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钧制作龙骨水车的历史故事
马钧简介_马钧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马钧马钧--三国第一巧匠马钧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机械制造专家,具有高超的制造技巧,发明和制造了织绫机、水车、指南车等多种机械,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机械发明和制造专家,为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
生活在三国时代的曹魏时期,生卒年代不详。
他从小不善言辞,说话不多,但是很喜欢、思考问题、善于动脑子,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问题;同时他又非常注重实践,勤于动手;这样就养成了善于吸收新知识的习惯,又有比较熟练的实际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他早年生活比较艰辛、贫困,长住在乡间,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人民,对他们的疾苦和繁重劳动有深切的了解和体会,因而他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变革,并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老百姓服务,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马钧对机械的研究制造始于改革织绫机,织绫机就是织造"绫"的提花机,"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这是在我国传统的丝织品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比较高级的产品。
我国丝织技术有著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已经运用平纹织法和丝织法织造几何图形图案的丝织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达几十种之多,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秦汉时期我国的丝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已出土这一时期大量的提花纹纱和以经丝显花的彩色织锦。
丝织技术的发展得力于织造工具的进步,商朝已经出现平纹织机,周朝就出现了提花织机。
在战国末期已经开始使用足踏织机。
这是丝织技术划时代的成就,因为利用脚踏板作提综开口的装置,手就能腾出来投梭,手脚配合效率大增。
到汉代,丝织机又有了重大改进,出现了一种新的提花机,即120蹑•;120踪的织绫机,用这种织绫机60天才能完成一批散花绫,效率相当低,而且织机的构造和操作相当复杂。
三国使用的织绫机已经比汉代有所简化,出现了"50综•;50蹑"或"60综•;60蹑"的织绫机。
马钧传
马钧传马钧先生字德衡,是天下有名的技术高超的人。
少年时代,他过着玩乐的生活,自己也不知道是个技术高超的人。
在这个时候,他没有向人谈及技巧问题,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马钧担任了博士,生活贫困,就考虑织绫机的变革,他不说但世人已知他的巧妙了。
旧时的织绫机,五十个综就要五十个蹑,六十个综就要六十个蹑,马先生担忧这样耗力费时,就都改革为十二个蹑。
织绫机改革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就如同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像阴阳二气反复变化而无穷无尽。
这就像轮扁对齐桓公所说的那样,不能用语言表达,又怎能用语言检验呢?马先生担任了给事中的官,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相争辩论,谈到指南车时,高堂隆和秦朗两人都说古代没有指南车,这是记载上的虚妄之语。
马先生说:“古代确有指南车,只是两位没有想到罢了,这哪里是遥远的事呢?”高、秦两人对马先生冷笑说:“马先生大名叫钧,表字叫德衡。
‘钧’,是陶器的模型,而‘衡’是用来确定物体轻重的,你这个‘衡’轻重不准确,还想作一切的模型吗!”马先生说:“用空话争辩,不如试验更容易证明。
”于是高、秦两人就把马钧要制指南车的情况禀报魏明帝,魏明帝下命令马钧制作,而指南车终于制成了。
这是一件奇异的事,又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从这以后,天下的人都佩服他的奇巧了。
马先生居住在京城洛阳,都城内有土地可用作菜园,只是担忧没有水灌溉。
马先生就制作龙骨水车,让年轻人踩动,灌注的水自行倒出,水轮番进出,功效比旧时水车超出许多倍。
这是第二件奇巧的事。
后来有人献上杂技表演器具,但只能摆设而不能活动。
魏明帝询问马钧说:“你能让它活动起来吗?”马先生回答说:“可以动起来。
”魏明帝又说:“它的技术能改进吗?”马先生回答说:“可以改进。
”他接受命令改进它。
他用大木雕刻构造,使它的形状像轮子一样,在平地上行走,暗设机关,借水力发动。
又设置女子歌舞的形状,甚至可以让木偶人打鼓吹箫;做杂技中的叠罗汉,让木偶人抛球、将几把短剑抛到空中,然后依次用手接取。
马钧传
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部分大意 家贫位低乏辞令 少年有志勤钻研 改良织机造指南 巧思绝世多创造 2.学习研讨文章 ④—⑥ 段: ① 学生自读,正音释疑,积累词语: 更 功 设益至弩加属鼓 ② 内容研讨: ◆由文段介绍看,又介绍了马钧的哪些革新 和发明?这些革新和发明体现了马钧的什么 精神?
龙骨水车的创造
3.学习研讨文章 ⑦—⑨ 段: ① 学生自读,正音释疑,积累词语:难 对 要 乖 揆 神 言 事 伦 然则 况 施 任 道 御 废 变 同情 同事 考试 见 璞 悟 忽 鉴 可恨 ② 内容研讨: 根据文段概括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的不同度。 裴先生: 以表面看人,不重实践检验,空谈理论。 安乡候: 虚心接受意见。
当时,在魏国作给事中官的马钧对传说中的指南 车极有兴趣,决心要把它重造出来。然而,一些 思想保守的人知道马钧的决心后,都持怀疑态度, 不相信马钧能造出指南车。一些官员甚至在魏明 帝面前,就指南车和马钧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马 钧在没有资料,没有模型的情况下,苦钻苦研, 反复实验,没过多久,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 原理,制成了指南车。事实胜于雄辩,马钧用实 际成就,胜利地结束了这一场争论。马钧制成的 指南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 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引 起了满朝大臣的敬佩,从此,“天下服其巧也”。 这充分表现了马钧肯刻苦钻研,敢想、敢说、敢 做的精神。
而且效果不大。马钧设计的新式轮转式发石车,则 克服了这些缺点。它是利用一个木轮子,把石头挂 在木轮上,这样,装上机械带动轮子飞快地转动, 就可以把大石头接连不断地发射出去,使敌方来不 及防御。马钧曾用车轮子来做试验,可以连续把几 十块砖瓦射出几百步远(一步约合1.45米), 这在当时说来,威力是相当大的。这里要解决的是 高速旋转抛物线切点的准确选择的高难度问题。 ★ 以上发明都表现了马钧善于观察,刻苦钻研, 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发明创新,造福人类的宝贵 的科学精神。
齿轮和记里鼓车(沈豹)
齿轮和记里鼓车记里鼓车又有“记里车”、“司里车”、“大章车”等别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
形制如司南。
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中亦有类似的记述。
因此,记里鼓车在晋或晋以前即已发明了。
第一个在史书中留下姓名的记里鼓车机械专家,是三国时代的马钧。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曹魏人,是当时闻名的机械大师。
他不仅制造了指南车、记里鼓车,而且改进了绫机,提高织造速度;创制翻车(即龙骨水车);设计并制造了以水力驱动大型歌舞木偶乐队的机械等,可惜,他的生卒年并无详尽记载,只知道他当过小官吏,并因不擅辞令,一生并不得志。
到宋代,卢道隆于1027年制成记里鼓车,以及吴德仁于1107年同时制成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的详情,则被记载于《宋史·舆服志》中。
417年,刘裕率军打败晋军,将缴获的记里鼓车、指南车等运回建康(南京)。
后宋太祖平定三秦时又将其缴获。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内侍卢道隆又造记里鼓车。
后来吴德仁又重新设计制造了一种新的记里鼓车。
吴德仁简化了前人的设计,所制记里鼓车,减少了一对用于击镯的齿轮,使记里鼓车向前走一里时,木人同时击鼓击钲。
《宋史·舆服志》对记里鼓车的外形构造也有较详细的记述:“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
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匀栏镂拱。
行一里则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
一辕,凤首,驾四马。
驾士旧十八人。
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增为三十人。
”由上述文字可知记里鼓车的外形十分精美,充分显示出当时手工技艺的高超水平。
记里鼓车的基本原理和指南车相同,也是利用齿轮机构的差动关系。
当年,张衡制造的记里鼓车可惜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东汉以后,有关记里鼓车的记载虽然有些零星的字句,但都太简略。
到北宋时的记里鼓车制造方法更有改进,《宋史·舆服志》记载比较详细,大体说记里鼓车外形是独辕双轮,车箱内有立轮、大小平轮、铜旋风轮等,轮周各出齿若干,“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
三国机械发明家马钧简介
巧思闻名,被朝廷征召,历任博士、给事中。
马钧到了洛阳后,有次发现附近有块坡地,因缺水而庄稼枯
萎。一些引水工具,如辘轳、桔槔,每次只能提一桶水,不但效
率低,而且不能将水引往高处;要解决地势高的土地灌溉,仍需
人抬肩挑,十分费力。他于是下决心设计一种能解决地势不平地
动。他的创造发明热情为之更加高涨。配合当时战争的形势,马
钧改进诸葛亮的连弩;制造转轮式连续抛石机,即发石车,能发
射石弹至数百步以外。
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6),马钧有次在谈到古代指南车
时,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发生了争论,他认为这种
失传已久的机械可以重新创造;而高、秦等人却对官职卑微、口
才嗫嚅的马钧十分看不起,讽刺他夸海口,不自量力。马钧受到
挖苦后,反而见难而上,发誓要造出指南车,以回击那些不学无
术之徒的嘲讽。后来魏明帝知道后,下令让他放手试制。虽然无
资料可参考,无实物可借鉴,但是马钧刻钻研,百折不挠,还 是制造出一台指南车,它以车轮转动、齿轮系组合分离等方法,
来调整车上指示方向的木人,使木人始终指南,构思精巧,动作
端置于水中,另一端架于岸边的木架上,人扶着木架的扶手,足
踏踏板,轮轴带动龙骨,可不断地把水沿木槽引上岸来,流向坡
地 。这种工具,提高工效百倍,而且儿童也可驱动, 成为近代水
泵发明以前最有效的排灌工具。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一
带,千百年来,造福人类;有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它。
马钧对织机与水车的改革和发明,对生产发展起到明显的推
他的成就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应有重视,但历史并没
《马钧传马钧二异事》原文及翻译(二)
《马钧传马钧二异事》原文及翻译(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马钧传马钧二异事》的第二部分。
教材通过讲述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展现了他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马钧的品质。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名词,如“翻车”、“指南车”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有关马钧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马钧是一个怎样的人?2. 自主学习(10分钟)(1)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2)马钧为什么要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3)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4. 讲解与练习(10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古代科技名词的含义,如“翻车”、“指南车”等。
随后,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马钧传翻车改进指南车制作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课文讲述的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
2. 请列举一个你熟悉的古代科技名词,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马钧品质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马钧改进翻车和制作指南车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好学、善于动脑、勇于实践的重要性。
马钧与龙骨水车
马 钧 , 三 国 时 期 魏 国 扶 风 人 , 不 擅 言 辞 却 精 于 巧 思 , 生 一 最 喜
欢 钻研 机械方 面 的 问 题 在 改 进 生产工具 和 机械 制 造方 面 有 很 多 ,
发 明 创 造 , 是 中 国 古代 科技史 上 极 负 盛 名 的 机 械发 明 家之 一 。
小 读 者 可 在 文 后 写 留 言 答 题 别 忘 ,
了 留 下 你 的 姓 名 邮 、 寄 地 址 及 邮 编
哟 !
答 对 全 部 问 题 的 前 1 0 名 小 读
者 可 获 得 神 秘 大 奖 。 随 时 关 注 微
信 , 大 奖 在 向 你 招 手 哟 !
2 .
指
南
车
车。
马钧 制造 的 翻 车结构 精巧 充 分利 用 流 水 做 动 力 把 河里 的 水 引 上 了 土 坡 实 现
,
,
,
了 老 百姓 多年 的 愿 望 。 这 种 翻 车 , 操作 轻 便省 力 , 连 儿童 也 能 自 如 驾 驭 , 比 以 前 使 用
的 提水工具效率 高很多 倍 , 很快得 以 推 广 。
是 能 想 办 法 把河 水 汲 到 高 处 , 这 些 得 到 灌 溉 的 农 田 , 就 会 长 出 很 好 的 庄 稼 和 蔬 菜 了
… … ” 抱 着 这个 大 胆 的 设想 , 马钧 一 有 时 间 就 画 图 设计 , 反 复 制 作 , 反 复试验 。 终 于 ,
他 在 前 人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 发 明 了 一 种 新 型 的 提 水 灌 溉 工 具— 翻 车 , 也 就 是 龙 骨 水
A. 指 南 针
B. 指 北 车
司 C .
马钧发明指南车的故事
马钧发明指南车的故事
你知道马钧这个人吗?他可老厉害了,尤其是发明指南车的事儿,那简直就是一个超酷的故事。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呢,那时候人们在外面走啊走,特别是行军打仗或者出远门的时候,特别容易迷路。
大家就想啊,要是有个能指明方向的东西就好了。
马钧呢,这人脑袋瓜子特别灵。
有一天,他就想啊,能不能造个车子,不管这个车子怎么转,它上面有个东西永远能指着南方呢?这想法一出来,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在异想天开,好多人就嘲笑他说:“你可拉倒吧,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马钧是谁啊,他可没被这些冷言冷语给吓住。
他就开始自己捣鼓起来了。
他找来各种各样的材料,像木头啊、金属啊之类的,然后就在自己的小工坊里叮叮当当地干起来了。
他研究了好多机械原理,比如说齿轮怎么转啊,怎么相互带动啊这些特别复杂的东西。
这中间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不是齿轮卡住了,就是指的方向不对。
可是马钧就是不放弃。
他不断地调整,今天觉得这个齿轮的大小不合适,明天又觉得那个传动装置不够灵活。
经过了好长时间的努力,一辆指南车就诞生了!
这个指南车可神奇了,它的车上面有个小木偶或者小杆子之类的东西,不管这个车子是在平地上走,还是遇到了坑坑洼洼的地方,不管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那个小木偶或者小杆子始终稳稳地指着南方。
周围的人看到马钧真的造出了指南车,都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那些之前嘲笑他的人,也都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马钧的这个发明,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特别大的便利,就像给大家的出行和打仗都装上了一个“导航仪”一样,是不是很厉害呢?。
马钧发明指南车的故事
马钧发明指南车的故事嘿,你知道吗?在中国古代有个超级厉害的发明,那就是指南车!这可得从马钧的故事说起啦。
马钧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就像是古代的超级发明家,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奇妙的想法。
话说那时候,人们在辨别方向上可没咱现在这么方便,迷路那是常有的事。
马钧就想啊,要是能有个东西一直指着南方,那该多好呀!你想想看,要是你在一个大森林里,周围都是一样的树,分不清东南西北,心里得多慌呀!但马钧就不怕,他一门心思地要造出指南车来。
他整天就琢磨着这个事儿,画图纸啊,做实验啊,忙得不亦乐乎。
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
就好像我们做一件很难的事情,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马钧也是这样,从不气馁。
有时候可能失败了很多次,但他还是坚持着。
这得多有毅力啊!要是换了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终于,经过了无数次的努力,指南车诞生啦!这可真是个伟大的发明啊。
就好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引方向。
你说这指南车像不像一个超级聪明的导航?它不管你怎么转,它都能准确地告诉你南方在哪里。
有了指南车,人们出行就方便多啦。
去远方也不用担心迷路,大胆地往前走就行。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了手机导航,可以随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马钧的这个发明,那可真是造福了好多人啊!而且啊,这指南车的意义可不只是在当时有用。
它就像一颗智慧的种子,种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后来的人们看到这个发明,也会惊叹马钧的聪明才智,也会激发更多的人去发明创造。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呀!你再想想,如果没有马钧发明指南车,那会怎么样呢?人们可能会在很多地方迷路,耽误很多事情。
说不定很多重要的活动都没法开展呢!所以说,马钧的贡献那可真是太大啦。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这么多方便的东西,不也是因为有像马钧这样的古人在前面开路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我们打下了基础。
我们可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呀,得好好利用这些成果,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啊,马钧发明指南车的故事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智慧,就能创造出奇迹。
记里鼓车历史典故
记里鼓车历史典故咱们聊聊记里鼓车吧,这可是个老古董,但故事说起来,比现在的GPS还让人着迷呢。
话说在汉朝那会儿,皇帝出门巡游,那场面,简直了,浩浩荡荡,气派得不行。
但皇帝也不是随便溜达的,得知道走了多远,对吧?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记里鼓车,简直就是古代的“滴滴打车”,不过它不打表计费,而是打鼓记路。
这记里鼓车,又叫记里车、大章车,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
它跟咱现在的车可不一样,是马拉的,四匹骏马,拉着这车,走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那叫一个威风。
这车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坐着个木头小人,手里还拿着小木槌,跟木偶戏似的。
但你别小看这些木头人,它们可是有大作用的。
车每走一里地,下层的木头小人就会“咚咚”地敲一下鼓,告诉大伙儿:“嘿,咱们又走了一里啦!”到了十里的时候,上层的木头小人也不甘示弱,“叮叮当当”地敲起铃铛来,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是给皇帝奏乐呢。
这设计,简直就是古代的自动化高科技啊!而且,这车可不是随便造的,它跟指南车还有点儿亲戚关系呢。
指南车能指路,记里鼓车能记路,两者都是皇帝出行的必备神器。
南朝宋、南齐、南梁这些朝代,虽然制度上有些变化,但记里鼓车始终是皇帝仪仗队里的重要一员。
唐朝的时候,更是恢复了旧制,四匹马拉车,威风凛凛地走在指南车后面,简直就是古代的“豪车”组合。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提那位机械大师马钧了。
他不仅是记里鼓车的改良者之一,还是个大发明家。
指南车、翻车(就是龙骨水车)、水力驱动的大型歌舞木偶乐队机械……这些都是他的杰作。
可惜啊,他这人不太擅长说话,所以一辈子也没怎么得志。
但他的名字和他的发明,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到了宋朝,记里鼓车又有了新的发展。
卢道隆和吴德仁两位大师都对记里鼓车进行了改进。
特别是吴德仁的设计,更是简化了前人的复杂装置,让记里鼓车变得更加实用和准确。
那时候的皇帝出行,记里鼓车简直就是车队里的“导航仪”,让皇帝随时掌握行程信息。
不过啊,这记里鼓车也有个遗憾的地方。
【历史故事】马钧制作龙骨水车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马钧制作龙骨水车的历史故事在没有实现电力提水浇灌农田以前,中国许多地区都广泛使用着一种龙骨水车。
也叫翻车。
它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很是好用。
中国应用水车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约在东汉时期,翻车就出现了,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有翻车的制造,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中国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
直到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重新发明创造了一种新式翻车,才使得翻车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形成了从东汉到三国翻车的正式产生。
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
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
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即龙骨水车)。
清代麟庆所着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
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
马钧所制的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
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
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
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
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
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
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
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中国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龙骨水车:千年前的水力机械
龙骨水车:千年前的水力机械龙骨水车简介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
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
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谁发明的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
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使掖廷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
”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
”《三国志·方技传·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
”宋梅尧臣《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
”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若。
”清蒋炯《踏车曲》:“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
辐辐翻水如泻玉。
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
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
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
高田低田足灌沃。
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
”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出处。
龙骨水车原理是什么人力的龙骨水车是以人力作动力,多用脚踏,有时也用手摇。
龙骨水车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6米多,宽约17厘米,高约34厘米,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34厘米,用来安置大小轮轴。
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楔子连接起来,就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水车”。
在龙骨水车上端的大轴两端,各带4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
使用龙骨水车时,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能带动下面的龙骨板叶沿着木槽往上移动,把水逐渐“刮”上来,然后流入田地里,灌溉庄稼。
马钧与龙骨水车
马钧与龙骨水车姜霞这一期,我们来认识一位在机械制造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天下之名巧”——马钧。
马钧,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人,不擅言辞却精于巧思,一生最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在改进生产工具和机械制造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极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经由马钧改进和发明创造的机械,遍及纺织、农业水利、军事、63互动艺术等很多领域。
马钧改进了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还原了指南车;发明了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还改制了诸葛连弩等。
马钧当时在魏国做一个小官,经常住在都城洛阳。
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为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
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解决灌溉的困难。
“要是能想办法把河水汲到高处,这些得到灌溉的农田,就会长出很好的庄稼和蔬菜了……”抱着这个大胆的设想,马钧一有时间就画图设计,反复制作,反复试验。
终于,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提水灌溉工具——翻车,也就是龙骨水车。
马钧制造的翻车结构精巧,充分利用流水做动力,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多年的愿望。
这种翻车,操作轻便省力,连儿童也能自如驾驭,比以前使用的提水工具效率高很多倍,很快得以推广。
直到20世纪,我国有些地区还在使用翻车提水。
动互64抢答赢大奖亲爱的小朋友,你能回答文中的问题吗?每月月初,《小学生作文》微信公众号会推送当期文章,小读者可在文后写留言答题,别忘了留下你的姓名、邮寄地址及邮编哟!答对全部问题的前10名小读者可获得神秘大奖。
随时关注微信,大奖在向你招手哟!1.小朋友,“钧”在古代是一种重量单位。
你一定听说过“千钧一发”这个成语吧,就是一根头发上挂着千钧重物的意思,比喻极其危急的情形。
问题来了:小朋友,你知道“一钧”相当于多少斤吗?A.3斤B.30斤C.300斤2.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装置,是马钧在没有任何资料、模型的情况下成功还原出来的。
水车
水车
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中区发明了最早的水车??龙骨水车(又称“翻车’}东汉时的毕岚和三国时的马钧又对龙骨水车进行了改进。
龙骨水车利用齿轮的原理,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循环的木链(即“龙骨”),由装在木链上的利板将水利入车槽,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龙骨水车还可用于排除积水。
公元3世纪前后,波斯人发明了另一种水车??波斯轮。
在直立水车的叶轮上挂有多个水桶,水车转动时轮周的水桶轮流浸入水中并相继提起,桶随轮转至上方后将水倒入输水槽。
测轮由齿轮与水平的传动轮连接,驮马绕着圈子带动水车。
在距公元700多年前后的元代或更早,中国人也发明了一种立式水车??简车(亦称“天车”),其样式与波斯轮相似,但却是依靠水流冲击而转动的。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水力驱动的排灌机械。
马钧二异事文言文翻译
马钧二异事文言文翻译马钧二异事文言文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钧二异事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主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译文】先生任给事中官职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
他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
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
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
‘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做得出模具来吗!”。
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可以见效。
”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又是没法用言语说清楚的。
从此之后,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术高明了。
他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愁的是近旁没有水可以灌溉。
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童儿:年轻人)转动它,汲来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
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
主要人物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
三国最厉害的发明家 不是诸葛亮 发明的东西沿用至今
三国最厉害的发明家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东西沿用至今
马钧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发明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八卦阵、诸葛连弩、孔明灯,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木牛流马,不过木牛流马早就已经失传了,没有流传至今。
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发明家不是诸葛亮,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马钧,此人是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
诸葛亮发明诸葛连弩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
马钧善于思考、注重实践,通过不断的刻苦钻研,马钧先是把指南车重造了出来。
4000多年前,黄帝和蚩尤作战,指南车第一次显示出威力,把敌人迷惑的找不到北。
黄帝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
可惜的是到了东汉时期指南车的创造方法就失传了,直到三国时期马钧下定决心重造指南车。
经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没过多久马钧就研制出了指南车,此车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管战车如何的翻动,车上木人的手指始终指南,引起了满朝大臣的敬佩。
马钧不但造出了指南车,而且还造出了龙骨水车,这项发明直到现今依然有地方在使用。
龙骨水车是一种灌溉农具,流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它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
直到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依然有地区在使用龙骨水车。
关于龙骨水车的记载有很多,比如《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和《三国志·方技传·杜夔》都有龙骨水车的记载。
马钧发明的东西不仅实用,而且还可以流传至今,这是很难得的。
我国古代发明家的故事
我国古代发明家的故事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曹魏时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被誉为“天下名巧”。
他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大多是发生在1700多年的曹魏京城洛阳城里,即今偃师境内。
马钧自幼家境贫寒,不擅辞令却精于巧思,特别是对生活工具的构造、机械原理,进行过刻苦钻研,努力革新。
早年,他曾改进织绫机,改进后的新织绫机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四五倍,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马钧也因此而扬名。
后来,他在魏朝担任给事中,同时研制机械,居住在洛阳城里。
公元234年,在洛阳城里,发生了一场关于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指南车的争论,以马钧为代表的实干家认为远古黄帝时代就有指南车了,而以散骑常侍高堂隆为代表的空谈家则不以为然。
魏明帝曹睿知道马钧是个能工巧匠,就命令他制造指南车。
接到命令后,马钧日夜钻研,苦心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把指南车成功制造出来了,满朝大臣都对马钧的绝世技巧以及实干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马钧在洛阳又发明了排灌水车,名叫“翻车”,轻快省力,“其巧百倍于常”,可以连续把水由低处提到高处,灌溉田地,被广泛应用。
一次,有人进献给魏明帝一种木偶百戏,造型相当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摆在那里,不能动弹。
马钧以水为动力制造了“水转百戏”,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这在我国古代的木偶戏剧艺术中,是一个卓越的创造。
马钧在军事上兵器制造方面也有不少发明创造。
一次他看到魏军缴获的诸葛亮所发明的连弩,本来已是一种能连发数十箭的新兵器,他研究改进后,效率提高了5倍。
另外,还有一种“发石车”,是弹射石块攻打对方的兵器。
汉末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
后来,马钧改进了“发石车”,可以远距离把大石头接连不断地发射出去,使敌方来不及防御。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钧制作龙骨水车的历史故事
在没有实现电力提水浇灌农田以前,中国许多地区都广泛使用着一种龙骨水车。
也叫翻车。
它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很是好用。
中国应用水车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约在东汉时期,翻车就出现了,据古籍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毕岚的人曾有翻车的制造,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中国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
直到三国时期,机械发明家马钧重新发明创造了一种新式翻车,才使得翻车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形成了从东汉到三国翻车的正式产生。
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
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
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
清代麟庆所着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
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
马钧所制的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
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
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
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
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
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
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
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中国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