。
3.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时2.布置课后作业。
4.第四单元:乘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和技巧。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第一单元《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千以内数的读写。
2.数数、识数。
3.千以内数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千以内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数的名称。
2.教学互动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数数,从1数到1000,让学生体会千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数数比赛,看哪个小组数得最快、最准确。
3.教学讲解讲解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和读写规则。
4.练习巩固5.应用拓展学生利用千以内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距离等。
6.课堂小结二、第二单元《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3.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运算名称。
2.教学互动老师通过实例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教学讲解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
4.练习巩固5.应用拓展学生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距离等。
6.课堂小结三、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和分类。
2.培养学生识别和画角的能力。
【教学内容】1.角的定义和分类。
2.角的识别和画法。
3.角的应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2.教学互动老师通过实例讲解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3.教学讲解讲解角的识别和画法,让学生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角的识别和画法练习,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应用拓展学生利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测量角度等。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平移、旋转》说课稿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平移、旋转》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是平移和旋转。
在前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加减法和计数法等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平移和旋转来描述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2.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
3.能够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识别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含义。
2.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操作过程。
3.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数学概念和思维。
教学难点1.将平移和旋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四、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内容1.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概念。
2.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3.通过实例介绍平移和旋转的应用。
教学方式1.板书法,通过画图和实例讲解平移和旋转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2.课件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精美的平移和旋转动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含义和特点。
3.互动交流,通过提问和回答互动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板书法或课件展示的方式,简要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含义,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步:讲解平移1.讲解平移的含义和定义,以及常见的平移形式。
2.通过画图的方式,介绍平移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3.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平移的应用。
第三步:讲解旋转1.讲解旋转的含义和定义,以及常见的旋转形式。
2.通过画图的方式,介绍旋转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
3.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旋转的应用。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活动,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四单元时分秒 复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第四单元时分秒复习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意义,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时间单位换算。
2. 时钟的认识:时钟的构成,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规律。
3. 时间计算:时间的加减法,时间与速度、路程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时间换算,时钟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换算,时间与速度、路程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带时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时间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时钟的构成及运行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时钟,加深对时钟的认识。
4. 练习:布置时间换算、时间计算等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四单元时、分、秒复习课2. 板书内容: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时间换算,时钟的运行规律,时间计算。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时间单位换算,时钟的识别。
2. 提高题:时间与速度、路程的关系计算。
3. 拓展题:结合实际生活,解决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4.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的认识,能够进行时间换算,加深对时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一)1.1 两位数加两位数1.2 两位数减两位数1.3 连加、连减2. 第2章:乘与除(一)2.1 乘法口诀的应用2.2 表内乘法2.3 表内除法3. 第3章:图形与几何3.1 平面图形的认识3.2 观察物体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法则,形成运算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图形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减、乘、除运算中进位、退位、乘法口诀、除法运算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运算技能,提高图形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挂图、实物模型、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实例导入,如购物、分水果等,引发学生对加、减、乘、除运算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形成运算技能。
3.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2. 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区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后练习12题,巩固加、减、乘、除运算。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描述其特点。
2. 答案课后练习答案在教材后附,学生自行核对。
图形描述答案不唯一,以学生观察和描述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2. 延伸教材内容,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例如,开展“我是小小数学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在第1章“加与减(一)”中,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中,如何正确处理进位和退位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重点讲解和练习。
第四单元时、分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第四单元时、分的认识-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的基本概念,知道1小时=60分钟,能够进行时、分之间的换算。
2.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时、分的读法、写法,并能正确使用。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时、分的基本概念2. 时、分之间的换算3. 时、分的读法、写法4. 时、分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的基本概念,时、分之间的换算,时、分的读法、写法。
2. 教学难点:时、分之间的换算,时、分的实际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多媒体课件、时、分卡片。
2. 学具:学生自备时钟模型、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生活实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时、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分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1小时=60分钟,通过实际操作时钟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时、分之间的关系。
3. 换算教学: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时、分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应用教学:讲解时、分的读法、写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时、分。
5. 巩固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板书设计:1. 时、分的基本概念2. 时、分之间的换算3. 时、分的读法、写法4. 时、分的实际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完成课本Pxx页的填空题,巩固时、分的基本概念。
2. 计算题:完成课本Pxx页的计算题,提高时、分之间的换算能力。
3. 应用题:完成课本Pxx页的应用题,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时、分。
课后反思:1. 本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设计合理,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整数认识与计算1.1 100以内数的认识1.2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3 100以内数的乘法2. 第2章:图形的认识与计算2.1 比较长短、高矮2.2 认识平面图形2.3 认识立体图形2.4 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进行加减法和乘法计算。
2. 培养学生对比长短、高矮以及认识平面和立体图形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排队等,让学生感知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认识各种图形。
2. 新课内容(1)整数认识与计算通过数数、摆小棒等方法,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
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计算。
(2)图形的认识与计算比较长短、高矮,让学生认识平面和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选取几名学生展示他们的作业,进行点评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与计算: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乘法2. 图形的认识与计算:长短、高矮的比较平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周长与面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第13页。
(2)用纸片拼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并测量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 答案:(1)练习册答案见附录。
(2)拼图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时、分、秒,掌握时、分、秒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这之前,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几种认识时间的说法。
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
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
在这之前,学生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几种认识时间的说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初步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能力目标: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红色文化:珍惜时间,对得起我们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
四、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钟面上的时刻,经历体验时、分、秒长短的过程,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是正确的读出钟面的时刻和简单的时间计算。
五、教具准备:钟表、投影、课件等。
六、教学时间:4课时(第七周)信息窗1——元旦联欢会 1课时信息窗2——歌曲大联唱 1课时信息窗3——新年的钟声 1课时我学会了吗? 1课时七、基本功训练重点: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教学用具:钟表模型、课件单元检测1、我会填。
时钟先生说:我身上有()根针,走的最快的是()针,秒针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钟。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平移、旋转》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平移、旋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通过描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的方式,掌握图形改变形状和位置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平移、旋转操作。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图形工具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旋转操作。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平移、旋转的概念2.平移、旋转对图形的影响3.平移、旋转的操作方法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移、旋转的概念和操作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平移、旋转的操作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平移、旋转特点的图形进行引导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同时,导入课程之前也可以通过介绍平移、旋转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产生的影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等现象。
2.知识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板书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平移、旋转的概念以及操作方法。
其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图形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3.讲解示范在完成概念介绍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示范。
例如,通过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操作,向学生展示变化前后的样子以及操作的具体步骤。
4.练习操作在完成示范之后,教师可以将图形工具分发给每个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规范操作,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布置作业在完成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
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对平移、旋转的理解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或者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
2.学生自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找到需要掌握和改进的方面。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加与减(第1节:两位数的加法与减法;第2节: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2. 第2章:乘与除(第1节:表内乘法;第2节:表内除法)3. 第3章:时、分、秒(第1节:认识时间;第2节:时间的计算)4. 第4章:图形与几何(第1节:平面图形;第2节:立体图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让学生掌握表内乘除法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认识时间、计算时间的能力,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知,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表内乘除法运算,时间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挂图、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加、减、乘、除等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两位数、三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时间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点,提高空间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分别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公式、例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课后练习110题。
(2)计算题: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① 123 + 456② 789 321③ 7 × 8④ 81 ÷ 9(3)应用题:根据生活实际,编写一道时间计算题。
2. 答案:(1)课后练习答案见教材。
(2)计算题答案:① 579② 468③ 56④ 9(3)应用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提高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数学素养。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两三位数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注意渗透估算,特别是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更应突出估算,经常用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有利于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2、能结合现实情境,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能正确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3、经历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验算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
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4、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体验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五、教具学具:挂图、课件、小棒、口算卡六、单元课时分配课时安排: 6课时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第二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一)第三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二)第四课时除法验算第五课时综合练习第六课时我学会了吗五、教学措施:1、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
2、重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
3、重视估算。
4、关注学习过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八、单元教后记:。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四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化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
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加工厂,引入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位置与变换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单元教学建议:1、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辨认方向。
2、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亲身体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准确的方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3、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4、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充分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向,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6课时信息窗1 方向与路线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化主备人(吴勇)使用人()单元教学计划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
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加工厂,引入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位置与变换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单元教学建议:1、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辨认方向。
2、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亲身体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并能用准确的方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3、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4、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充分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向,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6课时第一课时课题教科书第36—37页的内容位置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知识链接(1)想一想,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向?(2)辨一辨,在地图上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在平面图上,通常是上( )下( )左( )右 ( )。
2、预习课本36—37页,思考下面的问题:(1)在西和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在东和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在西和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在东和南之间的方向是( )方向。
(2)凤凰山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3)文化中心、柳编工艺厂、老年公寓分别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二、合作探究,解决新知1、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
2、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说一说你座位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谁?三、内化提升,班级展示1、选派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并做简要的板书。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其它小组也可以做补充。
四、梳理拓展1、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西北的相反方向是( ),东北的相反方向是( )。
五、达标检测1、我会填空。
(1)风筝之都潍坊,在泉城济南的( )面。
(2)孔子的故里曲阜,在济南的( )面。
(3)人间仙境蓬莱,在济南的( )面。
(4)我们的家乡( ),在济南的( )面。
2、请你当导游。
(1)从大门到旱冰场,先往( )走( )米到游艺厅,再向( )走( )米到民族风情园,再向( )走( )米到旱冰场。
(2)展览馆在大门的( )方向;珍奇馆在大门的( )方向。
(3)你能给同桌的同学当一次导游吗?3、学以致用。
课本38页第4题。
板书设计:走进新农村——位置北西北东北西东西南东南南第二课时课题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教学过程:第一题:是根据已确定的向北的方向,在方向板上填出其它七个方向的练习。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第二题:是一道利用山东省政区图设计的辨认城市方位的练习题。
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政区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知道的城市,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山东省的哪个方位?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再让学生讨论回答练习中的问题。
第三题:是一个通过辨认方向找朋友的数学小游戏。
练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充分感受八个方向,教师也可多设想几个游戏,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题:呈现的是一个公园的平面示意图,是用方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然后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当导游,向同学介绍游览路线和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公园的知识。
第五题: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定方位的题目。
课前可先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建筑物进行观察,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进行交流,交流时要用准确的方位术语来描述方向,以建立学生的方位意识。
第六题:是根据路线图辨认方向,确定行程路线的题目。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行车线路图,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路线图,让学生任选两个站点,互相说一说行车路线和方向,以培养学生认识路线的能力。
第三课时课题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一、自主学习,感悟新知观察课本39页情境图。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试着用手演示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
3、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运动都是( )现象;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的转动都是( )现象二、合作探究,解决新知1、用手势演示以下平移现象:大门、传送带、升降机……的运动过程。
想一想,平移现象有什么特点?2、同上体会总结旋转现象的特点。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三、内化提升,班级展示1、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2、允许其它小组提出疑问或者是对展示小组做补充。
四、梳理拓展1、平移、旋转的定义。
像大门、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像换气扇、汽车轮子、吊扇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
2、平移的本质是物体在发生整体移动,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而旋转时物体本身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五、达标检测1、我会判。
下面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2、我会填。
(1)电梯从一楼上到五楼的运动是( )现象,而电风扇的运动是( )现象。
(2)汽车行驶时,车轮在进行( )运动。
(3)拧瓶盖时,瓶盖的运动是( )现象。
(4)国旗的上升是( )现象。
(5)算盘拨珠是( )现象。
3、我会找。
完成课本第41页“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课题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第一题:是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本练习。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模拟运动,说一说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说出理由。
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感受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区别。
第二题:是按要求平移图形,并给平移的图形涂色的练习。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向上平移六格是怎么平移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中的题目,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
第三题: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题目。
把三个图形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平移,平移后能组成一条鱼的图案。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玩”中按要求进行,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第五课时课题教科书45页: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2、经历观察、测量影子长短的过程,体会影子长短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及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教学过程: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本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活动二:解决问题师:为什么越接近中午,树的影子越短?[学生自由交流]师:你认为怎样证明这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自己的设想。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各组的活动计划]师: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交流]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制一张影子的长度与时刻变化记录表。
[全班交流,评出最优秀的]师:下面请各小组选择不同长度的物体,在不同时刻实际测量,记录影子长度与时刻变化情况。
活动三:总结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六课时课题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八个方位,以及平移与旋转现象。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八个方位,以及平移与旋转现象。
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出示图画)你认识这些健身器械吗?应该怎样使用呢?(请学生简单介绍)二、我学会了吗1、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画,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这儿的环境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