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讲义(6))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讲什么是地史学地史学,又称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矿床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实验模拟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为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讲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创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威廉·史密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提出了地层的年代顺序和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 成长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化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地槽-地台学说、生物演化论等理论,使地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地史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全球事件地质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使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三讲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史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1. 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两者共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
2. 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和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4. 地球化学:地史学通过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探讨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5. 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地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环境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第四讲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地史学的特点:1. 综合性: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
地史学复习资料
地史学复习资料(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解释1 地史学: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的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2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 1669年由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3 沉积相:指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的原生沉积特征(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4 沉积环境:指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
5 相变: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
6 相分析:根据岩层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和生物特征推论其生成环境条件的方法。
7 瓦尔特相率:在没有沉积间断条件下,只有横向上相邻的相,才能在纵向上相互叠复。
8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原生矿物,是化学作用或生物化学的产物。
9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水平层理: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或静水中,由细粒的悬浮物质缓慢沉积而成,由平行的极细水平纹层组成。
平行层理:高速水流条件下形成的平坦床沙。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10鲍马序列:每一韵律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由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
11复理石:指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其他沉积类型组成的综合体。
12古地理图:对地史时期中某地区的地层通过岩相分析进行综合研究,就可以了解当时海陆分布、地势和气候等特点,把这些研究成果按一定的比例,以简明易读的图例综合表现在地理底图上的图件。
地史学讲义(1)
(二) 地层之间的关系
1. 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 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 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平行不整合接触(parallel unconformity) 角度不整合接触(angular unconformity)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断层接触
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 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历史的相互 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 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
二、地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定律
斯坦诺(丹麦医生,1638~1686): 地层层序率、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维尔纳(德国学者,1749~1817):水成论(Neptunism) 郝顿(苏格兰地质学家,1726~1797):火成论(Plutonism) 史密斯(英国工程师,1769~1839): 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地层学之父 居维叶(法国动物学家,1769~1832): 器官相关律,灾变论(Catastrophism) 莱伊尔(英国地质学家,1797~1875): 《地质学原理》,均变论 丹纳(美国学者,1813~1895):槽、台理论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1880~1930):大陆漂移学说
纪 世 期 时
界
系 统 阶 时带
地质年代的划分主要依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生物演化的特点:进步性、不可逆性、阶段性、全球一致性 正年代化石(orthochronogical fossil):延续时间短、分布广、特征明显 副年代化石(parachronogical fossil):延续时间长、分布局限
地史学5-6
Liantuo Formation, Three Gorges
Granite
Nantuo Formation, Three Gorges
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 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 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 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Pt2-3即分 布于这些裂陷槽中
芹峪抬升后, 芹峪抬升后,华北地区进入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Arkose with ripples, Pt2, 王屋山
Pt2t/Pt2h/Pt2w, Beijing
华北地区太古宇分布图
冀辽陆核 1 Ar1-2 2 片麻理 3 陆核轮 廓 河淮陆核 4 华北板 块边界 5 后期平 移断层
鄂尔多斯陆核
Ar陆核形成: Ar陆核形成:冀东迁西太古宇剖面 陆核形成
Pt1: :
阜平运动(2500Ma+) 阜平运动(2500Ma+ Ar2-3: 角闪岩,变粒岩,片岩, 角闪岩,变粒岩,片岩,原岩为中酸 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和碎屑岩. 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和碎屑岩 〉3000m 迁西运动(3000Ma+ 迁西运动(3000Ma+) 麻粒岩,片麻岩,角闪岩, 麻粒岩,片麻岩,角闪岩,原岩为超 基性、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 基性、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 〉 3800Ma的岩石 7200m. 发现有3800Ma的岩石 发现有3800Ma
鄂西元古宇剖面
Z:莲沱组 :
Pt31:马槽园组 稳定类型盖层沉积 晋宁运动II( 晋宁运动II(800Ma) II
为红色山麓堆积—磨拉石沉积组合, 为红色山麓堆积 磨拉石沉积组合, 磨拉石沉积组合 成份为碳酸盐砾岩、 成份为碳酸盐砾岩、砂砾岩
晋宁运动I(1000Ma) 晋宁运动I Pt2:神农架群
地史
1. 地史学研究的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运动史。
2地层叠覆律: 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3.化石层序律: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有不同,因此根据相同的化石来进行地层对比并证明属同一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化石层序律。
4. 相(沉积相):是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5.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
通过对地层中古代岩石和古生物的“物质表现”与环境的相应联系来分析和恢复古沉积环境,称为相分析或岩相分析。
6.相对比定律(相律或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地彼此毗邻的相和想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7. 主要以床沙方式进行搬运的牵引流沉积作用,常见于陆上和滨浅海环境,在深海洋流中也存在;表现为随水流速度降低和波浪能量减弱而出现由粗到细的“沉积分异作用”,导致沉积物呈规律分布。
另一类水中含有大量弥散沉积物的高密度重力流沉积作用,常见于陆上和海洋坡折带,往往形成粗细混杂、分选较差的特殊沉积类型。
8层理:是两个层面之间由于岩石的性质在垂直层面方向上,由成分、颜色、结构的而变化所显示的层状构造。
9. 水平纹理:在浪基面以下的低能环境或静水中,有细粒的悬浮物质缓慢沉积而成,由彼此平行的极细的水平纹层组成,纹层厚度通常为<1mm至1-2mm,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中。
10、平行层理:在急流的条件下,细砂、中砂、粗砂甚至细砾也可形成相互平行的层理,它是由于高速流水形成的平坦沙床造成的,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的环境中,在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出现。
11、交错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所组成的沉积单位,反映介质能量较强的环境,主要出现在碎屑岩中,碳酸盐岩内也可见到。
12、递变层理:由重力流形成。
以突发性高速流动的浊流为例,首先沉积的浊流头部富集大而重的颗粒,流速也大,然后浊流的本体部和尾部相继沉积,导致形成一个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的单一岩层,也称粒序层。
地史学讲义(6)
1. 植物界
华夏羊齿 大羽羊齿
织羊齿
单网羊齿
鳞杉
齿叶 美羊齿 扇叶
早、中二叠世与晚石炭世的植物面貌相似,以石松、节蕨、真蕨和种子 蕨为主 晚二叠世裸子植物大量繁盛,除科达、苏铁类继续繁盛外,银杏、松柏 类大量出现,使二叠纪成为古生代的第二造煤时代。 二叠纪延续石炭纪的气候分带,植物地理分区现象明显
上覆地层:梁山组 平行不整合 上石炭统 马平组:灰色、灰白色厚层灰岩为主, 浅海 威宁组:灰白色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浅海 下石炭统 上司组:上部灰色白云岩、灰岩为主;下部深灰色灰岩夹泥灰岩、砂岩 和页岩, 浅海,海侵 旧司组:上部灰岩夹页岩;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黑色页岩及煤线; 海陆交互相 汤耙沟组:深灰色灰岩,瘤状灰岩夹黄色石英砂岩、页岩及白云岩; 滨浅海潮坪,海退 革老河组:深灰色灰岩夹黑色页岩; 海侵,滨浅海潮坪 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泥盆系尧梭组
3. 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
D1:与志留纪相似, 个体不大、形态简 单,裸蕨、工蕨、 镰蕨等,无根、茎、 叶的分化 D2:根、茎、叶出 现分化,原始石松 类、有节类 D3:裸蕨类灭绝,乔木 状植物占相当大的优势, 出现小规模的原始森林 和可采煤层,接近石炭 纪植物群裸蕨、镰蕨星木Fra bibliotek原始鳞木
石松类 薄皮木
“虫筳”
早(中)石炭世的代表化石
小泽“虫筳”
始史塔夫 “虫筳”
假史塔夫 “虫筳”
原小纺锤“虫筳”
小纺锤“虫筳”
纺锤“虫筳”
壳小,由短轴型过度到长轴型,隔壁相对平直,旋壁由致密层、内外疏 松层和透明层组成
晚石炭世的代表化石
个体变大, 形态多为纺 锤形或球形, 旋脊弱或不 发育,出现 蜂巢层
地史学讲义(5)
鄂西宜昌剖面
下扬子区
代表剖面:江苏宁镇地区剖面 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 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 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 早期:砂泥质沉积为主, 地层厚度大,由北向南水 体加深,至皖西、浙西出 现复理石沉积。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 期:海水变浅,该地区变 为三角洲环境,砂泥质沉 积为主,发育交错层理。 上覆地层:中泥盆统 平行不整合 中上志留统:
茅山组:紫红色砂岩、砂页岩,具交错层理 坟头组:下部石英砂岩,中部砂泥和粉砂岩。 下志留统: 高家边组: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
整合
下伏地层:上奥陶统
华南地区:
扬子地台北部早志留世早期出现滞留闭塞海 盆,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早志留世中 期起,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中志留世 起扬子海盆逐渐被填满,自鄂西至黔北、川 南一带出现向西南方向的海退;晚志留世的 海侵仅波及滇东地区,至志留纪末期也出现 海水淡化现象,反映了海湾的最后被填满的 过程。至此,整个华南大部分地区除钦防残 留海槽外,已全部转化为剥蚀山地和低缓准 平原。
O
洲 亚 古 NC
ZT
S3
HK
劳
古
亚
陆
块
群
亚 ZT 洲 洋
TA CAI QT QT ZQ
NC
CA ZQ 秦 岭 YZ 华 南
原 特 提 斯 洋
SC
TA
CAI 昆仑
LS
QT 原 特
提
斯
LS IN 冈瓦纳陆块群
IN
冈瓦纳陆块群
∈1
洋 洲 亚 古
洋
CA
YZ
古 华 南
洋
岭
1. 扬子与华夏拼合形成华 南板块 2. 华北、塔里木北移转正
第六章-早古生代地史
现雪峰 隆起 中志留世
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隆后盆地~内克拉通盆地富烃凹陷
筇竹寺组 前隆带 渣拉沟组 五峰期-龙马溪期
早寒武世
周家溪组
晚震旦世
中晚奥陶世(宝塔期) 华南古大陆
早震旦世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中奥陶世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三、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 古亚洲洋; • 古秦岭洋; • 古祁连洋; • 古南华洋.
THANKS TO YOU
THE END
生物分区和生物相
• 生物受环境制约,由于温度控制和长期的地理隔 离,阻碍了生物的迁移和交往,使不同地区的生物 在分类和演化体系等方面出现重大差别,从而形成 生物分区。 • 如寒武纪全球分为3个生物大区:亚澳生物大区(东 方生物群)、北美大西洋生物大区(西方生物群) 和西伯利亚生物大区(混合生物群)。志留纪根据 珊瑚和腕足分为3个生物大区:北方生物大区(北 欧、北美、西伯利亚,含图瓦贝动物群,珊瑚化石 稀少)、南方大区(南美、南非等地,单调的克拉 克贝和小型单体珊瑚)、特提斯大区(五房贝、珊 瑚繁盛为特点)。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
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
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 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相
浮游相 壳相(底栖相) 礁相
浮
游
相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共生岩石类型—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 色页岩、硅质岩等 分布区—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 实例—晚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
志留纪生物古地理分区
根据底栖生物珊瑚和腕足类,分为三个 生物古地理大区:
北方大区,含图瓦贝动物群(艾比湖—居延 海—西拉木伦河以北) 南方大区,含单调的克拉克贝动物群和小型 单体珊瑚(冈瓦纳) 特提斯大区,五房贝、珊瑚繁盛
历史地理概论讲义
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三章中国历代疆域政区的演变第一节先秦形成的格局第二节秦、汉、晋至隋——从郡县制到州、郡、县制一、郡县制的起源与发展(一)、郡县制的产生(二)、秦代的郡县制(三)、两汉的郡国并行制二、“州”的演化—--监察区的虚与实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三、辽、金、西夏及周边政权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形成与演变一、元朝的行省制二、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三、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第五节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华民国时期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历史地理导论讲义资料
1、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历史地理学的文献资料
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与考古学成果的利用
——地理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文献资料
1、以《禹贡》为代表的先秦地理文献 2、正史《地理志》类及后人辑佚研究资料 3、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4、方志与总志 5、其他文献资料(如诗文等) 6、考古资料 7、今人研究论著
中北 心京 主大 办学 《历 九史 州地 》理 杂研 志究
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
沙漠与绿洲——自然地理 都护与州道省区——政区地理 民族与文化——民族地理 丝绸之路——交通地理
徐松《西域水道记》 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研究》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 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 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瓜沙史地研究》 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敦煌史地新论》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金钰铭主编《兰州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论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载《地理集刊》第7号,1964年)
也承认在学科分类上是属于地理学,但他又 指出,就其学科性质说,历史地理学是介乎 于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历史自然地理学
古生物地史学讲义(6)腕足动物门
苔藓动物有具硬壳 的虫室,壳外有触手和 触手环,有真体腔、器 官和器官系统,在个体 发育史中有担轮幼虫阶 段。腕足动物与之相比 较为高级。
第一节
海洋生活,主要浅海,单 体用肉茎固着底栖; 软体具有两片由外套膜分 泌形成的几丁磷灰质或钙质 外壳;
一般特征
外套膜围成的空腔被横隔 膜隔开为体腔和外套腔: 体腔:充满无色体腔液,内 脏(食道、胃、肠)。 外套腔:口两侧各有一个卷 曲的触手环,上有纤毛,称 为纤毛环或腕,纤毛司呼吸, 腕上有直通口部的食物沟。 有循环系统,由心脏、血 管、脉管组成,壳内面留有 脉管痕。
扬子贝,O1
五房贝,S
网格长身贝,C-P
蕉叶贝,P
小云南贝,D3 分 喙 石 燕 , C 2-3 弓石燕,D3-C1
条纹石燕,S-D2
腕足类固着底栖生活如图 9-48,也可用腹壳或背壳直 接固着生活,如现代髑髅贝, 二叠纪欧姆贝和蕉叶贝。 现代腕足动物分布于浅海 至深海(可达5500m)的水 底上,但以温带浅海区最为集 中,常聚集在一起生活,以海 藻及其它动物的幼虫为食。 寒武纪和奥陶纪无铰类小 舌形贝和圆货贝常出现在滨海 相的砂泥质岩中。古生代许多 有铰类常和造礁动物生活在一 起,因此,一般认为古生代有 铰腕足类生活在温暖浅海环境 中,从中生代开始它们逐渐由 浅海向深海发展。
第五节
地史分布
复习:对比双壳类、腕足类、介形虫的壳体特征
第六章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腕足动物在动物演化谱系中的位置
后口
体腔囊
体腔囊法
体腔
后口动物
外胚层:皮肤的表皮及其衍生物如毛、鳞、爪等,脑 和神经系统; 囊胚 原肠胚
外胚层 内胚层
地史学复习要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很强的学科。
二、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地层学(Straigraphy)——主要任务是对出露地表的层状岩层(含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对比,确定地质时代,进而建立其地质系统。
2、沉积古地理学(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分析和确定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的海陆分布,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
3、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al Geotectonic)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群生物分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海洋分布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合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三、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和建立大致可划分三大阶段:1、地史学启蒙时期(18世纪末之前)本阶段相继建立了一些地史学概念。
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丹麦医生斯坦诺(N.Steno,1668)提出: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水成论:以德国萨克森矿院教授维尔纳(,建立起萨克森地区的地层系统,提出了全球性地层系统的概念。
火成论:以苏格兰地质学家郝屯(J.Hutton)为代表。
最早指明了岩浆岩脉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侵入接触(烘烤)关系;首次阐明了角度不整合现象的地史意义;提出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代合地史时期原则上不变的思想,即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Actualism )研究方法。
2、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化石层序律(Law of Succession ):英国工程师史密斯(W.Smith)发现: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威尔逊旋回(6)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需要说明,地史中古板块和古洋盆的情况更为复杂,上述威尔逊旋回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退积和进积海进时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在盆地分析的术语中称为退积。
海退时则会造成岩相带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称为进积。
海侵超覆(7)海退退覆在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上超;在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过程中,地层形成向海洋方向下超。
生物区系(2)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主动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触,二者呈突变关系,陆架陆坡均很窄,缺失陆隆,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火山-侵入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典型见于太平洋周边。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度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一般由陆架,陆坡,陆隆,大洋盆地组成。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史PPT文档共40页
e、从学科归属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古生物学属自然学科类,文物考古属 社会学科中的历史学大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发的学士、硕 士以及博士培养目录中,古生物学一直是一级学科地质学下属的二级学科, 名称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文物考古分属历史学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二者 分属不同的学科体系,因此,古生物化石与文物不宜纳入统一管理。
20.07.2021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研究地层,不只是对它们进行划分和对比,了解它们的形 成时代和顺序,还必须确定它们的生成环境。
➢岩相分析
根据地层的沉积特征、生物特征推论其生成环境。
1、沉积特征
①成分: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含黄铁矿等指示还原环 境;膏盐代表干燥环境;白云岩代表咸化海或泻湖环境。 ②结构构造:例如,交错层、波痕等反映流动浅水环境;干裂代表滨海、 滨湖等环境。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史
地壳的发展历史——地史
地史学是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 间上发展变化的地质分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地层、构造等再造地壳的发展历 史,并从中找出发展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是: 1、沉积发展史 2、生物发育史 3、构造运动史
20.07.2021
上述两种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及相对新老关系,由此划分的 地层为岩石(性)地层单位;而化石可确定各地层的时代。
20.07.2021
➢地层对比的方法
在地史学中地层对比一般指地质年代的对比。
1、沉积旋回、岩性(标志层)、接触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的稳 定性。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地学研究史上第一次大争论:地质作用的根本认识问题—水成论与火成论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2. 地史学发展第一阶段—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 代是狭义地史学(地层学)建立阶段
4.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包括连续接触和沉积间断接触)
• 连续接触:沉积作用不断进行,连续的两套地层间没有明显的、
截然的岩性变化,它们常常是逐渐过渡的。
• 沉积间断接触: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大
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受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hiatus
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第一章 地史学绪论
一、地史学的任务和内容 地球形成时间:46亿年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研究地球及其生 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壳上的地层。
地史学研究的任务:运用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 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分析 和推论地质时期中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和地 表生物界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出现了海底扩张、地 壳消减概念,最后导致六十年代晚期法国勒皮雄、美国摩根和英国麦肯齐等学者共 同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中国的地史学发展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准备阶段(1840-1912)
只有一批外国学者和传教士怀着不同目的来华进行开拓性的地质调 查,晚期有中国地质学者(袁复礼等)参加。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的泥盆纪
中国泥盆系依据其分布和沉积类型可分为三大部分:
北部:包括北天山,东西准噶尔、阿尔泰山、甘肃北山、内 蒙及东北北部,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伴随大量的火山岩。 中部:塔里木-华北板块区,除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 块边缘发育陆相红色建造为主的沉积外,大部为剥蚀区 南部:以康滇古陆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地槽型浅海碳酸盐岩建造、类复理石建造,局部变 质 东部:包括扬子地台区和东南加里东褶皱带,具有陆相和 海相两种沉积类型
最古老的水生爬行类:中龙
中龙的分布 与大陆漂移
3.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与变革
以“虫筳”、珊瑚、腕足及菊石类的繁 盛为特征,二叠纪末期主要海生动物趋 于衰退或绝灭
珊瑚:以三带型复体四射珊瑚为特点;横板珊瑚在早期也较繁盛,至二叠 末期四射珊瑚、横板珊瑚全部绝灭 腕足类:仍以长身贝、扭月贝、石燕类的繁盛为特征,二叠末期长身贝类、 扭月贝类全部绝灭。
华南下扬子区
下扬子区下降、海侵开始的时间较晚,缺失相当于黔南地区革老 河组地层,其底部金陵组相当于黔南下石炭统的汤耙沟组
上覆地层:二叠系栖霞组 平行不整合 上石炭统: 船山组:灰色灰岩、具球状构造(P1?) 黄龙组:浅灰色、肉红色灰岩 下石炭统: 和州组:灰黄色灰岩、泥灰岩 高骊山组:杂色砂岩、页岩夹泥灰岩 金陵组:灰黑色灰岩,含假乌拉珊瑚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泥盆系五通组
D1:无颌类,如多鳃鱼
没有真正的上、下颌骨, 体外一般披有坚厚的骨片, 常统称为甲胄鱼类
2.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晚泥盆世的总鳍鱼 类具有强大的肉鳍, 可以在泥沙上爬行, 既能用鳃呼吸,又 能用肺呼吸,被认 为是两栖类的祖先。 原始两栖类的代表 动物为:鱼石螈
3. 陆生植物的发展和小型森林的出现
D1:与志留纪相似, 个体不大、形态简 单,裸蕨、工蕨、 镰蕨等,无根、茎、 叶的分化 D2:根、茎、叶出 现分化,原始石松 类、有节类 D3:裸蕨类灭绝,乔木 状植物占相当大的优势, 出现小规模的原始森林 和可采煤层,接近石炭 纪植物群
第十一章 海西构造阶段(Pz2)的地史特征概述 海西构造阶段: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即晚 古生代)为主的地壳运动发展阶段 海西构造运动:海西构造阶段发生的构造运动 海西褶皱带:海西构造阶段升起的褶皱带
宁 镇 地 区 石 炭 系 剖 面
山 西 太 原 剖 面 华 北 地 区 石 炭 系 的 标 准 剖 面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自奥陶纪中晚期开始,一直处于隆起剥蚀状态;晚石炭 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成煤.
上覆地层:P山西组 平行不整合 上石炭统 太原组(分三段): (P1?) 第三段:底部七里沟砂岩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中部粘土质黑色 页岩、粉砂岩夹煤层 第二段:底部为灰白色中粒-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则为黑色砂质页 岩、页岩及煤层,含有三层灰岩,中部灰岩中含有大量黑色燧石结 核和燧石层。 第一段:下部晋祠砂岩为灰白色块状粗粒石英砂岩夹页岩,上部则 以深灰色页岩为主,夹煤层3-5层及数层灰岩(庙沟灰岩)。 上石炭统本溪组: 下部为铁铝层,底部可见明显古风化壳。大陆剥蚀面以下见起伏不 平的奥陶纪灰黄色灰岩,风化面上堆有局部分布的鸡窝状褐铁矿或 赤铁矿(山西式铁矿),向上出现分布广泛的铝土层,具鲕状或豆 状结构(G层铝土矿)。上部则为砂质页岩、黑色页岩、煤层和深 灰色含灰岩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奥陶系
前第三系油气藏分布图
宋1 双洞 王家河 苏桥-文安
①苏桥气田:文23、苏4等。探明天然气 168×108m3。
②孔古3井:奥陶系获日产油7.34方,奥 陶系自生自储藏 孔古4井:K获工业气流,油源为C-P, 预测天然气135×108m3。
孔古3 乌深1
孤北
乌 深 1 井 : 奥 陶 系 , 日 产 气 15.99×104m3,气源为C-P。预测天然气地 质储量135×108m3。
川鄂、湘赣地区:早泥盆世为剥蚀古陆,中、晚泥盆世遭受海侵, 接受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 东南地区:长期暴露剥蚀,中晚期形成不同规模的断陷盆地,接 受陆相沉积(宁镇地区的五通组砂岩)
桂 中 剖 面 华 南 泥 盆 系 的 标 准 剖 面
上覆地层:下石炭统 平行不整合 上泥盆统 融县组:以灰岩和鲕状灰岩为主,夹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浅海,开始海退 中泥盆统 东岗岭组:灰色灰岩,泥灰岩,下部夹有较多的页岩,顶部夹硅质 岩及燧石条带。 浅海 应堂组:页岩及泥质灰岩为主,偶夹灰岩及燧石条带或燧石结核, 开阔循环水体 下泥盆统 四排组:灰岩及泥质灰岩夹黑色页岩及白云质灰岩及少量白云岩, 海水加深,海域扩大 郁江组:上部以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为主,下部以粉砂质泥岩为 主,并有钙质粉砂岩及泥岩, 第二次海侵,滨海沼泽—正常浅海 那高岭组: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状石英岩,下部夹白云质泥岩 及介壳灰岩, 早期海侵,晚期海水变浅 莲花山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下部厚层石英砂岩 古陆下降,干旱气候下的山间或山前盆地 角度不整合 下伏地层:褶皱变质的下古生界
前李希霍芬贝
新石燕
多壁珊瑚 文采尔珊瑚
早坂珊瑚
二叠纪长身贝类
二、中国的二叠系
中国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化石丰富, 沉积类型多样;华北以陆相为主,华南以海 相为主
华北地区
山 西 太 原 西 山 剖 面 : 华 北 地 区 标 准 剖 面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中、晚二叠世以陆相沉 积为主,只有淮南、豫西和陕甘宁盆地南缘有短暂海侵
上覆地层:下三叠统刘家沟组 平行不整合 上二叠统: 石千峰组:紫红色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夹泥 灰岩及石膏 上石盒子组:上段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砂岩;中段为 黄绿色含砾粗砂岩与泥岩互层;下段为杂色泥岩、砂岩互层夹 铝土层 下、中二叠统: 下石盒子组:上段以黄绿色砂岩为主,夹杂色泥岩、页岩、炭 质页岩;下段以灰绿色页岩为主,夹砂岩及煤层;底部为灰白 色具交错层理长石石英砂岩 山西组:暗色页岩、钙质页岩、砂岩和煤互层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C2~P1t)
上覆地层:梁山组 平行不整合 上石炭统 马平组:灰色、灰白色厚层灰岩为主, 浅海 威宁组:灰白色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浅海 下石炭统 上司组:上部灰色白云岩、灰岩为主;下部深灰色灰岩夹泥灰岩、砂岩 和页岩, 浅海,海侵 旧司组:上部灰岩夹页岩;下部灰白色石英砂岩、黑色页岩及煤线; 海陆交互相 汤耙沟组:深灰色灰岩,瘤状灰岩夹黄色石英砂岩、页岩及白云岩; 滨浅海潮坪,海退 革老河组:深灰色灰岩夹黑色页岩; 海侵,滨浅海潮坪 整合或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泥盆系尧梭组
象州型沉积
南 丹 剖 面 桂 西 北 泥 盆 系 的 标 准 剖 面
南丹型沉积
上覆地层:下石炭统 平行不整合 上泥盆统 代化组:灰色灰岩及泥灰岩,含燧石结核 响水洞组:灰黑黄、黑色薄层硅质层及燧石层 中泥盆统 罗富组:灰黑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 纳标组:黑色碳质泥岩 下泥盆统 塘丁组:浅灰色及黑色泥岩,碳质页岩 益兰组:上部为暗绿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为灰白色中层粉砂质泥岩及石 英粉砂岩 莲花山组:灰白色中层石英砂岩
裸蕨、镰蕨
星木
原始鳞木
石松类 薄皮木
古蕨
泥盆纪植物根系的演变
D1 D2 D3
4.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巨大革新和发展
•笔石几乎全部绝灭
•三叶虫大量减少
•腕足动物中石燕贝类特别发育,中槽、中隆明显,此外穿孔 贝类、小嘴贝类、扭月贝类、无洞贝类也较繁盛
•四射珊瑚在泥盆纪形成一个发展高潮,常形成珊瑚礁,多为 双带形珊瑚。
华南地区
黔 中 剖 面 华 南 二 叠 纪 的 标 准 剖 面
早二叠世末期普遍发生海退,中二叠世初又下降接受沉积,下中 二叠统之间发育平行不整合;中二叠统以浅海灰岩为主,分布广 泛;上二叠统普遍发育海陆交互相及陆相含煤地层,上部为海相。
上覆地层:下三叠统 平行不整合 上二叠统: 海陆交互 大隆组:黄灰色燧石层和硅质页岩为主,底部夹黑色页岩和薄的烟煤 长兴组:灰黑色厚层状灰岩,含燧石团快和条带,下部夹泥质灰岩 龙潭组:黑色页岩、砂岩及薄层灰岩夹燧石层及煤线 下、中二叠统: 茅口组:浅灰色及白色块状灰岩 浅海 栖霞组:深灰、黑蓝色块状灰岩,含大量燧石结核 梁山组:褐色页岩、砂岩夹煤层 海侵,近海沼泽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上石炭统马平组
巨1 曲古1 高古4
③文 留气 藏: 古生 新储 气藏 。探 明储 量 149.4×108m3。
④孤北构造带:孤北古1,获得日产 116000m3 的天然气流,天然气储量规模超 过100×108m3。 ⑤曲古1井、渤93井; ⑥王家河气藏:浅层气藏,为石炭—二叠 自生自储气藏。
文留
马古5
南12
第十章 二叠纪(Permian)
新方案 P2=P3 P1=P1+P2
海相 陆相
1. 植物界
华夏羊齿 大羽羊齿
织羊齿
单网羊齿
鳞杉
齿叶 美羊齿 扇叶
早、中二叠世与晚石炭世的植物面貌相似,以石松、节蕨、真蕨和种子 蕨为主 晚二叠世裸子植物大量繁盛,除科达、苏铁类继续繁盛外,银杏、松柏 类大量出现,使二叠纪成为古生代的第二造煤时代。 二叠纪延续石炭纪的气候分带,植物地理分区现象明显
D1
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 伴随大量的火山岩
塔里木板块边缘发育陆 相红色建造为主的沉积
西部:地槽型浅海碳酸盐 岩建造、类复理石建造, 局部变质 东部:包括扬子地台区和 东南加里东褶皱带,具有 陆相和海相两种沉积类型
D2
祁连山南、北坡发育陆 相红色建造为主的沉积
D3
华南地区
SW NE
滇、黔、桂地区:浅海沉积(象州型)、滞留海沉积(南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