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
文言文翻译喜雨亭记
余既谪居黄州,居之临皋亭,其地卑下,雨潦常至,加以忧患,其室若虚。
一日,大雨,亭中漏,无以避之,因步到亭中,遂宿于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乃开窗而望,见山川之形,草木之状,云烟之变,皆极可观。
因想:人生若浮云,天地若虚室,吾独何忧?于是欣然忘食,不知日之将夕。
明日,雨止,日出,余乃起,设酒与亭中之人饮。
酒酣,亭中之人曰:“今日之雨,可谓喜雨矣。
吾等皆沾其泽,何不记之?”余笑曰:“吾本无意记之,然既见诸君有记之意,吾亦从之。
”遂命笔砚,作《喜雨亭记》。
亭者,所以避雨也。
雨既止,亭亦无复用,然吾独喜其名。
名之喜雨,盖取其雨后新晴,万物复苏之意。
吾人亦宜效此,每遇忧患,皆当以喜雨之心视之,则忧患自解。
昔者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言松柏之性,不因岁寒而凋,盖岁寒之后,松柏独存,故能显其本性。
吾辈之人,亦宜效松柏之性,遇忧患而不惧,处逆境而不堕,方显真吾之本性。
吾居黄州,虽处忧患之中,然能以喜雨之心待之,故忧患不至吾心。
一日,友人来访,见余面色红润,精神焕发,问余曰:“子何以自乐?”余答曰:“吾虽居忧患之中,然能以喜雨之心待之,故自乐也。
”友人叹曰:“善哉,子之乐也!吾当效子,以喜雨之心待忧患。
”余既作《喜雨亭记》,复作《后记》以记之。
后记曰:吾居黄州,忧患颇多,然每遇忧患,皆以喜雨之心待之。
故忧患虽多,未能伤吾心。
今日之乐,皆喜雨之赐也。
译文如下:我因贬谪而居住在黄州,住在临皋亭中,这个地方地势低洼,常常受到雨水的侵扰,再加上个人的忧愁和烦恼,使得我的住所就像一座空屋。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亭子漏水,无处可避,我便走到亭子里,于是就在那里过夜。
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享受快乐,我便打开窗户观看,看到了山川的形态,草木的状态,云烟的变化,都极为壮观。
因此我想:人生就像浮云,天地就像空室,我为何还要忧愁呢?于是欣然忘记吃饭,不知道天色已晚。
第二天,雨停了,太阳升起,我便起床,和亭子里的人一起喝酒。
酒喝得正高兴时,亭子里的人说:“今天的雨,真是一场喜雨啊。
《喜雨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喜雨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喜雨亭记》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喜雨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喜雨亭记宋代: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中考文言文《喜雨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喜雨亭记》全文详细翻译导读:喜雨亭记作者:苏轼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
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
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
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
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
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
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
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
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
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
’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
’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原文阅读: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翻译译文或注释: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
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
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
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
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
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
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
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
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
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文言文《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喜雨亭记》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原文】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1]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
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
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14],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16],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注释】[1]志:记,后来写作“志”。
[2]周公得禾,以名其书:传说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种特别的禾。
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
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
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
《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3]汉武得鼎: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
《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喜雨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喜雨亭记》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原文】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1]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
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
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14],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16],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注释】[1]志:记,后来写作“志”。
[2]周公得禾,以名其书:传说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种特别的禾。
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
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
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
《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3]汉武得鼎: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对照翻译」《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下面,为大家分享喜雨亭记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
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
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喜雨亭记苏轼全文翻译
喜雨亭记苏轼全文翻译【最新版】目录1.喜雨亭记的作者及背景2.喜雨亭记的翻译及意义3.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4.文章主题及思想内涵正文《喜雨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在喜雨亭中观雨的情景,并通过对雨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民生、政治的关切和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融合,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全文翻译如下:喜雨亭,乃吾友张梦得之所建也。
梦得嗜茶,而喜雨亭附近有泉,可供汲水煮茶。
然梦得非仅为茶而建此亭,盖因他喜雨故也。
予观夫雨之成亭,有喜而有忧。
雨之喜,在于润物细无声,滋养万物,使得大地回春。
雨之忧,在于久雨成灾,损害庄稼,影响民生。
今夫雨,乃天之造化,非人之所能为。
然而,人之治水,可以防患于未然。
梦得建喜雨亭,观雨而思治水,可谓明智之举。
治水者,必爱民如子,仁义为本。
梦得为政一方,关心民生,致力于水利建设。
其爱民之心,可嘉之至。
然水患非一日之功,治水亦非一时之计。
梦得虽有治水之志,而水患犹存。
此非梦得之过,乃天时地利人和未至也。
予闻喜雨亭之名,感慨万千。
夫喜雨者,非独梦得也,吾亦喜之。
喜雨者,喜其润物,喜其去污,喜其泽被万方。
然吾又思之,喜雨者亦应忧雨。
何哉?喜其来,忧其过。
盖因雨之过,或成灾,或败物。
故喜雨者,应有忧患意识,以防不测。
观雨于喜雨亭,可以喻为人生。
人生亦有喜有忧,有成功有失败。
然而,无论喜忧成败,皆为人生之经历。
吾辈当以坦荡之心,面对人生,笑对风雨。
如梦得之喜雨亭,虽忧雨而志于治水,始终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喜雨亭记》通过描绘观雨的情景,抒发了苏轼对民生、政治的关切和感悟。
中考文言文《喜雨亭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喜雨亭记》全文详细翻译喜雨亭记作者:苏轼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
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
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
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
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
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
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
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
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
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
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
’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
’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一、《喜雨亭记》原文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二、《喜雨亭记》原文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喜雨亭记原文赏析
喜雨亭记原文赏析喜雨亭记原文赏析喜亭记(苏轼)◇原文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①。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③。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④:“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⑤。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⑥。
吾以名吾亭。
”◇注释①“周公得禾”二句:周成王时,唐叔得“异禾”以献成王,成王则将它转赠给叔父周公。
周公为此作《嘉禾》篇,原文已佚。
“汉武得鼎”二句:《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中得宝鼎于汾水上,改年号为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叔孙胜敌”二句:《左传》文公十一年载,狄人侵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追之,击败狄军,获狄人首领侨如,叔孙得臣因此给儿子起名叫“侨如”,以示纪念。
②雨(yù)麦于岐山之阳:谓在岐山以南天上落下麦子。
雨,作动词,谓如雨下。
有年:丰年。
③忭(biàn):欢欣。
④属(zhǔ)客:劝酒。
⑤荐饥:连年不熟或麦禾皆不熟。
此指麦禾不熟。
重至曰“荐”。
⑥造物:古时以万物为天所生成,故称天为造物。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喜雨亭记xx.xx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喜雨亭记苏轼全文翻译
喜雨亭记苏轼全文翻译
(最新版)
目录
1.喜雨亭记的作者及背景
2.喜雨亭记的内容概述
3.喜雨亭记的文学价值
4.喜雨亭记的翻译及注解
正文
《喜雨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喜雨亭中看到的雨中景色,表达了自己对雨水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注。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雨中世界的
美丽画卷,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散文、诗词及书画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文坛泰斗”。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艺术瑰宝。
《喜雨亭记》的内容概述如下:文章开篇便描绘了喜雨亭的景象,接着叙述了作者在亭中看到的雨中景色。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雨水润泽大地的景象,以及雨水带给人们的喜悦。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还将雨水与民生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这篇散文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中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其次,它将自然景象与民生联系起来,使文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最后,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才华。
《喜雨亭记》的翻译及注解如下:
喜雨亭记:记述在喜雨亭中看到的雨中景色。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雨中景色: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雨水润泽大地的景象、雨水带给人们的喜悦。
民生:丰收的期盼、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喜雨亭记》原文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二、《喜雨亭记》原文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苏轼《喜雨亭记》古文赏析
苏轼《喜雨亭记》古文赏析《喜雨亭记》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苏轼《喜雨亭记》古文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喜雨亭记作者:苏轼亭以雨名,志[1]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
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
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14],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16],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注释】[1]志:记,后来写作“志”。
[2]周公得禾,以名其书:传说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到一种特别的禾。
这种禾是两禾生在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
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
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
《嘉禾》文已佚亡,今《尚书》仅存篇名。
(《尚书·周书·微子之命》)[3]汉武得鼎: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
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最新)
喜雨亭记原文及赏析喜雨亭记作者:苏轼朝代:宋朝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赏析: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
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为奇。
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
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
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
这三件事都很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二:
"从亭上引出喜雨意,掩映有情。"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卷十一:"只就'喜雨亭'三字,
分写,合写,倒写,顺写,虚写, 实写,即小见大,以无化有。意 思愈出而不穷,笔态轻举而荡漾, 可谓极才人之雅致矣。"
过珙《古文评注》卷九:"'吾亭
适成'一语,为安顿得体,方雨而亭 成,则未雨而始经营此亭,于民为不 堪,于时为不宜。于太守为不忍。今 却紧接'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极苦
喜 雨 亭 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 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 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 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 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 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 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 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 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 吾亭适成。
喜
雨
亭 记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
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
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
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
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喜雨亭记
宋·苏轼
桃 花
苏 轼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 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 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 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 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 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喜
雨
亭
记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
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名家评价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 引林次崖:"说喜雨处,切当
人情;末虽似戏,然自太守而 归功天子、造化,亦是实理, 非虚美也。"
事翻作喜事,最为奇笔。"
喜 雨 亭 记