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争论的系统思考
第四讲政策分析模型与范式思考公共政策的途径ppt课件
(2)系统分析的效果
❖ 利用系统决策模型,若能对下列问题做出 圆满解答,会对政策分析提供有意义的成 果
▪ 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 ▪ 政治系统的特征,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 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 公共政策如何作用于环境并反过来对政治系统
❖ 方案择优:
▪ 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将每个方案的受益值 (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 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3)实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 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 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 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
❖ 政府选择的政策:应该能产出社会利益高于成本 的最大值,而且政府应避免成本高于效益的政策
(2)理性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 问题单一:
▪ 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 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 目标明确:
▪ 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 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 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圾箱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 ▪ 时间性也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在不同பைடு நூலகம்时间取走垃圾
箱,它的内容也每每不同。
❖ “垃圾箱决策理论”来形容组织决策过程:
▪ 决策的投入常常是由许多的人员,过程来实现的。 ▪ 这些人员,过程常常是相互独立的,为不同的机制所推动,制
约。 ▪ 决策的结果与决策的时间性又很大关系,正如一个垃圾箱的内
❖ 可变性和不可捉摸性很大。政策抉择是个 不可捉摸的事情,全看随机的情况,偶然 的境遇。
(4)如何给垃圾箱“盖上盖子”
软系统思考方法补足现行内部控制的短板
理解 。 统意义上 的客观性 同样也是一个神话, 传 因为有
目的的行 为不可能不带个人价值判 断,管理者应该通 过激发组织的各种利益相关者 ,并排 除他们之 间任何
实施 的组织架构、 力资源 管理制度和信 息系统 , 人 促进
( ) 系统 方 法 论 及 其 启 示 二 软
向学 习型 、 适应型组织形态的转 换, 达到服务于企业控
制 、 性 化 问题 和 适 应 生 存环 境 等 各 种 目的 。 想 在 内 人 试
由于 系 统 工 程 方 法 于 解 决 复 杂 性 问题 存 在 不 足 ,
“ 切克兰德在开展行为研 究的过程 中,也感到系统 工 程方法论必须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以便使其 能够 处理 比工程情况更加复杂和模糊不清 的管理问题 ,即切 克 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 ” 软系统 方法论对系统工程方 法 进行 了重要的补 充, 表现在 :
( ) 三 互动 式规 划 ( trcie l nn ) i eat a ig 方法及 其 启 示 n vpn
观三位于一体 , 实现软硬 系统思考方法结合应用。
( )企 业 内部 控 制 应 用 指 引》 顾 并 体 现 了软 、 一 《 兼
硬 系统 思考 的 方 法
互动式规划方法是建立在 深厚的控制论基础和组
标 的实现、 关注环 境或者 文化等 问题, 重视 人的价值和
作 用 , 调 学 习 , 强 软 控 制 , 些 都 是传 统 的工 程 学 强 加 这
与实现 。 、 软 硬系统思考方法结合应用仍需要加强监督 机制 与组织 的学习 。 整合 已有的风 险观 、 监督观和遵循
内部控制方法需要补充的方面 。
代 重要 问题 的解 决 。坚 持 优 化 就 意 味 着 失 去 对 现 实 的
读《系统之美》阅读感想
读《系统之美》阅读感想作者在书中将自己在系统思考建模与教学领域 30 多年的经验积累,与前沿的研究智慧相融合,将系统拆解成不同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系统内部的运作方式以及外部决策对其的影响逻辑。
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的系统概念,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一种大胆探索、越看越清醒的感受。
作者引导我们暂时跳出自己所处的各个系统,跟随他的节奏,从大系统到子系统,从外观到内观,思考不同系统中要素之间的连接方式如何实现目标,观察流量与存量之间通过信息流形成的反馈回路如何影响系统的稳定。
他强调了系统是如何构成世界的,模型是如何形成系统的,而我们可以通过理解模型来更好地认识系统、认知世界。
这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深入交流,让我对系统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后续的篇幅中,作者进一步剖析了 6 个障碍、8 大陷阱以及 12 个改变系统的杠杆解,同时还向读者传授了处在系统中的 15 大生存法则。
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系统。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并准确预测到应对方案,也无法让复杂的系统只按照我们的期待行事。
因此,接受不断变化的系统以及不断变化的人与各类系统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扩大关切范围,留意旧范式中的异常或失效之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融入新范式已被接纳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亲身体验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如果说这些高阶理论上的新体验刷新了我们的认知,那么书中关于目标侵蚀、时间延迟、非线性等概念的阐述,则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系统的理解。
例如,我们因为无法每天跑步 5 公里而放纵自己降低标准,这种行为就可以称之为目标侵蚀。
为了防止下行增强回路带来的恶性循环从而破坏既定目标,我们需要预先设置绝对标准,否则 flag 就只能是 flag。
公共行政理性范式之嬗变与取向“价值—事实—工具”三种理性的结合
公共行政理性范式之嬗变与取向“价值—事实—工具”三种理性的结合公共行政理性范式之嬗变与取向2013年06月09日 1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7日总第460期作者:朱国伟浏览: 26 次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核心提示】通过对公共行政理性范式加以考察,我们发现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公共行政三维理性范式选择的逻辑取向在于“价值—事实—工具”相融合的三维理性范式取向。
行政理性是指公共行政人员在伦理旨归、事实认知、工具选择等方面取舍、权衡的思考与行为模式。
公共行政理性范式即是指作为公共行政理论分析与实践标准的理性标准的方法、框架。
它反映了公共行政组织及人员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它所要解决的是公共行政为什么做、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
在公共行政发展历程中,价值理性、事实理性、工具理性的扬与抑表达着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理性范式。
价值理性是一种选择、评判好与坏的反思性标准,也是一种“应该是什么”的行为方向诉求,它是公共行政行为的基本动因与合法性基石;事实理性是对公共行政生态微观、中观、宏观各个层次的一种总体性的客观观察和考虑,是对行政生态、行政事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工具理性是为实现目的而对手段或技术进行的权衡、选择。
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所隐含的是以螺旋式上升的理性范式的转换。
通过对公共行政理性范式加以考察,我们发现公共行政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公共行政三维理性范式选择的逻辑取向在于“价值—事实—工具”相融合的三维理性范式取向。
在公共行政的历史进程中,从被悬置的价值理性下的工具理性追求,到事实理性指导下的价值理性重塑,再到被狭隘化的价值理性约束下的工具理性重拾,公共行政所内含的理性范式在理性的张扬与挫败之中不断地循环着。
“价值—工具”理性结合的公共行政是功利主义的,有着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精神,但缺乏对自身存在的社会基础的顾虑;“价值—事实”理性结合的公共行政是理想主义或者是空想主义的,它有着柏拉图式至善的追求,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之路;“事实—工具”理性结合的公共行政是实用主义的,它不愿为未来的某种东西所拖累,却迷失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人格心理学范式、新方向及思考(朱运清)
人格心理学范式、新方向及思考华南师范大学04应用心理学研究生人才测评方向朱运清摘要:人格心理学建立在很多种不同范式之上,这也是很多心理学家质疑人格心理学的原因所在。
关于人格研究的取向问题,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没有得到统一。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范式研究取向人格,英文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古汉语中并没有“人格”一词,这个词是近代从日文引入的。
中国人通常把“人格”赋予法律和道德的涵义,如法律上通常这样讲:“保护人格尊严”,而“人格低下”则是将人格视为道德品质。
事实上,人格的英文词也可以翻译为“人性”,是指人的各种特征,与感知、记忆、情绪等一样,是心理学的探讨对象之一。
结合中国人的习惯,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框架内探讨理解人的行为、阐明人的个性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的范围广阔、交叉点很多,它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涉及人的复杂行为的许多方面。
20世纪早期,人格心理学曾以其研究课题的广泛与跨学科的地位而盛行于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的跨文化研究都支持了人格特质的“大五”因素模型,使得人格特质的研究再次成为人格结果研究的典型代表,并因此极大的激发了人格心理学家从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向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建立在很多种不同范式之上,这也是很多心理学家质疑人格心理学的原因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人格研究的多范式,我们才能更全面的解释丰富而复杂的人格问题。
一、人格研究的经典范式1、精神分析范式人格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范式始于弗洛依德,后期以荣格、阿德勒、艾里克森为代表。
该范式提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性本能和潜意识的能量,强调个体生活的早期经验、由自卑情结而导致的追求卓越、心理防卫机制等因素在儿童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范式一般是通过梦的解析、自由联想、投射测验等技术对个案进行临床研究。
2、特质论范式以奥尔波特、奥尔伯特、卡特尔以及后来的“大五”、“大七”因素模型的研究者为代表人物。
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
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与启示作者:王金涛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05期【摘要】苏派名师教学主张及范式的存在与表现,为完整地检索新时期各个年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轨迹,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参考范式和理论依据。
“教真正的语文”这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教学主张及范式给予一线教师最大的启示。
【关键词】苏派名师教学主张范式表达教真正的语文从近代的叶圣陶到现代的各个“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对小学语文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呈现出与时俱进、百家争鸣的态势。
当下,“苏派教学”更是薪火相传、名家辈出、主张鲜明。
一、苏派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达为系统全面地研究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的教学主张及范式,2011年笔者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
课题所选取的七位苏派小语代表人物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陈红和陈建先,都是享誉小语教坛的名师,他们的教学主张及经典课例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一代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理想的探索。
七位苏派名师用他们鲜明的“教学主张”及“教学主张”所指向的教学实践及物化的教学成果,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启示并引领着小语教学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回家之路。
(一)教学主张,揭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斯霞老师就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说话写话、写作、习惯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建构了属于斯霞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系。
提出了“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主张,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学用结合”的理念,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吻合。
此外,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薛法根老师的“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等教学主张也无不揭示着“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 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 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1
第一节 社会研究路线的确定
一、 何谓“研究” 广义:对有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 狭义: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技术,对有待解 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以经验事 实为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般理论( ?)
视社会科学是为发现与确证一组用来预测人类 活动一般模式的机率因果法则,而结合演绎逻 辑与对个人行为做精确经验观察的一个有组织 的方法。
实证主义者认为,各种科学间差异可能存在于 研究主题事物间的差异,但所有科学享有共同 的原则与逻辑。
实证主义研究者较喜欢精确量化资料,且常使 用实验法、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寻求严谨确 实的测量工具与「客观」的研究,并且藉由对 测量所得数字的谨慎分析,来检定假设。
实施对策
总结评估
分析问题
寻找对策
确认问题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实践认识论
人的行为世界是由有思想的人自己建 构的
“真实”在人的行动中最易于显现
在人际互量
缄默知识: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说的 多
学术研究
行动研究
描述和解释教育 置身教育之外 关于教育 研究者自己做
方 法
实验的、操作性的方 法论,强调对研究假
论 设进行实证和整体主
义研究,主要采用量
化的研究方法。
理解的、人文的、阐 释的、辨证的方法论
对话的、辨证的、批 判的方法论
本章 实践环节作业
序号 提要
2、
理性研究
证性研究
策性研究
实验名称 研究设计
内容
学 实 对
要求: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6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7 卷
regimes to steer governance ; t hird , we examine social interp retative t heo ries t hat loo k how interest s are articulated , co mmunicated and co nditio ned by a governance disco urse and how identities and t rust might be built . A nd al so we discuss t he co ncept of regime analysis and social capital .
地方治理研究 :范式 、理论与启示
[英国 ]杰瑞 ·斯托克
(南安普敦大学 社会科学系 , 南安普敦 海菲尔德 SO17 1BJ )
□楼苏萍 译 , 郁建兴 校
[ 摘 要 ]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以来治理理论的兴起 ,可以看作是对当前世界各国在回应新的治理 挑战中所采纳的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公共管理方式的总结 。治理理论的支撑性论点和概念包括 : 网络管理理论 ,即将治理的核心任务看成是管理网络 ;授权理论 ,认为有效治理的关键是恰当的授权 机制 ;社会解释理论 ,以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差异为研究起点并认为这种差异是治理所面临的最大 挑战 ;侧重于合作如何达成的伙伴关系概念和社会资本概念 。治理理论的启示在于 :首先 ,治理要求扩 大地方决策的范围并重新定义地方政府的角色 ;其次 ,面对新的挑战 ,公共管理者需要掌握新的管理 技能 ;最后 ,治理理论及其对应的管理方式提供了全球比较的框架 。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
1.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个话语,这个表述能否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话语研究不关注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关注知识是在什么前提下获得的,以及是否可靠2.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传播也是个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
因此传播的复杂性决定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于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3.我们不应该傲慢地否定其他的理解,而是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尽可能地超越自己的视阈,理性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优势和不足,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解释4.信息论的提出者申农认为:信息就是消除不确定性。
自然科学的确定性,成为实证主义追求的目标。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种理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5.隐喻使得我们对事物作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比喻物的想象。
关于传播是传递或者是讯息的定义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6.意义和言语的困境:传播的活动必须使用语言,但是语言并不是一条透明的通道,而是一个晦暗不明的迷宫。
而苏格拉底却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7.在传播的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传播是传递”这个话题最终也会导致交流陷入困境8.传播是传递,还只是唯我主义的自怜自爱的话,那么传播是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肆意妄为9.美国着名的报人-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民意》中认为,对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环境和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别。
因为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
库恩范式理论
库恩范式理论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的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库恩(Joseph Kohn)提出。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三种动机的影响: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以及被迫去做什么。
库恩范式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是由自发性动机、反射性动机和强制性动机共同决定的。
自发性动机是由人们自己选择的,它们受到个人口味和偏好的影响,而反射性动机则是由外部环境和信息所引起的,它们受到个人感知和记忆的影响。
强制性动机是受到外部要求,如政府法规和道德准则的限制,它们受到社会期望和规范的影响。
库恩范式理论认为,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与人的兴趣、偏好、经验、信仰和环境都有关系。
因此,要理解人们的行为,就必须考虑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
此外,库恩范式理论还认为,行为是承受动机和影响的复合过程,因此,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多种动机和影响的同时作用。
库恩范式理论对于弄清楚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更好地解决心理学和行为学的问题,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专
业水平。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
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常常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功能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协调,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功能而存在的。
功能主义范式关注社会整体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相互关系。
二、冲突理论范式冲突理论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
它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
冲突理论范式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强调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三、符号互动主义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
它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意义构建。
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关注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解释,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和个人意义。
四、结构功能主义范式结构功能主义范式是功能主义范式的一种发展和延伸。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关注社会结构中的差异和变化。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既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又有变动和差异。
五、社会建构主义范式社会建构主义范式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范式。
它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建构和解构过程,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来建构和演化的。
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构建性和历史演化性。
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会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
不同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
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教真正的语文——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的范式表迭与启示
《 草》 《 钱 学森 》 等课例 , 派 小 学 语 文 代 表 人 物 教 学 主 张 及 范 闯 王 渡 黄 河 》
式 的表达 、 实 践 与 皈依 。
一
是 苏派名 师 在其 教学 主 张 的引领 下 想意 蕴 验的“ 经 典 作 品” ——
名 师 经典课例
、
苏 派 名 师 教 学 主 张 的 范 式 精 心 创 造 ,并 不 断 在 实 践 中得 到 检
于永正 《 草》 等
这是 一节令人拍案 叫绝的课。在这节课上 , 学生既得 到了
语 文能力的训 练, 又得 到 了艺术享受 , 达到 了语文教 学的一种 崇高境界 。 — —李伯棠
“ 学用结合 ” 的 理念 , 为 当 时乃 至今
天 的 汉 字 教 学 作 出 了 杰 出 贡 献 。 即 使 是 在 近 四 十 年 后 的 今 天 ,她 的 这
语 文 教 学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轨 迹 ,提 供
据 。 教 真 正 的语 教 真正 的语 文 ” 的 实 习 其 具 体 的 、 经 典 的 课 例 得 失 利 弊
及如 何改 进 , 为我们 深 人探 讨 “ 教 真 没 有 教 学 实 践 作 支 撑 , 教 学 主 正 的 语 文 ”最 本 真 的 过 程 与 最 本 色 ( 三) I N述 “ 教 真正 的语 文 ” 的 思 如 何 全 面 、 系 统 地 检 索 苏 派 名 师 的 教 学 主 张 及 范 式 ? 苏 派 名 师 不
利 用 各 种 机 会 主 动 识 字 ,力 求 识 用 结合” 的教 学 理 念 相 吻 合 。 此 外 , 于
之 所 以 经 典 ,是 因 为 这 些 课 例 约 而 同 为 我 们 的学 习 研 究 提 供 了 参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 键词] 语言哲学; 言游戏说 ; 关 语 言语 行 为理 论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规 划基 金 项 目( 号 :1 3 4 l 9 。 基 编 1 Y A7O 1 ) [ 者 简 介 ] 纪 燕 (9 9 ) 女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研 究 。 作 17一 , 江 主
V o124 N o. . 01
Jn 2 1 a .O 2
口 中外 语 言 学 研 究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纪 燕
( 江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10 3
[ 摘 要 ] 二 十 世 纪初 西 方 哲 学发 生 了“ 言 转 向” 产 生 语 言 哲 学 。作 为 语 言 哲 学 的奠 基 人 , 特 根 斯 坦 的语 言 语 ①, 维
第2 4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长 春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g hu iest fTe h oo y S ca in e iin) o r a fCh n c n Unv r i o c n lg ( o il e csEdto y Sc
深 刻 揭 示 了人 类 语 言 的根 本 功 能 , 用词 做 事 、 言 取 效 , 即 以 阐释 了 人 、 言 和 世 界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 语 言 哲 学 研 究 的 转 向起 语 对
到 了推 动 作 用 。在 奥 斯 汀 的基 础 上 , 尔尽 可 能全 面地 分 析 言 语 行 为 与 语 言 意 义 的 共 生 性 和 规 约 性 , 也 正 是 构 成 “ 事 理 塞 这 行 论” 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 哲 从 思 想 启 蒙 , 建 构 理 论 雏 形 , 到 理 论 的 诞 生 乃 至 逐 步 发 展 , 语 行 为 理 论 历 经 了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 终 能 够 深 刻 地 阐 到 再 言 最 释“ 人类 一 语 言 世 界 ” 元 辩 证 关 系 。本 文从 言语 行 为 理 论 的 发 展 轨 迹 及 主 要 思 想 、 国 内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及 主 展 开 论 述 。
系统理论思维的科学创造机制
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哲学 的产生和发展又一次 彻底地改变 了 合理性科学性 ,三是要对客体对象系统控 制以确定认识客体对象 的界限和范围 ,揭 示客体对象的本 质和规律 ,只有将科学认识和 民办的 科学 图景和 当代人的思维方式 。 创造的控制过程整合为统一 的系统整体 ,才能确立科学的研究方 1、系统 理论思维 的概 念 范畴体 系 。提 供给 主体进行 科 向 ,获得客体对象的深层的本质和规 律的理论 探索 内容 。 学创造 的认知范式和逻辑法则 3 系统 理论 思维所揭示的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为主体进行科 . 系统理论思维的概念 、范畴是从高度抽象面上人类对各种纷 繁 复杂 的认识概 括而成 的 系统 网络 上 的 “ 网上纽结 ” ,多方面 学认识和创造提供 系统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多层次的联结构成的 网状有机整体。它作 为当代科学技 术体 系的 系统理论思维对科学创造 活动 的调控 .具有其世界观和方法 最高概括的精华和科学创造主体的认知范式的最为有效的 ” 认识 论 的 普 遍 指 导 意 义 : 工具 ” ;凝结着当代人 类认识的丰富经验及人类把握客观世 界整 31 . 信息控 制的整体突现 的系统思维 系统 是 由要 素 结 构 、层次 而组 成 的 不断 地环 境 进行 物 体的内在关系的全新构宏观成果 ,在最一般意义上反映着客观世 界 的总体构型和 普遍规律 。系统理论思维范式揭示的逻辑法则积 质 、能 量、信息 交换而形成动 态发展 的系统整体 。系统 整体的 淀 于一 个甚 至几 个时代科学 文化的深 层 ,同时 .又是 站在时代 性质和功能是 由其组成的各要素 ,层次以 中介而联结起 来的网络 高 度,在系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成果 的基础上进行卓越 的综 结构之 中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组成要素及其层次结构 的部分 合理论 创造 。在内容方 向对诸如一 元与 多元 、 系统 与环境 、结 功能之 和。这是 因为任何 系统在 由其 要素 、部 分构成 整体 的过 构 与功 能 ,正 熵 与 负熵 ,信 息与 控制 、竞争 与 协 同 、确 定性 程 中,每出现一个新的结构层次都会出现其组成部分不 曾有 的新 与随机性 ,平衡与非平 衡 、系统 与整合等 范畴关系的处 理 ,作 规律 、新机制 ,出现新 的整体功 能 ,系统在运 动中在其 内部 的 为基本 的认 知范式 、贯穿 、融 合在任何一 个科学命题 ,学科 体 差异及其相互之间总 会出现一定对称性破缺 ,是信息得以产生的 系和认识活动中 ,都会使主体对任何客体对象的认识和研究的层 基础 ,任何 系统 的信息输 入 ,信 息加工和信 息输出 ,都离不开 次和本 质有新的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系统理论范式在科学 对信 息控制 ,只有充分有效 地控制信 息交流 ,才能使 系统对象 认识活动 中一旦转化为认识 主体自觉操作的整体思维方略 ,就规 能 够驱 向有 目的性 的运动 。 定主体 如何沿着有效的创新路线求索 ,并在思维机制的运作过程 3 2层次结构 自织的系统思维 . 系统理论思维揭示 , 任何系统的整体总是 由一定结构和功能构 中发挥 着归类与区分 ,联结与 透视 ,整合与预测等功 能 ,并 运 系统的结构是由系统要素的 质量和数量及其结合方式决定 用归纳 与演 绎 ,分析 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从抽象 上升到具 体 成 的 , 结构决定功能 , 并且结构会随着涨落的变动而 引起 功能的改变 , 等系统 理论思维的方法 ,从而 支配着科学创造的思 维取 向和对感 的 , 知材料 的整理加工以及对科学 问题的解决方式 ,正是由于系统理 系统的 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层次等级的若干个子 系统所 论 思维范式是富有时 代精 神的 强调统摄作用 ,有助于激 发出认识 组 有成 同时 系统在时 间的发展上 ,系统的演化也有 一定的 层次 主体在科学认识 中杰出的创造精神和卓越才能。它作为一般 的逻 性 ,并要从 系统的整 体出发 ,在等级 层次的关系 中把 握住 系统 辑 法则对 科学人才重大课 题的解决 往往显示 出更为强 烈的启发 的构造 ,及其发展的方 向 , 系统在一定 的条件下 , 别是在运离平 特 性 。 衡态和输入负熵中条件下 , 系统就能通过内部诸要素在相关外界条 件下形成 自组织机制 ,实现系统等级秩序层次演化达到系统 整全 2 系统理论思维 中超前预见性思想给科学认识主体进行创 优 化 的 目的 。 造性认识提供探索内容研究方向 33 . 非线性的差异协 同的 系统思维 在科学 史上 ,科学认识主体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有效 系统非线性 复杂科学理论揭示 ,非 线性并非只存在于宏观层 地做 出科学发现 ,历来存在 着两种不 同的科学传统 ,一是经验 次 .在微观 领域和 字观领域也是 非性 的 ,非线 性协 同作用是宇 主义的 归纳 方法 ,一是理性 主义的演绎方 法 。科学认识 的实践 宙复杂性 产生 、演 化的动和学 机制 ,在一个非线 性的世界 中不 显然证 明。这两种 方法都具 有主体认 知和发现的 局限性 。认识 断地产 生着复杂 的混 沌行 为 ,科 学创造主要 发挥其能动 的创造 主体究竟采用何种思维方 式以及思维范式的完善和整体结构优化 性 ,就要 建构起 非线性 和混 沌 在创造性 思维 内部 的运 作方式 , 的程度制约 着主体究竟 “ 认识 ”到什么样的世界 图景。客体对象 将 思维 的确定性和随机性 ,思维的无序性和有序性整合起来 ,混 所蕴含的属性 ,性 质和关系 ,辐射 出各 种各样的客观信息 ,科学 沌理论思维将是 发挥创造性、 认识复杂性的有效的思维范式 , 系统 认识主体要正确把握信息揭示客体对象 的规律 ,就必须凭借主体 非线性 的并 差异协 同思维就是从系统与环境之 间,系统与要素之 系统整体的思维范武 , 运用实践手段和 ” 认识 ” 工具对客体加以控 间 ,要素与之 间结构 层次的多要素 、多能级 、多功能 、多 因果多 制以获取必要充分的信息 ,并且还要实践手段和 “ 认识”工具对 趋 向、多变量的差异和协 同中去思考与研 究 ,是 整体性的差异协 客体加 以控制以获取以要充分 的信息 ,并且还要认识工具 ,环境 同的非 线性 的系统思维 由此提示系统客体与环境之 间非线性的差 条件 , 调整认识主体的认知范式 的水准 ,目的 ,方法的认识结构 , 异协同的作用机制 ,发现新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 因此 ,对科学创造的控制过程的系统整合,一是要认知范式系统 的控制以确定认知范式系统的环境 与要 素,结构与功能 ,以获取 参考文献 充分的真实可靠的客体信 息 ,二是对认识表征系统的控制 ,以论 系 统 论 ,系 统 科 学 哲 学 魏 宏 森 证 ,检验科学创造的诸要素 范畴 ,命题 ,原理的形式和结构的 K 复杂系统演化论》颜泽贤等著
“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争论的系统思考
“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争论的系统思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这两种范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理论取向,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范式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它们的本质特征、应用领域、优缺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范式理论范式是指对已有理论进行总结和整合,提炼出其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使之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科学研究中。
理论范式强调的是对理论的创造和定量方式的优先考虑,即通常所说的“理性主义”。
理论范式的代表性理论有: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实验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等,它们都可以视作是对某一种理论范式进行了应用和发展。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紧密的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协调的。
符号互动主义则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是通过相互作用和交流中建构社会世界的。
社会学实验主义将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中,以控制变量的方式来揭示因果关系,强调研究应该是可重复的、客观的和科学的。
社会学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种社交过程,知识的产生和传播取决于社会和文化环境。
二、行为范式行为范式强调的是实证观察,通过收集大量观察数据和研究人员对行为的注释、描述和分类,来揭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行为范式的理论和方法设法建立在实证研究的数据上,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是其主要特征。
行为范式的代表性理论有:行为主义、思想实验和认知心理学等,这些理论将行为分析为一个类型的刺激反应机制,通过分析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来揭示心理和行为本质。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反应,通过刺激来影响行为反应,强调如何设计适当的刺激来引导行为。
思想实验主义是一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考察行为影响的方法,以此揭示各种实验条件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通过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人类智力、知觉和思维等基本过程。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2011.5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5, 589−59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0589收稿日期: 2010-11-16* 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资助项目(10A030S)。
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510006)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
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
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
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
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理论心理学; 还原论; 神经科学 分类号 B84-09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
《纽约时报》2010年2月2日刊载了一篇题为《抽象思维?身体对它们的直接作用》的文章。
文章指出: “……这一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被称为具身认知, 其基本观念指的是大脑和心智并不是组成我们自身的两个独立部分……我们怎样加工信息并非仅仅同心智相关, 而是同整个身体紧密联系着……”(Angier, 2010)。
2011年美国Psychological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 人类的思维是具身化的, 并没有超越物理的感觉和活动范畴。
治理学范式理论研究
第一章.导论一.治理学范式问题的提出现代治理学的研究者往往把治理学理论范式与研究范式统称为范式(paradigm),将研究范式的学问称为范式理论。
范式规定为一门学科具有的关于其研究主题的大体意向和潜在的假定。
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托马斯•S 库恩:范式是“一个时期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方式方面被普遍熟悉的科学成绩”。
其将科学进展划分为前范式时期、范式时期、革命时期、新范式时期。
范式包括:科学定律和定理;科学仪器的制造和利用技术;超级一样的形而上学的原那么;超级一样的方式论规定(针对自然科学)治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但并非存在证明规律的方式,治理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明;治理理论只具有证伪性,而不是可证明性。
治理学是一种在利用中不断构造的科学。
治理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以一些体会的(即可查验的)命题为基础,推导出诸多可查验的单称判定命题和特称判定命题。
作为体会科学的治理学能够向咱们提供有关组织及其治理的知识,但其代价是,它并非具有永真性。
作为体会科学的治理学老是处在不时翻新的进程中。
这不仅是因为人类熟悉自然的能力的局限性,也因为组织及其治理(包括物质的和社会意理的)处于变更中的缘故。
二.治理学范式革命的意义治理学范式革命的全然性动力来源于组织系统的开放性。
范式革命产生的外生变量较多,但技术革命和制度变迁是范式革命产生的要紧内生变量。
范式从来就没有真正改变:范式只只是是为创建新的智力知识资本提供了空间,这些新的智力知识资本与现存范式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学者职业生涯中的政治关系。
随着现有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越发拥堵,一些先锋人士将转向其他范式去建树智力知识资本,这种新的知识体系的成立也确实是范式的革命算了。
主流实证主义学者凯萨提出范式是一个处方,只是流行的修辞。
三个理论:渗透扩散理论、集体选择理论、牵线木偶理论。
范式或治理学的新理论只是流行,不具有实际价值。
在现代组织一个结构性转变快速激变时期,唯一能存在并进展的组织,必需把引导转变看成组织的任务,成为转变的引导者,不然难以生存。
复杂性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复杂性思维的特点有哪些复杂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
那么复杂性思维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复杂性思维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复杂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不连续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就给自然界的不连续性观念奠定了基础。
玻尔把它引入原子结构的研究中,使核外电子处于稳定状态。
爱因斯坦引用来解释光电效应,等等。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把不连续性作为其不言而喻的前提。
“不连续性”思想包含以下内容:(1)系统由多主体组成。
(2)主体间相互作用,其中没有哪一个主体是独立存在的。
“在复杂适应系统中(CAS)中。
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它适应性主体组成,所以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去识别别的适应性主体。
这个特征是CAS生成的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
”(3)主体间通过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
(4)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会产生突现现象从而生成“复杂的大尺度行为”。
“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
”复杂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用著名的科学家普里高津的话说:“腐朽”的确定性,即确定性已腐朽了、终结了,而必须代之“不确定性”。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化,事实上,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自组织),确定性的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混沌),而随机性的系统却又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
”但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是它的特例,这是因为世界的万物变化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由此决定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曾这样说:“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的因素。
”所以普里高津强调:“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他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间可逆的确定性宇宙的图景。
我们现在却看到了确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学定义新表述的诞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精简修订版
2010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修订版)一:名词解释1.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3.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4.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
5.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GDP指标挑战的结果。
HDI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分别反映了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6.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7.汤浅现象:日本汤浅光朝确定了16到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兴隆期并描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情况。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是指在某一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超过同时期全世界取得的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一个国家保持其处于科学中心地位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
近现代科学中心是不断转移的,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这5个国家进入和退出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不尽一致,但是科学兴隆期的平均值是80年左右。
8.默顿规范: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9.对应规则:科学理论的结构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验数据,往往就是仪器指针的读数;第二个层次是科学事实,它往往以定量的形式表达;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定律,反映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第四个层次是科学理论,它们把科学定律组成一个复杂的演绎系统。
管理思想史总结
管理思想史总结导言管理思想是指人们在组织和协调各项资源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思想出发,概括总结了管理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
古代管理思想古代的管理思想根植于管理实践的需求,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的管理理论,但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原则。
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管理者应具备智慧、公正和勇气”的观念,这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古代中国,孔子强调“治理离不开德、才和法”的思想,这也为管理思想奠定了道德、能力和规范的基础。
工业革命前的管理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管理思想开始从实践中抽象出理论,并从农业社会转向了工业社会。
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为工业生产的组织与流程提供了指导。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研究工序的优化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
经典管理思想经典管理思想是20世纪管理理论的重要发展阶段,主要包括科学管理学派、行为学派和行政学派。
在科学管理学派中,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引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效率的提升。
埃尔顿·梅奥等行为学派学者注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行政学派的理论主要由亨利·法约尔等人提出,倡导组织的权威、纪律和层级结构。
现代管理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现代管理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学院派管理思想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基于理论和研究的成果进行管理实践。
行为科学管理则关注员工的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鼓励员工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
系统管理理论重视组织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调,强调整体思维和系统思考。
当代管理思想当代管理思想面对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组织和员工面临的新挑战。
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兴起,强调组织应具备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能力,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非理性投资行为与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行为经济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是存在严重分歧的,可以将其归为“行为范式”与“理论范式”,见表1。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若金融产品的价格偏离均衡价格,这时候对价格高者做空头并同时对价格低者做多头,就会套取无风险利润。
不过,这种观点受到了行为金融学派的质疑。
行为金融学派虽然同样也认为当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出现时,毫无疑问这种机会将迅速被人发掘,但是行为金融学不认为理性交易者会立即抓住机会,使误价得到矫正,因为矫正误价的策略也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使得这种机会不再有吸引力,因此,误价很可能会长期地保持下去。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套利行为(理性投资者的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享受“午餐”必须承担风险。
“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的争议的核心是,对于所发现的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到底是基本假定的错误引起的还是只反映人们预期心理(如对风险评价)的变化。
如果某种学说在理论或在现实经济中其假设条件不成立,那么盲目地应用理论指导投资决策、资产定价,在理论上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而在实践中脱离金融市场的实际进行投资活动,就会对金融产品价值的大小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重大的资金损失。
究竟谁对谁错,目前没有定论。
因此“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理性投资的系统结构与套利交易行为分析
从复杂系统角度来看,系统结构决定系统行为。
那么金融系统结构是如何决定金融系统行为呢?本文认为,套利活动是这个复杂金融系统的其中一个子系统,该子系统行为是由市场价格、基本价值、理性投资者的多空头交易等要素组成的负反馈结构决定的(以下简记为子系统甲)。
例如,当证券价格被高估时,证券价格高于其基本价值,理性投资者就会卖空证券(或增发证券),通过多空头对冲套利获得了无风险利润,造成证券价格下降;当证券价格被低估时,理性投资者就会买入证券(或回购证券),通过套利获得了无风险利润,造成证券价格上升。
只要证券价格与其基本价值不相符,就存在套利机会。
最终结果将会使证券价格达到均衡状态。
因此,套利力量将会推动市场重建均衡,结果推动市场走向均衡的供需力量一定会使它们的收益率变得相等。
这一子系统的运行结果满足了“理论范式”,首先,一旦价格偏离内在价值,即产生了误价,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也就产生了。
其次,理性交易者会立即抓住机会,使误价得到矫正。
市场效率越高,误价达到均衡状态的速度越快;反之,误价得到矫正的速度越慢。
可以看出,如果满足了“理论范式”的假设条件,那么其理论可能是正确的。
但是,从理论上来看,通过套利获得了无风险利润是有局限性的。
这种局限性正是其基本的假设条件。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范式”的套利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两个方面:①无摩擦环境假设,是指不需要交易成本;企业的信息披露是公正的。
②投资者理性的假设。
即,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
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交易互相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然而实际上套利是有风险的:即无摩擦环境风险暴露(如交易费用)、完全理性风险暴露。
这样就会得出与“行为范式”相同的结论。
在现实的经济中,其条件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成立的。
脱离市场的实际进行套利活动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另外,如果存在履约成本,也会使套利活动受到限制。
而且,在金融实践中,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是否能
始终保持理性,是令人怀疑的。
更何况人们的想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套利行为是否存在完全理性风险暴露,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因此,从系统考虑,子系统甲的结构并不完整,是应修正和补充的。
即使“理论范式”的假设条件成立,从实际情况来看,“理论范式”无法解释证券市场价格的过度异常波动,因此其理论存在局限性。
另外,“理论范式”也存在噪音交易者风险。
噪音交易者风险,是1990年由de long提出、并由1997年shleifer和vishny发展的观点,指的是套利者为了利用误价反而在短期内加剧了误价的风险。
原因在于很多现实中的套利者目光短浅,而并非目光远大。
这是因为,很多进行套利的人(如专业的投资组合经理人),并非经管他们自己的钱,而是替别人理财。
用施莱夫和vishny的话(1997)来说,这是“智力和资本的分离”。
这种代理的特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由于缺乏评估套利者策略的价值的专业知识,投资者可能会简单地按照回报来评估套利者的价值。
如果被套利者利用的某种误价在短期内加剧,并造成账面损失,投资者可能会断定套利者不能胜任,并抽回资金。
从而套利者非但不能渡过短期损失的难关,而且套利者还不得不在投资的最佳时机过早地套现。
债权人会加剧这种困难局面。
经历短期的损失后,眼看着自己的财产被蚕食,债权人会要求套利者偿还贷款,这使得过早套现的窘境雪上加霜。
三、非理性投资的系统结构与非理性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参与者之中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可用非理性投资子系统表示,以下简记为子系统乙。
该子系统行为是由非理性投资者个人能力、信息、情绪、认知、买卖投资、市场价格等要素组成的正反馈结构决定的。
当市场价格处于低价时,非理性投资者受到个人能力、信息、情绪局限,根据经验、直觉或不对称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往往使他们对证券价格的真实价值的认知做出错误判断,认为证券价格偏高(实际上低于基本价值),他们就会卖空证券(或非理性投资机构增发证券),结果造成证券价格进一步下降,市场价格出现非理性偏差。
这就是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反应过度或不足现象的原因。
这一结论与行为经济学派是一致的。
实际上,非理性行为在金融领域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投资者行为常常与理性决策背道而驰。
例如在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四川长虹”,由于有几年业绩突出,投资者对该股票的预期便脱离公司的基本情况,将其优良业绩外推到较远的将来,如把它“想象”为蓝筹股、长期绩优股,直到它的业绩连续数年变差,甚至急转直下才开始转变对它的看法,股票价格才逐步调整。
欧汀1998年在《金融学报》发表的研究表明,普通个人投资者每年会把已赚钱股票中的14.8%卖掉,与此相比,只有9.8%的赔钱股票被卖出(样本包括1万个人投资者账户),因此,愿意把已赚钱的股票抛售的程度是愿意把已赔钱股票抛售的1.5倍。
那么,这种“赢则卖赔则留”的交易行为是否意味着更好的投资业绩呢?在这1万个股民的交易记录中,欧汀发现,他们卖掉的股票反而比留下没出售但已赔钱的股票的回报率更好,三个月后,被卖掉的股票平均回报率比留下的股票要多1.03%,一年内平均多3.41%。
四、金融市场的系统结构分析及实证研究
如果把子系统甲和子系统乙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到金融市场的基本系统结构。
其共同作用会产生以下几种典型的结果。
第一种结果,误价得到矫正。
这是因为套利子系统成为主导负反馈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结果,市场价格出现过度波动。
这是由于非理性投资子系统成为主导正反馈作用的结果。
第三种结果,短期、中期市场价格出现过度波动,长期市场误价得到矫正。
这是由于短期市场、中期市场非理性投资子系统成为主导正反馈作用。
长期市场套利子系统成为主导负反馈作用的结果。
第四种结果,非理性行为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
但是此时的均衡价格往往会偏离套利者预期的均衡价格。
行为金融理论相比传统的
有效市场理论最大的成功之一是通过一系列理论文章表明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经济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也就是说理性交易者的套利活动存在着局限性。
1907年,两家当时完全独立的公司――皇家荷兰与壳牌运输,同意按照60:40的比率合并它们的股权,但双方仍保留为单独的实体。
皇家荷兰的股权最初在美国和荷兰交易,占两家公司总的现金流的60%,壳牌运输最初在英国交易,占现金流剩余的40%。
如果价格等于基本价值,皇家荷兰的权益价值始终应该是壳牌权益价值的1.5倍。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froot and dabora(1999)发现两者的股权价值之比严重偏离1.5,而且,皇家荷兰按平价有时35%被低估,有时15%被高估。
可见,“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均是局部思考,因而得出结论是不完全的。
证券价格的高低取决于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的互动。
证券价格的高低是由证券供求力量、套利力量、非理性力量此消彼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融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如果不同的人(理性套利者、非理性投资者)在同一金融系统中都趋向于同一结果,这就不能从个别人、个别事去找原因,而要看到其背后的结构,找到解决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结构上的原因。
过度地强调一个方面(“理论范式”与“行为范式”),将会造成系统失衡,金融系统动荡,带来意想不到的投资损失,增加金融风险。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m200610037007)”、“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校计划项目”、“北京物资学院证券期货创新与应用科研创新团队”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